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
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
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
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比如说,药材有升降浮沉之分,中医治疗中应该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使用。
药物的制法、用法和适宜的方剂也是需要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饮食、运动等保健方式,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诠解pdf
伤寒论诠解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理论中最早、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伤寒论》进行简要解读。
《伤寒论》全篇分为四个部分:上卷、中卷、下卷和摘要。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多篇篇章,共计多达398个段落,包括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施治。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了以邪正对抗、寒热相搏的病机原理,以及药物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六经辨证,即通过辨别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变化,确定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在中医诊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温中散寒法、清热泻火法、解表和开胃等。
他还提出了饮食调养的方法,如食疗和禁忌事项,以协助治疗。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疾病的过程和转归,对疾病的治愈和病情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伤寒论》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广泛流行的伤寒疫病,也反映了当时的医药水平和临床实践。
书中融合了当时流行的医学家和经典的见解,并加入了张仲景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使得《伤寒论》成为了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医学著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许多预防措施,如饮食调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
这些预防措施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书中还涉及到许多中药的运用,如桂枝、麻黄、柴胡、石膏等,这些药物的应用在当今中医药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书中对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也有所关注,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医学经典,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医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1《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
该书主要阐述了外感病的诊治,内容包含了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知识。
他认为外感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之邪气侵犯人体而形成,并且提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阐述了治疗外感病的法则,包括汗、吐、下、温、补等治法,每种治法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盲目跟从。
同时,他也指出,外感病的治疗应该以解表为主,注重祛邪外出,同时注意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论》中还涉及到中药学的内容,如药物的功效、配伍等。
张仲景认为,治疗外感病需要选用药性辛温、发散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搭配使用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读《伤寒论》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2《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病症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围绕《伤寒论》的阅读心得进行分享,以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 评李心机新著《伤寒论通释》
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评李心机新著《伤寒论通释》张珍玉(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李心机是我的学生,前些日子给我送来了他的新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伤寒论通释》。
去年夏天他向我索序,我欣然答应了下来。
《伤寒论通释》继续实践了作者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所倡导的“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让张仲景自已为自已作注释”的学术主张。
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之后,作者继续运用考辩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宋本《伤寒论》六病诸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以及诸可、诸不可各篇和《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出自仲景(或王叔和)之手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从中找出确凿的论据,从而对《伤寒论》六病诸篇全文作出合理的、符合仲景理论与临床思路的解释。
作者对《伤寒论》的理论思路和理法方药进行系统的还原分析,特别对《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作了深入地剖折;纠正了《伤寒论》研究史上,多遵汉唐义疏之例“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随文敷饰之弊,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对若干“误读现象”进行了驳正,并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有助于促进《伤寒论》学术研究从低水平的重复走向深刻。
本书特点之一是以赵刻宋本《伤寒论》原文顺序进行全文阐释,辅以《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相对应的条文进行校读。
作者指出,“对《伤寒论》中的疑点、难点,若不下功夫,仅靠臆测、妄断,必谬误百出,而要作出正确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充分利用本证、本训,对《伤寒论》进行校读,进行还原分析”。
就我所了解,对各不同传本进行校读,并训释、诠解,这是目前《伤寒论》研究中少见的新颖研究形式。
由于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尤其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践体会的总结,所以全面体现出了作者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具有研究方法独到、内容充实新颖、系统全面的特点,其研究方法对读者当颇多启发。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思过程,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会,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记录自己感触的书面文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篇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的圣典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伤寒六经变证”,即将伤寒分为六经的邪气侵袭不同脏腑而出现的不同症状。
这种理论使得医生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同时,《伤寒论》还提出了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不治一病”、“收明先后”等,这些原则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指导,使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是我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伤寒论》使我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中提出的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还能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脉象的性状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
同时,舌诊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伤寒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通过观察舌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了解病情的本质和病变的程度,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次,《伤寒论》强调了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防病先治,治病先防的观点,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一致,都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和病症的预防。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养生,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伤寒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如随季节调整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方法也都非常实用。
最后,《伤寒论》的学习带给我了一种治病救人的使命感。
尽管《伤寒论》是一本古代医学著作,但其中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第12条“鼻鸣”解读
《伤寒论》第12条“鼻鸣”解读
丁小龙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23(58)1
【摘要】《伤寒论》由于距现今久远,当时的语言文字词义与现今有较多差异,正确理解原文的词义对学习《伤寒论》至关重要。
笔者览阅后世伤寒学者的注解,结合鼻科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分析得出《伤寒论》原文第12条中的“鼻鸣”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读:一是患者讲话过程中,因鼻甲、鼻腔黏膜肿胀或鼻涕堵塞等原因,“声能”气流进入鼻腔鼻窦受阻,导致鼻腔及鼻窦共鸣减弱,而产生的闭塞性鼻音;二是用鼻呼吸时,空气进出鼻腔因阻力增大而产生的呼吸声。
笔者认为将“鼻鸣”解读为“闭塞性鼻音”更为恰当。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丁小龙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已--读<伤寒论疑难解读>有感
2.文以载道,意以成象解读吴鸣先生独特的当代紫砂语言——怡墨研砂·吴鸣紫砂·水墨作品展(序)
3.从《伤
寒论》四逆、理中异同解读277条“四逆辈”4.《伤寒论》条文解读2则5.结合感染性疾病的一般规律解读《伤寒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的解读与感悟
《伤寒论》的解读与感悟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以论述伤寒病为主要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伤寒论》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个人的感悟。
《伤寒论》的背景与结构《伤寒论》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书共分为10卷,包括398条论述,主要分为三部分:卷一论述伤寒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方法;卷二论述伤寒的证候和治疗;卷三论述伤寒的预后和转归。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辨证论治《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疾病应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遵循。
病因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病机为正邪相争,阴阳失衡。
书中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等五个阶段。
这一理论为后世中医学奠定了病因病机的基础。
诊断与治疗《伤寒论》在诊断方面,提倡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强调脉诊的重要性。
在治疗方面,书中记载了大量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甘草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思路,为后世中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伤寒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临床验证。
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这告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可一概而论。
传承与创新《伤寒论》作为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又要注重创新,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学的诊疗水平。
一文读懂《伤寒论》轻松做个中医人
一文读懂《伤寒论》轻松做个中医人要想读懂《伤寒论》需要从下面几点看:第一看病位表里关系(遵循病位辩识原则):也就是病证发生的部位,一般有三个部位,在表,在里还是表里之间,一般会出现表,里,半表半里结合出现的情况。
第二看病机阴阳关系(遵循津液气血原则):具体表现为人体能量的盛衰,这里我们可以把能量看成阴阳,人体对抗病邪需要津液气血支持,津液气血充足则人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激亢的态度。
我们称为阳证。
津液气血亏虚则人体表现出来的则是消极态度,我们称为阴证。
这是通过脉象诊断的,脉象则是代表了人体津液气血盛衰的情况。
阴阳在人体上的具体反应运动,也就是升降沉浮运动。
第三看病性寒热关系(遵循人体首位原则):也就是人体对待病邪的态度,也就是人体寒热表现,人体对待病邪的态度主要有两个寒或热。
热是人体正气反应,寒热是相对的,除衰老之外没有绝对的寒证,热证也是相对的,人体的正常情况是不寒不热。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的情况都会相伴出现。
这和人体津液气血的多少,也就是阴阳是不可分割的。
第四看病证虚实关系(遵循微管畅通原则):虚实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也最多,在皮表的,在里面的,都会表现出虚实的情况,气滞,水湿,痰湿、食淤,燥屎,淤血,癌,肿,瘤等。
有实一定有虚,虚实是相对的。
除自然衰老之外没有绝对的虚证,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实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虚实是有形的物质密度上的表现,寒热是无形的物质温度上的反应。
温度的寒热决定密度的虚实,人体是先有温变,功能性疾病,才会导致组织和器官的部位病变称器质性疾病。
我们前面所说的“一阳指”加“六脉神剑”,对应上中医的八纲辩证思想,人体首位原则可以对应升降沉浮,人体总要实现正常的升降沉浮运动,这是必然性。
人体本质上由热到寒不断耗散的自组织结构,所以也是病性寒热紊乱的表现。
也是人体的自愈趋势,人体是不断纠正这种由热到寒耗散的紊乱状态。
出现了过激的纠偏行为就是阳证,如果纠偏能力不足那就是阴证。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医学智慧,也对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首先,伤寒论对疾病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发病机理、病程变化以及治疗原则都有详细的论述。
其中所包含的疾病症状描述、辨证施治方法等,都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伤寒论对于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寒热”、“阴阳”等辨证要点,这些辨证要点贯穿了整个伤寒论的论述,对于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再者,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和药物运用也是我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辛凉解表”、“苦寒解里”、“苦温解肌”等治疗原则,这些治疗原则对于中医药的运用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同时,在伤寒论中还介绍了大量的草药方剂,对于中医药的运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中医药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最后,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的运用。
伤寒论中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加以验证和运用,只有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知识。
因此,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注重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伤寒论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心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教学和研究二十余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原则,以揭示仲景
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
——读《伤寒论疑难解读》有感
连建伟
(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 310053)
关键词 伤寒论疑难解读 伤寒论 书评
理论、临床思路,解决疑难问题,为《伤寒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读《伤寒论疑难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这部书不仅仅是《伤寒论》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而且有可能推动《伤寒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理论探源与发微》。作者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将中医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分析《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学术思
想渊源和发展。气、阴阳、有机整体观,中医学处处弥漫和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书中借鉴了若干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作者客观、合理地解释了“六经提纲”、“合病并病”以及厥阴病篇等诸多问题,提出“之为病”六条的意义在于扼其要旨,别异比类,举一反三,而不是囊括其病之全部。合病、并病反映了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动态性。厥。利、呕、哕单独成篇,而不属厥阴病内容。沦证过程严密,论据翔实。中篇《方证思路与辨疑》,作者在该篇中运用比较、推演的方法,列举历代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深入剖析、扬弃,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使每个方证疑难迎刃而解。
惑,而是分析了治疗全过程,根据仲景“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的原则,得出了本证已无表证的正确结论,故去桂无庸置疑。之所以
既去桂枝而仍以桂枝命名,称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则是由此前所用桂枝汤加减而来,其命名思路与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及《金匮要略》中的桂苓五味
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同理。又如,对小青龙汤方后注加减的研究,作者疏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有关方药的应用,指出仲景“渴去半夏”、“呕用半
这——点,在选用论据时,遵《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考古文献,方药原理则循《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以阐释自己的观点。创新研究方法,“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作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金匮玉函经》以及《伤寒例》、《平脉法》、《辨脉法》和“可与不可”诸篇等出自仲景或叔和之手的文献中寻找根据,通过分析、比较、推演,得出合理的、客观的结论,而不是盲目沿袭后人之说,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后世有“不去桂”、“去芍”之说,作者不为所
夏”的临床用药思路,其研究方法对后学当不无启发。
总之,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股传统而又清新的学术之风,作者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新颖的研究方法,成熟的分析综合能力,勾勒出《伤寒论疑难解读》的立体画面,从理法方药的各个角度看,都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
(原载《淅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
众所周知,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最终体现,仲景组方用药有法有度,谨细人微。作者从方名用意、剂量比较、剂量变化、服用方法、药物加减、方证症状等多方面人手,阐明了方证的病机及仲景的思路。如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为何在服桂枝汤后,又用桂枝 二麻黄一汤呢?这是因为大汗之后,将息失宜,风寒复闭,致表闭无汗之故。“不渴”而用茯苓甘草汤是 在与五苓散证的鉴别对比中,其表证较突出,停饮却较轻,尚未至于口渴的程度。下篇《条文解读与义疏》,作者借鉴近代训诂学家杨树达先生的治学方法,对《伤寒论》部分条文进行了解读和义疏,种种疑难,在作者的细心寻绎下,找到了圆满的答案。纵观全书,具有明显特点;作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解释中医学理论。《伤寒论》是东汉末年所作,要充分理解它,必须了解汉及汉代以前的文化背景。本书作者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