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充满关爱
让幼儿园教育回归自然
学术论文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单立萍2014.12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长成人,从蒙昧未开的自然人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始终不能脱离社会,成长于生活之外。
杜威有一个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所以,幼儿最好的学习是在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行,也就是要将幼儿园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重要因素,我们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呢?一、为幼儿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选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之融合为一体,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营造出来的一个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种回归自然、充满趣味和学习元素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儿童能够以游戏等方式自然、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借助教师的支持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丰富而积极的学习体验。
如何创设一个能让幼儿融于生活、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环境,引发他们积极探索生活奥秘的行为?(一)创设生活化的户外游戏环境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种植高大乔木,这样既不影响幼儿进行器械活动,让幼儿尽情地玩耍和奔跑;又可遮阳,避免烈日暴晒。
同时,幼儿园种植的植被又应留意季节效果,力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让幼儿园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象,户外绿化环境应让幼儿奔跑、游戏,并探索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事实上,幼儿对环境布满了好奇,喜欢察看、探索、尝试,幼儿园户外环境绿化时应布置多样的设施,能让幼儿在树林间穿梭嬉戏,在小丘、山坡上上下攀爬,在饲养种植园地里照顾植物和动物,在草坪上察看昆虫,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自然界中获取乐趣,从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如我园种植了杨树、槐树、桑树、桃树、石榴树、冬青、搭建了葡萄架,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们会知道每当杨树的杨絮漫天飞舞时,那就是春天来了;当所有植物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知了的叫声和在操场盘旋起舞的蜻蜓共同奏响了夏日交响乐;黄色的树叶纷纷盘旋落下,当小朋友们一起拾落叶的时候,那就是秋天来了;冬天的树枝是光秃秃的只有冬青还穿着绿衣裳,小白兔也换上了厚厚的毛毛衣……自然界的动植物在向小朋友揭示着四季的奥秘,让孩子们享受着大自然的恩典,这种效果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通过一首四季的儿歌认识季节所不能企及的。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呢?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离开了生活世界,走向了过度的学业化和知识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呢?我们需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为幼儿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幼儿接触和体验生活世界,而不是过分强调课业和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比如带着他们去郊外踏青、去动物园参观、去植物园游玩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
可以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比如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洗脸、洗手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开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比如让幼儿学会剪纸、折纸、画画等,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以上的途径,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比如通过游戏让他们认识颜色、形状、数字等,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生活。
再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比如让他们在超市购物、在公园游玩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学会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增强他们的生活技能。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也需要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体验生活世界。
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比如郊游、登山、游泳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比如让他们帮忙收拾玩具、整理床铺等,让他们学会生活的细节;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交活动,比如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交际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者:黄小花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1期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生活,走进幼儿教育。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也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更不是将幼儿教育演变成教学任务,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发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真正地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生命的脉动。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园课程科学化、生活化、游戏化,我园在龙岗区机关幼儿园总部探索性课程的基础下探究园本课程《生活课程》,关注幼儿一日生活,让其成为课程的基础,促进幼儿快乐学习、乐于挑战,拥有真正幸福的童年生活,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园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建立起三个基本理念:珍重幼儿期的生活;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信任与支持教师。
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从书本教学、小学化教学的模式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成为幼儿园、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园通过教研、会议前共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10分钟的方式,让教师深入理解指南的精神;通过不同内容、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从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环境创设、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家长工作等方面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终,促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能够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使其通过亲身参与,直接感知与体验来学习。
二、提供优质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一处环境为幼儿日常教育而服务,环境应是课程最可贵的资源。
因此,幼儿园应为教师、幼儿创设优质的教育环境,在硬件上给予支持,不断完善,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环境,去凸显生活与生命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园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个花开的瞬间,每一片树叶的渐变,每一寸土地随着时间和幼儿发展需要而发生改变,让幼儿园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自然现象成为课程的资源,为生活课程而服务。
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四个回归
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四个回归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四个回归一、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劳动习惯和实用技能的重要一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学校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化,并且从生活中剥离出来。
为了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应该使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从小学开始的劳动实践。
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花园的管理、教室的打扫、公共区域的清洁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劳动实践的参与,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培养起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可以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家庭劳动实践报告,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经历,以及对劳动的体验和感悟。
最后,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开展劳动实践。
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的公益劳动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环境保护行动等。
通过与社区的互动,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起一种与人互动的能力。
二、劳动教育回归实践劳动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回归到实践中去。
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出实际的技能。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支持学生参与手工制作活动。
手工制作是劳动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通过手工制作,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学校可以组织手工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校可以创建校园农田、渔塘或小型动植物园等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动植物的饲养等实际工作。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培养出耐心、细致和责任感。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如缝纫、木工、烹饪等。
通过这些培训,学生可以学习实际的劳动技能,并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
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本初的目标,变得功利化、应试化,甚至与生活脱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贴近生活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样。
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个性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人生自主、自立、自信。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要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全面的成长,实现个性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生活,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2023年最新的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的介绍集合6篇
2023年最新的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的介绍集合6篇【篇1】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的介绍办园特色:生态环境教育一、办园宗旨:以自然为本,启探索之蒙,创童梦乐园。
办园宗旨是幼儿园综合了本园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哲学、教育对象特点而提炼出的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幼儿园主张,是幼儿园办园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幼儿园一切办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原则,是幼儿园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终极效果的依据,是幼儿园的办学使命。
以自然为本:这里的自然有三层含义,幼儿天性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
本园花园式幼儿园的自然特色,幼儿教育需顺应自然,尊崇天性,让教育回归生活,把快乐送给孩子。
启探索之蒙:幼儿认知事物是从探究开始的,因此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让孩子萌发探索的好奇心,将使幼儿受益终生。
教师细心观察与呵护幼儿,挖掘他们身上的特质与潜能,擦亮孩子们懵懂的双眼。
创童梦乐园这一宗旨是落足于幼儿园的建设管理上,希望能将本园建设成为教师和幼儿梦想开始的地方,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快乐家园。
二、办园理念:自然育人,育自然人。
自然有天然、非人为、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等含义。
育人可理解为教育育人、培养人。
幼儿园环境优美,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有利于将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结合起来,达到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德智全面提高的目的,这就是自然育人的精髓。
三、园训:自然心,亲子情。
自然心:幼儿教育应本着遵重自然,顺应天性的心态,遵从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让教育回归生活,把快乐送给孩子。
亲子情是指幼儿园要爱护孩子身心健康,开发其潜能培养其人格,促使其健康成长,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快乐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幼儿教育的要求。
本园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出发,根据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快乐教育理论。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让生活充满爱
张远通:我认为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体验生活;
学得生动,学得主动。
培养学生啊爱心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展望丰收的明天,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精耕细作,必定会收到爱心的思想与行为的丰收果实,在言语转化实践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往往任性,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其原因在于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
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定要让孩子们的爱心显露出来,激起孩子大脑内存,点燃他们的思维的火花。
要让孩子们快乐的在学习中生活。
也就是教育源于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受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有源于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生活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让幼儿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所以综上可以说明这样一些道理:我们的教育源于生活,让生活充满爱。
我自认为这样一句话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一句。
谢谢大家!。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
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
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
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
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
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
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
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
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
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他的教育价值、发挥他的教育功能,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的教育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挖掘。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摘要】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目前幼儿教育却有着过多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
需要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世界是幼儿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建议在幼儿教育中更加注重生活体验与情境感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世界、教育资源、学习情境、生活技能、自我认知能力、身心健康、教育选择、生活体验、情境感知。
1. 引言1.1 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是幼儿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资源,也是他们最贴近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应该深度融入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教育桥梁。
幼儿教育是在幼儿生活环境中展开的,而生活世界则是幼儿教育的来源和支撑。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比如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这些环境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价值。
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互动,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起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世界是幼儿教育的原初之地,只有深度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为了让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求,让幼儿在健康成长的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善意与力量。
1.2 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了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教育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很多幼儿园都面临着招生难、留存难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很多幼儿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同时,教育本身是否还能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让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应该不只是被动地传递知识,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发现和探索知识。
这需要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和互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中。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
仅仅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将教育的目标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这需要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现代教育离生活越来越远,需要我们更多地将生活融入到教育中来。
教育者需要创造更多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将社会实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并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总之,让教育回归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地体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生活和幸福感的中心,从而推动教育的全面升级和优化。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摘要】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注重实践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途径。
教育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资源,通过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源于生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更多的实践性元素融入教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有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关系、目的、方式、资源、重要性、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对人类智力、品德、情感、体魄等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而生活,则是教育的落脚点和起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实施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实践。
生活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走路、说话、认字、算数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人相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生存技能。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通过生活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教育也应当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身边的“味道”和“气息”。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思考、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2. 正文2.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放飞天性,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放飞天性,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作者:殷珊珊来源:《教师·下》2011年第06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
幼儿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将幼儿的教育回归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的生活及游戏环境,放飞孩子们的天性,才能让幼儿健康地成长,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一、拥抱自然,开拓幼儿学习空间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幼儿不仅要在教室里学习各种基本的文化知识,更应该走出教室去拥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大千世界。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千姿百态的树木、色彩鲜艳的花草、活泼可爱的鸟儿等,教会他们认识这些事物及其基本特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有限条件,在幼儿园内进行环境创设,通过适当的布置、装饰让园内更显自然气息。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我为幼儿园增光彩”的主题活动,在园内找一小片空地或一个角落将其开辟成一个小型的植物园,根据场地及季节变化有选择性地种植各种蔬菜、小花、小草等。
从播种到施肥,再到除草及收获,整个过程都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待到蔬菜成熟后还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个活动过程,在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自然,也促进了其认识事物发展的能力。
二、亲近生活,培养幼儿适应生活的能力生活是一门艺术课,学习就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或者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多利用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启发他们对“生活”这个概念的认识,不仅能让幼儿学到基本的生活常识,拓宽视野,吸取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适应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各种玩具模型、道具等在教室中搭建一个“迷你超市”。
家庭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家庭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提高生活技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要对孩子实施“生活技能”的教育、引导和影响。
也就是说,“生活技能”被列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忽视了这一点。
有些父母觉得没必要,孩子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生活技能只会耽误时间。
还有些父母担心有危险,觉得做这些事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也给自己添麻烦。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明明是布置给孩子的劳动作业,全是父母在包办和代替,和孩子一起糊弄老师;明明是所有家庭成员该承担的家务劳动,全是大人们在做,孩子只需坐享其成。
一家人齐心协力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干吗去了呢?全用来让孩子学习、刷题了。
他们以为考个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就能决定孩子的命运,就能让孩子有个好未来。
殊不知,这是非常功利化的教育,其教育效果堪忧。
劳动真的会耽误学习吗?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院发布《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其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则仅为3.17%。
可见,提升生活技能,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实,5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同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详细规定了1到9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做饭、修理电器等生活技能。
学校负责培训,真正的实践还是要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
这就要求父母必须走出偏重知识教育的误区,除了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外,更要主动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做饭、洗衣等基本生活技能,这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毕竟,一个没有生活技能的人无法生存,更无法好好生活。
父母为主祖辈为辅,在共同生活中助力孩子成长关于家庭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到,其他“共同生活”的成员也要协助和配合。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心得体会优秀作文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心得体会1首先:做为班主任,要用师爱给学生一座充满人文关怀、被人关爱、被人欣赏、充满创造灵性的人生殿堂!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
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智商,还取决于他们的情商的发展。
因此,我们做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用我们教师伟大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成就学生们精彩的未来。
第二:做为小学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童心。
正如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
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班主任。
第三:做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爱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的爱是一把钥匙,是一把让学生通向成功的钥匙。
因为缺乏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缺乏理解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
正如我们的李凤遐老师所说,我们做为班主任,对待我们的学生只要有两种想法就足够了,即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假如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
是的,我们做为班主任,对待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有母亲般的爱,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即换位思考。
这很重要,只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用班主任所有的爱,成就学生的未来。
第四:我们班主任要以柔克刚,学会宽容与忍耐。
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是有着个性差异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体谅他们,更要学会宽容他们。
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位学生的每一个过失。
因为具有宽容之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但是我们不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取代严格要求学生的做法。
例如:当我们的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并不是不闻不问,而是问学生,你能把这么做的原因告诉我吗?等等。
第五:做为一名教师,做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勤奋。
用勤奋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知识的盛宴,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一流的课堂,做一流的教师,是我们教师应该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第六:让教育回归生活。
只有回归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不可或缺的教学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
”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我们教师要学习和借鉴他先进的教育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切切实实地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这几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是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要从现有的条件着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少量体验活动,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孩子们体验无法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真实场景,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
一个有效的德育教诲活动,一个成功的德育教诲活动要求它“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生活。
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增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让真实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重现真实的生活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行合一。
就像《吃饭有讲究》中的洗手方法,学生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但如何把手洗干净,却不是每个同学都清楚并且能够做到的。
陶研论文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摘要:陶行知的教育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相当彻底、相当完备的素质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生活教育生活化实施动态开放式、回归自然、真实情景、自主学习引言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
同时陶行知认为生活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因此,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教育。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环境的影响。
很多孩子由于父母过度保护或忙碌,由爷爷奶奶照顾,受到溺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实,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受到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他们就如温室的花朵,到外面遇到风雨就会倒下。
过这种不合理的生活,就是受不合理的教育。
一、生活决定教育(一)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与素质教育,正是两者关系的体现。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生活的教育意义,目的在于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是一特殊的时期,由于年龄偏低,很多习惯未养成好,理解能力不强,不懂复杂抽象的概念。
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为幼儿教育弥补了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二)给予幼儿爱的教育很多孩子由于父母过度保护或忙碌,由爷爷奶奶照顾,受到溺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充满关爱
──《借生日》教学反思
2015——2016第一学期
付艳芬
《借生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小云又把礼物送给妈妈。
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记得在刚接手这个班的半个学期,学生们常常为了一张纸、先喝一口水……而争吵不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
我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预设使之与新课程理念相融合,使整堂课焕发出清新、自然、淳朴的气息。
但课后我却耿耿于怀,有喜有悲,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1、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
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妈妈
是一个()的人。
小云是一个()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我想这是再好不过又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然而,我却急着让学生去分角色朗读,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还大大的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进行到底,是我失误最大的原因。
3、另外,在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却浪费了难得的教学契机,错过
了引发学生感悟课文学会思考的机会,还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孩子的思维,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
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4、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尤其是从课文中产生问题,再回到课文中通过朗读找答案的方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6、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情感。
经过评课,在没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二课时,我以“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展开小组讨论。
孩子们的答案是完美的──“小云爱妈妈”“小云关心妈妈”……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知道对大人应该有爱心,我非常高兴。
这时,我借此机会问:“以后在爸妈过生日时,你会怎么做?”此时一只只小手都高高的举起来:“老师,等我过生日时,我也把生日借给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妈妈。
”“我把妈妈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她。
”“我给妈妈买我最喜欢的东西。
”……可透过这些手,我看到一个学生坐在那里,一声不响,那是我班生活条件最差的九令同学。
我点了她的名字,她说:“妈妈说要在我过生日时,买一个文具盒送给我,可我怎么把文具盒送给妈妈呀?”我望着她那双渴望得到帮助的眼神,心沉了一下,“那你就送妈妈一句话吧,大人不一定需要礼物的。
”她顿时眼睛一亮,“我知道了,我想说:…妈妈──我爱你‟”那声音,回绕在教室的上空,回绕在全体同学的心中,我终于使他们知道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