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脾胃病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6T05:33:58.14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6期作者:叶鉴锐[导读] 目的:研究脾胃病应用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思路。
方法:将我叶鉴锐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摘要:目的:研究脾胃病应用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思路。
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20例脾胃病患者作为对象开展分组研究工作,采取数字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既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在分组研究过程中选择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选择柴胡疏肝散治疗。
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病情复发几率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病情复发几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存在非常显著的优势,P<0.05。
结论:脾胃病患者选择柴胡疏肝散治疗能够加强治疗效果,降低病情复发几率,改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自身病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加强,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该治疗方法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脾胃病;治疗效果脾胃病是常见消化道病症,具备易复发、发病率高的特点,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恶心、疼痛等,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将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发病几率较高的脾胃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近几年,人们生活压力增加,饮食作息结构不良,导致脾胃病病发几率显著上升。
脾胃病病情的治疗肠胃成为了有关部门以及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1]。
为了能够促进脾胃病患者病情的恢复产生促进作用,本文特将120例患者作为对象开展如下分组研究工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20例脾胃病患者作为对象开展分组研究工作,采取数字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既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有3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平均值为(49.22±3.15)岁,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71岁;观察组中有2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年龄平均值为(52.41±3.22)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2岁;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说法,P>0.05,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工作知情,自愿参与其中;此次研究事先向伦理委员会申请经批准后开展。
脾系病类包括哪些病
脾热概念
脾热是指脾脏功能亢进,导致体 内热量过剩,出现一系列热象的 病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易 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口腔溃疡、牙龈 出血等。
发病原因与辨证论治
发病原因
脾热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热邪等因素导致。长期饮食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或 情志不遂、郁而化热,或外感热邪入里,均可引起脾热。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情志不畅、郁而化热导致脾热虚 证,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腔溃疡等症状。经 过养阴清热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
04
脾疟病证
脾疟概念及临床表现
脾疟概念
脾疟是五脏疟之一,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病症名,与脾脏相关,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 疗方法。
临床表现
脾疟的主要症状包括寒战、腹中痛、肠鸣、汗出等。在发热时,肠中鸣响,鸣响结束后 会出汗。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喜欢叹息、食欲不振、多寒热汗出、善呕等
辨证论治
治疗脾咳应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为原则,根据患者的 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选用六君子汤、三子养亲汤 等中药方剂加减治疗。
预防措施与调护方法
预防措施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调护方法
脾咳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腻、 辛辣、生冷之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脾脏功能受损,出现脾疟 症状。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二
患者因外感疟邪,诱发脾疟。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 状,选用清热燥湿、和解少阳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痊愈。
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
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1 病症机理论述火气上升与元气相抵,调和失当,脾胃之气虚且下型于肾脏,此为阴火乘土位。
情绪变化使肝火旺盛,气之余,木旺而生肝火,如下元有亏则使肾脏受累及,若阴血不足则产生虚火于脏器[1]。
火与元气乃正邪之争故而脾胃气虚外邪入主产生病症。
论文联盟伤脾胃,泄真气,久不回升陷于损杀之气,而百病起,亦因久升不降生病。
气机失调[2]。
脾无清升,胃无浊降,使病患产生头晕眩、时呕吐、泄泻难止,九窍不通。
胃气有变殃及五官,使得口、鼻、眼、耳等俱病,脾胃气虚,五脏气血不足上至头目,阴火上炎,邪将入空窍之位,耳目等受其影响[3]。
再者因脾胃为重中之重,一旦失调必影响其他腹脏,若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无养心之法;脾虚益气不佳,肺脏气虚,卫气不固;脾气虚弱而至肝木乘克,又因水运有失,无化生营血,必造成肝失所养。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肠道不稳,循环无道。
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诸药健脾益气;黄芪以降火;羌活、柴胡提阳驱邪。
依症而治,适当加权。
2 临床应用中的治疗分析2.1 肺腑之症:培土生金,补气益脾应用于临床治疗慢阻肺,基础治疗完成后,选择122例患者,随机分为60例西医对照组和62例中药结合西医治疗干预组,研究发现,发现62中西医对照治疗其疗效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ridit分析后表明,中医组疗效显著,采用补中益气汤对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可调整脾胃根治本证。
比较两组肺功能、发病次数及加重期情况中医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培土生金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其发病次数具有显著疗效。
WwW..通过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患者脾脏实症,肺脏虚证调理适当,标本兼治。
2.2 肾脏疾病:中气不足导致肾脏受累,《灵枢》中记载中气不足,溲便之变。
认为脾虚作为影响尿路疾病的主要本证,通过临床治疗39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发现,患者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因遇劳累、炎热或小便无及时排解便会发作。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及方法。
方法:根据近年中医辨证论治,归纳其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从治疗思路、治疗方式、治疗思路、治疗实践等方面,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适合当代、采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结论:中药在脾胃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中药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胃论治、脾论治、心论治等方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病症,治好脾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目录1 前言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3 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知3.1升与降的生理特点3.2湿与滞的突出病症3.3情志失调、脾胃虚弱4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4.1从脾论治 (2)4.2从胃论治4.3从心论治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 前言脾胃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临床疾病,它包括食管、胃、脾、胰脏等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痛、呕吐、打嗝、恶心、呕吐等。
一般而言,脾胃失调的根源在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受损或失调。
[1]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在临床上已有很好的疗效,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对中药脾胃病的理论、规律及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在脾虚病人服用健脾药物后,其郑状症状明显好转,并可使其神经机能恢复,使消化道的分泌趋于常态。
“意”与“智”也包含了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等的中枢。
脾虚多见,以泻泻(特别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为脾疾病。
因为脾主在中焦,是上升和下降的中枢,所以脾脏和其它器官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是脾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头部、面部、四肢等方面的症状。
可见,在病态的情况下,脾脏会对全身造成损害。
脾病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和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脾益气,理顺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广木,砂仁,陈皮,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草豆蔻、桂枝、枣仁、龙眼肉脾阴虚,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白芍、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甘草、泽泻,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腹痛的临床研究
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4 月第 4 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4 20211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腹痛的临床研究△龙芸芸杜治祥李正武饶媛(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523380)摘要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一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脾胃虚弱 型腹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
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对比两组 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副作用以及复发现象。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 24/3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丨5/30), 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无副作用发生反馈;治疗组复发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P<0.05,对照组更早出现复发现象,,结论:服用四君子汤加减方剂可以有效治疗脾胃虚弱型腹痛,疗效优于兰索拉唑注 射液,并且副作用小,减少复发风险,推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四君子汤加减;兰索拉唑注射液;脾胃虚弱;腹痛;中医证候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 )04-0001-02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pain of spleen-stomach weakness type with Sijunzi decoctionLONG Yun-yun,DU Zhi-xiang,LI Zheng-wu,RAO Yuan(Dongguan chashan hospital523380)[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Sijunz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pain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Methods:A total of60 abdominal pain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ne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n=30) and control group(n=30),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nsoprazole Injection,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ijunzi decoction .Then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he tw 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ext,we analysed the occurrence of side effects and recurrence.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0.0%(24/3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50.0%(15/30)(P< 0.05); after treatmen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hang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No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attributable to the therapeutic drugs were reported.In addition,we foun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an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exhibited recurrence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treatment group.Conclusion:Taking Sijunzi decoction could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abdominal pain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which clinical outcomes were better than th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Due to its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low risk of reccurrence,we suggested that Sijunzi decoction could be used more widely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Sijunzi decoction;Lansoprazole Injection;weak spleen and stomach;stomachache;traditional symptoms睥胃虚弱多源于先天不足或后天服用药物。
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探析
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探析【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中医辨证理论为主导的临床治疗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等病症,有明显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肠病症临床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在临床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有上腹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呕吐等等。
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在中医上应归属为胃脘痛、胃痞,医书中早有论断: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是饥非饥,是辣非辣,是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做痛。
而目前西医治疗脾肠病症并无特效方法,主要标准是对症治疗[1]。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中医辨证的方法,探讨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肠道不畅等病症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持续或反复性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包括恶心、早饱、呕吐、胀气、反酸等症状,经过临床、影像学、实验室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症状累计超过3个月。
共选择患者173例,并将其中符合发病年限、发病次数、病程情况的患者共164例纳入本研究,年龄分布从29~80岁,平均年龄54.5岁,病程都在1~12个月之间,其中男性78例,女性86例,按照随机对照表的分配原则,将16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2个组,其中中医治疗实验组为96例,西医治疗对照组为68例。
1.2 实验分组(1)实验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槟榔15g:性温,味辛、苦,作用消积食滞、腹脘胀痛;云木香8g:性温,味辛、苦,作用理气疏肝、健脾消滞、行气止痛;党参20g:性平,味甘,微酸,作用健脾益肺、补中益气;茯苓20g:性平,味甘,作用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厚朴15g:性温,味辛、苦,作用降逆平喘、行气消滞;白术20g:性温,味甘、苦,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20g:性寒,味辛、苦,作用痞满胀痛、积滞内停;灸甘草12g:性平,味甘,作用补脾和胃,脾胃虚弱;干姜8g:性热,味辛,作用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燥湿通脉;麦芽20g:性平,味甘,作用健脾开胃,行气消食;所有配方以水煎服,1剂/d。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一篇旨在提供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痞满疾病的详细指南。
痞满,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析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预防和调护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治疗策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痞满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使读者对痞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随后,详细阐述了痞满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痞满症状。
在辨证论治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还强调了预防和调护在痞满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作息、调节情绪等预防痞满的建议,以及针对痞满患者的日常调护措施。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痞满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痞满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痞满,中医病名,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痞满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痞满的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
外邪如寒、热、湿等,可侵入人体,阻滞气机,导致痞满。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使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形成痞满。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亦可引发痞满。
体虚久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亦可形成痞满。
痞满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壅塞。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升降有序则气机调畅,反之则气机壅塞,形成痞满。
王殿祥教授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王殿祥教授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摘要:目的:重点分析王殿祥教授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相关经验。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着重选取我院在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对于该类患者进行中医治疗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治疗方法等,有效归纳相对应的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等,并且为后续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
结果:在针对100例脾胃病患者进行相对应的中医治疗干预的过程中,有效融合相关治疗方法的优势,实现综合治疗,这样能够呈现出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治疗之后,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
结论:针对脾胃病患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应用相对应的中医治疗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疗效,以胃、脾、进行论治等方法,这样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改善各类症状,因此中医治疗法能够呈现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因此有必要对其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并且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方法;脾胃病;经验总结Abstract: Objective: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Professor Wang Dianxiang's TCM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Close experience.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 100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Octo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se pati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summarize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ories, laws and ideas, And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correspondingTCM treatment intervention for 100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relevant treatment methods to realiz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hich can show a better treatment effect.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patients is as high as 98%.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 correspo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effectively, which can show a very good curative effect.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stomach, spleen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various symptoms.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can show a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summarize its experience and apply it in the follow-up treatment process.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summarize experience脾胃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消化道内科疾病,其症状主要体现在,患者会有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或者腹痛腹胀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返酸嗳气等症状。
观察汪卉林主任医师针灸胃三针配合灵骨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观察汪卉林主任医师针灸胃三针配合灵骨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汪师应用针灸胃三针配合灵骨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筛选的50例病例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5月-2020年4月。
两个对比组经抽签法选出,对照组25例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25例增加胃三针加灵谷穴针灸治疗。
对比分析对病症的改善作用。
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积分都有一定的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胀、早饱、餐后不适积分都比对照组低(P<0.05)。
观察组有效率96.0%,相比对照组的76.0%明显更高(P<0.05)。
结论胃三针联合灵谷穴共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三针;灵骨穴;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肠功能下降导致的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疾病症状,与器质性疾病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来说,疾病对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都比较大,且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采用的常规方法为使用多潘立酮片以及西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物促进胃功能的改善,但从大部分患者的治疗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疾病仍容易反复发作,甚至还会产生很多用药不良反应[1]。
中医针灸疗法有几百年的应用历史,其中,本研究胃三针疗法与针灸董氏奇穴-灵谷穴相结合,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观察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筛选的50例病例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5月-2020年4月。
两个对比组经抽签法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8-52岁,平均(38.6±3.6)岁。
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0-49岁,平均(39.2±4.0)岁。
纳入标准:患者进食后均出现上腹痛、腹胀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同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符合Rome Ⅲ诊断标准,且符合《实用内科学》关于脾胃气血证的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疗效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5期151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疗效分析刘永浩(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2)0 引言在当前社会生活水平不断加快的节奏下[1],饮食结构的失衡以及饮食的越加不规范化造成了脾胃病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2],每年有多数人群都因此患上了脾胃气虚证。
如果没有及时的对脾胃气虚症患者进行救治,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证的效果,评定临床用药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脾胃气虚证患者42例,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 =21)和参照组(n =21)。
纳入依据:经过中医内科疾病诊断,确诊为脾胃气虚证。
排除依据:①肝肾功能障碍;②精神病症。
观察组中男13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40-76岁,平均(57.03±2.98)岁。
参照组中男 12 例,女 9 例;患者年龄为35- 77 岁,平均(58.95±2.1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中位年龄等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方法,首先患者进行全身体检,对患者脾胃气虚证严重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排除其他类型病症,而后给予相关疗法。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行四君子汤治疗,其中人参30 g 、茯苓20 g 、白术20 g 以及甘草10 g 。
每次口服1剂,每日口服2次,治疗周期为30日。
1.3 效果判定依据。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
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反应全部消失,同时进行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反应得到显著改善,进行检查后恢复健康;无效:患者治疗后无任何好转迹象,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探究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治疗脾胃病中的临床运用
探究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治疗脾胃病中的临床运用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柴胡疏肝散对中医内科脾胃病的疗效。
方法:在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选择临床50例脾胃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CPR、IL-8、slgA 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0%、68.0%,且用药后观察组CPR、IL-8、 sl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是中药复方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疾病的有效方剂,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临床指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脾胃病;临床效果脾胃病主要是由于消化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失调所引起的,包括反流、嗳气、呃逆、胃脘疼痛、腹胀、便秘、反酸等,还会引起精神萎靡、食欲缺乏、四肢发冷等。
脾胃病是目前中医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是将许多西药所致的食道反流性、肠易激综合征等一类疾病归为一类,目前单纯依靠西医药的疗效并不理想,病人的复发率很高,很多病人甚至没有明显的好转,这就导致了脾胃病病人的不断增多。
在中医看来,“脾胃病”是一种腹部疼痛的病症,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腹部疼痛。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以促进脾胃的调整,因此,中医内科学推荐用药[1]。
本研究选取2022 年2 月至2023年 2 月期间,50名脾胃疾病病人作为本研究的受试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临床治疗的脾胃病50例,按药物治疗方法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
这一项临床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参加实验后,接受了医院的检查,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相关数据并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可以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n,(x ± s)]组别例数男女年龄范围(岁)平均年龄(岁)观察组25101528-6835.36±6.25对照组25131232-6838.72±6.25χ2 /t0.0430.0430.1860.033P>0.05>0.05>0.05>0.05纳入标准①满足诊断胃肠病的诊断标准;②对所用药物未见任何过敏性反应;③在进行调查之前,应与调查对象进行充分地沟通,并在了解调查内容的情况下,主动地参加调查;④在本研究开始之前,没有使用过其他激素类药物。
温中和胃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研讨
DOI:10.19368/ki.2096-1782.2024.03.181温中和胃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研讨马云龙沂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临沂276400[摘要]目的温中和胃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沂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接受诊治的88例肾虚瘀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
对照组给予香砂六君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温中和胃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下降以及咽部异物感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有下降,且研究组以上症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中和胃方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而显著地提高对脾胃气虚证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温中和胃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4)02(a)-0181-04Study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enzhong Hewei Formula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MA Yunlong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enzhong Hewei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ype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Yishui County People ′s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July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scheme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iangsha Liujun Pills,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zhong Hewei Formula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of epigastric pain, epigastric fullness, belching, acid reflux, loss of appetite and pharyngeal foreign body sensation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and the above symptom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95.4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1.8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062, P=0.044).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Wenzhong He⁃wei formula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作者简介] 马云龙(1985-),男,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
何若苹医师治疗脾虚湿盛证直肠癌经验浅析
何若苹医师治疗脾虚湿盛证直肠癌经验浅析#
余文亚1 何若苹2 龚文波3
摘 要 :直肠癌现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不断显示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可改 善 患 者 预后 、提高
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轻由于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直肠癌的治疗需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随证治
案 2 患 者 ,男 ,6 5 岁 。2 0 1 6 年 9 月 作 直 肠 癌 根 治 手 术 ,病 理 示 (直 肠 )溃 疡 型 中 分 化 腺 癌 ,肠 周 淋 巴 结 (5 / 1 5 枚 ),未 见 肝 癌 。 拒 绝 化 疗 。2 0 1 8 年 6 月 b 超 示 :胆 泥 沙 样 结 石 ,胰 腺 脂 肪 浸 润 。 腹 部 欠 舒 适 ,纳 可 。 大 便 次 略 频 ,日 行 5 〜 8 次 ,舌 有 瘀 点 ,苔 白 厚 腻 , 脉 细 、弦 。 方 药 :太 子 参 20 g ,猪 苓 30 g ,茯 苓 20 g ,女
现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多包含肾阳 虚 、脾 虚 湿 盛 、痰 瘀 毒 聚 、气 血 亏 虚 、肝 肾 阴 虚 等 ,无论 从文献还是数据研究都提示大多数的直肠癌患者出现 与 脾 虚 有 关 的 临 床 表 现 [3~ 。 脾 虚 湿 盛 证 是 在 脾 虚 的 基 础 上 逐 渐 形 成 的 ,主 要 是 由 于 脾 气 虚 弱 ,脾 失 升 清 导 致 水 谷 运 化 失 司 ,气 机 升 降 失 常 ,出 现 湿 浊 内 生 ,水 湿 停 聚 ,从 而 阻 遏 阳 气 ,阻 滞 气 机 ,郁 久 而 化 热 ,凝 聚 成 毒 ,且 气 滞 则 血 瘀 ,痰 瘀 毒 互 结 ,形 成 “癍 肉 ”。 其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为 纳 少 ,胃 脘 满 闷 ,甚 或 恶 心 欲 吐 ,口 黏 不 渴 ; 肢 体 倦 怠 ,舌 苔 厚 腻 ,脉 缓 等 。 且 根 据 五 行 学 说 ,脾胃 虚 弱 则 不 能 耐 受 肝 气 的 克 伐 ,可 伴 有 头 晕 、嗳 气 、胸 胁 胀 满 、腹 痛 泄 泻 等 表 现 ,若 日 久 脾 病 及 肾 ,则 会 导 致 全 身 水 肿 。治 法 当 以 燥 湿 健 脾 ,理 气 消 肿 [5]。 何 师 常 用 黄 芪 益 气 健 脾 ,太 子 参 养 阴 生 津 ,合 以 猪 苓 、茯 苓 等 利 水 通 淋 ,并 人 女 贞 子 、枸 杞 子 等 补 益 肝 肾 ,稍 加 理 气 药 , 调 畅 气 机 ,达 到 止 痛 、散 结 之 效 。 同 时 加 入 猫 人 参 、藤 梨 根 、绞 股 蓝 、白 花 蛇 舌 草 、重 楼 、三 叶 青 等 中 药 [6’7], 此类中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 作 用 ,从 而 起 到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效 果 [8M°]。 4 医案举例
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
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1例。
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应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应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脾胃病;柴芍六君子汤;肝郁脾虚型脾胃病肝郁脾虚型脾胃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属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范围广的特点,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且受患者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影响较大[1]。
因此一般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方法予以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长时间应用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大,致使患者依从性较低[2]。
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为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本研究探索分析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应用柴芍六君子汤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1例。
研究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1±4.12)岁;病程1~18年,平均(8.13±1.16)年。
对照组男22例,女29例;年龄21~63岁,平均(36.27±4.23)岁;病程1~20年,平均(8.26±1.07)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900题)1.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结果来推论其对人体的影响,最符合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比较B.演绎C.类比D.探讨E.以表知里2.患者耳聋耳鸣,应用补药后,该症状得愈或减轻,表明耳聋耳鸣是肾虚所致,此法运用了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由果析因B.以表知里C.演绎D.类比E.探讨3.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难以辨别病症的虚实,可先投小剂量补剂或是泻下剂,根据患者的服药反应来辨明虚实,为正确的应用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思维称之为()A.演绎B.探讨C.比较D.由果析因E.以表知里4.“有诸内,必行诸外”高度概括了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探讨B.类比C.以表知里D.由果析因E.演绎5.“对于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要看到邪毒局部侵入的情况,还要观察患者的舌脉和形体,考虑是否存在消渴的全身病变”,此法最符合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中的()A.天人合一B.人体是有机的整体C.人和自然相互关联D.辨证施护6.为全面展开对病人的护理,中医护理的核心是()A.对症护理B.辨病护理C.辨证施护D.异病同护7.最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的中医护理原则是()A.扶正B.驱邪C.同病异护D.急则治标8.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用“热者寒之”的方法,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应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此法最符合中医护理原则中的()A.调整阴阳B.补其偏衰C.损其偏盛D.平补阴阳9.患者出现戴阳证,运用温热护理法,称之为()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10.患者出现热厥证,运用寒凉护理法,称之为()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11.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腹胀便秘,运用补中益气、温运脾阳的治法和护理,称之为()A.通因通用B.热因热用C.塞因塞用D.热因热用12.对于食滞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而需要消导泻下以去其积滞,称之为()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热因热用D.热因热用13.夏天人体肌肤疏泄,汗出较多,受风寒而外感时,用药上宜用辛凉、不能过用辛温,以防开泄太过,损伤津气,此种用药护理法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病制宜14.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三因”制宜中的()A.因地制宜B.因人制宜C.因病制宜D.因地制宜15.在用药护理上,成人用量大于儿童,同一个年龄,强壮的人比虚弱的人用量又稍大,此法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病制宜B.因地制宜C.因地制宜D.因人制宜16.某些慢性疾病,常常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时发作或是加重,如哮喘、痹病等,护理时则应该在气候或是季节交换的时候采取预防措施,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因病制宜17.抽搐患者,在缓解期间应设法消除出现抽搐的原因,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彻底地痊愈,此种护理法,最符合“标本”治疗和护理中的()A.急则护标B.缓则护本C.标本同护D.护病求本18.《素问.气交变大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高度概括了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中的()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C.辨证的原则D.整体治疗和护理19.用热性药治疗及取其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中医称之为()A.寒者热之B.热因热用C.寒因寒用D.从治从护20.“从治从护法”不包括()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2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A、肝B、心C、脾D、肺E肾22、《皇帝内经》要求习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说明了人与()有密切联系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外界环境D、风土人情E、社会治安23、某患者表现为“头痛,发热,四肢无力”,判断表现是()A、证B、症状C、病D、标E、本24、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辩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证B、症C、病D、病因E、体征25、属于扶正原则的是()A、解表B、利水C、滋阴D、豁痰E、祛瘀26、属于祛邪原则的是()A、解表B、益气C、滋阴D、壮阳E、养血27、阳偏盛表现出的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采用的护理方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28、不属于中医护理原则的是()A、扶正祛邪B、辨证施护C、三因制宜D、护病求本E、标本缓急29、用温补阳气的方法治疗护理虚寒证,称为()A、阳病治阴B、阴中求阳C、阳中求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阳30、治疗护理脱肛、胃下垂不同病证均采取升提中气法,属于护理原则的()临床应用A、异病同治(护)B、同病异治(护)C、标本兼护D、寒因寒用E、通因通用3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原则的体现A、因时制宜B、因人制宜C、因病制宜D、三因制宜E、虚则补之32、“邪气盛”的病人适宜的治法是()A、扶正B、祛邪C、扶正与祛邪并用D、先扶正后祛邪E、先祛邪后扶正33、用寒凉方法护理热性病的护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34、阳热之体慎用温热护理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缓则护其本D、先祛邪后扶正E、因人制宜35、属于逆护的是()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塞因塞用36、不属于反护的是()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37、关于辨证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资料B、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C、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D、概况、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E、仅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38、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下列各项中有关标本的划分,错误的是()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39、主要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法的是()A、阴偏盛B、阴偏衰C、阳偏衰D、阴虚致阳亢E、阳虚致因盛40、寒因寒用使用于()A、实寒证B、虚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寒热错杂证41、热因热用使用于()A、实寒证B、虚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寒热错杂证42.气滞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3.血瘀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4.气肿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5.气肿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6.水臌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7.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A80分贝B20分贝C60分贝D40分贝48.普通病室温度()A16~20℃B18~22℃C20~24℃D24~26℃E26~28℃49.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A30%-40%B40%-50%C50%-60%D60%-70%E70%-80%50.SARS发生于何年()A2001年春夏B2002年春夏C2003年春夏D2004年秋季E2005年51.1949年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 )A30岁B35岁C40岁D45岁E50岁52.198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A92岁B58岁C68岁D78岁E88岁53.病人出现头晕、目眩、手足发麻是以为()A心气不足B心血不足C肝气郁结D肝阴虚E肝阳虚54.“肝气舍于肾”,病人出现()A腰膝酸软B心气不足C尿频尿急D两肋胁痛E面色青紫55.皮疹,疹如粟米,摸之碍手,多见于()B麻疹C热毒内盛D肝旺实热E 阴虚内热5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自于()A《灵枢·本神》B《内经》C《素问·阴阳阴象大论》.D《灵枢·百病始生篇》57.《外台秘要》说“女属阴,得气多郁”,明确指出因人施护应该注意到()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8.病人有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的症状,其原因为()A肝病传于心B肝病传于脾C肝受气于心D肝气舍于肾E肝病传于脾59.病人表现为两肋胀痛,少腹不适,病变经脉为()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大肠经60.除哪项外,病人面色均为黑色的是()A寒证B惊风C痛证D水饮E淤血61.痉证病人一般不会出现()A四肢抽搐B拘挛C颈项强直D角弓反张E皮肤干焦62.面色身背具黄,色黄而鲜明者,为( )A黄疸B阴黄C阳黄D萎黄63.观察舌象,舌尖有芒刺常提示()A心火亢盛B肝火亢盛C心胃火燔D胃肠湿热E气血两亏64.观察病人舌面光滑如镜面而无苔,则提示()A肠胃湿热B阴液亏损C热盛伤津D血虚无荣E胃气将绝65.病人呕吐物为酸臭且掺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A胃寒宿食B胃虚宿食C胃热宿食D胃火宿食E胃气亏损66.出现白痞多为()A湿郁热盛B胃肠实热C心血不足D心火亢盛67.典型的半表半里病证表现是()A恶寒B发热C恶风D寒热往来E恶热68.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A里热证B实热证C阴血亏虚D阴虚内热E气虚两亏69.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及姿体动作,了解病性的寒热虚实,阴证和虚证常表现为()A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B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言C患者卧时仰面伸足,常揭衣被,不欲进火者D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不振者70.张某,女,78岁,近日出现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喘促,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研究单兆伟教授是全国着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就脾胃病研究现状、脾胃病治法的现代研究思路采访了单兆伟教授。
1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脾胃学说研究有何进展?单教授:建国后,中医脾胃学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关脾胃病学研究的论文及着作不断涌现。
80年代以来,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大同、宁波、北京、兰州、庐山、贵阳、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召开了1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重点交流了中医治疗胃病、胃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的研究治疗经验,并就这些病证的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等专题,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试行标准,为中医研究脾胃病的规范化、标准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综观建国以来中医脾胃病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由单一的临床经验积累,转向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②由个人总结研究转向集体协作研究,由个案报道逐渐转向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③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④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⑦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⑧在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防治的同时,逐步开展对难治疾病的研究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我国脾胃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脾胃理论和临床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认识及逻辑推理的阶段。
建国5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开创了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不仅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发掘,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胡斌治疗脾胃肠病验方举隅
胡斌治疗脾胃肠病验方举隅贾素庆;张晓明;楼建国;李海涛【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2页(P103-104)【关键词】脾胃肠病;中医;验方;胡斌【作者】贾素庆;张晓明;楼建国;李海涛【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金华 32101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金华 32101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金华 32101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金华 321017【正文语种】中文胡斌老师为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金华市中医脾胃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近50年,临床推崇东垣“脾胃学说”,擅长中医脾胃肠疾病诊治,笔者整理胡老师治疗脾胃肠疾病的经验方及临床验案,供同道参考借鉴。
1.1 组成及方解“胡氏养胃汤”(曾用名:健脾和胃汤)是胡老师用于治疗各型胃、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或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所致的胃脘痛、痞满症的临床验方[1]。
该方由党参10g,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姜半夏、陈皮、干姜(良姜)各6g,黄连5g,杭白芍15g,八月扎10g组成,全方由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而成。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黄连清热燥湿,与姜半夏、干姜合用,辛开苦降,消痞满;陈皮、八月扎理气和胃止痛;杭白芍柔肝止痛,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之效。
1.2 临证加减按症状:泛酸者,加乌贼骨、吴茱萸;呕吐者,加姜竹茹;嗳气者,加刀豆子、筚拨;胃脘痛者,加制香附、高良姜;痛引胁肋者,加玄胡、娑罗子、佛手;痛引肩背者,加枳实、薤白、白僵蚕;胃中灼热者,加蒲公英、百合、石斛;据辨证:中气不足者,加黄芪、升麻、枳壳;久痛入络者,加失笑散;伤食积滞者,加砂仁、厚朴、鸡内金;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大黄;苔腻者,加白豆蔻、佩兰、草果、藿香。
中医中的病理分析
中医中的病理分析中医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病理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病理分析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理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常见病症的病理分析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理论。
1. 气血阴阳理论:中医认为,健康与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阴阳失调所引起的。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物质,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物质形态。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气血阴阳失调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病人的气血阴阳状态,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调节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通过分析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病症的病理分析中医病理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下面将以常见的感冒和胃炎为例进行介绍。
1. 感冒的病理分析: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袭所致,其病因可以是风邪、寒邪或湿邪等。
感冒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由于人体抵抗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
感冒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其中鼻塞和流涕是由于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咳嗽和咽痛是由于外邪侵袭,气机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感冒一般以祛邪解表为主,通过辛散发汗的药物来排出体内的寒邪。
2. 胃炎的病理分析: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当、内伤情绪等有关。
胃炎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刺激,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胃炎常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胃痛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中医治疗胃炎一般以健脾和胃为主,通过药物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82例,按照患者自愿入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患者103例,西药组患者79例,中药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采取西药治疗。
结果: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中医辨证理论治疗脾肠病症,其疗效较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关键词:脾肠病症;中医辨证;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脾肠病症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的症状有腹胀、嗳气、食欲减退、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
据此临床表现,在中医上应该归属于胃痞、胃脘痛,在中医的医书中早有论断:“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是饥非饥,是痛不痛,是辣不辣,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1]。
西医目前治疗脾肠病症仍然没有特效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共有182例,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93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按照患者自愿入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患者103例,西药组患者79例。
入组标准为:患者出现持续性的或者反复性发作的包括早饱、恶心、呕吐、反酸等上腹部不适,症状超过3个月以上,同时均经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次数等一般情况上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组:中药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主要用药有:党参20g、白术20g、枳实20g、茯苓20g、麦芽20g、厚朴15g、槟榔15g、炙甘草10g、云木香8g、干姜8g,按照病症表现随症加减。
水煎服,一日一剂。
再根据中医的针灸理论,取中脘、足三里、气海进行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内关、阴陵泉、公孙进行针刺治疗,若患者脾肠甚虚则可给予患者推拿相关穴位。
1.2.2 西药组:吗丁啉10mg,每日3次;维生素B 12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1个疗程治疗之后并随访2个月的疗效情况及症状的改变情况。
1.4 治疗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并且患者在2个月之内没有复发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少,部分症状消失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西药组治愈5例、有效60例、无效14例,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治愈8例,有效89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n)治愈(n)有效(n)无效(n)有效率(%)西药组79 5 60 14 82.28 中药组103 8 89 6 94.17*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脾肠病症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并且症状容易出现反复,病因以及发病的机制较为复杂,同时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物。
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而“辩”来自于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再通过对患者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来获得“证”,这便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内容[2-3]。
本组入组患者全部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5]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脾肠症结的患者,其主要的症状为:胃脘隐痛、嗳气不
爽、厌食呕吐等。
所以对于脾肠症结的患者,其症结多在胃部,而胃是机体气血之脏腑,饮食不调、外邪入侵、情志过伤均能够对患者的胃部造成伤害,导致患者积气淤滞,从而变生诸症[6]。
在本组方中,以党参为君药,党生性平、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除烦渴、和脾胃之功效。
是治疗患者胃虚气弱的根本药物。
而臣药为白术,其性温,味甘而苦,其为消食除痞、扶植脾胃之要药,《本草》中有云:“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4]。
因此使用白术住君药以补益脾胃。
其余药物功用为:槟榔,性温,味辛、苦,治疗消积食滞、腹脘胀痛;云木香,味辛、苦,其作用可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行气止痛;茯苓,性平,味甘,其作用可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厚朴,性温,味辛、苦,其作用可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性温,味甘、苦,其作用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枳实,性寒,味辛、苦,其作用可积滞内停、痞满胀痛;灸甘草,性平,味甘,其作用可脾胃虚弱、补脾和胃;干姜,性热,味辛,其作用可燥湿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麦芽,性平,味甘,其作用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脾肠病症的临床特点主要有:脾胃虚寒,呕吐、纳差,隐隐作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发病的机理为乏于温养从而导致脾胃虚寒,因此在治疗中以复方为主,而辅以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的针灸理论,取中脘、足三里、气海进行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内关、阴陵泉、公孙进行针刺治疗,若患者脾肠甚虚则可给予患者推拿相关穴位。
通过药针相辅,能够明显增强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了以中医辨证理论治疗脾肠病症,其疗效较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江枫然. 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探析[J]. 中外医疗, 2012, 11: 139-140.
[2] 李光. 中医内科脾肠病症的临床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2): 272-273.
[3] 闰江屏.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1): 1488-1489.
[4] 张冰. 中医辩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2009, 1(1): 10-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 993:74.
[6] 崔舒展, 胡颖.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21): 303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