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课时练习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 课时作业 无答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课时作业无答案
3.4 世界的聚落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 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C. 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活动
2.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异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
D.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等
3. 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一般位于()
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
C.高山地区
D.丘陵地区
4.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 )
A.乡村与集镇
B.村庄与集镇
C.乡村与城市
D. 城市与集镇5.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
D.交通闭塞的地方
7.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习题
《世界的聚落》习题
一、基础题
1、“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2、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有()
A、沿海地区、交通方便
B、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
C、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
D、人口少,自然环境压力小
3、我国著名历史古城平遥和丽江古城,分别位于()
A、陕西省和四川省
B、江苏省和云南省
C、陕西省和云南省
D、山西省和云南省
4、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①地势平坦②土地肥沃③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6、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7、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
8、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中关村
9、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C、风俗习惯的差异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10、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地理课件】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练习题含2016年中考题(带答案)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 练习
编号:dl-----017 班级:姓名:
【课前预习】
1、聚落的形态: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主要形式包括和。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这些居民即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联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为人类珍贵财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是、、、、。
3、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开展的主要因素有〔〕
C.自然资源丰富
D.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4、以下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C.荒原地区
5、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C.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织
,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织,车辆很多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结合实际说明城市居民聚落乡村聚落居民
房屋道路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城市
乡村
2、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拟小。地区的名句墙体相对薄弱,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整的排水系统。
二、选择题
3、以下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高山、荒漠B.肥沃的平原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4、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因纽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表达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
【拓展训练】
一、选择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聚落课时作业无答案
湘教版七年上册 3.4世界的聚落作无答案
3.4世界的聚落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___________
【基】
一、。(每小只有一个切合意)
1.对于村聚落的法,正确的选项是()
A.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种
B.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伐木、等生活
C.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D.村的居民分从事耕种、放牧、捕、伐木等活
2.对于城市和村聚落景的法正确的选项是()
城市和村景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好多池塘,种了好多果
C.村里有好多、商铺、学校、道路
D.城市里高楼林立,有多商铺、医院、学校等
3.聚落散布比密集的地域,一般位于()
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域
B.河流上游地域
C.高峰地域
D.丘陵地域
4.聚落的形式主要包含( )
A.村与集
B.农村与集
C.村与城市
D.城市与集
5.对于城市和村聚落景的法正确的选项是()
.城市和村景没有差
B.城市里有好多池塘,种了好多果
C.村里有好多、商铺、学校,道路横交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多商铺、医院、学校⋯⋯道路横交,好多
6.初期的聚落多数在()
.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饶,适于耕种的地形平展的地域
C.十分炎的丛林里
D.交通塞的地方
7.对于聚落的散布,正确的选项是()
.平原地域、工生比达、聚落散布比浓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合适人居住,聚落散布浓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分的地域,聚落散布稀罕
D.天气年炎地域,聚落散布浓密
右是四种民居景,据达成8-9。
8.示四种民住所在地的天气,最具湿特点的是()。A.①B.②
C.③D.④
9.示四种民居的形,与烟台民居最相像的是()。A.①B.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同步课堂必刷题)
3.4 世界的聚落
一、选择题
1.(2020·重庆初一月考)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2.(2020·重庆初一月考)有一批居民进行迁移,他们最有可能选择建立村庄的地区是()
A.河流发源地B.河流干支流交汇处的宽阔地
C.河流入海口的低洼地D.河流的峡谷地段
(2020·北京昌平·初三期末)沙特阿拉伯北部地区的农田采用了以水源为中心的全自动喷灌系统。图甲为圆形农田景观图,图乙为城市贮水塔。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水资源很匮乏B.石油资源丰富C.气候温和湿润D.灌溉农业发达
4.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A.人口数量、服饰不同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D.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5.影响图中农田形状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热量
C.降水D.水源
(2020·北京平谷·初三期末)下图为聚落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
7.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
A.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D.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8.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①优越的位置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峡谷④气候湿热⑤靠近河流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⑤
(2020·湖南新化·初二一模)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世界的聚落练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3.4 世界的聚落
【基础性作业】
1.下列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车辆多,高楼多
C.城市里有池塘,还有很多果树
D.乡村里车辆、商店、学校多,道路纵横
2.我国南方民居的屋顶比较陡,表明该地区可能( )
A.气温比较低
B.气温比较高
C.降水比较少
D.降水丰富
3.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我国山西省的是( )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拓展性作业】
聚落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一面“镜子”。读图,回答
4~5题。
4.图中的民居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湿热的东南亚地区
B.寒冷的南极地区
C.干旱的撒哈拉沙漠
D.高寒的青藏高原
5.这种聚落建筑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
A.宗教信仰
B.风俗习惯
C.气候特点
D.地形条件
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 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质
B.地形
C.气候
D.河流
7.一般情况下,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可能发展成城镇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综合性作业】
8.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图1反映了聚落的特点,图2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
(2)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角度分析,其共同点是。
(3)图3所示,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处,理由为。
(4)从上题分析来看,是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
(5)C处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家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3.4 世界的聚落 课时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11)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是人们居住的房屋
B.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城市和乡村
C.聚落的分布与环境无关
D.聚落的大小是稳固不变的
2、乡村聚落不具备的特点是()
A.比城市出现早
B.房屋一般都不很高
C.乡村居民点紧靠城市
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
3、右图民居特点的作用是()
A.可通风散热
B.防寒保暖
C.防晒凉快
D.隔热防潮
4、城市建设向高层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A.登高远望
B.氧气多,灰尘少
C.健身运动
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5、从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不能推出()
A.现代文化特征
B.历史时期的民风民情
C.当时的文化精神
D.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6、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
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
C.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比乡村好
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房屋建筑密度低
7、下列图示中,哪个最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8、读右图,该地建筑物为尖顶,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大 B.气温低
C.日照强 D.降水多
9、以下地形中分布聚落较多的是()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10、以下聚落演变阶段中,正确的是()
A.城市-城镇-村庄
B.村庄-城镇-城市
C. 集镇-村庄-城市
D.城镇-集镇-乡村
二、综合题(你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了吗?好好表现哦。)
11、以下三幅图中的房屋都是为了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建造的,请你将三者的优点分别分析。
12、关注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1976年11月在举行的第一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员国大会上正式成立,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度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3.4世界的聚落同步练习及答案
度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3
一、选择题
1.〔2021•五华区模拟〕下面有关修建与外地自然环境关系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西北亚的高架屋--下层通风防潮,与外地干冷的气候特点有关
B.西亚的房屋墙厚窗小--能防风御寒,与外地冷湿的气候特点有关
C.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适于寓居,与黄土直立性强和枯燥的气候特点有关
D.因纽特人的冰屋--有利于保温,与外地终年冰冷的气候特点有关
2.〔2021•通州区一模〕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实质的区别是〔〕
A.修建样式 B.消费活动 C.降水多少 D.交通方式
3. 〔2021•南漳县模拟〕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目的,以下地域的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A.长江三角洲地域保管传统的水乡面貌和较为完整的古修建
B.北京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鼎力撤除四合院和胡同
C.香港和澳门由于地狭人稠,增加绿空中积树立高层修建
D.西南平原北部地域为了添加粮食产量继续大面积拓荒
4.聚落的方式主要包括( )
A.乡村与集镇
B.村庄与集镇
C.乡村与城市
D. 城市与集镇
5.以下做法有利于维护聚落文明和世界文明遗产的是()
A.有人在古修建物上刻写〝×××到此一游〞
B.为了招徕游客,在旅游景色区大兴土木,树立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
C.敦煌博物馆对外轮番开放石窟,限制观赏人数
D.某历史文明名城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了古修建群
6.有关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聚落是指只要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仅供人们寓居、生活、休息的场所
初二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课后练习湘教版
初二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课后练习湘教版
初二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课后练习湘教版
不光愉快的过学期,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课后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和因素.
2. 探究分析:
(资料)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市人口已达2021万,该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城内有3万家工厂和50万辆汽车,每天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使墨西哥城上空常常被黄色烟雾笼罩.据环境保护专家推算,每天呼吸这种空气就等于吸两包雪茄烟.
()墨西哥城属于______聚落.
(2)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风俗习惯的差异
(3)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有方案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开展相适应.
3.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 )平原,距今约6000年.
4.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包括乡村和( )两种主要形式.
5.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和( ).
6. ( ) 是生产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 ) 的根底上产生的.
7. 聚落的两种根本类型是 ( ) 和( ).
8. 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和______.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课后练习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3.4《世界的聚落》(学生版)1
、上节课所学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本堂课将要学习的世界的聚落,你将如何进行学习?你有什么学习目标?
你能说出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吗?
聚落根据其规模大小,分为聚落和
地。城市人口的分布较为
展具有明显的
农村聚落在分布规模上比城市聚落要
(集中或分散)
在
大的聚落,在交通线沿线或交汇枢纽处也容易形成较大的聚落(株洲)
1.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集镇、乡村三种基本形态
D.
2.
、
、城市中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边农村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城市居民生活相对拥挤,用地紧张,城市病严重
3.4 世界的聚落 课时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9)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
密切相关。
5、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 )
A、炎热多雨的热带
B、温暖湿润的温热区
C、寒冷干燥的极地
D、炎热干燥的热带
6、高纬度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户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原因是( )
A、炎热多雨
B、寒冷多雨雪
C、温暖干燥
D、温暖多雨雪
7、西亚房屋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
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
8、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的沿河流分布
B、房屋都不是很高
C、乡村居民点都紧靠城市
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
9、城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望远
B、氧气多灰尘少
C、健身运动
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10、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正确的是( )
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
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
11、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
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
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1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
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
城市的是理由是。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有()
A.少数B.大多数
C.约有一半左右D.极少数
2.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土壤肥沃,适于耕作B.地形平坦
C.自然资源丰富D.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3.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D.冰缘地区
4.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C.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5.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D.交通闭塞的地方
7.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8.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9.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10.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读图题
下图反应一个村庄演变为城镇的四个阶段和小城市发展成大城市的四个阶段。仔细观察,分析问题:
1.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2.小城市又是怎样扩展成为大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道路和形态有哪些变化?
3.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4.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三、简答题
1.居民临河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宗教寺院一般在什么地方选址?
答案
一、选择题
1.C2.ABCD3.A4.D5.D6.B7.A8.B9.C10.BD
二、综合题
1.人口数量增大、密度高,房屋的密集度增大。农舍、牲畜棚圈发展成住宅区。
2.房屋的密集度继续增大,高度增高。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
3.由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变为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4.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沿海港口等地。
三、简答题
1.题中所述地区有利于部落形成与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在高山少有或没有部落的地区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