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ppt课件
第四讲 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2)农村社会结构将要发生的变迁
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将进一步改变;
农村社会结构将持续分化;
农村社会结构的弹性要素将进一步增强; 农村社会结构对行动主体的影响更为直接、 深具主义关系形成的动力:
(1)个人生活的价值值得重新肯定; (2)经济主义话语的形成; (3)权力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
3、农村家庭网络
(1)家庭网络的含义: 是指由几个(或多个)彼此之间具有较经常、较 固定的经济或生活方面联系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 关系的形式; (2)家庭网络的要素: 多个家庭的集合; 一般交往频繁; 相互分享; 相互服务; 价值的扩大;
农村家庭网络
(3)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庭有了自主地同外 界进行交往、自由的选择交往合作对象的 可能性,这是农村家庭网络建立的前提条 件; (4)农村家庭网络的联结 社会资源: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 的社会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人们可以获 得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具体社会关系:
农村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
与地理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农民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 的社会关系。
二 农村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 (1)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网络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 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 会中的社会关系特点。他指出:差序格局就好像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 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 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社会关系。每 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 相同的。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五章农村社会关系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土地权益
解释农民与土地所有权、土地 承包关系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之 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
讨论农民如何根据土地特点进 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土地流转
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关系 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包括承包 转让和土地集约利用。
农民与资本的关系
1 农民创业
探讨农民与资本的合作与创业,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电商。
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1 农民权益保护
探讨政府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例如土地保护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2 合作与参与
讨论政府与农民的合作与参与关系,例如农 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 政策推动
探索政府政策对农民发展和农村社会关系的 影响,例如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
4 公共服务
分析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服务,如健康保 健和教育支持。
传统农村社会关系
深入了解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以及其对农村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 响,包括现代价值观的引入和社 会结构的变化。
科技进步
分析科技进步如何改变了农村社 会关系,例如农业生产方式和信 息交流。
教育普及
讨论教育普及对农村社会关系的 积极影响,例如提高农民的技能 和意识。
农村妇女组织
讨论农村妇女组织对农村社会关 系和妇女权益的影响与贡献。
农民凝聚力与农村社会关系
1
乡土文化传承
探讨农民凝聚力与乡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例如传统节日和乡村民俗。
2
团体活动
分析农民凝聚力促进团体活动和社区参与的作用,例如合作社会员大会和集体经 济决策。
3
共同利益
讨论农民凝聚力如何团结农民群体,维护共同利益和权益。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五章农村社会关系 PPT
▪ 三是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化。
▪ 传统的中国农村是聚族而居,一大家人互依互助, 生活在一个具有共同价值体系、共同文化传统积 淀和维系的社会网络之中。
▪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人 们对亲属关系网的依赖程度极大地降低。
▪ 家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亲缘关系和 地缘关系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 这种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本的社会 关系对于维系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村民 间的相互合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1949年至1978年的农村社会关系
▪ 第一,同志关系、社员关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 性关系
▪ 社会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概念。 ▪ 齐美尔1922年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 ▪ 布朗1940年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的概念, ▪ 莫雷诺1934年对实验性小群体的计量学研
究为社会网研究奠定了基础,
▪ 巴恩斯1954年把社会网概念转化为系统的 研究。
▪ 直到1970年代中期,社会网研究演变成为一个新的 社会学领域。
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和影响着人与人之 间其他方面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 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社会关系系统:
一方面同外界发生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系统内部是各种关系交织而 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从不同的角度对社 会关系可以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 科尔曼关于社会网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
▪ 格兰诺维特和林南关于社会网与社会资源的关系;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农村的婚姻、家庭-PPT
注意!
彩礼
正功能:为小家庭奠定了经 济与社会的基础;具有凝聚 功能与情感表达功能等。
负功能:限制婚姻自由、加 重农村家庭负担、恶化农村 社会风气、威胁农村社会稳 定等。
4.从婚后居住看,从夫居依然是主流
• 新居制在农村青年婚姻形式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 低,农村婚姻大多仍以一方的地理流动为表现形 式,即或为从夫居,或为从妻居,而从夫居依然 是主流。
2.从结婚仪式看,日益多样化、现代化
传统农村的结婚 仪式是非常繁琐 的,典型的是以 “六礼” 为特 点的传统婚姻程 序,而且在每一 个阶段,都有很 多规定与禁忌。
现代农村结婚仪式呈现出简化、多样化、现 代化等特征。西式的婚礼在农村已不鲜见。
3.从结婚费用看,高消费日益突出
结婚费用一般包括彩礼聘金、请客费用和建 立新家的费用等。
第二种观点:孙本文 孙本文区分了家庭、家族与宗族的概念: 家庭为最小的单位,限于同居共财的亲属 宗族是对家庭的扩充,包括父族同宗的亲属
家族则更由宗族扩充,包括父族、母族、妻 族的亲属。
宗族为同姓,而家族则未必同姓,涵盖血亲 与姻亲二者。
杨善华、刘小京:
家族(宗族)基本上是男性血缘世系原则建 立起来的,存在某种组织形式(不管是严密 还是松散的)和具有家族色彩的活动,有着 一种内部认同和外部便捷(不一定很清晰) 的社会群体。
5、对自己的付出和得到非常斤斤计较。面子是“凤凰 男”极为看重的东西,有时候它比实际生活的幸福更重 要。“凤凰男”努力上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面 子,自己和大家族的面子。
“孔雀女”在大城市里长大,经常会撒娇 发嗲的富家女。她们深受父母溺爱,从小 没有受过什么苦,内心单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吃的穿的都是好的,不用讨好 谁,不需恭维谁,不必使心眼就能享受美 好的生活。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农村的婚姻、家庭
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婚姻与家庭的特点,包括婚姻制度、婚俗习惯以及婚恋观 念。同时还探讨了农村家庭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和家族 观念。
农村婚姻的特点
婚姻制度
传统农村婚姻多以包办婚姻 为主,父母或长辈为子女做 媒。
婚俗习惯
农村有许多特色的婚俗习惯, 如嫁妆礼、拜堂等。
婚恋观念
农村婚恋观念较为传统,重 视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匹配。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特点
家庭关系
农村家庭多为大家庭,多代同堂 或近邻居住。
家庭角色
农村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 色分工较为明确。
家族观念
农村家庭重视家族观念和传统, 尊重祖先。
农村家庭的功能和演变
1
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
传统农村家庭承担着繁育后代、传承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功能。
2
农村家庭的现代化演变
随着社会变革,农村家庭功能从传统转向经济、教育和社会参与。
3
城乡差异与农村家庭变迁
城乡差异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功源自和观念的不同变迁。农村家庭的问题与挑战
1 人口问题
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对农村家庭产生了影响。
2 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机会有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的发展。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五章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社,开展 农业生产合作。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提供技 术交流和培训。
社区组织的功能
01
02
03
04
经济功能
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
社会功能
维护社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 。
政治功能
推动民主选举,促进村民自治 。
文化功能
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 生活。
亲子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家长应该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孩子的 成长和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兄弟姐妹之间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 定性。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相处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竞争 和沟通能力。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培养 孩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随之变化。
科技与信息传播
现代科技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使 得农村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
会关系更加复杂。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结 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村社会关系 。
文化交流与价值观变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农村居民的价 值观发生变化,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
变迁的过程
社会关系网络扩大
经济关系是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农民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助是 维系经济关系的重要方式。
农村社会关系的功能
农村社会关系具有稳定社会秩 序的功能,良好的社会关系可 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
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关系具有促进经济发 展的功能,农民之间的经济合 作和互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农村的婚姻、家庭
本章介绍中国农村婚姻的历史变迁、农村家庭的结构和特点、农村妇女的地 位、农村婚姻的类型和形式、农村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和家族传承、农村离 婚的原因和影响、农村家庭的未来与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婚姻的历史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农村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从包办婚姻到自由选择婚姻,传统婚嫁习俗逐渐退化, 婚姻自主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2 教育机会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 农村妇女往往比城市妇女 更容易受到教育机会的限 制。
3 社会地位
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 较低,往往受到传统性别 观念的限制。
农村婚姻的类型和形式
1
父母牵线
过去农村婚姻往往由父母牵线,以传统的更多地由年轻人自行选择,倾向于平等、爱情婚姻。
3
二婚现象
随着社会变迁,农村的二婚现象呈现出增长趋势。
农村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和家 族传承
在农村家庭中,男性主要从事农田劳动,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 此外,家族传承在农村家庭中具有重要意义,代代相传。
农村离婚的原因和影响
矛盾冲突
夫妻之间因为意见不合、埋怨积 累,导致离婚的情况屡见不鲜。
家庭压力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特点
多代同堂
农村家庭常常是父母、子女、 祖辈共同生活,形成多代同 堂的家庭结构。
依附性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性较高, 家庭关系更为紧密。
男尊女卑
农村家庭往往存在着明显的 性别不平等问题,男性在家 庭中的地位更高。
农村妇女的地位
1 家庭劳动
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 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和农田 劳动,贡献巨大。
3
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为农村家庭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第四讲农村家庭和家族农村社会学教学课件
2.从家庭分子继嗣传承的角度
父系家庭 母系家庭 双系家庭。
3.根据新家庭跟随哪一方居住
从夫居 从妻居(“入赘”) 独立居住
二、 农村家庭
农村家庭满足了农民多方面的需要, 是许多复杂多样的乡村组织的起点 和基础,是“乡村社会的细胞”。
农村家庭的要素
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 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共同 生活的群体。农村家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至少有两个人,而且相互帮助与保护; 2.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 3.长期经营、共同生活。
2.当代农村家族的负面功能
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如械斗、欺凌弱小、称霸乡里)
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法制管理的危害。 安插“代理人”;与村委会分庭抗礼; 围攻村、乡组织;干预村务活动;以族 规代替国家法律等。
促使农村落后意识滋生
对抗农村殡葬改革
抵制现代生育文化
助长了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 抑制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农村家庭的主要特点:
1.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娱乐、宗
教等功能。 2.父系夫权制的家庭 家庭建立和维持以男子为本位,世系以 男子计算,权力集中在男性家长手里。
3.纵向的父子关系为主轴 家庭两根轴,以血缘的父子关系为核
心的纵轴,以婚姻的夫妻关系为核心的 横轴。农村家庭中,以纵向关系是其他 家庭关系的基础。
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力极端 分化,甚至妻子也变成了丈夫的财产。 既然是私有财产,就不允许他人侵占, 因此妻子的性自由是受到严格禁锢的。
一妇一妻制
工业的发展促使妇女参与社会劳动 妇女运动的崛起
这种体现民主、平等关系的真正 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实现,是人 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农村社会学课件
农村老年人
研究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 社会支持体系,探索如何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会的文化特征
乡村文化
介绍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 和乡土特色,探讨其对农 村社会的影响。
农村节日
研究农村的传统节日和庆 典活动,了解其意义和演 变。
农民艺术
探索农民艺术的创作和表 达方式,揭示农村社会的 审美价值观。
农村社会学课件
本课程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以及农村社会在不同方面的 发展与变革。
农村社会的性质与结构
了解农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结构,探讨农村社会各个层面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农村地区的社会群体
农民
分析农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 位,了解农民在农村社会中长环境和发 展机遇,以及他们在农村社会 的责任和挑战。
农村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探讨农村社会的变革过程和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
研究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功能,探讨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 作用。
农村社区与农民自治
1
社区组织
介绍农村社区的组织形式和功能,探讨如何加强社区的自治能力。
2
农民合作社
研究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和社会效益,探索农民自我组织的意义。
3
村民自治
探讨村民自治的机制和实践,分析农村社会的民主参与和决策过程。
农村社会问题与发展机遇
分析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人民大2024农村社会学(第二版)PPT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三、农民职业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角度看,农民皆书一种职业。《汉书·食货志》记 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其中“农”是指农民,农民是四大职业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将“农民”界定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农民以 农业为职业。
在前工业社会,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主要是“播殖耕稼者”,即依靠耕种土地为人们 提供食物的劳动者。前工业社会的农民可以说是传统农民(peasantry),说其是传统 的,主要针对他们的一些特征而言,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传统农民的生产以家庭生计为第一目的,即自给自足。 第二,传统农民是以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是其职业经营方式。 第三,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人力和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进行农业生产。 第四,传统农民职业是相对封闭和稳定的。
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 (2)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 (3)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揭示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是为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而采取革 命行动。 所以,农民阶级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 与革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
社会认同包含身份(identity)和认同两个方面。 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群体类别或归属的标识,如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富人和穷 人阶层等; 认同则是个体对与身份相关的问题的认知,是对自己或他人所属群体的划分与认识, 如家族认同、村落认同和阶层认同等。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认同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无 论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学意义上,认同的作用都似乎较为明显,因为它 关系到人们如何进行“谁是谁、什么是什么”的社会分类。
农村社会工作 PPT
(三)新中国的社会工作
1、中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 会工作。 (1)所谓的行政性是指: 第一,这种社会工作是被纳入行政框架之中的, 即它对社会成员的帮助是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的。
(三)新中国的社会工作
例如,有困难的人依照行政系统向他所属的 上级提出要求,而作为政府代理人的工作单位 则有责任去解决他们的困难。
(一)土改
把握历史脉络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
(三)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度
(四)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出现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村教育问题为例: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的介入方式的不同
科学论:
失学成为孩子及家长的问题。运 用统计等方法,去测量失学儿童的 比例,如发现失学率高,就证明村 里存在严重的失学问题。
(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源自西方社会的文 化传统与制度,反映了西方社会中崇尚的个人 主义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论
这套专业社会工作文化,包括保密、隐私、 自决等原则,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当带有浓厚西方文化气息的社会工作与中国 传统文化接触时,就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第二,农村社会工作以社区经济、社区动员、 社区参与和增权等作为社区层面的介入策略, 以此调适社区成员关系,增强居民解决社区问 题的能力。
社工充当协调者、教育者、参与者等角色,建立社区民众 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以民众自身力量增强社区居民 间的团结,依赖社区共识,倡导民众参与社区事务
第三,以“地域发展”的模式适应中国社区建设 理念,号召社区民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共同应 对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压力,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8
• 第二,社会关系的伦理化
• “伦理”是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准则
• 传统农村社会的关系结构是“伦理本位”
•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以家庭关系构筑全部 社会关系,以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 为坐标,建构全部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9
• 第三,社会关系的差序性
•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我们的格局不 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 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 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 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
• 讨论:
• 1、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首先找谁帮忙?
• 2、写出与你关系最密切的20个人,看看你 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2
一、农村社会关系
•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 • 1、社会关系的含义 •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社会关系
16
不同阶段社会关系的比较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7
二、农村社会资本
• 社会资本理论的由来
• 1916年,莱达·贾德森·哈尼凡第一次使用这个概 念,描述乡村学校共同体。
• 1950年代,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城市的兴亡》一 书中使用社会资本概念,解释由密集的社会网络构成 的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的公共安全。
• (1)乡村出现了大量的同姓同宗的经济联合体,宗 族关系成为乡村经济合作的纽带。
• (2)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中,亲缘地缘关系提供了 大量有效的社会资源。
• (3)宗族组织在社会关系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宗 族组织不仅成为农村人际信任的基础,而且成为村民 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4
• 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差序性结构蕴含着极端特 殊主义的原则。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0
• 第上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面子是与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的一种心理 结构,面子具有工具性特征,成为处理纠纷、 索取资源的重要依托。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 正式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关系,是 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如法律 关系等。
• 非正式社会关系是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 规章制度制约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7
• (二)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 业缘关系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 系,是由于从事共同的或相关的工作、职业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如同志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主雇 关系和医患关系等。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4
• (2)从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划分,社会关系分为个 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 关系三种类型。
• 第二,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仍然存在。具体表 现为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庇护关系,主要表现在 干部任用和资源分配上。
• 第三,社会关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因素。社会 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国家制度安排。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3
• 2、1978年后的农村社会关系
• 第一,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呈现复归的趋势,特殊主 义的行为准则重新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全部 社会关系的起点。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对立、 相互影响等。
•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如工人与工厂、教师与学校、党 员与党派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这是更高层次的、更大范围的社
会关系,集中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如工厂与
工厂、学会与学会、团体与团体、党派与党派、阶级
• 亲缘关系是源于生育和婚姻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 地缘关系是源于相同生活空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 “拟亲缘”关系:人们通过在称谓上沿用亲属关系的 称呼、结拜、认干亲等方式,使自己得到新的身份, 与本来不存在亲缘、地缘关系的人攀上具有拟亲缘性 质的亲属关系,从而获得亲缘、地缘关系所附带的权 利和义务。
11
• (三)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
• 1、1949年至1978年的农村社会关系
• 人民公社体制下,乡村社会呈现出“超强国家 ——极弱社会”的关系结构,社会关系兼具普 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特征。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2
• 第一,普遍主义的社会关系逐渐确立。同志关 系、社员关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性关系,其 特征是互助合作、相互平等。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15
• 第三,主导性社会关系缺失
• 特殊主义取向和普遍主义取向在农村社会关系 中共同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关系在新的社会结 构中呈现失衡状态。
• 亲缘、地缘关系重新在乡村社会中发挥作用,但无法 约束和维系人们的行为
• 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缺失,阻碍了普遍主义关系的建 立和发展。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 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3
• 2、社会关系的类型
• (1)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社会关系分为血缘 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大类型。
• 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 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属关系。
• 地缘关系是建立在空间与地理位置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如邻里关系、同乡关系、街坊关系等。
与阶级、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等。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5
• (3)从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社会关系分为初级关 系与次级关系。
• 初级关系是指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夫妻 关系、朋友关系等。
• 次级关系是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关系、 上下级关系等。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6
• (4)从规范化程度划分,社会关系可分为正式关系 和非正式关系。
• 第二,普遍主义社会关系得到加强,在社会生 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追求利益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个人行为表现出具有 极端功利性的自我中心主义,不讲求权利和义务之间 的均衡性。
• 人际交往更加世俗化。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变为 以货币关系为主导。人情交换逐渐由以感情为主、不 计较的亲情式交换变为“等价偿还”式的利益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