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四次课讲义
第04课 一着惊海天(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
第0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把握通讯的基本写法。
2.了解通讯运用的基本表现手法,体会通讯的语言特点。
3. 明确舰载机着舰的重大意义,感受文中蕴含的家国深情。
1.“凛冽”“一丝不苟”“震耳欲聋”“殚精竭虑”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分析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知识点01 通讯概念及特点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微点拨】通讯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知识点02 背景、文题、主旨1、背景链接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
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等奖。
2、文题解读主标题“一着惊海天”新颖独特,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激起阅读兴趣。
“着”指飞机降落;“惊”即惊动、震惊;“海天”交代此次着舰的环境。
“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一着”的影响之大。
副标题“第3课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则概括了这篇通讯记叙的主要事件。
“航母”“航空母舰”的简称;“首架次”指出这一事件的非凡意义和价值;“成功”表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3、主旨点睛这篇通讯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即学即练2】第1段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古诗第四课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第四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岳》、《春望》、《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
(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领略诗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巩固旧知识。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四首古诗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诗下注释,解释诗中遇到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领略自然美、人情美。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四首古诗,提高书写能力。
(2)熟读并背诵四首古诗,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08讲图文转换(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一积累与运用第08讲图文转换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二、知识建构 (2)考点1:概括图文材料信息 (3)考点2:揭示漫画主题及寓意 (6)考点3:描述徽标的内容及含义 (9)考点4:分析总结表格内容 (11)三、方法总结 (13)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考策略 (13)四、考场练兵 (13)【课标要求】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
【考查重点】综合考查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的常见题型。
一般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和观点。
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或图表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主要考点有:概括材料信息;徽标;漫画、表格等。
【主要题型】1.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图文转换考点的考查基本都是综合性学习类题目2.题干的设置文字量较大,富含信息,表述比较亲切,注意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命题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中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近年来,图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表格、漫画、徽标这几种类型,它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框架图、火车票、邮票、安全标志、路线图、流程图等各类更加贴近生活真实情境的图形成为考试的导向。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课件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4 作文 四中考作文猜押训练
2.九下第二单元(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 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 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 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 厌的。”)
3.九下第三单元(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 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 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 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 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请将“做一粒 的种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2.(2021·河南)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开始”这一话 题,请以“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
3.(2021·赤峰)错失机会,让我们知道珍视成长的节点;错失良师益 友,让我们学会珍重人间真情;错失一段美好岁月,让我们懂得加倍珍爱 人生……错失,不是在遗憾中悔恨,而是在反思中学会爱与成长。
▪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二)命题作文
1.七上第二单元: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 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 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2.七上第五单元:走出校园(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 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 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 你的思考。)
▪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 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 章。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指导(四)细节描写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指导(四)细处见情,微处见妙——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一、感知细节描写的概念,了解其种类1.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场景以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之中。
它往往用极经济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
”正所谓的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2.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3、细节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
二、复习语文课本上的句子,分析细节描写的特点、作用和描写类别。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分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的不易和对儿子的爱。
此为细节性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鲁迅《孔乙己》)分析:“罩”这个细节动作准确地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同时又将他的迂表现出来。
此为细节性的动作描写。
(3)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分析: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
中考语文(陕西省)习题课件:第1部分第4讲 语段综合
3.(2013·陕西5题)按照要求,完成下列的题目。
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
用来回忆的。③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
,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_B___、_C___、__A__的回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二个“有的地方”前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7.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 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结尾的句号应在引号外。
8.《泰州晚报》刊登文章,解答如何申报“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此句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末尾应用句号。
9.“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 步。听我的话。”
1.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②___;你是奋蹄 疾驰的骏马,__③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①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中国。 请将下面的短语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叱咤时代的风云 ②唤醒黎明的沉默 ③挣脱千年的羁绊
2.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②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④___;让 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③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①__。 请将下面的短语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 拥抱生活
3.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__②__,不由自主地_④___,即使是读 闲书,看到妙处,也会_⑤___……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 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__①__,而倾听,是让人 __③__。 请将下面的短语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XXX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XXX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动慷慨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XXX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解释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设想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襟怀胸襟(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风景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如何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襟怀胸襟宽广、趾高气扬、立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生用)初三语文寒假班第4次课讲义
初三语文寒假班第4次课讲义命题作文写作指导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尽管如此,命题作文仍然在中考中占据“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在于“命题作文”便于统一阅卷标准,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考生的习作给出正确的评判。
命题作文分全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两种。
一、全命题(一)从考查的侧重点来看,一般注重以下几点:1.凸显自我如2012 年江西卷的“垒高自己”,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体现考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因而依此围绕“自我”命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课改以来一贯的方向。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考生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
又如2012 年甘肃兰州卷的“我是这样长大的”、湖南常德卷的“我希望”,2013 年浙江宁波卷的“2013,我的夏天”、江苏南京卷的“书里有个‘我”’等。
2.关爱人生如2012 年江苏连云港卷的“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北京卷的“少年风采”、山东济宁卷的“微笑面对生活”,2013 年广东湛江卷的“活着需要什么”、山东临沂卷的“走在路上”等。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类历史的生命之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灿烂的一朵浪花?让人生之花绽放!让人生之光鲜亮!“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让人生梦圆。
行文时,可以穿越古今隧道,在历史与现实间游走,与古之圣贤畅谈,与今之骄子阔论,让思想在笔端流淌。
3.聚焦社会如201 2 年湖北武汉卷的作文题目“敬畏文字”,本意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中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敢于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发表己见。
如2011年山东临沂卷的“守护诚信”、湖北黄冈卷的“说真话”,2012 年四川内江卷的“帮助”,2013 年湖南娄底卷的“变”等。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四章《古代诗歌阅读》(共104张PPT)
8.以偏概全。有的选项在命题时故意以句中一部分的意思说成是整首作品的意 思,还有的故意说得绝对,特别要注意“全”“都”之类的字眼。 典例 (2023·湖南张家界)[原诗见本书第21页]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 “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解析] “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选项表述 仅提及空间角度,以偏概全。
典例 (2023·福建)[原诗见本书第24页]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题金钥匙】作答这道题,主要分析田父的行为。田父邀我品尝春酒,我从早到 晚都在田父家里。我想要起身离开时,田父挽留我,直到月亮升起还挽留我。从这 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田父热情、淳朴、好客、豪爽。田父高声叫人拿水果过来,动 作粗犷(指挥过无礼,但是诗人并不认为是丑陋的表现),到了晚上,还在劝我喝 酒,可以看出田父的豪爽。 【规范答题】热情、淳朴、好客、豪爽。(言之有理即可)
5.格调分析错误。诗歌的格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 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格调。因此命题者也常在这里设置错误点。 典例 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本词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少见的浪漫主义 名篇。(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 《渔家傲》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一贯的婉 约词风。
三、(202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 共4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广西2019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二记叙文阅读课件
为一个短语或一句话。
(2)深层含义:①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
法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
这就要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②分析标题的双关义。③
分析标题的象征义。④分析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 系。
3.考向1:(2017北部湾经济区25题)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 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和第⑨段“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一句照应。
考点 5
方法指导
概括文章主旨(2012南宁.25)
(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2)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3)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4)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
中心主旨。 (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答题规范: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 抒发/揭露了作者……的感情/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5.(原创)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设问】(2012柳州23题)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
【答案】A 回忆名画
A 听闻故事
B 探究土豆 C 想种土豆
爱吃土豆 C
考点 2
信息提取与概括(2017北部湾经济区.23)
【考情搜索】直接提取类:北部湾经济区:2017.23;原因概括类: 其他地市常考考点
第02讲词语理解运用(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专题一积累与运用第02讲词语理解运用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3)二、知识建构 (3)考向1:成语使用的辨析 (4)考向2:辨析和选用近义词 (5)考向3: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6)考向4:熟语、歇后语的使用 (7)三、方法总结 (7)如何正确辨析和选用近义词 (7)如何判断成语是否误用 (8)四、考场练兵 (9)【课标要求】1.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
2.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3.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5.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重点】1.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2.辨析近义词语(成语);3.词语(成语)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的恰当运用;4.了解、掌握成语典故、熟语;5.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主要题型】1.客观选择题2.语段综合填空3.语段综合选择【命题趋势】词语、成语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选择词语、成语的能力以及运用词语、成语写话的能力。
考查所选用的语料涉及最新热点话题、新闻时事、富含哲理的片段、优美的散文等。
成语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考成语一般都是初中阶段语文课文中出现过的、应知应会的成语;词语的考查一般以选词填空的形式出现,备选的词语一般是近义词或者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根据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试卷中考查运用词语(成语)的题型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较少部分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实际上,在众多中考试卷中,许多考查点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会综合考查多个考点,需要我们答题时注意。
中考语文精英写作系列讲义:第4讲-选材要“精”(含范文)
第四讲选材要“精”有人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灵魂、骨架和肌肉。
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
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
”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
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
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
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定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地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2015,南京)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说:“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喂鸽子……”因为这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它)。
请以“想想别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作文选材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关注底层人物,共享阳光的角度他们弯曲的背影,与周围的一切似乎隔有一层玻璃,格格不入。
也许他们是一群杂草,也许他们是艳丽花下的绿叶,他们的存在只是衬托他人的成就。
但他们这个群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
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无私的,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一缕爱的阳光。
2.从关注流浪少年的角度可以运用第二人称,犹如和流浪少年对话,生动地再现孩子们四处漂泊、挨饿受冻的惨状,充分表达“我”对“别人”(这些孩子)的怜惜之情。
【中考复习方案2015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课时 句子的变换与衔接课件(皖考解读+真题例析+随堂演练)
第4课时┃ 句子的变换与衔接
解
析
该题是对“葫芦”的介绍说明。这里考查的
就是说明顺序,即“外形特征、功能、历史价值及意义” 逻辑顺序。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4课时┃ 句子的变换与衔接
2.【2013· 贵阳】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 给“弹力”下一个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弹力是一种力。 ②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 ③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4课时┃ 句子的变换与衔接
解
析
该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
照应方面思考。因为上文中有提到学生向老师提问“做人
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这就是该题的提示。②句对应的是 “做人”,①句对应的是“做事”,③句对应的是“做学 问”,故答案选B。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皖考解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4课时┃ 句子的变换与衔接
2.【2014·东营】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 一项是( D )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 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_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精品课件 第4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一用新闻报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 原因及要求。 B.材料二采用列图表的方法说明了光明中学初三学生使用手机对视力影 响最大。 C.材料三表明,法国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禁止在校 内外使用手机。 D.从相关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意大利、法国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比中国要 求更严格。
③在主题上,较集中。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如 2021 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则材料从“嫦娥 五号”“北斗系统”和“神舟飞船”三个角度体现了中国对人类航 天事业的巨大贡献。 特点 ④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引导考生关注 社会热点,体现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联的特点。如 2021 年湖南湘潭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脱贫攻坚”、江苏“老人和数字化生活”、北 京“智慧城市”等。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类型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 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 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 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 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 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 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 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材料一“教育部办 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及《通知》的具 体内容,材料二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图,材料三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甚至在校外进行教 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材料四“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 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分析可知,四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小 学生手机的使用和管理”的问题来阐述的。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第四部《海底两万里》课件%28共39张PPT%29
3.击退土著人袭
击
性格特征 1.神秘、孤独和追 求自由; 2.虽外表冷郁但内 心情感丰富,重情 重意; 3.知识渊博,有创 造力和预见性,遇 事沉着冷静;
人物形象
人物
相关故事
3.击退土著人袭
击
4.智斗鲨鱼救采
※尼 珠人
摩船 5.南极冰山脱险
长 6.用海底沉船里
的千百万金银来
支援陆地上人们
的正义斗争
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环生, 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他们 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 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 物和奇异景象。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 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 多险情。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本书最大的 特色之一。
作者作品
作者作品
在近代史上,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与瓜分。1863年,波兰 人民举行了反对沙俄奴役的人民起义,但遭 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波兰人民反对沙皇 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 《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小说中 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 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 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模拟演练
我和我的同伴也跟着浮了上来。片刻工夫, 我们便奇迹般地生还,上了采珠人的小船。 尼摩船长立即抢救那个不幸的采珠人。我不知 道尼摩船长能否抢救成功,但我希望他能,因 为这个可怜的人在水下溺水时间并不长。只是 鲨鱼尾巴的那狠命一击,可能已经让他丧命了。
模拟演练
1.结合原著说说尼摩船长为什么会与鲨鱼搏斗? 这是尼摩船长的第几次遇险?(3分)
作者作品
3.体会作品中崇高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凡尔纳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 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 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 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的体现。
2024中考备考热点04 名著阅读(一考点四题型四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热点04 名著阅读(一考点四题型四技巧)名著阅读,可以说是近年中考热点中的“热点”。
从考查范围来说,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2部名著。
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有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故事片段、主要人物及性格;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按要求向他人推荐某一部文学名著;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片段。
从题型设置上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以及阅读理解。
分析近年中考名著命题的特点,可以发现中考名著的命题呈现四“突出”。
1.突出整本书阅读名著考查主要考查对全书脉络的把握,对人物进行全面分析,对主题进行全面探究归纳等。
命题者将更加注重考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把握,而不仅仅是某个片段或情节。
2.突出跨学科整合名著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灵活,突出表现是利用综合性学习的题型,将名著阅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思品、历史、地理、艺术等,以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突出综合素质。
3.突出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名著阅读的考查不仅考查各种知识要点,阅读方法的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阅读《西游记》时精读与跳读,阅读《骆驼祥子》时的圈点和勾画,还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关键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命题者会围绕阅读方法的考点多角度设题。
4.突出文学鉴赏能力中考语文可能会增加对名著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针对名著考查的重点内容,答题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概括(述)故事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一般会给出章节名称、插图或者提示词,让考生概括其相关情节。
学习和复习时,对于名著的阅读要坚持读整本书,理清书中情节和人物关系,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同时,解答此类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题目,抓关键词,明确所要求概括的情节。
(2)情节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情节中涉及的主要内容等要写准确。
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诗歌《观沧海》课件——中考语文总复习
四、选择题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艳,“青 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 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拂晓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 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好,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 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 艳的江南风景,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二、重点诗句赏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思乡之情)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 相呼应,显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 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温馨提示:从内容+手法+情感方面进行赏析。
三、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北固山下的早春江景,表达了诗人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 之情。
二、选择题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 秋的风景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 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 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 并无思乡之情。
一、巩固原文,梳理重点知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要求: 1、边读边写重点字 2、通读课下注释 3、赏析重点诗句和主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的第四课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课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四个知识点,分别是文言文理解与鉴赏、词语的正误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辨析以及词语的运用和辨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四个知识点做详细的探讨与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文言文理解与鉴赏这个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涵盖了很多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幽梦影》、《红楼梦》等。
在学习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含义,并对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
例如,在《幽梦影》这篇文言文中,作者运用了连绵不断的对仗句和绚烂的形容词来描绘人物的美丽,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是词语的正误运用的知识点。
在语文学习中,正确使用词语是非常重要的。
词语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清晰度,还可能导致误解和歧义。
因此,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四课时,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常见词语的用法,避免在写作中犯下低级错误。
例如,有时候我们会将“妄想”和“幻想”混淆使用,其实两者在词义上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于错误的、无理的想法,而后者则表示一种虚构的、乐观的想法。
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是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又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的意思并不明确,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进行推断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对一些词语进行细致的辨析,找出它们的区别。
例如,“悄然”和“暗然”这两个词,在形容人的情绪时都表示内心的不安,但“悄然”更偏向于恐惧,而“暗然”则更偏向于忧伤。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词语的运用和辨析。
在写作中,选用合适的词语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在九年级下册第四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词语的丰富用法和运用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综上所述,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四个知识点,即文言文理解与鉴赏、词语的正误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辨析以及词语的运用和辨析,对于我们学习中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课2011—11—20
一、课本七(上)第三、四单元重点词
二、成语
41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42 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43 见仁见智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44 水落石出事情的真像已经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45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46 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47 一蹴而就一步就成功,不要误解为一气呵成.
48 若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常误当作苦口婆心.
49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50 循序渐进强调由浅入深的程序.
51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52 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53 不以为然不赞同.
5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55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三、阅读训练
现代文阅读
分析记叙文的六要素、线索、顺序和人称
阅读指导
1、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尾。
它们在记叙文中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在阅读中,只有把握了这六个要素,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
2、记叙文的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
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阅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记叙文的线索,并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及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3、弄清记叙文常用的三种记叙方法,即顺叙、倒叙和插叙。
这三者之间无高下
之分,阅读时要注意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阅读记叙文时,要理解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
精题选讲
清明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汾河河谷。
雨像是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乡间小路上,打折雨伞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远处的林荫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短笛。
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在了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赶忙凑上去,慈爱的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木鞭的手,指向了前方。
黄昏中,村落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母亲慈祥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有点醉了。
1、写出本文记叙的要素:时间三月,四月,地点汾河河谷,人物诗人、牧童,事
件的起因诗人找酒家,经过牧童遥指杏花村,结果找到了酒家,诗人有点醉了。
2、本文写得有声有色,试举一例:
声:短笛声,色:绿叶上、草丛中
断断续续的短笛音符绿色的叶子
3、模仿划线的句子,以“雨”开头,写一个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
雨像是一位温柔可人的仙女,带着万千银丝,沁入每一片土地。
雨像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带着万滴雨露,跳到每一朵鲜花上
4、文章说“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在了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如果让你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描述下课的铃声,该怎么写?
清脆悦耳的铃声传到学生的耳朵里,心坎里,宛如母亲那亲切的叫唤。
5、文章结尾说“诗人有点醉了”,诗人并没有喝酒,怎么会醉?请对此做一点分析。
答:诗人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并不是喝酒醉的。
6、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句子。
(1)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能力训练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
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
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弱的我。
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
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
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的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
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
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
北风呼号的冬夜,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
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
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
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
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
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
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
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
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
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
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
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学士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
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
青青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
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
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
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
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
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最能突出家庭贫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反映作者求学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4)本文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叙事的线索。
(2)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学费,父亲锁紧了眉头。
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
(3)突出求学的艰难。
(4)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