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浅析
浅析莫言《红高粱》中的角色与语言艺术
251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莫言《红高粱》中的角色与语言艺术文/宋梅珠中国作家莫言在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的小说脍炙人口,对现今的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1986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如春雷惊动文坛。
可以说《红高粱》就是最能体现莫言语言写作风格和人物特色的小说之一。
莫言的语言特色有哪些呢?又是什么成就了这种独特的语言呢?一、语言艺术分析1.乡土出身与“粗鄙”的语言。
莫言是个从小长在农村的孩子,因此它的作品中也体现了接地气的特点,方言对话,通俗易懂。
莫言所使用的语言多粗鄙庸俗,但却在生活的污泥中绽放真理的鲜花。
除此之外,谚语也是他的特色之一,莫言运用言语形象的表达了深刻的事理,产生很强的说服力。
2.修辞手法。
《红高粱》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讽、通感、夸张和排比等。
比如,莫言在《红高粱》中的比喻手法出神入化,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当罗汉被日本人抓入监狱的时听见其他人发出一些声响,“ 有人往栅栏边角上那个铁皮水桶里撒尿,尿打桶壁如珠落玉盘。
”莫言把粗鄙的解手声比喻得如此动人,真是令人忍俊不止,眼前一亮。
莫言还在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过瘾。
他的排比手法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强了作品和内容的气势。
莫言的夸张的手法也利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把小的东西放大,把虚的东西做实,令读者回味无穷。
《红高粱》里面令人最难忘的还是莫言的象征手法,红高粱象征着英雄的中华民族和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与精神。
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与力量。
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丰富了读者脑中的画面,大大吸引了读者兴趣,让读者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书中的故事,成为书中的人物。
与此同时,莫言深刻的讽刺也能让读者反观现实和现实社会。
3.语言中的色彩。
莫言语言中的色彩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小说《红高粱》中描写色彩词语共出现了400 多次,且颜色词语多为亮色,如:绿色、红色以及蓝色等,暗色系词语的使用相对较少。
《红高粱》赏析剖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8: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三枪拍案惊奇》 2010:《山楂树之恋》 2011:《金陵十三钗》 2013:《归来》 导演 2015:《长城》 导演
① 主题:对自然的人性的歌颂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 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人淹在高 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 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 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 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 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 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 的自在和欢乐。 ——张艺谋
二.《红高粱》的人物与情节
1.
人物 我爷爷—余占螯(姜文饰) 我奶奶—九儿 (巩俐饰) 罗汉( 腾汝骏饰)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
解读文学名著《红高粱》一、引言(1)背景介绍(2)研究问题(3)研究意义二、《红高粱》的文学特征(1)小说的叙事结构(2)小说的主题思想(3)小说的语言表现(4)小说的人物形象三、《红高粱》的历史背景(1)解放战争背景(2)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背景(3)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背景四、《红高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1)小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2)小说的启示与警示五、《红高粱》的艺术评价(1)文学价值(2)美学价值(3)社会价值六、结论(1)小说的创作历程与成就(2)小说的意义和影响(3)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摘要:《红高粱》是由莫言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获得1987年毛泽东文艺奖金奖,1988年茅盾文学奖,1991年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等多个文学奖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红高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中国。
小说以一个山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中国农村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小说以一个村庄的三个代表性女性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无尽的人性悲欢。
小说中,董卓瑶是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显赫家庭,国共内战爆发后,父母相继离世,她被迫嫁给一个革命军官,但这个军官死了。
董卓瑶之后成为了一个孤女,没有人管她,要想活下去自己也得想办法。
她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才智在乡下生活下来,并与高家庄的三个男人展开爱情纠葛。
其中一个男人刘连昌虽然身世平凡,但善良、体贴,是董卓瑶心中的真爱。
但在阶级分化的农村中,他们的感情遭到了坚决反对。
另外两个男人之一是姓高的富翁,他有豪门背景,拥有巨大的势力,但其人品却十分卑鄙狡诈,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占有董卓瑶;另一个人是高家庄的庄主高耀云,他身负着重大的秘密,却因为对董卓瑶的渴望而让自己陷入了去势。
小说中另一位女主角是阿香,她出身贫苦,但她坚强勇敢,拥有无比的智慧和胆识,经历了许多的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女英雄。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析
意象
•红高粱
高粱不仅仅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是有着 顽强的生命的作物,在作品中更是被赋予的 各种情感的所有故事的见证者。红更是一种 强烈感情色彩的颜色,既有着生命的蓬勃和 骚动,也有着流血和死亡的象征。红高粱在 作品中象征着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顽强的 生命力。作品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 野合,就是完全地体现出人物个性的张扬和 解放,自由奔放的体现。
主题思想
• 作者塑造了一个处在道德伦理边缘的高密 东北乡,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民间 人民为了生存而奋起抗争的故事,既歌颂 了红高粱象征着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和原始的生命张力,也弘扬了人的个性 解放,包括灵与肉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精 神。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先驱
•罗汉大爷 传统忠厚能干农民,对东家忠心,对后辈慈 爱,战争下的悲惨人物代表
•王文义、哑巴、刘吹手等 在战争下为生存而奋起抗争的人物
独特的艺术手法
• 多种人称穿梭,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全方面叙述
• 时空的变换,时序的独特,采用“心理时间”
• 语言风格的独特,暴力美学的描写,拟人、比喻 和对比等修辞的大量运用,各种强烈对比词语的 超常搭配
背景
• 作品时代背景:1939年,抗日战争和高密 东北乡民间生活为背景。
• 作者创作背景:1984年冬天。莫言提出, 文学作品写战争,不是再现战争,而是战 争对人的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即 借用“战争”这一环境,表现人在特定条 件下情感的变化。于是把高粱地作为舞台, 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在这上演。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 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 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红高粱》赏析.解读
《红高粱》
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 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 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 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 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 前„„
《红高粱》
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 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 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 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 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 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 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 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 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 齿的耙„„
《红高粱》
2、独特的叙述方式:
“我爷爷”、“我奶奶” 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起 来,创造出贴近历史情景、复活历 史想象的功效。
《红高粱》
父亲说:“爹,俺娘想你啦,叫你去。” 爷爷问:“你娘还活着?” 父亲说:“活着。”父亲牵着爷爷的 手,向着高粱深处走。 奶奶躺在高粱下,脸上印着高粱的暗 影,脸上留着为我爷爷准备的高贵的笑容。 奶奶的脸空前白净,双眼尚末合拢。 父亲第一次发现,两行泪水,从爷爷 坚硬的脸上流下来。 爷爷跪在奶奶身旁,用那只没受伤的 手,把奶奶的眼皮合上了。
——我父亲那时还小,想不到这些 花言巧语,这是我想的。”
《红高粱》
4、感受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
小说是“人”写的——作家的眼、耳、鼻、 舌、身,他流动的血液,他的心脉,他勇 敢的、无坚不摧的力比多一股脑儿和汉字 搅和在一起了。
《红高粱》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 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 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 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 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 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 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 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 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问的 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 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 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红高粱影评(精选16篇)
《红高粱影评》红高粱影评(1):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
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以前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之后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飘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联。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忙。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齐了,喜爱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之后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感情启蒙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感情的差异。
谈到感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
笔下的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赏析——信0905-3班刘崇崇《红高粱》,这是一部用血和激情写成的小说,弥漫着屠杀、血腥,与死亡恸哭,更回荡着对生命的颂歌。
红高粱是挑战传统的见证,是民族生机的征兆。
莫言自己评论这部作品时说:“这部作品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共同心态,在长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确实,在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及流淌着高粱般血液的人们。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分两章来描述,一章是以生机勃勃的红高粱为题;另一章则是以坚毅刚烈的高粱酒为题。
全文是以两条平行线索来穿插的:一条是写“奶奶与爷爷”的曲折爱情,是对“奶奶”的回忆,那是过去的事;另一条则描述了现在“爷爷与父亲”的情况。
这是一篇线索清晰明了的小说,读后让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借鉴的,也是一篇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则是小说中闪亮的一点。
“爷爷”,他是一个轿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奸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杀人犯通奸犯,一个土匪,而他又是个抗日英雄,这样一个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然而如此这样的一个形象,却集美丑善恶于一身,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真正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以及罪恶”。
他是红高粱的化身,他血液里迸射出来的是生命的活力。
“奶奶”,她本是一个女子,却敢爱敢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她大胆刚烈,敢说敢做,正如文中所说“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她极端反传统,作为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女性,奶奶反叛了传统的价值道德观念。
当她被父母为一头毛驴而许配给麻风病人单扁郎时,她勇敢的选择了与爷爷通奸,以此来惊醒反抗传统的束缚,她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寻求所爱;她撑起了高粱酒的生产,成为全乡最富有的人家。
她是红高粱的化身,她血液里散发出来的是生活的勇敢。
读后评析——《红高粱》
评析历史小说-《红高粱》看过莫言的《红高粱》之后,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小说如我们所熟知的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内容上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同时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由此我们看出通常所被人所认知的历史小说大部分都有着一种宏伟磅礴的色彩,有大人物,大事件,和当权者和一个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我在学习了解历史小说之前的认知,创作都是对某个既定成规的暗中遵循或有意违反,中国历史小说也有其成规所在,一般人们所认可的历史小说,都存有一场大事件,像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大多是其取材来源,比如吴强的《红日》;或是描写一个大人物,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伟大人物,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狭义认识下的一方面的历史小说的概念,实际上,这并不是历史小说的全貌,从相关搜索资料可以了解到,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所以在遵循历史小说成规的同时,我们还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出发创作出新的历史小说的版本,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
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中女姓人物形象王才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红高粱地的“红”为女性主义背景,通过“我”的奶奶这一乡土女性在性别意识上,社会性别角色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追求女性权利与幸福的伟大女性形象。
在原始,充斥蛮力的红高粱地里的女性主义沿袭了母系社会时期的女性主义,追求自由与幸福,大胆热烈,充满生命力量与激情。
《红高粱》是莫言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曾获多个奖项。
关健词:《红高梁》野性;女性主义;生命力;孕育一、前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突出在语言独特、风格多样,大部份作品都围绕女性人物形象展开,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联系。
本文笔者粗浅的探究了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以中篇小说《红高梁》为例,着重概述了莫言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鲜明,来分析了莫言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针对作家莫言在不同创作时期刻画善变的女性形象,浅析自己的观点。
二、探究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1、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
作家莫言自幼家境贫寒,据《莫言研究资料》中记载:其少年生活的记忆受政治歧视以及贫困生活的影响惨痛多于快乐,故乡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苦难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礼教规范束缚在作家心灵留存的烙印自然体现于他所著的作品当中。
2、作者历来对女性持有的崇拜心理。
莫言曾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是女性崇拜者,因此,作品中的女性通常具有在苦难环境中抗争生存的坚强坚忍品质。
3、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莫言对母亲有着深切的依恋,认为给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用瘦弱的双肩坚强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母亲在莫言心中的形象伟大坚强。
所以,母亲的一生对莫言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很多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能发现他母亲的影子。
三、莫言在《红高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作家莫言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形象的刻画出各种不同类型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男性主义和夫权主义的批判否定。
红高粱影评(精选16篇)
红高粱影评红高粱影评(1):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
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以前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之后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飘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联。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忙。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齐了,喜爱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之后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好看网名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感情启蒙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感情的差异。
谈到感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强烈生命意识是小说的精神主体: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强烈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说中,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英勇悲壮的英雄,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在小说中,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曲调“高粱红了”······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用冷静乃至审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惨烈的死亡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红高粱》小说死亡的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把单家父子杀死,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作了肯定性描写。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红高粱》浅析
《红高粱》之浅析对于《红高粱》这部电影,儿时的记忆就只依稀的记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红。
后来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说,才明白其中的爱恨纠葛、国仇家恨。
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人,所以他话不多。
他以第三人称在《红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陈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爱与恨的太多分量。
只有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字字如弯刀,刻入骨髓。
然而张艺谋是不同的。
这次再看《红高粱》,虽说是第二遍,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已远远超过第一次。
很多小说翻拍电影之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
张艺谋翻拍的这部片子无疑是业界良心。
他以自己激荡澎湃的热血和抱负拍活了《红高粱》,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
对于小说翻拍的电影,很多人总是会夸大导演的功劳。
明明是作者绞尽脑汁设定的情景、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全被一股脑的冠在导演的头上。
这样的现象总是轻易就会让导演获得很多好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导演一劳永逸,不肯在小说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
所以对于很多人赞叹不已的,诸如“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埋设暗线,全片都有红高粱。
用红高粱来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的手法。
”、“九儿出嫁的场景,颠轿的精彩。
”等等,我是不看重的。
这本来就是书里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所以整部片子,我更侧重于张艺谋的改编上。
小说里莫言是在转述他父亲的事,又以他父亲的所见所想来记述他爷爷和他奶奶的事。
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读者自己梳理。
然而张艺谋在影片里却摒弃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虽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来就是九儿出嫁的画面,让观众们先入为主的就将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来。
然后通述到底,一气呵成。
在小说里对于出嫁的描写很详细,九儿似乎遇尽了一切出嫁的忌讳事。
但在影片里,张艺谋砍掉了这些情节,单单保留了九儿用脚挑着轿帘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轿厢里、颠轿以及遇见假三炮。
凭借这几件事观众心里面也都有谱了,剧情发展也顺理成章了。
红高粱 简析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
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强烈的生命意识:(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
《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
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
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
(3)死亡皆自然。
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
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将“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之浅析
对于《红高粱》这部电影,儿时的记忆就只依稀的记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红。
后来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说,才明白其中的爱恨纠葛、国仇家恨。
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人,所以他话不多。
他以第三人称在《红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陈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爱与恨的太多分量。
只有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字字如弯刀,刻入骨髓。
然而张艺谋是不同的。
这次再看《红高粱》,虽说是第二遍,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已远远超过第一次。
很多小说翻拍电影之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
张艺谋翻拍的这部片子无疑是业界良心。
他以自己激荡澎湃的热血和抱负拍活了《红高粱》,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
对于小说翻拍的电影,很多人总是会夸大导演的功劳。
明明是作者绞尽脑汁设定的情景、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全被一股脑的冠在导演的头上。
这样的现象总是轻易就会让导演获得很多好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导演一劳永逸,不肯在小说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
所以对于很多人赞叹不已的,诸如“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埋设暗线,全片都有红高粱。
用红高粱来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 的手法。
”“九儿出嫁的场景,颠轿的精彩。
”等等,我是不看重的。
这本来就是书里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所以整部片子,我更侧重于张艺谋的改编上。
小说里莫言是在转述他父亲的事,又以他父亲的所见所想来记述他爷爷和他奶奶的事。
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读者自己梳理。
然而张艺谋在影片里却摒弃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虽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来就是九儿出嫁的画面,让观众们先入为主的就将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来。
然后通述到底,一气呵成。
在小说里对于出嫁的描写很详细,九儿似乎遇尽了一切出嫁的忌讳事。
但在影片里,张艺谋砍掉了这些情节,单单保留了九儿用脚挑着轿帘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轿厢里、颠轿以及遇见假三炮。
凭借这几件事观众心里面也都有谱了,剧情发展也顺理成章了。
莫言在小说里面曾经强调过九儿的脚,三寸金莲,不大不小被裹得极好。
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恨起于九儿的脚;假三炮觊觎九儿,临
时起意劫色,最后反被余占鳌打死也是起于九儿的脚。
但是文人自负,总喜欢让读者自己发现其中关键,轻描淡写就过了。
然而这一点被张艺谋抓住了,无限放大,也就成为了影片当中的亮点。
对于高粱酒,其实莫言在书中是没有说颜色的。
然而张艺谋执意选用红色。
一是因为高粱酒本就有红色的,现在无色的高粱酒技术精进之后的产物。
张艺谋结合那个年代,选用了红色;二是因为暗喻革命、抗日还有被欺压的中国百姓以及革命战士的鲜血。
除了这两点,我始终觉得张艺谋选用红色还有一点,那便是酒中还有罗汉大叔的血。
鬼子修公路来村里抢牲口、抓壮丁,用刺刀划破了罗汉大叔的头皮。
鬼子看到九儿色心大起,九儿急中生智抹了罗汉大叔的血装疯卖傻才得以幸免。
罗汉大叔被鬼子抓走后,九儿拿高粱酒洗了脸,高粱酒里混了罗汉大叔的血之后总有挥之不去的浓重的血腥味。
九儿便将这坛酒封存了,谁都不许动。
九儿再见罗汉大叔的时候便是鬼子生剐罗汉大叔了。
所以我私心认为张艺谋也是想用红色的高粱酒来缅怀罗汉大叔。
在小说里,鬼子只生剐了罗汉大叔一人。
莫言描述得很详细,包括第一刀切的哪里,第二刀切得哪里,鬼子把剐下来的肉喂狗,,影片里把这些血腥的场面省去了,但却加了一个人一一三炮。
鬼子先命屠夫剐三炮,屠夫一刀杀了三炮免去了他的痛苦和凌辱。
正当大家揪着的心放下的时候,鬼子又命令小学徒剐罗汉大叔,,在这种双重的刺激下,我相信观众的心里已不再是痛斥鬼子残忍、没有人性了,而是上升到一种热血激荡,反抗欺压的爱国情怀。
不得不说张艺谋很高明,懂人心。
这俨然也成了影片里的小高潮。
通观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九儿死的时候。
小说里九儿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慢镜头,九儿躺在高粱地里,从九儿的视角看到了正午的太阳、随风摆动的高粱、还有天边飞来的一群白鸽。
在其中,九儿是有过挣扎的,看到阳光和白鸽,感受到微风吹来的时候,九儿是想着世间的一切美好不忍闭上眼睛的。
然而看到高粱的时候,嗅到被压断的高粱的新鲜的味道的时候,感受到背部传来的压在高粱上的触感的时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终究笑着沉睡了过去。
这段情节很耐人寻味,也是小说中的高潮。
张艺谋却在这里转换了人物,不已九儿的视角来看,一个将死之人所看到的多少有些悲壮和绝望。
张艺谋换成余占鳌来看,看到了一轮红日,看到了漫天的红,,影片也在漫天的红中结束,余占鳌看着红日在想些什么也成为了悬念。
不得不说张艺谋这个举动很大胆,不过将九儿换成余占鳌让整
部影片更加乐观,更有希望,也算是民心所向。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红高粱》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甘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从一个老者口中听到了这个故事,然后以一个新时代里的年轻人的口吻传承了这个故事。
他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新的年轻的血液,他让这个故事可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