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红高粱》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诵和影响力巨大的文艺作品。
小说以中国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情、仇恨、生死离别等人性命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作品的标题“红高粱”寓意深刻,高粱是一种耐旱、耐寒、高产的作物,也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象征着中国农民的生命力和希望;而“红”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奋斗的鲜血和牺牲,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的人物,他在家族和国家命运的纠缠中寻找自我与信仰。
在小说中,叶藏虽然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战争的浩劫,但依然对生命充满着希望和热爱,他的坚韧与执着、智慧与勇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让人们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生动鲜明的。
她们或是倔强、或是聪明、或是柔情似水,但无论何种性格,都表现出了中国妇女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莫言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手法,如意境描写、意象运用、叙事技巧等,同时又结合了现代文学的特色,如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化的叙述视角等,使得整个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红高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巨作,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瑰丽的想象、鲜明的叙述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258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王晓燕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摘要:研究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旨在从这一系列战争背景的艺术创作中发现作者特立独行的创作模式,以便更为准确和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涵。
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红高粱》系列小说的特征,并就鉴赏小说的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红高梁》系列小说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虽然同样以战争为故事背景,却没有陷入传统模式下的俗套。
《红高梁》系列展示的是只属于高密的生与死彼此抗争的图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打上了红高粱的深刻烙印。
而作者则以其特有的天马行空式的叙述与描绘让乱世中人性的血与热烘托出了永恒的自由精神与追求。
一、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之典型的地域性(一)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阅读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最初产生的最强烈的观感之一莫过于其遣词造句的“非官方”特色,也就是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几乎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嗅闻到淡淡的高粱味。
比如“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牛郎要上吊,织女要跳河”就是只属于山东高密这一黄土高坡之上、山野乡村之间的方言俚语。
不仅是这些民谚村谣的广泛使用,甚至于寻常作者普遍避讳的方言脏话都会时不时出现在小说的各个角落。
比如“杂种出好汉”、“臭狗屁”、“你娘个蛋”之类让不少读者感觉过于粗鲁的口头表达也被作者用得行云流水、习以为常。
尽管这种略显极端的地方语言运用方式会偶尔产生刺目之感,但是也使《红高粱》系列小说从更大程度上具有了排他性的个性标签,让读者只一眼便可认知这是只属于莫言的创作特色之一。
不仅如此,方言的充分运用还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不必作者多花笔墨旁敲侧击,读者仅仅从主人公的言谈中就能将其性格窥探个一二。
而这样的方言还能让人物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创作套路下的活跃度与丰富性,至少让《红高粱》系列中的主次角色有了更高的可识别度。
(二)环境背景明显的针对性《红高梁》系列小说中设置的环境与小说名称紧密贴合,那就是一片片无边无际的高粱地,只属于高密的高粱地。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姓名:刘冬艳学号:33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任课教师:黄雪婷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语言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且是毫无生气的,而语言经过“陌生化”后则会变得奇异,令人耳日一新,而且充满话力。
”对于作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为大众所欣赏。
对于读者而言,语作品的兴趣,克服审美疲劳。
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也表现在语言方面。
在《红高粱》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便是体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粱尸横遍野”“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嵫嵫乱叫”“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在莫言笔下,高粱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和人一样拥有肉体和情感,它们对日本人蹂躏高密东北乡民感同身受,它们与乡民一样仇视日本侵略者。
又如“被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星辰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可能鬼鬼祟祟,作者这样写既给读者创作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又充分表现出罗汉大爷意欲逃出栅栏的紧张心理。
此外,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3)
一、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小说《红高粱》和影版《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有其相通之处,但电影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
小说《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
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加在一起使用,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
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
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电影《红高粱》一开始,当画面还是全黑时,就传来了“我”的叙述声音:“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视点基础上,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红高粱》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的主题模式,使小说产生了主题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小说描写的虽然是抗日战争历史,作者却有意远离历史范畴中的爱国、民族等。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在电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有一种电影类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
这种电影类型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而《红高粱》作为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不仅在叙事上有着深刻的内涵,更在影像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影像实验,将魔幻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一、叙事深度与人物塑造《红高粱》的叙事深度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一。
电影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
在叙事过程中,电影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设置,让观众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共鸣。
同时,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实验《红高粱》在影像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影像实验,将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光影运用、色彩搭配等都是一次次创新的尝试。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将现实与魔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电影还通过一些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深刻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
三、本土化元素的运用《红高粱》作为一部本土化的电影,在元素的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其独特性。
电影中的音乐、服装、道具等都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设计的。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让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电影还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景和情节设置,让观众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红高粱》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不仅在叙事上有着深刻的内涵,更在影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浅析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雅俗交融的语言场
此外,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 世界。例如,红高粱这个形象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主人公余占鳌的情感象征。 红高粱的火红、茂盛代表着余占鳌的热血与生命力,同时也隐喻着战争和反抗 的精神。这种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更 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强烈的血性风格,呈现了古老中 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这部作品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 叙事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次演示将从叙事角度、血性风格和 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
一、独特新奇的叙事角度
首先,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民间语言。他的文字朴实无华, 但却极富表现力,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描述余 占鳌这个角色时,莫言写道:“他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像一团火。” 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余占鳌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其次,莫言在《红高粱》中运用了多种叙述角度,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小说的一开始,莫言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故事,这个视角充满了童真和 好奇心,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视角逐渐切换到“我爷 爷”、“我奶奶”等人物的视角,这种切换不仅让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让读 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这种多角度叙述的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立体、真实。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充满血性和生命力。这种人物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 者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红高粱家族》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血性风格和人物塑造,展现 了古老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艺术享受。
论《红高粱》的风土描写特征与语言表现艺术
论《红高粱》的风土描写特征与语言表现艺术盛媛鸽渭南电大07秋汉语本[摘要]:在小说《红高梁》中,作者通过大量的风土描写将这一时代背景及这个背景下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高密人。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语言,通过这些风土和语言,莫言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独特而又富有奇幻色彩的艺术空间。
[关键字]:红高粱;风土描;语言艺术《红高粱》作者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在抗日时期,祖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英勇悲壮的舞剧。
小说《红高粱》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书写了高密东北乡这块神奇沃土上壮阔激荡的故事。
小说的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主干写父亲跟随“我爷爷”一起去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其中以我的父亲“小豆官”的回忆穿插进来了大量的故事,从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命令残酷剥皮而死开始,到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的暴力欲望。
第二条线索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之情故事串起。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劫花轿的土匪,随后在戴凤莲回门时,把她劫进高梁地里野合,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使用丈夫,正式做了土匪并成为她的情人。
以直到后来,戴凤莲为了给“我爷爷”送扦饼而被日本鬼子炸死。
在这条故事中,始终被突出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
本文将从风土描写的表现与语言表达艺术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风土描写的表现。
《红高粱》在风土描写方面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浪漫的家乡风土文化精神,风土描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土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红高梁》主要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地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故事,而小说中这一故事的叙述主要通过大量的风土描写进行。
小说中故事以红色为基调进行,小说中处处突现了红色,如小说中说到;“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梁红成汪洋的血海。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论述《红高粱》的艺术成就《红高粱》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影片《红高粱》在一种原始而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之美与生命力之蓬勃旺盛,赞美生命的那种蓬勃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和激情。
一方酒养一方人,就比人红,人比酒烈。
影片凭借独具匠心的色彩排布、别有意蕴的空镜头穿插以及手法精湛的画外音运用,在极具导演个人特色的影像风格以及流畅的叙事表达中,展现了一首质朴而又恢弘的生命史诗,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恣意奔放、蓬勃旺盛的生命状态。
带给观影者深沉的思考与久久的回味。
匠心色彩排布:红色质感诠释生命之意。
红色基调,营造视觉冲击。
影片开头,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汪洋恣意的艳丽红色。
九儿那象征着喜庆的大红嫁妆:红盖头、红衣服、红鞋、红花轿。
更有鲜红醇美的高粱酒、红霞映衬下的世界以及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高粱地。
影片中的红色基调,并未给观众带来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之感,而是对大自然色彩运用的巧妙融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
红色抒情,融合质朴情感。
影片中大量运用的红色,在自然景物的写意中融合进了创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诚。
火红高粱地,展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冲破禁锢相恋的热烈与无惧的感情。
漫天红色霞光,渲染了人们面对外侮侵略的慷慨悲凉之情。
热烈而又凄凉的红色中与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的氛围巧妙结合,传达了敢爱敢恨、无畏生死、气势恢宏的生命情感。
红色象征,承载深刻内涵。
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红色,营造了典型的中国意境。
九儿出嫁的大红嫁妆,象征出嫁的喜庆以及人物红色般热烈的情感。
血海汪洋般的野红高粱,象征了生命的自由与野性,以及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血色凄凉的残阳与霞光,象征了奋起反抗的生命的壮烈与凄美。
极具感染力的色彩蕴藏着深刻内涵,歌颂了敢爱敢恨、恣意奔放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追求生命的自由与野性。
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论文
电影《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探析摘要电影《红高粱》讴歌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故事画面,这都依赖于影片叙事方式、色彩处理、间环境与造型处理等艺术手段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电影生命意识金秋十月,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莫言热度冲天,我也重温了电影《红高粱》。
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的,《红高粱》上映后获得了多个奖项,被评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该片以赞美生命为主题,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据电影情节介绍,该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这部电影里奶奶和爷爷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
浅谈《红高粱》的叙事魅力
读·闻·观60浅谈《红高粱》的叙事魅力何文琴摘要:由于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莫言大多数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时空交错的内心独白、魔幻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这三大特点。
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切入,来感受莫言《红高粱》的独特叙事魅力。
关键词:红高粱;叙事魅力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于1986年春发布,作品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巨大轰动。
随即莫言又创作了系列中篇《高粱殡》《高粱酒》《狗道》《奇死》,五部作品共同组成了《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本身的文学价值不比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蛙》文学价值低,相反,他的《红高粱家族》才是最早在国外流传并且最畅销的书籍,也是被翻译介绍过最多的作品,其次是《酒国》《天堂蒜薹之歌》等作品,可以说《红高粱》是莫言在作家成长道路上的提升与历练,是莫言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一次成功探索实践。
《红高粱》中最为学者乐道是其多重叙事视角的相互交叉,采取了时空交错的第一视角内心独白的方式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一些影视作品中,比如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12导演的《盗梦空间》,电影中的多重时空交错以及主人公作为第一视角有内心独白全程参与,造就出一部成功的电影。
在《红高粱》中,作者莫言主要是通过“我”和“我父亲”两种视角来阐述祖孙三代人的故事,由此产生叙事时空的交错性以及叙事视角的多重性。
小说中“我”是回忆式,“我的父亲”是经历式,“我”的爷爷是基于“我”对“我父亲”经历的了解所描绘出来的。
文章利用全知视角的“我”和限制视角的父亲,以“我”对父亲的回忆作为时空交错的线索,来描写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亦真亦幻的故事。
通过这种手法,十分讨巧地在不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的同时,又增添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口中的父亲,和父亲眼中的爷爷相差两代的时空都跃然纸上。
虽然同时是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独白,但是“我”和“我父亲”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我”是能知晓全局的人,而作为限制视角的父亲则是在“我”的视野中以第一人称去看待事物。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在电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有一种电影类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红高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本土化的影像实验,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本土化的叙事风格《红高粱》的叙事风格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不仅注重历史的厚重感,也善于通过个体经历和家庭关系等角度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在画面处理上也颇具本土化特色。
色彩的运用、光影的搭配以及镜头的运用都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例如,影片中红高粱的色彩运用,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也隐喻着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不可预测。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实验《红高粱》在影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
影片中的超现实元素和梦幻般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通过运用特殊的拍摄手法和后期处理技术,将现实与幻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描述人物内心的情感时,影片会运用一些夸张的镜头和色彩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氛围。
同时,影片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三、深刻的主题内涵《红高粱》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爱情、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探索。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同时,影片也关注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挣扎和抗争。
影片中的爱情描写也颇具特色。
它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纯真和美好,也揭示了爱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残酷。
这种对爱情的深刻描写,让观众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总结与展望《红高粱》是一部成功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它以本土化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影像实验,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作者:彭雷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14期[摘要]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红高梁》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红高梁;口语化;句式;修辞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极具创新意识。
莫言于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
其代表作《红高梁》即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当时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红高梁》这一文本篇幅不长,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一、多样词汇的运用增强文本的音乐美《红高粱》中的词汇丰富多彩,使文本语言形象可感,个性鲜明。
莫言在写作中大量运用高密方言词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出来”中的“眼窝”即指“眼睛”,“凸”形象地表现出眼泪夺眶而出的状态。
文本中像这一类的方言词汇还有很多,如“困觉”、“糟木头”、“晌午头“、”一仄“等等,莫言对方言词汇的运用,是对山东高密家乡的深情留恋与怀念,同时也能突显出抗战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对家乡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是作者对当时家乡人们的真实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不仅能使作品形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起到烘托气氛和暗示某种情感的作用。
在《红高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色彩词,色调鲜亮,使战争的残酷在这些色调鲜亮的搭配中渐渐淡化。
“墨河水由暗红渐渐燃烧成金红,满河流光溢彩。
”这一句中,颜色是由暗红到金红,而后作者对墨河的整体色彩概括为“流光溢彩”。
伏击日兵的战役紧张至极,而作者则用鲜亮的色彩词使读者眼前一亮,倍感轻松。
新创晋剧《红高粱》的艺术追求
山西省晋剧院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改编创作了新编晋剧《红高粱》。
该剧一经推出,即获好评,有专家赞誉它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新创剧目。
本文拟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舞台呈现三方面探讨晋剧《红高粱》的艺术追求,以期为新时期现代戏创作提供参考。
一、题材选择:经典名著再开掘众所周知,一部好作品,题材选择、剧本创作非常关键。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山西省晋剧院经多方论证确定排演晋剧《红高粱》,之所以选择将其搬上山西戏曲舞台,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这是一个讲述底层民众生活、自发抵抗外族入侵的抗日故事,虽然故事发生地在山东,但主题是民族抗战、全民抗战,表现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
第二,《红高粱》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悲壮感人,戏剧效果强烈,特别是主人公身上那种刚烈血性的抗争精神,适合戏曲舞台表现,尤其适合晋剧唱腔既激越高亢、又婉转细腻的演唱风格。
这种粗犷与细腻结合的艺术形式,正适合表现具有民族特色、乡土气息、民族魂魄的题材。
第三,创作改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最负盛名的小说,已在国内外荣获众多奖项,并被译成20多种文字,著名导演张艺谋1987年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自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文艺舞台上涌现了电视剧、舞剧、评剧、豫剧等一系列作品,在全国再次掀起了“红高粱”热。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趁着这股热潮推出晋剧《红高粱》,可以为山西戏曲百花园增添一部新剧目,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记住那段悲痛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名著改编历来最容易引起争议,如何使人们新创晋剧《红高粱》的艺术追求文白向杰作者简介:白向杰,男,山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
戏剧专论DRAMA RESEARCH172016年第3期在熟悉中看到新奇,又感受到亲切自然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重新谋篇布局、梳理线索、架构故事、设置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学校:鸡西大学院系:文法系专业:11届语文教育姓名:张同军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吴嬗婷答辩考号:2052013年3月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
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
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
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叙述视角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
”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
比如“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作者眼睛就是“父亲”的视角。
又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
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
正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二)叙述策略有评论者指出:“莫言并未使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将整个故事一块块地切分,在每次事件中间穿插进暴力渲染及一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如此切分,拼合,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胃口。
”在《红高粱》中,作者一开始使用倒叙的写作方式,写“我父亲”跟随“我爷爷”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兵的汽车队。
在这一章节里,交待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而在每一章节中以及章节俞章节中,作者又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技巧,如在写到“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升入天堂时,通过“高粱地”这一特殊场景随即联想到“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结识也是在高粱地里,于是时间倒转,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虽然在时间结构上略显散乱,但却衔接自然。
(三)叙述时间《红高梁》在叙事上采用了“心理时间”,让读者随着“我”的“心理时间”一起去感受。
这种叙事方法是在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肢解。
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更自如地反映深刻的心理状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更深入地潜入人物的灵魂,在文艺作品结构上,通常就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使好端端的传统故事变得面目全非,使明白晓畅的情节变得陌生。
俄国批评家施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红高梁》的叙事手法遭到了众多非议,但非议者却在阅读习惯的揉搓中得到了心灵的洗涤,让读者在心灵的冲击中去思考人,去思考生命、自由、幸福的真正含义。
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一)主题陌生化。
传统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大多都是歌颂正面的历史英雄人物的主题模式。
从民族的立场去体现他们生命的意义,展现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民族精神。
《红高粱》这部小说去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主题模式,使小说产生了主题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红高粱》描写的是一场自发的民族抗日战争的场面,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大多数都是在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有宏大的战争那场面,是在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之后从而如何最终走向胜利的。
这是传统革命小说的主题模式。
而《红高粱》则不是。
小说描写的虽然是抗日战争历史,作者都有意的远离历史范畴中的爱国,民族等。
然而,却构建出了土匪头子和乡间妇女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故事,有意的去张扬普通个体的人性,很微妙的将爱国,民族掺杂其中。
小说的描写用普通的农民为主人公,而意外来了日本鬼子的起因,于是他们不由自主的被卷入抗日战的时代洪流中,应用的战斗着。
但他们的身上很难看到崇高的民族大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的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生即使是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着光芒也是寒冷的,旁典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这就是作者笔下本真的余占鳌。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中说:“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
” 这就是莫言《红高粱》中的陌生化主题,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主题模式的一种背离。
(二)人物陌生化。
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大多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如《红岩》中的江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峰。
这些人都是具有崇高道德,意志坚定的共同特征。
反面人物有《红岩》中的徐鹏飞等。
他们都是无恶不作,凶残,贪婪之徒。
莫言的《红高粱》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革命历史小说是非常独特的,就以“我奶奶”戴凤莲为例分析她的陌生化。
“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辐,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这是“奶奶”临终前的话,她的一生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行动,遵从了本性,颠覆了传统道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她一切都不怕。
因而她在临终前内心没有对死的恐惧,而是对生的留恋。
“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
戴凤莲是一个反叛传统的女子,“她身上呈现出与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相对峙的生命状态。
”为了幸福自由蔑视道德法律,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自由自在的化外之民。
(三)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且是毫无生气的,而语言经过“陌生化”后则会变得奇异,令人耳日一新,而且充满话力。
”对于作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为大众所欣赏。
对于读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能唤起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克服审美疲劳。
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也表现在语言方面。
1.比喻、拟人修辞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莫言在《红高粱》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而且他的比喻不落俗套、奇异诡谲,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产生陌生化效果。
例如:“石桥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
”“枪声沉沉,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
”“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
”作者把见证和承受日本人暴行的石桥比作初愈的病人,把预示流血和死亡的枪声比作阴沉可怕的狗叫,把“奶奶”丰富充实的三十年过去生活比喻成香气馥郁的果子,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切合了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虽然并不十分高雅美好,但却收获了一种丰富可感的美。
“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
”将动物的排泄物与人类的食物相联系,作者在这里有意识地将丑的事物美化,拉大了语言内在的空间距离,造成一种语言的阻抗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
”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叙述罗汉大爷被活剥皮后的情状,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着一个“惨”字,却把罗汉大爷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红高粱》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体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粱尸横遍野”“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嵫嵫乱叫”“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在莫言笔下,高粱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和人一样拥有肉体和情感,它们对日本人蹂躏高密东北乡民感同身受,它们与乡民一样仇视日本侵略者。
又如“被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星辰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可能鬼鬼祟祟,作者这样写既给读者创作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又充分表现出罗汉大爷意欲逃出栅栏的紧张心理。
2.词语超常搭配《红高粱》中莫言遣词用字常常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超常的搭配往往能带来惊奇的阅读享受,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
”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奶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陌生化的语言给人出乎意外感受,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
“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
”“简洁”一词本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这里用来形容罗汉大爷被割去双耳的头部,令人觉得突兀,同时也让人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残忍。
“奶奶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奶奶洁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绿了,又染红了。
”人血本是红色的为何却能“染绿”呢?这样的搭配能给人新奇之感,但新奇之余又可体会到词语背后的含义,绿色是高粱茎叶的颜色。
“奶奶”是吃着高粱米喝着高粱酒长大的,人血液里自然会有高粱的的精神了。
“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咧开两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