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职责重构(一)

合集下载

浅谈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浅谈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浅谈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摘要]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本文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的发展变化及应采取的对策。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和条件,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

宏观审计环境是系统外部影响审计进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审计环境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审计宏观环境的变化能在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技术、实务、准则、理论的各个方面推动审计的变化。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每个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审计环境。

一、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1、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决定着审计的命运。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的政治体系,我国的这种审计模式是由我国现行阶段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所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被强调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监控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态势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非常稳定有利的政治环境,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也充分利用成果不断向政府提供大量的决策依据。

近年来,审计在反腐败和查处重大经济案件工作中成效显著,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2、宏观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着审计发展的规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经济将侧重于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行业,大量非国有经济将较快发展,同时国有经济在经济比重会有所下降,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工作重点,将转移到完善企业运作环境上来,这些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审计的重心也必将着转移。

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审计环境的优化,确保其审计系统的健全,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审计整体环境的分析,通过对其内部环节的有效分析,促进其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确保其审计模式的有效构建,促进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的实现,确保其审计理念的确立,确保其审计目的的深化,确保其审计法制建设的健全,促进其审计职能的健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标签:审计环境影响方案设计管理优化研究总结一、关于审计环境因素的分析1.所谓的审计环境就是通过对影响审计工作的一系列的因素的总结,它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包括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比如其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其法律因素等,我们通过对其环境因素的分析,促进其审计外在环境及其审计内在环境环节的深化,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政治因素是审计环境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国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政府各个审计部门都是国家上层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环节,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其政治环境的深化应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审计环境的健全。

所谓的经济因素是国家在某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作机制的分析,比如社会整体运作的宏观环境,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等,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审计工作的深化。

2.文化因素也是审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影响实际审计工作的各种文化环节的统称,比如思想意识观念、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及其文化传统等。

在实际生活中,文化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一种微观经济管理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所谓的审计客观环境指的是审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运作环节,比如其管理体制、内部的控制制度及其相关审计环节,这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的审计主体环境指的是在审计系统中各个审计人员所处的环境,比如其审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其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情况。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是技术的空前发展。

这些技术包括如的发明和广泛的运用。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年初,的用户已突破亿,年月日,中国上网人数已达万。

不仅如此,使用这个工具来交流公司的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随着的不断深入的运用,网络经济来到人们的面前。

现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这种经济、技术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审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那么,其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面对这些影响,审计工作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其影响主要有:(一)对审计基本概念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

但在现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环境下,审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了,现代审计要对整个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

由于财务报告除了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许多不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因而财务报告审计势必导致审计内容的扩展,如前瞻性信息审计、不确定性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等,这些审计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概念所不能适应的。

因此。

对相关的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假设等基本理论需要重新研究。

(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审计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审计的超然独立性,它贯穿于审计的始终。

但是,由于审计内容增加了,尤其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的评价。

同时,对预测的财务报告还要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

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管理当局,因为只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未来计划及发展前景具有权威的发言权。

这就导致了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的重新思考。

目前,虽然我国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报表附注的审计,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依赖,即同样会带来审计独立性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影响审计环境的发展,无疑使得审计内容扩大了,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目标也走向多元化,所有这些必将增加审计风险。

论审计关系的变异及其改善

论审计关系的变异及其改善

论审计关系的变异及其改善关键词:审计关系;变异;;改善审计关系一般是指由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委托人三者之间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审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条件和保证。

审计关系的不清楚以及审计关系中任何一方的缺失或两者之间关系的扭曲,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到审计的客观、公正。

而在我国现行审计中,存在着独立性差,审计风险日益增大,审计责任界定不清,审计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等。

笔者以为,其根源就在于审计关系的不清楚以及由于实际中存在委托人和审计客体合二为一的现象,使传统审计关系严重扭曲,审计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因而,要保证独立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审计市场的发育,就必须要改善现行审计关系。

为此,本文以注册师审计(以下审计皆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为对象,从传统的审计关系人手,来审计关系变异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审计关系进行重新界定,并寻求其有效改善的途径。

一、审计关系-审计市场的基础众所周知,由于两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使得传统审计关系得以形成。

其中,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之间均存在着委托与受托责任,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存在;而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则只有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存在,双方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

因而,构成审计关系的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架构,从而也构成了传统审计活动牢固的基础,缺少了任何一方,或者是任何一个链条出现题目,必然会破坏这种稳定的架构,这也就意味着审计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或坍塌,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活动所形成的后果可以想象。

由于审计关系的形成,意味着有了审计委托人(需求方)和审计主体(供给方)之间的供需关系,也才有了以审计信息为交易对象的审计市场。

因而,审计关系是审计市场形成的基础,也是审计市场供需的最直接反映。

一方面,审计委托人是审计产品必然的需求方,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制产品,因而,在审计市场才会出现财务审计、治理审计、治理咨询等适合需求者口味的产品。

第7章 政府审计理论

第7章 政府审计理论

最后
探讨了政府审计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如政府审计体制、政府审计结果公告、 探讨了政府审计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如政府审计体制、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绩 效审计等。 效审计等。
第一节 政府审计之职能与特征
•一 一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
•二 二
政府审计之职能与特征: 政府审计之职能与特征:基于国家理论视角的分析
(二)奥尔森的国家理论模型:集体行动逻辑下匪帮学说 奥尔森的国家理论模型: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奥尔森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奥尔森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但奥尔森认为人们不会为摆脱 这一恐怖状态而通过自愿性协议组成能保护个人自由和财产的政府。 这一恐怖状态而通过自愿性协议组成能保护个人自由和财产的政府。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概述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概述
与霍布斯一样,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前社会时期处于自然状态, 与霍布斯一样,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前社会时期处于自然状态, 但他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们之间不仅平等、自由, 但他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们之间不仅平等、自由,而且 互敬互爱的和谐状态。然而洛克指出, 互敬互爱的和谐状态。然而洛克指出,这种和平有序的自然状 态也不是完美的,它存在三个缺点: 态也不是完美的,它存在三个缺点:
一、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
(一)
洛克的国家理论模型: 洛克的国家理论模型:基于自愿平等的社会契约
(二)
奥尔森的国家理论模型:集体行动逻辑下匪帮学说 奥尔森的国家理论模型:
(三)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模型: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模型:一个交易履约观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与启迪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与启迪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与启迪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历程1. 历史背景及发展概述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在此背景下开始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审计等。

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环境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的审核和评估。

2. 发展阶段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0至19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政府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环境情况的调查和统计上。

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开始朝着规范审计过程、提高审核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是2000年代至今,政府环境审计逐步转向以环境成本考核为核心。

3. 存在问题在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弱化了社会监督作用,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不够高;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检查标准和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环境成本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概念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环境各种因素的科学监测和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

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

主观评价是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式,依靠个人经验和感觉进行评价;客观评价则是以科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采用系统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包括数值方法、矩阵方法、专家系统法等。

3.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质量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环境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

这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未来发展

国有企业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未来发展
众 的普遍关注。 社会政治 的民主化 , ① 使得民众对政府的监督要求进一步加强 , 社会公众逐渐认识 到 , 审计是 民主 政治的基石 , 实施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及 国家权力监督是建立责任政府 的前提 。因此 , 社会公众 对于政府审计 的
关 注程度越来越高 , 要求逐步 完善 审计公告 , 呼吁建立更 独立 的审计制度和公示更透明的审计结果 。
司依照公司章程规定 , 自由选择法定代表人 , 法定代表人 由董事 长 、 执行 董事或经理 担任 ; l 第 6条规定 , 对于公 司 向其他 企业投 资或者为他人 提供担保的情况 , 依照公 司章程规定 , 既可 由董事会做 出决 议 , 也可 以 由股东 会做 出
决议 。第 二 , 以立法形式 强调企 业 的社会 责任 。《 司法》 5 明确要 求 , 公 第 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 “ 承担社会责
任” 即公 司既具有 营利性 , , 也具有社会性 。《 司法》 仅将 强化公 司社会 责任理 念列入 总则条 款 , 公 不 而且 在分则
’ 文为 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课题 (7 J I0 ) 政府审计环境与未来发展 问题研 究” 本 0 S O 1“ O 的成果 之一 。
收稿 日期 :0 9—0 20 4—0 9 作者简介 : 安徽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 , 副教授 , 州市 ,30 1 滁 2 90 。
文献标识码 : A
我 国政府审计始于 2 0世纪 8 0年代 。2 0多年来 , 国有企 业 的政 府审计 工作 在保障企业 财 务收支 的合规性 和 合法性 、 企业会计信息 的真实性 、 国有 资产 的保值增 值性 、 企业领 导人的遵纪守法性等方 面取得 了很大成绩 , 惩 在 治腐败 、 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 保持政府形象方 面做 出了极大贡献 。进入 2 世纪 , 国政府 明确提 出了建设和谐社 l 我 会, 贯彻科学发展观 , 实现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的 目标 。与此 同时 , 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 进入 了社 会转 型、 济 我 经 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的新阶段 , 作为政府对 国有企业 的监督管理 职能 , 国有企业 政府审计 的 目标和措施 需要做相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向“立法型”转变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向“立法型”转变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向“立法型”转变——文献阅读报告一、引言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

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家审计机关。

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其国家审计的体制亦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体制,于1983年建立,初期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的审计体系在建立政府审计制度的初期,采取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模式,这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

当时我国的政府审计实质上是政府部门的“部审计”,而非对政府的外部独立审计,即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我国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的执行上来。

此时,国家审计机关与同级政府就存在着审计与被审计、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样我国“部审计”的行政模式独立性差的特点就变得尤为突出。

负责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及预算情况进行审计的国家审计机关,自身却又要归其领导,审计监督的围和力度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当政府的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者存在短期行为时,当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与部门利益或地区利益产生冲突时,由于国家审计机关不具有实质的独立性,所以很难对政府活动和政府行为进行公正的审计监督,很难客观评价政府业绩并对其权力形成制衡。

研究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我国颁布《审计法》,对审计体制又进行更具体的规定。

2006年2月全国人人常委会虽然对《审计法》进行修正,却未真正触动我国的审计体制。

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在长久的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做出了努力,但是审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33年至2018年,审计地位、职能、作用的变化

1933年至2018年,审计地位、职能、作用的变化

1933年至2018年,审计地位、职能、作用的变化国家审计是指有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对我國政府及国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构等的会计信息与资料进行审核、查证的一种经济活动。

我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到宋代出现了审计院,是首次将审计一词用在政府机构的朝代。

到清朝,中国古代国家审计体制已经基本健全,采用内外部共同监督的形式来保障审计的顺利进行,后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动荡变迁与国际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家审计也被赋予各种特殊的形式与不同的地位,但无论是哪个时期审计的意义与作用,均是当时社会经济、民主、政治环境的反映。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国家审计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理论、现实与实践发展的不对称使得国家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努力过渡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截至目前,我国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稳步前进。

我国国家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制度,运行的主旋律是服务经济平稳发展,监督保障政府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受托责任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积极履行。

国家审计制度模式是由一国政治模式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依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加以实施和完善。

而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质的具体体现,审计最基础的职能是监督,功能性职能随着审计内容的深入而拓展。

基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先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要的制度改革,再从改革视角出发研究国家审计的发展以及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

1继承与融合“国家审计的继承与融合”:1949-1958。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投资建设大量国企,由国家掌握一切资源并统一向社会分配,这一时期的审计主要是依照我党在解放区与根据地时的工作,将国家审计合并于财政部等的监查之中,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受到了极大地重视。

此时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国家审计发展的模式为委托人为全国的社会公众,受托人则为国家掌握下使用社会公共资源的各级政府、国企及事业单位,主要审查资源的利用情况。

审计环境新变化及国家审计应对措施

审计环境新变化及国家审计应对措施
政府治理改革的推进,如政府机构改革、反腐斗争等, 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建设,推行依法治国,对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和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治稳定性
政治不稳定会带来社会动荡和经济波动,对审计工作产 生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变化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提高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审计人员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审计 报告。
03
国家审计在审计环境变化下的应对措 施
创新审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依法审计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审 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和合规性。
强化服务理念
以服务被审计单位和社会的意识 为指导,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 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作用,推动 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注重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关注潜在风险,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应对风险。
总结评价
某省审计厅的应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 效。他们成功地推动了审计制度改革 ,提高了审计质量。这为其他地区和 国家审计机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 启示,同时也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审计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
完善审计制度
根据新形势下的需求,不断完善审计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 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质量控制
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审计 工作的质量。
开展后续行动
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和监督,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指导和帮助, 确保问题的整改落实到位。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环境新变化及国家审计应对措施

审计环境新变化及国家审计应对措施

审计环境新变化及国家审计应对措施
一、审计环境新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的和变革,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各种社会关系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

所有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审计环境。

国家审计环境的变化主要有:
(1)创新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审计方法被计算机技术所取代;
(2)法律政策的变化。

国家审计法律政策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基础,新的法律政策和标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3)社会管理格局发生变化。

企业审计指标的分类和标准的变化以及新的企业审计标准的出现,使审计工作受到新政策、法规和各种社会要求的约束;
(4)审计要求发生变化。

审计要求也发生变化,原有审计标准和方法得到改进和更新,新的审计方法也开始出现;
(5)参与审计机构发生变化。

新的审计机构不断出现,而审计覆盖面也扩大,审计机构越来越多;
(6)审计服务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审计领域的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审计服务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国家审计机关应对新变化及提高审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1)加强审计法律政策研究。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引言: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它对于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公众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些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审计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审计师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提取,更好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审计数据的复杂性和庞大性。

大数据的出现使得审计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

因此,审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对策:审计机构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提高审计师的技术能力。

同时,应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审计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法律法规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和完善,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法律法规的变化使得审计师需要不断更新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其次,法律法规的变化也带来了审计标准和程序的更新和调整,审计师需要及时了解并应用新的审计标准和程序,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对策:审计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了解,及时更新和调整审计标准和程序。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宣导机制,加强对审计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法律法规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这也使得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更加谨慎和严谨。

其次,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企业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的调整,这对审计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

论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一、中国古代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土地是当时最主要的财富资源,周王通过分封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奴隶主贵族,在这种新型经济责任关系下,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和财产权益,催生了国家审计的思想。

宰夫是当时独立于财政之外具有审计职能的官员,主要负责诸臣群吏的政治监察和政绩考核,此外还对官府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财计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

西周开国家审计之先河,对后世国家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变革标志着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土地占有制度及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使统治者进一步强化经济集权,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上计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的上计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报告工作和自上而下的审计考核,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

基于上计制度在国家财计控制中的特殊作用,这一制度受到各统治者的重视。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皇帝总揽国家政治、经济大权,对财产的国有权与私有权的划分逐渐清晰,其中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管分算制度对清晰界定和维护国有产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落实这一制度,国家加大了财计机构的建设力度,国家审计获得了很大发展:一方面,上计制度趋于完备、系统,西汉始创的《上计律》确立了上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组织制度,御史大夫上对丞相,下至郡、县都具有经济监督大权,岁终对上计报告副本也具有审计权,标志着经济监察与审计“合二为一”组织形式的产生,形成了中国古代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

地主土地上租佃制仍占主导地位。

国家审计制度却在动荡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鼎盛状态,上计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强对土地财产权的控制和强化监督,一个新的审计监督机构(比部)产生,对隋唐时期独立审计机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摘要:审计体制现已经在我国实行了将近二十多年,作为一种具有高层次和高独立性质的综合经济监督管理体质,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体制;改革与完善引言: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审计体系是国家经济能够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审计体系才能够有效的为国家服务,国家在不断发展,对于审计体制的搞个和完善是反展必然,也是理论界、实务界所一直关注的焦点。

1我国现行审计体制1.1领导体制我国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三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1.2机构设置我国审计机关有两种,即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

中央审计机关是在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审计机关,即审计署。

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我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它具有双重法律地位:一方面,它作为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要接受国务院的领导,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命令,以独立的行政主体从事活动,直接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另一方面,审计署作为我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

地方审计机关,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

1.3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我国审计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有两类:即审计机关驻地方派出机构和驻外部门派出机构,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为便于工作也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了派出机构,审计机关派出机构它不是一级审计机关,而是审计机关的内部机构,只能在审计机关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1.4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和人员配制为保证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我国遵循国际惯例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程序、撤换以及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社会环境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引职能重心的转变1.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2.由注重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职能方式的转变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3.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职能关系的转变1.外部关系2.内部关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下的政府审计职责重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政府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职能应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它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系统性等诸多特征。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我国审计环境分析一、审计环境及其主要内容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审计环境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经济的一种客观反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审计环境既是国家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

审计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内部环境可以分为: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运行环境以及会计因素。

(一)审计的外部环境1、政治环境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审计的发展,国家高度的重视以及审计职能的不可或缺性更加使得审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法律环境我国的法律日趋完善,我国的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我国的审计在执法环节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强执法环节的法律力度、提高执法环节的法律完善度已成为审计的法律环境方面的重要问题。

3、经济环境审计伴随着经济而产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中国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温和上涨,中国经济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还包括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质量的看法等。

公民对审计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有利于促进审计的发展进步。

5、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水平。

互联网高科技广泛的应用到审计领域中,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二)审计的内部环境1、主体环境审计的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审计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审计单位提供给审计人员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审计人员自身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工作环境又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是指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照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700字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700字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700字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是:环境审计范围狭窄;环境审计主体单一;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

而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境审计立法不完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不够,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也不够;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建设的对策有: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或准则;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及环境审计知识;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环境审计;环境保护;政府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一、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现状20世纪后期,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并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高潮。

但是,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环境审计的开展都显不足,其范围有待于扩展,质量有待于提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环境审计范围狭窄: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规章和制度;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资金挤占挪用或闲置现象。

(二)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化既不能保证环境审计质量,也很难使环境审计发挥防范作用,因为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事后亡羊补牢,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三)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环境立法仍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现行环境审计所依据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如环境会计准则、环境方面的财务通则、环境审计制度等都还没有制定。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建设研究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建设研究

面, 朝廷中最高统治者实行分封并把资产管理等事 务委托给当时的官员 , 出现了受托经济责任 。所 以,
为 了强化 王权 、 考核 监督 官员 , 政 府审 计制度 由此 产 生 。在 当时 , 政府 审计 制度 是官计 制 度 。 2 .封建 制 社 会 的 政 府 审 计 制 度 。我 国经 历 了
封 建土地 所有 制形 态不 断 变 化 , 导 致 政 府 审计 制 度
收稿 日期 : 2 O 1 3 一O 2 ~1 8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科 基 金 项 目“ 基于 国家 经 济 安 全 的政 府 审 计 制 度 建 设 研 究” ( I I C GL 0 1 8 ) ; 教 育 部 人 文社 科 项 目 ( 1 0 YJ C 6 3 0 0 2 6 ) ; 济南大学 自然基金项 目( X KY1 2 O 7 )
J u 1 .2 0 1 3
我 国政府审计制度建设研究
徐 向 真
( 济南大学 管理学 院,山东 济南

2 5 0 0 2 2 ) Nhomakorabea要: 政府审计制度 的重要性在 国外 已经得 到普遍 认可和重 视。当前 , 虽 然我国政府 审计 制度的建设 已取
得长足的进展 , 较好地发挥 了审计监督 职能 , 但在原有经济 基础 上建立 的审计制度 已不 能适 应市场经济 的发 展要求 , 暴露 出许多缺 陷和不 足。基 于这一 背景 , 文章 以我 国现行政府审计制度为研究对象 , 分析 了我 国政府
审计 制度发展变迁 、 现行状况 及其 缺陷诸 多特点 , 提 出了一 系列完善我 国现行政府审计制度的方法和措 施 , 以 期我国政府审计制度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 的需要 。 关键词 : 政府审计 ; 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 审计结果公告 制度 ; 审计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职责重构(一)“摘要”本文在分析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审计运行环境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根据我国目前的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的新要求,建立和推行绩效审计制度,重构我国政府审计的职责,完善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公共财政公共管理权力制衡环境变迁一、引言政府审计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政府审计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规范性及其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依法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告。

它既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又是民主法制建设、国家治理的工具。

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审计发展的共同规律,科学定位我国政府审计职责,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分析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审计运行环境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探索重构我国政府审计的职责。

二、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审计运行的环境为了监督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对财政预算法案执行情况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大多数国家在立法机构(国会或议会)下设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由法律授权审计机关开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对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规范性及其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

目前,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审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审计制度,其运行环境具有共同的特征。

(一)公共财政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其本身存在“市场失灵”。

正是因为市场机制在诸多领域缺乏效率,政府介入或干预就有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财政是政府干预市场和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必须通过财政活动来加以实现。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被称为“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家干预经济能力的加强,公共财政逐步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强化对市场行为的调控,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失灵的弊端,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为了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市场经济国家全面实行了公共审计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在资源配置、宏观调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政府公共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舞台、空间,财政审计(亦即“公共审计”)成为“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审计制度运行的经济环境。

(二)公共管理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责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经济结构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世界进入全球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

由于普遍意识到福利国家体系的某些弊端、政府干预的某些缺陷,西方国家兴起了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从政府干预的“政府中心主义”走向了减少政府干预的“市场中心主义”。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各国政府的角色被重新定位,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公共管理学家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集权政府应当被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所替代,政府应当被改造成为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企业家式政府”,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来提高政府绩效。

正如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1996)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

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划桨型组织机构需要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并减少开支,以提高政府效率与绩效。

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质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把政府真正置于公民的监督与制约之下,使得政府更好地为公民服务。

正是这种公共受托责任的强化,使得政府审计制度的实施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推行公共管理,创建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审计制度运行的政治环境。

(三)权力制衡是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基础机制政治学理论认为,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权力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地行使权力,能为人民谋取福利;另一方面,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又可能被滥用,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为了确保权力的正常合理运作,不至于使掌握并行使权力的人滥用权力而导致国家治理的混乱与法治的破坏,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有效监督与制约机制之下,实现权力的制衡。

在国家权力制衡体系中,作为公权的国家审计监督权,理应成为监督并防止其他公权滥用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政府审计制度,既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又是民主法制建设、国家治理的工具。

因此,强化权力制衡机制,实现国家法治化治理,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审计制度运行的法制环境。

三、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我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未设立独立的专职审计机构。

1982年12月4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设立专门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1994年8月颁布的《审计法》对宪法确立的审计监督制度予以具体化。

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立的审计监督制度仍属于计划经济模式。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我国正在逐步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治国方式由政策治国向制度治国转变。

无疑,我国审计环境的变化,必将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影响一国审计监督制度运行的诸多环境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不仅决定着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性质和运行。

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逐步明确了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财税制度改革。

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施行,为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政治环境: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国家基本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项俊波,2001)。

无论是西方审计还是中国审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国家政权阶级实质的客观约束。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必须首先确立审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基本宗旨。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拥有司法审判与检察权。

这种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体制安排,本身就含有民主与权力制衡的因素。

在权力制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监督领域的作用。

实践证明,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制度的设计,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利于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建立公共审计发展的政治环境。

从民主政治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有力改善我国政治环境的重要手段,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类型属于权力无限政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

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政治含义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其政治前提是政府不直接插手民间经济事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给政府行动上明确的规制,从而在权力的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行政的权力。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为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法制环境:政策治国转向制度治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治国方式是政策治国。

政策治国是指在处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而不是借助制度和法律为主要的施政手段。

政策治国不足之处在于弹性过大,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具体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化程度低。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治国之道是制度治国,即主要依靠既定的制度或法律来治理国家。

在制度治国模式下,法律制度高于政策,后者不能超过前者为其所划定的界限。

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其基本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我们认为,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治国方略从政策治国为主向制度治国为主的转变,不仅为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