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殆关头和朋友作妥协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英勇和剧烈的爱国主义肉体。
课文可分为四段。
描画了一场紧张剧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役,人物的心思活动描写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坎坷,扣人心玄。
2、教学目的:目的具有鼓舞,导向功用,依据课程革新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先生学习的实践状况,制定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络课文内容,经过朗诵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殆关头与朋友作妥协时的机智、英勇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肉体。
(4)经过协作的方式,续编故事,培育孩子自主协作的才干,深化对课文的了解。
[些教学目的是在课堂中综合浸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从不脱离教材自身和先生的接受才干思索,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经过对人物言语、举措、神情、心思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殆关头与朋友作妥协时的机智、英勇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肉体。
4.课时布置:方案一课时完成二、说教法、学法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进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形式停止教学。
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先生身心开展特点,遵照〝积极指点自学、协作、探求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先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联络、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顺序:(一)提醒课题复杂引见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一《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述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经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经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经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
可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
如教学课文的最终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终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终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
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终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境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
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本事和培养孩子想象本事,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二反思第三组略读《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样教?虽然同科头教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我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
《半截蜡烛》评课稿(五篇)
《半截蜡烛》评课稿(五篇)《半截蜡烛》评课稿1《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剧本,因此很有必要了解、感受、加强这个新知识。
X老师正是从戏剧视角定位教材,并且特别注意激趣,以多种形式为落实新知识的主要途径。
相信孩子们不但在这堂课,还会在以后都喜欢上剧本。
了解(找、说、补)——X老师先充分把握住文章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学提示,继而他们找到并说出何为剧本。
同时教师补充说明:本文以对话为主叫话剧,它是剧本的一种形式。
X老师再让孩子们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辅以他的补充,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舞台提示、台词、剧情、潜台词。
感受(读、演)——X老师通过搭设台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读演结合中进一步走入剧本,从以下几句别有深意的话中可窥见一斑:1.要演好这个片段,要先做到什么?2.如果把这句话演好,就是活生生的伯诺德夫人了。
“导演”们就这句话发表一下高见。
3.注意到了提示语,不但把语气说好了,还能演得活灵活现呢。
苏大师有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个过程中,正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充分演绎了以上三种角色的内涵。
加强(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还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指尖上。
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两次小练笔的确饱含着师者的匠心独运。
一写: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此处的提示语补充,让孩子们深刻感知了剧本中提示语的作用;二写:读写剧本[屋外的风渐渐小了,三个德国军官走远了,芥奎琳端着熄灭了的蜡烛从楼梯上下来。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嗯,小括号马上出来了……这样便让孩子们注意以剧本的特点练笔。
围绕新知识展开的学习时刻以研读文本的语言为本,它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此外,X老师让我特别欣赏的大将之风是:他总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拙笔至此,我也说一点拙见吧:人物形象已经饱满,但主题能否提升?对这“半截蜡烛”是否该有所思考?《半截蜡烛》评课稿2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不错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紧抓“故事” 构建蕴含写作力的课堂———《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及点评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厄”“奎”两字,学会7个生字,注意“截”“厨”的字形,理解“绝密”和“绝妙”含义。
2.厘清文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的学习,感受紧张、惊险的历程。
3.依托文本语言训练及课本剧表演,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镇定、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一、说故事,创情境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特别的战争故事———《半截蜡烛》(齐读课题)。
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截”这个字。
2.课前哪些同学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了?你了解了哪些内容?3.了解学情,相机交流二战资料。
1939年9月1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世界大战,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9月2日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有20亿以上的人卷入了战争。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4.《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个看似非常小的一件事。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用“特别”二字引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
接着,了解学生所知故事内容的情况,与学生交流故事背景。
这一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营造了氛围,为学习本文创设了适宜的情境,也为学习本文确立了一个基调,可谓一举多得。
】【点评】二战,对于当下学生来说太久远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没有战事,学生所知道的战争,肯定是从电视、电影中看到的。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篇战争题材类课文,算是一种小普———《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及点评执教/戎敏赏评/高子阳(特级教师)怎样的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师配乐朗读,生闭眼倾听想象。
②交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③走进美丽的乡村四月,观看一系列图片。
④朗读指导。
五、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这两首诗,主要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通过读诗句、想画面、抓字眼、谈感受走入诗中,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半截蜡烛评课
1、紧扣线索,具化人物内心。
徐老师能够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抓住关键的词句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活动,从而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思路比较清晰。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明显。
课始,胡老师直入重点,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让学生用上这两个词说说这半截蜡烛的秘密。
通过“接着抓住三个“就会”,深入感悟后果的不堪设想。
在品读课文第二部分“保护情报”时,也是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开阔三人护烛的方法及结果,再让学生根据不能输,概括这个故事,帮助学生学会了概括,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然后,分开去研读母亲、儿子、女儿的相关段落,感受最终的胜利是一家三口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
2、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品质。
徐老师紧扣语言文字设计各教学环节,运用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圈、写、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不仅引导体会母子三人热爱祖国,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可分为四段。
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完成二、说教法、学法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程序:(一)揭示课题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自读课文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半截蜡烛评课(共8篇)
半截蜡烛评课(共8篇)半截蜡烛评课(一): 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
1.《半截蜡烛》一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2.“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刂”,再查7画。
( )3.“精、安、提、盛”4个字按音字序排列后是:安、精、盛、提。
( ) 4.xi、shi、ji、zhi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 )5.所有的音节都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
( )1.×2.×3.×4.×5.×半截蜡烛评课(二): 阅读理解。
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厄运即将到来了”中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1)_______,(2)_________。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表现了伯诺德夫人_________的心理。
3.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大儿子杰克为了保护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例:小女儿推说睡觉,拿走烛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段中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联系全文说说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秘密情报将暴露(2)一家三口的生命将结束2.紧张、担心3.杰克借天冷要搬柴生火取暖,想拿走蜡烛。
(五年级语文教案)《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评课稿五年级语文教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雅洁老师精心设计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教学。
课堂中,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
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
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
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半截蜡烛》听课反思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刻画了一场紧张猛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王教师整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描述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率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诵,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明白得,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整堂课以学生朗诵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体会,去领会课文的内涵。
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切地明白得情形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酷爱祖国的精神。
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各抒己见,自主互动。
在文本、教师、学生彼此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
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知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
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如此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明白得的丰硕的非预期性与制造性,这正展现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点与阅读视野。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明白得后,王教师别离作了如此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置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实际上是相同的,想一想是什么”,这种成心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转变和人物的个性特点。
中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中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默写完毕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
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什么隐患。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
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万一蜡烛——这样——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怎样惊险。
请边默读边体会。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这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
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生:千钧一发生:危在旦夕生:万分危急师:火焰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
谁能读出当时的“险”的?师: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推荐〕半截蜡烛评课5篇【优质文档】
《半年工作计划》半年工作计划(一):经过上半年的努力,我们在经营治理上和市场营销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下半年的工作开好了头,打好了基础,但下半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的激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才能完成总公司交给的任务。
(一)提升干部员工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
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依然是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下半年公司要继续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水平,综合素质,使员工能认真贯彻公司的指导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和谐中联,促进公司持续发展而奋斗。
透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干部员工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定期举行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的治理潜力和思想熟悉,有条件的话,组织员工到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及英语培训。
继续做好党建工作,上好党课,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
对入党用心分子加强考查,把优秀的员工吸纳到党内来,发挥党员作用,引导全体员工奋发向上。
(二)狠抓生产治理,确保安全质量。
安全质量是公司进行市场营销的最大资本和最好武器,是公司进行市场营销的基础。
在市场相持阶段,只有确保安全质量,才能有条件、有资本、有底气向船东营销,否则只会让客户反感和不信任。
下半年,公司要在狠抓生产治理,确保安全质量上下功夫,要加大现场的巡查力度,对任何不按操作流程作业的作为予以及时处理,要加大考核力度,对安全质量事故,从重从严处罚。
(三)进一步细化治理、创新服务。
下半年公司要进一步细化治理,对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再进一步细化,做到权责分明、任何工作都要有人负责,有人监督,避免漏洞的发生。
对现有已不适时宜的规章制度加以修缮,提高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度,果断贯彻落实。
对一些还未规范的事项及时出台相关制度和机制进行调整规范。
在业务服务上采用创新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及客户满足度,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点,为客户量身打造服务计划书,及时准确地为客户带给所需的数据。
挖掘增值服务的潜力,让客户感受到没有我们的服务,他们的工作会不方便和不顺利,从而使客房更信赖和依靠我们。
在情境中品读感悟《半截蜡烛》评课
在情境中品读感悟——《半截蜡烛》评课《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
(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
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为重要。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
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
评课:《半截蜡烛》(20110324)
园西小学袁巍和黄访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献了一堂环节紧凑、内容翔实、训练有素、惊心动魄的《半截蜡烛》。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位老师都能做到“细读文本定目标,语言表达又提高,注重实践有成效”。
比如袁巍老师在揭示课题环节,不仅让学生与老师一起书空“截”的难写笔顺,而且还提醒了“蜡”和“烛”的部首,更让学生对于蜡烛作相关联想,并适时补充生日蜡烛与圣诞蜡烛的来历和含义。
这一点就是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实践力证。
这一单元的目标之一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这恰恰也是教学的难点。
袁巍老师不遗余力,注重指导,让学生在自读、体悟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的护烛方法,借助思路清晰的板书,从而能做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老师在第二课时中,花费较多时间让学生来写一写文中儿子的心理活动,抓住了文本内容的空白点,指导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将人物心情和想法、做法再现。
实践中,学生的口头、书面双重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13篇)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13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一一篇看似比较简单的写人散文,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师生共同推开了一扇扇文本的“小窗”,对文本进行了细读。
结合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这种细读的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宜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对两个信客分析,应该以年轻信客为主题。
但是本堂课的设计,采用并行的线索。
这样使得学生对两个信客的主次认识不是很清楚。
另外,由于重点落实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对语言的分析比较少。
其实余秋雨大师的语言很经典,很精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仿写他的句子。
但是本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很有特点,语言很精练,基本对仗,对学生在语言上也是有引导的。
拓展中联系了现实,恰好能引导让学生去评价前段比较热点的事情,让学生相信我们的社会虽然缺少诚信,但是善良的人还是在诚信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这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顺利完成。
作业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用本堂课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让学生真正去认识大师。
整堂课,思考的成分比较多,感觉上比较沉闷,但是《文化苦旅》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比较深刻,让学生去感受这个沉重的主题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二《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仔细解读文本时我备课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
我觉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学设计时,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会十分枯燥。
“由扶到放”指导思想浮现在我脑海中,于是备课时,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 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
五年级语文下《半截蜡烛》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半截蜡烛》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半截蜡烛》听课反思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焦灼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描写焦灼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帮助呈现,先由老师引读,让同学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急,带领同学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同学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焦灼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静和机敏,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观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整堂课以同学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同学的原有知识和阅历,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如:上课伊始,让同学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焦灼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险,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同学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险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敏、勇猛,学习他们喜爱祖国的精神。
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同学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静和机敏。
二、多元解读,引导同学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同学学习的场所,同学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
在文本、老师、同学相互对话中,让同学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
课堂上让同学自由读文,告知同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同学自主权。
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让同学自己考虑应当强调什么字眼。
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同学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制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
在同学沟通各自的理解后,王老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同学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改变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评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评课稿1 这次的教研活动听了谢增焕老师的录像课《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以剧本的形式呈现。
这篇课文与四年级下册曾经学过的《夜莺的歌声》有相同之处,因此,谢老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提示所要学的课文也发生在二战时期,并且都为剧本,让学生对新课文不会产生陌生感,相同的故事背景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剧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形式,谢老师在课前将剧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没有离开剧本这一重点,以不同于其他课文的教学方式呈现。
在这一整节课中,老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演剧本,如何评价表演,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欣赏剧本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谢老师在这堂课中很好地诠释了一点,始终让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
在课堂中,学生充分获得了自由,并且学会了合作学习。
这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谢老师在课上巧妙地用上了手
机拍摄这一功能,让课堂更加活跃,更加具象地把剧本呈现
出来。
表演的同学和观看的同学都能融入到剧本中,有演、有评,更进一步地体会语言的艺术。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评课稿2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
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
课文描绘了一场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
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赵徽、冯姬冬和李云三位老师各富特色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与人物心灵对话中体验了伯诺德一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她们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场”,让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
听她们三位老师的课,我身在“场”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
以下谈谈自己对本堂课的粗浅感受。
我非常佩服三位老师钻研教材之深入,处理教材之浅出。
1、紧扣线索、具化人物内心。
本课重在内心世界的一个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需要老师点拨,学生自读自悟相结合。
三位老师都很好地抓住了心理线索,紧紧揪住,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跟着伯诺德一家在与德军周旋,为学生学文创造了良好的情景、氛围。
如“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就
会……就会……”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伯诺德一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
2、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位老师紧扣语言文字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不仅引导体会母子三人热爱祖国,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3、美丑对比,突显人物个性。
教学中,三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从字里行间中认识了德国军官凶恶的嘴脸,并营造了激烈的战斗氛围。
虽然本课重点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但就文本而言,德军的凶悍野蛮更侧面衬托了伯诺德一家的镇定、机智。
三位老师不仅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战争年代,更为重要的是,德军的“丑陋”,更彰显了伯诺德一家“高尚”的精神品质。
这三节课都非常真实自然,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教学效果也非常满意的。
不同之处是:赵徽老师的课,不仅课堂设计的巧妙,更主要是老师的激情,气氛的渲染,特别是老师别出心裁的引导总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能紧紧
抓住每个听课者的心。
她这种善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冯姬冬老师的课注重了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伯诺德
夫人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读书很充分,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和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如此由扶到放,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感受其中的快乐,个个都是兴趣盎然,受益终身。
姬冬个人素质非常好,如果课堂能再激情一些,可能对于启发、诱导学生内心的激情和渴望会更积极一些。
李云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教材吃得非常透,重点抓得特别准,能够做到根据重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教学中,李老师紧扣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读、思、议,体悟语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简化了教学环节,使课堂真实自然,井然有序。
很值得学习。
尽管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有点仓促,但真真实实地反映了我们平时的教学。
有一个疑问我想提出来:文中最后小女儿的话“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似乎极其平常,但如果能找到“灯”这个眼,
并将其剥茧,追问学生:“她拿走的是烛台,为什么说拿盏灯呢?”这样是不是对理解为什么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都没有成功,而小女儿杰奎琳却成功了会有帮助呢?不仅仅是因为她“娇声”的说,不仅仅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的软肋。
还因为她机智地借“一盏‘灯’”引开了德国
军官对蜡烛的关注。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评课稿3
焦芸老师在第二课时教学不到十分钟时,就安排了一次大的合作学习内容:让四人合作小组对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研究,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
通过合作我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的合作能力较强,有专门的小组长负责分工,有专门的记录员、讨论员。
整个小组的讨论其乐融融。
学生在全班汇报时,也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意见。
“我们小组认
为……”“我们觉得……”频频在课堂中出现。
可是,反思一下合作的价值,我觉得这篇文章在研究人物性格特点时,不适宜合作讨论,至少不应该在教学开始就进行合作。
回顾这篇课文,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人物表现出来的品质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着的。
如果仅仅研究人物特点,那么就脱离了对事件的把握和研读,人物的性格学生不会体会得很深,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和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不仅仅
是一个个旁观者、评价者。
焦老师安排的第二次合作学习内容是:四人合作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这次合作内容是适宜的,第二组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评议下表演得更好一些。
但没有前面对情节的了解和深入作铺垫,使得后面的学生表演没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那种情节的紧张氛围没能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