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在民法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公序良俗在民法实践中的应用

公序良俗在民法实践中的应用

公序良俗在民法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公序良俗”其实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缩写,我国《民法典》第八条明文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因此正式确定了公序良俗原则。

说到底,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现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将类似的概念纳入到了其法律中,例如德国民法中的“善良风俗”、英美法中的“公共政策”等,在我国,公序良俗原则可以说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在每一个法条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公序良俗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道德,其实不然,“公序良俗”的内涵要比社会道德深刻得多。

主要包括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方面。

“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主要体现在现行的法律秩序中,兼顾着整个法律秩序的价值体系和规范原则。

需要注意区别的是,公共秩序并不等同于法律所规定的秩序,公共秩序的范围要更加宽泛,不仅包括现行法律秩序,还包括其基础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理念,它强调的不只是秩序,还包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引。

“善良风俗”确实就是更加偏向于道德层面的东西了,可以将其理解为存在于法律之外的伦理秩序,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的道德,而是具有法律意义的道德。

因此,违背善良风俗不能定义为违法,只有严重违背善良风俗才是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违背,才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违法性。

如果存在有违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共秩序造成扰乱,那么这就属于善良风俗应该约束的行为,善良风俗有着它的最低限度,就是个人违反道德的行为在社会上变得常见,不会严重影响到法律所保护的各项内容,包括个人的财产、生命和自由等权利。

案例分析:四川泸州的黄某与蒋某结婚后一直没能成功孕育子嗣,这让二人的夫妻关系逐渐走向了紧张。

1994年,黄某在外结识了一名叫张某的女子,并与她产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二人甚至在相识后的第二年开始了同居。

妻子蒋某得知后,为了挽回这段婚姻多次对黄某进行劝告,谁知黄某是铁了心要和张某在一起,在1996年底以“夫妻”名义与张某公开同居生活,但此时黄某与原配妻子蒋某并没有离婚,也就是说他与张某的关系是不被法律所承认的。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摘要】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法律规范中体现公序良俗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要求。

该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具有重要地位,具体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中。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有助于强化社会法治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

深入研究和应用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积极探讨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于推动法治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特点、界定、适用范围、地位、作用、内容、体现方式、运用、重要性、必要性、完善、意义、发展、前景、建议。

1. 引言1.1 什么是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法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主要内容是指民法中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充分体现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法律规范,其作用和意义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确立和运用,旨在促使社会和个人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丰富多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习惯和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运用。

1.2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和意义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和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可以对各类法律问题进行规范和裁判。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可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推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持。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李建军、肖强摘要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在现代民法的立法、守法及司法实践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该原则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正确并恰当的应用,导致该原则长期不受重视,不能发挥其拥有的功能。

究其原因,公序良俗原则从立法到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具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以使该原则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也使人们对公序良俗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原则基本原则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涵目前对于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论界尚未具有统一定义。

但一般认为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两个概念的合称,公共秩序一般被认为是维护国家和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遵守的秩序和规则,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

善良风俗则被认为是指社会和国家所要遵守的被一般人所认可的道德,它所代表的是作为人行为的一般准则。

善良风俗应当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地域内所存在的最低道德规范。

因而善良风俗又被表述为“一个公平正义的思想者之道德感”。

公序良俗原则通过对主流的伦理道德进行规范进而体现出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该原则中的“公共秩序”、“善良风俗”都可以看做是伦理化规则的延伸。

二、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模糊性不同的法官对于公序良俗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公序良俗的判断。

也正因如此,我国民法对于公序良俗原则的简单概括规定必然会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发生。

但从另一方面上看,公序良俗的这一特点又是其价值所在,公序良俗原则的模糊性,又正是法律所需要的,因为该原则是“为加强法律的灵活性而设立的机制,是社会剧烈变迁的产物”。

它为法律带来了弹性,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却没有明确自由裁量权的权限。

法官在自认为客观的、理性的判断之下运用公序良俗原则,但是没有一个相对精准的、明确的客观标准作指导,法官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观的、感性的判断。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

法律经纬法制博览2019年07月(上)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陶治桥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作为我国民法的立法精神,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民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一般性条款,在维护社会体系以及法律威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在对公序良俗的具体含义进行一定的阐述以及背景了解中,笔者结合实际生活中具体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事件,对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意见,以完善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具体适用。

关键词:公序良俗原则;民法;一般性条款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9-0265-01作者简介:陶治桥(1997-),男,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一、公序良俗的含义(一)公序良俗的含义史尚宽先生提出:“公序良俗,在内容上又分为公共秩序以及善良风俗两部分内容,前者主在维护外部的社会秩序,后者主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两者在某种范围上,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本质上的区别,却是十分明确的。

两者同以社会的健全发展为主要目标,而对阻碍社会秩序正常发展的行为予以制止,抑或是制裁,但实际上,社会上依然存在违反公共秩序而不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或者违反了善良风俗而不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这是必然的。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第七条具体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在本质上,公序良俗原则与诚信原则是一样的,是一种弹性较强的条款,在法律上对公序良俗原则予以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具体变化,其具体的涵义与规定内容有很大的变化[1]。

(二)公序良俗的历史背景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一点点被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所接受。

在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垄断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序良俗原则被广泛的运用到调节社会机制上,起到了保护社会秩序以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具体作用,其在法律上的规定也由无效转变为相对有效,同时,公序良俗原则扩大成了对于整个法律领域内立法的基本原则,不仅仅是对契约自由的约束,还包括着法律权利的使用、法律义务的具体履行情况以及法律解释权等,都要遵从公序良俗原则[2]。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问题探讨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问题探讨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问题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扮演着维护公正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民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旨在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民法中重要的原则和价值观,本文将探讨它们在民法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保护问题。

一、公序良俗在民法中的意义和作用公序良俗是指社会公认的公共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在民法中,公序良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序良俗是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的桥梁。

尽管法律法规可以规范社会行为,但它们无法涵盖所有的道德规范。

公序良俗弥补了法律的不足,为社会行为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指引。

其次,公序良俗对于修复和调整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当法律无法明确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时,公序良俗可以成为一种指引,帮助人们判断何为合理和公正的行为。

最后,公序良俗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

当人们普遍遵循公共道德标准时,社会将更加和谐,互信关系将更加牢固。

二、民法中公序良俗的具体运用在民法中,公序良俗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合同法领域在合同法中,公序良俗被认为是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公序良俗原则,当合同条款违背公共道德准则时,其条款无效。

例如,在劳动合同中,雇主不能要求雇员签订不合理的工作时间或者工作强度等违背劳动者权益的合同条款。

2.侵权责任领域在侵权责任法中,公序良俗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公序良俗,任何人都应避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并承担因违反公共道德准则而导致的侵权行为后果。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故意逃逸的一方将面临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3.婚姻家庭领域在婚姻家庭法中,公序良俗是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据。

根据公序良俗,配偶之间应互相尊重、信任、关心,并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例如,家庭暴力行为违反了公共道德准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民法措施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利益的对象不仅限于个人,而是涉及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和利益。

民法典公序良俗内容

民法典公序良俗内容

民法典公序良俗内容民法典公序良俗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民法领域内,根据当地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法律原则。

在民法典中,公序良俗被视为一种法律规范,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社会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民法典公序良俗的内容。

民法典公序良俗要求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

在社会交往中,个人应当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爱心等。

这些道德原则不仅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也是构建公序良俗的重要依据。

例如,民法典规定了对于违约行为的法律后果,旨在保护合同的履行和维护交易的公平性。

这就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必须遵守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法典公序良俗要求个人行为不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身利益,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个人行为必须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私利。

例如,民法典规定了侵权责任制度,旨在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根据公序良俗原则,个人不得通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来获取不正当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典公序良俗还要求个人行为应当符合社会风俗习惯和公共道德。

社会风俗习惯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公共道德是指社会公众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民法典中,公序良俗原则要求个人行为应当尊重和遵守社会风俗习惯和公共道德,不得违反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底线。

例如,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规定了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要求个人在婚姻家庭关系中遵守婚姻忠诚、夫妻互助等基本原则,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民法典公序良俗要求个人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的要求。

公共利益是指社会共同利益和法律所追求的公正、公平和公共秩序。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要求个人行为应当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规定。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公序良俗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公序良俗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公序良俗在民事诉讼中,公序良俗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它对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公序良俗展开论述。

一、公序良俗的概念与作用公序良俗是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代表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

在民事诉讼中,公序良俗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旨在维护社会正义,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具体而言,公序良俗在民事诉讼中发挥以下作用:1. 引导公民行为:公序良俗对于公民行为起着引导作用,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纠纷和争议时遵守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2. 保护权益:公序良俗能够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人们在诉讼过程中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3. 建立法律秩序:公序良俗作为法律及司法实践的基础,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司法秩序,保障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二、公序良俗的具体要求与案例分析1. 言行合一:在民事诉讼中,公序良俗要求当事人言行一致,不得故意虚伪陷害他人。

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义务,不得故意违约或使用欺诈手段。

2. 尊重合理期限:公序良俗要求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尊重合理期限,不得滥用诉讼权利。

例如,当事人在享受诉讼权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避免过度滥诉。

3. 尊重司法程序:公序良俗要求当事人尊重司法程序,不得干扰、阻碍法院的正常审理工作。

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守法院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配合法院进行证据交换等环节。

4. 诚实守信原则:公序良俗要求当事人诚实守信,不得隐瞒、歪曲事实。

例如,在证据的提交中,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证据,不得故意隐匿或虚构证据。

5. 尊重社会伦理:公序良俗要求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尊重社会伦理,不得侮辱、诽谤他人。

例如,在侵权纠纷中,当事人不得通过恶意诋毁对方的名誉或声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如何遵守公序良俗为了遵守公序良俗,当事人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并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 尊重对方:在诉讼中,当事人应该尊重、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权益诉求,积极协商解决问题,避免利益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

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的公序,是指为了调整当事人间的契约关系,而对经济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

经济的公序分为指导的公序和保护的公序两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的公序地位趋微,保护的公序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

与保护劳动者、消费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贷的债务人等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弱者相关的保护性公序,成为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判例学说上的讨论、研究的焦点。

良俗,即善良风俗,学界一般认为系指为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

不难看出,善良风俗是以道德要求为核心的。

为了将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区别开来,应将善良风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围内,从而与作为市场交易的道德准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各司其职。

与诚实信用原则相仿,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效。

这是因为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一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

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立法当时未能预见到的一些扰乱社会秩序、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规定时,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我国民事基本原则包括了平等原则、私法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

其中平等而民法的基础原则,离开了民事主体之间平等的假设,民法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就无从谈起民法的的其他基本原则;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确认并保证民事主体自由的实现;公平原则,意在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期内空,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双重调整功能。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胜诉的案例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胜诉的案例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胜诉的案例
公序良俗是指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民事诉讼中,公序良俗的适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限制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

下面是一些以公序良俗胜诉的案例。

1. 婚姻无效案件:某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女子结婚,但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婚姻无效。

2. 离婚案件:某男子因婚外情被妻子起诉离婚,法院认为该男子的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判决离婚。

3. 合同纠纷案件:某公司与一家赌场签订了广告合同,但该合同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合同无效。

4. 侵权案件:某公司在广告中使用了一位明星的肖像,但未经该明星同意,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公司侵犯了该明星的肖像权。

5. 契约纠纷案件:某人与一家毒品制造商签订了合同,但该合同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合同无效。

6. 劳动争议案件:某公司要求员工在工作中穿着暴露的服装,但该要求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公司违反了劳动法规。

7. 知识产权案件:某公司在产品包装上使用了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但未经该画家同意,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公司侵犯了该画
家的著作权。

8. 借贷纠纷案件:某人向一家非法放贷公司借款,但该公司的放贷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借款无效。

9. 交通事故案件:某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人承担全部责任。

10. 网络侵权案件:某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侮辱性文章,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判决该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作者:郭璇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摘要:作为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序良俗”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它起着维护国家和社会的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

越来越多涉及“公序良俗”的问题已经摆到了我们面前。

对于立法者和执法者而言,如何让这项原则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有关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条例的出台,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法官遵从公序良俗的法律意识,从而,使我们的审判活动与裁判结果更具公信力,提升其社会效果。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口号、标语,而应在切实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前提下,将其作为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公序良俗;道德;标准;秩序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025-01社会生活瞬息万变,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进我们的眼球。

其中不乏令人诧异的事情:“代孕妈妈”协议、“人乳宴”、器官买卖行为、以骨灰盒抵工资……当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对簿公堂的时候,我们的法官在法律中似乎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明文规定,但这些行为的确超出了社会民众的心理道德底线,有违善良的社会风俗并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于是,智慧的法官搬出了一块法律基石——公序良俗原则。

一、“公序良俗”的起源与概念一般认为法律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规定。

在罗马法上,公序指的是国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指的是市民的一般的道德准则。

二者含义广泛,且随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异,并非一成不变,且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

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在德国的有关判例中,“公序良俗”被表述为“一切公平和正义的思想者之礼仪感”。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58条规定,“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

按照学界通说,这里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其他立法例中的公序良俗。

民法里公序良俗的名词解释

民法里公序良俗的名词解释

民法里公序良俗的名词解释民法是指规范国家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其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法中,公序良俗被视为一项重要原则,其在法律解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民法中的公序良俗进行名词解释,以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民法中,公序良俗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秉持公共利益、与公众利益一致的行为准则。

公序良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公平公正以及保护公众利益,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功能。

公序良俗牵涉到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文明行为的规范,以确保公民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对公序良俗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以便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首先,在合同法中,公序良俗主要涉及到合同的成立、解除、效力等方面。

在合同的成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公序良俗的要求,不能违背道德原则或伤害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在合同的解除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给其他当事人造成了不当损失,那么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在合同生效的问题上,若合同的内容涉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例如非法交易或不当利益输送等,该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其次,在婚姻家庭法中,公序良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序良俗在婚姻法中规定了婚姻的自由与平等原则,禁止诋毁、虐待配偶以及实施家庭暴力等行为。

此外,公序良俗还规定了亲子关系的建立,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要求父母对子女负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确保家庭和睦稳定。

再次,在继承法中,公序良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公序良俗的规定,继承应当按照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并且要考虑到法定继承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保护受法定继承人合法权益。

此外,在民法中还有其他各个领域与公序良俗相关的规定。

例如,知识产权法中规定了公序良俗对于专利、商标的保护要求。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也损害了公序良俗。

在侵权责任法中,公序良俗是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的标准之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论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

论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

论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公序良俗原则是指在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风尚的维护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这一原则在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判断和处理许多法律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及相关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原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解释。

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法律条文存在歧义或漏洞时,可以结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来填补法律空白,使法律解释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法律适用。

在审理案件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作为判断法律事实和证据的重要依据。

当案件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时,法官可以结合公序良俗原则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律监督。

公序良俗原则也是法律监督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监督司法行为时,可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来评判司法裁判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以及监督法官的司法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在应用公序良俗原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尊重法律。

虽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首先需要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公序良俗原则不能违背法律规定,否则将失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着重考虑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以避免与社会伦理道德相悖离。

保持中立。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在应用公序良俗原则时,应当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以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合理适用。

在应用公序良俗原则时,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适用。

不能生搬硬套或任意解释,以免造成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后果。

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运用这一原则,可以更好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以确保其合法、公正、合理地适用。

本文旨在探讨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乱象及其本相,结合实例分析其适用的类型化。

民法总则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关系与社会公共利益、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原则。

它合乎公众利益、良好风俗、社会道德的行为方式,对于法律界限以外之行为,公序俗所状即导其种种效果。

公序良俗原则在具体应用时经常被其他法条所补充和限制,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法律秩序。

公序良俗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社会性:公序良俗原则是一种反映社会指导思想的法律原则,其根源在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行为应当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弹性: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对宽泛,它并没有具体而严谨的规则,而是以“公序良俗”为抽象概念,可以根据具体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和适用。

3.法律补充性:公序良俗原则通常作为一种补充性原则,在具体案件中往往与其他法律规则共同适用。

它可以填补法律规定的空缺,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引申。

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涉及众多领域1.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公序良俗原则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合同法领域,当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违背法律规定并且严重干扰了公共秩序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被作为裁判依据,剥夺其合同权利或者责令其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2.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原则不仅可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还可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比如,在物权法领域,当一方当事人的物权行为损害到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限制其权益,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引导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引导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

比如,婚姻家庭法领域,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忠诚、互相尊重,保持社会道德规范和家庭和睦。

综上所述,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总则中的重要原则,它对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具体案件中,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具体约束依据仍然需要通过司法实践和学理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摘要民法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打的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股摄录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

一方面,限制私权,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裁决。

因此,各国都将公序良俗原则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为近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公序良俗,私权,社会利益第一章公序良俗原则的概念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

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当时不可能预见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

同时,该原则的使用还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已办理已、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

当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一句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第二章公序良俗原则在个案中的使用现代民法的社会本位,公序良俗原则已成为支配整个法秩序的价值理念与规范原则,是司法自治的界线。

法律原则的不确定性使其适用能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矫正形式正义的偏差,因而备受推崇,甚至被誉为“法律帝国之王”;但法律原则的适用也因其不确定性势必导致裁判的不确定性,从而为危机法的安定性而饱受质疑。

因此,即使社会本位时期,支持法律原则适用论者也普遍主张对其使用应予严格的限制,以维护法的安定性。

设置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前提,即在于从源头上对其适用予以限制。

其适用须以实现个案正义为唯一目的,且应穷尽法律规则的约束,并就其适用提供更强理由。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

论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民法公序良俗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合同法、侵权法等多个领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即指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公序是指符合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社会秩序和正当性要求的行为准则,良俗是指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要求、讲究诚信、公正和良好风尚的行为准则。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就是指在法律领域中应当遵循的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它有助于制定公平合理的法律规范。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必然会对法律产生影响,原有的法律规范可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而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引入,有利于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法律规范,从而保证法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其次,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公序良俗是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它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各个成员在行事上不偏离正道,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公序良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够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再次,它有助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市场经济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均衡的地位和力量关系。

而公序良俗原则的引入,可以规制那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或行为,保护消费者、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权益。

例如,民法公序良俗原则规定,禁止虚假宣传,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禁止违反聘用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

最后,它还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

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公共意志的体现,它能够保护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共秩序。

通过限制个人的自由行为,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例如,在民法中有关不当竞争的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总的来说,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原则。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公序良俗指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法律规定,被认为是民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示公序良俗原则不仅适用于民事案件,也适用于刑事案件、劳动案件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重点讨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并分别以三个案例作为说明。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高利贷的。

在很多国家中,高利贷都是被禁止的。

这是因为高利贷属于不道德、不公平的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

在中国,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高利贷利率不能超过年利率的36%。

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即使借款人同意支付高利贷,也是非法的。

在此背景下,如果有人遭遇高利贷欺诈,法律将保护他们的权益。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网络模仿品的销售。

当今社会,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模仿品。

如果这些模仿品夸大其词、伪造广告宣传,就会违反公序良俗。

根据《民法典》,销售伪造品牌的商品是非法的,因为这种做法背离了公正、诚信的原则。

如果有消费者因为购买了网络模仿品而遭受了经济损失,他们可以依据民法的规定,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婚姻养育的。

在中国,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必须要遵守公序良俗。

如果夫妻一方不履行婚姻契约,比如说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就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配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未成年子女而言,如果出现父母抛弃、拒绝抚养、虐待等行为,法律将惩罚犯罪行为人,并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综上所述,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我们可以从高利贷、网络模仿品销售、婚姻家庭等不同方面看到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运用。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遵守这一原则,以此来维护社会、经济和法治的稳定。

除了以上三个案例,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应用还有很多。

例如在环保领域中,公众必须维护环境卫生,不能随意大量排放污染物。

在商法领域中,商家必须遵循价格公正、产品质量可靠的原则,不得违反公平竞争。

在劳工领域中,雇主必须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公序良俗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秩序和风尚,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序良俗原则运用的目的、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

司法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遵循公共利益,调整合理行为。

当司法实践中发生争议纠纷时,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可以帮助法官确定合理判断和裁判,使裁判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适用性。

同时,公序良俗原则也能促使社会逐渐摒弃陋习,树立新的良好行为准则,推动整个社会向着秩序健康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其次,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需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广泛而抽象,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运用并不容易。

法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法理研究和实际调查,综合考量案件中当事人的行为举止、社会风尚、道德标准等方面因素,尽量确保判断和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此外,还应充分尊重社会多元化和历史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公序良俗原则,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比如,在网络时代,法官在涉及互联网纠纷的判断和裁判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对网络行为进行规制,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

最后,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要注重效果的评估和价值的实现。

司法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公正、公平的法律制度和裁判结果。

因此,判断和裁判的效果应该得到合理的评估和监督。

当公序良俗原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外,公序良俗原则的运用还应该与其他法律原则相协调,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司法实践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总之,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但其运用需要注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注重效果的评估和价值的实现。

只有通过合理运用公序良俗原则,才能保证司法实践的公正和合理,推动社会向着秩序稳定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

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

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在大陆法系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则主要用来控制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援引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作出判决。

应当看到,法院在判断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确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公序良俗,也即查明公序良俗的内容;其次才是认定系争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

在民事审判中,运用公序良俗时可以遵循一些的依据。

(一)在民事审判中的判断主体在美国,违反公共政策是一个由法院主动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只能由当事人提出。

在具体的案件中,就公序良俗的内容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的问题,当事人、律师、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等固然可以发表各自的意见,但判断公序良俗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法官手中。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在当事人不申请对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如果法院不主动认定公序良俗的存在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就有可能使自己沦为执行当事人的不法意图的工具。

既然对公序良俗的判断是在司法过程中才会出现的问题,且法院应依职权认定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所以判断什么是公序良俗的权力,只能归属于法院,也即只有法院才是判断公序良俗的主体。

(二)在民事审判中如何判断法官在判断一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是否违反善良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二是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三是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四是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当事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如客体本身具有违法性和反社会性,则法律行为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内容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如不结婚之约定、负担杀人等犯罪行为义务之约定、私通之约定、赌博行为等。

即使目的或动机善良,不具有违法性,但法律行为内容违法或具有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无效。

公序良俗制度的司法适用

公序良俗制度的司法适用

公序良俗制度的司法适用公序良俗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障公序良俗的正常运行,司法机关在司法适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司法适用公序良俗制度以保护社会秩序。

在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制度可以被视为一个司法规则,在法官裁判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社会公共利益和行为规范,综合考虑案件事实、证据以及当地文化传统等因素,判断是否违反公序良俗。

如果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法官可以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其次,司法适用公序良俗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风尚。

公序良俗制度体现了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核心价值观,通过司法适用,可以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制裁或者进行道德教育,使之受到社会谴责。

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可以通过公开宣判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案件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谴责,达到以案示警、警示他人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同时,司法适用公序良俗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公序良俗是与时俱进的,司法机关在适用公序良俗制度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司法实践需要根据社会变革和文化特点,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案件的特殊性,有时候可能会对公序良俗制度进行适度的解释和变通。

这样有助于避免僵化化的规则适用,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保持司法制度的活力。

总之,公序良俗制度的司法适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司法机关在适用公序良俗制度时,通过判例积累和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适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只有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注重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公序良俗制度的司法适用应当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民事审判中的判断主体
在美国,违反公共政策是一个由法院主动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只能由当事人提出。在具体的案件中,就公序良俗的内容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的问题,当事人、律师、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等固然可以发表各自的意见,但判断公序良俗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法官手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在当事人不申请对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如果法院不主动认定公序良俗的存在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就有可能使自己沦为执行当事人的不法意图的工具。既然对公序良俗的判断是在司法过程中才会出现的问题,且法院应依职权认定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所以判断什么是公序良俗的权力,只能归属于法院,也即只有法院才是判断公序良俗的主体。
(二)在民事审判中如何判断
法官在判断一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是否违反善良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否违法:二是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违法;三是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是否违法;四是动机或目的是否违法。
法律行为的客体是当事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客体本身具有违法性和反社会性,则法律行为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法律行为的内容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为违法行为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如不结婚之约定、负担杀人等犯罪行为义务之约定、私通之约定、赌博行为等。即使目的或动机善良,不具有违法性,但法律行为内容违法或具有反社会性,法律行为即无效。一定法律行为的内容因与金钱相结合,而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还有一种是,法律行为本身并不违反法律、公序良俗,但条件的违法性或反社会性,可能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效力。只要,于条件成就时,履行该法律行为有助于增长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条件的违法性将导致法律行为无效。最后,动机或目的具有违法性或反社会性,致使法律行为无效。一般说来,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起因。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的某种结果。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一般并不去考察当事人的动机和目的,但当动机或目的与法律行为相结合,有助长反社会行为实现的具体危险时,法律行为也具有了反社会性。当事人的非法目的和动机就会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
(四)是否应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内容以及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是否需要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笔者认为,无论是判断公序良俗的内容还是判断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都不需要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认识。其原因在于,公序良俗乃是社会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的体现,是独立于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因此,在认定法律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时,不需要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是否认识到相应的公序良俗的存在以及自己实施的法律行为是否违反了这种公序良俗。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贯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并以此造就了中华法系偏重伦理性的法律精神,这为公序良俗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市民社会生活与交往日趋繁荣与复杂,这又为公序良俗原则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公序良俗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会生活交往的广泛性、复杂性、不稳定性与法律的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公序良俗原则的任务则是解决这一矛盾,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
公序良俗原则,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作出必须的法律限制性规定,加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公序良俗。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种类型:一是政治国家公序;二是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三是他人人格尊严;四是家庭道德关系准则;五是其他公序良俗。
(三)在民事审判中判断的时间
法官在判断一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时,应以什么时间为准呢?在德国,司法判例大多是根据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时存在的实际关系和价值评判,来判断其是否违反善良风俗的。这种做法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原则上可资赞同。其缺点是没有解决合同成立时符合公序良俗,但在合同存续期间却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合同违反公序良俗的问题。国内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赞成德国的做法,认为应以法律行为成立之时作为判断的基准时。法律行为在成立之时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的,即便其后公序良俗发生改变,该法律行为也不因此而变为有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合同是否已经履行来确定不同的基准时:如果合同已经履行,就以合同成立时为判断的基准时;如果合同尚未履行,而合同在成立时是有效的,但在此期间内公序良俗发生变化,则债务人得以违反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履行合同。笔者比较赞成后一种观点,后者在处理上显得比较灵活,既注重维护合同成立时的公序良俗,又适当地照顾到法官进行判断时的公序良俗。
二、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则主要用来控制法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援引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作出判决。应当看到,法院在判断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确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公序良俗,也即查明公序良俗的内容;其次才是认定系争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在民事审判中,运用公序良俗时可以遵循一些的依据。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论依据
公序良俗原则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善良风俗习惯,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限制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及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民事主体滥用权利以及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社会正义理念得到了张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编辑:薛勇秀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在德国民法中,与公序良俗相当的概念是善良风俗。在英美法中,与此类似的概念则是公共政策。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则》第七条、《合同法》第七条和《物权法》第七条关于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规定,通常被认为是承认了公序良俗原则。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在我国现行法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我国现行法上所称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探讨这一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