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应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工业制造、交通、建筑、能源等下游行业有序运行的支撑性行业。

目前,我国应急产业不断发展,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精益化发展。

2024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达2.06万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应急产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

目前行业内领先企业主要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构建销售网络、强化品牌塑造、培养专业人才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客户对于产品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整合将不断加强,领先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应急产业壁垒更加明显。

随着2024年全国区域性新冠肺炎疫情恢复后经济的复苏,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各种自然和社会的风险、矛盾影响,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应急产业显露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预计2025-2031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5%,到2027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76万亿元。

中企顾问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应急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

分析内容中运用共研自主建立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厂商分析,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是企业布局煤炭综采设备后市场服务行业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报告目录:第1章:应急产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1.1应急产业界定1.1.1应急产业的界定1.1.2相似概念辨析(1)应急产业与应急救援产业(2)应急产业与安全产业(3)应急产业与应急管理产业1.2应急产业的分类1.2.1按照应急产业形态划分1.2.2基于应急环节分类1.3应急专业术语说明1.4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1.5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1.5.1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1.5.2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第2章:中国应急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2.1中国应急产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2.1.1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1)中国应急产业主管部门(2)中国应急产业自律组织2.1.2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1)中国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2)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分析1)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汇总2)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分析(3)中国应急产业即将实施标准(4)中国应急产业重点标准解读2.1.3国家层面应急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政策汇总(2)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规划汇总2.1.4国家层面重点政策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1)《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1.5国家层面重点规划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1.6中国应急产业区域政策热力图2.1.7中国应急产业各省市政策汇总及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各省市重点政策汇总(2)中国各省市应急产业发展目标解读2.1.8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2中国应急产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2.2.1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1)中国GDP及增长情况(2)中国三次产业结构(3)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4)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5)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情况(6)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2.2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1)国际机构对中国GDP增速预测(2)国内机构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预测2.2.3中国应急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2.3中国应急产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2.3.1中国应急产业社会环境分析(1)中国人口规模及增速(2)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1)中国城镇化现状2)中国城镇化趋势展望(3)中国劳动力人数及人力成本1)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式严峻2)中国人力成本持续上升(4)中国人口流动情况(5)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2.3.2社会环境对应急产业的影响总结2.4中国应急产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2.4.1应急产业技术架构2.4.2应急产业新兴技术分析2.4.3中国应急产业科研投入状况2.4.4中国应急产业科研创新成果(1)中国应急产业专利申请公开1)专利申请数量变化情况2)专利公开数量变化情况(2)中国应急产业热门专利申请人(3)中国应急产业热门技术2.4.5技术环境对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第3章:全球应急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3.1全球应急行业发展历程介绍3.2全球应急行业政法环境分析3.2.1全球(除中国外)主要国家应急产业范畴界定3.2.2全球(除中国外)主要国家应急产业政法环境分析3.3全球应急产业发展现状3.3.1全球应急产业技术现状分析3.3.2全球应急产业供需现状分析(1)全球应急产业供给现状分析(2)全球应急产业市场需求分析1)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2)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区域分布3.4全球应急产业市场规模测算3.5全球应急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3.5.1全球应急产业区域发展格局3.5.2重点区域一:美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美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美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美国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3.5.3重点区域二:欧洲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德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2)英国应急产业市场分析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2)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英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分析4)英国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3.6全球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案例研究3.6.1全球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3.6.2全球应急产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1)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5)企业在华布局情况分析(2)美国霍尼韦尔国际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5)企业在华布局情况分析(3)美国Veoci公司1)企业基本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分析4)企业产品销售网络3.7全球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及市场前景预测3.7.1全球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3.7.2全球应急产业市场前景预测3.8全球应急产业发展经验借鉴第4章:中国应急产业企业大数据全景分析4.1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主体类型及入场方式4.2中国应急产业历年注册企业特征分析4.2.1中国应急产业历年新增企业数量4.2.2中国应急产业注册企业经营状态4.2.3中国应急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分布4.2.4中国应急产业注册企业省市分布4.2.5中国应急产业31省市企业平均注册资本4.3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特征分析4.3.1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数量4.3.2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类型分布(国资/民资/外资等)4.3.3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常见风险类型4.3.4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融资轮次分布4.3.5中国应急产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及类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4.3.6中国应急产业在业/存续企业专利类型分布第5章:中国应急产业供需状况及发展痛点分析5.1中国应急产业发展历程5.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特性解析5.3中国应急产业管理体系建设5.3.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5.3.2应急平台建设结构5.3.3国家应急平台体系5.3.4省级应急平台体系5.4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供给状况分析5.5中国应急产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5.5.1中国应急产业需求特点分析5.5.2中国应急产业需求状况分析5.6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市场解读5.6.1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信息汇总5.6.2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信息解读(1)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数量(2)中国应急产业招投标区域5.7中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测算5.8中国应急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第6章:中国应急产业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6.1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6.1.1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6.1.2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6.1.3中国应急产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6.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6.2.1中国应急产业企业集群分布6.2.2中国应急产业市场份额分析6.3中国应急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6.4中国应急产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6.4.1中国应急产业供应商议价能力6.4.2中国应急产业消费者议价能力6.4.3中国应急产业潜在进入者威胁6.4.4中国应急产业替代品威胁6.4.5中国应急产业现有企业竞争6.4.6中国应急产业竞争状态总结6.5中国应急产业投资、兼并与重组状况6.5.1中国应急产业投融资分析6.5.2中国应急产业并购重组分析第7章:中国应急产业链结构及上游市场布局状况7.1中国应急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7.1.1应急产品产业链结构梳理7.1.2应急产品产业链生态图谱7.2中国应急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分析7.2.1中国应急产业成本结构分析7.2.2中国应急价格传导机制分析7.2.3中国应急产业价值链分析7.3中国应急设备/物资原料市场分析7.3.1应急设备/物资原料概述7.3.2应急设备/物资原料供给现状(1)钢材料(2)玻璃材料1)ITO导电玻璃2)药用玻璃(3)聚氨酯树脂(4)橡胶材料(5)工程塑料(6)生物基纤维材料7.3.3应急设备/物资原料发展趋势分析7.4中国应急产业硬件设备市场分析7.4.1应急产业硬件设备概述7.4.2应急产业硬件设备供给现状(1)核心部件供给情况1)摄像头2)服务器3)芯片(2)代表性公司供给情况7.4.3应急产业硬件设备发展趋势7.5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市场分析7.5.1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概述7.5.2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状7.5.3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发展趋势第8章:中国应急产业细分产品市场发展状况8.1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结构8.2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一:安全防护8.2.1安全防护行业概述8.2.2安全防护行业发展现状(1)核心产品分析(2)安全防护行业市场需求情况8.2.3安全防护行业趋势前景8.3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二:监测预警8.3.1监测预警市场概述8.3.2监测预警行业发展现状(1)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行业1)地震监测预警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3)海洋灾害监测预警4)气象灾害监测预警5)农林灾害监测预警(2)事故灾难监测预警行业1)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2)交通安全监测预警3)环境应急监测预警(3)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行业(4)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1)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2)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8.3.3监测预警行业趋势前景8.4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三:应急处置救援8.4.1应急处置救援市场概述8.4.2应急处置救援市场发展现状8.4.3应急处置救援行业趋势前景8.5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四:安全应急服务8.5.1安全应急服务市场概述8.5.2安全应急服务市场发展现状(1)应急物流服务(2)应急信息服务(3)应急金融服务8.5.3应急服务行业趋势前景8.6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第9章:中国应急产业细分应用市场需求状况9.1自然灾害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1.1我国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情况9.1.2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1)遥感技术2)GNSS技术应用3)三维GIS平台应用(3)应急救援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自然灾害领域应用分析9.1.3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应用案例9.1.4应急产业自然灾害领域需求预测9.2事故灾难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2.1中国事故灾难发生情况9.2.2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事故灾难领域应用分析9.2.3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应用案例9.2.4应急产业事故灾难领域需求预测9.3公共卫生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3.1中国公共卫生事故发生情况(1)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新冠病毒发展情况分析1)新冠应对时间阶段2)新冠应对数据统计9.3.2应急产业公共卫生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1)流感监测2)结核病监测(2)预防防护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公共卫生事故应用分析9.3.3应急产业公共卫生事故应用案例9.3.4应急产业公共卫生事故需求预测9.4公共安全对应急产业需求情况分析9.4.1中国公共安全事故发生情况9.4.2应急产业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现状(1)监测预警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2)预防防护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3)应急救援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4)应急服务公共安全事故应用分析9.4.3应急产业公共安全事故应用案例9.4.4应急产业公共安全事故需求预测第10章: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研究10.1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梳理及对比10.2中国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布局案例分析10.2.1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2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4浙江华铁应急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5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6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相关资质3)企业所获荣誉情况(3)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4)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7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8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9电光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10.2.10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3)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1)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介绍2)企业应急产业产品/服务经营情况3)企业销售区域分布情况(4)企业应应急产业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追踪(5)企业应急产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第11章:中国应急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11.1中国应急产业SWOT分析11.2中国应急产业发展潜力评估11.2.1中国应急产业生命发展周期11.2.2中国应急产业发展潜力评估11.3中国应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11.4中国应急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第12章:中国应急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12.1中国应急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12.2中国应急产业投资风险预警12.3中国应急产业投资价值评估12.4中国应急产业投资机会分析12.5中国应急产业投资策略与建议12.6中国应急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图表目录图表1:应急产业定义图表2:应急产业与应急救援产业概念辨析图表3:应急产业与安全产业概念辨析图表4:应急产业与应急管理产业概念辨析图表5:应急产业的分类图表6:应急产业的分类图表7:应急专业术语说明图表8: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图表9: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图表10: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图表11:中国应急产业监管体系构成图表12:中国应急产业主管部门图表13:中国应急产业自律组织图表14: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单位:项)图表15: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国家标准图表16: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行业标准图表17: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地方标准图表18: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企业标准图表19: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的团体标准图表20: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现行标准属性分布(单位:项,%)图表21:截至2024年即将实行的应急产业标准汇总图表22:中国应急产业重点标准解读图表23: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政策汇总图表24:截止到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国家层面重点相关规划汇总图表25:《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对化工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的规定图表26:《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对于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基础设施的规定图表27:《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应急产业发展建设规划图表28:《“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发展应急产业的主要目标图表29:截至2024年中国应急产业区域政策热力图(单位:条)图表30:中国应急产业主要政策汇总及解读图表31:中国应急产业主要省市“十四五”发展目标解读。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是一篇长文的开端,它为读者提供了文章的背景和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应急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应急管理效能和反应速度的一种方式。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急管理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概述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意义、现状以及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入手,总结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加强建设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全面介绍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首先,我们会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并说明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2.1 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应急管理信息化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加强应急机构的信息收集、快速决策和资源调配能力,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信息化也能够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2.2 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本节将探讨当前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们将分析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包括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技术应用水平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同时,还将对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介绍,从中借鉴经验并提出我国在该领域的改进措施。

2.3 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本节将重点阐述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我们将介绍标准体系在提升信息化系统质量、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但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三)编制并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三、应急演练分类四、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相关链接-甘肃省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推演脚本(节选)第五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析一、编制总体预案的历程及其意义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一节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一、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二、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三、风险评估在应急预案中的应用第二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一、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内涵二、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相关链接-: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三、基础设施抗灾标准的实施第三节应急避难所建设一、应急避难所的类型二、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相关链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第四节应急物资资源准备一、应急物资资源准备的内涵二、我国应急物资准备体系三、应急物资资源的配置相关链接-: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第五节应急人力资源准备一、应急人力资源准备的组建二、应急人力资源的管理三、应急人力资源的培训演练第六节应急信息资源准备一、应急信息资源准备的内涵二、应急信息需求三、应急信息管理流程第七节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一、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二、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三、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策略相关链接-:美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构成第六章监测与预警第一节突发事件信息监测一、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二、突发事件信息研判三、突发事件信息编报第二节突发事件预测一、突发事件预测的特殊性二、突发事件预测的专业机构三、突发事件预测案例举要第三节突发事件预警一、突发事件预警概述二、自然灾害预警管理三、事故灾害预警管理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管理五、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一、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原则二、应急处置的环节三、应急处置的措施案例- 特大地震灾害中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措施四、应急救援系统第二节应急处置中的资源调度一、应急物资的筹措二、应急物资调度三、应急物资的运输案例- 省际协调在年河南省雪灾应对中的作用第三节应急处置中多元主体的协调一、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机制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构成三、多元主体的协调四、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接受国际救援的模式构想第四节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沟通一、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二、应急处置中的媒体沟通第五节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救助一、心理救援的基本观念和原则二、心理救助的对象三、突发事件心理救助的实施相关链接-: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必读第八章恢复与重建第一节灾情调查与评估一、灾情调查二、灾后损失评估第二节恢复重建规划及其编制一、规划体系及主要内容二、规划的编制及组织实施第三节短期恢复与长期重建一、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二、短期恢复三、长期重建四、重建中的几个问题与策略第四节恢复重建的监管一、跟踪评估与实时监管相关链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二、外部监督与审计第九章应急管理平台第一节应急管理平台的内涵一、应急平台的含义二、应急平台的地位三、应急平台的功能第二节应急管理平台的框架体系一、中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二、应急平台架构及其技术体系第三节应急管理的典型应用系统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紧急疏散决策支持系统三、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四、应急通讯及呼叫中心系统相关链接-:典型的应急管理平台相关链接-:国外典型的应急管理系统第十章应急管理能力与评估第一节应急管理能力的概述一、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二、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相关链接-: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的八项任务第二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一、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涵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相关链接-:典型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概览第三节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一、基层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相关链接-: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步骤及技能相关链接-: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二、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相关链接-:FEMA的应急能力考试相关链接-:危机发言人的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附录一中国部分应急管理网站一览附录二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应急管理网站附录三你准备好了吗?参考文献[显示全部信息]TOP书摘第一章应急管理引论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如何减少或避免其发生的研究。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第四章应急平台第一节应急平台概述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应急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

应急平台是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具备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及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

应急平台是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应急资源的基础上,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高智能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技术系统,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为一体。

应急平台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行使职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应急响应的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平台的建设背景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要求“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

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实现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各个领域予以加强.才能奏效。

以往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管理.“零打碎敲”的应对方式.无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突发事件。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叠加化的趋势.往往是一系列突发事件累积后一起爆发.因此表现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现象。

这就需要有应对包括“巨灾”在内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

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应急管体系.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的广、深和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非常规化的趋势。

一些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一遇、几百一遇的事件.出现的频越来越高.如非典疫情、“9·11恐怖事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其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在决策、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惟有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和应对网络.建起比较完备的应急管体系.才有可能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发挥应急管的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历程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历朝历代积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经验。

新中国建以来.我国在应急管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时间并长。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本科专业2011——2012学年学年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年级:2011级公共管理本科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9 月12 日目录一、背景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三、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程度五、我国现有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六、未来发展趋势浅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摘要: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虽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还比较落后,同时有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受国际全球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技术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从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SARS 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到每年都有发生的煤矿倒塌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交通事件,再到居高不下的万人死亡率、事件经济财产损失率等,都意味着我国目前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面临的任务和压力还比较大,有效地应对和防范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考验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甚至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字: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背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隶属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1.应急管理的定义应急管理是组织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该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含应急准备、处理与复原等过程⑴。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
详细描述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事故 等频繁发生。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 问题,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安全事件复杂
总结词
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复杂多变,对 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四:某地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总结词
快速响应、联防联控
VS
详细描述
面对某地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迅速启动 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实施隔 离、治疗等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案例五:某跨国合作应对国际突发事件
总结词
积极参与、贡献中国智慧
应急管理社会化
社会参与机制建立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 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
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者在应急处置中的专业 能力和作用。
公共安全教育普及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融合
常态化应急管理
详细描述
在某跨国合作应对国际突发事件中,我国积 极参与,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挑战。提供人 道主义援助、分享救援经验和技术支持,为 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应急队伍组建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 在实战中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资源调配机制
建立完善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准确 地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02
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

6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张燕,博士后,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应急管理及基层治理,曾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参与完成“十三五”“十四五”维护首都安全稳定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

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专著《城市社区韧性建设》。

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委领导批示8项,北京市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灾害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2018年,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接连发生了4次重大滑坡堰塞湖险情。

2020年,长江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2021年江苏南京、湖北武汉等地遭受了特大龙卷风袭击,河南郑州等地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2022年,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遭受极端高温和特大旱灾。

2023年,华北、东北等地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这些灾害都具有极端性,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都属历史罕见。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更加明显,地质灾害多发频发,这些都对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构成了新的巨大挑战。

此外,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事件并存的挑战。

这些突发事件都对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2018年,我国组建应急管理部,将民政部的应急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职责移交至国家粮储局。

应急管理部负责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装备规划,并组织实施,会同国家粮储局等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和调拨制度,在救灾时统一调度。

在职责分工上,应急管理部负责提出和下达中央救灾物资的储备需求和动用指令,组织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张燕制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中央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会同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确定年度购置计划。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和《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靠信息技术和安全科技,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事故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分级实施。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涉及到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各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机构,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和分级管理,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实现业务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机构,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部门职责,本着节约的原则,突出建设重点,注重高效实用,防止重复建设。

整合自身应急平台所需资源,以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为主体进行建设,同时考虑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和部门业务系统的利用,采用接口转换等技术手段,实现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平台以及其它相关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3.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既要重视应急平台硬件和软件建设,更要重视应用开发和信息源建设,保证应急平台的实用性;既要立足应急响应,又要满足平时应用,防止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

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有重 要意 义 。
三 、应 急 平 台 目前 的 几
发挥了其特定的作用 。但随着应急管 理工作的深入 ,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
应对处置能力要求的提高 ,我们认为
种 建 设 模 式 及 其 特 点
目前 ,有些地 区和部门 已经进行
了多方面的尝试 ,建立起来一些各有
以上模式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 “ 应急
乏依 据的指挥调度 、流于表面的现场 监控 、各类信 息的简单堆砌 、先进装 备的蛮力上 阵 ,都无法 从根 本上保证 应急处置的得法与正确 。信 息技 术只
是手段 ,如何有效地加 以利 用 ,发挥
接警 、分类处警功能 ,实现了各个
警种的报 警受理既相对独立 ,又互通
二 、应 急 平 台 的组 成
法。
事件进行科 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 ,能 动态生成 优化的事故处置方 案和 资源 调配方案 ,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 交互 式实 战指 南 ,为应急管理提供便捷 的 工具 , 为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 。 所 以,应 急平台是 以公共安全科 技 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 为支撑 ,软硬
程 度上在于是否具备 了健 全的 “ ” 眼 、 “ ” “ ” 头脑是应急 平台的 核心 , 脑 、手 。
监 测监控和 信息接报 是应 急平台的眼
睛 ,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 措施 是应急
平台的手脚 。 要使 “ 看得见和 “ ” 眼” 手


应 急 平 台 的 定 义 和 定 位
首先让我们先 回顾 一下国外两个
()不仅 仅是指挥平台 : 2 应急平
台是 为应急管理服 务的 , 包括 “ 平时” 以及 “ 时” 应急 平台能对突 发公共 战 ,
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 全国标准 下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掌握其发展方向和现状,本次调研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背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

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成为了应对风险和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建设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不断完善的应急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不断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组织的能力得到提升。

2.存在问题但是,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单位以及群众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应急演练缺少真实性和有效性,应急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还需要提高。

3.趋势分析未来,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经济大国,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捷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应急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

3.加强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

4.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广智慧应急管理。

五、结论本次调研显示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内,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管理机制,但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应急管理形势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国外各国应急管理机构也各有特点,但不同国家之间在应急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繁杂或无关信息,部分内容如下: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应急管理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和灾害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改进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深入了解其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

2. 比较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在机构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方面的差异和互补性。

3. 探讨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趋势,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4. 调研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探讨其合作机制和经验交流平台,推动国际间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应急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国内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和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国内应急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机构组成,分别负责协调应急救援、预防减灾、信息发布等工作。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2.09.06•【文号】安监总应急[2012]114号•【施行日期】2012.09.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安监总应急〔2012〕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以下简称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有效预防和应对事故灾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各单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应急平台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成效不断显现,但也存在着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体制不够一致、应用功能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1〕47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一、牢牢把握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工作体制统一、系统功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制度机制健全的原则,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重点,以强化科技支撑为手段,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目的,加强建设统筹、加大投入力度、周密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底,国家、省(区、市)、市(地)和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到100%,重点县(市、区)、高危行业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 管理部
目录
• 应急管理部概述 •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 •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应用 • 合作交流与国际援助 • 总结与展望
01
应急管理部概述
成立背景与意义
应对复杂严的安全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的安全生产、自 然灾害等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需要建立统一高 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成立应急管理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和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
应急管理部的成立,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 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架构与职能
组织架构
应急管理部下设办公厅、应急指挥中心、人事司、教育训练司、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 火灾防治管理司、防汛抗旱司、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等内设机构。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在应急管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如智能预警、智 能决策等。
5G通信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5G通信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等特性将为应急管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信保障。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将为应急管理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信息展示和交互方式。
04
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应用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无人机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01
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物资投送、通信中继等,提
高救援效率。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危险环境中的应用
02
利用机器人进行危险环境的探测、救援等任务,减少人

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引言社会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机制,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全球化与跨国应急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的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广泛。

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成为社会应急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各国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支持;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建立跨国联合机制,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应急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和响应能力。

同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为社会应急管理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和平台,例如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处理。

三、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社会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因此,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是社会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

政府需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此外,还应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综合风险管理与预防为主传统的应急管理主要侧重于反应和处置,缺乏对风险的全面防控。

随着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社会应急管理需要朝着综合风险管理和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积极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将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

政府需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力量,推动各行各业加强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五、研究与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指导。

建立完善的研究与评估体系,提高社会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相关研究项目的开展。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对应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对应急管理活动进行规划、预警、响应、监测和评估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灾害和危机的重要手段,并在保障公共安全、减少损失、提高应对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加强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就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框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说明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帮助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内容和组织结构。

而目的部分则解释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正文部分包括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构建与实施三个小节。

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部分会详细介绍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概念。

重要性部分会强调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示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构建与实施部分则会介绍如何构建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技术系统和培训人员等方面。

结论部分包括总结、展望和结语三个小节。

总结部分会回顾全文的重点内容和观点,明确表达作者的主要结论。

展望部分则会展望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指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致谢,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1.3 目的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应对措施。

应急平台中的数字化预案

应急平台中的数字化预案

当前,各地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为安防企业带来了大量商机,但是,如何建设数字化应急平台?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数字化预案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于数字化预案系统应该具有的总体结构进行描述,并指出了在数字化预案系统的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对正在建设中的单位也许有一些指导作用。

一.我国应急预案管理的现状1.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发展过程2003年7月,中国政府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编制完成。

至此,我国各地的应急预案体系初具规模。

2.目前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在短短的几年内,各地政府都全面部署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人力、资金的配备等各项工作,但是在预案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从目前的应用效果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1)预案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事件类型的专项预案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二是不同主体制订的预案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实际上在某个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同时处理多种类型的事件,例如地震救灾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同时发生火灾、水灾、公共卫生等事件需要处理。

另外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对于部门内部的行为考虑较多,而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考虑较少。

(2)预案的计划内容不能充分执行由于在每次的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人员、需要采取的行动都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关,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每次的事件处理都是对于指挥人员的考验,不但要形成正确的决策,还要保证每项命令都能确实得到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背景】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对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也都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出了相应部署。

建立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形成以国务院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的一体化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是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

【应急平台建设情况】应急平台的研究最早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对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了交流,2006年全国应急管理大会上,清华大学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2006年底,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启动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和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06-2008)。

前者主要进行建设项目的实施;后者提供设计方案、标准规范、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等关键技术支撑,以及10个部门应急平台和10个省级应急平台技术研发与示范。

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各自部门的应急指挥或应急信息系统,在防御重大灾害和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实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创造了一定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仍不平衡,应用功能不够完善,信息资源和平台系统尚未有效整合。

2007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对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内容和建设任务分工等提出要求,明确了建设的实施思路,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注重内容、讲求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行建设。

,一,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包括国务院应急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20个有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和100个部门值班系统。

1(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已经完成。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总体方案已经设计完成,为建设实施奠定了基础,并在在清华大学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原型系统。

2007年8月,《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印发试行,对各级(国务院、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设计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作出了规定。

2(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8年初通过发展改革委评审。

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国务院应急平台以及与各有关部门、省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部分,初步设计工作正在进行。

3(数据标准制定工作有序开展。

《应急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已经编写完成并开始试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规范》已经印发示范部门和地方征求意见;《应急信息资源目录规范》、《应急平台标识规范》、《应急平台门户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在修改完善后也将逐步印发征求意见。

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应急通信系统方案,中、小型移动应急平台设计方案,安全保障系统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并已开始试验测试和实施。

,二,国务院应急平台1(国务院应急平台总体方案已经完成。

包括应急指挥场所总体布局、基础支撑系统总体设计、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总体设计等内容。

2(完成了国务院应急平台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包括计算机网络、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桌面会议系统、集中控制系统、音频系统等方案设计,以及应急指挥场所综合布线方案设计。

(综合应用系统等软件基本研发完成。

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国务院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3统,实现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综合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和模拟演练等主要功能,并已开始试用和上线准备。

综合应用系统软件将在进一步完善后,连同信息接报系统、智能检索系统等研发的其他通用软件等一同下发给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选择使用。

4(数据库设计已经完成。

完成数据库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报告,并初步开展了数据库内容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上报国务院的应急数据整理工作正在开展,整合了北京市、公安部、水利部、地震局和气象局等地区和有关部门的数据内容。

5(互联互通等试验已经完成。

开展了政务外网接入、卫星通信过渡方案、音视频互联互通、信息交换与共享等一系列试验,实现了国务院应急平台与示范部门和各省级应急平台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的互联互通。

,三,部门应急平台在科技部项目的推动下,各示范部门都基本完成了应急平台的方案设计、框架设计和有关标准制定,进行了有关数据资源的整合,基本完成有关数据库或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建设。

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和气象局已经完成有关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安监总局、林业局和总参作战部等综合应用系统正在建设。

在自然灾害方面,以水利部应急平台为例,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形成了雨水情的实时报送网络,建设了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WEB水情查询系统、水情会商系统、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对外信息发布系统等,以及水利通信网、水利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等。

事故灾难方面,安监总局在“十五”期间,先后实施了综合政务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安全生产基础调度与统计系统建设,目前正在实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工作,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监察应用系统、安全生产基础资源数据库、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系统等。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目前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总体方案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公共卫生方面,卫生部从SARS后开始,建立了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正组织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社会安全方面,公安部依托指挥中心建立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部指挥中心到省厅地市的宽带专网,实现了视频会议、有线指挥调度、图像监控、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系统等,建立了包括人口信息库在内的八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包括出入境管理等应用系统。

,四,省级应急平台随着国家通信事业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各地区都基本具备了覆盖市县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这些基础资源是进行应急平台建设的重要条件。

各省级人民政府正抓紧根据国家规划进行应急平台的立项和建设工作,但总体仍处于起步状态。

北京市应急平台开展较早,正在进行完善,其他省级应急平台大多尚未完成建设。

如上海、黑龙江等正在进行规划,青海、山西等正在进行立项,广东、天津等正在进行项目建设。

在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各示范地区都完成了应急平台方案、框架设计和有关标准制定,内蒙古、吉林、江苏和重庆等还进行了有关数据资源的整合,吉林建成“静中通”移动平台,河南正在建设应急指挥场所和移动应急平台。

各示范地区均开展了有关数据库、数据库内容或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的建设,北京正在建设综合应用系统。

在地市级应急相关系统方面,很多大城市的应急联动系统都已开始建设,但多数为“三警合一”系统,距真正意义上的应急平台还有差距。

,五,应急平台体系技术原型系统在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已研制出了应急平台体系技术原型系统,包括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兼备“借鉴过去、把握当前、预测未来”的技术功能,能实现应急管理“平战结合”及其顺畅转换的全流程、全系统、全体系互联互通。

该系统可用于检验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总体或详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平台体系和应急管理相关技术的筛选、研发、测试、培训、演练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基层应急平台,及其相关节点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加强跨领域、跨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的研发和一体化应急平台的架构,普遍重视应急平台的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关键环节所需的关键技术。

9?11”以后,美国大力加强应急资源整合、应急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使应急平台“具备资源共享、综合智能分析、统一规范的协调管理以及信息畅通的技术能力,为综合预测预警、形势通告、协调指挥等提供强大支撑。

在英国,建立集成应急管理平台(IEM),增强应急机构间的协调与协作能力,通过有效的识别和管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风险,使其拥有并维持世界一流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德国,先后建立危机预防信息系统(deNIS和deNISII),为联邦和地方政府决策者的信息沟通、事件响应提供信息网络支持,更好地为突发事件的援救提供服务。

在日本,灾害信息系统包括早期评价系统和应急对策支持系统,为政府快速、准确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为相关机构提供共享信息平台,其信息获取和传输覆盖了从首相官邸、到内阁府、到都道府县的行政机关和消防本部、到基层的村庄。

,一,开展体系性的建设与整合工作美国在下一代应急平台的研发过程中,更重视和加强应急系统的体系性工作,进行大系统集成,要求整合现场、现场指挥中心、后方指挥中心的资源和信息。

由于现有应急相关系统在建立时目标和需求有差别,要整合成为有机整体,需要信息系统框架、基础平台、接口协议、信息交换、数据结构和功能实现等方面的统一标准。

从纵向上,不同层次的应急平台的功能和技术体系要有一致性,与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应急体制相一致;横向上,应急平台应能改变同级部门间条块分割、独立作战的局面,充分体现一体化应急的功用。

,二,加大监测监控与预警技术的应用发达国家重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遥感技术、传感和信号处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国家级应急预警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