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阅读指导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五类古诗赏与练
∙五类古诗赏与练∙雷雨李丽∙《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08年第11期本文字数:3110 小中大咏物诗:由物到志显理趣[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小诗中,作者所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指导]这是一首咏物诗,阅读这类诗歌时应注意:1、准确把握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明月、夕阳、流水、落花、鸿雁、松梅、竹菊、梧桐、芭蕉、鹧鸪鸟、寒蝉、莲、杜鹃鸟、短笛、柳、梅、西风、牡丹、荷花、兰草、秋风、丁香、鸳鸯、浮云、芳草、杜鹃乌、羌笛、流水、落木、荷花、兰草等。
对这些常用意象要有一定的敏感程度。
常见意象由于经常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出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情感表达模式。
如:芳草喻离恨,水喻愁绪,梅象征高洁,羌笛奏凄切之音,杜鹃啼声充满乡愁乡思,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蝉指餐风饮露的雅士高人,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凡此种种,见物知象,见象生情。
2、要懂得物虽为一,情各有别的道理。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要懂得物虽各异,情亦无别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
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
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是一样的。
4、要懂得使所咏之物达到形神俱似的最佳境界的方法。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
因此,在阅读时一定要弄清楚诗人描写意象所用的手法、技巧。
[答题指津](1)梅花(或“白梅”);耐寒、高洁、芬芳、报春。
(2)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将白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出塞》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盼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度安定的忧国忧民之情。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二、说教学目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除了对字词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美,感悟意境美。
因此,我让学生们通过诵读、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有点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1)引入法: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
刚开始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观看,引入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2)讲授法:诗中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手法—互文。
我通过对互文概念的解释及举例来使学生理解这一新的修辞手法。
(3)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想象法: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5)教具使用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古诗配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使得学生的情感受到古诗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欣赏图片,引出课文。
第二环节: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这其中包括对字词的读音,诗句节奏的划分,作者、题目的介绍及诗句的理解等。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边塞诗阅读题
边塞诗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李颀《古从军行》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一、知识梳理1.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与军队相关的字词,如柳中庸《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2.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意象有燕山、天山、阴山、关山、陇头、凉州、玉门关、受降城、楼兰、轮台、龟兹和夜郎等地名,有长云、秋月、雪山、黄河、大雪、孤城、北风、大漠、飞雁、猎鹰、走马等自然景物。
有金鼓、旌旗、刁斗、烽火、羽书、飞箭、戈矛、剑戟等军队作战之物,有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等民族乐器,有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人等人物。
边塞诗中的意象整体上具有暗淡荒凉、旷远开阔的特点。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种:(1)描写奇丽壮阔的塞外自然风光,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抒发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4)反映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如柳中庸的《征人怨》;(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陇西行》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借景抒情、对比、细节描写、用典等。
岑参善用细节描写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有力揭露了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原因。
浸润式微写作用个性表达促进群诗阅读——以盛唐边塞诗为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篇目。
可见,语文教学愈发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重视学生古诗审美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古诗学习缺乏兴趣,这往往是“精细讲解”的分篇教学造成的。
一、群诗阅读:破解古诗分篇教学困境在当下的古诗课堂教学模式中,分篇教学占主流地位,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审美能力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大问题:一是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
统编教材将相同题材的古诗安排在了不同年级。
古诗分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完一首古诗,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一首诗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是教学显得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
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古诗缺乏整体认知,也不易建立起古诗间的联系。
二是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方面,学生对古诗有较强的陌生感。
在分篇教学的模式下,学生也很难进入诗歌情境,因此学习兴趣不高。
三是教学方法的机械化。
当下古诗教学重内容分析,轻主题探究,教师往往将古诗教学变为机械式、程序化、填鸭式的朗读背诵、词义理解、写法分析与美感灌输,学生往往只会答题而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群文阅读教学悄然兴起。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的教学方式,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方法,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及写作方法等,浸润式微写作:用个性表达促进群诗阅读——以盛唐边塞诗为例朱业业古诗分篇教学存在多重困境: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感,教学方法机械化。
群诗阅读教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浸润式微写作则通过输出来优化群诗阅读教学效果。
背景浸润、代入角色、联系实际等,是开展浸润式微写作的有效策略。
浸润式微写作 群诗阅读 困境 策略智策教法例谈从而使阅读教学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通过浏览、略读、跳读、精读等方式阅读多个文本,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品味和思辨能力。
2024年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篇)
2024年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篇)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一等奖1、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学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解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解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部编版《出塞》优质教案1
《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1、知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知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麻雀吗?看,他们在做什么?真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母子,可是有一天在它们身上却发生了一件危险的事情,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赶快走进第十六课麻雀(生齐读课题)二、检查字词拯救嘶哑庞大身躯掩护搏斗绝望鸟.巢无可奈何嗅了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1)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时间:打猎归来地点:林荫路上主要人物:小麻雀猎狗老麻雀(2)说说课文围绕三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一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在上面的文字中分别展示)(3)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件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展示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想一想三个人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哪些情节令你印象深刻?画出有关的词句。
(2)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发生在三个人物身上的情节写清楚的?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1.展示描写小麻雀的文字“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遭遇写清楚的?在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板书:弱小无助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写清楚的?(预设:用了生动的词语这些生动的词语是用来描写麻雀哪一方面的?动作、样子、神态这些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板书:看到的过渡:那老麻雀呢?作者又是怎样将老麻雀发生的事情写清楚的呢?我们一起读这段文字2.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板书:紧张无畏作者抓住动作、神态、声音将可看到的、听到的用准确的语言写了下来板书:看到的听到的过渡:老麻雀明明很害怕却又好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它在想什么?你觉得它在想什么?3.是啊,作者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爱子心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3篇小学是我们古诗背诵打造基础的阶段,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5)“塞、秦、征”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不教胡马度阴山福鼎一中李健一、教学内容分析《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二课——边塞军旅。
唐宋诗词鉴赏这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与形象,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得到思想教育,而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此对这个专题的学习,就要让学生领略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要让学生欣赏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感受艰苦充实的军旅生活,更要让学生学习乐观豪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已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几个诗歌单元,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对古典诗词形成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互补,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
学生较少接触选修课的学习,对于所选科目有一定兴趣,但没有经验,缺乏技能与方法,所以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要授予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快乐,取得成效。
对于边塞诗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对边塞诗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陶冶思想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1.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本课选取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来展现军人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来唤起学生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在鉴赏边塞诗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塑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2.学生学习往往有从积累到整合、从感受到鉴赏、从思考到领悟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接触更多边塞诗再形成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概括,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喜欢这首边塞诗,而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在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引导学生领悟边塞诗的丰富内涵。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出塞》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七):边塞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七):边塞诗【特征感知】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出塞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知识储备】1、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王昌龄的《出塞》、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宋代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3、边塞诗常见意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描写边塞气候的恶劣以反衬将士的无畏与爱国(如岑参《轮台歌》);表达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如杜甫《兵车行》、高适《燕歌行》),写征夫的思乡之情或通过描写妇女的思念来衬托征夫久戍思乡之情等。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初三学生培优语文古诗词赏析
初三学生培优: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班级姓名【知识指导】(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1.边塞诗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田园诗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3.送别诗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怀古诗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潼关怀古》)5.咏物诗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羁旅诗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7.爱国诗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8.哲理诗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歌头》《登飞来峰》)9.抒怀诗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二)观点态度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
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五)人物形象示例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方法点拨】(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1.原则:①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边塞诗阅读指导课
千秋家国梦总是玉关情——边塞诗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3.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边塞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思路和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千年流光荡涤尽唐宗宋祖的文采风流,消溶尽一切后妃美人的色相,但优美的诗歌却永远鲜活,永远生气勃勃介入我们的生活,荡涤我们的心胸,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唐诗代表着那个时代恢宏的气势、强盛的国力、兼容的国风、高度的自信、健康的心理、豁达的胸襟、潇洒浪漫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热情旺盛的创造力。
所有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朋友把唐诗宋词作为自己心灵的栖宿地,是生活中的一道永不消失的彩虹。
我想,没有唐诗宋词,生活里就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电闪雷鸣;没有黄钟大吕,也没有轻歌曼舞;没有彩云归,也没有雁南飞;没有子规啼夜月,也没有白鸥没浩荡;没有白马秋风冀北,也没有杏花春雨江南;没有大漠长河落日,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看不到天涯处处有芳草的绚丽图景,也听不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浩浩之声……那样的生活,该是何等的单调甚至贫乏,中国的古代文化也会黯然失色!二、【初步感知】耳中听情1、诗朗诵:《关山月》2、提问:什么是边塞诗?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
【小结】边塞诗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一、课堂结构的设计1. 议题与文本选择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73首,边塞诗有7首,可见边塞诗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
因此,我把备课视线聚焦在边塞诗范畴。
浩瀚复杂的边塞诗里融入古代边塞人民对国家和平与小家生活安宁的向往,融入的是中国文人以国为家、以身许国悲壮的家国情怀,为此,我确定了“家国情怀”的议题,并以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陇西行》(其二)、《春怨》四首具有边塞风格的古诗作为组文单元。
四首诗题材风格迥异:有的描绘边塞奇特壮观的风光,有的表现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有的写战争激烈残酷,有的写思妇幽怨的愁苦。
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战争带给古代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及为了国家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戍边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学习目标的确定根据议题和文本组元的特点及文化思想价值,学习目标主要确定为这样三个:第一,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代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第三,通过学习本组诗歌,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主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考虑。
在这组文本的学习中,“家国情怀”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我把落脚点放到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家”上和思妇想念亲人而引发的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上。
重点放在通过研读、朗读四首诗,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同时试图对文本描述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勾连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10、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出塞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出塞主题:《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1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21古诗三首 《出塞》《凉州词》(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四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出塞》《凉州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边塞诗特点,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意。
3.对比阅读。
通过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画面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研学单,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场景,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抓住边塞特有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感悟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一、“以信为线”牵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初识书信。
书信自古以来是联系亲朋好友的纽带。
特别是在古代战争时,一封信牵动一个家庭的心呀!有一位诗人,经常在内地和边关穿梭,成了边关将士的信使。
说说你了解到的王昌龄。
2.认识诗人。
3.理解诗题。
板书课题,读课题。
(1)理解诗题“出塞”。
借助研学单,知道“塞”有三种读音。
在本诗中是边界、边关、边境的意思,根据句义定音很快选择了它的正确读音。
(2)理解“凉州词”。
4.认识边塞诗。
二、“课前预学”交流——“三步”读诗,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借助研学单课前预学检查生字词学习。
2.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导学生给古诗划分节奏。
2.按照节奏划分,再读古诗。
(三)三读古诗,了解诗意。
过渡: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呢?1.引导回顾理解诗意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2.说说你借助了什么方法,理解了那句诗意?生交流反馈。
小结:巧妙运用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诗意。
三、“课中助学”精读——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一)借助表格,梳理相同。
巧用方法,我们理解了诗意,请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一,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1.生自主完成。
2.指名汇报。
(二)巧用步骤,感受不同。
请同学们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二:“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走进当时的场景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1.抓关键词,品诗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
1.回顾《采薇》内容及情感 2.边塞诗鉴赏方法
采 薇
一曲戍边将士的真实告白
薇,现在又称野豌豆苗
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人物: 戍边士兵 地点: 归家途中 事件: 回忆戍边疆场思归
采薇思归 (一、二、三章 ) 疆场思归(四、五章) 归途之困(六章)
思归之情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报国无门的愤懑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环境艰苦 思乡思亲 战事紧张 建功立业
一路风尘——群文阅读之边塞诗 诗词资料:《邶风.击鼓》、《秦风.无衣》、《十五 从军征》、《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陇西行》 (陈陶)、《出塞》(徐锡麟) 阅读完这些诗歌,选择其中一首按示例进行赏析。
诗歌题目 诗歌作者 诗歌内容 诗歌主题 情感解读
千古名句 名句精神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抒发将士杀敌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3.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表达反战主题
逢病军人 唐.卢纶
薇菜的变化
薇亦作止
时令的变化
岁亦莫止
心情的变化:
心亦忧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岁亦阳止
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思归 战争 归途
久戍不归之凄苦
卫国御敌之豪迈 面对仇雠之痛恨 旷日持久之怨怼 生命流逝之痛哀
渡汉江 宋之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岭外音书断,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经冬复历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行多有病住无粮, 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 不堪秋气入金疮。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表现与亲朋的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思亲的主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唐:昂扬向上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盛唐:豪迈旷达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中晚唐:悲壮惋伤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
宋代:凄厉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融情于景, 直抒胸臆, 用典,对比,衬托……
爱国
远在万里的边塞,自秦汉以来,战场上的刀光血影,生死离别从 未停歇。可见百姓饱受战乱时间之久。诗人希望能有像抗击匈奴 名将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才,来结束这场战乱。这首诗既隐含着 对深处水深火热的边塞百姓的同情与担忧,也表达了对边塞将士 不畏生死、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歌颂与崇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一句除了对国家坚定的忠诚,其中还表现了一种勇者无惧的气 势,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坚决和不可侵犯。作为普通 人,有这样坚固有力的后盾,心中既踏实又安定。军人将士爱我 们,我们也爱军人将士。
授课教师 钟 方 春
了解背景 紧抓意象 深剖情感
意象 手法 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前问两题句。写出(居山庸东关卷之)前士 出关① 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 场句建写徐功临立出业居兰的庸心关理即;将后远两离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故②土影时风所产翻生见的戍怀楼土。恋乡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的不情回感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 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问:“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 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 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 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 思乡的情感。
近乡情更怯,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不敢问来人。
为何回家还要伤心,哀痛?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怯”, 而不是情更“切”?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 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先秦就有了以边 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汉魏六朝时代 初步发展,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 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以前的边塞诗现 存不到二百首,但《全唐诗》中收的 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题目中常含“塞、征、军”等字眼; 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 《关山月》等。
1.常见意象:
地点意象 轮台、玉门关、阴山、楼兰等
事 景物 大漠、黑山、孤城、长云等
物 意
器物 戈、矛、剑、戟、旌旗等
象 乐曲 羌笛、胡笳、《落梅花》等
人物意象 胡、羌、单于、征夫等
2.景物特点: 雄奇、壮阔、奇寒、荒凉等 3.情感基调 豪迈、悲壮、苍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