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纪录片创作的主客观边界探析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长久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
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摩阿纳》之后即在《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但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原生态的记录,它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的基础,即客观性;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更多的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创意性的编辑,也就是说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拍摄纪录片,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用事实说话。
所以纪录片的客体勿庸置疑是绝对的真实存在的实物,所有经过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都是建立在一种事物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的《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丰富的客观素材成了支撑了全片的基础,全片只使用了少量音乐,没有一句解说词,把纪录片的客观性做到了极致。
这也是彭辉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
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说话,是我创作《平衡》的基本原则。
”《舟舟的世界》编导张以庆也曾为了追求舟舟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进行了数月的追拍。
另一方面,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人的参与决定了纪录片不可能脱离主观性。
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
从前期准备的预想,中间的采访拍摄,到素材的精挑细选、优化组合,都有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编导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主观干预意识,当然,这种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纪录片的生命是客观性,而创作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那么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主?^性和客观性该如何把握呢?本文以纪录片《沧海桑田》为例简要加以分析。
一、选题立意方面1.客观事物的多意性与主观选择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会遇到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题材的选择。
当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选择并决定拍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主观的创作。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定的,限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制作哪种题材的纪录片,本质上是创作者主观认知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纪录片《沧海桑田》的诞生也是如此。
影片中所拍摄的地点在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市曾被誉为“煤都”,这里的煤矿开采史逾百年,煤炭曾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荣光,而随着资源枯竭,地下因采煤被掏空,地质沉陷问题凸显。
为紧急避险,政府已组织几批次人口转移安置,但还有近万人生活在沉陷区。
2015年,计划中的最后一次搬迁即将拉开帷幕。
从客观上讲,沉陷区不是抚顺独有,也不是中国独有,自人类从事开采活动后这个专有名词就有了生命,在世界各地都屡见不鲜。
而从主观的创作角度来讲,沉陷区这个题材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影片可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可以探讨沉陷区的形成、危害和治理的问题;可以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探讨发展的问题。
而无论你选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如果你围绕既定主题去寻找相关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去印证主题,那么这种创作方式就要留心是否贴近实际,又是否太过主观。
其实主观创作中也可以有相对客观的选择,对于《沧海桑田》创作之初是打算要从环境讲人,而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从人去讲环境,这是期望在主观中尽量客观的尝试和选择。
2.貌似客观的主题是一个主观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纪录片拍摄实践来看,随着对被拍摄对象的深入了解,我们拍摄之初的主题会得到不断印证和丰富,甚至发现更具价值的主题,对于《沧海桑田》选题之初只想讲一个单纯的环保主题内容,而随着拍摄的持续、事件的发展,随着对拍摄人物的了解,对于沉陷区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初设想的环境主题在被不断丰富的同时已无法承载另外一些同样迷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无疑会使影片更发人深省、更有生命力。
《2024年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范文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在纪录片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的边界问题。
这些边界问题不仅涉及到纪录片的内容选择、制作手法、叙事方式等,还涉及到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纪录片边界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纪录片的边界问题概述纪录片的边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选择的边界。
纪录片的内容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选择拍摄主题和内容时,需要考虑到是否能够触及社会敏感话题、是否尊重个体隐私权等问题。
这需要创作者在权衡利益、尊重事实和平衡各方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选择。
其次是制作手法的边界。
纪录片制作手法多样,包括实景拍摄、访谈、后期剪辑等。
在运用这些手法时,需要考虑到是否尊重了被拍摄对象的真实性和隐私权,是否过度干预了事件的进程等问题。
这需要创作者在尊重事实和真实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再次是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边界。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争议和误解。
这需要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尽可能地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呈现事实。
三、纪录片的边界问题研究方法对于纪录片的边界问题研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边界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其次是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纪录片边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是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以及纪录片在这些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受众反馈,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四、纪录片的边界问题研究实践在纪录片制作实践中,如何处理边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纪录片创作应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纪录片创作应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熊跃东(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纪录片应该坚持客观性记录还是主观性创作,这是每一个跨入纪录片拍摄专业的人终将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的立场和选择。
不同的选择将决定纪录片创作的不同走向和风格。
一旦选择了主观性取向,那么这种主观性对创作人员在作品中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取向对作品真实性的干扰就成了许多纪录片创作人员必须谨慎把控和应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应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6-0119-01一、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通过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当然,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因此,拍摄纪录片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不能生搬硬套,歪曲事件的发展过程,更不能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情节。
二、纪录片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现实的辩证统一(一)纪录片筹备阶段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纪录片创作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题材和选择什么样的题材。
题材是决定一部纪录片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商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了一个好的题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每部纪录片都有记录的对象和事件,编导对题材的主观性选择是纪录片创作的总依据和总方向。
例如,成都电视台纪录片《新二环 同心环》,该作品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主创人员一开始就紧紧把握这部题材的特点和诉求:全景式地反映成都二环路改造工程,记录成都新二环的诞生历程,生动、真实地还原城市治理样本的实践路径。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
发展 中 ,很 多东西是 导演无法 在记 录前 便有 所预料的 ,但导演 又必须使故事 的发展符合 自己艺术的表达。所以只能在故事的 发展 中把握故事 的走 向 ,让其符合 自己的表 达 ,这便是 立意的 主观性 。在 央视热播 的 《 舌尖上 的中国 》一 、二季里 ,我们通 过影片看到 了导演 的表达 ,原 以为仅 仅是对 中国食物 的记录和 展示 ,但不 曾想 到 ,人文 的内容 占据了广大篇 幅。这 不仅 仅是 内容上 的体现 , 还包括镜头 与解说词 , 甚 至还有音乐上 的取舍 。 导演 的主观选择直接导致 了影 片最后展 现 ,在导演 的主题 把握 上 ,选取 了更多符合 自己立意 的题材 和故事 ,从 而达 到导演片 子 最 后 所 呈 现 的主 题 表 达 。 三 、故事 谈到纪录片 的故事 , 故事的真实性无 疑是最为重要 的一环 , 而真实 的故事表现在很多人看来 ,就是 客观 的 ,与主观无缘 。 我们知道 ,在一部优 秀的纪 录片里 ,一个 能够 打动人 的故 事非 常重要 ,连一些 自然类 型的纪 录片里 ,都把 动物拟人 化处理 , 展现动物们 的故事 。但是纪 录片里 的故事并非把事物 或者人 物 的2 4 小 时全盘记 录,其实展现出来的是有选择 的故事 。如范立 欣 的长篇纪录片 《 归途列车 》 ,片子展现 的是张 昌华一家三年来 春节期 间返家探亲 的历程 ,呈 现农 民工 的悲苦 、亲情 与生计 间 的矛盾 。范立欣认为 ,当代 中国的经济 都 市的繁华 ,其 实都 是建立在农 民工 的牺牲之上 。在此片摄影孙少光为 S I N O R E E L
一
清远
5 1 1 5 道这部纪 录片记 录的东西是 什 么。 ・ 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也可 以发 现 ,纪录片想要表 达 的是什 么。有人会说 ,纪录片 的记 录就是 表达 ,这 两者是统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影像叙事形式,通过对事实的记录来呈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件。
然而,在创作中,主观性往往也会介入其中。
本文将从题材选择、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探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
首先是题材选择。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往往会受到导演的个人偏好和主观认知的影响。
导演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是与自己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相关的议题。
这就导致了纪录片的题材偏好,很难是完全中立客观的。
例如,在环保主题的纪录片中,导演可能会强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倡导节能减排等方式,这也就难以避免地引入了主观性。
其次是拍摄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包括镜头选取、影像构图、声音设计等,这些选择代表着导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表现难民潮的题材中,导演可能会选择用大量的照片和影像来凸显难民的人数和痛苦,这种手法加强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却忽略了一些难民的真实情况和生活状态,从而形成一定的主观态度。
最后是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将素材进行剪辑、配音、特效等加工处理。
不同的制作手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影响观众的理解和反应。
例如,在神秘事件的纪录片中,制作人可能会使用一些恐怖音效和画面音乐来制造气氛,引导观众在特定的心理情境下,这样的制作手法也让纪录片的主观性更强。
总之,探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首先要明确一点,纪录片是一种复杂的表现形式,主观性在其中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创作中,我们应该尽量追求中立客观的表现方式,表现事实真相的同时,要注重尊重被记录事物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摄像、声音和文字等记录和传播特定主题或事件的影视作品。
然而,纪录片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它包括了很多主观的成分。
首先,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是由编导和制片人选择的,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价值
观和传达的意图来确定题材和内容。
例如,某些纪录片可能强调事实,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另一些可能更注重观众的情感体验,讲述生活中的故事。
其次,摄影手法也决定了纪录片的主观性。
拍摄时采用的镜头、拍摄角度、镜头焦距、光影和音效等以上的元素都是编导和摄影师自主选择的,这些选择也会影响观众的视角和
情感体验。
例如,一个头顶俯视镜头可能让观众感觉被压迫,而一个拍摄孩子笑脸的特写
镜头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感动。
第三,剪辑也是影响纪录片主观性的几大因素之一。
剪辑师可以通过插入背景音乐、
切换不同的场景或画面,或删除或扭曲某些内容来对观众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
例如,在
一部关于自然灾害的纪录片中,编导可以使用剪辑技巧来加强情感效果,如通过缓慢的镜
头快速剪辑、紧张的音乐和昏暗的色调来强调灾难的可怕和无法抗拒的力量。
最后,纪录片的音乐和声音效果也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声音可以激发观
众的情感体验,用于产生惊恐、悲伤或欢乐等感受。
例如,通过加入语音访谈或者配音,
利用声音的变化来强调某些情感表达。
总之,电视纪录片是重要的视觉媒介,它可以用于显露人们的美好和隐藏在日常生活
中不为人知的事情。
然而,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包括了很多主观因素。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
因素有助于制片人设计出更有说服力的纪录片。
生活影像的记录——当代纪录片创作谈
2020第11期 / 总第405期97Column纪录片是对真实案例的记录,并不是虚构的故事,它的主要目的是将过去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当代纪录片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目光在社会百姓身上,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而通过这些状态,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并学会如何积极面对生活。
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所用到的技巧也越来越多,要创作出好的纪录片,需要多种因素的作用。
一、纪录片概述我国接触纪录片是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影视人员到中国拍摄新闻片才开始出现纪录片这个词。
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朱连奎作为中国的摄影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一同拍摄了一组纪录片《武汉战争》,主要是对南昌起义事件的反映与呈现,而这也代表着我国正式诞生纪录片。
在之后的发展中,纪录片并没有将其真正作用展现出来,而是成为宣传政治的一种工具。
因此,——当代纪录片创作谈生活影像的记录【摘 要】随着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纪录片也逐渐开始转型,创作进入新时期,一方面,市场对纪录片的包容性与接受性增强;另一方面,市场题材增多,影响力增加。
在当前,如何创作好当代纪录片是电视行业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技巧;分析任 旻(三)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推动转型发展媒体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广播电视的转型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广播电视台管理者要注重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定期安排进行培训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从而给电视节目带来更多的新鲜创意。
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新媒体人才,部分广播电视台员工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员工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而且容易保有传统的媒体理念,故步自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广播电视的发展。
为此,广播电视台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人才引进和现有队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引进拥有先进理念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才,优化人员队伍,还要激发现有团队的生机与活力,给当前的媒体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只有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做到与时代接轨,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广播电视的转型与发展。
“主观介入”的边界问题:论纪录片的真实旨归
“主观介入”的边界问题:论纪录片的真实旨归作者:赵佳宝徐爽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纪录片将人们的生产活动以及生存环境通过“真实记录”展现在大众面前,纪录片创作中的素材撷取于现实生活,而创作主体的主观元素不论是从局部到整体,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渗入到了纪录片的过程中。
随着纪录片朝向多元化发展,纪录片对剧情片的借鉴越来越多,导致纪录片中“真实记录”和“主观介入”这对辩证概念之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多的“主观介入”会使纪录片失去其“真实”的独特魅力,所以“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之间边界的厘定是对主观介入“度”底线的划定,也是值得创作主体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记录;主观介入;平衡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72-02关于纪录片第一特性“真实性”,目前在学术界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照相本性论所提出的纪录片应该完全摒除个人主观思维,充分利用摄影摄像机的影像再现功能,机械式地记录现实场景,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
另一种则是形象本性论提出的纪录片应该具有艺术性,有必要对现实场景进行挑选、概括、凝练,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做到主观元素的“零添加”是不可能的。
就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而言“真实记录”和“主观介入”在片中的含量决定了最终的呈现效果,所以厘清两者间的边界,对两者进行合理分配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课题。
一、“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边界厘定“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第一“标签”,它不仅体现在真实素材撷取上,同时体现在拍摄的手法、画面的设计以及后期剪辑等各个方面。
由路易·卢米埃尔在1985年创作的《工厂大门》等实验性电影都是接近于“绝对真实”的纪录影片。
但所有的真实都是相对的,纪录片作为精神产品,其创作主体的思想和主观选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合理的主观介入是将无数零碎的片段串联到一起的“红线”,并将所有“真实记录”的素材幻化成表达主观意图的资源。
《2024年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范文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方式,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社会现象等呈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边界问题。
本文将就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边界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纪录片边界问题的概述纪录片的边界问题主要涉及到内容选择、创作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
首先,内容选择上,纪录片需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既要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其次,创作手法上,纪录片需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拍摄技巧和手法,以呈现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画面。
最后,传播途径上,纪录片需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适的传播渠道,以扩大影响力。
三、内容选择边界问题研究内容选择是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内容选择上,纪录片应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深入人心的题材。
然而,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之间寻找平衡,是纪录片制作中常见的难题。
一方面,过于追求娱乐性可能导致内容失真,失去纪录片的价值;另一方面,过于追求真实性可能使观众产生距离感,降低观看兴趣。
因此,纪录片制作者需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以呈现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画面。
四、创作手法边界问题研究创作手法是纪录片制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纪录片制作者需运用各种拍摄技巧和手法,以呈现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画面。
然而,在拍摄过程中,制作者需注意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权和肖像权等权益。
此外,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事件,制作者需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同时,制作者还需关注画面、音效、配乐等元素的运用,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五、传播途径边界问题研究传播途径是纪录片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
然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适的传播渠道,是纪录片制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艺术形式的边界问题。
我们将首先明确纪录片的基本定义,进而分析其在创作实践、艺术表达以及观众接受等方面的边界模糊现象。
文章将探讨纪录片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剧情片、实验电影等)的界限,并试图揭示这些界限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而变动。
我们还将关注纪录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和角色,以及它在塑造公众认知和价值观方面的潜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纪录片创作和批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纪录片提供指导。
二、纪录片边界问题的理论探讨纪录片边界问题的理论探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它涉及到影像语言、叙事结构、创作观念以及观众接受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层面,纪录片边界的界定往往与真实性的追求、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主体的介入程度等因素紧密相连。
真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也是其边界问题的核心。
纪录片追求的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但这种真实并非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经过创作者主观选择、解释和构建的。
因此,理论界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纪录片应该尽可能保持对现实的客观记录,避免创作者的主观介入;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作者的主观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这种介入使得纪录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纪录片边界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是影响纪录片边界的重要因素。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常常采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如剪辑、音效、配乐等。
然而,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影片的原始面貌,使得纪录片与虚构影片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因此,如何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表现手法,成为纪录片创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创作主体的介入程度也是影响纪录片边界的一个因素。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往往通过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电视纪录片一直是人们获取历史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真实性、客观性的追求,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并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介于新闻和艺术之间的传播形式,它以电视为载体,通过记录真实的事件、人物或事物来呈现特定主题或现象。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主观性问题经常会引起争议。
主观性是指创作者在创作中所带入的个人情感、观点和态度,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作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某种程度上,主观性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加生动和感人;但过度的主观性也可能导致作品失去客观性,甚至被指责为“伪造”。
我们需要认识到,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些因素会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品中。
试图完全消除主观性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创作者的创作权。
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主观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主观性的存在,并努力在作品中取得平衡。
对于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问题,我们需要在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在创作理念上,创作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观点,并且在选择素材、拍摄视角以及叙事方式上,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公正。
创作者在使用技术手段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渲染或夸大事实,避免主观色彩过重。
这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以及对待素材和叙事的严谨态度。
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创作标准和观众认知模式。
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标准,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起更加规范的创作流程和审核机制,以确保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于观众认知模式的建立,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观众正确理解和看待电视纪录片,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辨别作品中的主观因素。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尽管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提高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建立科学规范的创作标准和观众认知模式,以及学习国际经验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减弱主观性对作品的影响,保持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其具有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传递社会信息、引领舆论风向等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但是,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把握难点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通常要体现真实、客观的特点,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如果盲目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可能会导致纪录片的视角失衡,甚至引发争议。
比如,在处理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时,很可能引起意见分歧。
因此,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在提供真实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达到真实和客观的平衡。
二、形式语言的创新难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在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难点。
传统的纪录片形式中,往往以讲述和文字说明为主,缺少出彩的视觉呈现方式和审美享受。
因此,如何兼顾叙事和视觉美感,创新表达方式,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三、人物选材和观点把握难点纪录片的传统表达方式是通过讲述历史事件来体现真实性和客观性。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社会现象需要通过人物来反映。
在人物选材方面,如果挑选不当,很容易导致片面、偏听偏信。
在观点把握方面,如果不加探究,也容易成为舆论导向的向量。
因此,在人物选材和观点把握方面,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剪辑和音效的处理难点剪辑和音效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好的剪辑能够将不同的场景、情节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好的音效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声音上的感官享受。
但是,在剪辑和音效环节中,会遇到很多创作难点,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转场方式、如何控制音效的大小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音轨,等等。
综上所述,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有很多难点,需要艺术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合理把握真实、客观、新颖的特点,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第一,取材难。
社会现实题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而且其中的内容往往与社会问题、政治敏感以及人际关系等等相关。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材成为纪录片的创作第一道难点。
需要充分了解社会现实问题的本质,找到观点独特、视角鲜明的切入点。
要跨越各种社会阻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寻找适合的拍摄对象和场景。
这需要制片方具备丰富的社会背景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拍摄难。
纪录片的拍摄环境和条件往往十分复杂,需要制片方面对各种环境和条件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处理能力。
要面对的是人为环境带来的挑战,有可能会遭遇对拍摄内容不满的人群,也有可能会遇到由于政治等原因而无法进入的区域。
要面对的是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例如天气变化、野生动物干扰等,要在这些条件下保证拍摄的质量和完成的效果。
纪录片的拍摄还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这对于制片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呈现难。
纪录片的创作并不仅仅是拍摄完成后的事情,还需要经过后期的编剧和制作,以及最后的宣传和推广。
这其中也面临着种种难点。
首先要面对的是素材整理和剪辑时的困难,由于拍摄所得素材往往庞杂、复杂,需要从中取舍、梳理出精华,这需要编辑有着强大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要面对的是宣传推广时的困难,纪录片并不像商业影视作品那样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商业化观点,宣传推广和影响观众也许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经历。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难题,也是需要制片方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纪录片往往涉及到人文关怀和社会公义等问题,一些涉及到人员隐私、社会敏感等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制片方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职业道德。
需要对拍摄对象的隐私和尊严有着尊重,需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面貌有着真实的再现,这要求制片方在创作过程中要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纪律,不能迈出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底线。
纪录片的创作难点在于取材难、拍摄难、呈现难和伦理道德难。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和传播媒介,以其真实、客观、记录和观察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在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一些边界问题,如真实性与创作自由的平衡、道德伦理与新闻判断的权衡以及影片审查与内容监管的矛盾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纪录片边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二、真实性与创作自由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观众和专业从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艺术形式,纪录片应该追求真实性,而不是虚构或夸大事实。
然而,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常常面临着如何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创作自由的问题。
一方面,纪录片应该忠实地记录和展现真实的事实。
观众对纪录片有着期待,希望通过观看纪录片来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
因此,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尽量减少对事实的扭曲和变形。
只有通过真实的记录,纪录片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引起观众的共鸣。
另一方面,创作自由是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方面。
纪录片的创作者有权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对现实进行选择、加工和呈现。
他们可以运用剪辑、镜头语言等手法,来强调某些信息、突出某些主题,并呈现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视角。
这种创作自由是保障纪录片创意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为了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创作自由,创作者应该在充分保证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手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
此外,建立一套科学的纪录片制作规范和评估体系,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和评估,也有利于解决真实性与创作自由之间的平衡问题。
三、道德伦理与新闻判断的权衡纪录片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道德伦理和新闻判断等问题。
在面对一些敏感事件或争议话题时,创作者往往需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去记录和展示。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关注伦理道德的底线,尊重人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对别人的生活和隐私进行过度的干预和曝光,以避免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
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性为核心的影像艺术形式,其在传播和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纪录片的界定与分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的定义、演变和分类进行研究,探讨纪录片边界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剖析。
研究表明,纪录片的边界是模糊的,受到时代背景、观众期待和创作者意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纪录片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1. 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性为核心的影像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还有重要的传播和教育价值。
然而,纪录片的定义和分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纪录片的边界问题,对于理解和评价纪录片的本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2. 纪录片的定义和演变纪录片最初是指通过摄像机记录现实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电影作品。
它在19世纪末的早期电影中出现,最早的纪录片是直观记录场景和活动的早期实验作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纪录片开始加入故事线、叙事手法和主题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艺术形式。
然而,纪录片的定义并没有达到共识。
有人认为,纪录片应该严格按照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展示来定义;也有人认为,纪录片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手段来表达观点和情感,因此真实性不应成为唯一评判标准。
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础,但纪录片也可以通过叙事手法和影像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观点。
3. 纪录片的分类尽管纪录片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关于纪录片的分类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根据主题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纪录片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如传记纪录片、环境纪录片、社会纪实片等。
同时,纪录片也可以通过创作者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进行分类,例如触动人心的故事、调查报道和艺术实验等。
然而,由于纪录片的创作和风格多样,不同纪录片间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这使得纪录片的边界变得模糊。
例如,一部纪录片可以兼具传记纪录片和社会纪实片的元素,对现实事件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情节与冲突设置初探
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情节与冲突设置初探当代纪录片创作中情节与冲突设置初探近些年来,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和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国际上获奖纪录片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电视传媒在向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推进的今天,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尚处于弱势.如何在立足本土,开掘特色的同时实现故事化,国际化的表达,是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一,当代纪录片中情节与冲突设置的出发点1.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人类对于故事有天生的好奇感和亲近感,罗伯特.麦基认为”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影视剧中不可预知的故事情节,使人物的关系,事件的冲突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而由此导致的观众迫切想知道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心理,也是影视剧吸引入的重要心理动因.同样,充满曲折情节与矛盾冲突的故事也是纪录片中最重要的组成环节.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故事,作为人物命运,情感和社会现实的记录者,纪录片的创作者没有理由不去发现和表现它们.此外,纪录片在讲述故事的技巧上与剧情片并无本质区别,如悬念, 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在纪录片的叙事和结构中都能得到充分展现,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 在曾经引起轰动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创作者讲述了韩松,王尔敏,柳林,张素,李仲生等人的留学生活.相似的留学背景下,创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1年第8期(总第261朝耱南京政治学院/周洋形象,这种鲜活与生动,是创作者通过一个个情节曲折,饱含抗争与奋斗的故事所串联展现出来的.这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吸引我们关注他们的变化,继而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转换带给个人的心灵冲击和命运的转变.其中,住我的太阳中,创作者记录了李仲生在Et本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展现了主人公被”KKC”组织欺骗,夫妻分居又彼此关怀,李仲生准备博士答辩最后却没有通过等一系列故事,可谓情节起伏波荡,矛盾时常激化凸显.这些戏剧手段的强调,不但没有削弱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反而成为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重要视点所在.2.保证故事的精彩程度传统的纪录片的核心是思想,形式却往往生硬不吸引人,融入故事片因素的纪录片常常更能够吸引观众.对于编导而言,对故事的选择,对情节和冲突的设置就显得极其关键.相比之下,故事片可以自由地按照故事的精彩程度来进行选择,使得观众在故事片中看到的往往都是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精彩的社会生活与人生故事并不是没有,也并非不常见,只是, 生活的自然时间流程对事件进行了”稀释”,使得事件的紧张感被时间冲刷后显得平淡了许多.闶此,纪实类的作品往往要选择一个处于一定矛盾状态下的人或事物,通过跟随拍摄的方式,慢慢展现这些矛盾如何展开,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充满期待,在期待中产生兴趣去观看一个模式的故事.当然,情节与冲突的捕捉需要时间和耐心.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必须掌握第一手素材,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和组织.例如,为了深入挖掘素材,筑梦DOCUMENTARIES纪录片之旅2008~摄制组长时间与拍摄对象一起生活,直到故事“脱颖而出”.特别是拆迁户那个段落,在七年的时间里,创作者对拆迁户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拍摄,既表现他们在搬迁前后的矛盾情感,也展现出他们参与奥运, 为奥运奉献的高贵品质.正是这些鲜活的细节,生动的故事,多元的冲突,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全景的奥运故事.3.突出节目的主题表现愉悦和教化是纪录片普遍遵守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叙事性强的纪录片更加追求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通过叙事的手段,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取得与叙事者相应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认同叙事者的价值判断,从而实现教化的目的.譬如央视科教频道曾推出一档叫危机大营救》的节目,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再现那些紧张刺激的个案现场,并且融入了短片和演播室现场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观众通过观看种种危机场景既获得对悬念,对故事性的满足,也了解到当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这些意外灾难时如何进行救援与自救的知识.此外,很多纪录片还承担着表达思想内涵的责任.过去,格里尔逊式的专题片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品总是以全知的视角,冷酷的表情,权威的面貌进行评论与总结.这样的作品思想再深刻,论述过程再思辨,也难以让观众喜爱和接受,因为电视是线性传播媒介,是形象化的传播媒介.纪录片如果能够通过对情节与冲突的合理设置来暗示一定的哲理,往往更容易被观众所记忆和理解.这一行为把原本相对滞后的环节推到幕后去进行思考,能取得传播学上的延时效应.而且,因为故事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特征,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也就很容易取得观众的信任, 故事中的思想主题也就不至于在初期阶段就被拒之门外.二,当代纪录片情节与冲突设置时需遵循的主流叙事结构框架当代纪录片在情节与冲突的设置上大多遵循主流的叙事原则.主流的叙事原则包括:轴线原则——根据事件因果关系,确立一条环环相扣的叙事主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立原则——以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为依据,划分出是非,善恶,美丑对立的二元世界,构成矛盾冲突的基础;冲突原则——把相互对立的人物,事件,集中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使其产生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弥合原则——矛盾冲突最终必须得到解决,使观众受到冲击的心理得到抚慰和解脱.当代纪录片创作大多采用主流叙事的结构框架,一方面是因为此类纪录片主要在黄金时段播放,观众构成复杂,采取主流叙事原则所传达的思维模式,是观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它不会在潜意识里破坏人们现有的精神价值体系,更不会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既定模式.另一方面,此类纪录片通常需要进行跨国制作和播出,为了能够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必须强调降低影片的文化贴现.除了避免原生态的叙事方式,避免用不易理解的历史,地域,文化作为纪录片的因果逻辑环节以外,主流叙事原则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强调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影片能够超越国家,种族,制度而被共享.英国电视四台制作的纪录片通往关塔纳摩之路,在结构上借鉴了戏剧化手法,采取了传统的线性结构,有完整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首尾呼应,详述了主人公”蒂普顿三人”作为巴基斯坦移民的英国家庭,如何莫名其妙卷入战争,成为囚徒,收押在关塔纳摩,看到和受到了美军的哪些暴行,最后被释放的全过程.导演依据主流的叙事框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程,三人的命运在一个严谨的故事体系中层层展开.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强烈的戏剧冲突及具备点染意义的结尾都增添了情节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当代纪录片情节与冲突设置的主要方法1.注重对自然生活的”结晶”和提炼纪录片的创作,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首先需要对表现的题材预先进行敏锐的分析和判断,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考察和挖掘.纪录片是”等待的艺术”,一些好的纪录片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但是创作者对选题开掘深度的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仅靠”等待”就能获得的,需要创作者准确地预判事件的走向及其意义.如纪录片马戏学校的创作过程即印证了这一点.导演开始从众多的学员中有目的地选择后续拍摄对象,集中精力, 重点跟踪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按照生活和时间的节奏来准确地提炼和记录,最终浓缩出戏剧冲突,形成全片结构.该片从多个角度呈现出一种传统的,师徒式的明星培养模式,呈现出学校生活的多个侧面和师生之间的多重情感,进而靠人物情感和个人际遇感动观众.此外,创作者在设置情节和冲突的时候,还需要对自然生活流程中的”关节点”进行特殊观照.所谓“关节点”就是对人物命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时间和事件,对事物发展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在纪电视研究’TVRESEARCHj73j录片姚明年中,导演对姚明在NBA选秀胜出一直到回国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全程的跟踪.为了避免全片成为流水账,全片安排了六场比赛作为”关节点”串起整个年度,赛场外的其余故事都围绕这六场比赛展开.这样的安排可谓煞费苦心,作为刚刚进入NBA 的职业球员,姚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年复一年的NBA赛事而言,姚明又意味着清新和朝气. 片子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就是为了表现对姚明的这一基本评判服务的,所以意味深长地选取了这样的六场比赛,有起有伏,自成波澜.这之间还灵活有序地穿插进作为中国篮球代表的姚明,作为公众人物的姚明,作为重情义的高个子朋友的姚明,作为父母宝贝儿子的姚明……不一而足,经纬纵横而起伏不定.于是,全片给人感觉充实饱满,有深厚的主题和耐人寻味的思想境界,达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构效果.2.由对比引发出的矛盾冲突与结构方式由对比引发矛盾冲突,并以此作为结构全片的方式,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对比,能够有意识地将矛盾进行凸显和放大,使叙事流程更具悬念性和戏剧性.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初来乍到中,导演张丽玲有意识地将同一天到日本留学,曾在同一所外国语学校学习的王尔敏和韩松进行了对比,两条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交织前进,我们看到了两人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不禁暗自将两人进行对比,但最后都为两人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这里不仅有两人之间的横向对比,而且还有随着时间的流逝, 自我发生的改变所带来的纵向对比.张丽玲屡屡将主人公推入”绝境”,又屡屡让观众目睹他们的挣扎和奋进,不知不觉中观众融入他们的情感,学习与生活中, 为他们的命运所担忧,因对比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结构安排深深地影响着全片.正是由于采取了对比的结构手法,王尔敏和韩松的故事随着自然的进程逐渐展开.在导演精心选择和表现之下,他们的故事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极大地拓展了该片的叙事张力.3.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构建和表现在当代生活纪录片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悬念来进行建构和表现.悬念的建构主要指的是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电视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悬念的设置和结构安排.在纪录片的策划Iron作过程中,悬念的建构必须在叙事情节,叙事风格的基础上来设置悬念结构或运用电视悬念语言,形成悬念疑点或者兴奋点.我们将重点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考察悬念的建构. 按照悬念在纪录片整体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 7412017年第8期f虑第267期JI悬念可以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纪录片始终的总体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建构纪录片的整体框架,突出纪录片的总体构思,揭示其主题和思想内涵;兴奋性悬念通常又称为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穿插在纪录片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一般来说,纪录片总在故事开端或者情节展开之前抛出总体悬念, 而后依靠一个个小悬念的展开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最终的悬念要一直延续到结尾处才出人意料地给予揭示. 此外,在悬念结构的具体表现手法上,可以根据纪录片叙事节奏,风格的差异,采用冲突性表现方式或抑制性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建构,达到有效叙事的目的.所谓冲突性表现方式是指纪录片在叙事的过程中, 叙事主体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者某种迹象与征兆向受众作预先昭示;或是在观众已经知道故事的大结局,但对过程却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加入一些”盲点”,“悬疑点”,”兴奋点”,”动情点”等,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如在女特警雷敏中,一开始出来的画面就是一群女兵摁住一头肥猪,一名女兵手持匕首,狠狠地朝猪的咽喉部捅去,但猪皮太厚,没捅进去.第二次再捅,仍然没有成功.镜头中传出猪挣扎时的嚎叫声,将观众直接带入紧张的气氛中,也对这个敢于杀猪的女特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抑制性表现方式则是抓住观众急于了解内情的迫切心理,故意放慢叙事节奏,延缓事件进程的一种悬念表现方式.例如刚刚叙述到某一事件的”兴奋点”时,旋即转向对另一事件的追溯;或在中心情节发展过程中嵌入其他次要情节线索造成”戏中有戏”;或在矛盾冲突的高潮阶段穿插进一段人物的抒情性独自或闪回到过去的场景,借此强化观众迫切期待的情绪, 从而巧妙构建出悬念的一种技巧和手法.抑制性表现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也能达到激发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口本文编辑:李金澍注: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第4页.②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第8O页.③刘洋:《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载《新闻爱好者》, 2008年第6期.。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
浅析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拍摄难点在于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和切入点。
在当今社会,虽然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都适合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对象。
纪录片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深度的社会现实题材,同时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展示问题的多维度。
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和切入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有深入的社会调研和深入的洞察力。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在于对拍摄对象的故事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编排。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电影形式,需要对真实的故事进行呈现。
社会现实题材的故事往往错综复杂,需要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编排,以展现问题的全貌和内在逻辑。
这需要导演和编辑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和挖掘能力,同时也需要对纪录片的叙事形式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在于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曝光和挑战。
许多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都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拍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挠。
有的是来自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限制和干涉,有的是来自于相关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恐吓。
在这样的情况下,纪录片的拍摄团队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对法律和道德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保护拍摄对象的隐私和安全。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难点主要体现在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和切入点、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编排、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曝光和挑战、在艺术表达和社会意义之间寻求平衡等方面。
这些难点需要纪录片制作团队具备深入的社会调研和洞察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还需要审美的眼光和艺术的修养。
只有克服这些难点,才能创作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主观 与客观 ” 是有 关 当代 生 活纪 录片创 作 的 准 , 都 难 以 避 开 创 作 者 的价 值 选 择 和 主 观 意 图 。 完 全 客 观 的 对 哲 学概 念 , 是 纪 录 片创 作 无 法避 开 的 问 题 。 如 何 回 答 这 纪 录 片 是 不 存 在 的 。 个 问题 关系着如 何去创作 生活纪录片 , 也 决定着 它最终呈现 关于 “ 客观性神话 ” , 我们 可以从影像符号学 的角度加 以 的效果。客观是 纪录片的一种呈现风格 , 而 主 观 痕 迹 也 无 处 认识 。首先 , 镜 头的物理属性决定 了纪录片影像 真实 的有 限 不在 。主观 纪 实是 一 种 更 高层 面的 纪 实手 法 。对 纪 录 片 创 作 性。在 当代生活纪录 片作 品中, 镜头是最能反映社会存在的 , 主客观 边界 的厘 定是值得 创作者反思 的问题 , 记录者 的主观 但是镜头 毕竟只是一种 工具 , 它只 能框定部 分的内容 表现生 干预 不应逾越应 有的边界 。 活。而那些游离在镜头之外 的事物 没法在影像 中呈现 , 因而 , 关键词 :纪 录片 主观性 客观性 镜头 对生活 的再现 是不准确 的 。尽 管影像 是通 过机器 记录
一
的, 看似 摆脱 了创作者 的主观 意图 , 但是 这种客 观性和独 立 性有 其局 限性 ,它无法做 到与真 实的客观 社会情境 完 全一 在 当代 生活纪录 片创作 中 ,有一对难 以厘 清 的概念 , 那 致 , 而 仅 仅 是 最 大 限度 的 相 似 性 。 就是 “ 主观与客观 ” 。 由它 引发 的争 论持续 了很 长时 间 , 并 一 其次, 在 时空感 觉 方面 , 影像形成 的时 空感和真 实世 界 度 成 为 我 国 吸 引 人 们 关 注 的 学 术 现 象 之 一 。 在 纪 录 片 创 作 的时空感是不一样 的。纪录 片是一种玩弄 时空的艺术 。它表 中, 这 对矛盾始终无法避开 , 可 以这样说 , 如何 回答 这 个 问 题 现的时空与现实世界的时空有类似性但绝对不等同。从时间 关 系着 如 何 进 行 纪 录 片 创 作 ,也 最 终 决 定 着 它 的 呈 现 效 果 。 角 度分析 , 这种 时间的交 错性 非常明显 , 纪 录 片 通 过 时 间 的 所以, 尝试研究这对概念 十分有意义。 运作 来体现创作者 的主观感受 , 或压缩时间造成 时间 飞逝 的 纪录片 的客观性 和主观性 感觉 , 或拉长 时 间 , 让 人感 觉时 间过 得缓慢 , 或根 据创 作 需 “ 作 为 纪 录 片 的创 作 , 总 要 有 一 个 可 以验 证 的 ‘ 事 实 核 要 , 将 时 间 长 度 保 持 不 变。有 时 还 将 时 间 交 叉 , 回忆 过 去 或 展 心’ 作 为一 切 叙 述 ( 包 括虚构 ) 的基础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 就 是 望 未来 , 造成 时间交错。在纪录 片中 , 时间像 一团橡皮泥 , 任 纪 录片的客观性 。” 【 | 与此 同时 , 客观性又 是判断纪录 片事件 凭创作者去揉捏 。而在真 实世界 中, 时间是线性和不间断的。
丁 篱 沿 论 透 析传 实践
ON GNA N C H U A NB O传 媒 研 究 广 播 电 视 节 目 研 究
— —
当代 生活 纪录片 创作 的主 客观边 界探析
樊 迪’ ,王志 龙 z
(1 . 海军军事电教 中心 北京 1 0 0 8 4 1 2 . 南京政治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3)
一
、
真 实性 的重要依据。但纪 录片有其特殊 性 , 虽然 说 它也 是 电 这种 艺术创作 上 的时间 观与现 实中客观 的物理 时间 有根本 视 节 目的 一 种 形 态 , 但 是 它 的 关注 点 和 那 些 单 纯 地 传 播 信 息 差 异 。 的 新 闻节 目有 着 很 大 的差 别 。人 及 人 的生 存 状 态是 它 关 注 的 其 三 ,蒙 太 奇 语 言 使 纪 录 片 客 观 叙 事 具 有 强 烈 的主 观 焦 点 。在 记 录 客 观 的同 时 , 它 又 要 求 有 一 些 主 观 的创 作 , 强调 性。从符号 学上讲 , 影像 即符号。纪录片创 作过程 , 即将符号 选择性和表 现手法的个性 化。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 , 这就是 纪 重 组 , 表 达 创 作 者 相 应 意 图 的过 程 。 而 在 这 个 过 程 中原 有 的 录片的双重性质 , 既是纪实的 , 也是 艺术 的。但 它必须要 围绕 符号可能不再具有 以前 的意义而呈 现很 强的主观 色彩。从本 事实 , 不能偏离 事实 , 允许有 限度地进行一些 主观创作 。 质 上说 , 蒙太奇具 有其局 限性。但 这种局 限性从客观上来讲 , 主观意图 , 与这个剪辑过程 没有很大关系。当然 , 只要最 终的 作 品不是凭空捏造 的 , 受众 一般 可 以接受那 些适 当运用 蒙太 奇 手法的纪录片。 在《 电影是 什么》 一书中 , 他 也有类似 的论述 。我们 可以将其 最后 , 从 情节 处理 方面看 , 纪录 片与故事 片有很 大的联 归纳 为 : 在 艺术创作 中, 人 的参与作 用很 重要 , 但摄影 与艺术 系。用名称来 区分纪 录片和故 事片 , 这是美 国教授诺埃尔 ・ 卡 存在 本质 差别 , 摄 影强调客 观真 实地再 现生活 , 反 对 人 的 主 罗尔提 出来 的。这个理 论的基本观点是 , 如果 一部 影片被称 观干预 。同时 , 电影是以摄像机为载体的创作活动 , 利用摄像 为纪 录片 , 观众们 通常会认 为影 片中 , 能 有效 地排 除人 的主观倾 向 , 使 电影真 实客 果一部 影片名为故事 片 , 那 么人们 会 以一种截然相 反的方式 观 地 展 现 生活 。 去看待。但在情节 处理 方面 , 二者的 区别不大。 然而 , 哲学 原理告诉 我们 , 人 类创作 的精神 产 品都 是 意 ( 二) 客观是一种风格 识对物质 的能动反映 , 这种反 映既不会是完全照搬 客观物质 纯 客 观 的纪 实作 品 显 然 并 不 存 在 。在 生 活 纪 录 片 的 创 作 生活 , 也 不可能做 到绝 对客观 地反 映物质生 活 , 它总是 或 多 中 , 客观是 一种 表达 风格 , 此种风格 源于 电视纪实。早在上世 或少地带有人类雕琢 的痕迹 。而纪录片作 为精神产 品亦 是如 纪 6 O年代 , 美国直 接 电影的先驱们就 将这一风格发扬光大 。 此。无论什 么类型的纪录 片, 无论 它带 有多么严格 的纪 实标 代 表这种风格 的影片有很 多 , 其 中最著名 的是黑 白有声 电影 ( 一) “ 客观 性神 话” 提起客 观性 , 人们 常常马上想到纪 实手法。其 中较 为著 名的是 巴赞提 出的 “ 摄影影像本体 论” 。该理 论 阐明 了影像 “ 按照严格 的决定论 自动 生成 , 不用 人加 以干预 , 参 与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