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科学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专题讲座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的评价苏咏梅(香港教育学院、教授)谢群(浙江师范大学、讲师、香港教育学院在读教育博士)第一讲一、何为教学?(一)何为教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了。
自从跨入教师行业开始,教师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
但是,对于这个熟悉的词汇,教师们往往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而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往往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实践。
这也就是说,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是各不相同的,在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教师对教学的不同的理解。
1.实践的角度来看2.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是给学生讲课的活动按此定义,教学活动的质量将由教师所呈现的知识的质量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所决定。
●教学是将一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活动知识的传递除了讲解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媒体,如,精心准备的录像、电子资源、纸质的讲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活动的质量依赖于知识传递的方式,即,知识通过系统的设计、讲义的阅读和讲座等完成传递。
●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动。
也就是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活动。
这是对前一概念的包含和超越。
知识的传递在教学中是重要的,但是其价值只有与学生的学习发生关系时,才能体现。
如果教学行为没有导致学习发生,那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同样,当学习缺乏质量时,教学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当我们评价教学时,我们或许应该关注除了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的传递以外的其它东西。
(二)何为学?1.学学习的四个方面:●学习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来解决书本或课堂中的问题●学习运用知识来解决书本以外的问题●学会学习,自我导向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通常而言,一位合格的教师比较关注学习的前两个方面,对于后两者往往比较忽视。
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言,后两者又是至关重要的。
一位优秀的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自我向导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后两个学习结果,通过知识的讲解和传递往往很难达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声音的产生》实验操作单
实验操作单
课题:声音的产生小组:第小组
实验一:用手弹拨直尺,观察直尺的变化
实验步骤:
②将直尺的一端放在桌子的边缘用手压紧;
②用手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观察尺子的而变化。
注意:在弹拨直尺的时,用力不要过大,以免直尺。
实验二:敲击音叉,将音叉放入水槽中
实验步骤:
①用橡胶锤敲击音叉,用手轻轻触摸音叉;
②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水槽中水的而变化。
注意:不要将音叉全部放入水中。
实验三:摸一摸说话时的喉咙
结论:
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②物体振动停止,声音。
《声音的产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声音的产生》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规律3.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不同声音频率的音频,让学生听后猜测是什么声音,并引出声音的产生是由什么引起的问题。
第二步:进修1. 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产生声波。
-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 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 湿度:湿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 噪音:噪音会干扰声音的传播,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第三步:讨论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声音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情况,以及如何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第四步:实践让学生利用手机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并观察声音传播的情况,体会不同因素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和分析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作业1. 思考并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 观察并记录身边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
3. 搜集一些关于声音的科普知识并分享给同砚。
六、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应用,如声波在医学、通讯、音乐等领域的应用,并展开相关的钻研和讨论。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_声音的产生_5
2、我们听到的风声 是空气振动 发出的声 音,水声是 水振动 发 出的声音,鼓声 是 鼓面振动 发出的。
判 断 :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 )√
1、海浪声是海水发出的。(×)
猜一猜
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 却看不见?
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 却不留下痕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听听下面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用什么方法使下列物体发出声音呢?
有声音 敲击 拍打
发不出声音 用力按
……
用力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声音 拨动
没有声音 用力弯曲
拍打 …… 为什么用力弯曲会没有声音呢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不发声时: 比 较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
发声时: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振动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
声音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振动停止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
没有声音
敲击音叉会发生什么现象?
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
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产生的。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钢 琴 什 么 地 方 在 振 动 ?
吉他什么地方在振动?
蜜蜂,苍蝇,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
声源
填 空: 1、各种物体只要振动, 就会发出声音,我想让声 音停止必须设法让物 体 停止振动 。
有声音 拨动 ……
没有声音 用力拉
为什么用力拉没有声音,轻轻拨动却有声音
气体可以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音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3. 理解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过程。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3. 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1. 苏教版音乐教材《声音的产生》。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钟声、鸟叫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什么?探究(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材料能产生声音吗?为什么?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材料产生声音的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师辅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引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巩固(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声音的特征。
如:音调高低、音量大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声音的特征和性质,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大,而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小?2. 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频率和振幅分别对应声音的哪些特征?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感知声音;4.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3.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方式;2.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展示一个视频,声音与图像的演示。
2.让学生静默几秒钟,思考:你们在片断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声音是哪些事物、物品发出来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1.课件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
2.教师示范声音的产生:敲打教室的讲台、拨动琴键、吹响口琴等,引导学生思考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3.学生合作实验:组成小组,利用小锤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不同材质物体产生的声音是否相同,结合教师示范的声音产生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1.教师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2.学生自主实验:组成小组,利用探照灯、手电筒等物品照射不同物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实验感知声音1.学生自主实验:利用杯子、线等物品制作简易电话,并进行互相交流。
2.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感知声音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有些含糊不清,因此我在课件讲解过程中,加强了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各种物体发生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最后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
在本节课上,当同学们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
我又追问一句:有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起了手。
他站起来回答:有。
我问:请举个例子。
该生用嘴哧哧的发出声音,但是嗓子没有振动。
该生用这个例子反驳。
这个时候,有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虽然嗓子没有振动,这个时候的声音却是嘴里舌头在振动。
(这是不正确但是已经向前迈进了,非常的好。
)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以前做过的用气球放气的活动,学生在放气的时候,听到了声音,在手拿着气球口的时候,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呢?是振动。
是空气的振动。
因此在我们的`嘴里发声的是空气在振动。
这个时候学生充分的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让学生再感受到气球放气时振动,还看可以让学生准备空瓶子,观察吹气时,空气的振动。
然后再用嘴感受哧哧的声音什么振动。
这个时候学生就好充分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2本课教学紧紧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声音产生的探究过程。
2、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
3、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课前准备:气球、尺子、音叉、皮筋、塑料杯子(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小游戏:“猜一猜我是谁?”引出声音主题。
2.欣赏自然界中的声音,学生汇报自己听到的声音,并探讨一些声音的提示作用。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1.通过操作保鲜袋和身体来感知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尺子、橡皮筋、气球等物品制造声音,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1.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猜想。
2.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规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初步体验了声音产生的探究过程,体验了合作研究的乐趣,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规律。
但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前活动设计不够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轻柔地操作仪器,避免损坏或影响他人实验。
同时,我们要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如尺子、橡皮筋、气球发出声音时的振动,来感受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小组合作实践中,我们要记录下不同材料和方法下观察到的现象,如拉长橡皮筋时的颤动、尺子发声时的振动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举例如吹气气球、用空饮料瓶验证等。
通过反证法证明,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从而证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声带,因为声带的损坏会导致人的声音变得嘶哑、难听或无法发声。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即将结束。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发现声音的产生是离不开物体的振动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通过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尺子、鼓、大米、鼓槌、干净透明的瓶子、泡沫球等。
2、演示材料:音钹一副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学生说自己知道的科学家)师:那老是再问问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科学课,在上课前老师提几点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以老师拍手为号,第一次拍手代表实验开始,再次拍手实验结束,同学们快速将实验物品放回实验槽。
能做到吗?同时,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出色的表现,好吗?(放上课铃声)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铃声/上课铃声。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声音的产生【教材简介】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概括、创新水平。
【目标预设】1、使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重点、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设计理念】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注重,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寻找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声音现象,用感觉器官判断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水平以及整理资料、口头表达的水平。
通过亲自体验来感受生活中处处的存有着科学的道理。
并进一步了解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实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实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理解。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水平,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展开。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音叉、小鼓、鼓槌、绿豆(能够用米粒或纸屑代替)、泡沫小球、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与多媒体课件等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动物叫声、掌声、交通工具声、乐器声、打雷声等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然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生:汇报听到的声音师: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
1、试一试:想办法用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 并把发出声音的做法和方式记录下来。
做 法 方 式 放在桌上使劲擦 摩擦
用手拍打保鲜袋
用手搓揉保鲜袋 用手甩动保鲜袋 用嘴吹保鲜袋
拍打
搓揉 甩动 吹
……
……
2、试一试: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 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拍手 说话
拍打身体
吹口哨 ……
2、实验二: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
一小部分,另一只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实验三:将豆子洒在鼓面上,敲击鼓面。
4、实验四:在空的塑料瓶内放些细盐(或 沙子),吹瓶口,让它发出声音。
【思考】
经过这几个活动, 你有什么发现?
橡皮筋、钢尺、鼓上的豆子及 瓶子里的细盐,都快速运动,
并发出声音。
【课堂拓展】
【课堂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
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
递了各种信息。
【思考】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
体发出声音?
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实验探究】
(二)探究声音产生 的原因
仔细观察下列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探究声音 产生的原因。
橡皮筋 鼓
钢尺 音叉
塑料瓶
1、实验一: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 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 橡皮筋。
这些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
就叫做振动。
5、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 终止发声后,请感觉有什么变化。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喉部在振动。
6、敲击音钹(bó),然后轻轻按住,你有 什么感觉,为什么?
身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振动)的感觉。
【思考】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教案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的。
科学探究1.能比较清晰的描述有关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2.能清晰阐述对现象和运动规律推断的合理性。
3.能制作简单的工具,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
3.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
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体验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目的是认识客观规律。
1.声音的产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事实。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
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的结构
三、拓展提升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 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 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 以引起病理性改变。此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 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三、拓展提升
保护听力的最好措施是控制声源,当噪声不能降低 到安全限度时,接触噪声的人应配备听力防护用品。即 用软质塑料、橡胶、隔声和吸声材料做成一定形状、遮 盖耳廓或封闭外耳道、达到隔声和吸声衰减声波强度的 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是怎 样听到声
音的
一、感知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感知声音
一、感知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来发出声音 的,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二、认识耳的结构
二、认识耳的结构
耳 廓——收集声波 骨 膜——振动 听小骨——传递声波 耳 蜗——听觉感受器
四、当堂练习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郭
B、鼓膜
听小骨
D、耳道
2.人的听觉产生于(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五、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 苏教版 课时知识点
●●●1、(蝉鸣)提示正当盛夏,(狗吠)表示陌生人就在门外,(铃声)是上课下课的信号,(掌声)代表一种鼓励,(说话声)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2、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3、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随之(消失)。
4、哪些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5、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也就是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6、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
7、沙子、水和空气三种物质,传播声音效果最好的是(沙子),其次是(水),效果最不好的是(空气)。
8、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9、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10、伏罂而听运用了什么科学道理?答:挖掘声通过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里。
11、用什么办法能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答:可以用柔软的吸声材料包裹瓶子,或者在瓶子里装上满满的水或有孔的柔软材料使振动不能发生。
12、选择:(1)“伏罂而听”故事中,声音主要是借助于(A、C)传入侦察兵的耳朵中。
A、土地B、空气C、坛子(2)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朝着( B )的。
A、一个方向B、各个方向(3)下列材料中,声音在( C )中传播速度快。
A、空气B、水C、钢铁(4)传播声音速度最快的是( B )A、气体B、固体C、液体(5)用柔软的物质包裹物体,可使物体发出的声音( A )A、减小B、增加C、不变13、判断:(1)在真空中,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晰。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1
整理课件
2
在自然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日常生活中, 大家听见了如此多不同类型的声音, 有什么疑惑呢?
如果有疑惑,我们便开始了科学 探究的重要一步——
提出问题.
整理课件
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整理课件
4
实验要求:
(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 材,控制好声音大小;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每 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 现最多。
橡皮筋 拨
空瓶
吹
橡皮筋颤动 橡皮筋不颤动 空气流动 空气不流动
水
倒
水流动
水不流动
3.我们的结论: 声音整理是课件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1
什么地方在振动?
整理课件
12
什么地方在振动?
整理课件
13
什么地方在振动?
整理课件
14
小提琴什么地方在振动?
整理课件
15
弹吉他
什么地方在 振动?
整理课件
16
3.我们的结论: 整理课件
。9
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实验二 怎样让喉部发出声音?
怎样才能知道 声带在振动呢?
整理课件
10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组
1.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物体 发声 名称 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象
物体发出声 物体不发出
音时
声音时
直尺 弹拨 直尺抖动 直尺不抖动
声音是由于物体 振动而产生的.
整理课件
7
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实验一 怎样让鼓发出声音?
击鼓后怎样才能 看到鼓面在振动呢?
整理课件
8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组
1.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物体 发声 名称 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象
物体发出声 物体不发出
音时
声音时
鼓 敲打 鼓面振动 鼓面不振动
(3)做完一个在做下一个,及时填写 观察记录表。
(4)实验结束,整理课桌。
整理课件
5
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1. 纸张 抖动 2. 直尺 伸出桌面少许,拨动
3. 自己 说话发声 的身体 拍打发声… …
整理课件
6
感受共同特征: 1.纸张发声时在抖动; 2.直尺发声时在振动; 3.人说话时声带在颤动。
作出猜想:
你能列举 一些发声的例子吗?
整理课件
17
物体
声音的产生
振动
产生声音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