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教学文案
【医学ppt课件】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No Image
2020/6/28
第一节 强心苷类
No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于长期治疗。 Image 缺点:治疗指数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
全性差;许多情况促发毒性,可引起致命性心 律失常。
2020/6/28
代表药物
• 地高辛 digoxin 临床最常用 • 毒毛花苷K strophantin K • 洋地黄毒苷 digitoxin • 毛花苷丙 cedilanide,西地兰 • 去乙酰毛花苷丙 cedilanide-D 麻醉期间
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 Na+的重吸收, 促进水钠排出。
4.对血管的作用
Image 直接作用 收缩血管 正常人
间接作用 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收缩血管 故CHF时血管舒张效应大于收缩效应。
2020/6/28
作用机制
• 强心苷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 并抑制酶活性→细胞内Na+↑ → 通过 Na+-Ca2+交换→ Ca2+外流↓或内流↑ → 细胞内Ca2+ ↑ →心肌收缩力↑
特点: 对正常心率影响小,对心率加快及伴有房
颤的心功能不全者作用明显
2020/6/28
3) 影响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征
• 传导性 • 小剂量:心收缩力↑→反射性兴奋迷走
神经→Ca内流↓→房室节传导↓ • 中毒量:抑制Na+-K+-ATP酶→心肌细胞
失钾→最大舒张电位↓→房室节传导↓ 。不被阿托品拮抗。 • 不应期 • 促K+外流→复极↑→ERP↓
捷,舒张期相对延长; ◆不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肌耗氧量,甚至降低; ◆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抗心律失常药物教案
(1)口服F 80%,血浆蛋白结合率20%,代谢产物
仍具药理活性,主要以原形经肾排除。
(2)作用与奎尼丁相似<奎尼丁。
(3)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和扑动
(4)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
②剂量过大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③长期用药致类红斑狼疮综合征。
ⅠB类药物利多卡因(lidocaine)
体内过程:胃肠道刺激明显,首过消除明显
药理作用:
(1)降低自律性:抑制4相Na+内流和促进4相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2)改变传导速度,治疗量对传导速度无影响
①心肌缺血时,细胞外K+ ↑,利多卡因抑制传导
②低血钾时,促K+外流,加快传导,消除折返
(3)相对延长ERP:促3相K+外流、抑2相Na+内流→ERP和APD↓,但APD↓> ERP↓, ERP/APD ↑
2.分类
①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②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3.心肌细胞的分类
①无自律细胞,又叫工作细胞。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A.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B.不产生节律性兴奋,不具有节律性,
C.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教案
20 -- 20学年第学期
二级学院(部)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及代码________________
课程类别________________
学分及总学时________________
授课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
强心苷心律失常讲课文档
◆不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肌耗氧量,甚至降低; ◆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第十页,共54页。
No Image
第十一页,共54页。
2) 减慢心率作用
No • 负性频率 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作用机制 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从而
抑制窦房结
Image 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
第三十三页,共54页。
第三十四页,共54页。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
相Ca2+内流 ,通过 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降低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β拮抗) 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钠钙通道阻断) → 增大静息膜电位(腺苷、Ach)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钾通道阻断 )
代表药物
• 地高辛 digoxin 临床最常用 • 毒毛花苷K strophantin K • 洋地黄毒苷 digitoxin • 毛花苷丙 cedilanide,西地兰 • 去乙酰毛花苷丙 cedilanide-D 麻醉期间
最常用
第七页,共54页。
体内过程
No • 长效类 洋地黄毒苷 t1/2 5-7d 脂溶性高,肝中代谢经肾排泄,部分经胆汁排出, 有肝肠循环
• 术前应用强心苷,术中出现心律失常,需判 断是否由强心苷中毒引起
• 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短效强心苷作为 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三页,共54页。
临床应用
• 目前不主张术前常规预防性用强心苷
• 用药指征:(有下列情况之一)
• ①有心衰史,即使手术当时处于代偿状态 • ②有房颤,尤其室率未控制者 • ③有重要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 • ④心脏显著增大,即使无心衰或房颤者 • 去乙酰毛花苷丙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课件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
7
• 鉴淀)别:I2;C=O(2,4-二硝基苯肼,成黄色的苯腙沉
• 代谢:主要代谢物Deethylaminodarone也具有相似的电 生理活性。
O C4H9 I
O NHCH2CH3
O I
• 作用: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 过速、心室颤动的控制和预防。
• 优缺点:作用持久且安全。但长期使用本品有皮肤 色素沉积,眼角膜棕黄色药物颗粒沉着,甲状腺功 能紊乱(含I)。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
23
SAR
O
O
O
O3
OH
3
O OH
17 14
H OH
H
17-上α,β-不饱和内酯 环为活性必需。
14 β-OH活性必需
3β-OH为活性必需;
糖基与3β-O H 连接影响药 动学性能,以3糖苷活性佳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
24
• 强心甙的药理活性主要来源于苷元。苷元的结构特征对 活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4
H3CO
H2C
HO H
N H HO
H2C
HO H
N H H3CO
HO
HO H
N H
N OH
N
N
2-羟基奎尼丁 O-去甲基奎尼丁 乙烯基氧化物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
5
钾离子通道阻滞剂
• 钾离子通道:广泛存在的种类多而最为复杂的一大 类离子通道
• 阻滞钾通道后,能致人死亡 – 无机物Cs+,Ba2+ – 动物毒素 如蝎毒、蛇毒、蜂毒
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强心药
8
2 抗心绞痛药物
• 心绞痛:由于心肌急剧地暂时性缺血缺氧 引起心尖部位剧烈的疼痛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专家讲座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21页
2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
❖4、强心苷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 者血浆肾素活性,进而降低血管担 心素Ⅱ及醛固酮含量,对心功效不 全时过分激活肾素-血管担心素-醛固 酮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22页
3.利尿作用
❖1、强心苷对心功效不全病人有显著 利尿作用,主要是心功效改进后增 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效。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7页
强心苷类
❖地高辛:含有很好药代动力学特征 和灵活给药路径,其血药浓度测定 也在临床普及,是当前临床最惯用 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作用快而短,只
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
惯用强心苷。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8页
体内过程
❖1. 强心苷类药品化学结构相同,作 用性质相同,仅因为侧链不一样, 造成其药代动力学上差异。
❖②有心房颤动,尤其是室率未控制 者;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27页
强心苷
❖③有主要房性心律失常史者(如心 房颤动或扑动);
❖④心脏显著增大,即使无心衰或房 颤史者。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28页
强心苷
❖ 地高辛可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但增加猝死发生率,多与强心苷所 致心律失常相关。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严重时发展成室颤。出现阵发性心
动过速提醒中毒较严重,应马上抢
救;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34页
1.心脏反应
❖②抑制房室传导,引发各种程度传 导阻滞;
❖③抑制窦房结,引发窦性心动过缓, 偶见窦性停搏。
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第35页
2.胃肠道反应
❖为中毒早期反应,常见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泻等。
抗心律失常药教材内容分析及板书设计
《 £ 盏
2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是理解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的关键 在此可采用 提纲式板书来 显示心肌细胞 的 自律性 、 传导 性 及有效不应 期 , 并 由此 推导出 降低 自律性 、 改变传 导速度对 心
、
心肌 电生理简介 K 外流 心肌细胞膜 内为 一 9 0 m v
工作细胞
房室束 、 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 、 房室结
结合 多年的教学实践 , 就本章 ( 节) 教材内容的分析及板书设计
做如下介绍 。
1 心肌细胞 膜电位是 学好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的基础
在此可采 用图文式板 书来显示 心肌细胞 的静息 电位 ( R P )
( 3 ) 快反应细胞( O相 N a * 内流) ( 4 ) 慢反应细胞 ( 0相 C a 2  ̄ 内流 )
( 一) 心肌 细 胞 膜 电位
1 、 静息 电位 ( R P) :
2 、 动作 电位 ( A P ) : ( 1 ) 工作细胞 ( 无4 相 自动除极 ) ( 2 ) 自律细胞 ( 具有4 相自 动除极 )
肌细胞离 子流动的 影响 。该板 书提纲 挈领 、 简明扼要 、 条理 清
5 3一
晰, 既巩 固了学生 的生理学知识 , 又为后面讲解 抗心律失 常药 的作用机制做好了铺垫 。板 书设计如下。
( 二) 心 肌 细 胞 电 生 理 特性
r 4相 自动除极化速度 t r抑制 N a 内流
5 常用抗心律 失常药分类、 代表药 、 作 用及用途 是本章( 节) 课
、
学学科教学质的飞跃 。
参考 文献 :
【 1 】 李红 , 陈晓蓉 , 吕正梅 , 等. 乐教乐学教学 法在 组织胚胎学教学 中的应
药理学 教案(第19次课)
页教题主案课程名称:药理学备课时间:第19次课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AT1拮抗药,醛固酮拮抗药,90年代)现代治疗目标:缓解症状、防止或逆转心肌肥厚,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五、治疗CHF药物的分类1.强心苷类:地高辛等2.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4.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药:氯沙坦等5.血管扩张药: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等6.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卡维洛尔等7.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等8.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第二节强心苷类来源于植物,主要为洋地黄类(digitalis)。
包括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C、毒毛花苷-K 强心苷的化学结构:强心苷= 苷元(甾核、不饱和内酯环)+糖(葡萄糖、稀有糖)强心苷的构效关系1.苷元:是强心苷作用的关键部位①C3位β–羟基必与糖结合,若脱掉糖,转为α构型失效②C14位β–羟基(强心必需)③C17位β–不饱和内酯环(打开,被饱和失效)④甾核上“OH”数目影响药动学( OH多极性高)毒毛花苷-K(4个“OH”)速效、短效洋地黄毒苷(1个“OH”)慢效、长效2.糖数目多作用加强稀有糖维持久;若含葡萄糖,易代谢转化,维持时间短一、药理作用(一)对心脏的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直接作用于心脏(在体、离体、体外培养细胞)收缩加强、敏捷表现:① 增加心脏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②增加心肌最大缩短速率(Vmax)③ 左室功能曲线左移、上升(见图)二.体内过程洋地黄类根据其起效快慢和半衰期大致可分为快(短)、中(中)、慢(长)效三类;见下表:三、临床应用1.CHF:增加心输量,降低舒张末压与容积,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症状(水肿、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1)伴高血压、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疗效好(2)严重二尖瓣狭窄及缩窄心包炎无效(3)贫血、甲亢、VitB1缺乏、肺心病、心肌炎诱发CHF较差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减慢房室结传导,减慢心室率心房扑动:缩短心房肌ERP,房扑房颤心室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四、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神经系统:头痛、疲乏、眩晕、恶梦、视力模糊、色视障碍(黄、绿视)3.心脏毒性:室性早搏、房室结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中毒机制:过度抑制Na+-K+-ATP酶,致胞内Ca 2+ 后除极触发活动胞内K+ 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传导中毒救治:1.停药2.血K+降低应补K+ ,3.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4.苯妥英钠(阻止强心苷与受体结合)5.地高辛抗体Fab片段(中和地高辛)五、药物相互作用1.奎尼丁提高地高辛血浓度(组织置换)2.胺碘酮、钙结抗药、普罗帕酮提高地高辛血浓度3.苯妥英钠降低地高辛浓度给药方法:1.全效量给药方法(即在短时间内达到洋地黄化量,即有效控制症状的足够剂量)适用于急、重症(少用,中毒率达20%)。
石大麻醉药理学课件10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β受体阻断药) 心肌1-受体下调
心肌收缩力↓ 心率↑、耗氧量↑
后负荷↑ (扩血管药)
前负荷↑
心脏肥大、变形
(利尿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心室重构
静脉淤血
(ACEI,AT1拮抗药)
肺循环淤血(左心功能不全) 体循环淤血(右心功能不全)
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作用环节
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临床表现
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其他 右心衰:上腹胀满、颈静脉怒张、水肿、紫绀 全心衰竭
诱发因素
1、感染 3、心律失常 5、输液
2、过度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 4、妊娠分娩 6、严重贫血和大出血
心力衰竭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代偿期
1)交感神经兴奋 2)心室舒张末容量增加 3)心肌肥厚 2、失代偿期
来源于玄参科和夹竹桃科植 物如紫花洋地黄,毛花洋地 黄,黄花夹竹桃等,故又称 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临 床常用的有地高辛(digoxin), 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及毛 花苷C(cedilanide)。
甾核
Steroid
不饱和内酯环 Lactone ring
O
O
OH
CH3
Na+-K+
Na+-Ca2+ 交换(3:1)
ATPase
Na+(3:2) 强心苷类
-
AT-R
β-R
PLC
PIP2
IP3
DAG
Ca2+释放通道
ATP依赖性 Ca2+泵
Gq
PKs
Gs AC
ATP
cAMP
游离型 Ca2+
+Hale Waihona Puke 钙增敏剂肌钙蛋白C
中药化学教案—第九章 强心苷
第九章强心苷课次:26课题:第九章强心苷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教学目的 1. 了解强心苷的含义、分类。
2.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教学内容 1. 强心苷的含义。
2. 强心苷的分类。
3. 强心苷的类型。
教学重点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一、含义、结构和分类(一)含义强心苷类是指天然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由强心苷元及糖缩合而成,其苷元是甾体衍生物,所连接的糖有多种类型。
(二)结构及分类强心苷的苷元是甾体衍生物,具有下列特征:1.苷元部分苷元部分根据在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两类:(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也称甲型强心苷元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内酯,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allo一体),其母核称强心甾。
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绝大多数属于强心甾烯类。
如强心甾烯。
(2)乙型强心苷(蟾蜍甾二烯类)又称乙型强心苷元或海葱甾二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δ-双烯δ内酯,是β-构型,其母核称蟾蜍甾或海葱甾。
自然界中仅少数几种强心苷元属于这一类型。
如蟾蜍甾二烯或海葱甾二烯。
2.其它特征:环戊烷多氢菲的结构特点:田字格结构,“山窝窝里两颗树,高山顶上一颗葱”;碳原子的编号与命名。
(1)天然存在的已知强心苷元B/C环都是反式稠合,C/D环都是顺式稠合,A/B环则顺反两种稠合方式都有,但大多数为顺式,如为反式调合,则称异强心甾。
(2)在苷元母核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C3位上的羟基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当C3为α-构型时,命名时冠以“表(epi-)”字。
C3羟基与糖缩合而成苷键。
C14位上的羟基都是β-构型。
C10位上连接的多为甲基或其氧化产物(-CH2OH,-CHO,-COOH)。
C13位上连接的均为甲基。
(3)苷元母核的其他位置可能出现羰基、羟基、双键、环氧基等。
用药护理:强心苷类
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效慢,已少用
•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去乙酰毛花苷首剂0.4~0.6㎎,以后每2~4小时可再 给0.2~0.4㎎,总量1~1.6㎎。
• 地高辛0.125~0.25mg/d, • 老年、 肾功能受损者、低体重患者可0.125mg, 1次/d或隔 天1次, • 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建议维持在0.5~ 0.9μg/L
强心苷类
强心苷类
药物发展
强心苷类药物历史 悠久、安全性差,又称为 洋地黄类药物。由于它特有的强心作用,临床主 要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但极易出现消化道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心脏毒性反应。应用强心苷类 药物做好用药监护是护士的主要工作和责任。
对安全性差的药物,掌握药物不良反应、识别 机体易感因素,明确监控指标,用药谨慎才安全!
强心苷类
药理作用
对心脏的作用:负性频率作用 只减慢心衰病人的心率 治疗量:增加心输出量的基础上,通过减压反射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既而心率减慢 中毒量: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
强心苷类
药理作用
对心脏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 心输出量增加,心室容积减少,室壁张力下降,既而心肌耗氧量下降 负性频率作用,使得心肌耗氧量下降 心肌收缩力增加,导致耗氧量增加, 但室壁张力是最主要因素,所以总耗氧量下降
药理作用
对肾脏和血管作用 心输出量增加,肾血流增加,间接利尿作用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对Na+重吸收减少,有利尿作用 直接收缩血管,抑制血管上皮细胞Na+/K+-ATP酶,收缩血管<直接或间接抑制交感 神经效应,所以局部血流增加
强心苷类
临床应用
应用利尿剂、ACEI/ARB/ARNI、 β受 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仍持续有症状 的HFrEF患者 心力衰竭。由于其作用较快,适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的患者治疗剂量与增加迷走神经活源自有关强心苷类药理作用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牡丹江医学院护理课件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 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律 失常的发生风险。
心理护理
病情监测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适当的心理护 理措施,如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缓解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脏毒性反应
室性早搏
01
强心苷类药物可能导致室性早搏,严重时可能引起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02
房室传导阻滞也是心脏毒性反应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阿-斯综
合征。
心力衰竭
03
过量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可能导致心力衰竭,需要密切关注宝宝
的呼吸和心率。
04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与使 用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词 抑制心肌细胞膜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药物代表
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药理作用
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增加细胞内Ca²⁺浓 度,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
合成强心苷
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 强心苷类药物。
药物代表
去乙酰毛花苷丙、毒毛花 苷K等。
药理特点
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较天 然强心苷有所增强,但不 良反应也可能增加。
抑制心脏传导系统
通过抑制Na⁺、K⁺-ATP酶, 使Na⁺内流减少,从而抑 制心脏传导系统。
强心苷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等。
禁忌症
急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变性与纤维性颤动等。
02 强心苷类药物的分类与使 用
天然强心苷
提取来源
心律失常药理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3. 熟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4. 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教学重点: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药理作用。
2. 临床应用中药物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2.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预防。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心律失常相关病例资料。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提出问题: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哪些?二、讲解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1)肾上腺受体阻滞剂:讲解其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
(2)钙通道阻滞剂:讲解其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
(3)洋地黄类药物:讲解其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
(4)膜抑制剂:讲解其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
2. 药物治疗原则:(1)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3)长期治疗: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分析病例,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药理作用的理解。
二、讲解1.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预防:(1)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常见情况。
(2)掌握预防措施,如调整剂量、联合用药等。
2.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1)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2)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
三、总结1. 总结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2. 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四、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心律失常药物药理的理解。
模块十一 强心苷教案
4.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响, 能利用化学方法区别 甲型及乙型强心苷。
4.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响,能利用化学方法区别甲型及乙型强心苷。
学生情况
班级:
人数:
出勤:
教学设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概念
2.酶水解 反响条件温和、专属性强。在含强心苷的植物中, 有水解葡萄糖的酶, 但无水解α-去氧糖的酶, 所以只能水解去掉分子中的葡萄糖而保存α-去氧糖, 从而生成次级苷。
3. 碱水解
时间
70min
10min
教法教具
讲授
比拟
归纳
习题
教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种类
试剂
特点
酰基的水解
碳酸氢钠、碳酸氢钾
〔一〕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提取时需考虑强心苷在植物体中的存在形式, 同时应根据研究和生产的需要明确提取的目的是原生苷还是次生苷。
提取原生苷, 要注意抑制酶的活性, 防止酶解。原料需新鲜, 采收后要低温〔50~60℃〕通风快速枯燥、保存期间注意防潮, 同时提取过程中注意防止酸或碱的影响。可用70%~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 提取效率较高且可抑制酶的活性。也可参加硫酸铵等无机盐使酶变性后再用适宜溶剂提取。
〔1〕醋酐-浓硫酸〔Liebermann-Burchard〕反响
〔2〕三氯醋酸〔Rosenheim〕反响
〔3〕氯仿-浓硫酸〔Salkowski〕反响
〔4〕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响
2. C17位上不饱和内酯环的颜色反响:
甲型强心苷C17位连接的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醇溶液中发生双键转位, 生成C22活性亚甲基, 因而能与以下活性亚甲基试剂发生颜色反响。乙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不能生成活性亚甲基, 故无此类反响。可利用此性质区分甲型强心苷与乙型强心苷。
最新【抗心律失常药】文档
⑵动作电位及形成的机理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两种形式: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静息电位大:-80~-95mV)去极化由Na+内流所致, 去极迅速,传导速度快,其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和有病变的快反应细胞(静息电位低:-40~-70mV)的去极化由Ca2+ 内流所致,去极速度慢,传导速度也慢,其动作电位称为慢反应电位。
折返激动是引起过速型心律失常的机理之一。 ❖ 单次折返引起一次早搏 ❖ 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 ❖ 多个微型折返同时发生可引起扑动或颤动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1.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1)降低心肌自律性 药物的这一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①减慢4相自动除极化速率 ✓ 对快反应细胞抑制4相Na+内流(如奎尼丁) ✓ 对慢反应细胞抑制4相Ca2+内流(如维拉帕米)
临床常见引起自律性异常的因素: 1.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及血中儿茶酚胺浓度 升高,可引起: 窦性心动过速:钙内流加快 窦房结自
律性升高。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细胞膜对钾的
通透性降低 钾外流减少 MDP 快反应细胞舒张期自动去极化
加快 自律性升高。
2.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可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暂停:细胞膜对钾的 通透性升高 MDP加大 自律性降低。 室性异位节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浦氏 纤维仍按其固有频率发放冲动 室性异 位节律。 3.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梗死、强心苷中毒: 钠-钾泵功能障碍 细胞内钾离子浓度 降低 钾外流减少 MDP减小 自律 性升高。
MDP水平下移(加大),自动除极所 需时间长,自律性降低;反之则自律性
升高。
1
2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概述1强心药(cardiotonic agents):又名正性肌力药(cardiac inotropes),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它包括强心苷类,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Ⅲ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概述2,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离子转运,从而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最终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第一节强心苷类1.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临床应用最悠久,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临床常用的强心苷类主要源于洋地黄(digitalis),故也统称为洋地黄类药.第一节强心苷类2.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3. 缺点:药物的治疗指数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安全性较差.许多生理异常情况还易促使其发生毒性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中毒,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强心苷的种类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以下几种:1,洋地黄毒苷(digitoxin)2,地高辛(digoxin)3,毛花苷丙(lanatoside C,cedilanid,西地兰)强心苷的种类4,去乙酰毛花苷丙(deslanoside,desacetyllanatosideC cedilanid-D)5,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6,毒毛花苷G(strophanthin G,哇巴因ouabain)强心苷类地高辛: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灵活的给药途径,其血药浓度测定也在临床普及,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苷.去乙酰毛花苷丙:作用快而短,只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体内过程1. 强心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仅由于侧链不同,导致其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2.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在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也有相当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 长达5-7d,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属长效强心苷.体内过程3,地高辛属中效强心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体内过程4,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吸收甚少,多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表10-1 常用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洋地黄毒苷 95 93-97 0.6 肝胆70% 7-9d肾30%地高辛 < 40-90 20-30 5-10 主要肾 36h(75)去乙酰毛花不可 25 主要肾90% 33h苷丙毒毛花苷K 3-10 5 2.5h毒毛花苷G 5 8.5 肠道30% 14-21h肾70%药名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分布容积排除途径血浆率(%) 合率(%) (L kg-1) 半衰期药理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利尿作用4.对血管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强心苷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心脏的作用,即"一正":正性肌力作用"二负":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一正是二负的原因,且不增加甚至降低衰竭心肌的耗氧量.1.对心脏的作用强心苷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复杂1,小剂量强心苷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Ca2+内流而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1.对心脏的作用2,中毒剂量时,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失钾,减少最大舒张电位而减慢房室传导,此作用不能被阿托品所拮抗.强心苷加速K+外流,使心肌细胞复极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1.对心脏的作用3,治疗剂量强心苷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迷走神经兴奋可加快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增大,4相坡度变平,因而自律性降低.1.对心脏的作用4,中毒剂量强心苷直接抑制普肯耶纤维细胞膜的Na+ -K+ -ATP酶,使细胞内失K+,而Na+增多,减少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自律性增高,容易引起室性过早搏动.1.对心脏的作用5,治疗剂量强心苷最早使心电图的T波幅度变小,双相或倒置,ST段呈鱼钩状,P-R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P-P间期延长,分别说明房室传导延缓,心室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率减慢.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1,强心苷有三种神经效应,即拟迷走神经作用,致敏压力感受器及大剂量时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2,非极性强心苷(洋地黄毒苷)有较强的拟交感神经作用,而极性强心苷(地高辛)则有较强的拟迷走神经作用.这些自主神经作用对心脏产生间接的效应.2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3,中毒剂量的强心苷可兴奋延髓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还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强心苷的减慢心率和抑制房室传导作用与其兴奋脑干副交感神经中枢有关.2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4,强心苷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进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对心功能不全时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抑制作用.3.利尿作用1,强心苷对心功能不全病人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主要是心功能改善后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2,强心苷可直接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的排出,发挥利尿作用.4.对血管的作用1,强心苷能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上升.2,中毒剂量强心苷甚至可使冠状动脉收缩.但心衰患者用药后,因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的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因此血管阻力下降,心排出量及组织灌流增加,动脉压不变或略升.作用机制1,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性的机制与心肌细胞内Ca2+增加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2,研究认为,强心苷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后,能部分抑制酶的活性,使细胞内Na+增多,通过Na+-Ca2+交换使Ca2+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多,导致细胞内Ca2+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临床应用强心苷主要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短效强心苷可作为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强心苷术前只有在有下列指征之一时才考虑预防应用:①有心衰史的病人,即使手术当时处于代偿状态者;②有心房颤动,尤其是室率未控制者;强心苷③有重要的房性心律失常史者(如心房颤动或扑动);④心脏显著增大,即使无心衰或房颤史者.强心苷地高辛可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但增加猝死的发生率,多与强心苷所致的心律失常相关.强心苷去乙酰毛花苷丙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也用于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首次静注0.4-0.8mg, 2-4h后可再注射0.4mg .强心苷的禁忌症1,房室传导阻滞2,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3,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syndrome,WPW syndrome).不良反应1,强心苷治疗易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当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发热,心肌病理状态,高龄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存在时更易发生.2,预防中毒的关键在于剂量个体化,即使是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期因临床情况不同也应及时调整.不良反应3,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警惕中毒先兆,预防诱发或加重强心苷中毒的因素,并监测临床血药浓度.1.心脏反应是强心苷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约有50%的病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①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高,表现为室性早搏及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发展成室颤.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提示中毒较严重,应立即抢救;1.心脏反应②抑制房室传导,引起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③抑制窦房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偶见窦性停搏.2.胃肠道反应为中毒早期反应,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3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有眩晕,头痛,疲倦,谵妄等.有黄视症,绿视症及视物模糊等.强心苷中毒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2,一旦诊断为强心苷中毒,首先应停用强心苷及可诱发毒性反应的药物(排钾利尿药),其次应消除诱发中毒的因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等).治疗1,对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应及时补钾,细胞外K+能阻止强心苷与Na+-K+-ATP酶结合,从而减轻和防止中毒.2,可用苯妥因钠3-5mg·kg-1,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0-15min可再注射100mg,24h总量<500mg.治疗3,室性心律失常也可应用利多卡因,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可以直流电转复.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4,应用地高辛抗体治疗严重强心苷中毒.给药方法强心苷的需要剂量因人,因时而异,不能机械地使用"标准剂量".表10-2 常用强心苷的作用时间和剂量地高辛口服 60-120 4-8 1-2d 4-2d 1.2-2.5 0.25-0.5(平均2.0)静脉 5-30 11/2-5 1-2d 0.75-1.25(平均1.0)去乙酰毛花静脉 10-30 1-3 1-2d 3-6d 0.8-1.6苷丙 (平均1.2)毒毛花苷K 静脉 5-10 1/2-2 6h 2-5d 0.25-0.5洋地黄毒苷口服 120-240 8-12 3-10d 2-3w 0.8-1.2 0.25-0.1静脉 25-120 2-8 3-10d 2-3w 0.8-1.2(平均1.0)药名给药作用开最大效毒性消药效失每日口服方法始时间应时间失时间效时间全效量维持量(min) (h) (mg) (mg)给药方法1.全效量后再用维持量:是经典的给药方法.全效量:为先在短期内给予能充分发挥最大疗效的剂量.在达到全效量后,每日给一定剂量以维持药效.特点:显效快,但易导致强心苷中毒.给药方法2.每日维持量疗法对病情不急的心功能不全,目前倾向于小剂量维持疗法,即每日给维持量的地高辛,经过4-5个半衰期(7天左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可减少强心苷中毒的发生.不适于急症.药物相互作用1.琥珀胆碱2.新斯的明3.吸入麻醉药4.利血平5.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琥珀胆碱:使用强心苷的病人,尤其是洋地黄化后,再用琥珀胆碱可能因一过性高血钾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停搏.2.新斯的明:洋地黄化的病人在注射新斯的明时可能引起心率减慢.药物相互作用3.吸入麻醉药:洋地黄化的病人在吸入麻醉药过程中可因迷走神经的影响而出现心动过缓.麻醉前强心苷用量虽合适,在麻醉中则可能用量不足;而麻醉状态下强心苷剂量合适,苏醒后则可能表现为过量.药物相互作用4.利血平:伍用强心苷常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并诱发异位节律.5.其他:洋地黄化的病人须禁用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溴苄胺或钙盐,即使在大量输血后补充小量钙盐也应谨慎,以免诱发心律失常.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1,心律失常(arrhyth-mia):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异常.2,按照发生原因,心律失常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冲动传导异常(房室传导阻滞).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3,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4,对于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用起搏器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麻醉期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目的是控制心律失常,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均有程度不同的致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induced arrhythmia)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时要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强调重视纠正可能的诱因,针对病因治疗,用药个体化.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治疗药物多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当一种药物无效时可更换另一种药,一般不宜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1,冲动形成异常2,冲动传导异常3,二者兼有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心律失常的治疗要减少异位起搏活动,调节折返环路的传导性或有效不应期以消除折返.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①阻滞钠通道;②拮抗心脏的交感效应;③阻断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④阻滞钙通道.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概括为:1.降低自律性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3.消除折返(reentry)1.降低自律性抗心律失常药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通过增加最大舒张电位,降低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增大静息膜电位(腺苷和乙酰胆碱),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钾通道阻滞药)等方式降低自律性.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1)减少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可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以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或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的内向离子流及提高其阀电位水平,或增加外向复极电流以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等三种方式.如缩短APD的药物.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2)减少晚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主要是减少细胞内Ca2+的蓄积,如钙拮抗药作用.能抑制一过性Na+内流的药物也能减少晚后除极,如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等.3.消除折返(reentry)①.改变传导性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以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或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相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3.消除折返(reentry)②.延长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钠通道阻滞药和钾通道阻滞药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ERP,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可延长慢反应细胞ERP.可使折返冲动落在不应期内而消失.延长不应期有三种情况①.延长APE,ERP而以延长ERP更为显著,为绝对延长ERP;②.缩短APD,ERP而以缩短APD更为显著,为相对延长ERP.如复极过程缩短也易于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③.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临床上多采用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将其分为四类:Ⅰ类钠通道阻滞药;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Ⅳ类钙通道阻滞药.(一)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的时间称为复活时间常数(Zrecovery ).根据复活常数又分为三个亚类Ⅰa, Ⅰb,Ⅰc.1. Ⅰa类recovery 1-10s,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APD,ERP),且以延长ERP更为显著.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阿普林定等.2. Ⅰb类:recovery 1 0 s,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药物有: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氯卡安,莫雷西嗪等.(二)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阻断β受体,取消β受体被激动后的效应,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醋丁洛尔,艾司洛尔.(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选择性延长APD及ERP多与抑制钾电流有关,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药物有:胺碘酮,溴苄胺等.(四)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抑制L-型钙电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药物有: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双苯吡乙啶等.(五)其他类腺苷,强心苷等.表10-3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及心电图改变(144)三,麻醉期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lidocaine)是局麻药,属于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广泛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但肝脏首关消除明显,仅1/3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低,且口服易恶心,呕吐,因此常静脉给药.血蛋白结合率约70%,体内分布广泛迅速,心肌中浓度是血药浓度的3倍.表观分布容积1L·kg-1.体内过程利多卡因几乎全部在肝脏中经脱乙基而代谢,仅10%以原型经肾脏排泄,t β约2h,作用时间较短,常用静脉滴注以维持疗效.药理作用1.传导速度2.相对延长不应期3.降低自律性4.利多卡因有较明显的膜稳定作用1.传导速度治疗剂量对希--普系统的传导速度没有影响.1.在细胞K+浓度较高时则能减慢传导.2.血液趋于酸性时,将增强其减慢传导的作用.心肌缺血部位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血液偏于酸性,所以利多卡因有明显的减慢传导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纤颤的原因之一.1.传导速度3.对血K+降低或部分(牵张)除极者,利多卡因则促K+外流使普肯耶纤维超极化而加速传导速度.高浓度(10μg·ml-1)的利多卡因可明显抑制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2.相对延长不应期利多卡因抑制参与动作电位复极2相的少量Na+内流,缩短普肯耶纤维和心室肌的APD,ERP,但缩短APD更为显著,故能相对延长ERP,但利多卡因仅对希--普系统发生影响,对其他部位心脏组织及自主神经并无明显作用.2.相对延长不应期治疗剂量利多卡因对激活和失活钠通道均有阻滞作用,当通道恢复静息态时,阻滞作用迅速解除,因此利多卡因对去极化组织(如缺血区)作用强.2.相对延长不应期心房肌细胞APD短,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的时间短,利多卡因的阻滞作用也弱,因此对房性心律失常疗效差.利多卡因对于正常心肌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小,对去极化组织的钠通道(处于失活态)阻滞作用强,所以对于缺血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去极化型心律失常有较强抑制作用.3.降低自律性治疗浓度(2.5 μg·ml-1)的利多卡因能降低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对窦房结没有影响,仅在其功能失常时才抑制.利多卡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抑制4相Na+内流,能减小动作电位4相除极斜率,提高兴奋阈值,降低自律性,又能减少复极的不均一性,故能提高致颤阈.临床应用利多卡因是窄谱抗心律失常药,心脏毒性低,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危急病例,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术,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利多卡因不影响心房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故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几乎无效.若室上性心律失常系起因于洋地黄中毒,则利多卡因治疗可奏效,其机制可能与该药能使K+外流增加有关.利多卡因抑制房室旁路传导及延长旁路的有效不应期,因而对预激综合征病人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有效.临床应用治疗剂量的利多卡因可促进复极化而不延长Q-T间期,可用于低血压或脑血管意外所致伴有巨大U波的延迟复极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麻醉期间应用利多卡因,一般首次静注1.2 mg · kg-1 5-10min一次至有效,但在20min内总量不宜>5mg·kg-1.临床应用当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应该以1-4mg·min -1静滴维持以巩固疗效.对有心衰,肝功能严重障碍或休克等病人,用量宜酌减.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微.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嗜睡,眩晕,大剂量引起语言障碍,惊厥,甚至呼吸抑制,偶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毒性.可抑制心室自发性起搏点的活性,故慎用或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Ⅱ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病人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头昏,嗜睡或激动不安,感觉异常等.心衰,肝脏功能不全者长期滴注后可产生药物蓄积.儿童或老年人应适当减量.药物相互作用1.强心苷合用未见不良反应,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2. β受体阻断药合用后由于β受体阻断药减低心排出量和肝血流量,致使利多卡因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毒性反应.故两药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已有传导阻滞者不宜合用.药物相互作用3.异丙肾上腺素扩张内脏血管,增加肝血流,故合用后利多卡因肝代谢增加,清除率加速,血药浓度降低.4.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肝血流量,合用利多卡因后肝代谢减慢,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中毒.药物相互作用5.西咪替丁可使利多卡因的清除率减少25%--30%,半衰期延长49%,稳态血药浓度升高46%-47%,毒性增强.故两合用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以防中毒.药物相互作用6.胺碘酮合用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有协同作用,但两药合用后可加重传导阻滞或引起窦性停搏. 胺碘酮胺碘酮(amiodarone)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原作为冠状动脉扩张药用于心绞痛治疗,现广泛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胺碘酮是苯呋喃类衍化物,含有2个碘原子.体内过程口服,静脉注射给药均可.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约40%,分布容积1.2L.kg-1,主要在肝脏代谢成有活性的脱乙基衍生物,t 长达数周,血浆蛋白结合率95%,停药后作用可持续4-6周,心肌中浓度较血药浓度高30倍,恒量口服需经数周才见最大疗效.静脉注射约10min起效.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1.自律性2.传导速度3.不应期1.自律性对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影响轻微,但能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自律性.2.传导速度对心房和心室肌的传导速度无明显影响,给药数周后,传导速度略有减慢,对希-普系统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则有抑制作用.3.不应期用药数周后,心房肌,心室肌及普肯耶纤维的APD,ERP都明显延长,并能延长WPW综合征患者附加通路的不应期,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上述三方面电生理效应均与其阻滞钠,钾,钙等通道的作用有关.4.血管平滑肌胺碘酮静脉给药能直接扩张冠脉,降低外周阻力,非竞争性地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及Ca2+通道,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减少心肌氧耗量.临床应用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动过速以及伴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心律失常,长期给药治疗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有良好效果,对房性或室性早搏疗效较差.麻醉期间主要用其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对常规用药不能终止或难以控制的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用其多能奏效.不良反应静脉用药负性肌力及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明显,快速静脉注射可发生一过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T波倒置,U波显著等心功能减低表现,降低程度与剂量和基础心功能状态正相关.口服很少引起心脏不良反应,但因含碘可致血清甲状腺素升高,影响甲状腺功能.禁忌症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者药物相互作用1.强心苷2. β受体阻断药3.异丙肾上腺素4.阿托品5.抗凝血药6.麻醉药1.强心苷合用治疗顽固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和控制心室率有协同效果.但合用后地高辛血药浓度可增加20%-100%,故可出现严重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因此,应减少地高辛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