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三、赋税制度
(一)历史回眸:从先秦到秦汉的税制
时期 税制 (二)魏晋到隋唐的税制变革
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明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
缓管进和理步原阶 选 性始级拔:矛制对社盾度于,已解会解成决决为东财封汉政建末“。困国期神”难家察上举农层制建滥之筑选时的的重弊,要端组有民成很为部大分的赋。作用,;二十而一
—《后汉书·仲长统 传·法诫篇》
二、中央官制 1.发展历程: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
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 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 六部制。 (3)唐太宗时期: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 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 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 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西汉中外朝 汉代中枢机构
皇帝 内朝
外朝
侍 中
尚 书 令
常 侍
太 尉
亲信近臣
皇帝
丞御 相史
大 九卿 夫
尚书台 太尉 司徒 司空 御
史
六
九卿
台
曹
东汉尚书台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侍中、常侍、散骑、诸 吏,为中朝。丞相以下 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 归台阁(即尚书台),自 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 而已。
定期举行。
(二)科举制
史料研习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 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 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 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 英雄尽白头!”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 ,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 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 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 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 两份名单犯了数学概率学的错误。。。
• 大众认知特点的错误。。。
• 欧阳修、曾巩、文天祥、王维、柳公权、郭子 仪、贺知章、张居正、张謇。。。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学三要 素是指史才,史识,史德。
• 所谓史才,即要有分析,综合之能。
• 所谓史识,即要能从历史事件中见其全,见其大, 见其深,见其远,见其人所不能见。
• 所谓史德,要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
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政令、决策)
门下省(审核政令、谏议)
尚书省(执行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宰相的称谓。 • 中书门下的设立。
• 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 ,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 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 ”。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三、赋税制度
1、魏晋:租调制(谷物为租,绢布为调) 2、唐初: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3、唐中后期:两税法(人丁、资产、土地,夏秋两季征收) ➢原因: • 均田制崩溃;户籍管理混乱;税制混乱。 ➢影响: •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本课小结:
•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顾炎武、金圣叹、 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①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2.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演进研究》
影响: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后世影响深远
变化与创新:①节制君权,削弱相权。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1.均田制(北魏——唐前期)
创立:北魏孝文帝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内容:国家将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3.影响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重赋》
影响:两税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内容
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征税次数——夏、秋两季
征税项目——按资产缴纳户税和按田亩缴纳地税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思考:图片信息有何价值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文官俑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大雁塔题名贴“说明唐代进士科成为科举制重要的考试科目; 折射出唐朝政治和经济生活面貌,为研究科举制提供了丰富的材 料
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 集权。 (2)消极影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 的重要标志之一,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二)科举制 1.原因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1)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2)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 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 权的管理。 (3)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 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4)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 级基础。
4.作用: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准备了条件
(二)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在中央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制。 (2)职责:
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审核诏令、不妥驳回 尚书省→执行:执行诏令,下设六部,分工处 理具体政务
(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唐朝三省位置图 你会发现信息?
严格执行考试 选拔,而不是 中正品评。
更为制度化、 公平、公正
温故知新:先秦以来选官制度的变迁过程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朝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9PPT
3.隋唐—清末:科举制 (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隋唐:三省六部制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由地方官吏察访,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选官权在地方。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背景、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科举制 科举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②以两税法为转折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 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 统和大步跃进;
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 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 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2.(魏3)晋选南拔北标朝准::九品中正制。
含(义4、)背影景响、: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 加强皇权。 2.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 成的决策失误。 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 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租调庸制的影响
积极: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消极: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了破坏,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税变多,影响了政 府财政收入。
实行两税法的意义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 2.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 了社会公平,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 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
学习重点: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的 成
熟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两税法为代表的赋税制度改革
科举制的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 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 集权。 2.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 扩大了统治基础。
真题演练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 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 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师出示的史料,并加以对比,全面、客观地认识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作用,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认识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设置特定的情境和问题解读,分析隋唐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对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能够明白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朝唐三彩文官俑的图片,并配文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形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一、选官制度1.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内容①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内容: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教师活动】PPT展示官员与九品中正制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PPT展示史料:材料一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宫,而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笫,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
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
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A.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 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D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
第十六页,共二十页。
2.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 B)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
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 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 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第七页,共二十页。
史海遨游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科举制 1.主要内容
2.影响 1.北魏
2.唐初 3.唐中后期
第十五页,共二十页。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课堂检测
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
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
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3.与秦汉时期相比,隋唐中枢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有
第0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为九等,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科举制(1)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①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
⑤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二、中枢政务机构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3)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租)和绢帛(调)。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曹魏
中 枢 机
东汉
尚书省、中
书省
西晋
构
尚书台
门下省
隋朝 三省六部
唐朝中后期
唐朝初期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 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 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 省之权。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
材料4:中古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由此派生) 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祝总斌《门阀制度》
清南 人朝
绘宋 武 帝
刘 裕
南朝宋武帝出身低微,他汲取东晋门阀专政、皇权弱小的教训, 开始启用寒庶执掌机要,选官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 门阀士族虽然继续占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军政权力大为削弱。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项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原因: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使门第不高的 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⑤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三省流变: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一)三省迭兴:东汉到南北朝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科举制分科取士、考试。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门阀鼎盛: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 正,将各地人才根据家世和才能评定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至西晋时主要看重家 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和维护了世家大族利益,促使门阀士族正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征收对 象以人为主
唐:两税法
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
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
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土地 税收
土地 税收
平均 平均
兼并 平均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 议,颁行“两税法”
唐: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
魏晋:租庸调制
北魏孝文帝:均田令
人丁
私有 土地
人流丁民
战乱
土无荒地主地
其他流民
国有 土地
人丁
国有 土地
魏晋:租庸调制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 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 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 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 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贵族政治
平民政治 士族政治 平民政治
九品中正制
皇权
100%大权独揽 皇权
士权
获得世家大族的 支持拥护,巩固
皇权
获得皇帝分享的 选官特权,世代
为官
利益交换
士族
九品中正制
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
中央 中正官 评定人 任命 任命 (士族) 才等级 官职
初创时重视家世、 道德和才能并重
主要看重家世
科举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 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三、赋税制度
+财政收入:赋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国家 人民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藩镇 割据
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唐:两税法
租庸调→
影响: 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
收入。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魏晋:租庸调制 唐:两税法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 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
二、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朝 尚书台 尚书省
丞相 司徒
不设 丞相
三省六部制
皇帝
宰相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封驳审议)(执行 政务)
演变: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 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人丁为主
人丁和财产 并重
明: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以财产为主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魏晋:租庸调制 唐:两税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政治是人的政治。
人才的选拔对于国家的治理 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如何合 理且方便的选拔出优秀的人 才,就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 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之一。
一、选官制度
先秦时期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王位世袭” “世卿世禄”
军功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