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理性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员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有利于更新教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员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则在于课堂上教员忽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落后与僵化。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双方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

它主要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等联系的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教与学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以实践活动为先导,以任务完成为本位,借培植学员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过程。

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交给学员的过程,而是学员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只有当学员感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发生。

用建构主义“适应观”来解释学习动机,即“只要他们所构建的世界能‘进行下去’,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无法预见的或无法克服的问题,就绝对没有去学习任何别的东西或理解任何不同东西的理由。

”按照这一动机观,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实践需要。

目前,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员先学习理论,然后再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仅使学员在理论学习时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先期准备,而且由于学员没有对今后从事职业真实情境的体验,导致了他们根本
无法“适应”新的实践情境,也无法激发他们对理论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员仅有的一点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外界的“强迫”即考试不合格毕不了业,客观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脱节”。

因此,在安排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把实践环节放置到理论学习的前面,即可以利用实践课或是假期到基层部队代职的时机,安排即将开设课程的实践内容,让学员在实践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学习具体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教员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员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

这样可以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能够在理论的学习中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以学员个体的经验和认知方式为教学起点和教学资源,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
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认知前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

所谓认知前行为,就是学员原有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是学员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完全忽视了学员已有的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教学完全由教员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没有任何针对性,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

构建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员实施知识的“填灌”,应该重视学员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员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

即在教学中,不是让学员“削足适履”,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学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

只有适应学员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员的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三、转变课堂管理策略,鼓励学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课堂管理是指教员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
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采取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有助于激发学员潜能的释放,引导学员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活化学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今天,在新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就成了必然。

构建主义学习观对课堂管理策略作了科学的诠释,认为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教员、课本或知识本身,而是学员。

只有宽松的、愉悦的而非“规则性”的课堂,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发挥每个学员的潜能。

长久以来,军队院校的教学与管理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整齐划一为特点,说话做事走路都要有规则。

这无可非议,但由此形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的思维定势,就容易使学员形成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性格。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员和学员的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让学员尽量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给他们创设一种广阔自由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的兴奋点定位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抑制学员各种顾虑。

也就是说,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机会和情境满足学员对个性张扬的需求,允许学员存有不同的看法和创意,要重视学员个体对所获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不同学员的个性观点在开放、动态的交往中得到升华。

教员对课堂的组织作用,在于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员活跃而不混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未来警官不是机械执行任务的“机器零部件”,而是极具创造力的活生生的、高素质的“人”。

总体上,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当今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生长点。

因此,我希望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研究,以使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11.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