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引论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西方语言学史-第六章 认知语言学
第六章认知语言学●(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旨趣●(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四)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
●认知语言学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严格地说,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属于广义的功能主义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旨趣●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 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1)起因于对Chomsky语言观的批评●首先,起因于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批评。
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雄霸美国语言学。
美国描写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描写,忽视对意义的研究,因此,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继承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形式主义传统,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至。
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要寻求“内部的解释”,要求尽可能形式化。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篇一:认知语言学作业认知语言学概述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录了部分内容,试图通过他们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帮助初学者了解认知语言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最近十几年内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青睐,国外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认知语言学向占主导地位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语言学家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证实。
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客观为基础,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依据。
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
但大脑不是象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
每一种经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型。
因此,客观现实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一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对语言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推理、真理等都提出新的解释。
(赵艳芳,2000)2、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中关于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批判其他人认为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的观点。
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个体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思维、学习、记忆等心理活动。
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认知结构、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机制,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治疗的发展。
本文将就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认知角度和理解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以及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我们将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让读者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2.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学科。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指认知过程,即个体对信息的感知、思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离不开认知过程,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
1. 语言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语言的习得和使用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认知能力来理解和表达语言,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2.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不仅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语言对世界的描述和理解有着不同的方式,这反映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3. 语言的习得与认知发展相关,认知语言学研究了语言的习得过程,认为语言的习得是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的。
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展现出对语言规则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这反映了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4. 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依赖于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依赖于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概念形成等。
人们在理解和表达语言时会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能,这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强调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能力的特点,这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戴概氏念说 水:。“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可以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以念(3领)域为里例的) 状态的时间顺序。
如: (13)我 他吃做过成饭了这,你件再工打作。给我。
人(3)类最经不常符体合验时到间自顺己序的,可身是体例既(3是)能容说器而,又例是(3容″)器却内不的能客说体。。 戴相浩比一 较认而为言语,(3言′)最中符整合体时-部间分顺原序则,(3来″)源次于之人,因类为感“知工包作含”、是支先托做、后接“触成等”空的间。关系的基本规则。
戴浩一把物主-领有物的关系叫做整体-部 分的关系,因为物主常为整体而领有物常 为它的一部分。
他发现,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处在整体对 部分的关系,那么在语法顺序上,指整体的 名词性成则来源于 人类感知包含、支托、接触等空间关系的 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包括: 规则1 如果B是容器,A在它里面。 规则2 如果B有个支托面,A在它上面。 规则3 如果A和B在空间上彼此有关联, 它们应该是接触的。
人类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身体既是容器,又 ”
例如: 中国,湖北,荆州,荆州区郢都路,一十八号
概戴念浩水 一。说:“这条原则可以用汉语词序中的一些现象独立论证。 ”(由大到小)
(3)书在箱子的里头。 “又以如‘ : 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概念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导论
认知语言学导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它的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它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机制,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规则、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认知。
它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前提。
2. 语言使用语言使用是指人们将语言知识应用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
它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语言的非语言化表达形式,如手势、面部表情等。
3. 语言认知语言认知是指人们对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大脑的神经机制、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等方面。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语言知识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知识的认知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
它研究语言知识的获取、存储、组织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知识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
2. 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它探讨语言使用的语用、语境、语言变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关系。
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如何影响和反映人类思维过程。
它探讨语言的概念、类比、隐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的关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对被试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来探讨语言认知的机制和规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理解带有否定词的语句时,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反应时间更长,错误率更高。
这表明否定词对语言理解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2. 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影像技术是认知语言学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被试者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来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
例如,一项研究使用fMRI技术发现,当人们听到语言信息时,大脑的听觉区、语言区和认知控制区都会被激活,说明语言认知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
作为对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义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叛,认知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抛弃了在此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语义和句法的研究,转而从认知的角度来寻求解释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途径。
人类对语言的使用与人类的思维、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是对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表述。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除了能够表达思维,还能帮助人类去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的知识。
认知是指人感知世界和对世间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经验和体验。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即是对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事件、现象以及人类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分类,认知语言学把这个分类的过程称为范畴化。
而语言正是范畴化这一思维过程中的首要工具。
传统的语言学把语言符号称为能指,所表达的意思是所指,而真正指代的内容是独立于语言的参照物。
认知语言学则是对语言符号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概念是指我们对事物及其存在方式的理解。
①简单地说,概念可以指一个单个的事物:如苹果。
也可以指一系列的事物:如水果。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时,要认识它、了解它,首先做的就是把这个新概念归类。
当我们找合适的语言符号来表述这一新概念时,这个客观范畴就转变成了语言范畴。
当然人类的语言还远不能做到表达自然中的一切,但它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本文尝试对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进行讨论。
首先介绍范畴的内部结构和原型的概念,其次将讨论范畴所受到的语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讨论范畴的层次化理论在语言使用和认知过程的应用。
一范畴和原型范畴并不是认知语言学新创造出来的概念。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6] 抽象符號可以獨立於任何機體的特定性質
之外,直接與世界上的事物對應。…… [9] 思 維是抽象和離體的(disembodied),因爲它獨 立於人類身體的任何限制,獨立於人類的感知 系統和神經系統。[10] 思維是原子(atomistic), 它可以完全分解爲一些簡單的“積木”,即思 維所用的符號,這些簡單形式在規則的操縱下 組合爲複雜形式。[11] 思維的核心是邏輯;因 此,可以用類似數理邏輯的形式化體系精確地 建構思維的模型。它是一個抽象的符號系統, 可由符號操作的一般原則以及根據“世界的模 型”對這樣的符號進行解釋的機制所定義。
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
Ronald Langacker (1987,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認知語法基礎》 Leonard Talmy (1988).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語言和認知中的動力學” Brygida Rudzka-Ostyn (1988).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認知語言學論集》 George Lakoff & Mark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Eve Sweetser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從 詞源到語用》 Ronald Langacker (1990). Concepts, Image, and Symbol. 《概念、意象及符號》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關注的主要課題:自然語言范疇化
的結构特性 (如原型性 (prototypicality)、隱喻、 心智意象 (mental imagery、認知模式等),語言 組織的功能原則 (如像似性 (iconicity)、自然性), 句法和語義之間的概念界面,語言使用的經驗 背景及語用背景,語言與思維的關係,等等。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 神經科學家Churchland等對符號加工模式的批評; – 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McClelland 和Rumelhard提出的「連通論」模型(又稱PDP模 型﹕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第二次認知革命」的先兆
三、認知語言學家的共同主張
Goldberg(1996)﹕(1)語義不是基於客觀的
真值條件,語義結構也不能簡單地化解爲真值 條件的配列,它並非直接對應於客觀的外在世 界,而是對應於非客觀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概念結構的形成與人的身體經驗、 認知策略等密切相關。(2)語義學和語用學 形成一個連續統(continuum),二者都作用于 語言的意義。語義是我們總體概念系統的一個 部分,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模組部分。(3) 範疇化並不完全由充分必要條件決定,而常常 涉及中心的部分和擴展的部分。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認知革命導致的「認知觀」(客觀主義的認知
觀和形而上學)﹕[1] 思維(或曰認知過程、 心理過程)是抽象符號的機械操作,它具有數 學意義上的算法(algorithmic)性質。[2] 心智 (the mind)是一部抽象的機器,它操縱符號 的方式本質上就象計算機,即進行算法運作。 [3] 由此推知,僅僅能進行符號操作的機器也 可以有思維和推理的能力。[4] 心智活動所操 縱的符號(即詞和心理表徵)本身是沒有意義 的,它們只能由一種方式獲得意義,即通過與 外在世界事物的聯繫。也就是說,意義是符號 與客觀現實之間的一種抽象的關係。… …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認知革命」(包括喬姆斯基革命)的結
果﹕(1) 基於「物理符號假說」的認知科學﹕ 思維(認知過程、心理過程)是抽象符號的機 械操作,它具有數學意義上的算法的性質 (思 維的計算理論);(2) 以「信息加工假說」為基 礎的認知心理學;(3) 基於「計算機隱喻」的 主流人工智能科學;(4) 基於「天賦說」「句 法自主說」及「模組說」的形式語言學。 「還原主義 (reductionism)」、「機械主義」、 「計算主義」的主流思想。
五、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程序
語言研究的基礎---對人類認知行為和過程的描
述﹕ [1] 基本層次概念和意象圖式(如容器圖式、 路徑圖式等):這是最重要的兩類概念。它們 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其意義不是來自與外在實 體的對應,而是來自其在身體經驗(尤其是運 動和感覺)中的地位(Johnson 1987)。[2] 想 象投射(imaginative projection)的心理過程, 即通過圖式化、隱喻、轉喻、範疇化等機制將 身體所感受到的經驗以成結構的方式轉化爲抽 象的認知模型的過程(Lakoff 1987)。
三、認知語言學家的共同主張
(4)語言的基本功能是傳達意義,故形式上的分
別僅當它們負載語義或語用(包括話語)上的) 分別時才是有用的。(5)語法並不涉及任何轉換 的部分,句法結構在相當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而 是有動因的(motivated),即由認知、功能、語用等 句法之外的因素所促動,故表層句法結構應直接 對應於語義結構。(6)語法構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與詞彙項目一樣,是形式和意義的配 對。它們有著真實的認知地位,而不是基於生成 規則或普遍原則的操作的副現象(epiphenomena)。 (7)語法是由形式-意義結合物的成結構的清單 構成的。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而(Lakoff 1988)。 認知語言學的「革命性」﹕與當代科學界,尤 其是認知科學界最新觀念之間的呼應。
– 生物、生理學界對「還原論」的反思。 – 哲學家Dreyfus對老牌人工智能研究範式的批評;哲 學家、數學家 Putnam對客觀主義現實論及其數學基 礎的批評;哲學家Seale「放棄認知主義」的口號; –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之一Neisser對「信息加工模式」 的反思; – 人工智能學界元老Weizenbaum對物理符號假說及人 機類比的認知研究模式的批評;
五、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程序
[3] 基本認知過程,包括聚焦、掃描、上置、
前景-背景變換、視角變換等(Langacker 1987)。[4] 心靈空間(Fauconnier 1994)。 句法研究﹕ (1)描述由語義促動的語法範疇和語法構式 (construction);(2)指明這些範疇和構式 之下的語義、功能動因;(3)從形式和意義 兩個方面說明語法構式之間的關係。在這樣的 句法裏,每個語法構式都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 配對,都帶有來自背後的認知模型的結構。
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
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作品﹕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Leonard Talmy (1983).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語言如何構造空間的」 Charles Fillmore (1985).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框架及理解的語義學” Gilles Fauconniers (1985). Mental Spaces.《心智空間》 George Lakoff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女人、火與危險事物》
五、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程序
語法構造可由層層上置的方式組合起來,句子
則是由一般認知過程加以處理。其中,爲句法 提供語義、語用、功能動因的原則被稱爲“生 成語義原則(generative semantic principles)‖ (Lakoff 1988)。
六、認知語言學家緣何轉向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引論
一、引言 何謂認知語言學 (cognitive linguistics)? 認知語言學是一個新興的現代語言學學派,它 包含了以下列信念為基礎的一些相互兼容的理 論和研究路子﹕語言是人類認知的一個不可或 缺的部分,它是人類文化、心理、交際、功能 等因素互動的產物,對語言的正确理解必須基 于 概 念 化 ( conceptualization) 及 心 智 處 理 (mental processing) 的現實主義觀念之上。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的「反革命性」﹕對主流的「形而
上學現實主義」(或曰「客觀主義認知觀」) 的反動。 認知語言學具有代表性的認知觀---「經驗主義 現實論 (experientialist realism)」﹕人類的概念 系統是人類經驗的産物,而經驗是通過身體獲 得的;在人類經驗之外的客觀現實與人類語言 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其中的中介是由人類 經驗所促動的人類概念。概念結構既來自人類 身體和社會經驗的結構性質,也來自人類的天 賦認知能力,即將成結構的身體與互動經驗投 射爲抽象的概念結構的能力。
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
1989-1990﹕認知語言學正式确立為一個新興的
語言學學派。 標誌﹕1989年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Duisburg, Germany) 召開; 《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 published by Mouton de Gruyter) 期刊第一期出版。 國 際 認 知 語 言 學 學 會 (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的成立
四、為什麼會有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的反革命性和革命性 作為「認知革命 (cognitive revolution)」一部分 的「喬姆斯基革命」﹕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六十年代初期的 「認知革命」﹕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科學、 生成語法學的興起。 喬姆斯基革命的貢獻﹕「認知」被引入語言學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