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题)《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
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 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D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材料信息“载中唐以后南方有”“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的可以推断出材料着重表明唐代十分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2.(2013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大意是: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困境,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联系各选项,ACD三项符合材料,B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未体现。
3.(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8题)“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达到控制人身的目的。故选B。
4.(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3题)一位学者认为唐宋
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看到苏州粮食作物生长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是其它具体情况。轮种制是指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
5.(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2013年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2题)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10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图10
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方砖反映了实现国家统一;“用于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的农具”是西汉以后出现的犁壁。故选C。
6.(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5题)明朝时松江的地方志中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这种现象使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国家税收大为减少
C.农业大国地位动摇
D.农村土地大量荒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从材料信息看,松江一带的农民的许多开销都依靠棉布。这反映出纺纱织布在当地日益重要。这一现象促进了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加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冲击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故选A。
7.(2013年广东省揭阳一中、金山中学高三第二学期两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13题)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元朝时期棉花大量种植,由于其具有的价格便宜,产量大、棉纺技术提高等比桑蚕业具有的优势,因此导致桑蚕业生产趋于萎靡。AC项不符合史实,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在全国一些区域气候不适合。
8.(2013年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3题)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
【解析】考查小农经济。材料反映来了客人后,农村家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招待,本质上反映了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9.(2013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文科综合试题26题)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考查古代农业。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A项和B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C项和题干无关。
10.(2013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27题)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D.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