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般了解)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上,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家庭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上,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交叉学科/中间学科/综合学科/前沿学科。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包括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1.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2.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教师心理,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敬业精神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指在教学活动中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媒体的发展:

(1)语言媒体阶段(人类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等);(2)文字媒体阶段(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第二次重大变革);(3)印刷媒体阶段(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媒体);(4)电子传播媒体阶段(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使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分为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按感觉通道,分为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挂图、标本)、视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程序教学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

5.教学环境

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物理环境:课堂自然条件(如照明、温度)、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机等)、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2)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

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

学习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荀子·修身》‘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即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四、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第一章)

2.学生与学生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简言之,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道德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自然)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应用的方法。

它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其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所以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其不足是不容易作出精确的判断。

2.心理学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或改变)被试某种心理现象(/某种行为)以进行研究的方法,有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形式。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事实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调查的途径与方法,包括谈话法、访谈法/访问法、问卷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根据调研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为现状调查、发展调查、相关调查、预测调查。

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4.临床个案分析法(也称典型分析法、解剖麻雀法),是对学与教的单一人或事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是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1868年,俄国的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的卡普捷列夫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情境来详细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03年,美国的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它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美国的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真正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提出试误说的学习理论,共同要素说的迁移理论。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奠基人/开创者,也是美国最早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的心理学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扩展了研究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60年代初,注重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美国布鲁纳倡导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思潮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前苏联的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几十年来的成果表现:

(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从西方引进,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见教育学第二章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互补性

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儿童期

儿童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指6、7岁到11、12岁的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大致相当于小学阶段,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黄金/最佳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