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一单元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b5ca10a6866fb84ae55c8d74.png)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2.融入体验 体会情趣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诗人行色 匆匆
凸显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
•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 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 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 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 书愤》则先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 亮自况,全诗找中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 磅礴,笔力雄健。
知 人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
照家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 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 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 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 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 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豪放,奇 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 对唐代 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
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 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高中语文第1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长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1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长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a5b2c8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5.png)
C.百姊姓妹皆弟.以兄王皆.为列爱土也
D.以仙勇乐气风闻飘.处 于处 诸侯闻.
解析:选 C A.随从/听从;B.于是/终于,竟;C.全,都; D.听到/闻名。
12.下列句子直接描写杨贵妃容貌的一组是( )
①天生丽质难自弃 ②六宫粉黛无颜色 ③温泉水滑洗凝
脂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 ⑤云鬓花颜金步摇
A.①②
(3)云鬓半偏新睡.觉. 古义:_睡__醒___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4)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__情__深__意__厚__、__诚__挚__
今义:热情而周到
(5)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_差__不___多__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3.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_春__宵__苦__短__日__高___起__,从此君王不早朝。 (2)迟迟钟鼓初长夜,_耿__耿__星__河__欲__曙__天___。 (3)_上__穷__碧__落__下__黄___泉__,两处茫茫皆不见。 (4)玉容寂寞泪阑干,_梨__花__一__枝__春__带__雨___。 (5)__在__天__愿__作__比__翼__鸟__,在地愿为连理枝。 (6)天长地久有时尽,_此__恨__绵__绵__无__绝__期___。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诗题中常见有“歌”“行” “吟”等字样。
8.《长恨歌》对唐玄宗、杨贵妃之间的真挚爱情有所歌颂, 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内容( )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3b56822a3968011ca3009185.png)
学法指导
单元目标
一、以意逆志 即指在解说、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从作品的整体 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主旨,用自己的 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理解词义
即理解古典作品中文辞的意义,以此作为把握作品 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的突破口。既要理解字义、词义, 更要注意其中的常用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
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 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
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 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 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 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
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
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 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 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2)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
“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
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
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 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 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 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
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
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
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 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 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共70张PPT)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共7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5ceb5981c758f5f71f6738.png)
什么是“以意逆志”:
用 推测
意象及主 观感受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 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 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在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府第见寿王妃 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玄 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见杨玉环果然 姿色倾国,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
玄宗不顾礼义廉耻,先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 士,赐号“太真”,而后选入宫中。过了5年,在 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其时唐玄宗61岁,杨玉环27岁。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 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
《长恨歌》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
年,当时,白居易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
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
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虽然作者的
•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最 终以刑部尚书离职。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 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 弊。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 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143e3f711711cc7931b71635.png)
赏析指导
1、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道理?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 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 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 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 贱决定的。
2、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 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 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 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 入地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 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 余地。
艺术特色
书 愤 陆
游
作品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 浙江绍兴)人。陆游的诗今存 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 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 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 是围绕着“志”写的。
陆游故居
整体感知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 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 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 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 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 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 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 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请听《长恨歌》朗读
整体感知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诗歌结构: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教学课件(23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教学课件(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db6db449649b6648d747c6.png)
如何做到“以意逆志”?
(1)理解重要字、词、句。 ————意象、诗眼。
(2)结合自身主观感受、生活体验。
1.把握诗歌意象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 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 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也不可看到一字就认为是全诗的唯一诗眼。诗眼有 一句之眼,数句之眼,全篇之眼;诗眼可以是一个 字,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几 句诗。
4.更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古人强调炼字要精确而 又有天然之妙,诗眼贵在贴切自然,应做到平字见 奇,常字显妙。所以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
3.结合主观感受、生活体验理解。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些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 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 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 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找诗眼
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923864a32d7375a5178003.png)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 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 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 灵相通的好朋友。
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 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c6cf0c11227916888486d71a.png)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65712b02e87101f69e31953f.png)
第二部分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 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 流。”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 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 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 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 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 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 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 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 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 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 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 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 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 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 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 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 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 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 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 情感迸发到顶点。
1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2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21、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春望》 22、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33bc951f763231126edb118c.png)
《湘夫人》 1.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 2.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 4.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5.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
• 《湘夫人》 • 1.思公子兮未敢言 ( 古义:湘夫人。今义:年轻男子的尊称。) • 2.蛟何为兮水裔 • ( 古义:边。 今义:后代。) • 3.捐余袂兮江中 • ( 古义:抛弃。 今义:捐赠;献出)
• 知识点六:名句默写
• • • • • • • •
《长恨歌》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2.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 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4.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5. 6.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 7.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 怎么做到以意逆志? • 1.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 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 2.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 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 • 3.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 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 创作时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 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 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 • • • • • • • • • • • •
《蜀相》 1.顾 三顾频烦天下计 ( 拜访 ) 赢得仓皇北顾 ( 回头看 ) 大行不顾细谨 ( 考虑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只是 ) 2.济 两朝开济老臣心 ( 扶助 ) 夕济兮西澨 ( 渡水 ) 3.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 寻找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平常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不久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d6a020cf650e52ea541898b7.png)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求:1 .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 .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cc87811410a6f524ccbf857f.png)
(3)、白居易之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 重色误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 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 早朝”等)
2、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最 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 恨,那么诗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不是,一开始写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 爱,并极力地铺写和渲染。如“日高起”、 “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 然而,这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文无尽的 “恨”,也暗含了玄宗误国及两人的爱情 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荒淫无度。
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 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 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 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 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 绝情还是失自己的,而 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 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 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 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为什么他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因为抱怨是一 时的,挚爱才是根 深蒂固的。采一枝 芳香杜若留待以后 送给“远者”,意 味着希望犹存,思 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说明什么?
湘君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 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 不放弃的韧性。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 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 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 这一说法吗?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 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 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他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的精神都可以视为体现在 《湘夫人》中。 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着, 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 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
高二语文(诗歌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高二语文(诗歌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https://img.taocdn.com/s3/m/d11f1fd9ce2f0066f533221b.png)
方法小结 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 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
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 (一)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那知世 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 ”“空自许 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 品味叙述性的语言。 (二)品味叙述性的语言。即颔联对两次战役 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分析表达技巧。 (三)分析表达技巧。 1.分析对比的写法 壮年气壮山河、 分析对比的写法。 1.分析对比的写法。壮年气壮山河、渴望建 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 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 2.分析典故 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 分析典故。 2.分析典故。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 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 (四)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
主旨概括 诗人借北望中原, 诗人借北望中原 , 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 并由此府 仰千载, 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 仰千载 , 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 , 老迈 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 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 , 以及对投降派 的强烈愤慨。 的强烈愤慨。
主旨概括 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 生活, 生活 , 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 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对比赏析 比较《书愤》 比较《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 》在风 格上的差异。 格上的差异。 前者沉郁顿挫, 感情激昂 ; 优美动 前者沉郁顿挫 , 感情激昂; 富于情趣。 人,富于情趣。标ຫໍສະໝຸດ 赏析 书愤: 书愤:抒发愤慨之情 。
首联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 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哪里。 哪里。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2024年总复习语文选修拓展练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答案解析
![2024年总复习语文选修拓展练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d19d4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5.png)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语文·选修(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阅读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
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
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②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分享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的上了年纪的独居女士。
这位女士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他对她的帮助。
可以想见,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
③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的人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外国人带去了“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④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其思想内容的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d1ddd992aeaad1f346933f8f.png)
长恨歌
• 谁恨? • 为什么恨? • 作者写这个恨目的何在?
• 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 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 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 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你如何理 解“长恨”二字。
揭示“恨”之内涵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 证,恨是遗憾,也是怨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 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与怨恨。 • 一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示例一
• 课文举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例子,杨慎认为它是一首皇恩 不及边塞的讽喻诗,是否正确?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示例二:
• 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 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 “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 得?”改得如何?
【作者】鲍照: 414-466,南北朝 人。 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 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 曾做过刘宋的侍郎、参军,后死于乱 军中。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
思考: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 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 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 怆难抑的情态。
4、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 七、八句思考作者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gbyang.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gbyang.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2e4f7ea6c30c2259019eb4.png)
不可能单纯,并最终敌不 过政治: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 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 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 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 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 心,乃杀杨国忠。六军仍 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 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 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 杨贵妃赐死,而他自己则 痛苦万分。他们的爱情以 悲剧收场。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明怀古对象、地点 描写环境庄严、肃穆 描写环境清幽、孤寂
赞颂才华、功业、忠贞
感叹壮志未酬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 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 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 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 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 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 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 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 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 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作业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咏 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
长恨歌
白居易
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 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 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 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 千古绝作”。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至此诗人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句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5、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四、交流展示:
五、释疑点拨:
1、诗歌中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有何作用?对翠柏的描写,又有何作用?
明确: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①、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②、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明确: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5、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源自四、交流展示:五、释疑点拨:
1、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怎样理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六、课堂检测:比较阅读
(1)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有何异同?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鉴赏诗歌要知道诗人所处环境:74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二、预习检查:《创新设计》预习作业中的字音、字形。
三、自主学习: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回答:
1、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什么是“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四、交流展示:
(一)、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学习小结
审核人:
《蜀相》“四环节”导学案
高二语文主笔:谭运牛集备:高二学科组2013年11月4日
学习目标
1、“练”字
2、赏析情感
3、赏析写作技巧
个性化补充:
学习重点
赏析情感
学习难点
“练”字
学习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抽查背诵
三、合作探究:
1、诗歌中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有何作用?对翠柏的描写,又有何作用?
③、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可见,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学习难点
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学习课时
课时:1课时
学习要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莺,娇(啼声轻软),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这说明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六、达标检测: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中的思想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叹惋
学习小结
鉴赏诗歌:首先,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据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3、诗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七、课外作业:根据文意,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寄情山水。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将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结于“命”,只能发出无言的控诉。“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实际上,作者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五、释疑点拨:
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两首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审核人:
《拟行路难(其四)》“四环节”导学案
高二语文主笔:谭运牛集备:高二学科组2013年11月1日
学习目标
1、比兴手法的运用。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个性化补充:
学习重点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难点
诗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见,正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作者的情感;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
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例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四环节”导学案
高二语文主笔:谭运牛集备:高二学科组2013年10月26日
学习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个性化补充:
学习重点
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明确: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同学们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