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摘要:中日两国向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
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是近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两国关系的演变,为改善低谷时期的关系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日关系发展挑战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自古以来中日就有相互往来。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第一次来朝,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密切,明初倭寇出现,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
到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经贸往来彻底中断。
日本经过产业革命与明治维新欧尚资本主义道路,1980年经济危机出现后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之间发表的四份基础性政治文件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两国于12月30号正式建交。
1998年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8年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根据中日关系的新发展,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
在这四份重要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关系持续友好、不断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
在经济上,中、日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
中国开战的可能性
中国开战的可能性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日钓鱼岛的争端,频频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中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似乎中日之战一触即发…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开战的可能性。
一、经济上,中日经济联系紧密,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而日本是中国的第二进口国和第一出口国,可见中国与日本经济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
如果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而僵化,势必引起中国的强烈的反日情绪,民众将会自发的抵制日货,甚至冲击日本商店,使馆等。
有专家预测,如果中国与日本断绝经济往来,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不亚于两次金融风暴,对日本来说则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会严重打击日本的出口业,而且会使日本3.11地震后的经济恢复难于上青天。
所以从经济方面分析,中日两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十分微小,中国也不会首先挑起战争。
二、在政治上分析:中日两国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政治力量。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都是友好的邻邦,由于日本的相对落后,中国曾给予了日本大量帮助,使日本的经济和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在明朝之后,中日关系交恶,日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外扩张和侵略的野心逐步体现。
明朝时,日本入侵朝鲜遭中朝联军击败,日本更是怀恨在心,之后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便又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直至1937,日本侵华,更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
时至今日,钓鱼岛事件中仍不时浮动,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
同时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将中国作为头号假想敌,但美国一直不敢直面中国,而是通过扶持,拉拢,分裂的手法克制中国。
面对如此现状中国联合俄罗斯,将战线统一组止美国的阴谋。
所以如果中日开战那就不会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两大阵营的战争,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三、从军事上分析:中国的部队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后,其实力不可小觑,中国现役中大部分装备了先进的作战武器和战场控制系统,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匹敌。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在发展和变化。
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而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在中日关系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并重点关注两国媒体在塑造和影响这种关系中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但也存在着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二战期间,中日之间发生过许多悲惨的冲突,使两国的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日关系逐渐得到改善,经济合作成为促进两国交流的重要驱动力。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迅速发展,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然而,尽管经济交流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利,中日之间仍存在着一些政治和历史问题,例如有关钓鱼岛和南京大屠杀的争议。
这些问题往往引发两国民众的情绪和争议,也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两国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媒体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仅是把信息传递给公众,更是影响公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和态度。
中日两国的媒体经常报道彼此的动态和事件,通过报道引导公众对双方的认知。
两国媒体在报道中往往有着各自的立场和角度,他们有时会倾向于强调对方的负面行为,从而增加舆论的矛盾性。
这种报道很容易激起两国公众的情绪,并增加两国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此外,两国媒体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发和煽动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在两国都呈上升趋势。
媒体通过强调民族的荣耀和威望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强调自己国家的正义和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和对立立场。
这种情绪在两国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中被放大和强化,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
然而,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也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和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职责。
中日两国的媒体可以通过深入报道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加强两国的了解和交流。
日本媒体与中日关系
日本媒体与中日关系作者:刘江永来源:《对外传播》2009年第03期2008年中国民众对日感情明显发生积极的变化,而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则改善得不明显,甚至还有所倒退,对日中关系的看法也比较严峻。
日本总理府历年外交舆论调查显示: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连续两年上升,最高时达到近80%。
从1985年起,日本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开始减少,但仍保持在70%以上。
然而,以1989年为分界,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出现明显下滑,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人几乎各占一半。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即小泉执政之初。
从那时起,日本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人开始超过有亲近感的人。
2008年日本政府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只有31.8%,而不感到有亲近感的占66.6%。
据《中国日报》与“日本言论NPO”共同组织的对中日两国民间感情的民意调查结果,2008年日本对中国印象不好的受访者达75.6%。
日本民众对华好感下降的原因第一,媒体误导民众。
日本有一些反华刊物长期以来专门发表污蔑、攻击中国的文章或访谈。
围绕食品安全等,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也较多。
这些对日本民众的中国观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日本报界对受众的影响力比在中国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不仅是由于日本人爱看报,报纸发行量大,而且因为各大报社还有自己的电视台。
例如,日本产经新闻报社,不仅发行《正论》等杂志,而且经营富士电视台。
该报各系统迄今一直与台湾关系密切,对中国大陆则持批评态度,负面报道居多。
该报所属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教科书编撰会”撰写的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
日本媒体商业化盛行,某些报纸为招揽订户和读者,关于中国的报道负面评论较多,甚至歪曲事实。
对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与日本相关的问题,也往往归咎于中国,误导受众。
日本的所谓“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体制事实上也给了右翼反华言论以自由,而广大日本读者则受到这方面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心理暗示,逐步形成比较消极的中国观。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两个亚洲大国,中日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两国的利益,也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两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现状以及两国媒体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中日关系现状1.历史背景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文化、经济交流始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特别是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
2.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逐渐增强。
特别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投资兴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中日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政治争议尽管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日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领土争端、历史认识和军事安全等方面。
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瓶颈。
4.人民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
旅游、文化交流、学术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两国媒体的作用1.舆论引导中日两国的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应当准确客观地报道中日之间的合作成果,以正面的角度引导公众关注两国关系的积极方面。
2.缓和紧张情绪两国媒体可以通过合作推出一系列的和平友好活动和交流项目,以缓和中日之间的紧张情绪。
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更加和谐友好的氛围,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传播文化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中日两国的媒体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两国的文化。
媒体可以报道两国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4.合作共赢两国媒体的合作可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互利合作。
媒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两国媒体人员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
同时,媒体的合作也可以拓展两国的市场合作,共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1
2010年9月7日,在钓鱼岛相关海域发生的 那起冲突,正随着日方的一意孤行而影响 扩大。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 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 至冰点以下。
日本外交大臣前原诚 司2011年3月6日晚突 年 月 日晚突 然宣布辞职, 然宣布辞职,就收取 韩国店主( 韩国店主(一个老妇 人)伍万日元的政治 献金一事承担责任。 献金一事承担责任。 首相菅直人当天接受 了前原诚司的辞职请 前原诚司现年49 求。前原诚司现年 岁,是日本少壮派政 治家, 治家,被媒体认为是 菅直人的接班人之一, 菅直人的接班人之一, 外交立场十分亲美。 外交立场十分亲美。
2009年9月16日日本召开特别国 年 月 日日本召开特别国 会,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正式 当选日本第93代 当选日本第 代、第60位首相。 位首相 鸠山由纪夫 本人高度重视中 日关系, 日关系,他一直 认为日本和亚洲 的发展、 的发展、东亚共 同体的实现都离 不开中国的帮助, 不开中国的帮助, 所以更该强化中 日关系。 日关系。
2007年12月27 年 月 日至30日 日至 日,日本首 相福田康夫对中国 进行正式访问, 进行正式访问,被 称为“迎春之旅” 称为“迎春之旅”。
2008年国家主席 年国家主席 胡锦涛5月 日开始对日 胡锦涛 月6日开始对日 本进行国事访问, 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 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 中国国家元首时隔 年 后再次访日。 后再次访日。被称为 暖春之旅” “暖春之旅”。
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 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 人民, 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 史责任。 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 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日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中日战略结构性矛盾
(1)日本战略目标:利用亚太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2)中国战略目标:利用亚太实现走向世界
(三)两国国内局势变化的因素 1、中日两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2、两国新闻媒体报导的非客观性
三、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模式
中日关系的三种发展模式 1、中日和谐合作模式 2、中日全面冲突模式 3、中日既竞争又合作模式
中日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三个矛盾点
(一)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
1、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2、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二)日本与台湾的关系问题
(三)现实领土领海主权矛盾问题 1、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之争问题 2、关于东海划界和油气田的开采问题
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之争问题
中日关于东海问题的几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商
二、当前中日矛盾形成的原因
(一) 国际格局转型的背景因素 1、20世纪70年代前:中日分属两个阵营,没 有外交关系。 2、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建交。 3、20世纪70年代至冷战结束:中日友好合作。 4、后冷战格局时期:中日冲突。
(二)东亚地区中日主导权之争
1、历史上东亚地区政治格局:一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政治格局:两强制
媒体理性与中日关系沟通
业务舔讨
编者按 :2 0 1 2 年本是 中 日邦 交正常化4 0 周年 ,遗憾 的是发生了 中 l a 钓鱼岛争端 ,使得两 国出现 了4 【 1 年
来 最严重的 “ 政冷经凉 ”局面 ,甚至 引发了两国民众问的互不信任 。这种 局面是否会长期影响 中 日关 系 ,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当前的两国关系形势 ,中 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这些 问题 ,本刊特约记
不顾 价 值 取 向等 问题 。 在 交 流 中, 日本 产 经 新 闻 的总 编辑 认 为该 报就 是 日本 的 环 球 时报 , 中国的 环 球 时 报 是 中国的 产 经 这 场 中日关系 上的大 波 澜 。 我认为, 钓 鱼 岛是 个 历史 问题 。 对此 , 我 非常敬 佩 周
解。 然而, 一场钓鱼岛争端却让实现了 4 0 年邦交正常化的中
日关系陷入低 谷 ,您怎么看待 这个 问题?
受益 。
邓, J 、 平访 日时 曾说 :“ 这个 问题让 后人 去解 决 , 后人
陈小川: 近期, 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争端陷入了低谷。
会 比我们聪 明得多。 ” 遗憾 的是 , 现在还没有出现 比他们
资本主义都没解决的问题。 现在, 欧洲爆发 的债务危机 ,
就 说 明西 方的制 度 是 有问题 的 。 过去 , 西方社 会 很 有优 越 感, 相反, 中国在 近 代 经 历 了百年 的屈 辱 , 让 中国人 感 到
另外, 我 认 为 这也 反 映 出西 方 选 票 政 治 的 弊 端 。 去 很 自卑 。 现在, 中国经过 6 O 多年 的发 展 , 特 别是3 4 年来的
中日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唐代起就有日本遣唐使,鉴真和尚东渡等等史实被传为佳话,但是近代,自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直至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一直在好好停停中走下坡路,尤其是近日中日关系已经跌到了几千年历史的最差时期!民族纠结僵固,积怨颇深。
这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追溯中日历史,解读这深黯其中的世代恩仇。
陈寿的《三国志》从习俗上认为日本人是百越的后裔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朝,海上交通比较便利了,非常多的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商业或正治避难)移民到日本。
例如郑成功他外祖父。
现在大概30%的日本人有明朝时期中国移民的血统。
也有说法是日本第一任神武天皇可能是徐福.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
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
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
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
……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
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故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只是,日本列岛早在秦朝之前就有人类活动了。
日本也有早期历史,也经历了石器时代。
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有待查证!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
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由于古代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岛,都还处于人口稀少的荒凉的半原始社会状态,因此也就成为承受中国政治移民的托盘。
中日关系
主讲人:阎华荣
中日关系述评
主讲人:阎华荣
中国传统春节的大年初一,日本政府没有像法国等西方 国家那样,向中国人民表示节日祝贺,反而主持了一个新 闻发布会,宣布日本政府将接管钓鱼岛上的灯塔——这等 于把长久以来围绕钓鱼岛归属的民间对立,转变成为政府 行为。(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6年,日本青 年“自发”在钓鱼岛上建立了永久性灯塔) 最近,日美两国举行了“2+2”会谈,就是说,日本外 相、防卫厅长官和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举行了会谈,这 一谈,日本政府不仅把钓鱼岛,甚至把整个台湾地区都纳 入了日美安保范畴。按照安保协议,美国不仅可以“协防” 台湾,甚至可以“协防”钓鱼岛了。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文部科学 相中山成彬29日表示,应该在日本《学习指导重点》中明 确记录竹岛(韩国称独岛)和尖阁列岛(中国钓鱼岛)为日本领 土。《学习指导重点》相当于日本教科书的编撰标准。
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 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两国 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 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可是,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 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 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日本政府顺应右派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 机对我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 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机场,还向那里派 出调查团和测量船。 进入90年代以来,随著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 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经政府允许, 在钓鱼岛列岛的一个岛屿上修建了灯塔。日方还出动12艘船只和两架直 升机阻扰台湾渔船接近钓鱼岛列岛。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 鱼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 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8月18日,日本右翼分子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绘 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 钓鱼岛上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支持,而且政府要 人与此相配合,称钓鱼岛就是日本领土,并要日本海上保安厅随时准备 用武力排除“干扰”。
中日关系
外交部发言人: “日方应纠正错误,为消除影响两国关系 发展的障碍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空喊对话 口号解决不了问题。” “当前的关键是日方在解决钓鱼岛问题上 拿出诚意,采取切实措施,做出切实努力,以 改善中日关系。”
程永华指出,改善当前中日关系要处理好 两个问题: 一是妥善解决钓鱼岛问题。
二是日方务必慎重对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 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日本始终存在一种否认侵略历 史的错误史观,顽固认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是“为了自卫和解放亚洲”,侵略中国是 “维护正当权益”,南京大屠杀是“捏造 的”,日本发动战争“没有违反国际法”等。 作为一名老牌的鹰派政客,安倍始终赤裸裸 地对这种“解放史观”持肯定态度。安倍从 来都不承认日本对亚洲各国发动过侵略战争 。
在安倍新政权执政的7个月里,非但没有 人们期望的那样改变由于“购岛”事件跌入 低谷的中日关系,反而由于对华的强硬态度 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安倍正让中日关系愈行愈远
2012年11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 宣称将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 军”,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余地。 2013年2月16日,安倍晋三接受《华盛顿 邮报》采访时称,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 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日本将阻止中 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自日方去年9月宣 布“购买”钓鱼岛、 实现“国有化”,挑 起争端后,中日关系 已呈恶化趋势。 ——新华网
中国官方形容中日关系时频频使用 “严峻”“严重”等词。
2012年9月9日,胡锦涛郑重指出,近来, 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
2012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由于日方实施所谓“国有化”,把中日关系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
中日关系
傅莹:中日都存在相互认识过程应心平气和对话中新网10月28日电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近日接受法国《费加罗报》专访谈及中日关系时指出,中日双方都存在一个相互认识的过程。
两国政府应当心平气和地对话,以大众的利益为重。
记者问:若有朝一日日本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否会同意?傅莹回答:这个不是中国赞成不赞成的问题。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
我们有历史问题需要解决,但双方相互依存,并都致力于地区和平与合作,合作与伙伴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记者问:中国有没有任何设想来缓和当前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傅莹回答:中日双方都存在一个相互认识的过程。
在历史问题上,我和很多中国人感受是相同的,但作为外交官,我知道促进中日关系的唯一办法在于深化伙伴关系。
两国不应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应当本着公平的精神正视当今的议题。
这并不容易,但两国政府应当心平气和地对话,以大众的利益为重。
傅莹是在10月17日出席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第三届世界政策会议期间接受《费加罗报》专访的。
蒋晓峰:日本首相外相不和中日关系难起色核心提示:蒋晓峰在凤凰卫视节目上表示,菅直人在中日关系的回旋余地是非常有限的,日本外交具体工作是由外相来做的。
但是,前原诚司在改善或维持中日关系的工作是乏善可陈的。
在日本政治中,菅直人在把小泽拼掉后,接下来的对手其实就是前原诚司。
日本首相外相不和,中日关系很难起色。
凤凰卫视10月28日《国际新闻》节目播出“蒋晓峰:日本首相外相不和中日关系难起色”,以下为文字实录:卢琛:相关话题,我们要请进的是国际问题观察员蒋晓峰做进一步的点评和分析。
晓峰,你好。
蒋晓峰:你好,卢琛。
卢琛:东盟领导人系列峰会已经开幕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菅直人都会参加会议,在中日紧张的关系仍然没有消除的情况下,您觉得两个人的会面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对于为什么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强硬不改有什么样的评估?蒋晓峰:我觉得现在是这样的,可能两个人的互动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中日两国现在在关系还没有完全得到修复,民意还没有得到安抚的情况下,你要说像正常国家的关系那样安排一些正式的会见或者是会谈,我觉得现在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一件事情。
中日关系
23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日 方一直竭力回避钓鱼岛问题,甚至 连问题存在本身都不愿承认,不愿 同中方进行认真和实质性的对话。
24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践踏 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 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 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 际秩序。
33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和精神 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
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 定与发展作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 的庄严责任。基于这一认识,今后中日两国将 全面发展在双边、地区及国际等各层次的互利 合作,共同为两国、亚洲以及世界作出贡献, 在此过程中相互获得利益并扩大共同利益,借 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26
这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27
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 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是从2010年开始,撞船事件、岛礁 命名、扣押中国保钓人士,中日钓鱼岛问 题不断升级。
28
近年来,在对华关系上,日本一直保持 着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日本视中国为 最大的外部威胁和竞争对手,中国的军事现 代化,尤其是海上的军事现代化让日本寝食 难安;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力的增长 也让日本难以适应,日本接受不了中日间剧 烈的实力对比变化,对一个强大的中国感到 害怕。为此,除在钓鱼岛及东海问题上与中 国较劲外,日本还极尽所能地在各领域强化 对中国的牵制。
7
2013年3月3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 华表示,当前中日关系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 化以来的低谷。
8
2013 年 8 月 3 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 京会见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时讲到,当 前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势近日,《人民日报》署名发表了有关琉球问题的文章,在对琉球主权归属问题上提出了质疑。
日本立马表示抗议。
该问题近来再度突出,背景是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采取挑衅行动,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拥有主权。
而日本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把钓鱼岛国有化,上演了一场购岛的闹剧,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关系。
一时间,钓鱼岛问题急剧升温,双方关系骤然紧张,飞机,雷达,保钓船,双方磨枪擦火的可能性大增。
钓鱼岛,将双方的矛盾放大,使火药味更浓。
看似中日之间的矛盾,但美国就好像是幕后推手。
中日关系,很大程度上上取决于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就像字母A的两边,中日关系是中间的“—”,当中美关系疏远时,中日关系也相对冷淡,反之亦然。
这是中国,美国,日本的三方博弈。
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悲哀,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他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当然还有日本政坛的混乱局面,政党混战。
而在此时,中国以飞速的速度发展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感增强,正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日本呢?在原地踏步,经济连续低迷,政治大国的梦想也越来越远,他坐不住了,不想看到中国的强大,想尽办法遏制中国的发展,渲染“中国威胁论”,想要破坏中国发展的有利环境。
通过制造冲突,可以用来说明日本需要建立自己强大国防战备的重要性,也就可以压制国内继续反对修改和平宪法的立场,进而有利于推动日本成为国防自主的国家。
还有台湾问题,日本在这个立场上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日本与韩国,俄罗斯也都有领土纠纷,知道其中的不易,怎不就不会换位思考呢?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
中日关系开始急剧降温,中国召见驻日大使,要求日方说明问题。
一时间,敌对情绪蔓延,中日双方暂停了一切活动,从官方到民间,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行动,适逢“九一八”纪念日,全国多地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中日两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思考
中日两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思考【摘要】中日两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思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中日媒体发展历史回顾、中日媒体间相互学习与借鉴、中日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中日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景展望和中日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得出中日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挑战与机遇等结论。
文章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促进中日关系的更加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日两国媒体融合不仅对于两国媒体发展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中日两国整体合作与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日两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历史回顾、相互学习、借鉴、挑战、前景展望、实践探索、重要性、发展方向、未来挑战、机遇。
1. 引言1.1 中日两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日两国之间的媒体也在不断发展与融合。
中日两国之间在媒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在新闻报道、传媒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日两国的媒体发展历史悠久,各自拥有丰富的传媒资源和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互相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媒体也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媒体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双方传媒技术的互相提升,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双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日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市场竞争等问题。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这些障碍,不断深化合作,提升发展水平。
展望未来,中日媒体融合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加强合作,双方可以共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传媒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日媒体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展方向也更加清晰,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中日媒体发展历史回顾中日两国的媒体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中国,最早的媒体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开元通宝》,而日本的媒体发展则始于平安时代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中国战略之中日关系
中国战略之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日本要重振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
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
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
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
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新网3月19日电日本共同社19日报道称,去年9月的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恶化,而中国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积极向灾区提供援助为两国建立信赖关系提供了契机。
中国外长杨洁篪19日在京都与日本外相松本刚明会谈时,邀请日本首相菅直人和松本访华,部长级交流或将成为今后修复日中关系的试金石。
杨洁篪在会谈中称中国国民对此次地震感同身受,多次表示对日本国民的慰问和同情。
据负责对华外交的日本官员透露,中国方面在震后向日本方面表示将尽可能提供帮助,对灾民的治疗和护理以及物资输送等人力贡献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连日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自2003年就任以来首次访问日本驻华大使馆,并为地震遇难者默哀。
报道称,中方可能也有意改善因撞船事件受损的日本国民对华印象,并向中国国民彰显政府对国际贡献的积极态度。
另一方面,菅直人政府在撞船事件后为日中关系迟迟得不到修复而困扰,因此对中方主动提出支援灾区表示欢迎。
日方期待通过坦率地接受中方的善意,推动重启实际上处于中断状态的首脑和部长级交流。
日本外务省某官员指出,对于撞船事件后趋于尖锐的双方国民间的感情对立,此举应该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日中交流团体的相关人士说:“如果对华舆论得以改善,那么菅直人政府也可以灵活开展对华外交。
”中日关系现状中日战略关系存在这样一个死结:一方面,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摆脱“美主日从”框架,就是因为未能实现对华战略和解;反过来,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建立日中战略信任,就是因为在日美同盟问题上未能让中国安心●中日关系的理想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最低目标是防止相互戒备导致相互对抗。
近、中期最有可能的局面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渐进地向前发展●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两国在推动相互关系时,宜以经济促政治与安全合作,以民促官,以官带民;应继续发扬“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加强相互间各项合作21世纪伊始,日本在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上接连作出的举动,把中日关系推入了低谷。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合理发挥爱国热情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
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
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
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
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
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文章属性•【缔约国】日本•【条约领域】外交•【公布日期】2008.05.07•【条约类别】声明/宣言•【签订地点】东京正文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应日本国政府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于2008年5月6日至10日对日本国进行国事访问。
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会见了明仁天皇,并同福田康夫内阁总理大臣举行会谈,就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
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如下:一、双方一致认为,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
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
双方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二、双方重申,1972年9月29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8月12日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1998年11月26日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构成中日关系稳定发展和开创未来的政治基础,确认继续恪守三个文件的各项原则。
双方确认,继续坚持和全面落实2006年10月8日及2007年4月11日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的各项共识。
三、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双方将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扩大互利合作,使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与世界发展潮流相一致,共同开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四、双方确认,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
双方重申,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
双方确信,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和日本将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和利益。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机遇,日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中国愿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日方对此表示支持。
日本在战后60多年来,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双方同意就联合国改革问题加强对话与沟通,努力增加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
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
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
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
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
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
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
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
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
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
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
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
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
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
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
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横向分析:2001年1-6月关于日本的报道2001年1-6月,《人民日报》共发表有关中日关系的新闻65条,差不多平均每3天有1条。
对比《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报道,可以发现,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对中美关系的报道(65:241),后者平均每天有1.3条,是中日关系的约4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4月中美军机相撞这一突发事件的影响。
不过即使排除有关这一事件的约140篇报道,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仍明显多于中日关系(约65:100)---美国一直被作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这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得到了体现。
而对中日关系的报道也明显多于对中俄关系的报道(65:29 1),即便中俄关系当时气氛良好且相对稳定。
这反映出,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与日本的相互作用也无法忽视。
这种情况在国别报道中也得到体现,关于日本的报道有217条,关于美国的报道有294条,关于俄罗斯的报道有90条。
新闻报道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仍然是和中国交往最为密切和最受关注的国家之一。
表一:2001年1-6月《人民日报》有关日本、美国、俄罗斯的报道从内容上看,《人民日报》在中外关系中对中日关系具有明显正面 2 意义(经济援助、中日合作)的消息5条,占8%;对中日关系有明显负面影响(李登辉访日、历史问题、〈台湾论〉、日航侵权)的消息26条,占40%;中性消息1包括了6月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11条与俄罗斯有关的报道。
2 “正面”与”负面”是依据本文作者阅读后的主观感受定义的。
8%52%(会见等)34条,占52%。
应该说,负面报道的数量和涉及的议题明显超出了正面报道,前者是后者的5倍。
中日关系目前的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有关中美关系的报道负面性质的约109条,占45%,具有正面效果的约7条,占3%,其它125条,约占52%。
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报道中负面的比例相仿佛,这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两对双边关系在二十一世纪初都处于类似困难的境地呢?相比之下,关于中俄关系的报道19条消息具有正面意义,10条消息属中性,没有负面报道。
上述数字表明,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但处于不稳定和困难的时期,而中俄关系虽然可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如中美、中日关系,但目前正处于较稳定的时期。
《人民日报》的报道反映了这个事实,同时也把它转达给了中国读者。
国别报道对于描绘一个国家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别报道往往和报道对象国与报道国的关系相联系。
两国关系较好时,人们可以期待在媒体中出现较多正面的关于对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的报道;反之,类似的期望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最近几年对美国媒体的指责就反映了这种失望。
现在我们看《人民日报》对日本的国别报道。
2001年上半年,除中日关系以外,《人民日报》关于日本的报道共217篇。
笔者大致按照政治、经济、社会(犯罪、灾难、老龄化等)、文化(广义,包括文、教、医、科、旅等)、外交/军事和评论将其分为6类。
其具体构成是,日本政治36篇,日本经济42篇,日本社会10篇,日本文化10篇,日本外交/军事104篇,评论15篇。
这说明,现时期中国媒体日本报道关注的重点是外交、经济和政治,特别是日本外交。
进一步看,在总共140篇有关日本政治—外交/军事的报道中,有86篇是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占其中的61%。
《人民日报》的15篇针对日本的评论性文字也有14篇是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
两者(报道和评论)共计100篇。
从2月份起,《人民日报》上平均每月有20篇报道是关于日本的历史问题的。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日本的形象笼罩在历史阴影中。
表三:2001年《人民日报》国别报道中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事实上,关于日本国内政治的报道(36)占整个日本国别报道(217)的17%,已经比同期美国或者俄罗斯报道中美国政治或俄罗斯政治所占的比例(均为11%)高出6个百分点。
如果再考虑到关于日本外交的报道中涉及的问题实际上是中、韩等国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反应,我们可以说,中国高度关注日本国内政治走向这一点已经较充分地反映在媒体上。
相比之下,中国关于日本经济的报道占日本报道的19%,关于美国经济和俄罗斯经济的报道分别占24%。
现在,中国媒体似乎更关注日本的政治走向而不是其经济困局。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粗略的统计中,关于日本的评论性文字和关于美国的一样多。
这些评论反映了中国国内目前存在的批评舆论和不满情绪,例如“历史岂容篡改”,“切莫借尸还魂”等。
纵向分析:与1996、1991、1986年的对比除上述横向比较出来的特点以外,我们还可以以5年为间隔期,对比分析《人民日报》上有关日本的报道在纵向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表四:1986/1991/1996/2001年1-6月《人民日报》关于日本的报道从表四中可以看出,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中国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较多,数量相仿。
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日关系的报道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1996年与1991年相比(103:255),下降了近60%,而2001年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比1996年(65:103)又下降了约37%。
2001年《人民日报》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只相当于十年前的1/4(65:255)了。
如果关于国家领导人接见来自某一国家的访问者的报道可以作为衡量两国关系好坏的一个参照的话,进一步的分析表明,1991年1-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123次中日领导人会见对方来访者的消息,而2001年同期,类似的报道只有29次,只相当于十年前的24%。
我们再以中日关系中的负面报道为例,2001年,关于中日关系的负面报道有26条,占40%;而1991年,对于中日关系具有负面影响的报道充其量只有2-3条,占约1%。
123:29和1%:40%,媒体报道的变化是对中日关系趋于冷谈的真实写照。
在数字面前,所有关心中日关系的人不得不认真思考。
然而,另一方面,就象我们从表四中很容易发现的,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媒体关于日本政治的报道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
1996和2001年的报道相当于1991和1986年同期的约4倍。
对日本外交的关注2001年上半年出现了大幅跳跃,从45条猛增至104条。
这也证实了我们在横向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联系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我们产生这样的印象,即在中日关系趋于冷淡的同时,中国正忧虑地关注日本的政治外交向何处去。
这种担忧反映在《人民日报》上,结果关于日本的评论(实际上是批评)也增加了,1986年评论为零,1996年评论为5,2001年评论为15。
担心、失望、迷惑、愤怒似乎难以抑制,以致于开始较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第一大报上。
一般来讲,中国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常常转载《人民日报》或新华社的消息和评论。
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状况对整个中国媒体具有普遍性。
中日关系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
我们再从图表五中,纵向比较一下关于中日、中美和中苏/俄关系的报道。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数量上来讲,虽然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在90年代以来均面临很多问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关于中日交往的报道处于下降的趋势,而关于中美交往的报道呈现上升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次说,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如中美关系在此得到了体现。
对中苏/俄关系的报道实际上应表现为较平稳的曲线,因为1991年的168篇报道中有121篇是关于江泽民访苏这一事件的。
2001年对处于稳定期的中俄关系的报道则基本相当于1986年处于恢复试探时期的中苏关系的报道。
内容分析: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案例我们已经提到,2001年上半年,围绕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的报道占据了显要的部分。
教科书问题与参拜靖国神社等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一起,是多年以来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负面因素。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日本中学教科书的问题,从一个方面说,属于日本教育行政事务,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历史教科书的记述涉及国际公约,尤其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诸多历史事实,既涉及到《波茨坦宣言》等国际条约,又关系到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战争的受害国及其国民,它的记述明显地与国际社会关系密切,理所当然地受到国际社会的0501001502002503001986199119962001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