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乐府在两晋时期的接受状况考察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从220年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乐府诗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演唱为主要目的的歌谣,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代表性的作品有《蝴蝶泉辞》、《长歌行》等。
乐府诗歌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反映了社会百态、人生况味。
2.五言绝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歌颂抒发个人情感,成为后来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代表性的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3.文人士大夫诗歌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倡导清新淡泊的文学风格,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
4.佛教诗歌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佛教诗歌多以宣扬佛教教义、抒发出禅悟心境为主,代表性的作品有慧远的《赞佛赞颂歌》等。
5.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随着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南北文化逐渐分道扬镳。
南朝文学多以婉约细腻见称,北朝文学则更为豪放奔放。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从宫廷雅乐到文人士大夫的独立创作等多重变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乐府诗歌的发展历程
乐府诗歌的发展历程
乐府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和唐代。
1. 汉魏西晋时期:乐府诗源于民间歌谣,朝廷专门设立乐府机构进行采集和编制。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即名“乐府诗”,后人也简称“乐府”。
汉乐府大都“源于哀乐,感事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通俗易懂,长于描绘某一生活场景,善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代表作有《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2. 东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由于南北朝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故南北朝均有自己的独具风格的乐府诗。
南朝乐府多表现长江流域都市女子的恋慕之情,风格柔美细腻。
北朝乐府民歌数量不多,题材却较南方民歌开阔大气,风格质朴,豪爽朗健。
3. 唐代:乐府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人乐府创作又一次掀起高潮,其作品数量之多,作家之广,远远超过了建安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总结来说,乐府诗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到唐代,经历了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的发展过程,其风格和题材也在不同历
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论陆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
摘
要: “ 太康之 英” 陆机 ,是 继三 曹之后 大力创作 乐府 诗歌 的重要作 者。他的 乐府诗积 极接 受汉魏 乐
府 的 影 响 ,几 乎 全 部 运 用古 题 , 并在 题 材 、 内容 、 主 题 、风 格 上 极 力模 拟 前 人 作 品 。在 模 拟 的 同时 。 陆机 也
力 求创新 。他 的诗语言丰 富,辞 藻华丽典雅 ,对仗 工整 ,叙 事性减 弱而抒情性增 强,使 乐府诗进一步走 向 了
一
半是 乐府诗 ,且几 乎全是古题 ,但只有 2 0余首 ;曹植
的现存诗歌也 有半数是 乐府诗 ,但运用汉乐 府古题 的诗 歌只有 2 0余首 。与陆机 同时代 而年 长于他的傅玄古题乐 府有 2 O余首 ,其他诗人仅有少数几 篇。南北 朝时期 的乐
府诗大家鲍照现存乐 府诗 近 8 ,但古题乐府也仅有 2 0首 O
乐 府文 学方 面的 贡献尤 为突 出 ,其 诗歌 今存 10余 首 , 0 其 中乐府诗就有 4 9首 ,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写 作古题乐府 诗 最 多的诗人 。他 的乐府 诗 以其数 量之 多 ,质量 之高 ,
在汉魏乐府的创作接受史 上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 。
一
中 《 歌》 有 比较 完整 的 4首 , 儆 歌行》 仅存 两句 , 挽
陆机是魏晋南 北朝 时期 非常著名 的文人 ,他 的各体
作品都极 为出色 ,在 文学史上得 到极高 的赞誉 。陆机在
古题 乐府诗 3 2首中 ,只有 1 4首为 相和歌辞 ,余 皆为鼓 吹 曲辞或横 吹曲辞 。由此可见 ,陆机模拟古乐 府的兴趣 主要集 中在相和歌辞上。 另外 ,陆机 的古题 乐府 诗使 用的古题共有 3 5个 ,其
内容全不相关 。如 《 陌上桑》 一题 写的是一个 女子采 桑 时发 生 的故事 ,而曹操 、曹植却用 它写游仙 ,曹丕用 它 写军旅 ,如 此等等 。西晋乐府 明显 地表现 出努 力 回归 汉 乐府 的倾 向,这在陆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 出。 ( 一)继承汉魏乐府的题材 、主题等
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1
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唐会霞李世忠(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摘要] 曹魏文人对汉乐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接受。
从对汉乐府声调、曲名、歌辞接受看,这一文人群体不仅继续沿用汉旧诗、旧曲,亦用汉旧题、旧曲而作新诗;从对汉乐府艺术手法的接受看,他们对汉乐府自结构上模仿、诗句上化用、修辞上沿袭;从对汉乐府抒情精神的接受看,曹魏文人乐府之作不仅与汉乐府抒情基调多有相似、相同,且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有高度认同。
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是乐府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转折,其在汉乐府经典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 曹魏文人汉乐府接受[关键词]曹魏乐府;汉乐府;承袭;接受[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A曹魏文人(包括汉末建安及曹丕正式称帝以后魏国文人)的文学创作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热点。
然长期以来,关于这一群体接受汉乐府的具体情况,却少有人进行深入探讨。
翻检相关资料可知,汉末大动乱后,不仅汉乐府仅存乐曲主要通过曹魏文人的接受得到了积极传播,而且这一文人群体在学习汉乐府基础上所创作的拟古乐府诗本身,更是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成就突出的艺术精品。
那么,曹魏文人群体接受汉乐府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的拟乐府诗在内容、艺术精神诸方面又呈现何种特点?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对汉乐府声调、曲名、歌辞的接受曹魏文人乐府诗创作的兴盛期在建安至魏明帝时期,其乐府诗总数,据笔者统计共145首。
以数量最多的曹氏家族四诗人曹操(21首)、曹丕(23首)、曹植(42首)、曹叡(11首)为例(仅统计完整篇目,统计数字据中华书局1983年版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对照他们各自现存所有诗作,曹操、曹叡所作全部为乐府诗,曹丕现存完整诗篇44首,曹植75首,然二人的乐府诗亦占到他们各自诗作二分之一强。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以曹氏家族文人为代表的曹魏文人群对乐府诗的创作确有极浓厚的兴趣。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汉魏乐府·杂曲歌辞所谓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把它称作“乐府杂题”,宋郭茂倩把它单独划成一类叫做“杂曲歌辞”。
根据郭氏的解释,之所以称为杂曲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庞杂,情思所感、宴游所发、忧愤所兴、别离之怀、征战之苦,兼收并蓄,时间跨度也大。
二是形式杂乱,有的有辞无调,有的名存义亡,有的虽有古辞可考,但歌辞残缺;有的古辞已佚,仅是后人拟述。
总之,因为其杂,不好归类,所以只好另辟一类。
但杂曲歌辞的思想、艺术价值倒不因其杂而有所损伤,相反,它与相和歌辞一样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在这类歌辞中保存的汉代民歌较多,其中像《婕蝶行》、《悲歌》、《枯鱼过河泣》、《上山采蘼芜》、《迢迢牵牛星》等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篇章,而且对后来刻意学习乐府民歌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影响。
至于其中的《孔雀东南飞》,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更不待言了。
蛱蝶行蛱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付欂栌间。
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在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民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鸟兽昆虫以人的情感和思想,透过它们之间的纠葛、遭遇来折射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在《诗经》中很少见,汉乐府中用得却相当普遍。
如前面说过的《双白鹄》就是透过一对雌雄白鹄的生离死别,来歌颂一种互相眷念又互相关心的夫妇生活;《乌生》则透过一只被射杀的乌鸦的悔恨和感叹,来反映世情难测和人生的危机感;《枯鱼过河泣》则是写一条遭了横祸的枯鱼写信给自己的同伴,要他们在潜伏著杀机的社会中,时时警惕著自己的言行,免遭杀身之祸。
这些诗以他们特有的丰富想像力,反映了那个动乱时代,人们的危机感和处世信条,含有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
这首《蛱蝶行》也是如此,它叙述一只“遨游东园”的蛱蝶被燕子捉去,带回梁间喂乳燕的经过,透过它的所见所闻与自伤自叹,来反映危机四伏、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东汉时代生存危机。
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乐府诗更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瑰宝。
乐府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而成的特色,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社会风貌以及他们内心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乐府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时代,由于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以及经济衰退等原因,人们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困境。
因此,在乐府诗中可以感受到浓郁而真实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歌颂英雄壮烈牺牲、反映民众苦难或者抒发自己激情豪情,都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不同层次上存在着各种复杂情感并迸发出的力量。
其次,乐府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争纷争。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命运以及个体生存等问题有着深刻思考和矛盾心理。
通过乐府诗可以看到,在歌颂英雄壮丽之余,也存在着对社会现实、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方面进行批评和讽刺的作品。
这些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了解魏晋南北朝社会风貌与人民心态的窗口。
进一步探究乐府诗与历史背景之间关系需要回顾当时政治形势发展变化。
首先是东汉王朝灭亡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然后由曹操建立魏国并夺取中原统一大业开始逐渐推进天下归属至魏晋南北朝最终形成五代十六国局势混杂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社会发展变革快速,伴随着政治经济变动而出现了各种不同阶层与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
乐府诗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宣扬价值观以及抒发对于权力斗争、战乱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的重要媒介。
许多著名佳作例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都是通过乐府诗形式来揭示当时百姓生活艰辛和主公领袖荣耀广大民众心中占据极高地位。
此外,魏晋南北朝之际还有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影响到文化艺术领域。
乐府演变论:从汉乐府到明清拟乐府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中国乐府诗批评史”(11BZW072)成 果之 一
①关 于汉武 帝“乃立乐府”的具体时间 ,史书无载 ,此作元朔五 年者 ,具体 参见拙作《“前乐府”概观》一文 ,载《宁夏师范学 院学报 》2O18年 6期 。
②关于“前乐府 ”的概念 、生成及其创作实况等 ,具体参见拙著《中国乐府诗批评 史》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武汉大学 出版社 ,2017年 ,第
模 拟之 作 ,其 始 于汉 魏 之 际 的 曹操 父 子 ,后 经唐 代 李 白、李 贺 、韩愈 等人 的努 力 ,而大放 异彩 于 乐府 诗 坛 。
由元 而 明而 清 ,拟 乐府 在其 发 展 、演 变 的历 史长河 中 ,既诗 人 众 多 ,又成 就 卓 著 ,而成 为 乐府 诗 史上 的 一 支
但 吴 兢 却 不知 晓 ,在 汉 武 帝 “乃 立乐 府 ”之 前 . 也 是 有 “乐 府 古题 ”的 .而 这 种 “古 题 ”,实 际上 就 是 “前 乐 府 ”之 “古题 ”②,如 扬 雄 (前 53—18)《琴 清英 》 所 载 之《雉 朝 飞操 》《履 霜操 》等 ,即为其 例 。仅 就这
劲旅 。但 拟 乐府 在 其发展 的约 1600年 的进 程 中 ,也 出现 了不 少值 得 注意 的 问题 ,特 别是 由元 而 明的拟 古 乐
府 .更 是 如 此
【关 键词 】汉 乐府 ;拟 乐府 ;古 乐府 ;明 清 乐府
【作 者简 介】王 辉斌 ,湖北 文理 学 院文 学 院教 授 ,湖 北 襄 阳 441053
1—26页 。 126
两 例 “古 题 ”言 ,吴兢 《乐 府 古 题 要 解 》虽 然 “要 解 ” 了《雉 朝 飞操 》(卷 下作 《朝雉 飞》),但 于 《履 霜操 》则 未 收入 。其实 ,据 拙著 《中国乐 府诗 批评 史》第一 章 第 二 节 可 知 ,类 似 于《履 霜 操 》这 样 的“前 乐 府 ”之 “古 题 ”,共有 九 十五 题 ,凡 一二 六 首乐府 诗①。但 无 论 是“前 乐府 ”抑 或汉 乐府 的 “古题 ”,都 存 在着一 个 无 可否定 的文 学史 事实 。即其最 初 主要是 音乐 之 题 (曲名 ),而非 文 学之题 (乐 府诗 名 )。如 《吕氏春秋 》 卷 五《仲 夏纪 ·五 【文献标识码 】A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诗篇之一。
该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战争频发、边疆混乱,故此诗歌风格常表现为悲壮豪迈,并折射出战争残酷的社实以及对于国家安定的期待。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研究,以挖掘其深刻内涵与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概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表现边疆战事和征戍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该类诗歌多以战争、边疆、戍卒等为题材,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艺术形式上,该类诗歌常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优美的诗篇。
三、艺术特色与价值1. 艺术特色: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真挚,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二是语言简练,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绘,将复杂的战争场面和戍卒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韵律优美,多采用古体诗的格式和韵律结构,读来琅琅上口。
2. 价值体现: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其次,该类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该类诗歌还具有思想价值,通过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传达了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追求。
四、经典作品分析本文选取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女子的坚韧;又如《敕勒歌》通过描绘北国风光和戍卒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与展望对于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可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情况;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共性和差异;最后,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边塞乐府诗进行综合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更是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描绘了那段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本文将就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进行研究与探讨。
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题材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些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有战争、英雄、边塞景象等等。
诸如《北征行》、《陈陶诗》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崇高的英雄气概。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战乱,也展现了人们的顽强生活意志与追求和平的期望。
其次,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风格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常常使用简练、朴实的语言,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出边塞历史事件的曲折过程。
音韵的运用也非常精妙,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出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歌中,节奏感较强,常采用五言七言句式,以节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例如《陈陶诗》中的“红玉蜡烛朱弦细,斜阳却照乌云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即运用了五言句式描绘了大漠沙如雪的壮丽景观。
此外,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还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意义。
这些诗歌记录了边塞生活、战争、英雄等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这些诗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轨迹与边塞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边塞生活的不易与辉煌。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综上所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自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边塞乐府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主题之一。
其特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边疆战乱、民族交融的壮丽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背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与民族交融。
边塞乐府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征战沙场的壮烈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
三、艺术特色1. 题材广泛: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民族关系、思乡之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2. 表现手法多样: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既有豪放奔放的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
其中,以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为主。
3. 情感真挚:边塞乐府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挚,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情感:这些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表达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2. 爱国情怀: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之思。
这种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3. 人生哲理:一些边塞乐府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生死观、价值观等,这些哲理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其次,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详细描述
诗歌开头便描绘了阴山脚下的壮丽景色,让 人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险峻。而“水寒伤马 骨”一句,借用水寒来表达女子对远方丈夫 的思念之情,情感深刻而含蓄。整首诗以自 然景观为背景,以饮马长城为引子,将女子 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真挚的 情感和浓烈的人性光辉。
《孔雀东南飞》
总结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讲述了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诗歌以孔雀起兴,通过 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 追求,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压迫的批判。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表达个人情感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如《青青河畔草》中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 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常常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如《长歌行》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 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描绘民间风情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常常描绘民间风情,如《陌上桑》中描绘了采桑女的勤劳和美丽,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生 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反映民间疾苦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文人乐府诗中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如《东门行》中描绘了一个贫苦家庭的 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02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的思想 内容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反映战争与政治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政治动荡不安,文人乐府诗中便反映了这些社会 现实。如《饮马长城窟行》中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 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反映社会阶级矛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文人乐府诗中对社会阶级的反映 也较为突出。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封建礼教对下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边塞地区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边塞乐府诗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边塞乐府诗的主题以军事、征战、边塞生活为主,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塞生活的描绘。
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动人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边塞的艰苦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歌不仅是士兵们壮丽事迹的记录,也是民众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疆的向往。
边塞乐府诗的艺术形式独特,一般由乐府诗的形式演变而来,采用了双调形式,曲调起伏跌宕,富有音乐性。
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边塞的战斗气氛和边塞人民的情感。
同时,边塞乐府诗还融入了当地方言和习俗,使诗歌更加地真实和贴近生活。
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乐府诗集《乐府杂曲》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其中收录了大量边塞乐府诗。
这些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思想和文化传统。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在今天,边塞乐府诗的研究仍在继续。
学者们通过对古籍的考证和对诗歌的解读,对边塞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在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通过借鉴边塞乐府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创作出了许多优。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比较与对照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比较与对照引言古代文学广泛而丰富,如同一片浩瀚的海洋,汉赋和魏晋乐府就是其中两个璀璨的明珠。
虽然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但在音乐、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汉赋和魏晋乐府进行比较与对照,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索它们在古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起源与发展汉赋的兴起与发展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韵文体裁,起源于汉朝,盛行于西汉时期,是由骊赋、杂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
汉赋以“辞章议论”的写作手法为特点,对于社会、政治、人生等问题进行抒发和表达,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如景描、人物塑造、抒发情感等。
魏晋乐府的兴起与发展魏晋乐府是汉赋的一个分支,与汉赋相比,魏晋乐府更加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
魏晋乐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起初是用于民间音乐的演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体裁。
魏晋乐府以歌颂军功、抒发个人思乡之情等为主题,具有一种质朴直接的艺术风格,通俗易懂。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音乐性对比汉赋的音乐性特点汉赋在音乐性上注重韵律的运用,常常采用工整的辞章、对仗、押韵等手法,使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十分明显。
汉赋还常常融入音律,使用特定的音乐模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旋律的流动。
魏晋乐府的音乐性特点与汉赋不同,魏晋乐府更加注重声音的表达和音乐的演唱。
魏晋乐府的诗歌结构简单,用词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歌谣性和音乐性。
它们常常配以特定的音乐曲调和旋律,以便于人们在演唱中更好地理解和传唱。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音乐性比较可以说,汉赋和魏晋乐府在音乐性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都注重以声音来表达感情和思想。
但是,汉赋更注重韵律和音律的应用,追求一种优美的诗意;而魏晋乐府则更加简洁明快,追求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
汉赋与魏晋乐府的艺术形式对比汉赋的艺术形式特点汉赋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常常采用多种手法进行表达。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也展现了人民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汉魏边塞乐府诗的特点汉魏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多以描写边疆军事生活和民族风情为主,形式多样,语言朴素自然。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常常通过对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的描写,表达了对抗外敌、保卫家国的坚定信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展现了当时边疆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安,边疆地区的战乱和民生疾苦成为了诗人关注的重点。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开始更加注重运用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对时局的深沉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特色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在主题上更加广泛,既涉及战争与和平,又涵盖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语言上,诗人开始运用更加精致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表现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在音乐性上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得诗歌在演唱时更具感染力。
五、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的主题鲜明,以反映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主题;二是语言朴素自然,表现了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三是形式多样,既有整齐的七言、五言,也有富有音乐性的长短句;四是修辞手法丰富,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从历史价值来看,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记录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引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诗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融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分析其中的原因、表现方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乐府诗简介乐府诗起源于中国古代音乐制度中的“乐府”部门,是一种带有歌曲性质的诗歌形式。
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度和节奏产生音乐效果;二是以歌唱或朗诵形式传扬出去。
乐府诗通常由官方机构编纂、流传,并多以口耳相传为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也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被分裂为多个政权,武力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乐府诗与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和融合。
3. 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政治变迁: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社会上有了更大程度的交流和影响。
-文人士族活动:许多才俊豪杰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吸引了各地的人士参与其中。
- 境遇变化:由于战乱和政治不稳定,人们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抒发需求增多。
乐府诗成为很好的宣泄工具。
4. 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方式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形式上:将汉唐音乐、民族乐器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 词汇和表达上:采用各地方言和民族的特色词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5. 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 艺术传承:乐府诗成为后来唐宋时期律诗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 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各个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有机结合。
这种融合表现在艺术形式、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汉魏晋乐府的兴盛
署, 外兴乐府 、 协律之事。 所 以一些学者认为乐府 自汉 截 然 不 同 , 总赵代 之 音 , 齐 楚之 气 , ” 它“ 撮 延年 以曼 声协
称 大量 出现 。
其次 , 作为音乐机构中工作人员的代名词出现。 音乐机构名称 ; 其二 , 代指在音乐机构中工作的 “ 少府 , 秦官 , 掌山海池泽之税 , 以给共养 , 有六垂 。 其一 , 其三, 代指歌辞内容 。 属官有尚书、 符节 、 医、 太 太官、 汤官、 导官、 乐府 、 若卢 、 人 ; 考工室 、 左弋 、 居室 、 甘泉居室 、 左右司空 、 东织 、 西织 、 东 园匠十六官令垂。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今汉郊庙
以《 中史料为证 :冬 “ 设 帷帐 , 陈酒 肉 , 而令上居他帐 , 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 和其工作人员称呼为乐府 , 晋书》 司空 、 兴平伯陆玩薨。除乐府杂伎 。罢安 之貌 , 还慢坐而步。 又不得就视 , 上愈益相思悲感 , 为作 十二月癸酉 , (成帝纪》 “ )时乐府伶人避难 , 多奔沔汉 , 燕会之 诗日 : 是邪 , 非邪?立而望之 , 偏何姗姗其来迟 ! 令乐府 州 。”《 僚佐或劝奏之。”《 ( 山涛传》 “ )安善于抚接 , 吉凶夷 诸音家弦歌之。 (汉书.卜 ”《 夕戚传》 ,史记》 汉书》 )《 与《 中 日, 及其死 , 陇上歌之日……曜闻而嘉伤 , 命 的史料均表明, 在汉朝 ,乐府” “ 一词作为音乐机构的名 险与众同之 ,
诗歌 , 未有 祖宗 之事 , 音调 均 , 不协 于钟 律 , 内有 八 又 而
两晋文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
两晋文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
唐会霞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0)002
【摘要】两晋时期,文人接受汉魏乐府的主要方式是在创作中进行模拟.两晋诗人共创作乐府诗230余首,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第一,依旧曲作新词;第二,接受汉乐府叙事诗体;第三,对汉乐府题目与内容相关之特点的接受;第四,对汉魏乐府内容、题材、风格等的接受.两晋诗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为后代诗人拟作乐府诗提供了范式,并进一步推动了汉魏乐府的经典化进程,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唐会霞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J], 唐会霞;李世忠
2.篇:文人拟乐府的标志?——以曹植文人乐府歌辞为中心考察 [J], 郭晨光
3.论陆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 [J], 唐会霞
4.一部汉魏两晋词语的最新工具书——《乐府古辞词典》序 [J], 梁扬;费振刚
5.论两晋文人对建安诗风的接受 [J], 裴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四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四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四陈友冰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五言乐府中最古老的一首,属“相和歌辞”中的“相和曲”,大约是汉武帝时从吴楚一带采集的民歌。
江南,汉代指的是扬州地区。
关于这首歌的主题,吴兢说得很明白:“江南,古词,盖美芳辰美景,嬉游得时”(《乐府古题要解》),但过去一些古板的文人却不这麼看,有人认为是讽刺当时淮扬地区由于社会富裕,男女之间相悦相嬉的淫荡社会风气,所谓“物阜风淫,所以为刺”(朱嘉徵《乐府广序》》,有人干脆说他是像《诗经》中“宛丘”、“东门之枌”一样,讽刺陈国一带淫荡的社会风气:“刺游荡无节,宛丘、东门之旨”(徐献忠《乐府原》》。
但正如《诗经》中的《宛丘》、《东门之枌》并非是讽刺陈国一带淫荡的社会风气,而咏歌女巫师们的生活与恋爱一样,汉乐府《江南》同样是表现江南采莲男女的劳动与爱情。
透过诗中那茂盛的莲叶和活泼的鱼儿,我们彷彿看到了田田莲叶下那一张张欢笑的脸,也彷彿看到了像鱼儿一样东西乱窜、互相追逐的一只只采莲船。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只有七句、三十五字,而且后四句完全是在重覆。
从效果上来看,它把采莲生活表现得异常丰富,爱情欢乐亦抒发得异常充分,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麼,《江南》是怎样在短小的结构里,纳入了如此巨大的容量和如此深长的情感呢?首先,它采用双关、含蓄等手法来以物喻人,以景附情。
这首诗是写采莲人的劳动与爱情的,但诗中几乎没有一个字直接去写劳动的场面,更没有一个字道出他们的爱恋和心绪,完全是透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及一些双关和暗示来透露其中讯息的。
第一句“江南可采莲”的“可”、“莲”二字就大有讲究。
“莲”是一种水生植物,荷生水上、藕埋水底,无水而不活。
大江南北多湖沼河塘,因此莲也特盛,这是“江南可采莲”的原因,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与莲的特征有关。
新荷出水,亭亭玉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少女那裊娜的身姿;荷花映日,粉白轻红,娇艷欲滴,又使人联想到少女青春的面容。
乐府诗发展线索
乐府诗发展线索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类诗歌体裁,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至隋唐。
以下是乐府诗的发展线索:
1.起源(汉代):乐府诗最早的形式出现在汉代,最初是由宫廷的官方歌咏之类的文艺活动发展而来。
这些诗歌以歌谣的形式传唱,通常富有音乐感。
2.《风雅颂》的影响:在汉代,《风雅颂》成为了一种宫廷音乐,对乐府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乐府诗形成的一部分背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由于社会动荡、民歌盛行,乐府诗逐渐走向繁荣。
在这个时期,乐府诗多以表现社会风貌、民间风俗、军旅生活等为题材。
4.《乐府杂录》的编纂:在南北朝时期,《乐府杂录》成书,它收录了大量的乐府诗篇,使乐府诗的形式和题材更加丰富多样。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乐府诗仍然继续发展,成为文学的一个独立体裁。
在这个时期,乐府诗逐渐超越了宫廷音乐的局限,成为文人雅士们表达抒发感情、描绘社会风景的一种方式。
6.《全唐诗》的整理:唐代时,《全唐诗》的编纂整理使得大量的乐府诗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资料。
7.后续影响:乐府诗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宋代,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能找到其影子。
它对后来诗歌发展、民间歌谣、曲艺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乐府诗的发展线索可以追溯到汉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到隋唐时期的巅峰,并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于联邦德国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范式。
它以现代阐释学和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为中心来研究文学作品(接受美学称之为“本文”)在历史上的接受状况,为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能称为“本文”。
本文借鉴这一理论来探讨两晋时期的学者文人对汉魏乐府的接受状况,并从而进一步汉魏乐府的经典价值及两晋时期的人们的审美观及价值观。
一、传唱与研究两晋时期,是历史公认的乐府创作的低潮期,特别是东晋时期,只留下了数首乐府诗。
但在漫长的乐府文学史上,它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在对汉魏乐府的接受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晋的乐府接受成果主要出现在西晋。
接受的形式主要为演唱、研究、记录和创作中的借鉴与模拟等。
根据《宋书·乐志》的记载,两晋时期演唱的汉魏乐府旧曲主要有《气出唱》、《精列》、《江南》、《东光》、《十五》等34首。
这34首旧曲中有《江南》、《东光》等19首汉代旧辞尚存,其它15首旧辞不存,使用的歌辞为魏三祖、曹植、石崇等人所作。
毫无疑问,各种场合的演唱和欣赏既是晋人接受汉魏乐府的一种方式,也进一步加强了汉魏乐府的广泛传播,为后代人的接受打下了基础。
两晋时期的另一种接受形式为研究和记录,出现了两部专著。
一部《古今注》,一为《荀氏录》。
《古今注》作者崔豹,字正熊。
曾做过晋惠帝时太傅丞。
其它情况史无明载。
他的《古今注》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共分三卷。
中卷“音乐第三”一门专门论述乐府歌曲的本事、缘起或者古辞大意,共十八条,或详或略。
其中,《薤露》和《蒿里》两曲的汉代旧辞也被收载。
这是汉乐府相和歌曲中最早被记录而流传下来的两首古辞。
此外,崔豹还解释了《短箫铙歌》和《横吹曲》两组歌曲的相关情况。
虽然崔豹的解释并非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但因为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研究汉乐府歌曲本事的著作,所以很为后世人看重。
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都引用了其中的材料。
特别是五代后唐人马缟《中华古今注》中“音乐”一门全部挪用崔豹《古今注》这一部分内容。
可见直到五代时期,崔豹对这些汉乐府古题的解释还是非常权威的。
《荀氏录》的作者荀勖,字公曾,博学多才,历仕魏晋,官位显赫。
由于精通音乐,所以曾为晋光禄大夫,“记掌乐事,又修律吕”,还制作了晋四厢乐歌17首,晋正德大豫舞歌2首,为晋朝雅乐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书•乐志》在收录相和歌清商三调歌诗时注明“荀勖撰旧词施用者”,由此可知晋代传唱的汉魏相和歌曲所用旧辞皆为荀勖辛苦搜集。
他的《荀氏录》,是较早记载和收录汉魏乐府歌曲在晋代的演唱、所用的歌辞等有关情况的著作,但已于隋前亡佚。
现今我们仅可从《乐府诗集》引用的《古今乐录》里的材料中知道其部分内容。
它详细地列举了汉魏时期众多乐府旧曲在晋代的演唱情况,虽然仅存少许,但在乐府文学史上也是珍贵的。
这两部著作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研究或记载汉魏乐府相关情况的著作,是乐府接受史上的开山之作,其功最不可没。
二、创作中的模拟两晋乐府接受的第三个方式即是对汉魏乐府的模拟。
晋人的乐府诗歌,成就虽不比三国时期,但也独具特色,无论在乐府文学史上还是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两晋时期的乐府诗作者主要集中在西晋,他们是傅玄、张华、陆机、石崇等,共留下了约230余首乐府诗。
其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和鼓吹曲辞等用于仪式的雅乐歌辞有近120首,而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词这些非仪式歌辞有110余首。
其中,以傅玄、陆机所做最多,各为100余首和50余首。
其他作者尚有荀勖、成公绥、张载、张骏、梅陶、陶渊明等。
可以看出,西晋乐府诗作者的数量多于东晋,乐府诗数量也远远超过东晋。
统观晋代200余首乐府诗,最突出的表现有四点:第一,依旧曲作新词;第二,对汉乐府叙事诗体的接受;第三,对汉乐府题目与内容相关之特点的接受;第四,对汉魏乐府内容、题材、风格等的接受。
虽然晋代诗歌创作成就在唐以后评价不高,但它在乐府诗的创作接受上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却使晋代的乐府诗独具特色,在乐府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依旧曲作新词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晋代的雅乐歌辞里。
西晋禅代开国,基本和平的过渡使得各种制度顺利地沿袭下来,其中,对曹魏礼乐制度的继承成为晋代接受汉魏乐府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晋书•乐志》记载:及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创。
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而已,使傅玄为之词云。
1这一记载告诉我们,晋代雅乐中郊祀、明堂所用乐曲,在曲调上仍使用曹魏的音乐,只改用了由傅玄创作的新词。
除过这些歌辞外,傅玄还根据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和魏代缪袭改作的魏鼓吹曲辞创作了晋代的鼓吹曲辞。
《晋书》乐志曰:武帝令傅玄制鼓吹曲二十二篇,以代魏曲。
这些歌辞大多数继承了汉代鼓吹曲辞的杂言形式,只有六篇为三言或五言。
但与汉铙歌内容庞杂的特点不同,它们继承了魏缪袭所作鼓吹曲辞歌功颂德的特点,文学价值不大,遭到后人批评。
如清代王士祯说:“汉乐府鼓吹二十二曲,今所存《朱鹭》以下是也。
魏缪袭、吴韦昭、晋傅玄皆拟之,率浅俗无复古意。
其词尤多狂悖,如昭之《关背德》、袭之《平南荆》、玄之《宣受命》、《惟庸蜀》等篇,狺狺狂吠,读之发指。
而左克明、郭茂倩皆取以附汉曲之后,何其谬也!无巳宁取柳宗元、谢翱耳!”2看来古人对此类歌功颂德之作还是比较反感的。
据沈约《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的记载可知,傅玄创作的这类雅乐歌辞有60首之多。
其它雅乐歌辞的作者还有:张华(23首),荀勖(17首),成公绥(16首)。
东晋又有曹毗作《江左宗庙歌》13首。
这些歌辞的内容除了如傅玄鼓吹曲辞歌功颂德外,还有些是描写神人之欢和祈福等内容,缺少真情实感,文学成就不高。
但做为一个国家的礼仪用乐,文化上的意义却很重大,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
1《晋书•乐志》,第679页2王士祯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2页。
2、对汉魏乐府叙事体的接受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傅玄的乐府诗中。
汉乐府叙事诗多名篇佳作。
至曹魏时,除左延年《秦女休行》一首外,三曹及建安七子的乐府诗绝大部分为抒情之作。
有些诗中虽不乏叙事的成分,但这些叙事成分却是为抒情服务的。
乐府叙事体风光不再。
至晋代,傅玄、石崇的数首乐府诗真正继承了汉乐府的叙事体,成为我国诗歌史上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其中傅玄的《秦女休行》、《惟汉行》、《秋胡行》,石崇的《王明君》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如傅玄的《秦女休行》,它袭用左延年《秦女休行》旧题,讲述了一个庞氏女子为父报仇的故事,与左延年《秦女休行》事同而人名不同。
这一故事三国时皇甫谧的《烈女传》最早记载,后来《三国志》与《后汉书》皆有传。
郭茂倩将两诗录入时认为“义同而事异”。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也持相同意见。
4而胡适《白话文学史》则认为两事皆来自民间传说中的同一个故事。
5笔者则认为,从傅玄诗的内容看,傅玄可能是在皇甫谧《烈女传》之后模仿左延年诗而写成的。
而左诗写成时,皇甫谧的传记、《三国志》、《后汉书》均未写成,左延年仅是听到了此事的民间传说而粗略加工,因而细节尚不完备,两诗所叙实为一事。
两诗题目和事迹相同,且都对女主人公的复仇行为持赞颂的态度。
同时,二位作者皆为妙解音律之人,从两首诗句式参差、音节流畅的特点来看,可能都为被乐之歌。
所不同者,傅玄诗情节更为曲折,描写更为细腻,人物形象也较左延年所作更为生动饱满。
而最突出的是,傅玄诗感情充沛,于叙述之中充满了热烈的赞叹。
整体上激昂慷慨,豪气冲天。
胡应麟评其为“辞义高古,足乱东、西京,乐府叙事,魏、晋仅此二篇(另一篇指左延年《秦女休行》”,6陈祚明以为“音节激扬,古质健劲”,(《采菽堂古诗选》),陆时雍称其“其事甚奇,而写之不失尺雨。
情生于文,文生于情”。
7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这首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后人的赞誉。
傅玄《惟汉行》也写得极为出色。
诗题《惟汉行》一题始自曹植,是曹植取自曹操《薤露行》首两字而成。
傅玄借此题咏汉代故事,题名与题义吻合。
此诗成功之处在于对各个人物的心理和行动刻画得细腻入微,而又与各人性格、身份极为吻合,“奋剑起”、“虎叱”、“嗔目骇三军,磨牙咀豚肩”、“威凌万乘主,指顾回泰山”等诗句用词准确形象,充满气势,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在目前。
3《乐府诗集》卷六十一,第886页。
4萧涤非先生认为:“此(指傅玄《秦女休行》)亦借古题以咏古事之类。
左延年所咏,其事不传。
而此篇之庞烈妇,亦言杀人报怨,以烈义称,则载在正史及私人著述,犹历历可考。
”《汉魏乐府文学史》,第180页。
5胡适云:“依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想当日有一种秦女休的故事流行在民间。
这个故事的民间流行本大概是故事诗。
左延年与傅玄所作《秦女休行》的材料都是大致根据于这种民间的传说的。
”《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6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7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1983年版,第1404页。
另外,傅玄尚有两首《秋胡行》,一为四言,一为五言,皆为咏秋胡故事,是《秋胡行》这一古题第一次有了与其内容相符的歌辞。
五言一首继承了汉乐府善于铺陈的特色,把秋胡妻的愁思、美貌刻划得较为细致。
同时,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又表现出了文人诗的特点。
《秋胡行》这一古题自从有了傅玄的拟作后,谢灵运、颜延之、王融、高适的拟作也都是咏秋胡故事的。
傅玄对他们的影响显而易见。
傅玄这四首叙事诗不但继承了汉乐府的叙事体,而且从语言风格上来说与晋代“轻绮”之风截然相反,“文字古朴,大有汉风”,8《诗镜》评其“古貌绮心,微情远致,汉后未睹其俦。
乐府淋漓排荡,位置三曹,材情妙丽,似又过之”,评价甚高。
又评曰:“傅玄得古之神。
汉人朴而古,傅玄精而古。
”9以此四首诗观之,此评甚当。
晋代乐府叙事诗较著名的还有石崇的《王明君辞》。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代言的方法叙述了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情调哀怨。
行文夹叙夹议,对昭君的心理揣想细腻而妥帖,是一首较为成功的乐府诗。
但与傅玄诗相比,则缺少汉乐府古朴之风而多了一些文人之气,同时也表现出了重抒情而轻故事的倾向,表现出了文人乐府诗变叙事为抒情的倾向。
3、对汉乐府名实相关之特点的接受汉乐府古辞,题目和内容相符是其最大特点,如《战城南》便写发生在城南的一场战斗,《平陵东》便写发生在平陵东面的一个故事,《妇病行》便写一个妇人病重时发生的事情,《孤独行》便写孤儿的不幸遭遇,《陌上桑》便写在陌上采桑是发生的故事。
曹魏乐府曾颠覆了这一传统,题目与内容全不相关。
到了晋代,诗人们不满曹魏诗人的做法,遂跨过曹魏,直接向汉乐府学习,努力使诗题与内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