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古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歌的意境。
2、难点(1)理解诗句中精妙的用词和生动的比喻。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修辞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夏日雷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雨的特点。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雷雨景象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词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意思。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自然景色的变化。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把山遮住。
这里用“翻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和快速翻滚。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纷纷跳进船里。
“跳珠”一词生动地描绘了雨点的大而急。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期:2022年6月27日课程名称:《望湖楼醉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湖楼醉书》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课文中的诗句和名词解释3.掌握表达作者写作情感的语言特点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文学创作2.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名词和诗句的含义3.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和语言特点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名词和诗句2.分析并解释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特点四、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杨洪基的《望湖楼醉书》音乐,呈现江南美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兴趣。
2. 课文阅读(20分钟)1.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和解释下列名词:苏州、望湖楼、吴淞江、松江、十渡、黄浦江。
3.请学生将下列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并且理解:“早梅如许拟归期,怅望湖上女儿祠”。
3. 分组朗读(10分钟)1.按照习惯分组,每组派出两名同学进行课文朗读。
2.一组朗读完毕后,请其他组同学进行朗读评分和点评。
4. 肢解探究(15分钟)1.老师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的生平和文学创作的背景资料,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和作者创作背景有何关系。
2.课堂讨论:“是什么让作者在《望湖楼醉书》中表达了怀旧情感?”3.引导学生自行向解决以下问题深入思考:–为什么“望湖楼”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写作题材?–为什么江南文人在文学上热衷于赞颂自己的地方和文化?5. 总结归纳(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将今天课堂讨论成果进行总结。
2.请学生参考教师讲义详细了解和总结课文和课堂内容五、课后作业1.写下对杨万里的介绍,重点介绍其生平和文学创作。
2.自己对课文做一段写感想,不少于300字。
六、讲义附录课文摘抄:早梅如许拟归期,怅望湖上女儿祠。
杨万里生平简介杨万里(1597年-1672年),字斗南,号芙蓉斋,吴门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他尤擅长写诗,而其名篇《临安春雨初——温州郡斋》式样开朗,意境豁达,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通用7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通用7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训练要求,拟定本学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地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怪景象,体会诗人地情感和诗句地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为: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怪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三、说教法学法。
本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同学理解起来并不难。
围绕学习重、难点,我将采用质疑、品读、赏析等方法,引领同学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四、说教学流程:本堂课共设为五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为激趣质疑,提炼诗眼。
通过读诗题,解诗题,而产生质疑:“醉”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同学探究课文的爱好,从而顺当进入初读课文的环节。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苏轼看到了哪些景物让他如此沉醉呢?”带领同学逐词逐句的推敲,并边推敲边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句中,为了深化主题,还可以设计一个环节: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读古诗,回来整体。
用一个质疑、猜想引领、贯穿教学:大家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让同学从文字的表面进入到文章的内心,领悟苏轼语言的精妙。
重读古诗,紧扣“醉”字,设问:假如苏轼是一名画家,他该会用怎样的色调来描绘这场西湖的夏雨呢?把诗歌的场景转化为真实的画面,在同学头脑中真实再现,相信这首诗歌会在同学头脑中深深植根。
最末一个环节为总结拓展。
以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结全文,再次齐声背诵全诗,完成教学目标,拓展为阅读,搜集《望湖楼醉书》另四首和西湖有关的诗,让同学积累语言。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5 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起读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的许多古诗都有这样的特点。
昨天我们就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
(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漫步在六月的西湖边,只见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
)这就是——诗中有画。
3.其实赞美王维的苏轼本人,他的许多诗词也是诗中有画,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它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咱们要沉下心来,细致地欣赏、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这首诗的题目跟杨万里的那首诗题一样,都很长,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2.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①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②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③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一、导入新课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三、学法指导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
(注意节奏和感情)3.精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
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
何当:何时能够。
却话:重提,再说。
却,还,再。
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创作年代、作者及作品内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通过对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表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醉书”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诗歌原文、课件、教学视频、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o预习诗歌原文,并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苏轼画像,并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苏轼的生平简介,并介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创作背景。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并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并提出以下问题:o诗歌的题目有什么特点?o诗歌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是哪里?o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o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细致品味•分组合作学习,对诗歌进行细致的品味和分析。
o第一组: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并找出诗歌的中心句。
o第二组: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并找出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古诗二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通过预习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不同呢?)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苏轼写的——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个诗题很长,谁来读?指名读。
(预设:我发现你读得很有节奏,你是怎么读的,你为什么这么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A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值什么季节?B地点:“望湖搂”在那里?C“醉书”:喝酒有了醉意之后写的。
书原来是词性?在这里呢?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作动词文学方式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这首诗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想读他的这首醉书吗?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点诗的韵味就更好了2、指名再读(关注节奏韵味)预设:你来试试,注意停顿。
——齐读。
我们发现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押“an”韵三、再读古诗,释词解句1、古诗不仅要能读好,而且还要能读懂,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集体反馈A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 B遮:遮盖、掩盖C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D卷地而来的大风F白雨:雨很大,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G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把它们放到古诗中,连起来说说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齐读古诗四、品词品句,感受雨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夏天西湖的这场雨,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这场雨怎么样?自己再读读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学生自学自悟大:黑云翻墨指名说,预设:①打翻的墨汁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联系一下生活,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说说看?②你用的是“如墨”作者用的是“翻”,你觉得那个好?为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小结:瞧,我们刚才利用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真了不起!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指导感情朗读白雨跳珠这样的雨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白”雨珠大,“跳”反弹力量大,“乱”肆意的,活泼可爱的看着这样的雨打在苏轼坐在船上,你看到了——这样的雨泼在了西湖的湖面上——这样的雨打在了长长的苏堤上——你还看到雨打在了——这个时候的天空你还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天地之间只留下一片雨声一个白雨跳珠给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送到诗里去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你一定也在教学工作中,遇到过要写教案的情况吧,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拟——————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悟诗境)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3、对仗工整。
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案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
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
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
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揭题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3、齐读课题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5、学习第一句(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期:2022年6月27日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望湖楼醉书》的基本含义和主题;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有关描述“楼”的词汇并掌握其意义;3.学生能够练习朗读《望湖楼醉书》并发表自己的音乐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PPT2.朗读音频3.书籍《望湖楼醉书》学生准备:1.课本2.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在暑假期间到过美丽的景点,让学生有所回应,切入主题。
2.展示一张“楼”的图片,给学生3分钟自由猜一猜这里是哪里,引导学生想象“楼”的中文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35分钟)1.教师投射PPT,向学生展示《望湖楼醉书》(苏轼)的诗歌,在歌词之下解释生字词:–望湖楼:苏轼曾卧于此楼上,独吟诗;–醉书:苏轼曾在楼上坐卧两三日,如醉如痴地写下了《望湖楼醉书》;–楼台:楼的一层,往往指建筑物的顶部或公共使用的地方。
2.教师播放朗读《望湖楼醉书》的音频,让学生课本随读。
3.教师向学生讲解本首诗歌的含义和主题:–后人视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为描写忧伤和离别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所描写的是苏轼临别咏怀的诗篇;–苏轼借助楼的高度和楼上的景致,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4.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20分钟)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的“楼” 的种类;2.提供若干描述“楼”气势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进行解释;3.教师发放练习文本,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结尾(5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感受,并进行点评,以留下美好的课堂回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大多以引导和讨论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逐渐掌握了《望湖楼醉书》的意象和情感。
在课程最后一个环节,本教案引导学生写下所学习到的感受,则更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使得学习更为贴合学生内心,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课文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课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b.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c.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总结、反思,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4.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基础和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背诵和简单理解一些古诗词。但在深入鉴赏和创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6篇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6篇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
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答复)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
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行(mǐ)叉(chā)腿金箍(gū)棒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教版精编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李明英牡丹区东关小学24、《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由描写雨景的诗导入1、导入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雨景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也是描写雨景的诗歌。
出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3、简介作者:苏轼4、复习苏轼的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描写雨景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诗题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六月二十七日,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1、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3、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注意节奏划分,一句前四个字男生读,后三个字女生读,课件出示节奏)。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里湖楼辞书》教案一、激趣导入1.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最让文人们扬阳吐气的便是JE长长的苏堤。
你们知道它是在港的带领卜建造而成的吗?(是北宋大诗人苏林在杭州做知州时.疏没西湖.利用控出的升泥构造而成的,后人为了纪金∙苏武.使给这长腿命名为苏堤.)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苏轼的诗歌《六月二十七日里湖楼醉书》,抬起手和老师书写课题。
读读这长长的璃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写讷的时间是在“六月二十七日”,衣历的宓复:地点是在“交湖楼”:“解”龙沽人写计时的状态,说明是诗人喝了些小酒而作的诗)你连起来说一说.3.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简介而从》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饰怀.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任务一:向山朗读古讲,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展示交流:(一)品读古诗。
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得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展示,做一个精彩的开头?1.预设一:“黑公翻腿”和“白雨跳珠”(1)黑云和打翻的墨水,白雨和跳动的珍珠有什么关系?(2)作者是通过什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戏.总和想象)(3)想象画面,理解跳珠.(是雨点落在船上,又被弹起才舫双洸玲)这是一场怎样的两?滂沱大雨,瓢泼大雨,悚盆大雨。
这一团滚滚而来的黑公和一阵秋秋而下的白雨形成了色彩美:打蝴的墨汁和跳动的珍珠形成了动态美.(4)短短时间,黑云翻里.白雨跳珠,苏就看到了:短短时间,处声轰呜,大雨滂沱,苏轼听到了:短短时间,深深笔尖,有感而发,芥轼写下了,(三)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而贴切的比喻让西湖色彩丰富,活状灵动,美不胜收,你还知道哪些语中也有这样生动的比嗡?(生文潦)£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救泥靖方好,山色空蒙雨赤寺。
欲把西湖比西子,浅枝•浓抹总相宜。
(6)这大胆的想象,多么美,多么浪漫,难怪人的称其为苏仙‘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绘皱呢?小组继续交流.2.预设二:“忽吹敌”和“水如天”(I)“忽”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体现了什么?(变化之快)(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欲捕鸣婢,忽然闭口立.(3)“知”是像的港思,水像天一样( )(4)想象画面,学生说(5)水如天一样((二聆诵古诗.1.想SI画面读:古人读诗,诗中有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2.打者节拍读:古人读诗,是拍着手,踏膂脚,打膂节奏来读的,所以也叫踏歌,让我们也这样读一读.3.吟唱•自唱.自成曲调自有情.三、再读古诗,体会情感任务二结仝搜集到的背景费料,说说苏轼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从这苜诗中学到什么?(从创作背景、人生及历,诗的风格来蜕•考)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展示交流:1.对西湖防雨的莫爱,对大自然的喜爱,2,苏轼为人H!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打压,被贬出三次,流放到八个地方.做地方守时,勤于政事,为百姓做实事.灭蛆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3.诗中的乌云、白雨有了象征意义,象征朝堂风起云涌的新党与旧党之争,预示这一切就像疾风骤雨一样,终会归于平静:还象征着自己被贬的悲惨遭遇,象征料人生遒路上的各种阻碍.这些都会打于平静.4.作苕特别喜欢这首诗歌,在他五十岁再返西湖时,写道:“还来一解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趣揭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声音真好听,我再请几个人读一下题目,读的时候,其他人思考,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六月二十七日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哦,你知道了时间。
(望湖楼是地点)哦,你了解了地点。
你知道望湖楼在哪里吗?(杭州西湖)那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对于醉书你有什么了解?(醉:似醉非醉的情况下)是的,为什么会醉?(喝了酒)也许(沉醉)到底怎么理解呢?相信大家学完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书:写诗)是的,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代的书是写字。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望湖楼在哪里吗?(杭州市西湖边)过渡:那六月二十七日那天,诗人究竟写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坐时光机来到那一天。
二、初读诗句,扫清字词1.那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书本,大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点名读2~3人2.古诗不仅要读正确、流利。
还要读出音律美。
现在老师来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
谁想试一试?2人3.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的正确,有节奏,古诗我们还要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默读古诗。
结合预习,和同桌交流读懂的字词,不懂的字词互相交流,尝试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句,谁读懂了?①(翻墨:打翻的墨水未遮山:还没来得及遮住山)所以黑云其实就是?(乌云)谁能来看着图片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板书“云”】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有来得及遮住山峰。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
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古诗。
二、教学课题第24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大诗人___所作,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通过黑云翻滚、大雨倾盆和雨过天晴等诗句,展现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和诗人的神奇笔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___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研究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诵读。
重点是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五、教学过程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介绍西湖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并强调北宋诗人___与西湖的不解之缘,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二、解诗题1.解释诗题意思,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1072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而“望湖楼”是建在西湖边的大酒楼。
2.探究诗人为何而醉,通过研究古诗,解决这个问题。
三、交流预1.出示交流提示。
2.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质疑解疑。
4.检查朗读,重点是读准正字音和读出节奏。
5.理解大体意思。
改写后的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古诗。
二、教学课题第24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大诗人___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的暴雨。
通过描绘黑云翻滚、大雨倾盆和雨过天晴等诗句,展现了大自然变化的迅速和诗人的神奇笔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___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4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篇1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由课题导入,了解题意及诗人。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3、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4、教师简单出示图片:介绍望湖楼及诗人苏轼并范读题目,学生再次读好题。
读题,并解题。
注意理解“书”就是写的意思。
听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苏轼并范读。
二、初读指导。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自由读古诗。
读出节奏感来。
三、学生品读诗句。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特点和古诗的语言美。
课堂交流。
1、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3、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首诗呢?(读出雨来得急、大,风过后水天一色的惊奇语气)5、指名用惊奇语气读诗。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单元的第一篇。
本文是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很好的范例。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3、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制教育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图画和原有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自主交流,正确理解诗的大概意思。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滋养。
教学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语言激趣,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质疑课题。
二、学法指导,理解诗意。
1、多媒体展示动画,学生整体感知画面,听读古诗。
2、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读,全班齐读。
4、图文结合,师引导理解第一句古诗“黑云翻墨未遮山”。
A、男声读这一句诗。
B、指导看图理解,找出这句诗写了什么?诗人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C、指名根据图意说说这一句诗的诗意。
D、课件出示诗意,全班齐读。
E、师总结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讨,学习古诗。
1、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生按理解第一句的方法——“图文结合法”,自主、合作理解诗的第二、三、四句。
2、交流。
3、师小结。
4、读诗。
四、化诗为画,感受意境。
1、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讲述,想象诗的画面。
2、交流。
3、师小结。
4、读诗。
五、学习写法,迁移写作。
1、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写诗的方法。
讨论:诗人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景物的?诗人抓住了这场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从哪
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交流。
3、师小结。
六、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再次感受西湖的美。
2、拓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3、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培养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设计作业,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