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一、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1)指导思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了哪些哲理。

①‚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建、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体现了联系观点。

②‚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体现了重视意识作用,重视正确认识及真理、科学理论的作用。

③‚按照民主政治……‛的总要求‛主要体现联系观点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观点。

④‚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主要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观点及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观点。

⑤‚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社会创造活动‛主要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观点、坚持联系及发展观点。

⑥‚走共同富裕之道,推动……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主要体现联系观点。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体现了哪些哲理。

第一项原则主要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第二项原则主要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及联系、对立统一等观点;第三项原则主要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等观点;第四项原则主要体现了联系和对立统一观点;第五项原则主要体现了联系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六项原则主要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和联系观点。

4.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重要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紧迫性。

①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②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③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哪些哲理。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体现了联系观点(分析略)。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体现了一分为二观点,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及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略)。

5.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改革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公平。

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完善劳动合同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用政治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及国家机构的性质决定的;是国家正确行使其职能及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这是由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统一)决定的;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及执政方式决定的;这是贯
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10.用政治学知识分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国家:正确行使国家职能;坚持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问题;贯彻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先进性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领导,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积极发挥人民政协作用;密切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关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③公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等原则。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怎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①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⑤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13.怎样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只有发挥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利用财政、税收等杠杆,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控,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经济在稳定和谐的秩序中运行。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⑤就业是民生之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⑦市场交易原则。

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2)从哲学角度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党明确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现阶段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主要是基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否则贫富两极分化,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⑤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解决发展问题,同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以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⑥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价值观不同,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不同。

构建和谐社会,符合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属于正确的价值观。

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⑦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应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搞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把建设和谐社会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并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3)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
①正确行使国家政治职能,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②正确行使国家经济职能。

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履行好文化职能,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④正确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履行好对外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⑥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家机关坚持依法冶国,对人民负责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⑦实现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和谐统一。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每个公民都应发扬主人翁精神,履行好公民的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
政治常识角度
1.走和平发展道路
(1)原因。

第一,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第二,是由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第三,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2)如何做。

第一,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第三,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国家职能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3.国际关系的因素
(1)国家间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之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我国既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维护国家安全。

(2)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陈冯富珍成功当选世卫组织总干事,源于中国的实力、地位和外交能力。

4.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以及为此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说明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积极践行者。

5.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所采取的措施,如减免非洲债务,参加维和部队,对伊朗、朝鲜核问题的立场,支持陈冯富珍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6.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因此必须建立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政府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7.国际竞争的实质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当前国际
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中国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8.我国的对外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我国对台湾问题、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体现了这一点。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对台问题。

问题、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及为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都说明了这一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及与非洲的合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经济常识角度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只有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又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必然要求。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和谐世界是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并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国内发展不平衡与国际影响不平衡结合起来思考,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指导,必将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积极发展对个经济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任何国家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二者有机结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