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归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问题
对美育与艺术教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层 面之 间 , 相互 通联 , 叉渗 透 , 交 彼此 支撑 ; 但又 不可 互相 错 位顶 替 、 混为 一谈 。 不同层 面上 的展 开的美 育是一 个社 会实 践 的整 体 , 有 明确 、 一 的共 同 目标 , 它们 具体 须 统 但 的工 作任 务 、 行方 式 、 进 形态 特征 等等 又各有 不 同。
— —
美 育 是一 个 学科 , 一个 隶 属 于 美学 或 教育 学 之
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育 的决 定 》 发 前 后 , 颁 曾有 过 一 个
得 到 广 泛 认 同的说 法 :看 来 , 会 上 、 年 中一 些 令 人 “ 社 青 忧 虑 的现 象 和问题 。 是多 年来 忽视 美育 的滞 后 表现 。” 而 这一说 法 今天 并 没有 过时 。从各 方 面情 况来 看 , 当前 , 认 真思 考 、 实 改 进 和 加 强 学 校美 育 与艺 术 教 育 , 是 一 切 仍 个 亟 待 解 决 , 事 关 全 面 贯彻 教 育方 针 , 升 学 校 教 育 且 提 品质 , 施 素 质 教 育 , 进 学 生全 面发 展 和全 面 提 高 学 实 促 生素 质 的重要 问题 。 在梳 理 和反 思 的 过 程 中可 以发 现 , 在影 响 和制 约 现 美 育 、 术 教 育 健 康 发 展 的 主要 问题 , 不 是对 这 方 面 艺 已 教育 的意义 和 重要 性 的认 识 问 题 ;不 是什 么新 颖 的 、 艰 深 的理 念问 题 、 系问题 。而是 一些 对美 育 、 术教 育 的 体 艺 特殊 性 及其 规 律 的认 识 与把 握 问题 ; 些 与实 际工作 密 一 切关 联 的 最基 本 的理 论 与 实践 问 题 。 因此 。 我们 的思考 和探究 , 该是集 中、 入 的, 应 深 回归 本 原 的 , 近 并有 补 切 于 实 际工作 的 。
谈艺术教育的真谛
谈艺术教育的真谛谈艺术教育的真谛——武池初中艺术教育理念与实践谈艺术教育的真谛这些年,当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有教育者开始了回归性的思考。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我们坚持认为:艺术教育不能失去灵魂,不能沦为一种技术;艺术教育固然可以为一批学生开辟升学的绿色通道,但这绝不是它要义的全部;比升学更重要的是为选择艺术的学生铺就生命的艺术底色,为他们储存一生的美好与幸福。
艺术教育,内化为素养,外显为气质。
让学生“速成”,升入高等院校容易,但让学生积淀受益一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让学生个个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则可能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我们在想:选择艺术,仅仅是为了寻条升学的捷径吗?艺术教育仅仅是为了给高校输送优秀学生吗?这,引发了教师们对“艺考热”的冷思考。
杨校长认为:功利主义的办学目的、盲目扩大的招生规模、过分强调技术操作的教学理念,已经背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本真。
艺术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升。
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灵魂的教育,是我校管理者不断的追求。
针对艺术教育的错位与变异现象,我校提出的核心办学理念是: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美怡情。
该校将艺术教育定位于培养“四有新人”,即有艺术理想、有艺术激情、有艺术修养、有艺术成就。
所谓“趣”,就是点燃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乐”,就是艺术要教给人正常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并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所谓“美”,就是通过多元艺术美的熏陶,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针对学生学习艺术普遍存在的单一、肤浅、功利与缺乏文化底蕴等问题,该校明确提出了艺术教育需要关照的“四个维度”:高度——艺术是一种至高境界,不能追求“短平快”,一切速成的教育,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揠苗助长行为。
宽度——艺术不是孤立的,具有综合性。
比如音乐与诗歌、戏曲、电影息息相通;美术与雕塑、书法、摄影密切相关。
美育功能要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
美育功能要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作者:田薇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19年第08期学生在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际操作木工春末夏初的五月,《山西教育》杂志社“美育专题采风晋中行”活动如期举办。
28日,我们一行七八人来到晋商故里、文化名城———太谷,对太谷的若干学校进行了参观和采访。
我们深深震撼于这里的美育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农村学校,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美育成果屡获大奖,这让我对美育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美育,古已有之。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做乐”形成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
周朝贵族的教育体系中就包含有六种技能,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专门的艺术教育形式。
可见,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乐”的教化作用在古代就已为人所用。
当然,艺术教育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更替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到如今,它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更加被人关注。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的这句话就阐明了艺术净化人性的作用。
在这里,好像无形中将“艺术”和“美”建立了聯系。
实际上,这种联系恰恰是现代社会呼唤美育的缘由。
那么,艺术与美之间是怎样建立联系的呢?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基于实际生活进行抽象的想象,最后呈现的艺术作品就是对五彩斑斓的自然和社会的映射,此为美的创作。
同样,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艺术再创造,此为美的欣赏。
可以说,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和欣赏美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可以在其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我们才感受到了艺术之美。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之余,参与者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同时对生活本身产生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十八大以来,美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晋中市结合实际,率先开展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各校因地制宜,进行了加强艺术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艺术的“远行”与“回归”——兼论艺术教育的当代性
方去 , 远方去, 甚至定居 下来, 在异地长大;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 另一种思想会慢慢萌生起来 , 和
远行相反 , 回归。 然 而 , 归和 乡思不 同 , 是 回 乡思是 一种 情绪 , 一种 忧伤 ; 回归是 一种认 识 , 种 一 成 熟 , 生命 的 完成 。 [ 是 ”1 3
术——后艺术三个发展 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 中, 艺术从最初与人类 日常生 活及实用技术 一体化 的状态 出发 , 逐步 “ 远行”, 不断净化 自身 , 直至 与技 术 的最 终分离 。到 了现时代 , 术性作 为一种 技 看得见 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 当中来 , 促使跨媒体 艺术 的形 成 ; 并 艺术在 技术 的引领下 再次与 生活 “ 跨界” 融合 , 实现对人类 日常生活的“ 回归” 。在跨媒体艺 术空前发展 的背景下 , 艺术 教育应
对于艺 术史研 究 而言 , 熊秉 明先 生关 于“ 远行 ” “ 与 回归 ” 的这一 论述 颇具 方法 论 意 味 。一 方 面 这段话 关涉 人在 不 同时期 的存在 状 态 , 是人 这个存 在 体 的两 种情 感 性 体 验方 式 ; 一 方 面 , 术成 另 艺 其为 艺术 势必经 历一个 过 程 , 这 个过 程 中艺术 最终 脱 离 开非 艺 术 而 “ 在 远行 ” 而 艺 术 在本 源 意 义 , 上是 解人性 之谜 的 , 句话 说 , 换 艺术 最切近 人之存 在 , 因而 , 真正意 义上 的艺 术 与人之 间存 在着 内在 契合 的关 系 。在这种 “ 行 ” 回归 ” 远 与“ 话语 的情 境 中思考 人 与 艺术 的关 系 , 我们 可 以这样 表 述 : 艺 术 的“ 远行 ” 成就 了艺 术 , 是 一 种针 对 非 艺 术 的 “ 它 离开 ” “ 出” “ 越 ” 然 而 诚 如 海德 格 尔 所 、越 、超 ; 言 ,故 乡最玄奥 、 美丽 之处恰 恰 在 于这 种对 本 源 的接 近 , 非 其 他 …… 怀 乡使 故 土成 为 亲近 本 “ 最 绝 源 之初 ……” 也 就是 说 ,远行 ” “ 终究 需要 “ 回归 ” 否则难 以亲近本 源 ; 种 “ , 这 回归 ” 更 高程度 的 是 “ 开” “ 出” “ 离 、越 、超越 ”一 种 在 “ , 远行 ” 础 上 的、 回本 源 的 “ 基 返 回归 ” 。本 文 拟 阐 释艺 术 从 “ 远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沦为应试教育?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沦为应试教育?近年来,艺术教育面临着紧迫的挑战,不少学校和家长将艺术教育仅仅视为升学考试的工具,导致艺术教育沦为应试教育,严重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如何尽量避免艺术教育沦落到应试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应试教育对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当艺术教育被过度反诘考试和分数时,会导致以下负面影响: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技巧和套路,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极度缺乏对艺术的清晰感受,艺术学习变成机械化的技能训练。
扭曲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而应试教育则将艺术教育异化为人为获取分数的工具,可能导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渐渐褪散。
加剧学习负担:为了应付艺术考试,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和训练,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挤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尽量的避免艺术教育沦为应试教育?为了避免艺术教育沦落到应试教育,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将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上,而不是追求考试成绩。
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避免将艺术教育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艺术形式,鼓励学生体验不同的艺术门类,探索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通过个性化设计的艺术学习和发展。
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艺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艺术,切身体会艺术的魅力。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艺术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素养。
改革艺术考试制度:改革现行的艺术考试制度,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的考察。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为了更有效地评估艺术教育的效果,我们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创造力提升和学习兴趣培养上,而不是单纯的考试分数。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读后感悟很多。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
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
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论艺术教育的人性价值回归
一
乐 ” 。《 记 ・ ④ 礼 曲礼 下 》 : 琴 , 乐 上
升 到 君 子 礼 仪 规 范 的 要 求 。再 有 “ 子 以钟 鼓 道 志 , 君 以琴 瑟
乐 心 ” 故 乐 行 而 志 清 , 修 而 行 成 ” ‘ 者 禁 也 , 圣 贤 玩 “ 礼 琴 古 琴 以养一 ”等 等 , 多古人 对 “ ” t⑤ L , 诸 乐 的理 解 , 主 要 是 从 修 养 都 心 性 的 角 度 来 阐 释 ,把 人 性 的 修 炼 和 提 升 作 为 其 根 本 的 价 值 目标 。 由 此 可 知 , 中 国 传 统 意 义 上 讲 , 论 理 论 还 是 实 从 无 践 ,美 其 身 ” 是 文 人 们 艺 术 学 习 的价 值 目标 , 艺 术 学 习 “ 都 而 本 身 又 是 “ 其 身 ” 途 径 与 内 容 , 者 体 现 了 合 规 律 性 与 美 的 二
性价值 的 回归 。
关键词 : 艺术教 育 ; 己之 学 ; 为 异化 ; 性价 值 人
中图分 类号 : 6 l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7 5 6 (o o o 一 0 3 0 10 — 9 8 2 l ) l0 6 — 2
作 为 育 人 活 动 的 “ 育 ” 就 其 本 原 意 义来 说 , 教 , 旨在 培 育 人 的类 特 征 的 人 性 教 化 。 究 其 实 质 都 是 人 的 精 神 人 格 的 完 “ 成 。 。 术 教 育 也 不 例 外 。 术 教 育 不 仅 要 传 授 既 定 的 知 识 ” 艺 与 技 能 ,更 重 要 的 是 帮 助 人 们 发 现 和 激 发 自己 内在 的 素 养
艺术 素养 , 导 人发 现美 、 受美 和创 造美 . 育 人健 康 、 引 感 培 丰 富 的情 感 世 界 , 人 的 原 初 本 性 和 社 会 性 、 性 及 理 性 统 一 把 感 起来 , 人 的情 感得 以调整 、 藉 , 灵 得 到净 化 、 实 , 使 慰 心 充 从 而 实 现 对 人 性 的 尊 重 、 注 、 造 与 提 升 。 这 就 是 内 在 地 存 关 改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1)》课程改革与实践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1)》课程改革与实践摘要:《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1)》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考虑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并立足幼儿教师岗位实际,归纳出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必须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岗位能力,从重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与应用、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等方面开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应用《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1)》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一般理论、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幼儿园音乐类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此次课程创新改革将从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省级特色、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专业成长需求以及课程内容体系,本门课程将回归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作为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构建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
在知识传授中,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原理,借鉴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明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及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途径。
在能力培养中,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设计、组织实施,增强探索音乐教学活动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评价音乐活动的能力。
在价值塑造中,激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艺术审美的基本素养,突出课堂育德、规则立德,培养交流沟通、团队协助、勇于开拓、创新素质,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
读郭声健《艺术教育论》有感
・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读郭声健 《 艺术教育论 》有感
朱 小 兰 ( 云南 艺术 学院 艺术教 育管理 与应 用 云 南昆 明 6 5 0 5 0 0 )
摘要 :郭声健 老师在 《艺术教 育论 》这本 书中主要讲 的是全 面 知 识和 精湛 的 专业 技 能外 ,还 要 精通 艺术 以外 的人文 学科 知 识 , 系统的对我 国中小学 艺术教育方 法论的分析及相应 实施 方案。
简 陋加 上 小朋 友 的 能力 范 围有 限 ,每 次都 是 带着 一 幅 自己画的 去 丰富 的情 操 会是 奋斗 的 目标 ,产 生 正义 感 、对 生活 的热 爱 等 。为
让 小朋 友 临摹 ,二十 多 次教 学 发现 , 小朋 友 只会 照 葫芦 画瓢 ,表 什 么 说 中小 学 的艺术 教育 很 重要 ?原 因就在 这 里 ,从 小培养 为 塑 现 欲望 受 到 限制 ,还 扼 杀 了他们 的创造 力 ; 后者 ,城 市 的条 件较 造 健全 的人 格魅 力做 铺 垫 。 优 越 ,但 家长 重 视艺 术 的技 能 ,而 忽视 小 孩 的艺 术修 养 。 由此看
呼唤中小学艺术教育回归
呼唤中小学艺术教育回归当前的社会状况整体浮躁,人们的功利性较强,反映到艺术教育上就是急功近利,一部分人片面强调艺术功能,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艺术无用,这两种意识的碰撞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存在状态。
表现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或是只注重技能的掌握,或是使艺术课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事实上,艺术不仅仅是美的简单再现,它是一个有情有理,完整的人性学习的一部分。
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在公利与名欲抹杀人的理性与情感,个体的人不断趋同的时候,提倡艺术教育更具有时代意义。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使其在中小学得到全面普及,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中小学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说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从这一定意义上来说,美育既是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
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美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美的个性的人。
呼唤理性回归的艺术教育
希腊则 实行 “ 七艺” 教育 ; 国的孔子提 出“ 我 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 于乐” ②的教育 观念 , 把诗 、 、 礼 乐三 者作为 民众实施 全面教 育 的基础 , 也成为 中国古代教育 理论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古希腊 柏 拉图主张把审美教 育视 为道德 教育 的一种 特殊方 式 , 至于 以
、
综 艺 教 育 是 华 夏 文 化 的 一贯 传 统
发展 同根 同源 , 和人类 的生产生活 息息相关 , 因此也 就形成 了
从艺术 源于生活 , 到艺术高于生活 , 及至 艺术重新 回归生活 的
循环过程 。
在我 国 ,艺术 ” “ 历来 是一个综 合性 概念 , 它包揽 了所有 的 本 为同根 生的艺术 的 门类 。如 《 现代 汉语 词典》 艺术 条 目说 : “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 比现实有典型性 的社会 意识形态 , 包括 文学 、 绘画 、 塑、 雕 建筑 、 音乐 、 舞蹈 、 戏剧 、 电影 、 曲艺等 。 ④ ”
在人类早期 的艺术教 育体 系 中, 均把 艺术 的综 合性 和 审 美性教育放在首位 。如我 国西 周时期 就推行 “ 艺 ” 育 , 六 教 古
关 于艺术 的内涵和外延 , 辞海》 《 中作 了详 细 阐述 : 人类 “ 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 的一种特殊 方式。 即通 过
审美创造活动再现 现实 和表现 情感理 想 , 在想 象 中实 现审 美
差异 , 从而渐渐地在艺术伦理 、 艺术实践 、 艺术教 育等方 面 , 形
要是满足人们多方 面 的审美需 要 , 从而在 社会 生活 尤其是 人
类精 神领域 内起着潜移 默化 的作用 。根据 表现手段 和方式 的
} 作 者简介 : 沛健( 9 6一 ) 男 , , 李 18 , 汉 河南南 阳人,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 学院2 0 0 9级音乐 学( 钢琴 演奏与教 育研 究) 专业方 向在读 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 音乐 学, 钢琴演奏 与教学。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缘由与方法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缘由与方法【摘要】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强调从视觉出发来审美和创作。
本文旨在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的本质、探讨导入的缘由以及介绍具体的导入方法。
在本质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为什么回归视觉本位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至关重要。
在缘由探讨部分,我们会深入研究为何需要回归视觉本位,以及现代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方法介绍部分,我们将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回归视觉本位。
结论部分将强调回归视觉本位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回归视觉本位、导入本质、导入缘由、导入方法、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定义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回归到视觉本位,即以视觉作为主要表现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创造等能力。
这种课程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和创作作品。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技巧训练,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意表达。
这种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对艺术的热爱与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回归视觉本位的美术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表达内心,锻炼思维,提升审美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文目的和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旨在从本质、缘由和方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以期提高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
通过引入更丰富、更专业的视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理解,促进其全面发展。
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从 生 命 的 高 度
审 视 艺术 教 育 .
从 生 命 的 意 义
角 度 构 建 艺 术
他们 正确 的审美观 , 提升感受美 、 鉴赏美 、 表现美 和创 造 美 的能力 , 最终促使他们 自由和谐地全 面发展 。
然 禀赋 , 通过组 织适 当的课程 , 使 儿童 与生俱来 的能力
得 以生 长 。 在 艺 术课 程 的研 发 上 , 我们秉持“ 为 儿 童 设 计
原汁原 味的海 门山歌通 过音频 、视 频等呈 现在孩 子们
面 前 。如 何 把 课 程 真 正 落 到 实 处 ?第 一 , 走 向课 堂 。每 月 从 音 乐 课 中拿 出 两 节 课 . 一节作 为海 门山歌学 唱课 .
性 地 把 艺 术 教 育 纳 人 学 校 文 化 特 色— — 新 生 命 教育 之 中 .
和 姿态 , 使 儿童 的肢体 得到充 分舒展 和活动 , 从而达 到 健体 之 目的 。 4 . 艺能激 美。苏霍姆林 斯基说 : “ 美 是一种 心灵的体 操。 它使 我们精神正直 , 良心纯洁 , 情感和信念端正 。 ” 艺
朵生命之花在艺术 教育中美丽绽放 。
物 存挚 爱之 情 。 同时 , 艺术 能宣 泄 和缓 释儿 童 内心 的
烦躁感 、 压抑感 、 抑 郁感 、 孤 独感 等 , 达 到 修 身 养 性 之
一
、
思考: 艺 术 教 育 能 给 儿 童 怎样 的 生 命 ?
目的
从本 质上说 , 艺 术教育 是一种 生命教 育 , 是 旨在 提 高生命质量 的教育 。 那么 , 它究竟能给儿童 怎样的生命 ? 这是艺术教育必须思考 的一 个问题。 美 国有一位将军 曾说 : “ 今天我们骑 在马背上征 战 ,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哎哟喂,说起来就来气!最近我上了一节小学美术课,主题是画“春天的田野”。
老师拿着个鲜艳的红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橙色的树,旁边还画了几个蓝色的房子。
然后,就说:“孩子们,我们现在要画春天的田野,画出粉红色的花朵,绿色的草地,还有蔚蓝的天空。
记住,要画得漂亮哦!考试要考的!”我当时就愣住了,这...这...这还叫艺术吗?简直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啊!我记得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会带我们去公园,看真实的树木,闻泥土的气息,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然后再让我们自由创作。
我们会在纸上画上自己看到的奇妙景象,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高耸的树木,还有飞翔的小鸟。
那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充满着自由和想象力。
现在,孩子们被要求画“标准答案”,一个模式化的“春天”:粉红色的花朵,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空。
老师说:“记住,这是考试的重点”。
这种标准化的审美,会扼杀孩子们的天赋和创造力。
我至今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一棵树。
树上开满了红色的花朵,树枝上还停着一只小鸟。
老师看了之后,笑着说:“这棵树画得真好啊!你一定是看到了真正美丽的树木吧?”我很高兴,我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画出了我所见到的美丽。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谛,自由、创造、表达。
现在,孩子们被要求画“标准答案”,他们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权利,失去了表达自我情感的权利。
这真的很让人惋惜。
老师说:“记住,这是考试的重点”。
这样的话语,就像一个枷锁,锁住了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
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要如何避免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答案是: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让孩子们自由地创作,表达自我,释放想象力。
让孩子们去感受世界的美,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
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不再被考试束缚,而是可以自由地挥洒他们的艺术天性,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世界!。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主编:刘东彪 第2期2011年 11月 1日请各位学员老师,认真准备小组教学实践交流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
我学习,我收获,我快乐!庞艳辉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国培班,感触颇深,国培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有精彩的专题视频;有班级自己的互动QQ群交流平台,人与人互动交流、评论,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有学员的各种精彩文章、作业,有专家、辅导教师和学员精彩的互动点评,专家们用他们质朴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点亮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每一次听完讲座,都如沐春雨,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剖析出我们课堂中许多不足之处。
这些理论知识正是我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的依据。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亲临学校观摩研讨,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回归课堂。
更有同学们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精彩讲课,本次培训使我懂得怎样用轻松、活泼的方法去教学生,比如增加一些游戏,绕口令,表演英语短剧等等。
本次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工作动力,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更好的展示优质的教学内容,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总之,这次国培学习让我得到了启发,得到了快乐,更得到了进步。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高职高专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广博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科研科技能力。
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应根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通过进修、自学和生产实践等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提高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
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文化。
“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路径的困惑与突破
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10月第05期Oct.2023 No.05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路径的困惑与突破王 杰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双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之一,“双减”的提出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相应的问题挑战。
以“双减”为切入点,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对内涵的认识不足、对课程的评价单一、忽视活动的价值等问题,进而在新时代美育的倡导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双减”背景下对艺术教育在理念、模式、资源等方面进行突破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双减”;美育;艺术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5-0017-06作者简介:王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舞蹈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改革的提出,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繁重、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不足、学科类课外辅导机构乱象等频频出现。
因此,《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减负政策出台[1]。
其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实践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此为依托,美育课程的实施作为一条减负提素的有力途径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深入到各级各类的学校当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新时代教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是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成为“五育并举”的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
回到事物本身以艺术现象学提升美术教育思维品质
回到事物本身:以艺术现象学提升美术教育思维品质□金兢摘要:该文作者在当前全社会重视美育的形势下,旨在认清美育的新向度,在小学生美术教育中引入现象学方法论,试图通过引入现象学美学,提升小学生美术思维的品质,纠正小学生存在的美术思维概念化的倾向和习惯,引导小学生抛却成见,激发其想象,使其面向事实本身,感受视觉真趣。
关键词:现象学本体论思维品质美育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权衡与取舍技能和思维,是美术教育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技能即“技”,思维可谓“道”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家对“技”与“道”的关系有过许多探讨。
如P,庄子以“庖丁解牛”示众人:“技之中见道。
”1这足以说明,“技”是方法、是手段、是途径、是基本;“道”是更高层次的“形而上者”,是思想、是精神、是本质。
深层剖析美育,也是如此。
美术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传授技能转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从美术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与创作。
要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思维品质,在美术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象学是一个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理论依据。
现象学的方法论能指导美术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在无形之中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艺术观念渗透给学生,使之感受到“美的观照”一、缘起:小学生应具备的美术思维1美术思维品质思维是人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再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规律联系的心理过程。
一般而言,心理学将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而其都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
美术离不开思维,思维创造着美术形象。
美术思维品质对思维本身有更高的要求,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
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美术思维品质,才能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2.美术思维品质的特质美术思维虽然离不开认知、抽象及理性,但其中的组成部分 更多的是形象要素,即视觉思维。
应要回归实际谈教育的短句
应要回归实际谈教育的短句1.让孩子们从圈养的笼舍里走出来吧,从成堆的作业和泛滥成灾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们都能拥有一块洁净的心田,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自己坚实地走好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2.好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给学生一块洁净的心田,一个美好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成长的机会。
3.当生命不再年轻时,那就好好把握每一天,让自己每天都有所收获。
在经历过迷茫的十年课改之后,带上满腔的热情和无尽的期待,再次启帆远航,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我的教育,我的梦!4.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5.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一份愉悦和幸福来学习。
可是在目前一切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下,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几乎就是在痴人说梦。
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教育就是生活和做人,孩子不懂得生活和做人,书读得再好也白搭。
我们最终会害了孩子。
8.教育要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人,就要使人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积极生活,从中认识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
9.教育要使人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就要明白做人不能坐享其成,不劳动者不得食,自觉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生产创造,从中认识劳动和创造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10.教育要创设合乎人性的环境,促进人的性格的完善,就要在关注人的学业成长、学养形成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让人从中懂得身心健康、崇善向善是做人的第一需要。
11.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生产实践劳动。
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13.回归教育本真,愿斯志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14.如何做出有效的改变,以消减教育焦虑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回归教育的本真。
15.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6.回归教育本真,师者,教与待世之理,传与识物之技;父母者,授以接物之巧,辅以爱世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回归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国家和历代文人关注和实践的重心。
孟子将教育视作君子人生中的三乐,目的是为国家造就英才,因为天下英才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
教育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不复论其类之恶矣!”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
余秋雨说:“教学,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教育是一种时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需要的差异及所处时代的不同,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人们在深刻反思传统教育后,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
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强调尊重生命特性,突出生命本性,探寻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实现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挖掘人在无意识层次上的生命潜力,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的个体。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所具有的独立性、完整性、创造性被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功利化所禁锢。
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主要表现在将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的形式就是把艺术教育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德育(智育)的做法事实上是德育(智育)艺术化。
蒋冰海指出:“倘若艺术在求真,那么牛顿的三大定律便是最好的艺术。
如果艺术在求善,那么道德教科书便成了最好的艺术。
但他们都不具备观照的愉悦,缺乏感性显眼的形式,并不是艺术。
”前苏联的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就寓于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之中,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丧失了艺术教育生命本质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创造性,俨然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无独有偶,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更令人堪忧。
在许多现实情况中,家长督促子女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考级”或依仗“特长”升学,期盼艺术成绩在升学时加分而并非提高艺术素养。
一旦孩子的成绩出现滑落偏科等情况,家长便将孩子送去学艺术“谋出路”。
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密集的艺术技巧训练期望学艺术能够出“名”成“家”。
结果导致学生在超纲、超量的技巧训练中忽视了艺术的“美”的学习和享受,忽视兴趣在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缺失了艺术教育文化传递和发展价值。
这种带着直接的功利的目的不仅不能实现培养优秀艺术家的初衷,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健全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也缺乏建立健全科学的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脱节,与其他学科教育脱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脱节,往往是以得了多少奖项,拿了多少名次,为高一级艺术学校输送了多少学生为评价标准。
在这种片面性评价机制的导向下,艺术教育要么成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要么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或消弱,成为学校功利意识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应高度警惕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和功利化趋势,克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凸显其生命化价值。
艺术教育贯穿于人类生命的三个维度中,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无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还是社会生命都是人完整生命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而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体。
艺术与生命有着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艺术教育要顺应自然生命发展的规律,尊重生命本能与特征,回归其生命本质。
只是为了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而重复机械地艺术训练,不但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而且阻断了人类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
自主与创造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最重要的特征。
生命的超越性在于人的创造性,人们总是不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而不断地去追求和超越,以实现自身不断的发展和突破。
艺术教育是一种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就在于发挥生命的自主选择、自由创造的特性。
长期的审美疲劳会使学生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和美的追求,随着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逐渐消失殆尽,学生的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丧失也会在艺术活动中丧失自由释放和成熟的机会,从而慢慢滑向扭曲偏废的精神世界。
根据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结构、层次系统,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爱和感情及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
其中安全需要、爱和感情及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都是社会生命的需求。
尤其是审美需要,它是人类社会生命需求的最高层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命追求和灵魂归宿。
当人性中社会需求长期处于压抑或不能满足的状态,整个人性结构就会失去平衡,人性就会呈现出某种缺陷。
艺术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审美体验,更在于它可以给人生不少安慰和趣味以解脱生活的苦闷,又可以补充科学的真,美化道德的善,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真相,养成开豁胸襟的力量,以完善人性的品格,丰富和升华我们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深度。
回归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在于形成一种“自觉自由”的生活,体现为个体与社会秩序、自然规律的统一,人际的和谐,从而将以超越的态度现实地创造性地投入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实现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多层次的融合统一。
经过艺术陶冶的人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建构真、善、美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