玉米丝黑穗病

合集下载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资料介绍,玉米丝黑穗病于1919年传入东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连作严重、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锦州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质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真菌。

该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造成第二年的传播危害。

冬孢子主要在耕层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则会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玉米秸秆中越冬。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年。

夏季,春玉米雌穗吐丝,冬孢子开始陆续成熟,发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

冬孢子呈黄褐或暗紫颜色,为球形或近球形状,单个体积非常小,直径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经常汇聚成孢子球,被菌丝所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

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17-32.5℃,适宜温度25℃,氧气缺少时冬孢子不易萌发。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

冬孢子萌发最适的酸碱度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条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但碱性环境会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丝黑穗病病原菌有明显的对侵染作物的选择性,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病原菌能够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

冬孢子在春季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玉米播种后,种子在发芽期或出苗期病菌开始侵染,在玉米2-8叶期均可侵染植株。

侵染时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开始侵入玉米,快速扩展到茎部并且沿生长点侵染扩散。

玉米花芽分化时,病菌进入花器原始体侵染雌雄穗,破坏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

有时菌丝扩展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菌丝没能侵入植株生长点,会出现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没有发病的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症状为玉米穗变黑、变腐,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那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原因
1. 病原菌感染: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赤霉菌和玉米赤霉
毒素菌,它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
丝黑穗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气温、湿度、土壤条件等。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3.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
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
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和繁殖,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3. 喷洒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三唑酮、多菌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加强玉米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保持田间
通风透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病原菌感染、环境因素和玉米品种
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洒农药和加强管
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怎样防治和治疗玉米丝黑穗病

怎样防治和治疗玉米丝黑穗病
安全。
A 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加大对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B
C
D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的玉米丝黑穗病监测预警体系, 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
加强抗病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育出 更多具有优良抗病性能的玉米新品种。
THANKS
增加成本
为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农民需要增加农药和人工 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一种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可以通过土壤、肥料和水等途径 传播。
发病条件
当土壤温度较低、湿度较高、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玉米 丝黑穗病。此外,播种时间过早、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也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治疗措施
土壤消毒
药剂选择
根据玉米丝黑穗病的土壤类型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如石
灰氮、氯化苦等。
施用方法
将药剂与适量的有机肥料混合均匀 后,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土 壤。
注意事项
土壤消毒应在玉米种植前进行,并 确保药剂在土壤中均匀分布,以充 分发挥药效。
药剂防治
药剂选择
选用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杀菌剂 ,如三唑酮、烯唑醇等。
不适时的防治
有些农民可能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没有及时进 行防治,导致病害的发生。
对策与建议
提高防治意识
综合防治
加强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的 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适时防治
采用农业、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 合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生 物防治等。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引言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探讨,以帮助农民有效预防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

一、病害原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高温潮湿的气候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样的气候下,真菌病原体更容易在玉米花部定殖和繁殖,导致丝黑化。

2.病原菌: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黑穗镰刀菌(Gibberella zeae),它以侵染玉米丝部为主要特征。

丝黑穗镰刀菌通过玉米花柱部进入玉米胚胎,破坏具有养分的丝,导致玉米丝变黑。

3.玉米品种:一些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较低,容易感染。

4.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会为丝黑穗镰刀菌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病原菌的繁殖。

5.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丝黑穗镰刀菌的生长繁殖。

二、防治措施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病害防范•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适当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2. 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能力。

•避免氮素过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过量的氮素会导致玉米组织松软,易受病原菌侵染。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查:定期巡查玉米田,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便于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

•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玉米田进行航测,及时获取病害的分布情况,提前预警。

4. 环境调控•架设防雨棚: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架设防雨棚可以减少病菌传播和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植间作物:采取合理的间作措施,如与大豆、甘蓝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是两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们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以及综合防治方法。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在玉米成熟期出现。

病害的症状如下:
1. 穗部变黑:玉米穗部发生黑化,丝部也会变黑。

2. 穗部干燥:发病后,玉米穗部变得非常干燥,且颗粒数量减少。

3. 病害扩散:玉米丝黑穗病具有传染性,病害会在潮湿的环境下迅速扩散。

二、瘤黑粉病的症状
瘤黑粉病也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的症状如下:
1. 叶片变黑:叶片上出现黑色的病斑,且逐渐扩散。

2. 植株生长缓慢:发病后,玉米植株生长缓慢,产量减少。

3. 病害扩散:瘤黑粉病也具有传染性,病害会在潮湿的环境下迅速扩散。

三、综合防治方法
1. 选择健康的种子:在种植时,选择健康的种子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 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玉米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但过度湿
润的环境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因此,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害。

3. 喷洒农药:在病害发生时,喷洒适量的农药可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4. 采用轮作制度:在轮作制度下,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通过轮换作物可以避免同一地区种植相同作物。

综合来看,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选择健康种子、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喷洒农药等等。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高产高效。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培训农民技术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识别、预防和治疗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 制病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
玉米种子未经过消毒处理,直接播种,导致病菌随种子进入土壤。
拌种不规范
使用药剂拌种时操作不规范,没有达到预期的杀菌效果。
气候条件的影响
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增加。
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病原菌迅速繁殖和传播,增加了侵染机会。
利用拮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进行 抑制或杀灭,从而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
0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土壤中菌源的残留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未被清理干净,残留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肥料带菌
使用未经高温发酵的带菌肥料,如秸秆肥、沼渣等,增加了 土壤中病菌的数量。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023-11-04
目录
• 玉米丝黑穗病概述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实践建议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注意事项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未来展望
01
玉米丝黑穗病概述
玉米丝黑穗病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种植区广泛分布,特别是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
药剂防治
拌种处理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可以有 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病害发生。
VS
喷洒药剂
在玉米抽穗前3~5天,喷洒药剂可以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常用的药剂有萎锈 灵、羟锈宁等。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症状特点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雌穗部分。

它会导致雌穗变黑、萎缩和畸形,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一、病害特点:1. 黑色病斑: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症状是雌穗上出现黑色病斑。

这些病斑通常从雌穗的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

初期病斑呈现为淡黄色或淡褐色,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变为黑色。

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有时会融合在一起,覆盖整个雌穗。

2. 萎缩和畸形:受感染的雌穗会逐渐萎缩,丧失正常的生长能力。

病斑会扩展到雌穗的表皮组织和内部组织,导致雌穗的形态变得异常,呈现出扭曲、畸形的外观。

3. 黑色孢子层:在病变的雌穗上,会形成一层黑色的孢子层。

这些孢子层是由病原真菌产生的孢子所组成,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风、昆虫等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引起病害的扩散。

二、病因解释: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是Ustilago maydis,它能在玉米的雌穗上生长繁殖并引起病害。

该真菌通常通过空气中的孢子或受感染的种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

一旦真菌感染到玉米的雌穗,它会侵入植物组织并开始繁殖。

真菌在雌穗内部形成菌丝,菌丝会分化出孢子,形成黑色的孢子层。

当孢子成熟后,它们会被风吹散到周围的玉米植株上,引起新的感染。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植物品种、病原菌的侵染力等。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容易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玉米品种对该病害较为敏感,容易受到感染。

病原菌的侵染力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侵染力强的菌株能更快地侵入植物组织并引起病变。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热水处理或药剂浸种,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避免土壤过湿,有助于减少真菌在土壤中的繁殖和传播。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概述•发病原因•防治方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目录01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

定义病株的果穗变短,且不饱满;苞叶变薄,呈白色膜状;部分病株的果穗甚至变成黑粉包或直接形成黑穗。

症状定义和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非和东欧一些国家。

该病可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连作会使病害加重。

分布和危害危害分布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菌传播,带菌土壤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土壤湿度、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品种抗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02发病原因0102病原菌病原真菌属于黑粉菌科,是一种专性寄生的真菌。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

侵染途径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

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并从玉米的芽鞘或幼根侵入。

土壤湿度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更易萌发和侵染。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也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有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会受到抑制。

土壤温度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

抗病性强的品种较少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品种抗性如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栽培措施发病条件0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及时清除病株在玉米生长期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喷药防治在玉米种植前,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巧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巧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能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普遍产生,尤以北方春播区,西南丘陵山区和西北灌溉区受害较重。

一样年份田间发病率3%~10%,重病田可达60%~70%。

那么玉米丝黑穗病有哪些症状及发病规律?如何防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症状该病表现在成株期一样是在玉米抽雄吐丝后表现出典型症状:发病植株一样比正常植株稍矮且细。

多数病株雌穗发病较多,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细,近似纺锤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全部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

早期苞叶一样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二、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

玉米丝黑穗病在种子萌动到五叶期都能感病,第一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

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

三、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一样双亲抗病,杂种一代也抗病,双亲感病,杂种一代也感病。

2、调剂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采取地膜覆盖技术。

3、拔除病株和摘除病瘤。

发觉病株、病瘤,尽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

4、公道轮作。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有机肥要充分堆沤发酵。

5、药剂防治。

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或选用含防治丝黑穗病药剂包衣的种子。

以上就是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介绍,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近年来产生较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种植户们要引发重视,注意视察,加强管理,及时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缺失。

如何识别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

如何识别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

粉病2023-11-06contents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概述•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识别特征•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防治措施•结论目录01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土壤传播,在玉米苗期侵染,系统性的破坏玉米的雌穗组织,使玉米果穗变短、畸形、基部膨大,病穗不能正常开花授粉,从而造成减产。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地上部分组织,以雄穗和雌穗为主,产生大量菌丝和孢子,菌丝和孢子可随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定义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

尤其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玉米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发生较为普遍。

该病害可侵染玉米的各个部位,但以侵害果穗和雄穗为主。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分布和危害玉米丝黑穗病有效的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民的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黑粉病防治玉米黑粉病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降低再次侵染的风险,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防治意义02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识别特征玉米丝黑穗病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病株比健株矮,节间缩短,叶片密集,叶色浓绿,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条纹,顶部叶片簇生。

雄穗不能正常抽出,病株果穗短小,不抽花丝,苞叶紧,顶部无花丝抽出,有时苞叶顶部变为一层黑粉。

玉米黑粉病病瘤的大小、形状、颜色因品种而异,一般大型瘤呈黑色或灰黑色,有光泽,有时溢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小型瘤多为球形或扁球形,颜色较浅,呈灰白、淡黄色或白色。

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冬孢纲球黑粉目的一种真菌引起。

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厚垣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玉米幼苗,并扩展到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而生长。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24・

l 部膨 大 ,顶端 小 ,不 吐花 丝 。苞 叶不 易破 ]
块 ,内部 夹杂 丝状 的 寄主 维 管束组 织 。雄 /. \ 穗 受 害 , 花器 变 形 ,颖 片 增长 呈 叶 片状 , J 黑粉 苞 , 多数仍 保 持原 有 的穗形 ,也有 以 主梗为基 础膨 大形 成黑粉 苞 的 ,外 面 包被 白膜 ,膜 破 裂后 ,露 出黑粉 ,黑粉常 黏结成 块 ,不易 分散 。 1 病 原 。玉米 丝 黑穗 病 的 病 原菌 为玉 米 丝 轴 黑 . 2 粉 菌 ,属 于担 子菌 亚 门,冬孢 菌纲 ,黑粉菌 日,轴
主要 危 害 玉米 的果穗 ( 穗 、雄 穗 ) 雌 ,受 害
— —
要侵 染时 期 ,七 叶 期后病 菌不 再侵 染 。侵入后 ,病 菌蔓延 到玉 米生 长椎 ,造 成系 统侵 染 ,并在雌 、雄 无 再侵 染 。发病轻 重 与初侵 菌源 数量 、玉 米 品种 的 过弱 时发 病较 重 。播种 至 出苗期 间 ,土壤 含水 量为 生重 ,晚 春播及 夏 播玉米 为 害较 轻 ;玉米连 作 时间 长 发病较 重 ;沙壤 地 、旱地 墒情 好 的发病轻 ,墒情
化 所 需经 历 的低 温 及 其 时 间 ,我 们 把 小 麦 分 为 冬 性 、 半冬性 或 半春 性 、春 性 几种 类 型 。 一般 来 讲 , 小麦冬 性越 强 ,抗 冻 能力越 好 。春性 品种 在冬 麦 区


般只 能春播 。半冬性 品种 或 半春性 品种 对种 植 区

秸 秆还 田地 块要特 别 注意 播后 镇压 , 以提 高 小

玉米 丝 黑穗病 是 玉米 生产 中的重 要病
菌 为主要 初侵 染来源 。施 用病 株残 体及 未腐 熟 的粪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和治疗新办法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和治疗新办法
力。
生长期治疗
定期检查
在玉米生长期,定期检查玉米的生长情况,发现有病株及时拔除 ,并集中销毁。这样可以防止病菌的传播。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以使用三唑酮、烯唑醇 等药剂喷洒玉米植株,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针对农民群体,开展形式多样 的技术培训活动,如现场指导 、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
培训内容应包括玉米丝黑穗病 的识别、预防措施、治疗手段 等,以增强农民的防治和治疗 意识。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政府应加大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和治 疗新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补贴等方式 ,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降低应用成
本。
与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合作,建 立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在玉米丝黑 穗病防治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推动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通过带菌的土壤、种子、肥料等途径传播,在玉米幼苗期侵 染,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机制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降低 ,如品种抗病性不强、土壤中菌源量多、气候条件适宜等。
病菌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年春季条 件适宜时萌发,通过玉米幼苗的表皮或根系侵入,在玉米植 株内生长发育并扩展,最终导致玉米果穗和雄穗受害。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抗性的品种。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对抗病品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选用抗病品种的认识和积极性。

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

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

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玉米丝黑穗病的程度,制定了相应的等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并对每个等级的病情进行详细描述。

一、等级标准玉米丝黑穗病的等级标准通常根据病害发展的程度和病穗的受损程度来划分。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1. 无丝黑穗病:玉米穗完全健康,无任何黑斑。

2. 轻度感染:少量丝黑穗病,仅在玉米穗的顶端或边缘出现少量黑斑。

3. 中度感染:玉米穗中部出现较多黑斑,数量适中但尚未蔓延至整个穗。

4. 重度感染:玉米穗大部分表面覆盖黑斑,几乎没有健康部分,但尚未完全丧失种子发育能力。

5. 极重度感染:大部分或全部玉米穗表面均覆盖黑斑,种子已经丧失发育能力,无法收获。

二、各等级病情描述1. 无丝黑穗病:玉米穗健康,无任何黑斑。

玉米穗色泽饱满,穗粒饱满,鳞片紧密,完全符合健康的玉米穗的特征。

2. 轻度感染:少量丝黑穗病,仅在玉米穗的顶端或边缘出现少量黑斑。

玉米穗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健康,仅有部分区域受到感染。

病斑为小块状,色泽较浅。

3. 中度感染:玉米穗中部出现较多黑斑,数量适中但尚未蔓延至整个穗。

黑斑逐渐扩大,但仍然局部化。

病斑为不规则形状,色泽较深。

4. 重度感染:玉米穗大部分表面覆盖黑斑,几乎没有健康部分,但尚未完全丧失种子发育能力。

黑斑蔓延至整个穗,但种子仍然略有发育。

病斑为不规则形状,色泽非常深。

5. 极重度感染:大部分或全部玉米穗表面均覆盖黑斑,种子已经丧失发育能力,无法收获。

整个穗的表面完全被黑斑所覆盖,无任何健康部分。

病斑呈大片状,色泽非常深。

三、总结玉米丝黑穗病等级标准在评估病害的严重程度和指导防治工作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准确评估玉米丝黑穗病的等级,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危害。

尽管玉米丝黑穗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十分严重,但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应对。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害特点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穗部。

病害初期,玉米穗上出现黑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黑色的斑块。

严重的病情会导致玉米丝变黑、变干,丧失受精能力,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2. 地力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玉米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 病害监测:定期巡查田间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注意观察玉米穗部是否出现黑斑,及时进行处理。

4. 清除病残体:病害发生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病菌在残体上越冬,减少病害的传播。

将病残体集中堆放或深埋,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5. 合理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

过度湿润会增加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而干旱则会降低玉米的抗病能力。

6.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寄生菌、拮抗菌等对病原菌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预防措施1. 种植前消毒: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不连续种植玉米,避免病菌在土壤中长期滞留,减少病害的传播。

3. 防虫害:及时防治与玉米丝黑穗病相关的虫害,如玉米螟、玉米象等。

虫害的存在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缺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的区别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的区别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是两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们在发病症状和影响上有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这两种玉米病害进行深入探讨,并进行详细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玉米皮带孢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玉米成熟期出现。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玉米穗上形成黑色霉变的症状,从而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发病初期,玉米丝呈现出淡黄色,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渐变为黑色,并伴随着霉变。

严重的玉米丝黑穗病会导致玉米穗不饱满、产量减少,严重时甚至影响玉米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2.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米瘤黑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茎秆和叶片上。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玉米受感染部位形成黑色瘤状结节,并伴随着黑色粉状孢子的产生。

受感染的玉米瘤部位会呈现出明显的黑色,严重时瘤部会融合成大片黑色区域,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3. 区别比较从发病部位来看,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穗上,而玉米瘤黑粉病主要发生在玉米茎秆和叶片上。

从症状表现来看,玉米丝黑穗病主要表现为玉米丝的黑色霉变,而玉米瘤黑粉病主要表现为黑色瘤状结节和粉状孢子。

从影响程度来看,玉米丝黑穗病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少和种子品质下降,而玉米瘤黑粉病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导致玉米生长受限。

在防治方面,针对玉米丝黑穗病,可以采取清理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和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等措施进行防治;而对于玉米瘤黑粉病,应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早发现早防治等方法来减少病害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虽然都是玉米的常见病害,但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和影响程度上有一定的区别。

通过加强对这两种病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防治和管理,保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个人观点:作为玉米病害的两种常见类型,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的区别虽小,但却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玉米病害的发生和防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玉米的生长和品质。

玉米出现“乌米”怎么办,怎么防治玉米出现“乌米”.doc

玉米出现“乌米”怎么办,怎么防治玉米出现“乌米”.doc

玉米出现“乌米”怎么办,怎么防治玉米出现“乌米”所谓“乌米”,即玉米丝黑穗病,又名哑玉米,是玉米被丝黑穗病菌侵染后,果穗变成一团黑粉、整株绝收的一种在东北、华北常发生的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玉米出现“乌米”怎么办,怎么防治玉米出现“乌米”。

一、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

二、选用含有三唑类(戊唑醇、三唑醇等)的种衣剂对种子包衣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

三、促进玉米早发芽早出土。

低温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病菌侵染重。

各地应该根据春季的气象预报和田间条件,结合茬口和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时期,避免过早播种。

四、育苗移栽可以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或者播种时进行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加快幼苗出土,减少丝黑穗病发生。

五、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薄膜覆盖,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应做到坚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

田间发现病株在未散苞前及时拔除病穗并集中销毁。

六、轮作倒茬。

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实行大豆、玉米、高梁等作物轮作,减少发病几率。

七、药剂处理1、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黑穗病的最简便易行、省工高效的方法。

可选用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速保利)等农药拌种。

具体方法:10千克玉米种子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0克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药量。

也可用12.5%烯唑醇粉剂均匀拌种,具体方法:在春播期前将精选好的玉米种子放入拌种器具内,加入种子质量1%的水先把玉米种子拌湿润,然后把种子质量0.1%-0.2%的12.5%烯唑醇粉剂倒入搅拌,稍晾干后即可播种。

在拌种时拌药一定要均匀,确保防治效果。

2、土壤处理:可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土盖种,每50千克细土拌药粉50克,播种时每穴用药土100克左右盖在种子上。

玉米出现“乌米”怎么办,怎么防治玉米出现“乌米”就介绍到这里了,想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欢迎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真菌,其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由于多数担子菌没有明显的单倍体营养阶段,所以很少见到分生孢子繁殖,担子菌有两种类型的菌丝体,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倍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核的初生菌丝体,另一种是经过双核化而形成的每个细胞中有一对细胞核的次生菌丝体,常见的是后一种,担子菌菌丝体上锁状联合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担子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为担子菌的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中间残存寄主维管素组织形成的中轴,轴黑粉菌属(Sphaelotheca)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reiliana)(三)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

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

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

由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牲畜取食的病菌孢子经消化道消化后仍具有侵染力。

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且侵染期较长(齐兆生,1995)。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一”不同的担孢子萌发后相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才具侵染力,侵入寄主幼苗生长锥,完成侵染过程,以侵染胚芽为主,根部侵染次之,在胚芽上,胚芽鞘侵染率高于中胚轴,根的各个部位均可侵染,以胚根感染率最高。

冬孢子侵染玉米的适宜温度为2l一28℃,需较低或中等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缺氮时易发病。

康绍兰(1995)等证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还可以从叶片侵入,引起局部黄斑症状,病菌在寄主的组织间或细胞内扩展,接种辰50d就可以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冬孢子。

冬孢子能否顺利完成侵染则取决于寄主植物的抗性,土壤中的孢子数量与适宜的侵染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

玉米从种子萌发到5叶期都可以侵染发病,但最适宜的时期是从种子萌玉米丝黑穗瘸属于幼苗系统侵染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鉴定玉米是否发病。

苗期主要采用幼苗褪绿斑点鉴定、质壁分离法、乳酚棉兰染色法鉴定。

应用较多的是乳酚棉兰染色法。

其方法主要是:拔取幼苗,水洗,剥去外叶,露出生长锥,自冠节下切留生长点,置于5%NaOH溶液中2-3min,稍加热,取出用清水洗5次,洗后再放入苯胺兰染色剂中染色5min,稍加热。

染色后水洗一次,再置于乳酸液中加热5min使寄主组织褪色。

取出已染色的材料成行列置于载玻片,滴加甘油一滴,加盖玻片并轻轻压下,在低倍镜下观察,菌丝被染成深兰色,寄主组织染成浅兰色(刘惕若,1980)。

苗期鉴定用地少、省时,可快速鉴定寄主的抗病性。

成株期鉴定主要是接种后在乳熟期进行田间调查,即于上一季节从典型病株上采集病穗,装布袋置通风干燥处越冬,播种前一周将病瘿上的菌粉抖落。

用40目铜筛筛出冬孢子,按0.1%比率与细土混合配成菌土,播种时先播下种子,覆盖菌土1009,上面再覆田土。

在乳熟期进行病株率调查,分级标准为高抗(病株率0—5.O%)、抗病(5.1-20.096)、感病(20.1-50.o%)和高感(50.1%以上)。

优点是鉴定结果可靠,但用地量大,鉴定材料纯度要高,群体不少于50株,同时需要在多将病菌冬孢子用无菌水稀释,配成孢子悬浮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每视野冬孢子数量,直到稀释到每视野中有4-5个孢子,用200 u L移液枪吸取孢子悬浮液于PDA平板上,使其分布均匀后,在27—28℃条件下培养2d后,取出平板在显微镜下检查孢子萌发情况,挑取单孢置在另一PDA平板上,继续培养5d,转移到PDA斜面上保存菌种,备用。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目前关于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发生与流行规律、抗性遗传、品种资源抗性评价等方面。

关于该病菌的生理分化及与生物学多态性的研究较少。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病菌的变异、致病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章对该病菌的培养性状等生物学玉米丝黑穗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前3d均为黄白色颗粒状小点,以后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性状如菌落的颜色、光滑和黏稠与否(见表5—2和图版5一1),大多数菌株菌落黄白色,少数呈黑色或褐色。

根据病菌的生长性状将其分为6组:1.菌落黄色、干燥,不光滑:包括菌株03—13、03~29、03 08、03—16、03-1l和03—27。

2.菌落黄白色,光滑、黏稠:包括菌株03—20、03—25、03—26和03—07。

3.菌落正面黄白色四周黑色,背面黄白色,四周黑色:包括菌株03一03、03—24、03—19、03~14和03—22。

4.菌落黑色:包括03—23、03一12、03—17、03-04和03—01。

5.菌落棕褐色:包括菌株03—18。

6.菌落红褐色:包括菌株03-09和03—10,而二者的菌落形态恰好相反。

色素能力也弱,致病力强的菌株产生色素能力也相应强如菌株03—10菌落颜色为红褐色,发酵液颜色为黑红色。

说明病菌致病力强弱与其产生色素深浅有一定相关性菌株致病性弱,其产生色素能力弱,菌株致病力强产生色素能力相应增强。

丝黑穗病菌有两个专化型,一个侵染玉米,另一个侵染高梁、苏丹草等。

侵染玉米的是丝轴团散黑粉菌[助orisoriu旧relianum(kuhn.)1angdon&Fullerton]引起的。

异名有Ustilago reiliana(kUhn.),Sorosporiumreilianum(kahn.)McAlpine Sphace]otheca reiliana(kUhn.)Cuton.(张满良,1997)。

病菌冬孢子堆生在花序中,侵染整个花序,使之全部变成黑粉体,初宵白色膜包围,后期包被膜破裂,露出黑褐色冬孢予球。

幼时聚集呈球形,商径约60—80Ism。

成熟时散开,同时露出由寄主组织生成的很多细丝。

不育细玉米丝黑穗瘸是由丝轴团散黑粉(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冬孢子萌发产生粗而赢的,稍有分枝的先菌丝,通常是4个细胞,顶生或侧生担孢子,担孢子还以芽生方式再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也可直接产生分枝菌丝。

在营养液中,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与先菌丝在一起,形成次生担孢予链。

多数担孢子是单核的,但有时芽生的可能有2个或多个核,在萌发中也可能看到许多不规则的萌发方式(Hanna.w.F,1929)。

根据担子菌是否形成担子果,以及担子果是裸果型还是被果型等性状特点,将担子菌亚门分为冬孢菌纲(Teliomyco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和腹菌纲(Gasteromycetes)三个纲。

其中寄生性较强,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是冬孢菌纲的锈菌目的黑粉菌目,冬孢菌纲真菌一般认为是低等担子菌,没有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

1、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1)黑粉菌属(Ustilago)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没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

观察小麦散黑穗病(U.tritici)、玉米瘤黑粉病(U.maydis)和谷子粒黑穗病(U.crameri)的标本,注意受害部位及症状特点:取小麦散黑穗病菌制备片201镜检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的形态。

(2)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孢子堆中间有由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形成的中柱,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观察玉米丝黑穗病(S.reillana)、高粱丝黑穗病(S.reiliana)、高粱散黑穗病(S.cruenta)和高粱坚黑穗病(S.sorghi)标本,注意症状特点,比较高粱三种黑穗病症状有何不同,挑取高粱或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制片,镜检其大小、形状、颜色及表面特征,另取高粱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制备片204,观察冬孢子萌发的特点。

(3)团黑粉菌属(Sorosporium)冬孢子堆多产生在花部,冬孢子集结成球,外面往往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着,成熟后呈粉状或颗粒状,观察高粱长粒黑穗病(S.enrenbergii)标本,注意为害特点,是否有长形囊状物形成,取高粱长粒黑穗病菌冬孢子制备片210,镜检由许多冬孢子组成的球形或卵圆形的孢子球,注意外面是否有膜包围。

1.2.6 曲利苯兰酒精一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参照Frye等的方法,并进行优化改进。

将接种不同时间的叶片(即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在曲利苯兰一酒精乳酚油染色液(无水乙醇20 mL,苯酚10mL,83%乳酸10 mL,水10 mL,曲利苯兰10mg)中沸水浴10 min,再将染色后的叶片置于酒精乳酚油中沸水浴3 min,取出后置于饱和的水合三氯乙醛溶液中脱色过夜,然后置贮存液中备用。

1.2.8 显微镜观察分别取上述贮存液中材料,以水为浮载剂,将叶片叶背朝上置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

曲利苯兰染色曲利苯兰与菌体细胞质的特定组分结合而使菌体着色,染色时间为10 min(图2)。

用该法能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染色观察。

如图2冬孢子在玉米叶片上(图2—1)萌发产生牙管(图2-2),牙管进一步生长形成先菌丝并产生担孢子(图2—3);担孢子产生的无侵染能力的单核菌丝经菌丝融合形成具有侵染能力的双核菌丝,并开始侵染叶片内部组织(图2—4);侵染菌丝侵入到叶片组织内部后,沿细胞壁或穿透细胞壁扩展(图2—5、2—6)。

该法尤其适用于在组织细胞间隙扩展及伸人细胞内的菌丝染色,其最大特点是寄主组织脱色彻底,呈浅蓝色。

菌丝染色后为深蓝色,与背景反差大,便于观察。

2-1:冬孢子2—2、2—3:冬孢子萌发2-4:菌丝侵染2—5、2-6:菌丝扩展a为冬孢子,b为牙管,C为先菌丝,d为担孢子,e为菌丝融合,f为侵染菌丝2-l:Teliospores 2-2,2-3:Teliospores germ 2-4:Infection hyphae 2-5,2-6:Expansion hyphae a.Teliospore b.Germ tube C.Promycelium d.Basidiophore e.Hyphae conjugation f Infection hyphae图2 曲利苯兰染色丝轴团散黑粉菌Fig.2 Staining of Sporisofium relianum with trypan blue曲利苯兰是一种细胞质染色剂,能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