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观的变化对高三教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观的变化对高三教学的影响
作者:雷建军
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1期
2012年湖南高考理综卷中的第24题,是一道将物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得很紧密的题,这道题14分,需要考生运用有关用拖把拖地的生活经验解答,试评的结果是此题考生失分比较严重,引起老师和家长的热议。

实际上这个题的出现与课程改革中课程观的变化有关,课程观的改变对高考各科命题均有影响,应引起学校和高三老师的注意。

一、课程改革中课程观的变化
当前我国进行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课程的观念,即以公民教育课程观代替以学科中心的课程观。

什么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观?简单说来,它倡导三种观点:第一,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没有了学科知识,该学科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学科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在学科教学中,完整的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在学科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基本上是严格遵循学科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规范,强调教学的讲授法。

从19世纪末以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就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攻击,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了进步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一系列教育学派。

我国现在的课改即力图以公民教育课程观取代学科中心的课程观。

公民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学科专业研究者,而是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因此,公民教育的课程观强调这样三点:第一,中小学教学的重心应该从接受大学学者书斋的学问知识过渡到尊重学生的本性与需求;第二,承认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差异;第三,学校课程必须同学生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立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兼顾边缘学科,而且在思路、视野、立场、方法、能力上也要摆脱单纯的学科思维,追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合理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现状。

立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二、公民教育课程观对近两年高考命题的影响
正是在公民教育课程观的影响下,新高考强调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强调考查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除上面所举2012年的物理题外,近两年生物学科的三本必修中考得最多的是必修3《稳态与环境》,因为它与当今两型社会的建设这一热点密切相关。

可以说理综的命题一直强调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如2011年的第40题,就以“环境”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开始。

2011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具有调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价值,突出体现“有用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新
课标理念。

如第9~11题的景观图片,第37题的水坝景观图片,将生活中的沟谷、河流、工程设施等自然和人文要素用真实的图片展示出来,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更显试卷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第36题以水资源利用为背景,(1)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回答水资源现象;(2)考查水坝建成后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至于政治学科则更是大量考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

2011年试题中出现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妈祖文化的作用”“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命同价”“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及其辉煌成就” 等题材。

2012年文综卷历史学科的压轴大题也是从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切入,考查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成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除文综与理综外,语文卷成语和病句都不考了,而突出了阅读理解应用的考查。

2012年数学试卷试题的主体框架都是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如函数的单调性、零点、图像性质及变换;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图像;向量的基本运算;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空间图形的识别及线面的位置关系(包括面积、体积);古典概型的方法;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散点图、直方图、回归直线方程)等。

试卷中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比例较大,文科19题考查学生直观的几何能力,淡化了以往的三垂线定理的考查,这正是新课标立体几何一个突出的特点。

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具备初步的数学语言理解、转化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个人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的基本标志,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包括作图)能力的培养,以求达到数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三、要以公民教育课程观指导高三教学
课堂教学在处理知识点时有拓展的一面,也有概括的一面,如果一味地拓展,课堂教学未免会显得烦琐。

课堂教学必须还有概括的一面,概括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

拓展与概括要相辅相成,都必须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那么在如何拓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关注课程观的变化对教学、对高考的影响,我们的拓展应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上多下工夫。

现在我们的高三复习,尤其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还存在细挖、深挖知识点的问题,复习时求难、进而出现求偏、求怪的现象。

我们应该研究高考试卷,领会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拓展延伸方面,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上下工夫,在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上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以加强高三复习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知识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概括则更多地是为了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的高效,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

2012年高考有一个普遍的反映是高考题又在逐步地回归课本,改变了前几年高考题脱离课本比较严重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课本知识的重点呢?在今天“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把握重点的依据不是教材而是课标和考纲。

我们在教学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还是在根据过去的习惯组织教学。

备课只备教材,未备课标。

因为过去是“一纲一本”——一个教学大纲,一本教材,高考命题也是以教材为依托,大家都习惯根据教材
备课,基本不看教学大纲。

新课改实施后,是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的教材。

各个版本的教材从体例到具体知识点的表述均不相同,只按教材备课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同时,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的表述不同,任何版本的教材内容都可能超出课标的规定,这些超出的内容应属于可教可不教的内容。

因此,高三年级的教学应首先根据课标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考纲来突出重点。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课标与考纲进行概括,以突出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在突出主干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必须围绕重点知识展开。

此外,高考命题追踪热点。

热点包括生活热点、政治热点、学术热点,很多教师对学术热点关注不够。

高考命题人员主要是大学教师,因此高考试卷中很多题体现了当前的学术热点问题,高三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的备课中绝不能只根据中学层面的知识备课,应适当阅读一些学术期刊,或上网了解当前各学科的一些学术热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站得高一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高考导向的变化,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十分关注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和使用,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相当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学校的老师,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因而也就很难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