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部分量,部分量=总量-部分量,以及倍数关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部分量,部分量=总量-部分量,以及倍数关系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运用数量关系。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数量关系。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球、小棒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有一天,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苹果,又给了小华4个苹果,那么小明还剩下几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总量、部分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生活情境,如购物、做菜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些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等。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答列式。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2) 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3) 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学生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二、教学新课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说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的事,这里的每枝铅笔2角、每个排球55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3枝、4个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提问: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请你来说一说下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校买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铅笔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出了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的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评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求的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能够熟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利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4.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符号「<、>、=」的认识。

2.一定范围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判断,例如:10和13的大小关系。

3.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例如:小明手里有10个糖果,小红手里有13个糖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糖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符号「<、>、=」的认识。

2.运用符号「<、>、=」解决比大小的问题。

3.运用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口算出大小关系。

•教师出示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说出这些符号的名称和用法。

•教师出示一些相似的数字对,问同学们哪一个更大或更小。

2. 操作练习•学生通过练习,熟悉符号<、>、=的应用。

•学生通过数量关系问题的练习,掌握符号<、>、=的应用技巧。

3. 小结•教师简单介绍本课所学内容。

•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4.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习题。

•掌握总复习中有关内容。

•自查本课中易错点,做到知错就改。

五、板书设计符号<、>、=10 < 1313 > 1010 = 10六、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白板笔七、教学参考1.《数学四年级下》教材;2.《四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师用书;3.《数学四年级下》教师用书;4.《数学题库》。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发现过程,掌握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作业展示(生到大屏展示算式的解答过程)二、小组交流:重点交流共同点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已经完成,让其和其他同学交流观点,同组之间交流意见。

观察孩子发现的共同点是什么?三、组际碰撞老师:孩子们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疑问及时提出?A、交流过程中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

老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重点引导孩子们说出,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老师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生活中举例说明。

老师:通过你们的讲解我就明白了,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买了多少就是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就是总价(板书)。

B、辨析例题中的三个量。

同学们已经找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下面我们通过刚才的题目来研究一下这三个量的关系。

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板书)教师总结:孩子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购物问题的三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式。

下面我们一起去逛逛超市,帮售货员解决问题吧。

四、巩固练习1、超市购物单,指出单价、数量、总价2、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表示单价,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思吗?3、这是购物清单,你能指出哪个量表示的是商品的单价?那么3瓶、10根、2个表示的是什么?4、不解答,只写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并写出数量关系式5、列算式,并写出数量关系式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常见的数量关系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买了多少就是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就是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第【1】篇〗常见的数量关系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课前准备: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口算卡片)20×40 5×30 24×20 12×542×10 60×50 200×30 240÷2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投影出示: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路程:一共所走的路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例题: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速度×( )=路程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小资料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 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

人教版本小学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下册的《除法应用题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教案四篇范文.doc

人教版本小学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下册的《除法应用题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教案四篇范文.doc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本四篇《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内容是常见的数量关系求总量的继续。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 74 页的例 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 2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时间 =路程工效×=工作总量2.教师小结二、新课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1)出示题目学校鼓乐队买了 8 个鼓,每个 98 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铺垫准备 .【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根据 24×6=144 ,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 ,144÷24=6根据 230÷5=46 ,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46×5=230 ,230÷46=5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出示:被乘数×乘数 =积积÷乘数 =被乘数积÷被乘数 =乘数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板书:单价×数量 =总价速度×时间 =路程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出示: (1)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每个 98 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 =总价98×8=784( 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每个 98 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2)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一共需要784 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 元,每个 98 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2)784 ÷8=98( 元) (3)784÷98=8(个)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1)观察 98×8=784( 元) 784 ÷8=98( 元 ) 784 ÷98=8( 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 784 、98 、8 分别代表哪一数量 ?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 .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发散迁移 .【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 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 =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 =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二 )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三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口算: (投影出示 )14×5= 21 ×3= 13×7=70÷14= 63÷3= 91÷7=70÷5= 63 ÷21= 91 ÷13=32×4= 12 ×6= 15×8=128÷4= 72÷6= 120÷8=128÷32= 72÷12= 120 ÷15=(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生:单价×数量 =总价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速度×时间 =路程工效×工时 =工作总量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 )学习新课1.学校鼓乐队买了8 个鼓,每个 34 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 (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 ?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34×8=272( 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 34 元是单价 ;8 是数量 ;272 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下面老师把 (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 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 8 个鼓用了 272 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生:已知“买了 8 个鼓”是数量,“用了 272 元”是总价 .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 .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关系式:总价÷数量 =单价列式: 272÷8=34( 元)(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 )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 元,每个 34 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生:已知总价是272 元,单价是 34 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 =数量列式: 979÷34=8( 个)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 ;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 =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 =单价”“总价÷单价 =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 )巩固反馈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 4 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 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 =路程列式: 35×4=140( 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 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5 千米 .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 =时间列式: 140÷35=4( 时)(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 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 4 小时 .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列式: 140÷4=35( 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 页,练习十六第 1 题 .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2)总产量÷数量 =单产量(3)总产量÷单产量 =数量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 双儿童袜, 8 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读题并补充问题 .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 =工作总量列式: 32×8=256( 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 双儿童袜,计划织256 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 =工时列式: 256 ÷32=8( 时)(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一台织袜机 8 小时织儿童袜 256 双,平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 =工效列式: 256÷8=32( 双)小结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 .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 73 页.小资料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 或 c÷b=a(a ,b 都不等于 0).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 c 平均分成 b 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 a.二是求数 c 里面含有多少个 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 a 的个数 b.至于求一个数 c 是另一个数 a 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 c 里含有多少个 a;已知一个数的 b 倍是 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 c 平均分成 b 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本四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 74 页的例 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 2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标题: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两个或更多的数字相加的运算。

2.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3. 乘法:两个或更多的数字相乘的运算。

4. 除法: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或者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2.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释和证明他们的理解。

3. 实践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品的数量。

例如,如果你有三个苹果,我又给了你两个苹果,你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新知讲解:教师逐一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图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学生实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以此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则。

4.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释和证明他们的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2.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及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应用数学,例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烹饪时的配料比例问题等,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水果的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加数、和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例如,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例如,给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总价,找零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数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量关系。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小时骑6公里,问小明骑车去学校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这些数量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2小时行驶了多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件衣服单价50元,买2件需要多少钱?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生3:每件商品的价钱×买了多少=一共用的钱数。

师:为什么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求一共用的钱数要用乘法解决?学生画图说明: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就知道了每份是几,知道买了多少,就知道有这样的几份,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就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这3道题都用乘法计算。

小结: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就说明了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的道理,还发现它和原来学过的“几个几”密不可分,你们真会思考。

(二)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这三个数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生:单价×数量=总价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学生提出疑问:单价和总价都表示价钱,怎么区分呢?(1)从价签上认单价。

交流后小结:只要是每件商品的价钱,就是商品的单价。

(2)在小票中辨认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在超市的购物小票上也有单价、数量、总价。

哪个是单价、哪个是数量?学生交流;根据小票上的提示,小星号前面的是商品的数量,小星号后面的是单价,金额表示的是总价。

(3)从称重商品标签上辨别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称重商品上贴着小标签,上面的信息比较多,你能从标签上找到单价、数量和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小结:像这种需要称重的水果、干果、杂粮等商品,标签上有2个价钱,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区分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巩固练习(一)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解答出来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 每瓶酸奶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二)王老师负责学校的采购。

他得到了几位老师购买教学用具的信息美术老师需要30包彩纸,每包彩纸12元,还需要15包卡纸,每包卡纸18元;体育老师需要一些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拍,篮球每个50元,要买12个,足球每个45元,要买15个,乒乓球拍每个34元,要买20个。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和等于它们的总量。

2. 减法数量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差。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乘等于它们的乘积。

4. 除法数量关系: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商。

5. 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数量关系。

2. 难点:理解和运用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量关系。

2.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数量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数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4. 游戏环节: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游戏环节表现等。

3. 评价指标:正确性、熟练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教材及相关辅导书籍。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4. 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加法数量关系的学习与运用。

2. 第2周:减法数量关系的学习与运用。

3. 第3周:乘法数量关系的学习与运用。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能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方程、图表等方法表示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和,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

2. 减法数量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差。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积。

4. 除法数量关系: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商。

5. 应用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2. 运用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4. 应用拓展: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2.能够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数量关系的问题;3.能够用自然语言和符号化语言描述数量关系二、教学重点1.差的概念及其应用;2.倍数的概念及其应用;3.比的概念及其应用;三、教学难点1.不同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和计算;2.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1.情景演示法;2.问题解决法;3.运用技能训练法;4.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一) 情景演示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来介绍差、倍数和比的概念,例如:1.海拔差(1)以北京市为例,寻找它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比较它们之间的海拔差;(2)以珠穆朗玛峰为例,介绍它的高度和它所在的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差距。

2.倍数的比较(1)介绍不同的化妆品的价格及其容量,让学生计算它们之间的差距,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2)小组合作,测量不同学生的容积,计算他们的差距并比较大小。

3.比值的比较(1)以拉长的距离为例,介绍使用绕组计算比值与角度的关系;(2)分组合作,让学生比较不同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从而掌握比的概念。

(二)问题解决1.读题找关键词;2.分析问题本质,选择适当的方法;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例如,通过以下问题来落实这些方法:1. 一块石头重85克,一块砖头重1.2千克。

两者重量之比是多少?(分析:问题要求我们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比,需要把两个物体的重量进行单位的转换,即先将石头的重量转换成千克,然后进行计算。

)解:1.2 / 0.085=14.1,则重量之比为14.1:1。

2.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米,求它的边长。

(分析:问题要求我们计算正方形的边长,需要掌握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然后进行开方即可。

)解:以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36=x²,解得x=6,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6米。

(三) 运用技能训练让学生从以下方面巩固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1.计算差的绝对值;2.计算倍数的大小,将它们转换成百分数;3.比的概念及其计算。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加的和,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的结果。

2. 减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减的差,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結果。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乘的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4. 除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的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5. 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数量关系;2. 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价学生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新课:讲解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教学资源:数学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情感,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解决购物等实际问题。
举例:例如,购买一本书的价格是30元,如果购买3本,总价是多少?学生需要掌握通过单价×数量计算出总价的方法。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于解决出行等问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对应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会应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4.能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出行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量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根据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等。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有些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如何整理思路和清晰表达的指导。
最后,我认为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强调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数量关系,如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一些有关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能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例如,2 + 3 = 5。

2. 减法:两个数相减的结果叫做差。

例如,5 3 = 2。

3. 乘法: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例如,2 ×3 = 6。

4. 除法: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商。

例如,6 ÷3 = 2。

5. 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计算路程和时间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数量关系及其应用。

2. 示例法:教师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数量关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二、讲解加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加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教师给出具体的例子,演示加法的运算过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加法运算。

三、讲解减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减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教师给出具体的例子,演示减法的运算过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减法运算。

四、讲解乘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乘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教师给出具体的例子,演示乘法的运算过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乘法运算。

五、讲解除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除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教师给出具体的例子,演示除法的运算过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除法运算。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2)运用图形、模型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法数量关系(1)教学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数量关系,如: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和。

2. 第二课时:减法数量关系(1)教学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引导学生发现减法中的数量关系,如: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差。

3. 第三课时:乘法数量关系(1)教学乘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中的数量关系,如: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积。

4. 第四课时:除法数量关系(1)教学除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中的数量关系,如: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商。

5. 第五课时:实际问题与数量关系(1)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数量关系;2. 运用游戏、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4. 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数量关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3. 实践应用: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3.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4. 参考资料:相关教案、教学论文。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教案

数量关系教案

数量关系教案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能够分析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数量关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或物体,让学生观察并陈述其中的数量关系。

2.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数量关系的概念。

步骤二:学习新知1. 教师讲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如:大于、小于、等于、多少倍等。

2.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概念,并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举例说明。

步骤三:解决数量关系问题1. 教师分发问题册子,让学生进行阅读,并理解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求解思路。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答案记录在纸上。

4. 学生展示答案并讨论,找出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1. 教师提出一些数量关系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找出问题中的隐藏条件,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情景引入法:通过展示图形或物体,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主动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2. 讨论合作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归纳概括法:通过一些例子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数量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及时纠正错误,并肯定正确的解答。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数量关系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数量关系的故事和文章,进一步了解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单价(元)
数量(件)
总价(元)
7
420
25
750
60
30
订正时讨论:怎样求单价和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你会了什么?
5.作业:p54第3题

课后反思
b.数学书的信息
c.书包的信息
品名
每支(本、个…)价钱(元)
几支(本、个…)
总的价钱(元)
钢笔
4
1、2、5、10……
4、8、20、40……
数学书
7.5
10、100……
75、750……
书包
65
1、2……
65、130……
(3)讨论:为什么把4元、7.5元、65元放在一起?把1、2、5、10、100…放在一起?把4元、
达标检测
1、不解答,只说已知是什么,求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多少钱?
(2)学校买3台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选择正确答案填在()中:
A、单价B、总价C、数量
(1)知道每副跳棋的价钱和购买的数量,可以求()
(2)拿10元钱可以买2千克鲜桃,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3)每个篮球65元,用1300元可以买多少个篮球?是求()
常见数量关系教案
序号
年级:四
学科:数学
课题:四年级四单元p52§4
执笔人:万迎春
批注:

目标预设
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理解并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习要求
及内容
1.读书
2.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评价
1.听算
2.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1)同学汇报了解的商品的价格
(2)老师出示了解的商品信息。(出示实物投影。)
a.钢笔上标着零售价4元,表示什么意思?该填在表中什么地方?我买了1支、2支、10支……又该填在哪里?买1支、2支、10支……,结果要多少钱?怎样计算,结果填哪里?
(4)总结:含义(读书、勾画p52)
3.判断单价、Leabharlann 量和总价1)每条毛巾8元。
2)一共用去500元。
3)买了6台电视机
4.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的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5.教学p52§4
1)课件出示
2)学生尝试练习 步骤
A.读、勾信息、问题
B.找数量关系
C.列式计算
D.检查答语
3)集体订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