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一章 1.2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2.1交集与并集bb高一数学
.
解析:由题意得A={x|x>a},B={x|x>2},
因为A∪B=B,所以A⊆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A,B,如图所示,
则实数a必须在2的右边或与2重合,所以a≥2.
答案:a≥2
12/13/2021
5.已知集合A={1,2,3},B={2,m,4},A∩B={2,3},则m=
解析:由于A∩B={2,3},则3∈B,又B={2,m,4},则m=3.
事实上有:A∩(B∪C)=(A∩B)∪(A∩C);
A∪(B∩C)=(A∪B)∩(A∪C).
12/13/2021
一
二
三
3.填写下表:
交集的运算性质
A∩B=B∩A
A∩A=A
A∩⌀=⌀∩A=⌀
如果 A⊆B,则 A∩B=A
并集的运算性质
A∪B=B∪A
A∪A=A
A∪⌀=⌀∪A=A
如果 A⊆B,则 A∪B=B
3.做一做:已知集合M={x|-2≤x<2},N={0,1,2},则M∩N等于(
A.{0}
B.{1}
C.{0,1,2}
D.{0,1}
解析:按照交集的定义求解即可.
M∩N={x|-2≤x<2}∩{0,1,2}={0,1}.
故选D.
答案:D
12/13/2021
)
一
二
三
二、并集
【问题思考】
1.集合A∪B中的元素个数如何确定?
提示:(1)当两个集合无公共元素时,A∪B的元素个数为这两个集
合元素个数之和;
(2)当两个集合有公共元素时,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同时属于A
和B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列举一次,所以A∪B的元素个数为两个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1-3册目录(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录第一章集合(第一册)1.1集合及其表示1.1.1集合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1.3集合的基本运算1.3.1交集1.3.2并集1.3.3补集1.4充要条件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不等式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2不等式的解集与区间2.2.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2.2.4一元二次不等式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方法3.3函数的单调性3.4函数的奇偶性3.5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6函数的应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实数指数4.2指数函数4.3对数及其运算4.3.1对数4.3.2对数的运算4.4对数函数4.5幂函数4.6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五章数列5.1数列5.2等差数列5.2.1等差数列的概念5.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5.3等比数列5.3.1等比数列的概念5.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第六章空间几何体6.1认识空间几何体6.1.1认识多面体与旋转体6.1.2棱柱、棱锥6.1.3圆柱、圆锥、球6.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6.2.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6.2.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七章三角函数(第二册)7.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7.1.1任意角的概念7.1.2弧度制7.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7.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7.2.2单位圆与正弦、余弦线7.2.3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7.2.4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7.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7.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7.5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1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5.2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6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八章平面向量8.1向量的概念8.2向量的线性运算8.2.1向量的加法8.2.2向量的减法8.2.3数乘向量8.3平面向量的的直角坐标系8.3.1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运算8.3.2平面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8.3.3向量的长度公式和中点公式8.4向量的内积8.4.1向量的内积8.4.2向量内积的直角坐标运算第九章直线与圆的方程9.1直线的方程9.1.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点向式方程9.1.2直线的斜率与点斜式方程9.1.3直线的法向量与点法式方程9.1.4直线的一般式方程9.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2.1两条直线的平行9.2.2两条直线的交点与垂直9.3点到直线的距离9.4圆的方程9.4.1圆的标准方程9.4.2圆的一般方程第十章立体几何初步10.1平面的基本性质10.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0.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0.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的关系第十一章概率与统计初步11.1计数的基本原理11.2概率初步11.2.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11.2.2古典概率11.3随机抽样11.3.1简单随机抽样11.3.2系统抽样11.3.3分层抽样11.4用样本估计总体11.4.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11.4.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11.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二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第三册) 12.1和角公式12.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2.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12.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12.2倍角公式12.3正弦函数)sin(?ω+=x A y 的图像和性质 12.4解三角形12.4.1余弦定理12.4.2三角形的面积12.4.3正弦定理12.5三角计算及应用举例第十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3.1椭圆13.1.1椭圆的标准方程13.1.2椭圆的几何性质13.2双曲线13.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3.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13.3抛物线13.3.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3.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十四章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4.1坐标变换14.1.1坐标轴的平移14.1.2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1.3坐标轴的旋转14.1.4利用坐标轴的旋转化简二元二次方程14.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2.1化一般二元二次方程为标准式14.2.2一般二元二次方程的讨论14.3参数方程14.3.1曲线的参数方程14.3.2圆的参数方程14.3.3直线的参数方程14.3.4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14.4参数方程的应用举例第十五章逻辑代数基础15.1常用逻辑用语15.1.1命题15.1.2量词15.1.3逻辑联结词15.2数制15.2.1十进制与二进制15.2.2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15.3逻辑代词15.3.1基本概念与基本逻辑运算15.3.2逻辑代数的运算律和基本定理15.3.3逻辑函数15.3.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15.3.5逻辑函数的化简15.3.6逻辑图第十六章算法与程序框图16.1算法的概念16.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16.2.1程序框图的基本图例16.2.2顺序结构及其框图16.2.3条件分支结构及其框图16.2.4循环结构及其框图16.3条件判断16.4算法案例第十七章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7.1数组、数据表格的概念17.2数组的代数运算17.3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17.4数据表格的图示第十八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18.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18.2关键路径法18.3统筹图18.3.1网络图18.3.2横道图18.4进度计划的编制18.4.1网络图的时间参数18.4.2时间优化的方法第十九章线性规划初步19.1线性规划问题19.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19.3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19.4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19.5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第二十章复数20.1复数的概念20.1.1复数的有关概念20.1.2复数的几何意义20.2复数的运算20.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20.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20.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4复数的三角形式20.4.1复数的三角形式20.4.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与乘方运算20.4.3复数三角形式的除法运算20.4.4复数的开方运算20.5复数的指数形式20.6复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概率分布初步21.1排列与组合21.1.1排列与排列数公式21.1.2组合与组合数公式21.2二项式定理21.2.1二项式定理21.2.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1.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3.1离散型随机变量21.3.2二项分布21.4正态分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A=B
等 合 A 的元素,那么就说集
合 A 等于集合 B
图形语言 (Venn 图)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 合
3.性质 (1)规定:空集是__任__意__一__个__集__合___的子集,也就是说,对任意 集合 A,都有∅⊆A. (2)任何一个集合 A 都是它本身的__子__集__,即 A⊆A. (3)如果 A⊆B,B⊆C,则_A_⊆__C____. (4)如果 A B,B C,则__A___C___. (5)若 A⊆B,B⊆A,则 A=B;反之,若 A=B,则 A⊆B 且 B⊆A.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 合
已知集合 A={x|x2+x-6=0},B={x|mx+1 =0},B A,求 m 的值. 解:A={x|x2+x-6=0}={-3,2}. 因为 B A,所以 B={-3}或 B={2}或 B=∅. 当 B={-3}时,由 m·(-3)+1=0,得 m=13. 当 B={2}时,由 m·2+1=0,得 m=-12. 当 B=∅时,m=0. 综上所述,m=13或 m=-12或 m=0.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 合
4.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它们的特征性 质之间的关系;或用集合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判断集合之 间的关系.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 合
1.已知集合 M={1},N={1,2,3},能够准确表示集合 M 与 N 之间关系的是( ) A.M<N B.M∈N C.N⊆M D.M N 答案:D
(1)当 A⊆B 时,则 A=B 或 A B.
(2)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①用列举法表示两个集合再判断; ②分类讨论. (3)解数集问题学会运用数轴表示集合. (4)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可用 Venn 图直观表示.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doc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3.集合之间的关系
课内探究
(一)基础知识探究:集合之间的关系
1.子集的定义及符号。 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 A B 或 B A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真子集的定义及符号。 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或
一般地,设A={x︳p(x)},B={x︳q(x)}.如果 A B,则x A x B 。于是x具有性质p(x) x具有性质q(x),即 p( x) q( x). 反之,如果
p( x) q( x). 则A一定是B的子集。
【归纳总结】 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2. 元素个数为n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 n ,真子集个数为
)
3.集合相等的定义及符号.
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反过来,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元素, 那么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4.维恩图 的定义. 我们常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 这种图形通常叫做维恩(Venn)图。
• 5.空集有什么特殊性质? 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 集合的真子集。 6.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堂评价
学科班长:1.回扣目标 总结收获 2.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
点评 小组
要求
1、点评人员:点评人要声 音洪亮,语言清晰;先点评 书写、对错,再点评思路; 最后点评规律方法并能拓展 (用彩笔补充) 2、其它同学: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重点内容记好笔 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
课后练习 A,3
例1
3组
2组 5组 6组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用适当的符号(,, , 或=)填空.
(1){, , , }
{ , };
(2) { };
(3)N
Z;
(4)0 ;
(5){1} =
{x | x-1=0};
(6){x|-2<x<3}
{ x|x≥-3 };
典型例题
例2:写出集合 = {, ,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该集合的所有真子集个数是 .
问题:如果一个集合中有 n 个元素,那么它的所有非空子集个数有多少?
它的非空真子集又有多少个?
结论2:如果一个集合中有 n 个元素;
(1)该集合的所有非空子集个数是 − ;
(2)该集合的所有非空真子集个数是 .
集合M={0,1,3}中,子集个数是 8
{, , }; {, , };
{, , , }
∅, {}
∅; {}; {}; {, }
∅
∅;{}; {};
子集个数
真子集个数
2
=21
1 =21-1
4
=22
3 =22-1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3
7 =23-1
16 =24
15 =24-1
结论1:如果一个集合中有 n 个元素;
(1)该集合的所有子集个数是 ;
练习:判断集合是否为集合的真子集,若是打√, 若不是打×.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高一数学人教B版必修1: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案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学习目标了解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掌握用V enn图表示集合的方法,通过子集理解两集合相等的意义.自学导引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________________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A⊆B),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集合A 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________.3.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__________,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4.________是任何集合的子集,________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点讲练知识点一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例1 (1)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2)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a}{a,b}{a,b,c}由此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a1,a2,…,a 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多少?真子集的个数及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呢?规律方法(1)分类讨论是写出所有子集的有效方法,一般按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来划分,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做到不重不漏.(2)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2n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变式迁移1 已知集合M满足{1,2}⊆M⊆{1,2,3,4,5},写出集合M.知识点二 集合基本关系的应用例2 (1)已知集合A ={x |-3≤x ≤4},B ={x |2m -1<x <m +1},且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本题(1)中,若将“B ⊆A ”改为“A ⊆B ”,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规律方法 (1)分析集合关系时,首先要分析、简化每个集合.(2)此类问题通常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将各个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形定数,还要注意验证端点值,做到准确无误,一般含“=”用实心点表示,不含“=”用空心点表示.(3)此类问题还应注意“空集”这一“陷阱”,尤其是集合中含有字母参数时,初学者会想当然认为非空集合而丢解,因此分类讨论思想是必须的.变式迁移2 已知A ={x |x 2-5x +6=0},B ={x |mx =1},若B A ,求实数m 所构成的集合M .知识点三 集合相等关系的应用例3 已知集合A ={2,x ,y },B ={2x,2,y 2}且A =B ,求x ,y 的值.规律方法 集合相等则元素相同,但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防止错解.变式迁移3 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a ,b a,1,也可表示为{a 2,a +b,0},求a ,b .1.元素、集合间的关系用符号“∈”或“∉”表示,集合、集合间的关系用“⊆”、“=”或“”等表示.2.在特定的情况下集合也可以作为元素,如集合B ={∅,{0},{1},{0,1}},则此时{1}∈B ,而不能是{1}B .3.解集合关系的问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当A ⊆B 时,A =B 或A B .(2)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①先用列举法表示两个集合再判断;②分类讨论.(3)解数集问题学会运用数轴表示集合.(4)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可用V enn 图直观表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A 时,则A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2.已知集合A ={x |a -1≤x ≤a +2},B ={x |3<x <5},则能使A ⊇B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3<a ≤4}B .{a |3≤a ≤4}C .{a |3<a <4}D .∅3.设B ={1,2},A ={x |x ⊆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A .A ⊆B B .B ⊆AC .A ∈BD .B ∈A4.若集合A ={x |x =n ,n ∈N },集合B =⎩⎨⎧⎭⎬⎫x |x =n 2,n ∈Z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A B C .A =B D .A ∈B5.在以下六个写法中:①{0}∈{0,1};②∅{0};③{0,-1,1}⊆{-1,0,1};④0∈∅;⑤Z ={正整数};⑥{(0,0)}={0},其中错误写法的个数是( )A .3B .4C .5D .6二、填空题6.满足{0,1,2}A ⊆{0,1,2,3,4,5}的集合A 的个数是________.7.设M ={x |x 2-1=0},N ={x |ax -1=0},若N ⊆M ,则a 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_.8.若{x |2x -a =0,a ∈N }⊆{x |-1<x <3},则a 的所有取值组成的集合为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9.设集合A ={1,a ,b },B ={a ,a 2,ab },且A =B ,求实数a 、b 的值.10.已知集合A ={x |-2k +3<x <k -2},B ={x |-k <x <k },若A B ,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探究驿站】11.已知集合M={x|x=m+16,m∈Z},N={x|x=n2-13,n∈Z},P={x|x=p2+16,p∈Z},请探求集合M、N、P之间的关系.§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答案自学导引1.任意一个A⊆B B⊇A A包含于BB包含A2.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B⊆A)A=B3.真子集A B B A4.空集空集对点讲练例1 解(1)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1},{2};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0,1},{0,2},{1,2};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0,1,2}.故集合{0,1,2}的所有子集为∅,{0},{1},{2},{0,1},{0,2},{1,2},{0,1,2}.其中除去集合{0,1,2},剩下的都是{0,1,2}的真子集.(2)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 1{a}∅,{a} 2{a,b}∅,{a},{b},{a,b} 4{a,b,c}∅,{a},{b},{c},{a,b},{a,c},{b,c},{a,b,c}8这样,含n个元素的集合{a1,a2,…,a 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2n,真子集的个数是2n -1,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n-2.变式迁移1解由已知条件知所求M为:{1,2},{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例2 解(1)∵B⊆A,①当B=∅时,m+1≤2m-1,解得m≥2.②当B ≠∅时,有⎩⎪⎨⎪⎧ -3≤2m -1m +1≤42m -1<m +1,解得-1≤m <2,综上得m ≥-1.(2)显然A ≠∅,又A ⊆B ,∴B ≠∅,如图所示,∴⎩⎪⎨⎪⎧ 2m -1<m +12m -1<-3m +1>4,解得m ∈∅.变式迁移2 解 由x 2-5x +6=0得x =2或x =3.∴A ={2,3}由B A 知B =∅或B ={2}或B ={3}若B =∅,则m =0;若B ={2},则m =12;若B ={3},则m =13. ∴M =⎩⎨⎧⎭⎬⎫0,12,13. 例3 解 方法一 ∵A =B∴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相同∴⎩⎪⎨⎪⎧ x =2x y =y 2或⎩⎪⎨⎪⎧x =y 2y =2x , 解得x ,y 的值为⎩⎪⎨⎪⎧ x =0y =0或⎩⎪⎨⎪⎧ x =0y =1或⎩⎨⎧ x =14y =12验证得,当x =0,y =0时,A ={2,0,0}这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舍去.∴x ,y 的取值为⎩⎪⎨⎪⎧ x =0,y =1,或⎩⎨⎧x =14,y =12. 方法二 ∵A =B ,∴A 、B 中元素分别对应相同.∴⎩⎪⎨⎪⎧ x +y =2x +y 2,x ·y =2x ·y 2,即⎩⎪⎨⎪⎧x +y (y -1)=0, ①xy (2y -1)=0. ② ∵集合中元素互异,∴x 、y 不能同时为0.∴y ≠0.由②得x =0或y =12. 当x =0时,由①知y =1或y =0(舍去);当y =12时,由①得x =14. ∴⎩⎪⎨⎪⎧ x =0,y =1,或⎩⎨⎧ x =14,y =12.变式迁移3 解 由集合相等得:0∈⎩⎨⎧⎭⎬⎫a ,b a,1,易知a ≠0, ∴b a=0,即b =0,∴a 2=1且a 2≠a ,∴a =-1. 综上所述:a =-1,b =0.课时作业1.B [仅④是正确的.]2.B [∵A ⊇B ,∴⎩⎪⎨⎪⎧a -1≤3a +2≥5∴3≤a ≤4.]3.D [∵B 的子集为{1},{2},{1,2},∅,∴A ={x |x ⊆B }={{1},{2},{1,2},∅},∴B ∈A .]4.A 5.B6.7解析 本题即求集合{3,4,5}的非空子集个数,共23-1=7个.7.{-1,1,0}8.{0,1,2,3,4,5}9.解 ∵A =B 且1∈A ,∴1∈B .若a =1,则a 2=1,这与元素互异性矛盾,∴a ≠1.若a 2=1,则a =-1或a =1(舍).∴A ={1,-1,b },∴b =ab =-b ,即b =0.若ab =1,则a 2=b ,得a 3=1,即a =1(舍去). 故a =-1,b =0即为所求.10.解 ∵A B ,①若A =∅,且B ≠∅,则k >0,且-2k +3≥k -2⇒0<k ≤53; ②若A ≠∅,且B ≠∅,则⎩⎪⎨⎪⎧ k >0-2k +3<k -2-k ≤-2k +3k ≥k -2且-k =-2k +3与k =k -2不同时成立,解得53<k ≤3. 由①②可得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k |0<k ≤3}.11.解 M ={x |x =m +16,m ∈Z }={x |x =6m +16,m ∈Z }. N ={x |x =n 2-13,n ∈Z }={x |x =3n -26,n ∈Z }. P ={x |x =p 2+16,p ∈Z }={x |x =3p +16,p ∈Z }. ∵3n -2=3(n -1)+1,n ∈Z ,∴3n -2,3p +1都是3的整数倍加1,从而N =P .而6m +1=3×2m +1是3的偶数倍加1,∴M N =P .。
第一章 1.1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②当 B={1}或 B={2}时, 方程 x2-x+2m=0 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 x=1 或 x=2, 1 1 2 因此其判别式 Δ=1-8m=0,解得 m= ,代入方程 x -x+2m=0 解得 x= , 8 2 1 矛盾,显然 m= 不符合要求; 8
人教A版数学·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③当 B={1,2}时, 方程 x2-x+2m=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x=1 或 x=2, 因此 1+2=1,2m=2.显然第一个等式不成立. 1 综上所述,m> . 8
人教A版数学·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人教A版数学·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考
纲
定
位
重
难
突
破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的含义,重点:1.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 的含义. 2.子集、真子集的含义和判断. 难点:1.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2.空集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A版数学·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求集合的子集问题时,一般可以按照集合的元素个数进行分类,再依次找出每 类中符合要求的集合. (2)解决这类问题时,还要注意两个比较特殊的集合,即∅和集合本身. (3)集合子集的个数: 求集合的子集问题时,一般可以按照子集元素个数分类,再依次写出符合要求的 子集. 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个数的规律为:含 n 个元素的集合有 2n 个子集,有 2n-1 个 真子集,有 2n-2 个非空真子集.写集合的子集时,空集和集合本身易漏掉.
人教A版数学·必修1
返回导航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等。
介绍集合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练习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第二章:集合的关系与运算2.1 集合的关系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2.2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练习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逻辑推理与命题3.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如前提、结论、推理等。
介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3.2 命题与命题公式介绍命题的概念,如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语句是否为命题,并分析命题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简易逻辑4.1 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介绍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如蕴含式、逆否式、充要式等。
练习运用简易逻辑的规则进行推理。
4.2 逻辑推理的应用练习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真假命题、解决逻辑谜题等。
巩固集合与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5.2 提高解题能力提供一些提高解题能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
第六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如不等号、不等式等。
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如同向相加、反向相减等。
6.2 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图形法、代数法等。
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给定的不等式组。
第七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7.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如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等。
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7.2 函数的性质介绍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第八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8.1 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如指数函数、底数、指数等。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ppt课件
A B
记作A B(或B A). 如 : {1,2} {1,2,3,4} 符号语言: 若A B, 且存在x B但x A,则A B. 图形语言: 若A B,且A B,则A B.
A B
新知探究:空集
问题4 方程x2+1=0的实数根组成集合是什么?它的元素有哪些? 我们知道,方程x2+1=0是没有实数根,所以方程x2+1=0的实数根
集合
元素个数 子集个数
真子集 非空子集
个数
个数
结论:
0
1
{a}
1
2
集合A有n(n≥0)个元素,则 A的子集有2n个,
{a,b}
2
4
A的真子集或非空子集有2n-1个, {a,b,c}
3
8
A的非空真子集有2n-2个(n≥1). {a,b,c,…} n
2n
0 1 3 7
2n 1
典例解析 例2 判断下列各题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并说明理由: (1)A={1, 2, 3},B={x|x是8的约数}; (2)A={x|x是长方形},B={x|x是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解:(1) 因为3不是8的约数,所以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 (2) 因为若x是长方形,则x一定是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所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如:{x||x|=1}={x|x2=1}
符号语言: 若A⊆B且B⊇A,则A=B.
图形语言:
A(B)
A B BA
集合相等是集合包含关系中的特殊情况。
集.
(1) A={1,3,5},B={1,2,3,4,5}; (√)
(2) A={1,3,5},B={1,3,6,9}; (×)
变式 已知集合A满足{1,2}⫋A⊆{1,2,3, 4},写出满足条件的集合A.
高中数学高一上册第一章-1.1.2集合之间的关系课件
读作 “集合A 等于B 集合” 显然 若 A B 且 B A,则 A B
想一想用图示法怎么表示A=B?
三、真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 A 和 B , 如果 A B ,且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
那么集合 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
记作
A B ( B A )
读作 “ A 真包含于B ” (“B 真包含A ”)
70,1 0,1
例3.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集合C (1) C{1,2,3}
(2) C {a , b}
(3) {1,2,3} C{1,2,3,4,5} 解: (1) C 可以是以下集合: , { 1 } , { 2 } , { 3 } , { 1 , 2 } , { 1 , 3 } , { 2 , 3 } , { 1 , 2 , 3 } (2) C 可以是以下集合: ,{a},{b} (3) C 可以是以下集合: { 1 ,2 ,3 ,4 } ,{ 1 ,2 ,3 ,5 } ,{ 1 ,2 ,3 ,4 ,5 }解毕
当B=时, a = 0
当B={-2}时,a = 1
当B={3}时,a
=
2
1
3
解毕
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树立必信的信念,不要轻易说“我不行”。志在成功,你才能成功。 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 友谊要像爱情一样才温暖人心,爱情要像友谊一样才牢不可破。 每天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杨丽娜 我们最值得自豪的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之后都爬起来。 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们能改变命运。
答:x2,y5.
例 5 : 已 知 集 合 A = { x | x 2 x 6 0 } 与 集 合 B = {x |a x 1 0 }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课件 新人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 相等的含义,能写出一 些给定集合的子集. 2.能使用维恩(Venn)图 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尤其要注意空集这一特 殊集合的意义. 3.理解集合关系与其特 征性质之间的关系,并 能写出有限集的子集、 真子集与非空真子集.
3.子集、真子集的性质 (1)规定: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也就是说,对任意集合 A,都有 ⌀⊆A. (2)任何一个集合 A 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A⊆A. (3)对于集合 A,B,C,如果 A⊆B,B⊆C,则 A⊆C. (4)对于集合 A,B,C,如果 A⫋B,B⫋C,则 A⫋C.
思考 2⌀与{⌀}的关系如何?
A.1
B.2
C.3
D.4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探究五
解析:(1)由于四边形包括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故集合 M,N,Q 均 为 P 的子集,再结合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易知 Q⊆M⊆N⊆P.
(2)①中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知 0∈{0}正确; ②中由空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可知⌀⫋{0}正确; ③中集合{0,1}的元素是数,而集合{(0,1)}的元素是点,因此没有包含关 系,故③错误; ④中集合中的元素是点,而点的坐标有顺序性,因此{(a,b)}≠{(b,a)},故 ④错误.综上,应选 B. 答案:(1)B (2)B
提示:⌀⫋{⌀}与⌀∈{⌀}的写法都是正确的,前者是从两个集合间的关系 来考虑的,后者则把⌀看成集合{⌀}中的元素来考虑.
4.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设 A={x|p(x)},B={x|q(x)},则有
集合间的关系 特征性质间的关系
A⊆B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课后作业 新人教B版必修1-新人教B版高一必修1数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集合{x∈N|x=5-2n,n∈N}的子集的个数是( )A.9B.8C.7D.6解析:∵x∈N,n∈N,∴集合{x∈N|x=5-2n,n∈N}={1,3,5}.∴其子集的个数是23=8.答案:B2.已知P={0,1},M={x|x⊆P},则P与M的关系为( )A.P⫋MB.P∉MC.M⫋PD.P∈M解析:M={x|x⊆P}={⌀,{0},{1},{0,1}},故P∈M.答案:D3.设集合A={x∈Z|x<-1},则( )A.⌀=AB.∈AC.0∈AD.{-2}⫋A解析:A中⌀与集合A的关系应为⌀⊆A或⌀⫋A,B中∉A,C中0∉A,D正确.答案:D4.已知集合A=,集合B={m2,m+n,0},若A=B,则( )A.m=1,n=0B.m=-1,n=1C.m=-1,n=0D.m=1,n=-1解析:由A=B,得m2=1,且=0,且m=m+n,解得m=±1,n=0.又m≠1,∴m=-1,n=0.答案:C5.设集合M=,集合N=,则(A.M=NB.M⫋NC.N⫋MD.M不是N的子集,N也不是M的子集解析:集合M中的元素x=(k∈Z),集合N中的元素x=(k∈Z),当k∈Z时,2k+1代表奇数,k+2代表所有整数,故有M⫋N.答案:B6.若非空数集A={x|2a+1≤x≤3a-5},B={x|3≤x≤22},则能使A⊆B成立的所有a的集合是( )A.{a|1≤a≤9}B.{a|6≤a≤9}C.{a|a≤9}D.⌀解析:∵A为非空数集,∴2a+1≤3a-5,即a≥6.又∵A⊆B,∴∴1≤a≤9.综上可知,6≤a≤9答案:B7.已知A={y|y=x2-2x-6,x∈R},B={x|4x-7>5},那么集合A与B的关系为.解析:对于二次函数y=x2-2x-6,x∈R,y最小==-7,所以A={y|y≥-7}.又B={x|x>3},由图知B⫋A.答案:B⫋A9.已知集合A={x|x=1+a2,a∈R},B={y|y=a2-4a+5,a∈R},试判断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因为x=1+a2,a∈R,所以x≥1.因为y=a2-4a+5=(a-2)2+1,a∈R,所以y≥1,故A={x|x≥1},B={y|y≥1},所以A=B.10.已知集合A={x||x-a|=4},集合B={1,2,b}.(1)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对于任意实数b都有A⊆B?若存在,求出相应的a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2)若A⊆B成立,求出相应的实数对(a,b).解:(1)不存在.理由如下:若对任意的实数b都有A⊆B,则当且仅当1和2也是A中的元素时才有可能.因为A={a-4,a+4},所以这都不可能,所以这样的实数a不存在.(2)由(1)易知,当且仅当时A⊆B.解得所以所求的实数对为(5,9),(6,10),(-3,-7),(-2,-6).。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课件(人教A版2019)
(2)
集合
⌀
{a}
{a,b}
{a,b,c}
集合的子集
⌀
⌀,{a}
⌀,{a},{b},{a,b}
⌀,{a},{b},{c},{a,b},{a,c},{b,c},{a,b,c}
子集的个数
1
2
4
8
由此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a1,a2,…,a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2 ?真子集的个数
及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 -2.
确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设A={x(x-16)(x+5x+4)=0},写出集合A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由(x2-16)(x2+5x+4)=0,得(x-4)(x+1)(x+4)2=0,解方程得x=-4或x=-1
或x=4.
故集合A={-4,-1,4}.由0个元素构成的子集为∅;
由1个元素构成的子集为{-4},{-1},{4};
由2个元素构成的子集为{-4,-1},{-4,4},{-1,4};
由3个元素构成的子集为{-4,-1,4}.
因此集合A的子集为∅,{-4},{-1},{4},{-4,-1},{-4,4},{-1,4},{4,-1,4}.
真子集为∅,{-4},{-1},{4},{-4,-1},{-4,4},{-1,4}.
知识讲解
2.填空
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
A=B.
也就是说,若A⊆B,且B⊆A,则A=B.
3.做一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返回
[例3]
(12分)已知集合A={x|-3≤x≤4},B={x|2m
-1<x<m+1},且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 就B是否为空集进行讨论,利用B⊆A列
出关于m的不等式(组)求解.
返回
[一点通] (1) 若两个集合相等,则所含元素完全相同,与顺序 无关.要注意检验,排除与集合元素互异性或与已知相矛 盾的情形. (2)若两个集合中元素均为无限多个,要看两个集合 的代表元素是否一致.且看代表元素满足的条件是否一致.
若均一致,则两个集合相等.
(3)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常用思路是证A⊆B且B⊆A.
返回
4.设a,b∈R,集合{1,a+b,a}={0,,b},则b-a = A.1 C.2 B.-1 D.-2 ( )
返回
b 解析:∵a中,a≠0,∴a+b=0.当 b=1 时,a=-1, b b 这时a=-1,符合题意;当a=1 时,a=0 不合题意.故 b-a=1-(-1)=2.
答案:C
返回
5.已知M={0,2,b},N={0,2,b2},且M=N,则实 数b的值为________. 解析:∵M=N,∴b=b2.解得b=1或b=0(舍去), ∴b=1. 答案:1
a=2a, ∵A=B,∴ b=b2,
a=b2, 或 b=2a.
1 a=0, a=0, a=4, 解得 或 或 b=1, b=0, b=1. 2 1 a=0, a=4, 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 或 b=1, b=1. 2
返回
2.已知集合A={x|-2≤x≤2},B={x|0<x<1},则有(
A.A>B C.BA B.AB D.A⊆B
)解析:借助数轴,可得BA.答案:C返回3.已知集合M={x∈Z|-1≤x<3},N={x|x=|y|,y∈M},
试判断集合M,N的关系.
解:∵x∈Z,且-1≤x<3,∴x的取值为-1,0,1,2.
相等的三角形,故AB.
(5)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 图可发现AB.
返回
[一点通]
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本方法是转化为判定元
素和集合间的关系,首先判断一个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
素是否属于另一个集合B.若是,则A⊆B,否则A B.其次判
断另一个集合B中的任意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A.若是,则 B⊆A,否则B A⊆B,B A.最后下结论:若A⊆B,B⊆A,则A=B;若
返回
相等
2.集合相等的性质
若A⊆B,B⊆A,则A=B;反之, 若A=B,则A⊆B,且B⊆A .
返回
返回
已知A={北京四中高一(2)班的学生},B={北京四中高 一的学生}. 问题1:A和B有何关系? 提示:A B. 问题2:若李胜男是北京四中高一(2)班的学生,则李胜 男是北京四中高一的学生对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对,利用元素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可判断集合之 间的关系.
7.若集合A={x|1<x<2},B={x|x>a},满足AB,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a|a≥2}
C.{a|a≥1}
B.{a|a≤1}
D.{a|a≤2}
解析:如图所示,因为AB,所以a≤1.
答案:B
返回
8.设A={x|x2-8x+15=0},B={x|x-a=0}.若B⊆A,
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返回
[精解详析]
(1)当 B=∅时,m+1≤2m-1. (4 分)
解得 m≥2,这时 B⊆A. -3≤2m-1, (2)当 B≠∅时,由 B⊆A 得m+1≤4, 2m-1<m+1. 解得-1≤m<2. 综上得 m≥-1.
(8 分) (10 分) (12 分)
返回
[一点通]
返回
(1)一般地,设A={x|p(x)},B={x|q(x)},如果A⊆B,
则 x∈A⇒x∈B .于是,x具有性质p(x)⇒x具有性质q(x),
即 p(x)⇒q(x) . 反之,如果p(x)⇒q(x),则A一定是B的 子集,其中符号 “⇒”是“推出”的意思.
返回
(2) 如果命题“p(x)⇒q(x)”和命题“q(x)⇒p(x)”,都是正 确的命题,这时我们常说,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可以互 相推出,互相推出可用符号“⇔”表示.于是,上述两个正确 的互逆命题可表示为p(x)⇔q(x).显然,如果p(x)⇔q(x),则 p(x)⇔q(x) . A=B ,则 A=B;反之,如果
提示:是的.
问题2:集合B中的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元素吗? 提示:不全是.
返回
1.子集与真子集 定义 如果集合A中的 任意一个 元素都 子集 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 集合B的子集. 真子 集
符号
语言
图形语言
(Venn图)
A⊆B
(或B⊇A)
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
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 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A B (或B A)
问题1:集合B能否用列举法表示出来?
提示:能,B={0,1}.
问题2:集合A中的元素和集合B中的元素有什么关系? 提示:完全相同.
返回
1.集合相等 定义 符号 语言 图形语言 (Venn图)
如果集合A的 每一个元素 都
集合 是集合B的元素,反过来, 集合B的 每一个元素 也都是 A=B 集合A的元素,那么就说集 合A等于集合B
A,则AB;若A B,B⊆A,则BA,若上述
三种情况均不成立,则A B,B
A.
返回
1.已知集合P={2 010,2 011},Q={2 010,2 011,2 012 },则有 ( A.P=Q C.PQ B.Q⊆P D.QP )
解析:很明显,集合P中的元素都属于集合Q,则P⊆Q, 但是2 012∈Q,2 012∉P,所以PQ. 答案:C
解析:A={3,5},B={a}.∵B⊆A,∴a=3或a=5.
答案:3或5
返回
(1)子集和真子集
①A⊆B包含两种情况:A=B和AB.当A是B的子集
时,不要漏掉A=B的情况.
②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其
中包含关系有:包含于(⊆)、包含(⊇)、真包含于()、真
包含()等、用这些符号时要注意方向,如A⊆B与B⊇A
返回
返回
返回
[例1] 指出下列各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1},B={x∈Z|x2=1};
(2)A={-1,1},B={(-1,-1),(-1,1),(1,-1),(1,1)}; (3)A={-1,1},B={∅,{-1},{1},{-1,1}}; (4)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 (5)A={x|-1<x<4},B={x|x-5<0}.
返回
2.子集的性质 (1)规定:空集是 任何集合 的子集.也就是说,对任 意集合A,都有∅⊆A. (2)任何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 子集 ,即 A⊆A . (3)如果A⊆B,B⊆C,则 A⊆C. (4)如果AB,BC,则 AC .
返回
返回
给定两个集合:A={0,1},B={x|x2=x}.
返回
[思路点拨]
首先明确元素的特性,再利用子集与真子
集的概念进行判断.
返回
[精解详析]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1,1},故A=B.
(2)集合A的代表元素是数,集合B的代表元素是实数对, 故A与B之间无包含关系. (3)观察发现集合A是集合B的一个元素,故A∈B. (4)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
是相同的,但A⊆B,B⊆A是不同的.
返回
(2)空集 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②利用“A⊆B”或“AB”解题时,要讨论A=∅和 A≠∅两种情况.
返回
返回
第 一 章
集 合
1.2 集 合 之 间 的 关 系 与 运 算
知识点一 1.2.1 集 合 之 间 的 关 系 理解教材新知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一 把握热点考向 考点二 考点三 应用创新演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给出下面两个集合:A={1,2},B={1,2,3,4}.
问题1:集合A中的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吗?
∴M={-1,0,1,2}. 又∵y∈M,∴|y|的值分别是0,1,2. ∴N={0,1,2}.∴N M.
返回
返回
[例2]
已知集合A={2,a,b},集合B={2a,2,b2}.
若A=B,求a,b的值. [思路点拨] 从集合相等的概念入手,寻找元素的关
系,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返回
[精解详析]
返回
6.已知集合A={x|x=3n-2,n∈Z},B={y|y=3k+1,
k∈Z},证明A=B. 证明:(1)设任意x0∈A,则x0=3n0-2,且n0∈Z. 3n0-2=3(n0-1)+1,因为n0∈Z,所以n0-1∈Z. 所以x0∈B.故A⊆B.
(2)设任意y0∈B,则有y0=3k0+1,且k0∈Z.
返回
对子集、真子集概念的理解 (1)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由 x∈A能推出x∈B,这是判断A⊆B的常用方法. (2)不能简单地把“A⊆B”理解成“A是B中部分元素组成
的集合”,因为若A=∅时,则A中不含任何元素;若A=B,
则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 (3)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B首先要满足A⊆B,其次至 少有一个x∈B,且x∉A.
(1) 分析集合关系时,首先要分析、简化每个集合. (2)解此类问题通常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将 各个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形定数,还要注意验证端 点值,做到准确无误.一般含“=”用实心点表示,不含“= ”用空心点表示. (3) 解此类问题还要注意“空集”的情况,因为空集是 任何集合的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