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形成过程:采集天然野谷--垃圾堆上的野谷苗-- 人工种植野谷 -- 定居农业 创新: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资源为主,转向利用生物资 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 ①使人类食物多样化,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②促进了一系列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善。 ③驯化植物中的棉、麻以及驯化动物的毛,为人类发展提供 了条件。 ④剩余农作物的储存使人类由过去的季节性忍饥挨饿过渡到 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 ⑤人类由长期的食用生食过渡到食用熟食,提高了身体素质, 促进了人口的普遍增长。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说法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 ( 1990): 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 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 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 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一)索尔的推断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1952年)一书 中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其推论的依据是: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家居的。 驯化技术在东南获得成功后,在旧大陆逐渐向北传播,至 于新大陆驯化植物技术是否来自旧大陆仍难确定。
2、水稻农业:分布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 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 经济作物:茶、甘蔗、蚕桑、黄麻。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 种生态农业模式。 该类地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使用困难。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课后思考题解答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1.埃及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人类是采集者和狩猎者,依靠采摘水果、采集根茎以及捕杀动物为生。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这种生存方式变得愈发困难。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方式来种植和培育食物。
最初的农业实践可以追溯到中东地区,例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中华文明的河边地区。
在这些地区,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如小麦和大麦,以及其他一些作物,如豆类、棉花和蔬菜。
同时,人们还开始养殖动物,如羊、牛、猪和鸡。
在农业起源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的降水来滋养作物并种植饲养动物。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控制和改变环境,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生产的需求。
他们开始修建灌溉系统,引水灌溉农田。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的兴起使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农耕社会,结束了部落游牧的生活方式。
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建立村庄和城市,形成了社会组织和政治结构,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通过种植和养育更多的食物,人类得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这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由此,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活动获得了快速发展。
农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对土地和资源的管理。
人们开始开垦新的土地,改善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田的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开始选择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资源。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大量的科技和现代化设备。
例如,通过使用温室、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也被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
然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一方面,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的增加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推论的结果
植物最初驯化的中心在东南亚
6
西 亚新 月 形 地
带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 西亚的两河流域肥沃 的新月型地区被认为 是动植物的驯化地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和高原
2、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 与沿海地区
3、地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 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
区
19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高原,包括中国的“三北”、中南半岛的山地 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 林南缘。
7
8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1)气候变化
(2)人口增长、食 物供应紧张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9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 10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11
21
(3)地中海农业:
分 布:地中海气侯区(夏干热、冬 多雨)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及 美国的西海岸(加州)、智利中部,南 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作 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 经济作物:葡萄、油橄榄。 家 畜:山羊、绵羊、猪。 园 艺:果品业、花卉业。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 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麦、小麦、 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了水稻、 粟(sù)(谷子,小米)。 •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 类、马铃薯的产地。
(一)、索尔的推论
•索尔认为最早发展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
•4、技术:这样,人类社会就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原始农业就 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这个说法中提到了农业 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 水平,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农业的演变机制。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
类型。 •(1)旱作农业。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 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该类型的农 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 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经济作物有 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和杂豆等。 家畜有牛,马,驴,骡,它们都用于劳役。作为 肉食的有猪和羊。家禽主要是鸡。作物主要靠自 然降水。 •该农业类型地区多是易受灾地区。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黄虎国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
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中国农业中,副业有两种含义:①指传统农业中, 农户从事农业主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在 多数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业,以饲养猪、鸡等畜 禽,采集野生植物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等为副业。 ②在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中,把种植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00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中东地区被认为是驯化动、植物最早的地区。山
羊、绵羊的驯化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一般认为 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牛的驯化首先出现与欧 洲或俄罗斯草原。猪的驯化最早出现在中东。驴 子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驯化于北非。双峰驼大约 于公元前4000年或5000年驯化于中亚。单峰驼被 驯化于北非和中东地区。马是公元前3000年驯化 于里海东岸的草原上。
(二)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农业劳动基本上是靠体力和经验,依靠畜力和简 单器械,生产方式稳定,变化不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其产量受环 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
事二、三产业的人不多。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加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一、农业的类型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自给式农业(Subsistence agriculture)
以自给自足为目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代表。 游耕是热带森林中极其外围热带草原上落后民族 最普遍的耕作方式。土人在选定的地点上,焚林 取土,故称“火耕” 。周而复始,耕者为工作 方便,家屋常随耕地迁建,是以人称“这种没有 固定的耕地,甚或没有固定的村落,村随地移的 耕作方式”为“游耕”或“移耕” 。 游耕因经营方式简陋,而动员人力少,且使易竭 的土力,能保持自然的均衡。但只能在地广人稀 的地区进行,且单位面积生产量极低是其缺点。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混合农业(Mixed Agriculture)是农场中除种 植作物之外,尚饲养牲畜作物用途。与混做
(Mixed cropping)有别,可以说是纯畜牧业与 纯耕种业的过渡型,纯属于西方形式。 混合农业的农场耕地通常划分成饲料作物区、牧 草区、牧场区及现金作物区等四部分,采取轮种 制度。轮转作物的种类,常包括马铃薯及芜菁、 牧草、牧场及豆科、根茎或谷类作物等,以四年 轮种循环最常见,称之为诺福克(Nolfolk)。 欧洲实行此制度,作物产量、生产价值及牲畜豆 增加许多。 这种农业以欧洲分布最广,西北欧最盛,美国东 部玉米带和南美阿根廷的彭巴区,以及南非等地 均盛行。
农业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发展,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分成小群,在大部分时间和地区过着迁徒不定的生活。
而史前人类屈从于大自然的状况,要到他们自己能够通过种植、养殖而收获食物,才逐渐得到改善,并因此而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终结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它标志着人类从依靠自然转变为开发、改造自然。
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是文明出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而且奠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起源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最早发端于欧洲。
1866 年,在瑞士苏黎士湖边的湖居遗址中发现农作物遗存之后,人们就逐渐开始关注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1928 年,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的概念,他认为由农耕、畜牧而达到食物生产,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这种革命唯有近代的工业革命可相比拟(1)。
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使农业起源问题成为考古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百多年以来,关于导致农业(主要指种植业)起源的原因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流行的有两个观点:1 .环境决定说这一观点主要是从外部的自然环境变化来解释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生产者的原因。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英国学者柴尔德为代表的“绿洲”说。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由于更新世、全新世交替之际,近东(即西亚)气候恶化而日益变得干旱所致。
当食物生产经济确立之时,正是亚热带各地干旱地带遭受气候危机恶劣影响之日,这是最早的农民出现的地方,是农作物和家畜的野生祖先实际生活的地方……。
为了获得食物和水,这些吃草者不得不积聚到日益缩减的水泉和绿洲周围。
(2)由于这一有限的区域内野生动物很少,人们被迫去采集绿洲周围的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最后他们不得不耕种这些植物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2:20世纪60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家畜 家禽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 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 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 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 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 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 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 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的方式。
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水稻农业
旱作农业
传统农业
游牧业
地中海农 业
(1)旱作农业
该类地区主要靠自然降水,为易受灾地区
分布 区域
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高原地区。如: 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 泰加林南缘
驯化性质 对驯化的进一步
依赖 传播相关性 宴享证据
竞争宴享假说
无 丰富 复杂 宴享食品 稳定利用
富裕环 境 有
农业出现满足的条件
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
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
1
强度大的劳动。
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
2
现季节性短缺。
压力
寻求新的 食物来源
发现优势
驯化动、植物
农业产生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使用的工具
固定的居住地
最早驯化动植物的 一些物证
西亚的两河流域 (中东地区)是 动植物的一个驯 化地点
(三)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主要驯化物种可能起源地
Ø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 Ø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公元前7000年 Ø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Ø猪--中东,公元前6000-7000年 Ø驴--北非,公元前3000年 Ø骆驼--中亚,公元前4000-5000年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3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 来研究农业的起源。
②代表人物 a.阿尔芳斯·德·康德尔 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 b.瓦维洛夫 在康德尔植物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 与区域性,并对各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c.哈兰 运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 d.索尔和卡特 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2)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成果来研究 ①布雷德·伍德 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 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 ②N.C.瓦西里耶夫 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谷 物,驯养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③费正清 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东经由中亚路线 传入的。 ④凯瑟温 在所有的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3)索尔的推论 ①观点 a.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他们是中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 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b.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里的 环境条件就为那些具有无性繁殖的食用植物提供被人类选择进行驯化的机会。 ②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a.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c.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d.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 用于栽培的空地”。 e.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 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f.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n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n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n ①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n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而南方 种植业发展缓慢;随着技术改进,人口迁移等因素影 响,到宋代,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n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我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 耕细作与投入大量人力的道路。
n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干冷。
n ②水稻农业
n 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 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 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
n 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 带(干旱区的旱作稻)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n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n 3、现代农业——商品农业 n 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
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 发展的产物
n 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 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n ④游牧业
n 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n 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
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 n 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
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之前,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类开始探索种植植物和驯化动物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农业。
农业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环节。
首先是人类开始选择性地种植一些有用的植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野生植物如小麦、大麦、豌豆等开始被人类采集,后来人们发现将它们播种在特定的土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作物,从而满足食物需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也取决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早期的农业生产方式非常原始,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手工耕种,没有灌溉设施和化肥。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开始使用灌溉系统,发明犁和锄头等工具,减轻了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农业的发展也与农业文明的兴起密切相关。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使人们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因此,人类开始发展手工艺产业、贸易和城市建设等。
农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如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古中国的黄河文明等,都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农业生产的过度依赖天气和自然条件,以及非持续的耕作方式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农业生产的不平均分配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和农民的剥削。
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需要进行土地保护和耕作方式,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合作和贸易,促进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兴起。
然而,农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通过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措施来解决。
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至关重要。
农业地理学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 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旱作农业: 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 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 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它的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 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 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地中海农业
文明程度
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灌溉小麦文明 中国——气候、土壤条件、旱作黍粟文明 墨西哥、玛雅、印加——高原、喀斯特地区 高原谷地、气候、土壤条件、玉米文明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粮食作物是世界农作物中种植最普遍的作物。 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上 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轻工业原料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特殊的生产环境 劳动力多 集中于少数地区 单一经济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1.棉花的分布 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 种植 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 美国南部的棉花带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 农业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农业对自然的影响好坏参半)
(1)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2)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 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影响。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PT课件
农业类型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并列为世界考古 学三大战略性课题
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生物学
农业起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人类的经济 生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
4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尚无定论 国内的:
气候变暖 人口增长 天然食物不足 农业产生 长期活动中 熟悉了动植 物习性
原始农业—— 迁移农业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生产工具简陋。 2.生产技术低。
3.土地轮种。
4.依赖自然环境。 5.生产效率低。 6.无抗灾能力。
1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14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现存地 南美亚马孙地区 刚果盆地 新几内亚 东南亚雨林 种植园农业 谷物农业 牲畜育肥农业 乳品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 大牧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传统农业
旱作农业 水稻农业 地中海农业 游牧业
现代农业
工业化时代 后工 业化 时代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 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2
农业
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 成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农业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人文地理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北方旱地农业,南方水稻生产-人口多-精耕细作
2)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
➢休闲制农业-轮种-种植和饲养结合的混合农业
3)美国的殖民农业
➢土地多、人口少—粗放耕作-灌丛-休闲农业 ➢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作物和技术的融合 ➢占有大片土地-独家村式美国农村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5.1 农业的起源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5.4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人文地理
§5.1 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人文地理
§5.1 农业的起源
【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
✓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农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 ✓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2. 农业从业人口比例低; 3. 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4. 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5. 劳动生产率高。
人文地理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2 现代农业类型
1.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农业 主要作物: 饮料——咖啡、可可、茶;果品——香蕉、菠萝、芒果、荔枝;原料— —橡胶、油棕、剑麻、烟草、黄麻;香料——胡椒、丁香、肉桂;此外, 还有椰子、甘蔗、腰果。 分布地区:地域性明显,一般是热带及附近地域的沿海地区,最集中 地是美洲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 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区位分布
人பைடு நூலகம்地理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答:杜能圈是指杜能提出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杜能圈的前提是匀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度降低。
2.持续农业答:持续农业是指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①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③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迁移农业答:迁移农业是指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或种子进行轮种,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
“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4.敞地制答: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称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
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
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发展:最初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然后进入铜 制和铁制工具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进入机械 化现代化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迁移农业,目前只存在于少数热带区(南美 的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亚洲的新几内亚、东 南亚的雨林地区)。最大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作,在居住区 附近用刀耕火种法清理出一块土地,挖坑穴,放进根、种, 掩上土,雨水来后即可生长。种植两三年后,土壤养分因作 物吸收、径流冲洗,很快消耗殆尽,产量急剧下降,杂草生 长过快,难以清除,转换其他地块,让原地块休闲,经二三 十年,植被恢复,又可进行下一轮刀耕火种。
中国传统农业: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业发展。春秋 战国时期,即有深耕细作施肥等法,消除了休闲制,农田连种, 甚至一年两种,秦汉又出现了灌溉技术,北方旱作农业快速发 展,渭河流域及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最为发达,人口 众多。 南方水稻农业发展缓慢,火耕水褥技术落后,撒播,产量低, 发展较慢。东汉时改为育种移栽,同时战乱使北方人口向南迁 移,劳动力增多,集约化的水稻农业才发展起来,一年两熟到 三熟。宋代时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 宋以后可新垦地不多,而人口大增,中国农业进入集约化精耕 细作阶段。
如可利用土地多,各地块休闲时间超过植被恢复时间,则该方 式是使用最少投入获得较大回报的生产方式,且热带雨林带土 壤养分淋滤分解太快,本不足以维持作物长期生长,刀耕火种 是适合此地生态特征的利用方式,且定居点不变,只需轮作周 围土地即可。 但如可供轮作土地少,休闲时间短,不能满足植被恢复时间时, 此法很易引起环境恶化,地力下降,则需重新寻找定居点。
欧洲中世纪农业:偏低湿,土地偏贫瘠。特点是土地短期休 闲(两圃或三圃制)、敞田制(庄园内农户分得长条状份地, 收获后撤除篱栅,敞开供农户共同放牧,农田和牧场森林溪 流相临)。作物为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谷物种植用手撒播, 产量约为种子的四倍。牲畜为牛羊猪,定居点中心为教堂磨 坊。 16世纪,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农业技术提升,17世纪在荷兰 得到突破,苜蓿和萝卜等、围栏饲养,解决了土地肥力缺乏 问题,轮种取代了休闲,出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的混合农 业,产量达到种子十倍,而且由于发展饲养业,取消份地, 将分散地块合并为围以栅栏的农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即:人口增长
食物短缺
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三) “最佳觅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 寻 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存在,即去获取 那些 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做高回报的食物。 这与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提出的“宴享说”相似: 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 增加美食的种类
二.
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约翰.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ijnen 1783-1850,德 国经济学家,曾就读于格廷根大学,边际生产 率说的前驱,被认为是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 创始人。在其著作《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一)提出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 经济背景条件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 度的改革,于是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 农业企业式经营。 (二)提出的目的:探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 配置原则 即研究距离及运费会对农业生产布局产生什么影响。
C.O.索尔的推论: 植物的驯化的最初中心在 东南亚,在旧大陆向北传播。 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植物的驯化大体与动物的 驯化同时进行。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第二节
一、 农业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二、 农业形成和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一.
(一) (二) (三)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3)地中海农业: 位于温带大陆西岸的地 中海气候,其特点是夏 干热,冬季温暖多雨。 (4)游牧业: 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 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 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 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 地区。
(三)
现代农业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5章
第五章经济地理学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概述: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
因此,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密切联系。
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主要包括: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等。
一、农业的起源人类出现的初期依靠自然界的天然食物为生,通过采集和捕捞获得动植物食物来源。
随着人类对工具的采用,使人类走上文化适应的道路。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终于摸索出一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成家畜和作物,人类靠种植和养殖生活。
大约一万年前农业出现。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农业发展,与原始农业差别极大。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最新最权威说法(见教材P.118)该说法中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但是没有阐明农业的演变机制。
(2)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发现论”为代表主要观点: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
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
(3)20世纪60年代,以博塞洛普(E. Bosezerup)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冰后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冰雪覆盖的极地外的五大洲各个角落。
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亦随之上升,特别是狩猎技术的进步,对大型动物的捕杀过度,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设法制做新的工具,发明新的方法,以增加新的食物来源与数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① 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 活具有重要意义。
② 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
③ 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 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
④ 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 育。
(3)美国的殖民农业
殖民者进入美洲后,农业生产状况是:土地辽阔,劳动稀缺, 粗放的耕作。 他们先向印第安人学习农业技术(如玉米种植技术), 后来他们设想重显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即敞田制;
问题是: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 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
②水稻农业
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以利 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水稻是 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
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带(干 旱区的旱作稻)。
③ 地中海农业 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 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 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产 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 山羊,绵羊,猪。
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 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 供一些产品。
如其具体做法: ① 复种、间作、套作。 ② 精耕细作。如深耕、多锄等。 ③ 施肥。 ④ 水利。 ⑤ 选种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本课件 将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什么是农业?
农业的定义
农业是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家畜家禽等生物,以获取食品、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的分类
农业可以根据经济目的和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的起源
1 农业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如今的叙利亚、伊 拉克、伊朗等地。
2 农业的起源原因
农业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环境变化。人类开始发展农业以解决食物获 取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耕到工业化农业的演变过程。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不断 改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得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如灌溉系统、化肥、农药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作物 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农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据 重要地位,为国家提供食物和 贡献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方式、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趋势
农业面临着资源有限、气候变 化等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包 括可持续农业和精细农业等。
结论
1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
2 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
农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是确保食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 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景观 二、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景观
(一) 农田景观 (二) 农村聚落景观
1.密集型农村聚落 2.分散型农村聚落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其它形式的农村聚落
(三) 观光农业景观
二、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 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 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 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 国农业经济学家冯· 杜能首先创立。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 C.O.索尔的推论
(二) 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三)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二、传统农业 三、现代农业
四、农业形)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二)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 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 2 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 3 美国的殖民农业 (三) 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1 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 的南部 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 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2 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 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 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 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 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这里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4 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 不利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
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三)现代农业的类型
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 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四、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一) 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二) 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三) 人类文明的出现
第 3 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自学)
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假设
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 农业圈
思考题
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 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 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 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 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的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
单位的规模大的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第1节 农业的起源 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第3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思考题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 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 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 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 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 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 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 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三、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三)现代农业的类型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 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 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 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 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 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第1节
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国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 西方:鲁姆配利· 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 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 伍德(Braid Wood)的 “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 区域理论”贝廷杰(R.L.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 论以及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 (E.Boserllp)的“人口压力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