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学热”引起的思考

合集下载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一、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兴起,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涵盖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哲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国学热”的背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国学热”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及其未来发展,以期对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国学热”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国学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分析其在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再次,反思“国学热”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缺乏创新等;展望国学在未来发展中的可能路径和方向,提出加强国学教育、推动国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拓展国学国际影响力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国学热”现象提供一种新的文化反思视角,促进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二、国学热的成因分析“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多元且深远的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关注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教育改革的推动也为“国学热”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教育部门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国学教育正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

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将国学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需求也是“国学热”的重要成因。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安抚心灵、调节身心的方式。

国学中的诗词歌赋、道德伦理等内容,正是一种能够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养分。

媒体和互联网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国学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国学热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和重视,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反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热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一些对国学发展的期望和建议。

国学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国学热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国学经典如《论语》、《诗经》等,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提高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国学教育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避免将国学教育变成纯粹的盈利工具。

国学经典对于社会治理的启示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如《尚书》、《礼记》等对于社会治理有着深刻的启示。

这些经典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礼法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当今社会治理仍具有指导意义。

国学热潮的兴起,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汲取古人的智慧,不断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国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学热潮的兴起,也反映了国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贡献。

国学热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多元文化,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国学的价值。

总结国学热潮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和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代文化的契机。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教育领域、社会治理以及当代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国学热潮背后的商业化现象,避免将国学教育变成纯粹的盈利工具。

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多元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国学的价值。

对于国学发展的期望和建议,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1、强化国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强化国学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国学教育也应该注重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的探析——基于对立统一规律下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反思内容提要: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

“国学热”浪潮表明,传统文化正在兴起。

关键词:“国学热”、“文化大革命”、“文化热”、改革开放、矛盾对立统一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正文近些年来,“国学热”的浪潮愈演愈烈。

伴随着《百家讲坛》收视的飘红,易中天、于丹、阎崇年、刘心武、王立群…这些曾经默默埋首于各大高校间的教授讲师们如今成了受人追捧的人气王;这个雅俗共赏的讲座还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开设诸如《史记》、《易经》、《论语》、《诗经》等经典古籍导读课程。

《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人现在正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正在兴起。

然而、对于“国学热”这一现象的理性探析,却要追溯到一个甲子以前,即新中国建成之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认清社会内部矛盾成为发展的首要工作。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整风运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顺利进行,取得初步成就。

然而、就在此时,一段黑暗的、悲剧性的历史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认清主要矛盾,社会才能进步发展。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然而、毛泽东主席却错误地认为是阶级斗争。

打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红卫兵们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佛塑像、查抄焚烧藏书、砸毁文物字画…这使得本就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遭受沉重打击的“国学”系统已经基本上被边缘化,甚至可以说是无文化、反文化。

这场运动实际上是对一切文化不满的疯狂运动,它的最终结果是造成历史发展指数为零的社会文化氛围:文盲的社会。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注重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应该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在中小学 “国学热”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文学、历史、 哲学等,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在国学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参与 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如文化交流、民俗体验等,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选用
教材内容多以经典诵读为主,缺 乏对国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介绍 。
教师资源与学生接受度
教师资源
具备国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有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接受度
学生对国学教育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觉得 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标准
教学效果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创新的教学模式
模式一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互 联网和多媒体资源,开展线上教学、 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传统课 堂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 习效果。
模式二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将国学教育 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进行有机 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05
结论:理性看待中小学“国学 热”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 思考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国学热的兴起 •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的现状 • 对国学热的冷思考 • 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结论:理性看待中小学“国学
热”
01
国学热的兴起
背景与原因
01
02
03
社会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逐渐 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和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政策
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视,将国学教育纳入 中小学课程,推动国学热 的兴起。

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的冷思考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

从前几年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如今的各种私塾的涌现、孔子学院广泛的成立,甚至稚龄儿童也纷纷朗诵四书五经。

“国学热”的大潮已经从中国涌向了世界!而由“国学热”更是带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从各国领导人着唐装出席会议到《功夫熊猫》备受好评。

这种现象让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了!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也将大大提升。

确实,对于我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大家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大脑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待“国学热”背后的含义。

什么是“国学热”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国学主要包括以下书籍:经:主要有春秋左传大学尔雅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孝经仪礼等史:主要有北齐书北史汉书后汉书金史晋书旧唐书开元天宝遗事明史南史三国志山海经史记元史战国策贞观政要等子:主要有茶经初刻拍案惊奇东京梦华录公孙龙子鬼谷子韩非子淮南子金刚经近思录九章算术老子聊斋志异列子吕氏春秋墨子太上感应篇等集:主要有楚辞窦娥冤二十四诗品乐府诗集柳宗元集牡丹亭欧阳修集全宋词全唐诗人间词话苏轼集唐诗三百首等蒙学:主要有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首先,受众因素。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引言近年来,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逐渐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国学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国学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历了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身份的浪潮。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此后,国学热持续升温,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热度。

国学热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同与自信随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因此,国学热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

2. 教育改革与传统知识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传统知识的价值开始重新认识。

国学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知识的回归和重新评估。

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热可以被视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传播国学,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学热的影响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产业的兴起国学热推动了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学教育、国学出版等。

许多人看到了在国学热中商机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价值观的引领与影响国学热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国学所强调的传统美德、道德与伦理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文化自豪感的增强国学热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此为傲,并愿意主动传承和传播国学,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

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

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

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一、国际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

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

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

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

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国学热”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一股热潮,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热爱与追求。

在这个追求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之活起来、用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既传承的基础,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多个学派的精粹。

这些思想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加以传承和发扬。

但传承并不是简单地抄袭和照搬,要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升华。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使之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其中的关键是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经营者,他们需要既懂得传统文化,又懂得现代科学,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并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可以通过手机APP让人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网上课程和网络直播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传播,不仅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还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企业、学校、媒体等。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和智慧,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认知上的偏移甚至是忽视。

而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兴起,一些人开始重新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迎来现代化的复兴呢?本文就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我们要明白“国学热”是怎样兴起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开始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需求。

国家也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人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热”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活动,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国学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国学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一些古代的经典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现代的解读和演绎,可以为当代人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一种借鉴和补充,引导人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种种挑战。

“国学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学术研究支持,现有的专业人才和研究机构还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一些人对“国学热”持有过于功利的态度,只是抱着一种跟风的心态,而非真正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

这样的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将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使更多的人从小就接触和熟悉传统文化。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教育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尊重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一些国学教育方式过于刻板,缺乏 灵活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
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一些国学教育过于强 调传统价值观和权威性。
国学教育是否能够真正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师资力量不足
国学教育需要具备相应素质和教 学能力的教师,但目前部分学校 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03
对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是否过度
过度商业化
国学热潮下,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的 ,过度商业化运作,忽视了教育的本 质。
忽视其他学科
过度强调国学教育可能导致对其他学 科的忽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如何培养和引进合格的国学 教师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望未来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应进一步精选适合中 小学生的国学经典,形成系统的教学 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 平的学生需求。
加强师资培训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国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避免文化保守主义
国学教育应避免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
04
如何理性看待中小学“国学热 ”
正确认识国学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学,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道德素养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习国学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良好品行。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受到忽视,但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国学热是指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的热情。

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尝试。

国学热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经济、科技等现代元素的追求更加热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逐渐减少。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迷失,渴望寻找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国学热的兴起,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国学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尝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础,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国学热的兴起,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通过现代的方式传播和表达,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尝试。

国学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学热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和现代化转化。

传统文化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传承和发展的,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国学热过于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特殊性,而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财富,但也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使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策略。

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和现代化转化。

通过设立相关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都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相互借鉴和学习,使传统文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

由“国学热”所引发的思考

由“国学热”所引发的思考

1 . 形式美 。廊桥建筑的形式美 , 表现在合理地处理空间 、 体形 、 拜神祈福等公用场所。 充分体现了桥与人的和谐 。 二是廊桥与 自然 线条 、 色彩 、 质感等形式。人们在造桥的时候 不仅 考虑到了它的功 环境 的和谐。泰顺廊桥多处于高山深谷的 自然环境中 , 多采用 自然 用, 还考虑到了它的审美价值 。 如屋脊脊兽据说最初是为保护木栓 、 的装饰 , 到和环境 的秀丽 、 犷 、 做 粗 幽静 、 朗 、 畅等情 趣相互呼 开 舒 铁钉、 防漏和加 固房屋而用 的, 后来为了美观而装饰 成各种兽形 , 使 应 , 相互依从 , 彼此增色添景。而优美的弧形结 构与山 、 、 水 自然融 屋顶上龙飞凤舞 、 生气勃勃 , 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
美情怀注入其 中, 使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人 的使用需要 , 同时也要 造者浓浓的人文关怀情意。许多廊桥 的廊屋里还设有的神龛, 逢年 求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1 世纪 中叶以来 , 9 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就 过节在廊桥上烧香拜佛 , 体现了村 民的崇敬和深深 的依赖 。另外在

直在倡导要把建筑看作是人类社会 的编年史 。他们认 为 , 建筑本 桥头演绎的提线木偶更是泰顺人的传统文化。 每逢重大的节 E当地 l
“ 国过 去 的一 切 历 史 与 文 化 ” 相对 新学 它指 旧学 , 对 西 学 它 指 且很快就在 国内学术界引起共鸣。杜维明等大力宣扬 “ 中 , 相 儒学第三期 三、 泰顺 廊 桥 的 美学 内涵
憩之所 , 部分廊桥旁设有店铺 , 行人可以买到点心充饥 , 大多廊桥旁
在 文 明 时代 , 人们 在建 筑 的过 程 中 , 重 将 人 的 审 美 理 念 和 审 设有供行人免费饮用的茶水 。 注 廊桥这种类似于路亭 的功能体现了建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演变发展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思潮所淹没。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并且被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和支持。

“国学热”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和重视。

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流行,许多年轻人主动学习经典文化,如诗词、古文、古乐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灵魂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年轻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活化。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也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

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和引入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可以将经典著作以现代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如通过漫画、动画、游戏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传统文化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领域。

要通过各种渠道将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这需要政府、学校、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

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不断演变发展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公平正义、实事求是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的利益相关者
01
02
03
04
学生与家长
他们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获得 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等方面的提升。
教育机构
包括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和 高校等,国学热为他们提供了 新的教育内容和机会,有助于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收益。
政府
通过推动国学热,有助于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推动教育改革
国学热的兴起也对教育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有助于推动教育体制的 完善和发展。
04
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完善国学教育体系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制定针对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国学 教育的实施。
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
组织专家和学者编写适合中小学的国学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 性和适用性。
近年来,中小学“国学热”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 关注。这一现象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 ,以及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
另外,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浮躁、功利心态,人们对 于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淡漠,这也促使一些人开始反 思自身文化传统,寻求内心宁静与精神依托。国学作 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
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 教学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兴 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国学教育与现代教 育的融合
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课 程体系
对未来国学教育的建议和展望
01
02
03
04
加强国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国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加强国际间的国学交流与合作
THANK YOU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从而塑造更加丰满和完善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不能简单抄袭或照搬过去的思想和方式。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相结合,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不能孤立于世界的发展潮流之外,应该通过对外交流与国际接轨,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碰撞。

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才能发现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在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当前,很多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中,开设国学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这种做法有助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问,更是实践。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学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价值,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并在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是指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传统中华文化、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关注和热爱的现象。

这一热潮体现了国人对本土文化根源的重新认识与回归,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从正面看:
1. 文化传承:国学热有助于恢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诸如《论语》、《周易》、《诗经》等经典著作,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2. 素质教育:国学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伦理道德、诗词歌赋、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能够提供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品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3. 国家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学热也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1. 盲目崇拜与复古主义:部分人在推崇国学时可能陷入盲目崇拜,忽视了批判性继承的重要性,甚至倡导全盘复古,这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 教育方法与质量参差不齐:市面上各类国学培训机构众多,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过于形式化,未能深入挖掘和正确解读国学内涵,使国学教育流于表面。

3. 实用主义倾向:有些人将国学作为速成工具或功利手段,比如仅仅为了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而学习,忽视了国学教育对于人格塑造和精神陶冶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国学热总体上是积极的社会现象,但在推进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理性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创新与发展,避免走极端或片面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引导国学热健康有序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国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表明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渴望和追求。

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国学热在当下兴起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和模仿。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试图通过学习国学来找回自己的文化认同。

国学热是对西方文化崇拜的一种回应,是一种对文化自信的返璞归真。

这种返璞归真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文化,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在保持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要想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就需要更多地探讨其与当今社会的结合点。

如何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引入到当代教育、艺术、文学等领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更多的参与和包容。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研究和传授之中。

正如当下的国学热,虽然引发了一大批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人只是赶时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我们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教育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时代的趋势相适应。

中国正处在一个举国上下谋划未来的重要时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时代的趋势相适应。

在建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崇尚国家自信的提升,“国学热”成为近年来中国年轻人追求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校园的国学社团到社会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在追求国学热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现代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瑰宝,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够满足人们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对精神追求和内心宁静的需求。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情绪,使人们更加渴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

然而,要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通过创新,我们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更多可能的应用方式和内在价值,将其与现代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态度和修养的培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能够培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和社会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需要一个广泛的传播和社会认同过程。

要通过教育、媒体和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使更多的人认同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这样的普及和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更是对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推动和改进。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需要与国际化的对接和融合,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果,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去。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的思考2009-07-02王愚西安晚报“国学”热已经热了多时,从硕学俊才到髫龄幼童,似乎遍见神州,媒介网络更是铺天盖地,似乎不提“国学”,就有落后之势,而且有扩展到海外的情景,“汉学家”已成为殊荣的头衔。

这也并不奇怪,上世纪50年代前后,经济的发展并未迅速行进,但是运动不断,阶级斗争增强,所谓“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风靡一时,学术继承已成为断代,学术风气早已定于一尊,罢黜百家,不独是“国学”,诸子百家也百花凋零。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风气为之一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再是一句空话,“国学”受到尊重,在继承优秀文化的传统上,将是大有可为。

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平衡,不能偏于片面,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说过,事物无不向其反面转化。

根据我几十年的经历,任何事物,一过热,就会适得其反。

对“国学”热,也无妨作如是观。

前不久,见报才知道,某一个县城,要中小学生每日清晨背诵《弟子规》,真是蔚为大观。

且不说根据理学大师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弟子规》,原本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规则,自然有不少封建色彩,像“总序”的“弟子规,圣人训”,就确定了必须听“圣人”之训,还有什么聪明才智的发挥呢?而“非圣书,屏勿视”等等,都蒙上一丝封建专权的意味。

中小学生怎么能够鉴别良莠。

即如现在,清晨的大好时光,学生的作业已经越来越多,不堪重负,已引起识者的惊呼,现在又加上背诵《弟子规》的负担,又何以堪。

这种“揠苗助长”,也就是一种过热。

至于近年来祀祖追宗的铺陈,居然蔚为大观,无不以发扬“国学”为招牌。

像祭祀炎黄大典,已成为每年春秋的定例,此外尚有从女娲到神农、燧人、仓颉等先祖的祭祀,必有大典。

至于先哲孔子的大典,更是动辄豪华,三跪九叩,三牲供奉,还有各种歌舞。

把一个儒学泰斗的思想家、哲学家尊崇为“圣人”,这原本是历代帝王的粉饰,现在变本加厉地显示“政绩”,不过是舍本逐末而已,而花费的金钱,大约是民脂民膏。

前不久,也是从报纸上看到,余秋雨教授劝“大家慎用‘国学’这个概念”,余教授特别指出:“我曾严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残害人性的封建极权主义毒素,但如果说这是‘国学的毒素’就会冲击很多人的爱国热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国学热”引起的思考摘要:本文以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为背景,分析了“国学热”的原因,并对什么是国学进行了界定,最后根据传承国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如何弘扬国学的见解。

关键词:国学热国学传承弘扬意义引言:近来,全国各地兴起“国学热”。

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以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论语》道《三国》,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推动着国学在各个年龄阶段中掀起了一个共同的阅读、学习热潮。

许多企业、学校纷纷邀请这些讲师前去授课,并将国学的学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天上班、上课前进行朗读以加深记忆。

甚至一些学校将国学列入了必读书目,开设了国学专业,《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古典文学也进了课堂。

“国学,今天你学了么?”也成为人们见面后打招呼的新方式。

一、当今社会“国学热”的原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同时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仅存硕果,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涵性和同化性,几千年来,它把许多异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其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韵味的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只要是炎黄子孙,无论是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还是远离祖国,都忘不了这种独特的传统。

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

只要一提到中华民族,每个中国人都会热血沸腾,情绪激昂。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各种舶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许多优秀典籍被遗弃,许多传统美德被遗忘,许多传统习俗被淡化。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全球正在兴起“汉语热”的评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青睐,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热点、焦点。

这与当今政府提出的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也不谋而合。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为基础,也需要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基于这些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国学热再次兴起,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何为国学?如今,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

它们既关注中国的经济,也关注政治和文化,它们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民族风格......在西方它们把这些称为“中国学”或“汉学”。

国学是一个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它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是没有明确的定义。

各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以致于当今社会不少人对国学的概念十分模糊。

有人将国学局限于“四书五经”;讲国学就要穿唐装;弘扬国学文化就要让孩子们念《论语》、背诵“三百千”。

我绝对不否认“四书五经”、“三百千”等古圣先哲们的大量经典名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部分就是部分,部分不是全部。

它们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的源头和根基。

而如果没有历代后续贤哲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就没有今天的国学。

今天的国学,就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的东方文化。

我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复杂。

它包括史学、文学、道德、人生哲学、科学、宗教等,它们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力,它们代代相承,铸造了我们的文化品格。

那么学习、研究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要熟读四书五经,也不是准确解析内在涵义,更不是鹦鹉学舌、粉饰作秀,而应该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握国学的精髓,以“修身”为本,不断自我修炼,落实到行动中去,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修身养德。

三、如何弘扬国学?目前出现的“国学热”,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表达的是国学亟待普及的诉求。

为了唤回我们的记忆,让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我们必须弘扬国学。

弘扬国学应坚持的原则:弘扬国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着眼长远,全面考虑,不能倒退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

一是弘扬国学要开放心态,超越国界。

汉语不能丢,外语也要学,如何能让青少年领略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何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华文明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国学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是弘扬国学要与时俱进,超越时间界限。

丢开传统文化谈现代文化,谈不上对于国学的继承,抛开现代文化谈传统文化,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之间结合得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

倒退复古不能真正的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能渐行渐远,要紧密结合。

国学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须办好国学教育,并使国学通俗化,把学国学上升到一个民族的高度,达到人人学国学,人人懂国学的效果,到时方能谈传承和弘扬。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因此,弘扬国学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

学国学能达到养心养行养志养性的目的。

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往往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能,但对“心灵”的教育却渐渐淡化。

国学教育正好填补了这个空,使孩子能够达到“以文养心、以德养行、以史养志、以艺养性”,做到“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

”对于国学教育,不能作秀,比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栏目报道了广东东莞一个幼儿园在开学时,设立孔子像,老师和家长先向孔子像行礼,然后让自己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

而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也报道了教师节高中的学生自己想出了要向老师行跪拜礼,有的学生还穿着自制的古装,带着自制的冠。

像穿汉服、行官礼等行为,表面上是学习传统文化,但大都不合时宜,满口之乎者也,也不代表学习国学,根本没有抓住国学的要义。

一些机构用永读经的方式,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偏执,非常片面。

孩子大多读的是儒家经典,实际是对国学内容的理解太过狭窄。

传统国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精华,应当让少年儿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了解和接受国学精髓。

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要切忌功利主义,不能奢求培养国学大师,而是要让孩子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塑造出不仅有国际视野,更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中国人。

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力量支撑,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

相反,如果没有文化根基,那么这个民族就是灵魂漂泊的没有希望的民族。

所以,我们的国学教育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学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国学通俗化在办好国学教育的基础上,要继续利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化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国学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接受并研究国学。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弘扬不妨通俗化。

老百姓之所以对三国的历史很熟悉,就是因为这段历史普及的好。

-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以说书的形式讲三国,后来又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和多种三国戏,甚至还被拍成了动画片,使历史被文学化和通俗化。

可见,学术的通俗化很有好处,有时比经院式的上课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普及国学,在手段和方式上应该通俗化,但在普及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1、国学通俗化,能有效促进国学的普及,但是通俗化不等同于娱乐化、商业化,目前一些人看到国学畅销,七拼八凑一些东西,也冠以国学之名,既有悖于学术精神,也不利于文化建设。

有的专门面向企业家办“国学班”,收费昂贵,远离了大众教育,违背了国学教育的初衷,这样的国学普及是不提倡的。

国学记载了中华名族几千年来历史创造的过程,是中华名族的身份标志,弘扬国学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

办好国学教育,在整个社会推广普及国学,就是应社会需求、时代需求,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要举措。

四、弘扬国学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各民族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在进行经济、政治交流的同时也进行文化交流。

我国亦如此,国学就成为咱们国家与外国文化沟通交流的最佳渠道,通过向世界民众介绍我们独特的风俗民情、武术和戏剧,通过李小龙和中国功夫,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知道了老子、孔子,知道了东方艺术,但外国人只是看个稀罕,却不了解我们国学的精髓所在。

就连国人也忽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现在到处泛滥着各种快餐式的速食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

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一切道德的总则。

要让其他民族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影响深远。

因此,弘扬国学对于国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外国人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一)弘扬国学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美德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浩瀚博大,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皆有精粹,它们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五千年历史之所以生动传神之所在。

今天,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上升,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广国学,只有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数典忘祖,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让人汗颜。

(二)弘扬国学有利于提高国民的人格素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历史典故,反映人物经历的典型故事,涵盖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知识和品德修养。

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勤奋好学、团结友爱、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坚忍不拔、自立自强······这些传统的美德能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扩充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弘扬国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文化风气驶向偏道,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极端主义大行其道,传媒大众天天报道男女私情、丑闻、艺人不雅照、暴力、色情、奇异、笑料等各位负面内容,刺激市民感观神经,严重误导社会大众和青少年,使之忘记人基本礼仪,忘记道德常识,置人的尊严于不顾。

导致的后果就是国民普遍地缺失高尚精神文化信仰,人们只信仰经济效益,这导致人们对物欲物利不择手段、不顾道义规则的攫取,这绝不是一个文明古国所应体现的富强与文明。

弘扬国学,要对大众新闻媒体进行适当规管和约束,以正面报道和正面新闻达到扬善弃恶,达到营造社会和谐新氛围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媒体要大力传播国学,使“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深深印在国民心中,这样才能使民众生活在一个干净而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优良文化环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