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中美案例的比较研究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一、案例背景描述:在学校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卡壳,缺乏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他决定引入抛锚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过程:1.引入:教师选择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个人从A地走到B地,若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行进距离的一半,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抛锚:当学生遇到困难而无法继续思考时,教师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抛锚”,例如:“小明认为每天行进距离的一半太慢了,他想一次增加1公里,这样会快一些吗?”这个“抛锚”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法。
3.探索: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或引导思路,但并不给出确切答案。
4.发现: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和思考,发现每天行进的距离构成一个等比数列,进而可以利用数列求和公式来计算需要的天数。
他们逐渐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开始解答问题。
5.总结:在学生们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的比较和分析,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散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很重要。
6.拓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的$\frac{3}{5}$,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是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到答案。
此外,学生们也逐渐发展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抛锚式教学设计
抛锚式教学设计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设计风格日新月异,“抛锚式教学设计”更是最近几年受到广泛认可,受到众多教育者和教育行业的重视。
抛锚式教学设计(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场景,引导他们在技能、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发展。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总结和概括,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推理和检验等方式系统地进行思考。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一下几个部分:首先,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对学生提出具体挑战,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调查分析。
其次,让学生组织团队,开展合作调研,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情境模拟,引导学生把握抛锚式教学的脉络,并参与实践活动。
最后,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获得的数据,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抛锚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洞察力、视野和思考力,让学生能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与时俱进掌握新知识。
其次,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此外,抛锚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由此可见,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设计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借助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学校、机构课程还是家庭教育,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均衡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提倡学习中“探究、实践、发现”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应对现代社会变化与发展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
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教学模式与国外的教学模式对比
我国教学模式与国外的教学模式对比学校教育中,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来看看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我国的教学模式有什么不同吧。
国外的教学模式第一,程序教学:代表人物:斯金纳观点:1.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行为结果2.教学过程主要是强化学生好的行为结果程序学习的处理方式:一种是直线式:先小步子进行教学,看学生的反应,及时反馈情况,自定步调学习一种是分支式:比较复杂。
学生在被呈现若干信息之后,即要面临多重选择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便进入下一个信息系统,如果回答不正确,则给予补充信息。
第二、发现教学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和杜威,旨在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主动探究。
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处理问题。
第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他认为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主要方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第四,暗示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洛扎诺夫,说:通过各种暗示(如:言语暗示、眼神暗示、动作示意等)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活动的教学。
操作模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
第五,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时间,以便于他们掌握,代表人物是卡罗尔、布鲁姆,具体操作是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通过者加深学习未通过者补习,进入下一单元,总结测验。
第六,范例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是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并逐步体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就是举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学习。
)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第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教师是引导者,使学生得到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罗杰斯。
确定帮助的情境;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第八,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一个是根据确定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来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者。
操作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学生先前知识和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
以下是关于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的一些重要步骤和方法:1.确定学习目标:在设计抛锚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并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3.提出问题: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4.提供资源: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资源,如书籍、资料、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展开思考和独立学习。
5.引导学生:在学生开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6.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7.评估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践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而言之,抛锚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课程每个模块的测评试题及答案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课程每个模块的测评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教学媒体具有表现性、受控性、重视性、接触性等特征,以下关于教学媒体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教学媒体的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给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2、根据学生以前的试卷,发现学生在听力理解部分的平均得分比较低,这属于学习者分析中的(初始能力分析)。
3、在一节数学课上,刘老师没有直接引入教学内容,而是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两个学生路上相遇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对多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此处,刘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启发式教学)。
4、王老师下周一要去别的学校讲课,讲课的环境中有多媒体计算机,因此王老师打算自己制作一个课件,用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请问,这个课件属于以下哪类课件的范畴?(助教型演示课件)5、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伯利克里这个人物,下列促进小组讨论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多选题1、在对于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一般分析哪几方面的特征?(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
)2、有关教学评价的功能,王老师有如下认知,正确的是。
(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学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好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相对调慢或调快学习进程;被评价者还可以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3、您计划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20%的平时课堂表现+40%的上机操作情况+40+的笔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请问,下面有关您使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是非题1、课件制作中,如果涉及到图像,且大小需要控制在10~200KB之间,一般使用JPG格式。
(对)2、与考试相比,档案袋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感,有利于更全面地评价学生,也更简单更省力(错)。
模块一测评一、单选题:1、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尽量对学生加以鼓励)。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许多备考的小伙伴都听过“抛锚式教学”的模式,但是大家都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今天本店铺就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抛锚式教学”,以及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的考点。
想要理解抛锚式教学,我们就要清楚抛锚式教学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抛锚,原本是指船抛锚,停止航行。
船要停止航行,把铁锚抛到水里,使船停下来。
在这里,我们把真实的事件或者问题形象的比喻成“抛锚”,以此为固定点,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解决问题。
清楚这一点以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考点。
1.别称和含义。
抛锚式教学,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
2.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使用的,而不是拿来就用的,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仅仅听老师讲解。
3.基本程序①创设情境(与现实情况一致或者类似)②确定问题(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③自主学习(教师把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只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自己学)④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完善理解)⑤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4.设计原则①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某一“锚”来设计②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5.模式运行原则①量力性原则,“锚”,也就是设置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水平等,创设学生可以接受的问题情境。
②整体性原则,课堂上创设的问题应该本着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老师在设置“锚”的时候要树立全局意识。
③启发性原则,教师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做给予者,而是要善于引导,选择适当的时机,提供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探究途径,让学生自主发现。
④发展性原则。
现代教育倡导终身学习,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人格、品德(与人合作、克服困难的意志等)的学习。
4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这是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内容时的教学设计,看看他是怎么玩转“抛锚式”的吧!在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任务:小明同学接受了妈妈的任务,即从家里出发到商场买小木棒,然后回家用小木棒搭拼图活动情境为线索,以故事的叙述方式,把学生“抛锚”在三个具体的真实情境中。
情境一:用FLASH动画课件展示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商场的“轻松与快”、从商场到家的“艰难与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谈生活中顺风与逆风的真实感受,然后引出学生需研究的问题1:小明同学骑自行车去商场买东西,家距商场6千米,去的时候顺风用了0.6小时,他估计按这样的速度原路返回将需要0.8小时,你能求出他在行程中所涉及的那些变量吗?情境二:创设小明骑自行车到了商场,来到了柜台前买小木棒的情境,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购物经验,需要获得那些信息?学生交流获得总价、单价和数量的信息及相互间的关系后,引出问题2:商场里有5厘米和7厘米长的两种规格的小木棒,5厘米长的小木棒每根0.8元,7厘米长的小木棒每根1元。
小明拿了12元钱去买小木棒,钱正好用完。
(1)问有多少种买法?(2)你能否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小明买这两种小木棒的数量只有一种?情境三:创设小明同学买好小木棒回家,要完成用小木棒搭建拼图的任务,可是这个任务稍有难度,请同学们帮他出主意的情境,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又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问题3:小明用规格为5厘米、7厘米长的小木棒为边长搭等腰三角形(1)能搭出哪几种形状的等腰三角形?请画出图形。
(2)现有5厘米长的小木棒5根,7厘米长的小木棒4根,全部用于搭如图甲、乙两种非等边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搭几个?(3)如果现有110根5厘米长的小棒,100根7厘米长的小棒,全部用于搭甲、乙两种等腰三角形,可以各搭几个?在“抛锚式”教学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往往产生于学生有趣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并有自己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在教学中,抛锚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经典案例来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数学困惑。
小明是一个数学课上的学霸,但是最近他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困难。
他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总是在某一个步骤卡住,无法继续下去。
老师发现了他的困惑,并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来帮助他。
首先,老师让小明描述他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小明说,他在进行一些复杂的运算时,经常会忘记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则,导致无法继续下去。
老师听完小明的描述后,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小明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小明思考,你在解题时通常会忘记哪些数学规则?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些规则?你有没有尝试过其他的解题方法?通过这些问题,小明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老师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复习数学基础知识,每次做题时仔细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明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抛锚式教学的优势。
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小明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指导和支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抛锚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抛锚式教学正是一种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经典案例。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抛锚式教学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的。
首先,抛锚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抛锚式教学则不同,它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其次,抛锚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此外,抛锚式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抛锚式教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往往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并且更加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因此,抛锚式教学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经典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借鉴抛锚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Anchored Instruction),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中美教育创新模式对比研究
中美教育创新模式对比研究教育创新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对比研究成为常态。
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教育创新方面也有着诸多不同的模式和经验。
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教育体制、教学内容、评估方式四个方面对比研究中美教育创新模式,以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师生关系中美的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在中国,老师被视为“神”,学生在上课时需要保持严肃,听从老师的安排。
而在美国,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亲近,老师更像是学生的导师或者顾问。
学生可以随时和老师交流,并且教师会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
这种平等和亲近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对于教育创新来说,中美的师生关系都有其优点和弊端。
中国的严肃和尊重可以更好地保证教育的权威性和规范化,但也容易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而美国的平等和亲近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创造,但如果老师过于放任,也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中美教育创新模式的关键所在,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十分集中,教育资源由政府集中配置和管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也十分统一和规范。
而美国的教育体制则更加分散和多元化,每个学校和地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进行管理和课程设置。
这种差异在教育创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集中管理可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整体规划,但如何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鼓励教育创新,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而美国的分散管理和多元化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和学校的需求,但也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和质量的不同。
因此,在教育创新方面,需要综合考虑集中和分散的优缺点,寻找到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中美教育创新模式的核心所在,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着学科知识和考试要求展开,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
结合美国教学案例解析抛锚式教学
工 作 者 的 问题 。
二 、 么 是 抛 锚 式 教 学 什
从 上 面 我们 介 绍 的 两 个案 例 来 看 , 锚 式 教 学 的 学 习 抛 与 教 学 活 动 大 都 围 绕 某一 “ ” 设 计 。所 谓 “ ” 般 是 有 锚 来 锚 一 情 节 的 故 事 . 且 故 事 的设 计 要 有 助 于 学 生 的探 索 。抛 锚 而 式 教 学 的 主 要 目的 是 使 学 生 在 一 个 完 整 、 实 的 问 题 情 境 真 中 产 生 学 习 的需 要 . 通 过 镶嵌 式 教 学 以 及 学 习 小 组 中 成 并 员 问 的 互 动 、 流 , 借 自 已 的 主动 学 习 、 成 学 习 . 身体 交 凭 生 亲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5期
( 第 1 5期 ) 总 3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社 版 )
J un l fM u a ja g No ma ie st o r a d nin r l o Unv riy
NO.5, 200 6 Tot lNO.1 5 a 3
近 些 年 来 . 育 界 越 来 越 重 视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 极 力 教 并 倡 导 发 挥 学 生 在学 习过 程 中 的 主 动性 、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积 使 学 生 真正 成 为 主 动 获 取 信 息 、 极 建 构 知 识 的 主体 。 学 生 积 自主学 习 , 称 为 自我 导 向 式 学 习 或 自我 指 导 式 学 习 . 早 又 最
验 从识 别 问题 到 提 出 问题 、 决 问题 的 全 过 程 。总 之 , 锚 解 抛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抛锚式教学案例二、案例1.创设情境讲述真实事例:1902年10月的某一晚,巴黎一位牙医家被盗,小偷偷了很多古董,打破玻璃柜,并且打死了闻声捕盗的男佣。
神探伯蒂隆到达现场检查之后,小心地带走了现场的玻璃碎片。
经过对碎片上发现的指纹的仔细研究、对比,很快从原有的“罪犯档案”中找出了凶手。
这是第一次利用指纹分析而破获的重要案件,深受刑事学家的重视。
简单分析:利用指纹进行鉴定的好处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即指纹人各不同,具有惟一性。
而且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从怀胎4个月起开始生长,出生到死亡均一样。
因此,指纹检验成为身分鉴定的好方法,被我们广泛应用。
三、案例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全日制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课例。
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建构主义提出的抛锚式教学方法。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以犯罪案件为引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神秘而严肃的情境。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案件侦破情节中,当听到“神探根据玻璃碎片上的指纹迅速找出了罪犯”时,在由衷的钦佩神探的神奇的同时,又不禁产生疑惑:神探是如何从玻璃片上提取指纹的呢?为何根据指纹能迅速找到罪犯呢?此时,教师及时抛出本课的中心问题(即本课的锚):“指纹检验有哪些方法呢?其化学原理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动力强。
其次,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自主查阅,相互论证确定实验方案。
在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下,合作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原理正确性。
学习过程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结合实验现象的效果评价,进一步提炼相关化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我在美国教中学》是方帆先生在美国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方先生以一个前沿教育者的视角,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读者,特别是国内教育界的人,介绍了美国教育的众生像。
虽然方先生在《序》中谦虚地写道“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头大象,我的这本小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部分的‘身体’”。
但笔者认为这本书足以让众多读者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足以让一直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的许多读者心明眼亮。
通过这本书,读者既可了解到美国教育的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在母语教材编排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母语英语的时候,课程都是把历史和母语配合在一起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学生理解作品帮助很大;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并且学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选课指导,等等。
又了解到美国教育并不是处处鸟语花香、自由自在,比如美国的作文教学和评价体系重在“八股文”训练方式,这种作文训练不仅规定文章的种类,而且规定文章的格式,从小学高年级写第一篇文章开始,一直到大学最后一门英语课一直在做,包括托福考试、GRE考试,甚至SAT考试中都规定八股文写作为必考内容,等等。
不过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方先生在美国教《荔枝蜜》的课堂实录,读它时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的《再别康桥》的案例。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的联想,使笔者很想借本文比较一下两位专家在教学中处理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一、课例简述(一)方帆在美国教《荔枝蜜》方先生教学《荔枝蜜》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环节:1.在新课开始时,教师用幻灯出示了三个学习目的:(1)新课文的作者;(2)预习新的课文;(3)新课文的讨论。
然后让学生确定是先了解作者,还是先了解课文。
2.在学生确定要先了解课文后,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学习目的——预习新课文。
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把值得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
3.各小组把问题通过电脑传给教师,教师通过投影投在白板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常识性问题加以解决,如第一组提出的“同志”和第二组提出的“公社”问题。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引入抛锚式教学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抛锚式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抛锚式教学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抛锚式教学案例。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来学习语文知识。
在教授科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
抛锚式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要求案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抛锚式教学案例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确保案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实施抛锚式教学案例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抛锚式教学案例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抛锚式教学案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抛锚式教学案例引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老师将知识点一一讲解,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参与型的、探究型的、自主性强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详细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案例背景某高中物理课程中,一位老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
该老师认为传统的讲解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点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决定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
二、案例实施过程1.确定主题首先,该老师确定了本次授课的主题——“牛顿第三定律”。
他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相关信息,并准备了多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2.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该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在地上跳起来时,为什么你会落回到地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接着,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人在水中划船,他们用力划动桨时,为什么船会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3.组织小组讨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该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负责人来记录讨论结果,并向其他小组汇报。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积极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
4.展示结果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该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进行口头汇报。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总结归纳最后,该老师总结了本次课程的内容,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案例效果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该老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更好地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其次,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汇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最后,在问题解答环节中,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中学英语写作实践探究及案例分析——基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抛锚式
多 困 境 与挑 战 在 我 国 中学英 语 写 作 中一 般 以 教 师 讲 解在 先 为 主 学 生 多 为 课 下完 成 写 作 内容上交 辅 以 教 师批 改备 注 为 主 的 写 : 作 教 学 模 式为 主要 中学英 语 教 学 模 式 导 致 以 下常存 的 几个 问题 ; 学 生 写 作 兴趣低 内容 贫 乏 写 作 成 果 及 教 学过 程 效率 低 师 生 及 学 生 之 间就 写 作过 程交流少 训 练少 反 馈 少等 ; 教 师评 价 不 能达
te
p 3 Pr
e s e n
t
a
ti
o n
, ,
利 用 课木 及 网 络 放 词人句 中进 行教 学 杜绝 孤 立背 单 词及 冰 冷 背 单 词 让 学 生 自己 对 知 识 点 及语 法点进行 归 纳 急结 以 开 启 思 维 实现学 生 为 中心 这 一 教学 特 点 s t e p 4 P r a e t i e e (学 生 操作 活 动 )
,
、
生 活 中 意外 伤 害或突 发 性疾 病无 处 不在 学 会 更 多 的 急 救 常 识对 学 生 来 说 是 很有 必要 的 同学们 通 过 木节 课 《iF 暇 iA d 》 的学
习 你们想 不 想 了 解 更 多 急救 常 识 ? 1 什 么 是急 救 ? 怎 样 辨 别 伤 情 ? 怎 样采 取 急救 ? 不 正确 措 施 是什 么 ?
, ,
。
。
,
,
,
。
,
。
,
。
,
J
。
St p 7 C l id a t i o n a n d S u 。 1 让 学 生 来 做课 堂小 结
e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缺点(3)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缺点(3)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四、的优点从概念,步骤到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的一些优点。
优点:(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下来确定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资料的收集与获取以及加工处理都需要学生亲自进行,这就大大的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在运用进行教学时,老师往往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能明白或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现实用处,就像如果想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锯子,教学就应该把问题锚定在建筑一座房屋这样的问题中,这就不但使学生知道如何操作锯子,也知道了学习锯子的意义和动机,这是受到建造一座房屋这样重大事情的吸引,是知识为什么有用的意义和理由。
五、的局限性(1)教师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一个开放、逼真的问题情境中识别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老师引导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
可是对于相关教学内容,不可能只是确定出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确立不一样的问题,而老师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那么老师在引导时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给老师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一个传授者了,而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
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2)评价方面对于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能通过专门的测试来决定,而只能是老师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会有老师很多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而且老师也不可能随时都观察得这么仔细,对于一些隐性的知识也不是观察就能发现的。
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教学案例(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抛锚式教学案例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的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片段:教师自己写作文《我的同学》,记叙的是他大学时同宿舍的以为同学。
学生传阅,准备讲评。
教师布置讲评任务:下堂课首先由每个小组推荐的两个代表对教师的文章作评价,之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这篇文章发表个人意见。
小组评价上课后,四个小组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第一小组两位代表对教师的文章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人物事件写的很真实,读后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使人产生对大学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二组代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老师描写自己同学全是一些小事,应该选择一些更能反映大学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写,而且文章中还有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的话语。
三组学生······;四组学生······个人评价四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激起在座同学的发言欲望,大家按耐不住,争相发言,有的提出对这篇文章的其它看法,有的表达对刚才发言同学观点的不同看法,有的谈读后感,有讨论、有争辩、有笑声,气氛十分热烈。
总结提炼离下课还有5分钟,教师回到讲台,要求大家总结一下写好记叙文的要求。
同学们很快总结出写好记叙文的四大要诀:选题:写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内容:健康积极,真情实感结构:详略得当,虚实结合语言:符合人物性格,不口号化、概念化教师布置作业:《我的···》。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抛锚式教学例子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抛锚式教学例子“问题解决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在每节课中,问题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
2)怎样进行问题解决教学?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必要时给一些提示;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核心。
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3)“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解决: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跃向结论的倾向,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4)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产生和执行,首先取决于概念是否清楚。
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的训练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动态的,当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最值有了初步的正确的理解以后,在具体的应用中,不但巩固原有的理解,并且会达到新的高度、深度的理解。
5)能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学生的智力基础、认知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原有数学知识基础也很重要。
但是教学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精选“好的”问题,铺设合适的坡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好的”问题、合适的坡度和良好的氛围创设过程中,把握“量”的度、“强”“难”的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总第150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
2008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50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中美案例的比较研究乔连全1,高文2(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361005;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在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的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之下,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本文以源自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匹波迪学院开发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和产生于我国本土的数学基地教学为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内容、特征及实际运用情况。
关键词:基于问题;抛锚式教学;比较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08)03—0153一09在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的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之下,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概括而言,抛锚式教学是约翰・布瑞斯福特(JohnBransford)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CognitionandTechnologyGroupatVander—bilt,简称CTGV),后更名为学习技术中心(TheLearningTechnologyCenter,简称LTC)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锚”的设计,所谓“锚”,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
并且,由于“问题驱动”和“问题生成”是该模式的主要策略,所以我们将其命名为“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
本文以源自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匹波迪学院开发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和产生于我国本土的数学基地教学为例,较为详细地阐述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内容、特征及实际运用情况。
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一、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简介贾斯珀系列包括以录像为载体的12个历险故事(包括其他录像制品,附加材料和教学插图等):12个历险故事分别属于四类:(1)复杂的旅行计划制定;(2)统计学与商业策划;(3)几何;(4)代数。
其中每一类别包括三段历险故事。
历险故事的难度是有区别的,根据表1从左到右的顺序,难度依次递增。
所有故事都以发现和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都是按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推荐的数学课程标准而设计。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推理、数学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学与历史等方面互动提供了丰富多重的机会。
贾斯珀以其真实、巧妙的设计赢得了学术领域的认可,对此有人指出“综观所有的作品,与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课程标准中的观点达到最完美结合的——包括数学推理、小组合作、与真实世界相联系等要点的,当属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
总之,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是融合学习的建构性、协商收稿日期:2008—01—29作者简介:乔连全(1974一),男。
山东德州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文(1944一),女,上海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生性以及实践参与性为一体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
表1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贾斯珀数学问题解决系列类别12段历险故事雪松河之旅(Journeyto邦尼牧场的援救(Rescue争取选票(GetOutthe复杂的旅行计划制定・CedarCreek)atBoone’SMeadow)Vote)巨大轰动跨越断层一个好主意统计学与商业策划(TheBigSplash)(BridgingtheGap)(ACapitalIdea)成功蓝图(Blueprintfor大圆圈比赛(TheGreat几何直角(TheRightAngle)Success)CircleRace)聪明地工作(Working科米的赛车(Kim’s将军的失踪(TheGener.代数Smart)Komet)alisMissing)二、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的设计特色分析(一)众多数学知识与不同类型、水平的问题相联系,构成便于建构工具性知识的实习场贾斯珀系列以12个历险故事形式出现,并运用录像、影碟及计算机软件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
这些故事既有复杂的旅行计划,也有商业策划;既有解决与身边问题类似的设计操场的任务,也有考虑政治选举等一些政治性事件,数学学习就是镶嵌在这样一些具有真实性背景的实践参与活动之中。
不过,正如设计人员所说,贾斯珀不是一部故事片,而是一种挑战,是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一些有趣挑战,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在设计中镶嵌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贾斯珀作为支撑数学学习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问题解决在推动学生进行建构性、协商性以及实践参与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从下面展示的历险故事(制定旅行计射与商业计划)中就可发现,在设计这一数学学习环境中问题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出设计者对问题及其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新理解。
表2制定旅行计划与商业计划历险故事设计说明“争取选票”百万富翁特伦顿(Trenton)提出要把过量垃圾投到坎伯兰郡河的威胁,贾斯珀按报社指示采访特“争取选票”(GOV)有多个对象、多条路线、两种伦顿。
以调查该事件。
在那里他遇到了市长候选人交通方式、四种速度、两项燃油考虑、多个时间限克莱顿女士(LenoreClayton)。
克莱顿获胜的关键制.以及预算限制,尽管运算比其他问题并不复杂,是,保证支持她竞选的选民尽可能多地到达现场。
但多项数据以及众多对象的存在要求学生考虑对不克莱顿的孩子Tracy与Marcus正帮助母亲进行竞选。
同目标进行安排,识别策略、组织数据、列出最佳在选举前两天,克莱顿女士的竞选经理因生病不能的代数方程。
有多个可行的路线。
巡回演说来运送选民。
学生们面临的挑战是帮助适合七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使用。
Tracy与Marcus,以运送尽可能多的选民到竞选现场。
“跨越鸿沟”来自Trenton周边的八名高中生,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两名管理人员面临一项挑战,需要为某这既是一个数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包括一项目制定可行性建议。
该项目主要保护受威胁的人口调查以及4种取样。
每种运用不同的取样方法。
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并造福于周边社区。
建议的征必须要满足学生的时间要求。
根据学生对环境认识集将进行全国竞争。
获胜者可获得5000美元赞助。
的不同,可以有几种解央办法。
适合六年级及以上学生需要发动全校60%的学生成为项目的志愿者。
年级的学生使用。
通过寻找有价值的项目,学生学习统计概念并了解周边环境。
表2根据WWW.jasperweb/TirpChatr-theAdventuresofJasperWoodbury.hun改编。
从表2可见,贾斯珀系列有着真实而丰富的背景,不像传统应用题那样仅仅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期乔连全,高文: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155以及所需要的几个数字,这些故事的设计都是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难度水平的问题把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引发学生积极学习、建构性学习。
又因为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存在(至少需要14步的推理、运算),所以合作显得必须而自然。
这些故事场景事实上组成一个个“实习场”,在这些不同背景实习场中建构的知识是作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
因此,贾斯珀系列的设计能促进学习的建构、社会协商以及实践参与,可以说充分发挥了问题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功能、交往功能以及实践功能。
不仅从其设计当中,而且从教学要求中也同样可以体会到问题解决在促进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教学中系列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事建构性、协商性学习传统的数学学习环境往往是贫乏、封闭的,学生以掌握某些原理性的数学知识为目的,往往被动、消极地接受某些现成知识。
在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事主动性、生成性学习,建构可灵活迁移的数学知识,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了问题在支撑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及其作用可用下表展示(以“邦尼牧场的援救”故事为例):表3:贾斯珀系列教学中的问题导引性学习问题类型问题内容问题作用热身问题你们有没有参加过野营?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驱动性的提问与起激(启动性问如果你们遇到贾斯珀的情况怎么办?活作用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将要你们的任务是给出所能想出的最佳方法来营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题)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并形成自己的救受伤的鹰正规知识。
把鹰救到坎伯兰市的最快方式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包含至少14步的推理、要用多长时间?运算。
这种设计在于使学生一开始就面临一本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方法启发学个高级问题,然后运用自上而下的策略来产(essential生着手解决问题:生必要的子目标以取得最后结果。
这可以锻problems)你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什么事情最炼学生形成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自为重要?上而下的学习过程既可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技能(如数学运算规则与事实),同时使学生片中哪些东西值得你思考,其他呢?能感受所学技能和它的应用。
从坎伯兰郡到邦尼牧场,飞行中若遇每小时4类似性问题英里的逆风。
且一直持续,那能顺利完成任帮助学生发展灵活的知识表征,促进知识迁(analogprob—务吗?移;若遇到每小时10英里的逆风呢?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镶嵌在贾斯珀历险中lems)如果飞机的耗油量发生了变化,如3加仑/小的关键数学原理时,1.5加仑/小时,那么能否救那只鹰?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设计Lind.帮助学生在历险与思维之间建立联系并学会(extensionbergh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贾斯珀问题解决系规划发生在历史与当前的事件,即帮助学生列的附加材料中包括Lindbergh横越大西洋的将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中的学习经验运用到problems)真实世界中。
从而形成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历史性录像)能力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可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其他拓展性科学、生物、历史、语言的学习中。
学生们问题可以讨论鹰和其他身处险境动物的保护问题以准备他们下一步的研究从表3可以发现,教师通过启动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解决贾斯珀挑战性问题。
本质问题的提出,则重在引导学生利用影片中蕴涵的数据解决问题。
这类问题的提出、解决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提出必须解决的子问题。
类似性问题的设计旨在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生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们是重新借用录像中的环境、角色和目标,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值而设计的,从而把问题不断向前推进,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