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一、序言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
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
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
体细胞治疗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个核白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体外致敏的杀伤细胞(IVS)等等;体内移植体外加工过的骨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体内接种体外处理过的肿瘤细胞(瘤苗);体内植入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肌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等。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一种单一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制备技术和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象一般生物制品那样制订出适合于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标准,本指导原则只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申报资料和应用方案应根据本技术指导原则加以准备、申请和实施。
对每个方案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最终制品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实施)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体细胞治疗的安全、有效。
二、申报资料(一)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选题目的与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1.申请表2.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及命名依据3.选题的目的和立题依据4.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研究现状、生产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专利查询情况)5.临床应用的风险性评估(二)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检定1.体细胞类型和供体的情况须指出细胞来源是属于自体、同种异体、异种还是细胞系。
必须提供细胞的组织来源及细胞类别的确证资料,其中包括形态生化或表面标志等。
(2)供体若体细胞来源于同种异体,需说明供体的年龄、性别,供体必须符合国家对献血员的要求,并提供测试的方法及符合条件的依据。
供体必须经过检验证明HBV抗原、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细菌、霉菌均为阴性,必要时需说明供体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一、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原则1. 产品特性分析针对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包括抗原特异性、亲和力、稳定性、纯度等指标的测定。
2. 表征方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表征,包括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免疫活性测定、亲和力测定等。
3. 杂质检测对单克隆抗体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包括重链异质体、轻链异质体、聚集体等的测定。
4. 稳定性评估对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以及冻融循环、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5. 生物活性测定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包括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表面标记等功能的检测。
二、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1. 抗原特异性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进行测定,如ELISA、Western blot等。
2. 亲和力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进行测定,如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
3. 纯度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纯度进行测定,如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4. 结构分析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如质谱分析、X射线晶体学等。
5. 功能分析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的功能进行分析,如细胞功能实验、动物实验等。
6. 杂质检测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中的杂质进行检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等。
7. 稳定性评估对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8. 生物活性测定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如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凋亡诱导实验等。
9.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符合要求。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单克隆抗体是一类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分子,由单一B细胞克隆所产生。
其优势包括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低背景信号、可重复制备等。
为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
以下是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
1.选择适当的细胞系和培养条件:细胞系的选择对于单克隆抗体的质量至关重要。
细胞系应保证其遗传稳定性、生长活力和抗体产量的稳定性。
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温度、CO2浓度、培养时间等,应根据具体细胞系的特性进行优化。
2.保证单克隆性:单克隆抗体应具有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和抗原特异性。
确保单克隆性需要采用适当的细胞分离技术,如限稀稀释法或单细胞克隆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验证。
3.确认抗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是其在分子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
可以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技术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并与其他抗体进行比较。
4.抗体纯化和浓缩:纯化和浓缩方法对于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透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杂质和非特异性抗体,提高抗体的纯度和活性。
5. 稳定性测试: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对于存储和使用非常重要。
稳定性测试应包括冻融稳定性、温度稳定性、保存时间稳定性等。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
6.结果解读和评估:对于单克隆抗体的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步。
需要比较样品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以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评估抗体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
以上是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可以确保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单克隆抗体是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
为了确保人用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的技术指导原则,包括抗体的制备、纯化、结构鉴定、功能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
一、抗体的制备1.1 选择合适的抗原:根据研究或临床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抗原作为单克隆抗体的靶标。
1.2 免疫动物的选择:根据抗原的物种来源,选择合适的免疫动物,如小鼠、兔子等。
1.3 免疫方案的设计:根据抗原的特性和免疫动物的生理特点,设计合理的免疫方案,包括抗原的剂量、免疫次数和免疫间隔等。
1.4 抗体的采集:采用合适的采集方法,如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收集合适的免疫动物血清。
二、抗体的纯化2.1 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根据抗体的特性和纯化要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如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
2.2 纯化条件的优化:优化纯化条件,包括缓冲液的选择、pH值的调节、离子强度的控制等,以获得高纯度的抗体。
2.3 纯化后的抗体的检测:对纯化后的抗体进行检测,包括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纯度的评估和杂质的检测等。
三、抗体的结构鉴定3.1 全长抗体的结构鉴定:采用质谱、X射线晶体学等方法,对全长抗体的结构进行鉴定,包括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
3.2 抗体片段的结构鉴定:对抗体的片段,如Fab片段、Fc片段等进行结构鉴定,以确认抗体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四、抗体的功能评价4.1 亲和力的评估: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ELISA等方法,评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能力和亲和力。
4.2 中和活性的评估:对中和性抗体,采用中和试验,评估抗体对病原体的中和活性。
4.3 细胞毒性的评估:对细胞毒性抗体,采用细胞毒性试验,评估抗体对肿瘤细胞的毒杀作用。
4.4 免疫调节活性的评估:对免疫调节抗体,采用细胞因子释放试验等方法,评估抗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仅供参考)治疗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 讲义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Fc: fragment crystallizable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示意图
治疗性抗体发展史
第一代抗体药物:来源于动物的多价抗血清 早年制备抗体的方法是以相应抗原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 抗原通常含有不同的表位,加之所获得的抗血清也未经免疫纯
4 应对标准物质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标准物质 在特定条件下保持正常结构及适宜效价的时间。
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理化对照品的结构验证: 重组抗体药物空间结构复杂,正确的结构是其生物
学活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对抗体的结构进行验 证。 在抗体药物的常规质控中,对每批产品均进行全面 的结构分析,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工作量巨大,难 以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理化对照品显得尤为必要,只需对 对照品进行充分的结构分析,证明其结构正确;同 时在常规质控中将待测产品与之同时测定,如果结 果一致,可基本说明待测样品结构正确。
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理化对照品的结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 一级结构验证 1.1 质谱分子量测定:可以直接测定完整抗体的分子量,
也可以用糖苷酶将糖基切除后再测定抗体蛋白部分的分子 量,还可以用还原剂将抗体的二硫键打开,分别测定轻、 重链的分子量。测得抗体的分子量后,将其与理论分子量 进行比较,以初步判断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是否正确。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 C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将 免疫球蛋白分为IgG 、IgA、IgM、IgD、 IgE五类。
IgG中,根据其重链抗原性和二硫键的数 目和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IgG1~ IgG4四 个亚类。
抗体及其结构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一、引言基因治疗是指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
目前仅限于体细胞。
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性。
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体外基因导入(exvivo)及体内基因导入(invivo)两种形式。
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人细胞,然后将该细胞注入人体。
其制品形式是外源基因转化的细胞,适合在具有专门技术人才和GMP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
后者则是将基因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导入人体,包括病毒的与非病毒的方法。
其制品形式是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病毒或者是重组DNA、或者是DNA复(混)合物。
基因治疗制剂种类较多,因此,本指导原则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概括,只能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方案应根据这些原则,确定研究技术路线。
其基本原则:一是必须确保安全与有效,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质控要求;二是要促进基因治疗的研究,并加强创新。
对一些新的治疗技术路线的相应质控要求,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注意到基因治疗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经典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基因工程药物的差别。
目前,一些基因治疗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一些则不够完善,更加要求研究者在使用该技术指导原则时不可生搬硬套。
为此,研究者应加强咨询和论证,提出一个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最终获得确保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制品。
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临床试验时,除须按本指导原则中"研究内容和制品质量控制"准备材料外,同时需提供下述材料:(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
包括:1.所用基因的研究现状和进展;2.所用载体的研究现状和进展;3.所用基因导入系统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4.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体外有效性实验资料;5.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动物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6.该研究或制品相关的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7.该研究或制品的生产工艺现状;8.该研究或制品的质量控制现状;9.本研究或制品的先进性和创新点;10.本研究或制品产业化的可行性。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背景单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研究、医学、工业等领域,然而其质量控制却是制约抗体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质量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质量控制的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品质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质量控制要点,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品质。
涉及要点1.活性验证活性验证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活性验证应包括抗原特异性检测和能力验证。
抗原特异性检测要求检测到的信号只来自特定抗原,而不是非特异性信号;能力验证要求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
2.杂质检测杂质通常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内毒素、非特异性抗体等。
检测杂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
杂质检测应该在抗体制备过程中全程进行,杂质持续监测并控制是质保系统的关键。
3.纯度评估单克隆抗体的纯度对其活性和特异性有着重要影响。
纯度评估的方法包括回收率测定、SDS-PAGE、电泳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等。
单克隆抗体纯度的要求应根据实际应用决定,但一般情况下纯度要求较高。
4.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指对单克隆抗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物理化学属性的变化进行检测。
常用的稳定性测试方法包括弱缓冲环境、压力利设备及利液化学分析仪等。
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应考虑稳定性保持时间和保持条件,避免质量下降。
风险控制在实施单克隆抗体制备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风险控制原则,以确保质量和安全:1.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及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2.在抗体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患者和供体的信息,以防止爆发变态反应。
3.在杂质检测环节,应选择可靠、灵敏的检测方法并建立完整的报告系统。
4.在稳定性测试中,应将试验结果纳入质量维护体系中,建立自动化检测系统并建立记录。
5.对于已知的品质问题及潜在的问题,需要在记录中详细记录,并建立一致的响应程序。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一、序言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
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
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
体细胞治疗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个核白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体外致敏的杀伤细胞(IVS)等等;体内移植体外加工过的骨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体内接种体外处理过的肿瘤细胞(瘤苗);体内植入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肌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等。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一种单一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制备技术和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象一般生物制品那样制订出适合于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标准,本指导原则只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申报资料和应用方案应根据本技术指导原则加以准备、申请和实施。
对每个方案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最终制品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实施)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体细胞治疗的安全、有效。
二、申报资料(一)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选题目的与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1.申请表2.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及命名依据3.选题的目的和立题依据4.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研究现状、生产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专利查询情况)5.临床应用的风险性评估(二)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检定1.体细胞类型和供体的情况(1)体细胞类型须指出细胞来源是属于自体、同种异体、异种还是细胞系。
必须提供细胞的组织来源及细胞类别的确证资料,其中包括形态生化或表面标志等。
(2)供体若体细胞来源于同种异体,需说明供体的年龄、性别,供体必须符合国家对献血员的要求,并提供测试的方法及符合条件的依据。
供体必须经过检验证明HBV抗原、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细菌、霉菌均为阴性,必要时需说明供体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4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5
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申办须知
6
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
7
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
8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9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10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15年7月
2
妊娠、哺乳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行业指南(小企业遵从指南)
2015年6月
3
申办方-研究者准备和提交的研究新药申请
2015年5月
4
风险评估和减低对策:修改和校正
2015年4月
5
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和生物制品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
2015年4月
6
在临床研究中使用电子知情同意书—问题和解答
2008-09-04
20
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1
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2
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3
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4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36
临床试验中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7年5月
37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7年5月
38
以临床为目标制定研发策略
2007年3月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3)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3年03月20日发布本要点适用于供治疗的体内诊断用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适用于在人体内应用的利用重复DNA技术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
一、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一)杂交瘤细胞1.亲本细胞(1)骨髓瘤细胞SP2/0或其他适宜的骨髓瘤细胞系。
应为不合成或不分泌免疫球蛋白链型,具有符合骨髓瘤细胞的染色体特征,并有明确的来源历史及符合要求的保存条件。
(2)免疫亲代细胞经抗原免疫的鼠脾B淋巴细胞或外周血B淋巴细胞。
应有明确的免疫原来源、性质及动物种系,免疫原详细的制备过程。
适宜的免疫方案及免疫淋巴细胞制备的方法。
2.细胞融合与克隆化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融合、筛选及克隆化。
3.杂交瘤细胞检定(1)抗体分泌稳定性连续克隆化后抗体阳性率达100%,经体外连续传代3个月以上和反复冻存、复苏,细胞系能保持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
(2)细胞核学特征检查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应符合杂交瘤细胞特征。
4.鼠源病毒检查按附录要求检测鼠源病毒。
5.支原体检查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无菌试验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二)单克隆抗体的检定1.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用免疫双扩散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
2.亲和力用可靠、准确的方法测定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的亲和常数或相对亲和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免疫原为可溶性的单抗,测其亲和常数,对于免疫原为颗粒性抗原的单抗,测其相对亲和力。
3.特异性测定单抗对靶抗原的特异性;对多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进行相关性分析。
4.交叉反应按附录要求。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单抗与人体组织交叉反应,用冰冻及石蜡包埋的各种正常脏器组织测定。
来源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应进行与各种肿瘤组织的交叉反应试验。
5.效价测定用适宜方法测定。
(三)其他原材料1.细胞培养用小牛血清支原体检测应为阴性。
经小量试验适于杂交瘤细胞生长。
2.培养液应有培养液来源,质量指标。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一、序言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
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
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
体细胞治疗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个核白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体外致敏的杀伤细胞(IVS)等等;体内移植体外加工过的骨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体内接种体外处理过的肿瘤细胞(瘤苗、;体内植入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肌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等。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一种单一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制备技术和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象一般生物制品那样制订出适合于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标准,本指导原则只提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具体的申报资料和应用方案应根据本技术指导原则加以准备、申请和实施。
对每个方案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最终制品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实施)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体细胞治疗的安全、有效。
二、申报资料(一)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选题目的与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申请表1.体细胞治疗制剂的名称及命名依据23.选题的目的和立题依据(包括专利查询生产及临床应用情况. 4 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研究现状、情况) 5 .临床应用的风险性评估(二)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检定.体细胞类型和供体的情况1(1)体细胞类型须指出细胞来源是属于自体、同种异体、异种还是细胞系。
必须提供细胞的组织来源及细胞类别的确证资料,其中包括形态生化或表面标志等。
( 2 )供体若体细胞来源于同种异体,需说明供体的年龄、性别,供体必须符合国家对献血员的要求,并提供测试的方法及符合条件的依据。
供体必须经过检验证明HBV抗原、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细菌、霉菌均为阴性,必要时需说明供体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一种由单一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
然而,为了确保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一、生产过程质量控制1. 细胞系的选择和鉴定选择适合的细胞系是制备高质量单克隆抗体的关键。
应选择已经鉴定并验证的细胞系,确保其稳定性和一致性。
常用的细胞系包括CHO细胞和NS0细胞等。
2. 培养条件的优化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需要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包括培养基的配方、温度、pH值、气体环境等。
此外,还需要对培养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进行监测和控制。
3. 细胞培养过程监测监测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细胞密度、细胞活力、细胞代谢产物等。
通过定期取样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培养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会对单克隆抗体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污染。
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培养基和培养器具的消毒等。
二、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1. 抗体纯化和纯度分析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是确保其质量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
纯化后,需要对抗体的纯度进行分析,如SDS-PAGE和Western blot等。
2. 抗体活性和特异性检测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是评估其质量的关键指标。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等。
通过与目标抗原的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进行检测,评估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
3. 抗体稳定性评估抗体的稳定性是其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能之一。
需要对抗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如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
通过稳定性评估,确定抗体的适宜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限。
人用单克隆抗体与质量控制
人用单克隆抗体与质量控制
李德富
【期刊名称】《单克隆抗体通讯》
【年(卷),期】1993(9)3
【摘要】无论是鼠源单抗或者人源单抗,除已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体内诊断和治疗。
WHO、美国、欧洲等对体内用单抗都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我国也于1990年以卫药政字(90)第37号文批准《人用鼠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及质量控制要点》。
本文综合国内外情况对人用鼠源及人源体内诊断和治疗用的单抗的质量控制及要求作一简单概述。
【总页数】5页(P33-37)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
【作者】李德富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33
【相关文献】
1.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分析 [J], 聂静苑;刘煜
2.IL-13人单克隆抗体治疗可改善未控制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J], 伍蕊;贺蓓
3.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质量管理指南... [J], 蔡怜民
4.人用鼠源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指南——药品专门委员会、生物工程学/药学特别工作组 [J], 药品专门委员会;生物工程学;药学特别工作组;孙淑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本要点适用于供治疗的体内诊断用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适用于在人体内应用的利用重复DNA技术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一、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一)杂交瘤细胞1.亲本细胞(1)骨髓瘤细胞SP2/0或其他适宜的骨髓瘤细胞系。
应为不合成或不分泌免疫球蛋白链型,具有符合骨髓瘤细胞的染色体特征,并有明确的来源历史及符合要求的保存条件。
(2)免疫亲代细胞经抗原免疫的鼠脾B淋巴细胞或外周血B淋巴细胞。
应有明确的免疫原来源、性质及动物种系,免疫原详细的制备过程。
适宜的免疫方案及免疫淋巴细胞制备的方法。
2.细胞融合与克隆化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融合、筛选及克隆化。
3.杂交瘤细胞检定(1)抗体分泌稳定性连续克隆化后抗体阳性率达100%,经体外连续传代3个月以上和反复冻存、复苏,细胞系能保持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
页脚内容1(2)细胞核学特征检查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应符合杂交瘤细胞特征。
4.鼠源病毒检查按附录要求检测鼠源病毒。
5.支原体检查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无菌试验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二)单克隆抗体的检定1.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用免疫双扩散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
2.亲和力用可靠、准确的方法测定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的亲和常数或相对亲和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免疫原为可溶性的单抗,测其亲和常数,对于免疫原为颗粒性抗原的单抗,测其相对亲和力。
3.特异性测定单抗对靶抗原的特异性;对多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进行相关性分析。
4.交叉反应按附录要求。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单抗与人体组织交叉反应,用冰冻及石蜡包埋的各种正常脏器组织测定。
来源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应进行与各种肿瘤组织的交叉反应试验。
页脚内容25.效价测定用适宜方法测定。
(三)其他原材料1.细胞培养用小牛血清支原体检测应为阴性。
经小量试验适于杂交瘤细胞生长。
2.培养液应有培养液来源,质量指标。
3.化学试剂规格应达到分析纯以上。
二、基因工程抗体参考《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和本指导原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三、细胞库的建立应分别建立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的三级管理细胞库,一般情况下主细胞库来自原始细胞库、工作细胞库来自主细胞库。
各级细胞库应有详细的制备过程、检定情况及管理规定等。
四、单抗生产包括用小鼠腹水法和细胞培养法制备。
(一)小鼠腹水法1.小鼠制备腹水必需使用合格的SPF级BACB/C小鼠或BACB/C和瑞士小鼠杂交子一代。
2.动物实验设施动物实验设施应有相关部门颁发的二级以上合格证。
页脚内容33.腹水制备取适量扩增培养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腹腔制备腹水,小鼠可以预先用液体石蜡或降植烷等处理。
(二)细胞培养法可以采用发酵罐培养,亦可用细胞培养瓶培养收集上清液制备单克隆抗体。
培养基用无牛血清或低牛血清培养基,不能用-内酰胺类抗生素。
(三)抗体纯化可采用盐析法、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亲和层析等适宜的方法。
1.尽可能选用一些不引起免疫球蛋白聚合、变性等的纯化方法及条件。
2.应验证所用的纯化方法能去除可能存在的非目标产物污染,如不需要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宿主DNA、用于生产腹水抗体的刺激物、内毒素、其它热原质、培养液成分或层析柱析出成分等。
3.应验证所用的纯化方法能有效的去除/灭活病毒。
4.连续产生的各批产品必须符合质检要求,批间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5.纯化后处理必要时对纯化后抗体采用适宜方法进行处理。
(四)半成品、成品制备五、检定包括原液(小鼠腹水、细胞培养上清液、纯化抗体)、半成品及成品的检定等。
(一)物理化学检测1.外观液体制剂应为接近无色微带乳光的澄清液体,不应含有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页脚内容42.pH值电位法测定3.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用Lowry法或其它适宜的方法测定。
4.纯度测定(1)电泳法用还原和非还原条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扫描后免疫球蛋白含量应达到95%以上,二聚体≤10%。
(2)HPLC法纯度应≥95%。
(3)多聚体测定用FPLC或HPLC法,用适宜的分子筛层析,多聚体应≤10%。
5.DNA含量测定用DNA分子杂交法。
每一剂量残余鼠骨髓DNA含量不高于100pg。
6.水分产品如为冻干制品,应进行残余水分测定,其含量应≤3%。
(二)生物学检定1.活性及效价测定用适宜方法进行。
2.鼠源病毒检定同上鼠源病毒检查。
页脚内容53.无菌试验同上无菌试验。
4.支原体检定同上支原体检定。
5.安全试验用小白鼠和豚鼠进行试验。
6.热原质试验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
采用家兔法时,家兔注射剂量=(人用剂量/50)*20*家兔体重(kg)。
也可用鲎试剂法,1mg/mL蛋白浓度不应检测出有凝集活性。
7.异常毒性实验(三)非免疫球蛋白杂质分析包括来源于细胞基质、培养基和下游工艺的相关杂质,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检测。
六、经修饰的单克隆抗体为了提高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和体内诊断中的作用,常用单抗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或其它物质偶连形成免疫结合物,或在同一段多胎链包含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序列的嵌合重组蛋白来获得。
研究者除对前面提到的有关未偶连单克隆抗体(未修饰单克隆抗体)的要求外,还应提供下列内容:(一)免疫结合物的构建应提供构建免疫结合物所用试剂和过程的详细资料,包括:1.描述与单克隆抗体连接的成分如:毒素、药物、酶及细胞因子,包括:所有成分的来源、结构、制法、纯度及特征。
页脚内容62.制备免疫结合物所用化学试剂的描述,如连接剂和螯合剂。
这些资料应该包括试剂来源、制备方法,以及合成或纯化时残留杂质的测定等内容。
还应提供合成反应途径的图解,以及与免疫结合物中所用化学试剂毒性相关资料。
3.在确定成品的标准时应首先确定该原料与抗体的平均结合率及每个抗体被结合部分的数量,并揭示免疫球蛋白置换数量、效力和稳定性间的关系。
4.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制品(如来源于转染细胞系或微生物培养基,嵌合的、易形的,互补决定区[CDR]接合的及单链Fv抗体,以及重组免疫结合物)应提供构建和置备过程的全部资料。
重组免疫结合物的稳定性应认真研究。
因聚合物形成构形改变或变性而减弱了特异免疫反应性(如通过重组Fvs形成"双抗")可能导致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和/或与非靶组织结合。
(二)免疫结合物的纯度1.应采取特殊措施保证抗体尽可能无外源免疫球蛋白或非免疫球蛋白污染,因这些污染物质在构建免疫结合物过程中,能与核素、毒素或药物发生反应。
2.应规定最终产品中游离抗体或游离组分的限量。
活性中间体应被灭活或去除。
(三)免疫结合物的免疫反应性,效力及稳定性毒素或药物偶联至抗体上会改变其中任一成分的活性。
1.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估偶联前后的免疫反应性。
2.免疫结合物非免疫球蛋白成分的活性应在适当的时候用效力试验来进行评估(例如,毒素、细胞因子或酶等),用于造影的放射性免疫结合物除外。
3.免疫结合物构建后,应确定免疫反应性变化的百分率限值,并作为产品规格的组成部分。
页脚内容74.应通过在合并的人血清中37℃无菌条件下孵育,来检测免疫结合物在体外的稳定性。
假如所用抗凝剂不会影响免疫结合物的稳定性,血浆可以用来代替血清。
经过规定间隔时间分析样品中完整免疫结合物及分解产物的浓度。
应详细说明评估产品的稳定性的条件及所用阴、阳对照。
(四)与放射性核素偶联单克隆抗体的特殊问题放免结合物应用标准化的、严格控制并经过验证的方法制备。
应建立检测游离同位素、结合单克隆抗体、标记的非免疫球蛋白物质的放射性百分率的方法。
1.放射性标记单克隆抗体的初始研究用新药申报包含连续3次放射标记试生产的分析结果,应证明所制备的产品未改变免疫特异性、无菌、无热原质。
放射性标记试生产应由在研究中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放射性标记及使用试剂的同一组人员进行。
2.制备免疫结合物时应使用放射性药品及同位素并应提供其无菌及无热原质的分析证书及横向参比的信涵。
3.在标记试生产过程中,应测定最终产品中共价结合的和游离的同位素的浓度,以及标记试剂及其分解产物的残留水平。
4.应描述给每一个病人应用前后进行的质控试验。
5.适当的时候,应检测免疫结合物形成胶体的情况,并对其进行限定。
6.有关单抗制备中放射性标记物的质控标准参考国家关于放射性药品规定。
七、产品稳定性产品稳定性应满足临床方案制定的要求。
加速稳定性试验资料可作为产品审批及标定用,但不能代替实际的稳定性资料。
页脚内容8(一)应制定稳定性检定规划,包括在规定效期全过程中,每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制品的物理化学完整性试验(如断裂或聚合),效力试验,无菌试验,以及水分、pH和防腐剂的稳定性测定。
(二)确保制品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试验(例如定量体外效率试验)应包括厂内参比品。
如可能在试验的全过程中只使用一批试验抗原(如:纯化的抗原、细胞或组织)。
应用定量效力试验使对生物活性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成为可能。
(三)加速稳定性试验,既将制品储存在温度高于常规储存温度后的稳定性试验,可能有助于鉴定及建立稳定性指示试验。
表示稳定性的特定参数应通过对每一批制品用趋向分析方法进行监测。
八、临床前研究由于生产条件或配方的改变可引起制品生物活性的明显变化。
因此,建议在临床前研究中所使用的单抗应与临床试验中拟使用的单抗的生产工艺一致。
(一)交叉反应性试验当相同或相关抗原决定簇在人的非预定的细胞或靶组织表达时,可观察到抗体与它们结合。
非靶组织结合可能具有严重后果,特别是使用药理活性抗体或细胞毒性免疫结合物时。
因此,一般在Ⅰ期临床试验前应经过用人组织或细胞进行交叉反应性或非靶组织结合的实验室检测。
对于双特异性抗体,除检测双特异性产品外,还应对每株亲本抗体进行逐个评估。
1.检测交叉反应性的体外试验目前,用人细胞或组织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应使用有效的并被确认的新技术(参照1.2.4)。
2.测定交叉反应性的体内试验当有适当模型时,单克隆抗体与非靶人组织的交叉反应性应在动物中进行一次综合的体内试验。
试验结果,特别是对具有溶细胞性的免疫结合物或具有ADCC活性的抗体,通常要求进行更广泛的临床前页脚内容9试验,包括用一种以上动物超剂量及重复剂量进行动物试验。
设计临床试验时应考虑对非靶组织的定位。
(二)临床前药理学和毒性试验1.设计单克隆抗体临床前安全试验是为了预测在人体中可能的毒性评估在人体中潜在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并可能确定安全初始剂量和逐步提高剂量。
有关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试验,包括免疫原性、稳定性、组织交叉反应性和效应功能。
2.动物毒理学研究当设计单克隆抗体的毒理学试验时,应考虑如下:(1)若被试样品为未偶联抗体,且无合适的动物模型或无携带相关抗原的动物,且与人组织交叉反应性试验明显阴性,则毒理学试验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