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作者:徐琨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9期内容摘要:《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久传诵的名篇。

这两篇作品写作的背景一致,都是以赤壁为题,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不同。

关键词:《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久传诵的名篇。

这两篇作品写作的背景一致,都是以赤壁为题,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不同。

首先是感情的旷达与无奈。

《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乐——悲——乐”,贯穿全篇。

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快乐到苦闷,再由苦闷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开篇首先描述月夜泛舟:明月、秋水、凉风,心情怡然自得;但作者马上转笔一变,借“客人”之悲表达自己的感情。

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触景生情,赤壁一带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随着岁月流逝,已经不在。

二人生须臾,和浩瀚的历史比较起来,如沧海一粟,一种虚无的情绪油然而生。

三抱负无以实现,一心忠于朝廷却落得贬谪的结局,一心想建功立业,却无机会。

渴望能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摆脱困境,但终究不得。

最后诗人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经过一番哲学思辨,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

由悲而喜,开怀畅饮。

通篇可以看出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显得深沉蕴藉,却缺少了豪放的味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浓墨重彩刻画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及婚姻生活的美满舒适,暗中与诗人此时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周郎赤壁”几个字写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事业周瑜因赤壁之战名扬天下,而作者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1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1、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艺术与审美效应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艺术与审美效应

收稿日期:2019-02-03 作者简介:莫运平(1971-),男,湖南江永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陈 婷(1995-),女,湖南郴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2017 级研究生。
1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7 卷
词中“大江东去”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所倾倒,其实此 词之归结正在词的最后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和“人生如梦”的哲学道理。 [1]145 这首词上阕主 要写景,下阕主要写人,但无论时空或是景物,最终 都归结到人。前面所选择的一切景与人都是带有苏 轼主观性情感的素材,气势浩荡的“大江”、雄伟壮 观的赤壁之战和意气风发的“公瑾”,都是为“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铺垫,江山美人不过是词表 面的意思,而内心的悲沉和超脱旷达才是它深层暗 含的意蕴。不管是该词对壮阔景物和古代英雄人物 的描写,还是《赤壁赋》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和“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感叹,都说明了苏轼认为作为 个体的人必将消亡,于自然面前,个体不足挂齿,因 而显现出旷达与超脱的情怀。
情感的伏线比怀古这条明线更为重要,这从苏 轼并没有完全遵从人与事的客观真实性来写也可 见出。 一是苏轼所游的赤壁其实是黄州的赤鼻矶, 而非真正的三国赤壁。 苏轼对此当然是了然于胸 的, 但是词中却当作三国赤壁来怀古了。 二是词 中的周瑜形象显然是被诗化了的,“小乔初嫁了”, 这件事并不符合史实。它是带有了词人自身情感的 形象,是用来表现某种特定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苏轼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 而非完全客观的逻辑, 就像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所写:“赤壁何 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苏轼如此描写,就是 为了借山川及周瑜,将他们设定在自己要创造的审 美空间内。 也就是说,苏轼在创作中就像其他诗词创 作者一样,通常不是按外在的物象来描绘,而是根据 自己内在的情感驱动来选择物象创作, 赋予所选择 的客体一种有灵魂的生命形式。 不管是词中自然景 观的描写或者是人物对象的选择都是与词人的内 心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同行同构的关系。 [2]17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者,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 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 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 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豪放派—— 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
缠绵悱恻、婉丽多姿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 杰出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是伟大的诗人、词人,也 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诗文,尤 其是词,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开 一代豪放词风,对当时后人的影 响很大。 苏轼思想复杂,儒、道、佛 思想在他的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 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遥 想 周公 瑜瑾 ( 当 年 年
175 -210 年 ) , 字 公 瑾 ,
——
如何刻画的?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才华横溢 羽扇纶巾: 名士风范,从容娴雅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下阕着力塑造周瑜,为何 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
初 嫁
出 嫁
明确 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是借 新婚燕尔的事实,说明周瑜指挥赤壁 之战时还很年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其潇 洒风姿; 更重要的是表明周瑜和孙权关系 亲近,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 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 这正是作者没有的,也是他十分渴望 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小结
上Hale Waihona Puke 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 怀,为英雄人物
出场作铺垫,江
山之胜与怀古之
情融为一体。
有官洛 东 误至阳 汉 ,太令 末 周尉周 年 郎。异 名 顾长之 将 ”壮子 , 之有, 庐 语姿堂 江 。貌祖 舒 、父( 精周今 音景合 律、肥 ,堂庐 江叔江 东周舒 有忠县 “,) 曲都人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描写艺术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描写艺术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描写艺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它风格豪迈,气势磅礴,读起来给人以昂扬振奋、痛快淋漓之感,这与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是分不开的。

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种。

上阕咏赤壁,是景物描写。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以精妙洗练的语言表现赤壁的壮美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眼前江景:浩荡的长江,滚滚东流,日夜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杰出的人物都消逝了,惟长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既突出了长江的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气势,又突出了长江的无穷无尽。

“乱石穿空”,写岩石壁立,是仰观之景。

作者从气势着笔,一个“穿”字,将岩石的突兀、高峻表现出来,把静态的岩石动态化了,描写生动形象。

“惊涛拍岸”,既是平视之景,也是耳闻之景:怒涛汹涌澎湃,拍击着石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惊心动魄。

作者从形象上、声音上突出了江水的汹涌激荡。

“卷起千堆雪”,也是眼观之景:奔涌的江水卷起千叠浪花,就像是千万堆洁白的雪一样,十分壮美,令人目不暇接。

“卷”,是从动态写浪花;“千堆雪”,是从色彩上写浪花,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江山如画”,是概括地写赤壁江山秀美,是对前面描写的总结。

词人用神来之笔,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出壮丽的千古江山,为下阕赤壁之战中的主角周瑜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下阕怀周瑜,是词的重点部分,是人物描写。

对于赤壁之战胜利一方的主帅、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

“遥想公瑾当年”是正说,是说赤壁之战时周瑜正值青春年少。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年二十四为中郎将”。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代表。

作者佩服的是周瑜青春年少就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感叹自己暮年壮志未酬。

看似一句平淡的叙说,却透出人物的不平凡和作者的深意。

“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刚刚嫁给了周瑜,主语是“小乔”。

乔,本作桥。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作者:王仟来源:《甘肃教育》2007年第18期〔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比较〔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23—01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这时他站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却未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截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胸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

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不禁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

一开始就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内在葭莩,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之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之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之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仔细比较,会发现这一词一赋有很大不同。

一、都写了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调迥然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

开头先即地写景,从壮阔的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

接着集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仰视,“乱石穿空”,用“乱”“穿”写山高石峻,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动感极强;俯视,“惊涛拍岸”,用“惊”“拍”写惊涛骇浪声若惊雷,势若奔马;由远而近,“卷起千堆雪”,用“卷”和“雪”写出浪花层层叠叠席卷而来的气势和颜色。

这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官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把如画江山描写得那样雄奇壮丽、震撼人心,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则描写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相对分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之下,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

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无拘无束,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两者均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

两篇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于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进行的思想和文学上的回想与纪念。

然而,两者的不同点则在于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也因此各有千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全篇首尾呼应,语言流畅优美,感情真挚。

“千里走单骑,闻蜀汉江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四句使用了叠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跨越沧海、穿越历史,来到三国时期,观赏赤壁之战所见所闻,从而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感慨。

接下来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表现了“时代精神”的特质,使得整篇诗歌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更加深厚。

此外,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非常真实,比如“黄鹤楼南青山”,“明月楼前应顾眉,万里寒光生积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些都成功地表现出赤壁而行时的历史场景,不仅真实感十足,又有自己的文学特色,激起读者对古代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赤壁赋》是东汉时期文学家曹操的敌军周瑜之子周郎眼中的《赤壁之战》的一篇长篇辞赋。

全篇以“临江仙·滕王阁序”为开端,叙述了曹操南征北战、威震天下的辉煌历程。

接下来,文章叙述了周瑜、诸葛亮等人参与的赤壁战役,以及该战役中的历史变故和兵力布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描写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让读者体验到当时战役的激烈和紧张。

文章无疑在历史和艺术上表现出了曹操和周郎的高超才华,言辞激昂,恰到好处。

总体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都将历史当事和人物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并引领着读者进入古代文化的探究之旅。

浅析《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思想情感

浅析《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思想情感

的开端其实 已经定下 了全篇的基调。
而 《 前 赤壁 赋 》 的开头 则 与 《 赤壁 怀 古》 相类 似 ,
杰 同归 于 “ 虚”的忧思情绪 。所 以下文紧接着 以 “ 寄蜉蝣
于 天 地 ,渺 沧 海 之 一粟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羡 长 汀 = 之无穷 ”
声 喧 闹 的 节 日景 象 , 写得 很 热 ,而 这 所 有 的 热 闹 都 是 为 流 、 自甘 淡 泊 的 女 性 形 象 , 是有 所 寄 托 的 。词 人 假 借 对 一 最 后 冷清 中 的发现 作 铺 垫 的 。 位 厌 恶 热 闹 、 自甘 寂 寞 的女 子 的 寻 求 ,含 蓄 地 表 达 了 自已
“ 但如果 ( 简 单)认为这些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作者对 于祖 国 山河 的 入 “ 乐极生 悲”由乐变悲的第二层心 境 。接下来从 “ 客有
热 爱 ,并 进 而 认定 体 现 了他 乐 观 的 心 情 ,这 就 失 之 于 肤 浅 吹 洞 箫 者 ” 到 “ 而 今 安 在 哉 ”这 一大 段 真 正 的 重心 却 在 于 了。 ” …作 者 在 赤壁 形 象 的 刻 画 中所 蕴 含 的 思想 感 情 是 卜 分 末 一 句 “ 而今 安在 哉 ” 。虽然 “ 倾 吐 了 自 己 对 曾 经 大 显 丰 富 而 复 杂 的 。 词 一开 篇 就 写 到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干 身 手 ,建 功 立业 的 历 史 人 物 的 崇 敬 、 颂 扬 的感 情 , 同时 也 占风 流 人 物 ”立 刻 使 我 们 感 到 一 种 强 烈 而深 沉 的 悲 慨 。词 流 露 了 自己 治 世 立 业 的大 志 ” , 然 而 更 多 的 则 是 英 雄 豪
都是在 “ 乐 景 ” 下 寄 予深 沉 的哀 思 。 从 开 头 到 “ 望 美 人 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风格与语句及作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风格与语句及作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风格与语句及作年作者:陈永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1期中学语文所选的苏轼几首词,正好都是他在黄州时所作,特别是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杰作。

然在风格确认、语句理确以及教材的注释,也都存在着不少需要深长思之的地方。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风格定位一提起苏轼此词,首先潜在的反映——这是“豪放词”,这已经成为定论,没有任何迟疑的地方。

就是对北宋有无“豪放派”持否定态度的吴世昌先生,认为苏轼的豪放词只有那么四五首,而这首《念奴娇》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人们一旦提起豪放词,第一就想起此词,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属于不假思索的定位。

此词不能说没有“豪放”的意味,但能不能就说是“豪放词”,还得深思长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头引首高歌,浩然之气喷薄而出,莽莽滔滔,如天风海涛,劈空而来,大有昂首天外的豪迈气势。

一来这是对善于发端谢朓最著名的发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暗中化用加以拓展;二来起句写赤壁之大江,径直接以“浪淘尽”,扫空一切,“便入怀古,使千古风流人物直跃出来”(清·钱裴仲《雨华庵词话》语),直奔词题中的“怀古”;三来因为孔夫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时间的绵远最能引发人生哲理的深思,而苏词则推想到对历史的缅怀与人生过程的双层高度。

孔子感喟是哲理的,谢朓感慨是人生的,苏轼则是历史的,由此还要引发人生之当下的思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次韵扣住“怀古”的对象。

苏轼曾几次来到赤壁,而当时对于孙曹大战的赤壁遗迹所在认为有好几处,以苏轼之博学,肯定有所知晓,这是不消说的。

然他又是能提得起也能放得下的人,就把“假赤壁”当作“真赤壁”来歌咏了。

而且他又是绝顶聪明的文学家,真假就在这两句轻轻一点。

说这个“赤壁”是“人道是”——别人说的,或当地人指点的“三国周郎赤壁”,至于其中真伪则又不消说的,反正都是借地名之相同而怀古了。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word资料4页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word资料4页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久传诵的名篇。

这两篇作品写作的背景一致,都是以赤壁为题,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不同。

首先是感情的旷达与无奈。

《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乐——悲——乐”,贯穿全篇。

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快乐到苦闷,再由苦闷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开篇首先描述月夜泛舟:明月、秋水、凉风,心情怡然自得;但作者马上转笔一变,借“客人”之悲表达自己的感情。

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触景生情,赤壁一带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随着岁月流逝,已经不在。

二人生须臾,和浩瀚的历史比较起来,如沧海一粟,一种虚无的情绪油然而生。

三抱负无以实现,一心忠于朝廷却落得贬谪的结局,一心想建功立业,却无机会。

渴望能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摆脱困境,但终究不得。

最后诗人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经过一番哲学思辨,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

由悲而喜,开怀畅饮。

通篇可以看出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显得深沉蕴藉,却缺少了豪放的味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浓墨重彩刻画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及婚姻生活的美满舒适,暗中与诗人此时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周郎赤壁”几个字写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事业周瑜因赤壁之战名扬天下,而作者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

最后感慨“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又是指人生既然像梦一样,在梦里有功无功无所谓。

这是自我解脱,有一种淡淡的无奈。

两篇作品中苦闷解决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其次是江水的柔美和奔放。

《前赤壁赋》中情景交融,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初秋时节,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泛起点点银光,作者和朋友喝着美酒,不禁扣舷而歌,吟诵着有关明月的诗句,吟唱着婉转优美的乐曲;白茫茫的雾气轻抚江面,水光和月光远处相接;小船随波逐流,在这短暂的陶醉中,作者感觉自己仿佛要羽化成仙。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及鉴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及鉴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及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小组讨论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雄姿英发-----------有气魄羽扇纶巾--------------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是个风流人物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气势磅礴穿空-----------峻伟卷千堆------------浩大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剑群
内容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样,都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

二者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采用“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手法,在艺术特色上颇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艺术特色
一.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的有机融合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赤壁之战)和古代英雄人物(周瑜)写入词中。

联想到九百年前那奠定了三分局面的赤壁之战,联想到那场战争中一个个卓异不凡的风流人物,但眼前所见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千百年来依然故我的壮丽风光,那些历史人物却“而今安在哉”了。

使人产生了人生之短暂和宇宙自然之永恒之感。

在对壮丽江山的咏叹中,依然隐含着人生的悲慨。

“使人们感到赤壁江山的景物描写有着味之不尽的意蕴”,作者尽情咏叹赤壁江山的永恒壮美,愈发反衬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悲哀。

作者愈是渲染历史人物的伟大、崇高,愈是在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其次,作者用瑰奇险峻而又秀美流畅的语句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音调高亢,意味隽永,韵味无穷,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俞文豹也在他的《吹剑录》中说此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不无道理的。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则同样也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四者紧密结合再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效果,“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野赤壁的特定情景”,写景之笔,把徐来的清风、明净的秋水、窈窕的明月,以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导演的赤壁之战的雄奇景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引人人胜,而抒情之笔,则先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寄兴于悠远的思念,理想的追求。

赋中所设的主客问答,其实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陪衬下,客人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生有所追求而不得苦闷忧伤的表现”。

而苏子的回答则以水月为喻,借庄周的相对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以及僧肇的“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物不迁论》)来排遣苦闷,开阔胸襟。

这篇赋既生动地描绘了江山明月的优美景色,又深刻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消极退隐与积极进取,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种情绪同时存在,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却流露出了对世道的满腔愤懑,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二.“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在《赤壁怀古》,还是在《前赤壁赋》中都谈到了曹操兵败赤壁这一史实。

为何在这一词一赋中苏轼要两次引用这一事件,究竟有何用意呢?在这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篇诗词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元丰四、五年间,北宋王朝先后发动了两次开国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

结果连遭溃败,使宋廷蒙诟、受辱,国势骤弱。

《前赤壁赋》正写于第一次边疆战争失败之后。

当时宋神宗在元丰四年(1081)秋调动了李宪等五支约三十五万大军(包括运输民夫共约六十万),企图一举攻克兴、灵二州,消灭西夏。

但战争中将帅失和,缺乏统一调度,最后在灵州城下被西夏打得溃散逃窜,军队民夫死伤者不下三十万。

成为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因骄纵而失败的战例,性质上颇似曹操兵败赤壁的史迹。

而苏轼写《赤壁怀古》词的当年即1082年,也是战云密布。

宋神宗用给事中徐禧议在银、夏、宥三州界筑永乐城,企图围困兴州夏军。

然而城小人多,又无水源,结果反被夏军将城
攻破,丧师二十余万。

这两次惨败对十分关心边廷的苏轼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他渴望以身报国,抗击西夏,重振国威。

另一方面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语)。

统治者把他视为‘罪人’,就连向朝廷献点忠心也‘不可使不知我者,以为诟病’。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对战事虽芒刺在喉,不吐不快,但也只能使用“托事以讽”的隐晦手法”。

用曹操兵败赤壁隐射元丰四、五年的两次战争。

以曹操的骄纵轻敌讽喻庸懦无谋的宋将;以周瑜之功业反衬边疆之无能,同时寄寓自己的宏大抱负。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他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雄大才力、高超的技巧以及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都是后世文人难以企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