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的收入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正面临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旨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机遇。

然而,这些改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机遇。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金融监管不足、市场竞争不公平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机制,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同时,金融体制改革也带来了机遇。

改革可以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改革还可以促进金融创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向更高层次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低端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和资源,可能会导致一时的经济下滑。

另一方面,调整可能面临很多阻力,比如土地使用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机遇。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的提升。

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的素质和收入水平。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另一方面,推动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经济利益相关方的阻力。

然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机遇。

通过环境保护,中国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带来创新和新产业的机会,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领域的转型,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多次在重大会议上讨论、完善或重申相关内容。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游走于效率与公平天枰的两端,致力于找寻最佳均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步运行的秩序,如何让经济社会成果的分配更好地体现公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站在国家治理的新转折点上,有必要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把握规律、提炼经验、应对困境,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及运行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1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践进程1.1 修正时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遵循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所谓的“按劳分配”,劳动的质量不计入计酬标准,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个人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早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修正期。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成为各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部分地区主动探索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良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因此得到发展。

1.2 改革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得益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提炼,商品经济变革由此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倡导将企业的红利适当惠及到职工的薪资待遇,薪酬的分配要依据职工种类、熟练程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拉开档次,促使职工付出与获得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均衡心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原则。

由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1.3 改革突破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被推向了新的顶端。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一、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

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从1992年开始,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并且近年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上涨趋势。

早在2004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

①由此可知,2004年全国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状况。

自从2004年之后,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我国的收入差距重点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

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然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331.49%。

②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

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意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衰退期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劳动需求下降、产出下降、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企业利润下滑。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争议,一般按照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分析法,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划分如下:(1)1978—1981 持续四年第一轮政治环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形势:a. 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增长率达到37%b. 货币发行多,物价上涨(2)1982—1986 持续五年第二轮(3)1986—1990 第三轮(4)1990—1999 第四轮(5)2000——2009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最多的提法是KEC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 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全球环境监控系统( GEMS) 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中, 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 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假说。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本身要求更多的投入, 用于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因而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 经济增长又通过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高污染的工业经济转向清洁的服务型经济和技术型经济, 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

此外,经济增长带动技术的进步, 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量, 进而减轻环境压力。

《形势与政策》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国现在处于“三期叠加”状态。

所谓“三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经济增长提速期B 、经济增长换档期C 、结构调整阵痛期D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答案:A2. 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实现的伟大历史飞跃中,下列说法中有误的是()。

A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B 、实现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伟大飞跃C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D 、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答案:B3. 关于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具体措施,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B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C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D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东部和中部开放力度答案:D4. 十九大报告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实现了小康B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C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D 、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问题,是包括生产、分配在内的发展问题答案:A5.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要回答好跳出()的问题。

A 、历史怪圈B 、历史循环率C 、历史周期率D 、历史更迭率答案:C6. 以下关于国防军队改革形成的新格局说法有误的是()A 、军委管总B 、军区主战C 、战区主战D 、军种主建答案:B7. “放管服”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降低人们消费的()成本,创答案:D8. 以党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大幕壮丽开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八大C 、十八届三中全会D 、十九大答案:B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杨志勇
【期刊名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本文拟在理解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围绕财政管理体制、税制和预算制度三个方面阐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总体来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

具体来看,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包括建立健全中国式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税制和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预算制度。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该能够较好地落实“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要求,推动中国式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健全。

【总页数】10页(P3-12)
【作者】杨志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2
【相关文献】
1.向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迈进在财税体制改革上的思与行
2.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3.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完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
4.科学理财依法监管谱写现代财政的“五线谱”——对江苏省《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的学习思考
5.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财税体制改革三大重点如何推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一轮税制改革”资料汇总

“新一轮税制改革”资料汇总

“新一轮税制改革”资料汇总目录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取向、重点与实现路径二、新一轮税制改革评述内容、进程与前瞻三、新一轮税制改革性质、理论与政策四、中国税制改革的逻辑兼论新一轮税制改革方向设计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取向、重点与实现路径税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税收公平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新一轮税制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探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取向、重点与实现路径。

税收公平性:税制改革的首要取向是提高税收公平性。

通过消除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税收不平等现象,确保税收负担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

税收效率:提高税收效率是税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取向。

通过简化税制、降低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收率,实现税收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纳入考虑范围。

通过开征环保税、资源税等绿色税收,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税收法治化:加强税收法治化建设是税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通过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加强税收执法力度,确保税收征管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税收秩序和公平竞争。

增值税改革: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新一轮税制改革应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降低税率、简化税率档次,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起征点、扩大扣除范围、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税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企业所得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一轮税制改革应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简化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环保税和资源税改革:环保税和资源税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完善环保税和资源税制度,扩大征收范围、提高税率水平,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前后收入变化相关

改革前后收入变化相关

农村居民收入•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5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为108.4元。

6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135.66元。

70年代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973年,人均收入135元。

1977 年人均收入150元。

•改革开放后: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开放后:责任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1979年,人均收入301元。

8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农民人均纯收入,1983年795元。

1986年1000元。

1989年1431元。

80年代,农民人均收入为1089.66元。

城镇居民收入•改革开放前:1950年,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改革开放前:均年工资收入为557元。

196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均年工资544元。

1969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570元。

•改革开放后:1979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工资675元。

1991年职工人均年工资4714元。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变化,在暑假期间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8月1日~9月1日二、调查地点:1.家中2.村街3.村委会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四、调查目的:对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各项数据和现象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五、调查问题(内容):Ⅰ.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Ⅱ.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Ⅲ.你认为自己应不应该大胆创业?Ⅳ.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Ⅴ.你认为这几年村民自治有什么长足的发展?自己可以在村委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吗?Ⅵ.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六、调查方法①上网查询②走访村民③查阅报刊④询问村干部七、调查结果1、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

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当前xx税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当前中国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税制改革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税制改革、xx经济、税改意义作者简介:xx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自2006年以来,税制改革的几个“大动作”仍让人们记忆犹新: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调高……以减税为主基调的税改,不仅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也给中国经济增添了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2003年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改革原则。

从这一年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中国,将税收调控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下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结合国内、国外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又推行了以“费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的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改革30多年来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相继暴露出来,例如内需不足、出口过度、外资依赖、服务业发展滞后、定价权缺失、市场诚信危机、企业生存能力偏弱、产业转型缓慢等。

然而,在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最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是代表着传统体制最后堡垒的旧税制。

可以说,目前的中国税收体制如果不进行大改革,整个经济进步、转型和提升都将成为空话。

必须看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现行税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1.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抑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热点问题

消费税的改革方向:扩围、调率、调整征收环节和收入分享方式。
消费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三高”,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档消费品。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是将部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品移出征税范围,将部分严重污染、大量消耗资源能 源产品以及奢侈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
调高烟酒等限制消费品的税率和不可再生资源如汽油、柴油等商品的税率,对烟火、炮仗等 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商品提高税率。
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比重过低
间接税比重过高、导致税制应有的再分配功能明显偏弱。以间接税为主 的税制体系难以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量能负担原则。间接税比例过高, 会促进物价上涨,阻滞民间消费扩展,对经济有负面作用。
营业税与增值税共存,重复征税严重
➢ 营业税按销售额全额征税,商品的流转环节越多,税负就越重。 ➢ 增值税只对销售全额中的增值部分征税,采用发票抵扣的方法,避免了流转环节的重复征税。 ➢ 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但是要允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
将现行的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有的商品和服务。现行税制中对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和大部分的第三 产业课征的是营业税而非增值税,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 条被打断,增值税的中性效应大打折扣。 ➢ 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 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专业化分工和国际竞争。 ➢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的一些困境。
推进消费税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和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
消费税(Excise Duty)(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属 于流转税的范畴。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目的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之“消费”,不是零 售环节购买货物或劳务之“消费”。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前言:总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諛据来舜:2010历史高点1820年三分之一20世纪50年代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979年1979 —— 1990年均增长9%1991 —— 2011年均增长10.4%(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

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从1978 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 年10 月到1956 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钟瑛)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将重心放在重工业的建设上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

在这里我们将其主要归为一下两个原因。

一是理论经验原因二是实际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体制的变革及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体制的变革及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体制的变革及影响作者:吕涛罗瑞欣来源:《海峡法学》 2020年第4期吕涛,罗瑞欣【作者简介】吕涛: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刑法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

罗瑞欣: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刑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体制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整个税收领域影响深远。

文章结合目前国内税收体制发展现状,以分税制为核心,具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体制是如何逐步变革的,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同时对2018年国地税合并进行阐述,防范税收体制变化之后所面临的风险,使税收体制更加稳定。

关键词:税收体制;改革;分税制;影响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8557(2020)04-0075-08从古至今,税收一直都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可以说,税收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财政收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为了维持财政收入的稳定,不得不向地方政府“借钱”。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1994年,国家将税务部门分为国税与地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以最有效的方式,保障国家总体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得到提升,也形成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体制,对于改善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调整中央地方税收关系具有明显效果。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税制也逐步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有待改革和完善。

2018年,我国的税收制度从分税制朝着国地税合并方向转变。

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国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税收管理体制,无论是对国家总体税收收入而言,还是对纳税人而言,这一制度较之前的分税制相比都更加高效、便捷。

本文将结合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税收体制的变化,通过分析分税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理解新形势下税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构建适应性措施。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各种收入来源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在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和壮大。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下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社会的收入划分为国家和集体两部分,国家部分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务支出,而集体部分用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拥有个人积蓄,使得农村的过程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城市,实行了“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是工人阶级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福利低下、贫富差距大、少数特权阶层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20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如市场化、国家调节、民间自发等。

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和农民集体经济,让农民从集体转向了家庭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实行“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教育、技能和经验的价值升值,也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也受到了贫富差距扩大、特权阶层等问题的困扰。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此外,国务院还发出通知,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废止在此之前施行的《集市交易税试行规定》、《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关于征收烧油特别税的试行规定》、《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集体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并将屠宰税和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
(1)从1978年底、1979年初起,财政部门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问题。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
(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推出。
(2)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其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贯彻执行。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
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20
4.农民、农村外出求职者和进城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至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原因在于:农民虽然有土地承包权、使用权,但没有产权,土地不能抵押、转让,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外因素干扰。 ——二元劳工市场的存在,使求职者受歧视,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级劳工市场而无法进入高级劳工市场。
19
三、中国收入分配中
的问题及原因
(一)微观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1. 工资决定机制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2.劳动力市场上买方(雇主)与卖方(受雇者)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称:买方强势、卖方弱势。 3.行政性与自然性垄断,阻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形成,导致行业间、企业间收入分配不公;
9
(三)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1、库兹涅茨倒U假说 (1)主要观点是: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在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当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开始下降,其变动轨迹像一个倒置的U形。
10
(2)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 第一,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 第二,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第三,库兹涅茨认为,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还会出现一些因素会对收入分配恶化起抑制作用:一是法律和行政干预。二是人口变动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
11
(四)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1)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增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中转为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减的,则结论相反。 (2)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者的储蓄率最高。因此,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那些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大的国家。 (3)从鼓励储蓄的角度出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

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

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

[标签:标题]篇一:国务院研究中心383方案及相关简评原标题:官方高层智库勾勒中国改革“路线图”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彭大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认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报告具体提出了涉及上述八大领域的三大改革突破口: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除了为改革制定“路线图”,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

此方案已形成名为《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的读本,并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书将于11月初上市。

1高层智囊:“383”方案仅是三中全会参考报告(1)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下称“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近一个月后,市场突然以改革“路线图”之名对其进行轮番解读。

我国税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税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大家好!
1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等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 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 度。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
支撑税收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增值税实征率的变化(1994-2004)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整体情况 工业环节 商业环节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2、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所谓房产,是 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能够遮风避雨,可 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学习、工作、娱乐、 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不包括农村的房屋。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3、房产税的税率及征收办法
负担的标准。中国古籍《周礼》上所称“廛布”
即为最初的房产税。至唐代的间架税、清代和中 华民国时期的房捐税,均属房产税性质。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房产税的定义
房产税是针对国民的不动产所征收的税收 房产税多属于地方税。课税的前提是对房
地产的持有。 在奥地利、波兰等国叫“不动产税”, 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智利叫“财产
(1)房产税的税率: ①按房产余值计征的,年税率为1.2%; ②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一轮的收入改革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多数学者认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

现代社会或者工业化社会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即中产阶级。

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里,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和公平的发展机会,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但目前中国的分配结构是呈“哑铃形”分配结构,即一端是人少钱多,一端是人多钱少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因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其表现为:一方面,一些富人在世界各地购买豪宅、名车及各种奢侈品一掷千金,甚至令发达国家的民众都感慨“中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人只是实现初步小康,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贫困家庭。

其形势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必须从一下四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1.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调整产生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

4.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构建“橄榄型”格局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温家宝总理指出,“橄榄型”社会是我们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所谓“橄榄型”社会,是指“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球形社会财富分配格局。

这一社会财富分配模型所表明的是,极富极穷的“两极”在社会财富分布阶层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

从全球视阈来看,世界上许多的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当然也正是这种结构铸就了许多国家今日的发达和社会稳定。

因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有着较强的调节功能,对社会利益冲突有着较强的缓冲功能。

与“橄榄型”社会相对的是“哑铃型”社会,假如一个国家处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状态之中,那么贫富分化所导致的阶级对立肯定会加剧“为富不仁”和“杀富济贫”并存、推进式的、永无休止的阶级斗争,于国于民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如何才能塑造一个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呢?部分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政治改革,改写不合理的社会规则,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给民众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各个阶层之间的良性社会流动才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根本。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宝元教授认为,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官场,从长期战略和治本策略来看,要尽快破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各种限制市场自由的身份歧视制度,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进行反行政性垄断和各种腐败行为,从而在长期战略方向正确、短期应对策略有效的情况下,通
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行个人高额累进所得税、开征遗产税等再分配手段,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教授认为,解决当前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问题需要落实到两点上:一是大幅度地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从而使之有钱花;二是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使之敢于把增加的收入花出去。

而要做到这两件大事,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冰,解决分配制度问题,还富于民,建立起公共财政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研究员认为,鉴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挂帅,有关部委参加,统筹规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要研究拟定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原则,明确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调整分配关系、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以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步骤,制定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措施。

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目前的现实是中产阶级成长环境极为恶劣,房奴、车奴、孩奴……光鲜的外表下是中产阶级夹缝中求生的真实境遇。

在“每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荒谬现实中,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始终匍匐前行,又何谈去充当社会的“稳定器”。

建构“橄榄型”社会,实现中产阶级的增量,仅仅靠收入制度改革本身是不够的,必须增强社会的流动性,加速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特别是保持底层社会向上跃升途径的畅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孙萌博士认为,要使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膨胀起来,仅仅依靠底层的奋斗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

更为紧迫的是改变当前的“权贵资本化”和“资本官僚化”倾向:国企无论盈亏都实行高管高薪,而一线职工却没有渠道表达自己的声音;社会资源集中于政府和国企,而进入这些部门的人事渠道相当狭隘,几乎已经沦为当前权贵和“资本家”的“关系网”交易产品。

一个真正的“橄榄型”社会不仅需要一个相对庞大的中间阶层,更需要一个各阶层之间活跃的交通渠道。

北京学者宋桂芳认为,从西方的历史经验来看,“橄榄型”社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收入的分布模型,更涉及社会流动问题,而社会流动则要求政府必须做好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工作。

政府只有下定决心,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领域进行彻底地改革,才能真正培育出自己的“橄榄”,改变“倒丁字型”结构,继续为底层群众的上行道路寻找突破口,中产阶层才不至于长期“蜗居”在底层的某个角落,“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更殷实起来。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博弈中,广大群众在收入分配方案上应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解决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必须和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模式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运行中根本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除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外,要解决国民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思考造成贫富差距更深层和更具有主导性的原因。

需要讨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究竟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才能最有效地控制住收入分配差距拉得过大,甚至有效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王小广研究员认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必须要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经济增长更加重视消费、自主创新和就业。

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如果想真正推行开来,一方面,就必须在完善税制、垄断行业、实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和分享上取得一些突破。

另一方面就必须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投资驱动的模式不变,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就很难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认为,收入
的核心是收入的结构。

当前国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外收入差距过大,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着眼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整个收入分配的结构中,提升居民的收入分配比重,降低政府和企业的相对比重,在还富于民的同时,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收入公平分配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