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_中国制造_升级转型_杨丹辉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与升级的挑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以其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工厂。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市场饱和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一、转型的必要性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中国制造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其次,全球市场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制造业需要采取绿色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再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需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提供高品质服务。
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建立创新型企业和创新生态系统。
同时,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三、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以及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
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四、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创新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创新。
传统的产业链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各个企业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合作创新和共同研发,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还需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同时,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和增强用户体验,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24年第02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指导意见》提出,要从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等六个方面,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为深入贯彻落实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制造业最为发达和具有雄厚实力的国家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和创新,重新在全球的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
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但制造业目前仍然处于低端路线,大量的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支配着整个产业链,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为了追求长远的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
转型路线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制造业需要向创新型、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转变。
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提高全产业链的价值,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跨越贸易壁垒,发挥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二、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
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和人力成本的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对环保、能源效率和加工质量的要求的提高,赢得竞争的核心因素正在不断变化,经济需优化。
中国制造业现在要从传统的重型和基础设施制造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领域转型。
中国制造业需要了解全球市场的变化和趋势,逐渐高度质量和品牌,从而令中国的制造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建立优势。
三、产业基础设施升级教育、技能、资本与物流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要素。
教育和技能会影响工厂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流动性,资本和物流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在加强教育和技能的同时,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物流和资本的整合,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全球合作。
中国制造业还需要注重发展科技,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3D打印和先进材料领域。
这些技术可以为制造业的转型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四、关注创新化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除了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外,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 (4)2. 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联 (5)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1.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8)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8)产业结构的变化 (10)2. 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12)出口产品的升级 (13)引进外资和技术 (14)3. 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16)技术创新的作用 (17)消费市场的发展 (19)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 人口结构的变化 (2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2)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23)2. 社会观念的更新 (24)教育制度的变革 (25)女性地位的提升 (26)3. 环境问题的凸显 (27)工业污染的增加 (28)资源利用的挑战 (29)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1)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32)中央集权的加强 (33)法律体系的完善 (35)2. 国际地位的提升 (36)工业实力的增强 (37)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38)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9)1. 科技创新的推动 (41)新兴产业的兴起 (42)传统文化的传承 (43)2. 教育文化的繁荣 (44)新式教育的推广 (46)文化产业的兴起 (47)六、结论 (48)1.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总结 (50)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51)一、内容概要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如电力、化学工业、钢铁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始融入全球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产业领域,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要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如电力供应、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一)领军企业探索步伐不断加快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服务型制造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等制造领域涌现出一批成功的案例。有的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同时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定点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与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延伸。在电气设备领域,一些企业由能源设备生产扩展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服务领域,为数字化电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消费品制造领域,有的企业开展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社交化营销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节能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以设备制造为依托,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成为环保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讯设备与信息技术领域,有的企业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业务范围涵盖通讯设备制造、咨询服务、客户体验管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条。在智能装备领域,一些企业推出跨品牌、跨终端的智慧操作系统,提供产品无故障运转监测、智能化维保服务。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中国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可以打破目前在技术上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技术。
二、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传统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实现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绿色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产业升级。
三、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以数量为主,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并注重品牌建设。
企业应该加大对生产过程的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同时,通过加强品牌推广和品牌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品牌推广的问题,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发展。
同时,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跨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降低出口关税和贸易壁垒,为中国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国家发改委等13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
制造服务业作为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2021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时机恰当,意义重大。
《意见》提出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将实施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等九大行动,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
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为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
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让制造业迎来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2.()的内容包括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A、工业强基工程B、绿色制造工程C、高端装备创新工程D、低端工程3.()的工程内容是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
A、工业强基工程B、智能制造工程C、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D、绿色制造工程4.()是自动取代手动。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里,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A、信息化B、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C、工业化D、一体化6.()时代,企业以大规模生产、批里销售为特征,通过规模化生产,提供标准化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各企业按产业分工位置分享价值。
A、工业1.0B、工业2.0C、工业3.0D、工业4.07.“工业4.0”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A、法国B、中国C、美国D、德国8.《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条方针之一,()是指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A、结构优化B、人才为本C、绿色发展D、质量为先9.能源是传统制造业的动力之魂,()的代表性标志就是使用电力,实现流水线上的大规模生产。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十三)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十三)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1.“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都是在()提出的开放战略。
答案正确200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2.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
答案正确2%10%30%40%3.服务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答案正确高于低于等于不等于4.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转换体现为蕴含新动能的制造业行业运行状况要()依靠旧动能的制造业行业。
答案正确优于次于包含主要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2016年的四个季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指数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景气景象。
答案正确80901001106.我国第三产业的重心点转移轨迹,第三产业重心总体是()西移动的。
答案错误东南西北7.()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过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今天开放和合作的基因,它昭示着亚欧两个大陆之间文明交融,要弘扬古代丝绸之路凝聚而成的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赢的价值理念,让21世纪亚欧各国之间文明对话更加顺畅、更加便利。
答案正确民心相通贸易畅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8.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贸易投资制度体系,把()作为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答案正确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改革创新贸易创新9.(),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答案错误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金融制度规范10.(),对11大类、8.2万家互联网金融、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企业实施动态预警监测。
答案正确设立新型金融业态监测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金融制度规范11.()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国内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课后测试答案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课后测试答案单选题1、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10 分)A辽宁✔ B黑龙江C吉林D江苏正确答案:B2、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0 分)A辽宁B黑龙江C吉林✔ D江苏正确答案:D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10 分)✔ A2025年B2027年C2030年D2032年正确答案:A4、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10 分)A2025年✔ B2027年C2030年D2032年正确答案:B5、新质生产力以()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10 分)✔ A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B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C劳动者、劳动资本、劳动对象D劳动力、劳动资料、自然资源正确答案:A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10 分)A改革B发明✔ C创造D创新正确答案:D7、作为我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位于()高新区的核心位置。
(10 分)A上海B苏州C深圳✔ D合肥正确答案:D判断题1、传统生产力很难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10 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2、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
(10 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10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一个远景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政策引导政府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政府还加大了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在高铁、核能、航天等领域,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三、人才培养人才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中国政府注重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四、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注重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指通过采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
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转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五、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借鉴和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造服务业是指以制造业为基础,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的行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需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例如降低税费负担、加大研发投入等。
另一方面,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制造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制造服务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应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要促进制造与服务领域的融合,发展新兴技术、新业态,创造更多增值服务。
政府可通过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的集聚,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制造服务业人力资源质量人才是制造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适应制造服务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具备管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提高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制造服务业信誉度制造服务业与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行业信誉度。
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制造服务业提升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
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鼓励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五、拓宽市场渠道,促进制造服务业扩大外贸出口市场是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拓宽市场渠道,促进制造服务业扩大外贸出口。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等,提升制造服务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制造业服务化有关政策文件
制造业服务化有关政策文件
以下是与制造业服务化有关的一些政策文件:
1.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
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2. "关于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布的文件,明确了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提出了一系列任务目标。
3. "制造业优化升级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的具体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服务水平,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4. "推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发展指导意见":商务部、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制造业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5. "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通知":
国务院发布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
6.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工业和信息化
部印发的文件,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
这些政策文件具体阐述了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为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支持保障。
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 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者:陈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2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强化要素保障,提出6个发展方向、9大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以及7项保障措施,意在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有效引导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中国制造业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重要环节。
推动我国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迫切需要面向制造业的高水平服务能力和高质量服务供给作为支撑。
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計、检验检测认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等。
加快发展制造服务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坚强基础,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制造服务业要发挥专业优势,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乃至成果转化等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为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加快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二是深入践行融合发展理念。
《意见》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系统设计、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与产品生产制造的融合,检验检测、计量测试与制造业整体能力提升的融合等,各种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意见》中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作者:余肖辉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3期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制造业年产值大幅下降,出口受阻。
而且,随着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和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不得不加快。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整体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周边国家资源不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因此,通过这一战略,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深度整合,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转型升级;制造业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低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或工业化启动或加速阶段,往往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经验落后等困难。
在追求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生产合作,在为我国制造业寻求海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需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探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给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复杂背景下的新形势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制造业受其影响,年产值大幅下滑,出口受阻。
特别是2012年以后,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使得制造成本增加了约30%。
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帮助制造业逐步走出低谷,效益也呈现出持续反弹的现象。
但在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口红利不断下降,使得制造业不得不加快这一进程。
二、“一带一路”对制造业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中8个国家与中国在同一阶段,9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剩余的47个国家仍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消费需求,都将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2013年中国和其他六十四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贸易总额的11.5%,而六十四个国家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5%。
生产性服务业将提速
生产性服务业将提速
佚名
【期刊名称】《供热制冷》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会议提出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五条意见,同时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等方面也提出了数条具体措施,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要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并进。
【总页数】1页(PI0001-I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9
【相关文献】
1.ZARA 提速,提速,再提速!
2.铁路提速提速再提速
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亟待提速
4.转型进程呼唤提速生产性服务业
5.提速!提速!再提速!——国外八大优秀提速软件展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工业成就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工业成就
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成就。
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的工业领域成就:
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经过努力,在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高铁网络得到了显著扩大,对于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G通信技术:中国在5G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建设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
这对于提升通信速度、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等措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能源产业: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成果显著。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绿色发展:中国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工业向低碳、环保、高效转型。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实现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平衡。
这些成就表明了中国国民经济调整所取得的工业方面
的积极变化。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仍在全面推进工业现代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时报/2008年/3月/24日/第008版
理论前沿・视界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中国制造”升级转型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评介
杨丹辉
尽管国家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把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的目标,但在投资和需求拉动下,近年来工业总产出规模继续扩张,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未根本转变,服务业对GDP贡献度不升反降。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1%,分别比2005年和2006年下降了0.3和0.8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服务业对GDP贡献度也偏低。
在全球制造业转移浪潮中,中国在短短的20多年间内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然而,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上升,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经济增长面临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巨大压力。
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服务业内部升级提速,服务业离岸经营加快向新兴经济转移。
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扭转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局面,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课题。
国家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十分重视,并“十一五”规划中将其纳入了国家战略,相关政策部署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然而,受制于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和整体素质较低的服务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民间资本进入机制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新的政策思路,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同样存在起步晚、资料积淀时间短、相关概念范畴混乱、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等问题。
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王子先副主任主编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于2008年1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这部报告汇集了国内该领域30多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权威报告,在很多方面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全书近70万字,由七个专题组成。
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世界范围内服务业跨国投资与转移以及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揭示了服务业升级的规律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新特点,并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内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地区和行业分析是这部报告的另一亮点。
报告用3个专题的篇幅分别对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CEPA下共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遇和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分布,报告分别分析了我国沿海城市、长三角地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同时,选取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典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运行特点和投资机会进行了分析评价。
另外,在该报告的附录中,选列了近年来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政策法规以及世界和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部分统计数据,为报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持。
顺应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潮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推动我国制
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升级,加快“中国制造”的转型,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为此,需要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的出版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了好头,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为学术研究和各级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且生产性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和有意进入这一领域投资者也将从报告中获得有关行业背景、市场潜力、投资机会、竞争态势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大量可靠信息。
因而,有理由相信这一力作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理论和实践进程,并将引发社会各方面对这一领域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