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新闻访谈阅读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新闻和访谈》ppt
竹的典故 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 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个人相与 友善,游于竹林,世称________。宋 代苏东坡曾说:“可使食无肉, ________;无肉令人瘦,________。”
1
郑板桥在题画诗《竹石》中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 郑板桥《画竹别潍县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 袖寒。写取一竿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体现了什么主题?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 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 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 注会损害学者。
7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 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 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 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 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 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 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 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 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 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8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的 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整合。这篇访谈在记者的提问 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 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 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 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③媒 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4
课时跟踪练24(60分钟72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送项判官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鸣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 ①泥滑滑:鸟鸣声。
②青衿:学子的服装。
③白璧招:以白璧聘请。
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楚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解析:“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颔联写的是送别时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之景,这些都是动景,并没有静景。
答案:C(2)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干可知,题目问的是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其的祝福。
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到与此相关的诗句,从诗歌内容来看,答题区间为颈联和尾联。
然后再对此两联进行分析,留意其中所运用的典故,从“千里来非白璧招”可以看出,项判官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因白璧聘请,由此可看出其为官廉洁,不贪图荣华富贵。
尾联的意思为“握手祝福你能好好加餐,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由此可知,作者祝福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当。
答案:①不贪图荣华富贵。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访谈试题及答案
一、访谈背景
本次访谈旨在了解学生对高考语文考试的准备情况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的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即将参加高考。
三、访谈问题
1. 你是如何准备高考语文的?
2. 你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3. 你在学习语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4. 你有哪些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5. 你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哪些题型最难?
四、访谈答案
1. 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练习写作来准备高考语文。
同时,我也注重对古文的学习和理解。
2. 我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阅读理解和写作。
这两个部分不仅能够提高我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学习语文时,我遇到了一些古文的理解和记忆上的困难,但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4. 我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包括:多做阅读理解练习,积累词汇,以及多写作文。
此外,我还经常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5. 我认为高考语文考试中最难的题型是文言文阅读和作文。
文言文阅读需要对古文有深入的理解,而作文则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访谈总结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在准备高考语文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学生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学
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
新闻访谈(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含访谈》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附参考答案)(满分:137分时间:90分钟)一、[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高三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四、关于访谈的技巧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 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 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 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 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 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 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 手段。而这正体现了访谈的技巧。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A.在公众眼中,陈丹青是一个作家,他的文字里充满
了“存在感”。但是,他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
B.暌违 5 年,陈丹青才推出了三本新作,而且大多为 应酬之作,这说明他现在“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有意放
慢写作。
C.写作是陈丹青的爱好,他在写作上的态度积极、认
张莹琦:您说过,每个人初出道的作品此后不可超越, 您至今画不过您的初作。那您会因此有失落感吗?现在画画 的状态是怎样呢?
陈丹青:我比年轻时画得不知好多少,这才羡慕少年时。 画画的心态则一点没变。画画、写作,不必心态,那是让你 自动安静的勾当。
张莹琦:看自己 25 岁时的自画像,您形容“装大人、扮 成熟,脸上分明有野心”。现在再看您 60 岁时的自画像,有 什么野心是已完成或者淡泊的?还有什么是未完成的、感到 遗憾的?
陈丹青:半数野心其实是妄想,我从未停止妄想。一切 艺术都是热情,都是痕迹。不要听信艺术家说自己淡泊。真 的淡泊,别弄艺术。
张莹琦:您日常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最近忙些什么 呢?
陈丹青:画画,写稿子。当事人很安静,旁观者很乏味。 你去裁缝铺或厨房看看,就是我每天的样子。最近我在忙木 心故居纪念馆的无数杂事。年初偷空画了六十岁的自画像。
陈丹青:那是客气语,诸位听不出,丧失兴味,只因当 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 的书,会影响一辈子,说难听点,是偏食症,说好听点,是 口味刁。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 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鉴赏访谈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鉴赏访谈技巧访谈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
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的,提问者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
而读者在阅读时要着重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面向内心的写作》张元珂的提问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关于访谈技巧常见问题(一)访谈的基本要求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向内心的写作张元珂:作家们善用、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为,无论采用经验视角,还是使用回顾视角,都可以给予叙述者较大的自由,可灵活处理时间、空间、距离、话语等小说艺术问题。
而据我观察,你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你是有意避开这种流行方式,还是有另外的考虑?计文君【注】:第一人称我的确用得不多,但也使用过,《想给你的那座花园》用过,去年的两个中篇小说《无家别》和《卷珠帘》,很凑巧,都是用的第一人称,这三个中篇里有两个“我”都是中年男人。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很多,的确像你说的,但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容易让小说陷入一种“独语”的状态。
我一般不愿意我的小说用这种腔调说话,除非题材需要。
像我前面提到的《想给你的那座花园》和《无家别》,讲的是两个被世界驱逐的不断退守的中年男人,而第一人称叙事的独语状态,可以强化主人公的孤单和无助。
我希望我的小说“众声喧哗”,给予人物尽量多的可能性。
这大概和我的小说观念有关,小说是对人的可能性的探索,小说的语调应该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而不是真理在握的。
我喜欢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互为镜子,一个人物的自我认知和周围世界对他的判断互为对照,我很喜欢这种“菱花交相看”的效果,显然单纯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访谈阅读》专题复习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尝试答题] 过程:缘起(几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相关记 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
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 “对外开放的见证”。(意思答对即可)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哪些看法”已明确此题属“考查访谈观点”题 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首先将受访者和访谈对象分开。
态度 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二)访谈中的提问技巧
技巧 趣问 直问 推问 旁问
特点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 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 来。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 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 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把握访谈 观点“四 注意”
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 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 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所作回答的 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 基本倾向的必由之路。
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这 需要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说的文字进行归 类合并,从中找出观点所在。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概述”“过程和结论”等关键词,提示此题属于 “考查访谈内容”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首先将受访者和访谈对象分开。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和访谈
a.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 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b.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 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c.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 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d.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e.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
(3)新闻背景的作用 背景,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 条件, 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常穿插在主体部分, 也穿插在“导 语”或“结语”之中。新闻背景的主要作用有:①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 托;②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③使新闻事实充实丰满,解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揭示了事物的意义,突出、升 华新闻主题;④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内涵,有助于读者读懂新闻,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厚度, 使其更具可读性。
命题法 1 新闻的语言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 新华社长沙 7 月 15 日电(记者 刘良恒)在 3 岁幼童周周即将被渣土车卷入车轮下的那一刹那, 年仅 12 岁的小女孩周美玲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从车轮下救出了他,自己却因此身负重伤。 在雷锋家乡长沙市,“小雷锋”周美玲的这一事迹被人们争相传颂。 5 月 22 日傍晚,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戴公桥村,美玲吃完晚饭陪妈妈胡金华出门散步。 当走到一个丁字路口时,美玲看到小男孩周周正横过马路。不巧的是,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正由西 往东疾驰过来。周周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还在一个劲儿地往前跑,眼看就要被大货车撞上。 就在这危急时刻,美玲飞快地冲向路中间,奋力将周周往回扯。两个人摔在一起,她紧接着用力将周 周推向路边。周周被推到安全地带,躲过了一劫。 此时,渣土车司机已经紧急刹车,可巨大的惯性让车子停不下来,撞上了来不及爬起来的美玲。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时跟踪练25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
“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解析: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答案:B★(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
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美景象。
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
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塞外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5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新人教版
任务突破练二十五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寒食还陆浑别业[注]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此处消闲度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景,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做一名山野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2.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守睢阳作张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唐代爱国将领。
安史之乱爆发,他力守睢阳。
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后来粮尽城陷,张巡英勇就义。
本诗作于城将陷之时。
②鱼丽:古代阵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首两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诗人忧心如焚,其满腔爱国情怀清晰可见。
B.三、四两句,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又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C.“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为唐军广大将士画像。
“犹”“更”出神入化,成功凸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毅。
D.诗歌叙事简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中间八句,每两句均构成对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考点25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传记)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考点25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图表信息及任务传记类阅读近两年来,新高考的信息类阅读主要选择论述类文本为命题对象,但信息类阅读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包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命题日益灵活的当下,实用类文本也应纳入复习备考的范围。
其中新闻类文章作为新教材的独立单元包括人物传记,人物通讯等体裁文章作为作为轮考点不应被忽略。
新闻类文章的选择题跟论述类做题思路是一致的,这里重点针对新闻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目进行概括梳理分析。
考向一新闻类图标信息类【真题再现】(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
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
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
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
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
2023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含答案)
专题29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
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
祝平安!”该短信截图瞬间在网上刷屏,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生在华夏,被照顾得太好了!”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小时抵达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
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
“翼龙1”是翼龙系列无人机中的首个型号,可应用于灾情监视、大气研究及气象观测、地质勘探及土地测绘、环境保护、农药喷洒和森林防火、缉毒和反走私等民用及科学研究领域。
在“翼龙1”的基础上,“翼龙2”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机体扩大及气动布局优化,并换装了推力更强的中国国产发动机,提高了实用升限、速度和续航等一系列指标,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
而本次应急救灾的主角——“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则是在“翼龙2”无人机系统基础上,针对灾害探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任务研制的大型救灾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不仅包括人们最直观可见的无人机飞机本身,还包括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
在无人机升空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相关系统会紧密监视并进行指挥。
据翼龙系列总设计师介绍,“翼龙2H”系统由无人机、地面控制站、保障系统组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5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
课时跟踪练25 正确运用词语(含熟语)一、对点练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郭老头能吃饭”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望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特殊不便。
【解析】选B。
例句中的“能”是“擅长、擅长”的意思。
A项,能够,可以;B项,擅长,擅长;C项,能够,可以;D项,能够,可以。
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生活中你会发觉”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特殊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幻想”演讲竞赛。
【解析】选C。
例句中“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项,称呼说话的对方。
B项,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项,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D项,称呼说话的对方。
3.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和比方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A.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
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C.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
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解析】选B。
“精气神”原指人体内的元气、元神,此处指精神力气,为引申义。
A项,“主阵地”原本是战术用语,表示作战时主要占据的地方,此处用于修饰“育人”任务,为比方义。
B项,“新征程”原指自然意义上的征途,此处引申为发展的步伐与任务,为引申义。
C项,“井冈山”就是指江西省西南部的革命圣地,为基本义。
D项,“绊脚石”本指路面上碍脚的石头,此处用以比方阻碍前进的人或事物,为比方义。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任务突破练25 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任务突破练二十五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沁园春·送春[注]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
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
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
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
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
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
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
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上片结尾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2)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2)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五) 新闻访谈阅读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11月26日22时许,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大猫坡特大桥12#桥墩的塔吊轰然倒塌,从高空坠落的塔吊配重石如炮弹般重重击向西南成品油管道,躁动的汽油从管道破损处喷涌而出,瞬间形成面积约2 000平方米的流淌渗油区。
22时30分开始,武警、消防、公安和当地干部群众上千人的救援队伍陆续赶到现场。
挥发的汽油蒸气刺激着每个人的鼻孔,油气在周边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2%-7%,“只要一丁点火花就会发生闪燃爆炸”。
泄漏点北边不足30米处,是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沪昆铁路。
消防战士张郭涛和战友们立即设置警戒线,禁绝一切火源。
1月27日零时17分,沪昆铁路列车停止通行,接触网电力供给中断。
抢险救援指挥部做出一系列部署:马上封锁交通,关闭管道阀门,断电,拉网式入户排查,疏散、安置方圆3公里范围的群众……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迅速做出安排,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现场排险作业安全,确保沪昆铁路客货运输安全,坚决杜绝爆炸、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凌晨4时许,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1 350名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12时30分,抢险官兵们利用铜锹、木棍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防止汽油继续渗透并收集渗油。
2l时许,4条截油沟开挖完成,并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汽油渗透得到有效的控制,毗邻红枫湖水源的污染隐患完全排除。
按照抢险指挥部“先封堵再焊接”的要求,22时10分,开始采用包耐油橡胶皮加压法实施第一次封堵,没有将泄漏点全部封住,不具备动火焊接条件。
23时05分,第二次封堵,效果仍不理想。
28日4时30分,采用聚四氟乙烯棒和内衬耐油胶布加压的封堵方案,漏油点顺利实现临时性封堵,出油量明显减少。
6时许,指挥部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源头排除风险隐患。
焊接任务看似很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静电产生的火花都可能引燃四处弥漫的汽油蒸气,更何况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烈焰对泡在汽油中的管道进行焊接,难度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刀尖跳舞。
10时许,贵州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等人坐镇消防现场指挥平台,指挥焊接封堵作业。
100余名消防官兵进入漏油核心作业点利用高倍数灭火泡沫对焊接封堵现场周围10米范围进行覆盖。
10时20分,焊接抢修队员方大勇等4名焊工被固定在吊车挂钩上开始第一次明火焊接堵漏作业;不到两分钟,火焰如怪物狰狞腾起,作业失败。
13时16分,焊接封堵行动暂时停止。
“主要是泡沫水量较大,造成周围土壤不断渗油,使焊接过程中多次着火。
”安顺市消防支队警训科副科长彭小清时刻监视着作业动态。
为对汽油和火焰实施隔离,救援人员用石棉和不渗透材料对管道底部进行铺垫,并在泄漏点两端和底部浇筑水泥隔断。
17时41分,焊接堵漏作业重新开始。
焊接产生的火花一次次被液氮冷却,“22次!”一旁双手抱着带压泡沫枪的张郭涛默默数着扑火次数,“给我的命令是一秒钟之内必须将泡沫喷射出来,手都麻了,但是精神高度紧张!”19时50分,管道漏油点焊接完成第一道焊接,彻底切断漏油来源,周边油气浓度检测为零。
20点08分,指挥部下达铁路通车指令。
20时24分,现场响起欢呼声,第一列货运列车顺利通过事发地点,沪昆大动脉恢复运营。
11月29日零时,西南成品油管道贵阳—安顺段恢复正常输油,抢修工作完成。
此时,张郭涛和其余13位战友已在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采用了什么形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报道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坚守近50个小时,他们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
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篇报道的标题采用了正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
正标题“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了形象的比喻来突出当时抢险的危险之大。
副标题“贵州11·26 事故抢险救援”补充出重要新闻事实。
这样安排显得醒目,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
新闻标题有单式题、复式题等形式。
而本文用了复式题中的正副标题的形式,考生结合文章分析正副标题的内容及所起的作用即可。
2.①表明情况危急,时间紧迫。
②清晰显现出抢险救援工作的进展。
③表明抢险救援行动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体现了抢险救援队伍的坚守尽责之心。
④营造紧张气氛,让读者产生紧张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可以使叙述思路更加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文章中多次强调时间,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而两者加在一起,表明了抢险救援情况危急,行动时间长,任务重,体现了抢险救援队伍的坚守尽责之心。
3.①用客观的语言客观地反映新闻现场,以此突出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这篇报道全文没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没做主观评论,很客观地叙述了这次抢险救灾的全过程,突出了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特点。
②语言简明严谨。
文中的“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等句突出了新闻语言严谨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
本文语言具有新闻语言的一般特征——真实性、准确性、严谨性等。
考生只要结合新闻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4.奋斗在抢险救援第一线的他们,不顾生命危险,把生死置之度外,令人钦佩。
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一坚守就是近50个小时,让人感动。
正是他们的英勇奋斗,他们的坚守岗位,才为国家、为人民减少了损失,降低了危害。
他们的无私奉献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因为他们的坚守,人民的生命财产才有保障,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文,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整体的把握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发表见解。
只要观点正确,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迟子建谈简朴生活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海林(以下简称“海”)受访者:迟子建(以下简称“迟”)海:迟老师,我想听听您个人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简朴生活”的。
迟:“简朴生活”我觉得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有人望文生义,会讲“简朴生活”一定是在农村当中,其实在都市当中,都市人也有“简朴生活”的情感,它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内心渴望获得的一种情感。
要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更接近原始,更接近自然,更接近本真的生活。
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深居在纽约,或在欧洲一个古老的文化中心,你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忘记,哪怕在上述地方你喝一杯咖啡,和你在一个遥远的农村喝着一碗很普通的茶,我觉得性质是一样的,它是现代人一种内心的情感,渴望着向传统回归,找到心灵的一片净土。
海:您刚才提到了“简朴生活”,我们想知道您是因为个人的信仰、兴趣或习惯选择了“简朴生活”,还是考虑到当前社会现实,出于责任感而选择了“简朴生活”?迟:我觉得两方面都有,这和我的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我是从大自然中生长起来的,我在北极村出生,在那长大,在家乡我整天看到的是遮天蔽日的树,住在木屋里,整个大自然四季的变幻特别明显,从字面意义来讲,我确实是过着这样一种的“简朴生活”。
参加工作以后,我便开始写作了,我觉得最初的写作者只不过是实践了你过去生活的一个片段。
比如说我最早写的作品就是《北极村童话》,写的就是故乡的事,大黄狗、木房子、菜园,等等,包括我周围生活的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命运,这些很简朴的人,也是一种“简朴生活”,是自然地反映到我的作品当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1世纪之初,文学经历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变革,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一个作家更应该有特别清醒的认识,提倡这种“简朴生活”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对自己、对文学、对你的生活,都是一种关怀。
因为在这种时候,很多的东西都被标签化,世俗化了,而且出现了很多泡沫性的东西,但一个作家只要保持清醒独立的姿态,你会时刻警惕,你能分得出哪些是沙子,哪些是金子,你自然会有一种判断能力。
我只能说我从我早期创作和我早期的生活沿袭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和文学传统,到了今天,在各种利益和诱惑对文学冲击最大的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忽然觉得我过去的这些东西是值得坚持的,这种写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美好的,我当然会自觉地去做这样的事情。
海:那么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简朴呢?迟:我觉得这需要一个人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因为现代商业社会特别容易让人变得浮躁和虚荣,容易让人变得人云亦云,你要有一种清醒独立的姿态,保持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态,这种宁静是生智慧的,然后你才能在社会的污泥浊水中浮出来,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简朴生活”境界。
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去实践“简朴生活”和“简朴情怀”,它能够释放所有的生存现状带来的烦恼,也能够返璞归真。
哪怕你劳碌了一天,只有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可你回到拥挤的小屋,吃过饭以后,听上一段音乐,翻上几页闲书,在那种心境当中,这种放松也达到了“简朴生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