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反应工程基础复习提纲
第二章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2-3五)要点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2.图解法 当各级反应器的体积相等时,可将式(2—59)改写为
上式表示第i级反应器进口浓度CAi-1一定时, 出口浓度CAi 与反应速度rAi间的关系。 在CAi-1及τ一定时,在rAi- CAi 图上是直线。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Y=kx+b K= -1/τ b= CAi-1 (1/τ) 当 rAi =0时,CAi= CAi-1 ,即 CAi-1为与横轴的截距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1.代数法(进行逐级计算一直到要求的转化率 为止)
等温一级反应
第一级反应器出口物料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对第二级反应器
对最终级反应器则有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当各釜的容积vi相等时,则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式(2—61)、(2—62)中包含”XAN N V及V。 四个参执当确定其中三个即可求得第四个参数
随着级数N的增加,容积效率逐渐增加,当级 数无限多时,容积效率趋于1。(理想混合反 应器?)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2.复合反应
• 对复合反应除了要考虑反应器的容积效率外,更 重要的是考虑不同型式反应器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因为产物分布直接影t晌到顾料的消耗定额,成本 及分离,精制等后处理过程。
度温
影度
响影
了响
值
的 是
曲 线 的 斜 率 , 因 为 温
第三节 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应器设计
图解法只适用于反应速率可用单一组分浓度来 表达的情况,故对于平行、串连等复杂反应是 不适用的。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 整理

理想流动和理想反应器的设计
进行化学反应时,动量、热量、与质量的传递对反应速率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设计反应器时必须进行物料,热量及动量的衡算。
由于在有的反应器内,物料的浓度和温度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的,要准确地建立物料衡算方程式,有必要先对时间或空间进行微分,然后再 积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不为零。
理想流动和理想反应器的设计
理想化学反应器
理想化学反应器的定义: 当反应器中没有任何传递过程的影响因素存在,反应的结果唯一地
由化学因素决定时,就称它为理想化学反应器。
实践中性能和行为接近于这种理想化学反应器的两种反应器: • 搅拌充分的间歇釜式反应器 • 连续流动的理想管式反应器
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有时把无限偏离理想化学反应器的反应器也 作为“理想”化学反应器,如:
2 聚合反应的装置
2.塔式聚合反应器
一般用于连续生产且对物料的停留时间有一定要求的较高粘度的物 料体系,主要是一些缩聚反应。
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器
己内酰胺连续缩聚用的VK塔
2 聚合反应的装置
3. 管式聚合反应器
优点:简单,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大、 单程转化率高,适用高温、高压操作。
均相反应动力学
2.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表达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料的浓度和反应温度,可
写成:
ri f (C,T )
式中: r i——组份I 的反应速率; C——反应物料的浓度向量; T——反应温度。
对于多组分多反应的系统,由于化学计量关系的约束,在反应过程
中只要某一组分的浓度确定,其它各组分的浓度也将随之而定 :
3 聚合反应的操作方式
2.连续式操作(有反混)
聚合反应工程第一章1

1.3 聚合反应工程
1.3.1 聚合物生产特点 ①反应机理多样,动力学关系复杂。 ②需要考虑转化率,聚合度、聚合度分布、 聚合物结构、聚合物性能等问题。 ③体系黏度高,与低分子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④聚合产品种类多,实验数据缺乏, 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受到一定的限制。
研究内容
• ①反应动力学: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产 量与时间的关系…… • ②反应过程的分析:反应器内质量和热量的传 递……
• ③反应技术的开发:需要多少级反应器,反应 物料如何加入…… • 反应器的分析和设计:需要多大的反应器…… • 优化工艺条件的确定: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 温度……
1.2.3 化学反应工程的分支
一般是立式圆柱形高压釜,带有夹套,以便通入 蒸汽或冷水来加热或冷却。用于乳液聚合的, 内有不锈钢的水平桨式搅拌器,由电动机通过 传动装置和减速器传动。釜的外壁常用碳钢制 成,内衬不锈钢,也有衬搪瓷的。聚合时可以 单釜间歇生产,也可以是多釜串联连续生产。 聚合反应物由一个釜的下部进入下一釜的上部。 釜上装有温度、压力等仪表,以及进出料口等。 用于本体聚合的,则釜内不装搅拌器,且不串 联。此外,还有在长方形金属箱的浅盘中,以 一定的速度流入而进行聚合的。
• 技术方法:后两章 • ①聚合反应器的放大 • ②聚合过程及聚合反应器
1.3.4 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 • 开始于1944年Denbigh的研究工作 •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使其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 • 近年来,聚合反应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使 研究更实际化
1.4 课程研究内容
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分为八章 • 基本原理:前六章内容
• ①绪论 ②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③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④化工流变学基础 ⑤流体的搅拌和混合 ⑥搅拌聚合釜的传热和传质
第8章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第八章 1 聚合反应器¾从操作方式来看它能进行间歇、半连续、单釜和多釜连续操作,以满足不同聚合过程的要求。
¾反应釜一般带搅拌装置,且形式多样。
1.1 釜式聚合反应器(聚合釜)(1)釜体(2)搅拌装置基本结构4(3)密封装置(4)传动装置¾封头(1)釜体端部法兰式结构:开式结构、釜盖重包括:上下封头、直立圆筒、接管、法兰、支座等5量较轻,适用压力较低、容积较小的反应釜选用。
闭式、留人孔式结构:闭式结构、无法兰、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适用容积大的反应釜。
6几种搅拌设备筒体的高径比H 1/D 1种类罐内物料类型高径比一般搅拌罐液-固相、液-液相1~1.3¾筒体7气-液相1~2聚合釜悬浮液、乳化液2.08~3.85发酵罐类发酵液1.7~2.5高径比较大?991010反应釜材质:不锈钢、搪瓷11管道颜色标识原料:灰色空气:蓝色氮气:黑色1313水:绿色热介质进出管:红色产物放料管:灰色14141515 传感器:测量反应物的温度、压力或其它参数。
1617 视镜18支座:小型用悬挂式支座,大型用裙式支座或支承式支座。
1920如何有效的排除聚合反应热,保持反应温度?①夹套冷却夹套传热:饱和水蒸汽、热水、冷水、冷冻盐水、热导油等。
22¾蒸汽加热和液体加热的方向?①夹套冷却夹套传热:饱和水蒸汽、热水、冷水、冷冻盐水、热导油等。
压力MPa 温度℃压力MPa 温度℃0010102002001335230.010102.00.200133.50.050111.00.300143.50.100120.00.400151.50.150127.00.520160.0夹套附加内冷管冷却——大型聚合釜或要求低温操作24内冷管——蛇管25③回流冷凝器冷却——反应温度较高,单体沸腾回流移去反应热26回流冷凝器冷却27传热装置——电加热28釜体的保温——高温或低温聚合293133搅拌机顶插式中心安装立式圆筒的三种基本流型径向流流型轴向流切向流36轴向流与搅拌器☆桨式搅拌器(折叶式):结构简单☆叶片用扁钢制成,焊接或用螺栓固定在轮毂上,叶片数是2、3或4 片。
聚合过程原理大纲

546+<聚合过程原理>大纲1绪论(2学时)1.1高聚物合成工业概述1.2高聚物合成树脂的开发过程1.3本课程的地位、结构、作用和任务2高聚物合成的原料准备(2学时)2.1生产单体的原料路线2.2聚合原料的准备和精制2.3催化剂(或引发剂)的配制3高聚物合成生产工艺(20学时)3.1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3.1.1本体聚合生产工艺(有机玻璃,高压聚乙烯等)3.1.2乳液聚合生产工艺(丁苯橡胶,聚氯乙烯等)3.1.3悬浮聚合生产工艺(聚氯乙烯等)3.1.4溶液聚合生产工艺(腈纶等)3.2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生产工艺(聚丙烯,低压聚乙烯等) 3.3缩聚生产工艺3.3.1热塑性高聚物生产工艺(涤纶,尼龙等)3.3.2热固性高聚物生产工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3.4逐步加成聚合物生产工艺4聚合反应工程分析(16学时)4.1化学反应工程基础4.1.1均相反应动力学4.1.2理想流动和理想反应器的设计4.1.3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4.1.4流动模型4.1.5返混对化学反应的影响4.1.6混合态对化学反应的影响4.2连锁聚合工程分析4.2.1间歇聚合时的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4.2.2连续聚合时的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4.3缩聚反应工程分析4.3.1间歇聚合时的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4.3.2连续聚合时的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4.4自由基共聚工程分析5聚合反应器(4学时)5.1聚合反应器的种类5.2搅拌聚合釜内流体的流动与混合5.2.1搅拌聚合釜的结构和流体流动状况5.2.2搅拌聚合釜的搅拌功率5.2.3搅拌器的流动特性5.2.4搅拌器的混合特性5.2.5搅拌器的分散特性5.3搅拌聚合釜的传热5.3.1搅拌聚合釜传热方式5.3.2搅拌聚合釜的工程分析与计算5.3.3搅拌聚合釜的热稳定性6聚合物的后处理过程(2学时)6.1残余单体的脱除和回收6.2聚合物的分离和溶剂回收6.3聚合物的干燥7聚合反应过程的开发(2学时)7.1搅拌聚合釜的放大7.2搅拌聚合釜的设计7.3聚合反应过程的系统优化《聚合过程原理》已初步整理(附件),由于课程从选修课转制,课件部分内容不全(比较大纲),主要在:第二章2.2聚合原料的准备和精制2.3催化剂(或引发剂)的配制第三章 3.2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生产工艺(我以前不讲)第五章 5.3搅拌聚合釜的传热5.3.1/>搅拌聚合釜传热方式5.3.2/>搅拌聚合釜的工程分析与计算5.3.3/>搅拌聚合釜的热稳定性以上内容可商量一下补全。
第二章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2-3、2-4)

稳定性是指对系统外加一个干扰,使过 程失去平衡,当外干扰消失后,若过程 有能力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则过程具有 稳定性,否则是不稳定。稳定性是系统 的一种动态特征。 自衡能力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如聚合过程中的爆聚,特别对于那些放 热量大,初始反应物浓度高,反应速度 快的反应过程,更应充分注意热稳定性 问题。
聚合反应工程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2)连串反应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将A与B迅速混合
有三种加料方式 A慢慢加入B中 B 慢慢加入A中 将A与B迅速混合 S逐渐增多 R逐渐增多 R S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第三节 理想反应器设计
结论 (1)对于单一反应,因不存在产物分布 问题,所以在反应器选择时主要考虑容 积效率大小。 (2)对于复杂反应,在反应器的选择时 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 (3)温度对复杂反应的产物分布也有重 大的影响。
第四节 理想混合关系, 所以反应过程的热变化对化学反应有决 定性的影响,反应器的设计必须考虑温 盘的控制。 另一方面,反应器操作时,总会遇到温 度的失控,偏离设定的操作条件,此时 反应器能否正常操作与反应器的热稳定 性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这是热稳定性的又一条件。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第四节结束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 当体系处于稳态时,放热度率与 除热速率应相等。
第四节 理想混合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10级高中班聚合反应工程复习提纲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10高中化工、分析班
《聚合反应工程》复习提纲
1、聚合反应工程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与低分子反应相比,聚合反应和聚合物生产的特点。
3、一个新的反应过程的开发需要哪几个阶段?
4、如何定义简单反应与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返混、转化率的概念?
5、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达式,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6、按照不同依据分,反应器分为哪几类?了解每一类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实例。
7、能够区分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及半连续反应器操作特点。
8、何谓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反应器及这两种反应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9、可逆反应定义及复合反应所包含的反应类型有哪些?
10、反应器设计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
11、基本物料衡算式,热量衡算式如何表示?
12、造成返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方法有哪些?
14、聚合反应按照反应机理来分,可分为哪两大类?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2-5,2-6,2-7)

第六节 流动模型
长度
第六节 流动模型
1.返混很小的情况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2.返混程度较大的情况
第六节 流动模型
(1)对闭式容器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四)带死角和短路的理想混合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第六节 流动模型
(五)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应用 上面介绍的各种流动模型,对于实际反应器来说,流体在 其间的流动状况十分复杂,各种流动类型没有一个能完美 无缺地描述一个真实反应器中的流动特性。 更多的流动模型要经过适当修正才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从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角度来看,总希望反应器中的流动 型态接近于平推流或理想混合流,这样在设计,放大时比 较简便,且把握性更大一些。 故在实际工什中,往往不是要寻找一个复杂的模型去描述 非理想流动,而是在反应器的结构方面加以改进,避免非 理想流动。
第五节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 布
第五节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 布
第五节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 布
三、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对连续反应一般总希望物科在系统内停留时间均 匀一些,也就是希望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峰 形窄一些。为了对不同流动型态下的停留时间函 数进行定量的比轮可采用平推流或理想混合反应 器的停留时间分布作为基准,而将被研究的实际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这些基准的偏差作为定量比 较的指标。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数学期 望和方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 说明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内容①以工业规模的聚合过程为对象,以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体系传递规律为基础;②将一般定性规律上升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到复杂反应器设计,放大等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手段;③为聚合过程的开发,优化工艺条件等提供数学分析手段.简而言之: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内容为:进行聚合反应器最佳设计;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二章化学反应工程基础1.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间歇反应器:物料一次放入,当反应达到规定转化率后即取出反应物,其浓度随时间不断变化,适用于小规模,多品种,质量不均。
连续反应器:连续加料,连续引出反应物,反应器内任一点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生产能力高,易实现自动化,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2. 平推流、平推流反应器及其特点:当物料在长径比很大的反应器中流动时,反应器内每一位原体积中的流体均以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此时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不存在返混,这种流动形态就是平推流。
具有此种流动型态的反应器叫平推流反应器。
特点:①在稳态操作时,在反应器的各个截面上,物料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②反应器内物料的浓度沿着流动方向而改变,故反应速率随时间位置而改变,及反应速率的变化只限于反应器的轴向。
3. 理想混合流、理想混合流反应器及其特点:反应器中强烈的搅拌作用使刚进入反应器的物料微元与器内原有物料微元间瞬时达到充分混合,使各点浓度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出口流体组成与器内相等这种流动形态称之为理想混合流。
与理想混合流相适应的反应器称为理想混合流反应器。
特点:①反应器内物料浓度和温度是均一的,等于出口流体组成②物料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有长有短③反应器内物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5. 容积效率:指同一反应在相同的温度、产量、和转化率的条件下,平推流反应器与理想混合反应器所需的总体积比7.返混:指反应器中不同年龄的流体微元间的混合8、宏观流体、微观流体宏观流体:流体微元均以分子团或分子束存在的流体;微观流体:流体微元均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流体;9.宏观流动、微观流动宏观流体指流体以大尺寸在大范围内的湍动状态,又称循环流动;微观流体指流体以小尺寸在小范围内的湍动状态11.微观混合、宏观混合P70微元尺度上的均匀化称为宏观混合;分子尺度上的均匀化称为微观混合。
1.按物料的相态、结构形式、操作方式和流体流动及混合形式分类,反应器可分为那几类?按物料相态来分:均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按结构形式来分:管式反应器、釜式反应器、塔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按操作方式来分: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半连续反应器按流体流动及混合形式来分:平推流反应器(或称活塞流、柱塞流、理想置换反应器)、理想混合流反应器(或称完全混合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2. 形成返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①由于物料与流向相反运动所造成,②由于不均匀的速度分布所引起的,③由于反应器结构所引起死角,短路,沟流,旁路等.3.理想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①提供反应物料进行反应所需的容积,保证设备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②具有足够的传热面积,保证反应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使反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③保证参加反应的物料均匀混合4.反应器的流动模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理想流动模型(平推流模型、理想混合流模型)、非理想流动模型(多级理想混合模型、层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模型、扩散模型、带死角和短路的理想混合模型)平推流模型:流体以平推流流动,全部物料的停留时间都为V/v0不存在返混理想混合流模型: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最宽,返混最大多级理想混合模型:可用来描述偏离平推流不太大的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只需要一个参数来表示返混大小层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模型:流体不发生轴向返混;流体的返混仅仅是由于管中流体的不同流速所引起的;流体为牛顿流体扩散模型:介于理想混合流和平推流之间的,用来描述具有不同返混程度的非理想流动模型9.影响容积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反应器类型,反应级数,生产过程中转化率11.停留时间分布和返混之间有什么关系?研究流动模型有何意义?返混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二者有密切关系,可用停留时间分布定量描述同类反应器中返混程度,而同一停留时间分布可由不同情况的返混程度与之相适应.意义:流动模型是为了研究反应器内流体的实际流动形态,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对其加以适当的理想化,这种适当理想化的流动形态称为流动模型,所以流动模型是反应器中液体流动形态的近似概括,是设计和放大反应器的基础.13. 反应器基本要求有哪些?①提供反应物料进行反应所需容积,保证设备一定生产能力;②具有足够传热面积;③保证参加反应的物料均匀混合15. 实现反应器的热稳定操作需满足哪些条件?①Qr=Qc, ②dQc/dT>dQr/dT, ③△T=T-Tw<RT2/E, E 反应活化能,T 反应器温度,Tw 冷却液温度第三章聚合反应工程分析2. 在连锁聚合中,采用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对其转化率和平均聚合度和分子量分布有何影响?同一歧化终止,无链转移时,理想混合流操作的瞬间聚合度及聚合度分布与间歇操作相同;平均聚合度及聚合度分布不同。
单基终止,无链转移时,理想混合流操作的聚合度分布比间歇操作的窄;平推流操作:平均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与间歇操作相同。
对于理想混合反应器,分子量分布窄;(浓度不变)对于间歇反应器,分子量分布宽。
(浓度从高到低)3.要制取高分子量的缩聚物时,在理论上和操作方式上可采取哪些措施?①应将反应产生的低分子物质排出体系外;②要尽量保证严格的原料官能团等当量比,配料要准,原料要纯,防止物料中混入能终止缩聚的单官能团杂质。
③在反应到一定程度时,外加一定量的单官能团物质以实行“端机封锁”而使缩聚终止。
4.间歇操作的和连续全混反应釜对缩聚反应的分子量分布有何影响?间歇操作或接近平推流的塔式反应器可获得分子量分布窄的缩聚物;理想混合操作时,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要比间歇操作时宽。
6.粘度对聚合物反应的影响。
粘度增加,链自由基卷曲,活性端基被包裹,双基扩散终止困难,链终止速率下降,产生凝胶效应,出现自加速现象。
第四章化工流变学基础2.何为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又有哪些类型?流动曲线通过坐标原点的一直线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凡流动曲线不是直线或虽为直线但不通过坐标原点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分为三大类:非依时性(假塑性,胀塑性,宾汉流体) ;依时性(触变性,震凝性) ;粘弹性流体(入口效应,弹性回缩,爬杆效应, …)3.高分子流体为什么多属于假塑性流体大分子链的取向原因,大分子链为无规线团,彼此缠结,对流动阻力大,表现出较大的黏度.当流动而受较大剪切作用时卷曲缠结的大分子结构被拉直取向, 伸直后大分子在液体层间传递动量作用较原来小,因而随γ增加,表现出η减小,因此多属于假塑性流体.4.为什么触变性流体和震凝性流体有特殊的流变行为?由于在一定剪切条件下,流体的结构随时间而受到逐步破坏,受破坏结构在剪切作用停止作用后又可以恢复,体现出独特流动行为.5.一般对于涂料类流体希望其具有何种流动特性,为什么?一般希望具有触变性. 因为触变性可使涂料在受外力作用下变成易流动的液体,而当外力消失后又很快恢复到高黏性不流动状态,这样易于涂刷而又能保持涂刷后不流动,尤其适用于垂直面上的涂刷.6.影响高分子流体流变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对这些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影响主要因素有高聚物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压力,温度,以及溶液浓度. ①存在一临界分子量Mc, M>Mc,黏度急剧增加,为非牛顿流体:M<Mc 为牛顿流体;②对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宽的流体,比分子量分布较窄流体较早出现非牛顿流体转变,且分子量分布越宽,偏离牛顿流动也越远.③温度:温度增加,黏度η下降.对于柔性,温度对其影响不大,链段运动易, 活化能小.④浓度: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加,溶液黏度η0增加.临界浓度Cc,当C<Cc 为牛顿性流体C>Cc,为非牛顿流体, 假塑性.⑤压力影响:压力影响流体自由体积, 压力P 增加,自由体积下降,引起黏度增加.9.何为表观粘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称为表观黏度,Ma=Z/r第五章搅拌聚合釜内流体的流动与混合1.搅拌器一般具有哪些功能?混合,搅动,悬浮,分散等2.搅拌釜内的流体的流动分为哪两个层次宏观状况:循环流动; 微观状况:剪切流动.3.循环流动的三个典型流动分别是什么?哪些流动对混合有利?哪些需克服?径向流动,轴向流动,切线流动;径向和轴向对混合有利,起混合搅动及悬浮作用;切线流动对混合不利.4.何为打旋现象?如何消除打旋现象当η不大,搅拌转速较高时,桨叶放在釜中心线时,液体将随桨叶旋转的方向沿着釜壁滑动,釜内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涌向釜壁,使液面沿壁上升,中心部分液面下降,形成一个旋窝,通常称打旋现象.消除打旋现象:偏心安装可减弱漩涡,安装挡板,加导流筒可有效消除.5.试说出几种搅拌器的构型, 特点和应用?①桨式搅拌器:桨叶构型为平桨,斜桨,锚形或框形桨者.特点:结构简单, 转速低,桨叶面积大,平桨,斜桨适用于η为0.1-102Pa·s的液体搅拌;锚式, 框式对高η液体.②推进式搅拌器:三瓣叶片;适合湍流程度不高,循环量大.优点:结构简单, 制造方便,适用于η低,液量大液体搅拌.剪切作用不大,循环性能好.③涡轮式搅拌器:桨叶形式很多,有开式和闭式两类.应用较广并处理程度范围广液体.适用于低粘到中等程度液体混合,液液分散,液固悬浮及促进良好传热,传质,或化学反应.④螺杆及螺带式搅拌器:适用于高粘度液体.6.搅拌器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选择搅拌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保证物料混合, 消耗最小功率, 所需费用最低, 操作方便, 易于维修. 选择基本方法:A.生产上对搅拌无特殊要求,可参照生产时所用类似搅拌经验地选择.B.对搅拌有严格要求,且又无类似过程搅拌型式,应对设备工艺过程的操作类别,搅拌要求及经济性全面分析评价,找到主要控制因素进行选择适应型式C.对于过程开发或生产规模很大工程,在一定试验基础上,研究出最佳搅拌器桨叶形式,尺寸及操作条件,再相似模拟放大进行设计计算.选择搅拌器原则:(1)均相液体混合:主要控制因素为容积循环速率.(2)非均相液体混合:使互不相溶液体能良好分散.(3)固体悬浮:容积循环速率和湍流强度.(4)气体吸收及液相反应:保证气体进入液体后被打散,被气泡均匀的分散.控制因素:局部剪切作用,容积循环速率及高转速.(5)高粘度体系控制因素:容积循环速率及低转速7.搅拌器的功率消耗主要用于那些方面?计算搅拌器功率有何重要意义搅拌器所消耗的能量;搅拌轴封所消耗;机械传动所消耗意义: (1)搅拌功率是衡量搅拌强度的主要物理量;(2)是搅拌机械设计的基本数据;(3)根据搅拌功率的选用搅拌电机8.从搅拌器的功率曲线可以得到哪些重要信息?功率函数;功率准数;雷诺数:1. Nre=1-10:曲线斜率为-1, 搅拌层流区;2. Nre=10-1000: 搅拌过滤区;3. Nre》1000:搅拌湍流区,为一水平直线12.常用的搅拌桨叶直径的大致范围如何选定桨叶直径与釜径比值D/T=0.2~~0.8平桨0.5~~0.83 涡轮0.33~~0.4 推进式0.1~~0.3315.悬浮程度与那些因素密切相关?桨叶转速越高,直径越大,颗粒沉降速度愈小,所得悬浮程度越高.第六章搅拌聚合釜的传热与性质1, 聚合速率在聚合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类型,其中那些对反应控制比较有利? 可采用那些措施实现这种过程?减速型,加速型,匀速型;匀速型对反应控制有利;引发剂半衰期使用得当,也可逐渐或分批加入单体或催化剂使Rp 保持均衡.2, 传热装置有哪些类型?夹套,内冷件,回流冷凝器,体外循环冷凝器3, 哪些反应不宜采用釜外循环热交换?为什么?a 对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的一类聚合反应不宜采用液相外循环热交换装置应用于polymer, 使物料下降5~10 ℃b 悬浮聚合造成结块也不宜c 而对剪切敏感胶乳体系应慎用,因为循环泵r 很大,易破坏胶乳稳定性d 本体聚合,体系黏度过大,泵送困难,也不宜4, 试概括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方程,讨论提高反应釜传热能力有效措施? Q=KA(ti—t0 ) 1/K= 1/αi+1/α0+ξδ/λ, αi,α0增大传热面积,降低冷却水温度以扩大温差,提高总传热系数可提高传热速率降低体系黏度,改善搅拌效果提高αi 和K 重要途径夹套中冷却水流提高K 重要途径:例夹套内安装挡板, 扰流喷嘴,多点切向进水使水处于剧烈流动状态,提高α0 ξδ/λ减小: λ较高材质,设法降低黏釜物和挂胶现象及时进行清釜,改善冷却水水质以及水垢沉积5.实现聚合釜安全操作应采取哪些基本措施?书本P191第七章搅拌聚合釜的放大3.如何理解和应用相似放大?相似放大着眼于如何在工业反应器中复现模拟反应器结果.相似放大应用于搅拌聚合釜. 1.搅拌设备传热放大可分为按动力相似放大,按传热系数相等放大,按单位体积传热速率不变放大,按搅拌聚合釜搅拌放大.5.搅拌釜传热可采用哪几种方法放大动力相似,叶端速度相等,给热系数相等,单位体积输入搅拌功相等,单位体积传热速率不变,总传热系数K 放大6.几何相似方法和非几何相似放大的放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