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对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许静

10091910115,应用心理4班

摘要:犯罪动机恶性化转变是由于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犯罪动机向更加恶劣的方向转变,引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影响犯罪动机的恶化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客观因素以及内在主观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犯罪动机的转化。针对造成罪动机的恶化的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相应的从客观及主观两反面考虑,机智多变的应对犯罪动机的恶化情况。

关键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应对策略

犯罪动机是激发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动机的支配,犯罪行为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发生的,并随着犯罪动机的变化而变化。犯罪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表现为犯罪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在推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主要决定作用,动力作用最强。犯罪行为正是在主导动机的支配下发生和维持着【1】。

但是,犯罪主导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犯罪主导动机在支配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常常受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犯罪的危害后果。犯罪动机变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犯罪动机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叫良性转化。即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或者是遇到了强大的困难和阻力,或者是良心和恻隐之心被激起,被迫和自愿放弃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恶劣的犯罪动机,引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此种情况被称为犯罪动机恶化。

犯罪动机恶化既不是犯罪动机的自然变化过程,也不是犯罪动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犯罪动机恶化是有条件的。但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要尽量避免犯罪动机的恶化。因此我们首先了解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因素,以便能更好地应对犯罪动机恶化的情况。

1.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客观因素

1.1变化的犯罪环境和犯罪对象【3】

如果犯罪现场的安全系数不高,风险较大,那么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可能会不择手段的达到犯罪目的。如犯罪动机实现中,行窃目标家庭的主人突然归来,二人不慎相遇,那么原本处于安全系数

较高的犯罪场所的犯罪主体就会因为自保及其他综合因素伤害到受害者。

犯罪对象也是犯罪动机恶化的条件之一。如果犯罪对象的能力很强大、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烈,并且不是能为犯罪人员所轻易接触的,对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反抗能力,那么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相反,犯罪对象能力很软弱,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可以轻易与犯罪人员相接触,对犯罪行为毫无抵抗能力,那么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的几率会增加【4】。

1.2 不稳定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3】

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与我们当前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水平、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形势等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开明、经济水平较好、社会作风清正、民众辨别十分能力强、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定、工作热情高涨,那么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派正气就会对犯罪行为形成较强的压力,促使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相反,一个国家政治混乱、政局不稳、社会风气败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日盛,或者社会治安每况愈下,犯罪案件随处可见,那么在这样一个氛围较差的社会环境下,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几率会大大提升。詹姆斯·威尔逊和理查德·赫恩斯坦的理论着重强调了公平正义感对于犯罪行为的明显影响,那些老是认为自己处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中,老是认为社会没有给于自己相应回报和足够重视的人极有可能为了取得自己主观上所谓的公平正义而施行犯罪【5】。

2.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主观因素【6】

2.1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由此所产生的恐怖感

犯罪主体受到畏罪心理的驱使,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

紧张和恐惧,这种紧张、恐惧的实质就是害怕被抓后妥法律惩罚,从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名誉。现场被抓使犯罪主体处于高度危险之中,并产生高度恐怖体验。犯罪主体为了逃避现场被抓的危险,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原有的犯罪主导动机就会转化为应变突然出现的危险上来,为了不被抓获,不被当场痛打,犯罪主体常常不考虑任何后果,不择手段,犯罪动机由此而恶化。

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被抓的危险越大,其产生的恐怖感就越强;恐怖感越强,犯罪主体摆脱这种恐怖感和获得安全感的欲望就越强烈,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

就越大。也就是说,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与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恐怖感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在犯罪现场,当犯罪行为被揭露、被发现、被阻止时,当事人或受害者呼救或者强烈反抗时,犯罪主体即将被抓获时,犯罪主体就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恐怖体验,此时,最容易引起犯罪主体的动机恶化。当然,受害人的呼救和反抗也会使犯罪主体由于过分恐惧而放弃犯罪,使犯罪动机向良性转化,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2.2现行犯罪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

大多数情况下,犯罪主体的恐怖体验与其所从事的现行犯罪的严重程度有关。现行犯罪的罪恶越严重,其所受到的相应惩罚就会越严重,其恐怖体验就越强烈。此种情况下,大多数犯罪主体认为如果被抓,死路一条,强烈的求生本能会使他们孤注一掷,拼死抵抗,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现行犯罪对犯罪主体恐怖体验的影响是通过犯罪主体的自我认知实现的。当犯罪主体自我评价被抓会受重惩时,其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大。当自我评价其犯罪行为不严重,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小。所以,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对犯罪动机恶化起着最直接的影响。有时候,犯罪主体的现行犯罪并不严重,但犯罪主体积案在身,罪恶累累,对自我处境的危险眭评价甚高,恐怖体验亦很强烈,其犯罪动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恶化。因此,罪大恶极者、惯犯、累犯、逃犯、流窜犯罪嫌疑人,其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较大。

2.3 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犯罪主体的人格倾向也是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之一。人格也叫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性格和气质都是重要的人格。

性格暴戾,狭隘自私,残忍野蛮,霸道狠毒,自以为是,胆大妄为的亡命徒,犯罪动机容易恶化,这是其本身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严重反社会倾向的人,尤其是一些惯犯、累犯,潜意识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很强,犯罪动机恶化倾向明显。严重自卑,悲观绝望,挫折感强烈的人,自我评价低,人格压抑,非常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犯罪动机易恶化。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犯罪主体,对外异刺激反应强烈,易怒易爆,冲动性强,行为不顾后果,常伴有粗暴、残忍野蛮的性格倾向,犯罪动机易恶化。

3. 应对犯罪动机恶化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