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琵琶行【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XXX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背诵全文。
2重点难点3、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作者XXX,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XXX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XXX、XXX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XXX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1.说教材1.1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
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
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1说课程:《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
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
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说学情: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
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
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说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说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说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高中语文《琵琶行》篇1下面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获奖教案
琵琶行获奖教案教案标题:琵琶行获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这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1. 诗词欣赏:学生将学习《琵琶行》这首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2. 诗词分析:学生将分析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主题。
3. 阅读理解:学生将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检验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
4. 口头表达: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描绘古代音乐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兴趣。
-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琵琶行》这首古诗词,了解学生的基本了解程度。
2. 诗词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琵琶行》这首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 学生跟读古诗词,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诗词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
4.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琵琶行》的阅读理解题。
- 教师提供反馈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5. 口头表达(15分钟):- 学生分组或个人陈述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问题。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表现。
-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提供相关推荐。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
2. 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进行口头表达。
2. 学生可以尝试演唱《琵琶行》的曲调或编写自己的曲调,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琵琶行说课正稿
检测目标二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鉴赏古诗词的方 法: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考察大致有以下 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检测目标四
第五步 迁移拓展 学以致用
1.把《琵琶曲》改编成一篇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2.让学生运用本课的比喻手法写一组有 关音乐的段落。
一、说教材
3、课程与学习目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 阅读的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其 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 精神的陶冶。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 情 况,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引导学 生当堂背诵第二次的音乐描写。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并写出诗中描写音 乐的精妙之处。 3、小组合作探究,体味“同是天涯沦落人”悲剧 美。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总结古诗词鉴赏的规 律。(其中1、2是重点,3、4是难点)
落实目标一
第三步 自主释疑 合作探究
利用导学案和工具书,知人论世,在自学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有 梯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探究。
问题一:文中琵琶女共有几 次演奏?你认为哪一次的演 奏更能动人心弦?并说出自 己的理由
采取先放再收的原则, 让学生先自由分析和解读,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 读写结合进行赏析的方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说学法
1、体验教学法;
2、诵读法、研读、美读; 3、自学释疑,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调节教学以及裸学、助学、记学、思学的课改精神和我们学校 十六字教学方针,我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创 设 情 景 激 趣 导 入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
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
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
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
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
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
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3)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3)(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
学生已具备了赏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
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
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
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
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
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
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
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
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
人的心潮在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
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
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
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
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
内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
完整版)《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老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学生:XXX。
老师:XXX是怎样一位诗人?学生:XXX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老师:不仅如此,XXX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XXX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XXX思念XXX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XXX。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XXX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XXX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老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学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老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学生读小序)老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学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老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老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XXX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老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学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老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学生:落魄失意。
老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学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老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设想: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展示PPT)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
(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
(2分钟)二、初步感知: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
(播放琵琶曲)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
(PPT)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朗读1分钟)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三、赏析: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docx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摘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还应注意什么?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
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琵琶行(并序)》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此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从诗歌中完整地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相同的身世遭遇。
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摹写音乐,并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
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篇叙事诗,诗中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
本文将按照叙事诗的格式来写,以确保文章与题目相契合。
第一章:琵琶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琵琶行的背景与意义琵琶行是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描写、壮美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痛苦厌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章:琵琶的象征意义在诗中,琵琶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悲哀。
琵琶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心灵共鸣,通过琵琶的音色传递出了动人的情感。
第四章:诗中的描写手法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得这首诗显得生动而多彩。
诗中的描写语言鲜明、卓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章:琵琶行的艺术表现琵琶行通过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将战争中的苦难和痛楚通过琵琶音乐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琵琶音乐承载了作者的思念与希望,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和平的向往与珍惜。
第六章: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对和平与宁静的追求。
结语:通过对《琵琶行》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追求。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揭示人类命运的画卷。
让我们铭记这首诗,传承和平与美好的理想。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掌握《琵琶行》的朗诵技巧和朗诵要素,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4.经过学习,能够欣赏、理解和评价《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1.《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朗诵技巧和朗诵要素。
3.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琵琶行》的情感和意境。
2.如何欣赏和评价《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
2.课堂演示和模拟朗诵。
3.小组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放映一段《琵琶行》的视频,在学生内心中引发对这首歌曲的兴趣和好奇。
二、知识讲解。
1.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朗诵技巧和朗诵要素。
4.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案例展示。
老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模拟朗诵,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表现。
在互动中,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朗诵技巧,如声调、声音起伏、语气变化等,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四、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琵琶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方向,可以从历史、文化、音乐和艺术角度探讨,例如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琵琶行》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作品反映的人文气息、作品的气韵和形象塑造等等。
五、总结和评价。
老师点评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充分了解《琵琶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可以写成小论文或PPT,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便深入了解和对比。
并可以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唐代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欣赏。
琵琶行》。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和诗歌内容简介本课讲解的是唐代诗人XXX的《琵琶行》。
该诗歌以琵琶女为主角,描写了她在宫廷中演奏琵琶的情景,以及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该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XXX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并欣赏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是把握诗歌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在于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以及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和解读诗歌。
首先介绍了诗人XXX的背景和写作背景,然后讲解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接着,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大意。
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并背诵全文。
小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和诗人XXX的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及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小序和诗歌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七段分别照应。
小序第一句“铮铮悯然转徙XXX”对应诗歌第一段的“铮铮衣韵铛然响”,都描写了琵琶女的音乐声。
小序第二句“瑟瑟声声思捻霓裳”对应诗歌第二段的“慢捻弦声思断肠”,都表达了琵琶女的思念之情。
小序最后一句“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呕哑嘲哳”对应诗歌第七段的“欲弹还休梦魂惊断续残声如咽,恨恨重弹深浅咽喉”。
都描写了琵琶女在演奏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引出本课话题。
二、讲解驳论文的特点和写法1.驳论文的特点:以反驳别人的观点为主要目的。
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需要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不能简单地否定对方。
2.驳论文的写法: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其次,分析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
《琵琶行》说课稿5
《琵琶行》说课稿5《琵琶行》说课稿5《琵琶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二)教学内容安排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
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
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
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琵琶行说课稿(15篇)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说课稿1一.文本分析《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
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
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
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
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知识和能力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琵琶行》(说课稿)
点再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说说乐声流露出的该女子什 么样的情感?
问题2: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
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问题3:音乐形象是难以捉摸的。诗人是如何借助语言
文字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呢?
问题1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
第三次演奏: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弦 弦 转 急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 人 : 重 闻 琵 琶 青 衫 湿
问题1:你从哪些诗句捕捉到了作 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 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 问题1:本文塑造了琵琶
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两个 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
问题2:为什么诗人会发 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 样的哀叹?诗人和琵琶女 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
琵琶女
诗 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大诗人 直言敢谏而遭贬谪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女艺人 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幽愁暗恨
问题: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 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音 乐 和 情 感 的 交 融
这是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泪,也是对自己贬 谪生活的伤感之泪。伤人,更伤己,两重感伤交融 一体。诗人怎能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
(三)课堂小结: 一首琵琶曲, 尽诉心中悲愤情, 唱尽了世态炎凉; 两行青衫泪, 写满相逢的凄恻, 道尽天涯沦落恨。
(四)拓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 小玉说书的片段,分小组讨论这段话如何描绘声音, 表达效果如何?(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 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
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
文
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
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
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
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
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
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
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
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
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
)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 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
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再次演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唱,在个不朽的夜晚,阳江畔的悠悠
江水,瑟瑟秋,清冷的月光,的荻花,了个美而的故事。
今
天我就来学白居易遭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典
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
1、听文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的感情基,然后学生反复朗文,回答。
(文章主要通“ 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
人和琵琶女的偶遇,抒“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的感慨。
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解
的老套路。
)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引出下。
)
2、“ 落”是什么意思文中“ 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
3、(解落人)(引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分学生想自
己就是文中人物,出有的情感。
了解琵琶女和人的遭遇。
)
4、“同是天涯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座,一个是前冷落,反琵琶求其相同点。
)
明确:同在、心境、都来自京城、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的人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
6、(琵琶声)是怎的音
(入第二段的研,学生,自己最喜的句子。
)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音的描写尤有独到之。
出了很多名句,可以学生先挑出来。
然后我准了以下几个: a,作者在描写声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音有什么特点 c 随着音的化感情生了怎的化 d 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的形式回答几个。
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
的妙,通回答上面的,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的方法: a,人善用比,用一串比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些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
作比,形象地描了虚渺忽,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奏和旋律。
b,音而厚重而清脆,而悠而短促,极富化。
c,悲、哀怨、凄楚⋯⋯ d,“此无声有声”、“ 船西舫悄无言”,都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
(三)外延伸
学生接触文章可能不能充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了加深他的趣,培养学
生文章的能力,我会学生外行比。
此外学生可找描写音的文章和歌,如《听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
家庭作能学生巩固所学知。
在的音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的音,因此我学生后学运用言来描述听的手法,就自己喜的一段音用形象的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
琵琶行
白居易
主:同是天涯落人,解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
琵琶声
比句音特点感情化效果
我板要力求,直,既突出了歌的主,又突出了歌音性的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索的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篇文的重点。
之,在教学程中,我老不能成一个知的声筒和复机,而是掘他潜力的伯,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化着。
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生互,通的教学践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