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_理_声_色_姚鼐的诗歌体性论_柳春蕊
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宋濂《霞川集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
居士少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怀终隐之志。
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
依范文正公故事,创义田义塾。
讳言人过,喜称人善。
又善莳药,故得药物最真,凡乞者即与之,以治病多效。
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
凡数百里内,僧刹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为之。
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
所居近沧漭溪,种树数十万株,如云封雾接。
居士跨蹇往来其间,与田夫野老,坐草莱,说耕耘事。
手种茗,不啻天池、虎丘。
家酿醇酒,清洌异常。
居士性不多饮,少饮即酣畅,任意潇洒。
久之裒集成帙,自号曰《樵歌》云。
嗟乎,诗之累于应酬也久矣!居士隐于樵,故谢绝一切人间应酬。
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与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无有。
故落笔即有烟云之趣,依稀与陶元亮、王无功①相似。
今春,予由当阳玉泉得晤居士,一见欢然订交。
盖居士与予友刘孝廉玄度最相知。
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
朔望必奠,谭及必泣,其急友谊如此。
樵乎,樵乎,其真有隐德侠骨者耶!后之人读《樵歌》,居士之清标逸致,亦可想见其一斑也。
(节选自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 材料二:嗟夫,诗道之不古久矣!世之号善吟者,往往流连光景,使人驰骛乎玄虚荒忽之埸,控之非有,挹之非无。
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
此何为者哉? 殊不知诗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则、民彝②者也。
舍此而言诗,诗之道丧矣!濂也不敏,自童年习为比兴之学,腥秽填阏而襟灵弗舒,形于言辞则平凡为已甚。
今幸获读先生之诗,庶几其有发哉。
(节选自宋濂《霞川集序》) 【注】①陶元亮: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
王无功:王绩,字无功,初唐隐逸诗人。
②物则:物理,事物的法则。
民彝:人伦,人与人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姚鼐把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
姚鼐把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
摘要:
1.姚鼐对文学艺术世界的理解
2.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的意义
3.姚鼐的文学艺术世界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
他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其中,他对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的理解,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姚鼐认为,文学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交错的世界。
神理,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气味,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氛围;格律,是指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声色,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音韵。
这四个方面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
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的意义在于,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
神理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气味是文学作品的情感,格律是文学作品的骨架,声色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魅力。
姚鼐的文学艺术世界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都受到了姚鼐的启发,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中,都注重神理
气味格声色的交错与和谐,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总之,姚鼐对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的理解,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和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C. 秦汉设立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
后来人们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汉乐府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
D.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山水和田园诗派,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醇美,是情、景、理的统一。
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柳宗元、韦应物、苏轼、陆游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
2.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成熟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仁”的思想统率全书。
B.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
他杀吕伯奢,杀杨修,杀华佗,杀粮官,为人虚伪,奸诈多疑。
C.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
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D.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品。
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 《赤壁赋》全赋由景生情,因情入理,情景交融。
C. 《八声甘州》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姚鼐“格律声色”说探赜
f r o m he t c a u s e a n d he t o r e t i c a l o r i 6 n o f ”m e l o d y ”r u l e s , a n d b a s e d o n he t r e l e v a n t e x p o s i i t o n s o f a c a d e mi c c i r c l e
a n d S O o n, n o t o n l y n o t v e y r c l e a r ,s p e c i f i c, mo r e r a r e a n d n o t e a s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g r a s p he t n o v i c e .T h e a u t h o r
Ab s t r a c t :On t h e r e l e v a n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h i s t h e o r y o f a n c i e n t p r o s e,b u t mo s t o f he t a r g u me n t s ,a n d he t e v a ] H a —
文采 、辞 藻 。为进 一步探 究 “ 格” 、“ 律” 、“ 声” 、“ 色” 说 的理 论 内涵 ,笔 者 结合姚 鼐的作 品进
行 了相 关论 述 。
关键 词 :姚 鼐;格 ;律 ;声 ;色 中图分类 号 :H I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3 8 0 X ( 2 0 1 7 )0 8— 0 0 7 5— 0 5
a n d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e s s e n c e o f h i s w o r k s ,t h e a b o v e c o n c e p t p r o v i d e s a mo r e c l e a r d e i f n i t i o n a n d i n t e pr r e t a t i o n,i n o r d e r t o p l a y he t r o l e o f t h e t o p i c .
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0(精)
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
“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
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古代文学(二)》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二)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南渡之际的杰出女词人,其词当时即被称为“易安体”。
A.朱淑真B.吴淑姬C.李清照D.张玉娘【正确答案】 C2.在靖康之难中,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的爱国人士慷慨悲歌,一时间爱国词人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是()。
A.黄庭坚B.王安石C.杨万里D.辛弃疾【正确答案】 D3.()的七绝,人称“王荆公体”。
A.王安石B.欧阳修C.范成大D.苏辙【正确答案】 A4.()的诗风活泼自然,他以明白如话的口语入诗,时人争效之,号“诚斋体”。
A.欧阳修B.吕祖谦C.杨万里D.范成大【正确答案】 C5.()是写四时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诗喜欢用典,系学习黄庭坚的山谷体,但能约以婉峭而自成一家。
A.范成大B.张元幹C.吴文英D.张孝祥【正确答案】 A6.欧阳修的文章风格是()。
A.纵横条达B.矫健简洁C.明快朗畅,一泻千里D.委婉自然,纡徐有致【正确答案】 D7.南宋时期的散文以古文占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两派,其中理学家的古文以()为代表。
A.苏洵C.曾巩D.叶适【正确答案】 B8.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是()。
A.文言小说B.志人小说C.志怪小说D.话本小说【正确答案】 D9.欧阳修知贡举时,极力排抑的文体是()。
A.西昆体B.太学体C.白体D.晚唐体【正确答案】 B10.下列属于欧阳修散文作品的是()。
A.《桃花源记》B.《醉翁亭记》C.《西厢记》D.《兰亭集序》【正确答案】 B11.()与晏殊同为北宋初期花间体词人的代表。
A.苏洵B.苏辙C.曾巩D.欧阳修【正确答案】 D12.王禹偁在学习白居易诗的同时,更进而学习(),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A.韩愈B.王维C.李白D.杜甫【正确答案】 D13.“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出自梅尧臣的诗歌()。
A.《东溪》B.《夏意》C.《汝坟贫女》D.《鲁山山行》【正确答案】 A14.王禹偁属于北宋初期的()诗人。
神韵诗史模拟题答案(全)
《神韵诗史》考试模拟题(共100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 分)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
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2、滋味说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
前此,陆机、刘勰等虽也曾以“味” 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
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严羽、王士祯、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3、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4、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
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
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
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姚鼐“格律声色”说探赜
姚鼐“格律声色”说探赜周丽;陶家韵【摘要】“格律声色”说是姚鼐散文八要素说中的“文之粗”说,这一理论是姚鼐在吸收其师刘大櫆文论精华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诞生极大充实了桐城派写作学理论宝库.笔者综合学界的相关论述,归纳提炼得出:“格”指篇章的结构布局;“律”指文章的字法、句法、章法;“声”指诵读时声音的大小、长短、快慢、刚柔;“色”指文章的文采、辞藻.为进一步探究“格”、“律”、“声”、“色”说的理论内涵,笔者结合姚鼐的作品进行了相关论述.【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8【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姚鼐;格;律;声;色【作者】周丽;陶家韵【作者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安徽桐城231400;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安徽桐城23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清代桐城派古文理论集大成者姚鼐,在多年的古文学习和创作实践中,努力吸收前人文论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如桐城派散文艺术要素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为文八字诀。
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姚鼐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散文八要素说,简称“为文八字诀”。
他是这样阐述的: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1]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姚鼐的为文八字诀亦如此。
其师刘大櫆的文论思想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刘大櫆在他的文论专著《论文偶记》中论述道:“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姚鼐把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
姚鼐把神理气味格声色交错而成的文学艺术世界【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姚鼐是一位独具匠心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艺术世界观独具特色,将神理气味与格声色交错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所谓神理气味,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独特韵味。
而格声色交错,则是指文学作品中音韵、色彩等审美要素的巧妙运用。
【神理气味】姚鼐认为,文学作品的神理气味是其灵魂所在。
其中,神理指的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气味则是指作品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神理气味相辅相成,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深入挖掘题材的内涵,使之具有神理气味,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格声色交错】在姚鼐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格声色交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格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音韵美感,声则是指作品所表现出的音乐性。
而色则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视觉美感,包括色彩、画面等。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应巧妙地运用音韵、色彩等审美要素,使作品具有音乐和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应用】如何将神理气味与格声色交错相结合,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关键。
以古典诗词为例,诗人可以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深邃的神理,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既展示了黄河壮美的自然景观,又寓意着人生无常的哲理。
同时,诗人还需注重音韵、色彩的搭配,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子,通过音韵的和谐与色彩的对比,展现了春日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结论】姚鼐将神理气味与格声色交错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文学作品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姚鼐文学常识
姚鼐文学常识
姚鼐(792-865),号斗仙,字成全,山西大同人,被誉为“北宋四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
他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以其小说式的写作风格而闻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鼐的文学生涯发展于唐代,穿越唐宋元明清时期,横跨千余年,可谓流芳百世。
他的文学代表作有《墨池记》、《醉翁亭记》、《梦微之书》、《渔家傲》等,其中《墨池记》和《梦微之书》是姚鼐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姚鼐的诗歌以其情感浓郁、叙事深刻、刻画细腻、行文流畅而独具特色,他把传统的唐宋抒情诗发挥到淋漓尽致,其作品为宋人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形式。
他的诗歌创作大都围绕着人生哲理和历史事件进行,常以叙事手法对对人物的品德、行为、思想和心情进行写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表达了他对宋风文化的追求。
此外,姚鼐的小说《墨池记》和《醉翁亭记》,也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小说写作技巧,能够把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巧妙结合,以及善用象征手法,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其独特的留白技巧,也使他的文章更具有深度和趣味性。
同时,姚鼐的诗文也延续着唐宋风格,传统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保留,受到了众多作家的崇拜。
总之,姚鼐的文学常识极其重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
他的诗歌写作融合了古今中外文学元素,被认为是中国实际主义
诗歌的先行者,他的小说也充满洒脱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文学体验,令人难忘。
他的文章也为宋人的审美情趣提供了新的内容,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发展,堪称影响深远。
姚鼐古文理论研究
姚鼐古文理论研究姚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致力于把儒家思想引入政治实践的政治家,在他的文理思想中,将政治与道德、儒家理论与实践、政治实践与伦理和道德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中国古代“事政定天下”的理想。
本文以姚鼐古文理论研究为研究课题,首先对其文理思想大体内容进行论述,然后重点论述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借鉴价值,以期对当今社会中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有所贡献。
一、姚鼐古文理思想简介姚鼐(624-707年),字若兆,唐朝贞观以来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是《论语》《大学》《中庸》《论衡》等儒家经典中的著名人物,被尊称为“古今文宗”。
主要以实践为导向,并坚持“天有神我有理”的思想,以科学的学说和理性的思想从实践中把儒家思想引入政治实践,认为“政以道德和天理为本”,他认为“道德之于政以责任之,理之于政以礼仪之,天下之治以道德礼义为本”。
一方面,姚鼐主张传统政治权力的法治性和理性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了政治实践中内在的道德和伦理。
二、姚鼐古文理思想实践姚鼐把道德和政治结合起来,立志实现中国古代“事政定天下”的理想。
出任宰相期间,他执政的纪律严格,政府的开支不可有过多的浪费,按照贤能、勤劳、勇敢等精神来组织和管理政府机构,重视实践,力图促进社会繁荣富强。
在经济方面,姚鼐结合当时实际做出了诸多改革,如实行比以往更为科学的宗教税制,规定物价抑制贪赃枉法的行为,实行以谦恭顺和的原则与统治者沟通,同时他还大力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综合性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姚鼐古文理思想对今日的启示1、坚持政治实践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
姚鼐认为,政治实践要坚持“道德之于政以责任之,理之于政以礼仪之”这一原则,因此,政治实践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才能准确地加以落实。
这对今天关于政治理论表现出了重要的启示,即政治实践除了追求实际效益外,还要尊重伦理原则,更要坚守伦理道德,以保持政治实践的公正性。
中国古诗词探胜(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德州学院
中国古诗词探胜(山东联盟)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德州学院第一章测试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平正中和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
”说的是()参考答案:《关雎》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对诗乐的评价。
()参考答案:对3.清人姚际恒说()一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参考答案:《桃夭》4.《诗经》中有大量的()提倡人伦的和谐,整个人群的“和”,是此类诗篇的主导精神。
参考答案:燕飨诗5.《宾之初筵》是对正确的宴饮之道的申诫,对酒后失德的谴责。
()参考答案:对6.()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参考答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七月》以()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连全篇。
参考答案:月令8.《离骚》,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时所作。
参考答案:对9.《九章》是屈原学习民歌的作品。
参考答案:错10.屈原的作品内容比较接近的是____。
参考答案:《九章》;《离骚》第二章测试1.秦罗敷这一形象的特点有参考答案:美丽;机智;爽朗;坚贞2.《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参考答案:《文选》3.“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____的诗歌特色。
参考答案:曹植4.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参考答案:曹植5.《咏怀诗》的艺术特色是参考答案:含蓄蕴藉6.前人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来评价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阮籍《咏怀》7.陶诗中经常歌咏的都可看做陶渊明人格的象征参考答案:松;菊;酒;躬耕(劳动)8.前人用“初发芙蓉”来评价诗歌艺术风格参考答案:谢灵运9.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有参考答案:有句无篇;清新自然;辞藻富丽;模山范水10.《西洲曲》语言自然晓畅,多用等手法,巧妙地表情达意参考答案:比兴;谐音双关;象征第三章测试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是()参考答案:清代人2.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 ( )参考答案:王勃3.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作品是:( )参考答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 )参考答案:甘肃5.“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自谁的笔下?( )参考答案:杜甫6.七律《登高》是唐代哪位诗人所写 ( )参考答案:杜甫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参考答案:白居易8.韩愈,字 ( )参考答案:退之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参考答案:李商隐《锦瑟》10.五代词坛的两个中心是()和南唐参考答案:西蜀第四章测试1.宋初诗坛上,林逋是()的代表参考答案:晚唐体2.“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出自()参考答案:梅尧臣《东溪》3.属于宋代文人的雅号或字、号的是()参考答案:“贺梅子”;“小李白”;“幼安”;“梅妻鹤子”4.下列诗句中描写杭州的是()参考答案: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5.王安石咏史诗《明妃曲》将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汉元帝。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 必修上第三单元《别诗体和诗风》(第三课时)(含答案)
《魏晋诗歌交流会——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三)——同步测试课内诗歌阅读拓展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日忆李白①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注】①天宝三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两人深结厚谊。
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长安,此诗即作于天宝五年或六年春杜甫居于长安之时。
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著名诗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②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此诗为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②秋水:秋日风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颈联,寓情于景,虚实结合,作者思念友人,想象友人也在思念自己,上下文互含其词而见意。
B.第二首诗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罩上一层愁绪,暗示李白正处于命运的秋天,经历着人生的颠沛流离。
C.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D.两首诗都是律诗,颔联和颈联对仗;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情韵绵绵,足见二人的深厚友谊。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
(1)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其中义理说来自方苞,文章说来自刘大櫆,考证说则受乾嘉时期汉学考证学派的影响。
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证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2)姚鼐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有机的融合落实到实处。
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
“精”和“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六朝时期“言意之变”所涉及的问题,但更加具体,与散文创作及散文审美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关联。
他认为只有彻底领悟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粗”本身也就被超越。
(3)姚鼐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这二者大致上与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的对照范畴相对应。
从而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具有重大影响。
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神韵诗史课后习题答案2015[终稿]
神韵诗史课后习题00000000.1古代诗歌截止到(辛亥革命)。
00000000.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00000000.3辛弃疾以(气)形词。
00000000.4简要说明中国的诗歌研究传统包括(古代传统)、五四传统和前苏联文学理论传统。
00000000.5(绘画艺术)对“神韵”概念的使用早于诗歌理论。
00000000.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曹操)。
00000000.7“诗之筋骨,犹木之根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
”出自明代的(胡应麟)的《诗薮》。
00000000.8(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道家哲学。
00000000.9狭义的神韵理解以(王士祯)为代表。
00000000.10“神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00000001.1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擅长文学,后世称其为“三曹”。
00000001.2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祯。
0000000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00000001.4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00000001.5正始清远派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是玄学兼诗人。
00000001.6“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语出(嵇康)。
00000001.7清远派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超越现实)。
00000001.8清远派的诞生于(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00000001.9《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00000001.10《与山居源绝交书》的作者是(嵇康)。
00000002.1(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以致洛阳纸贵。
00000002.2“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出自左思的(《招隐》)诗。
00000002.3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即“精”“粗”两个层面的清代桐城派文论家是()。
A.刘大櫆B.方苞C.姚鼐D.方东树【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姚鼐提出的文学文本的两个不同层面。
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精”“粗”两个层面,“精”的层面包括神、理、气、味,这些属于内在意义层面;“粗”的层面包括格、律、声、色,这些属于外在语言层面。
2.人们通常说的“文学语言”是指()。
A.文学中的语言B.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C.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D.诗化的语言【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语言的定义。
人们通常说的“文学语言”是指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A项文学中的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同的概念,B项和D项表述不准确。
3.“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提出这个著名的语言定义的语言学家是()。
A.索绪尔B.萨丕尔C.伊格尔顿D.黑格尔【解析】B4.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A.萨丕尔B.黑格尔C.伊格尔顿D.索绪尔【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索绪尔的主要观点,索绪尔把语言具体区分为两方面;语言结构和言语。
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
而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5.主张“文学作品的形式应当被感觉为动态的形式”的理论家是()。
A.迪尼亚诺夫B.什克洛夫斯基C.凯塞尔D.索绪尔【解析】A6.“文学语言的特别本事能够产生一种特有方式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组织性,通过这种本事,作品所产生出来一切的东西都变成为一个统一体。
”作出这个论断的是()。
A.索绪尔B.凯塞尔C.陈望道D.赵元任【解析】B7.下列不属于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特性的一项是()。
A.具有整体性B.具有表现性目的C.具有想象性D.具有个性特征【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2023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3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王沂孙的号是()(A)乐笑翁(B)觉翁(C)中仙(D)梅溪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语,出自()(A)《吴士》(B)《楚人养狙》(C)《狱中上母书》(D)《又与焦弱侯》3、《聊斋志异·司文郎》嘲讽的对象是()(A)余杭生(B)王子平(C)宋生(D)盲僧4、有“江湖散人”之称的诗人是()(A)陆龟蒙(B)皮日休(C)杜牧(D)杜甫5、宝玉挨打后,送药给他疗伤的是()(A)薛宝钗(B)林黛玉(C)王熙风(D)王夫人6、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的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7、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焄蒿凄怆”语出()(A)《国语》(B)《尚书》(C)《礼记》(D)《论语》8、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作者是()(A)陶渊明(B)鲍照(C)谢灵运(D)谢朓9、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板桥”即板桥浦,在今()(A)扬州市西南(B)镇江市西南(C)南京市西南(D)马鞍山市西南10、将《战国策》编辑成书的汉代学者是()(A)刘彻(B)刘贺(C)刘歆(D)刘向11、《送孟东野序》中的“孟东野”指()(A)孟浩然(B)孟云卿(C)孟郊(D)孟卿12、《蜀道难》的诗歌体裁是()(A)五言古诗(B)七言歌行(C)七言律诗(D)七言排律1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村民眼中的飞虎旗是()(A)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B)一面旗狗生双翅(C)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D)一面旗蛇缠葫芦14、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是一首()(B)节令词(C)送别词(D)咏物词15、词集《阳春集》的作者是()(A)李煜(B)李贺(C)冯延巳(D)韦庄16、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况乎天理之溟漠”,“溟漠”的意思是()(A)冷漠(B)渺茫(C)黑暗(D)深奥1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陈王”指()(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髦18、元好问创作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是()(A)诗(B)词(C)曲19、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A)《春秋》(B)《国语》(C)《战国策》(D)《史记》20、《明湖边美人绝调》中,用来比喻白妞越唱越高的是()(A)攀登泰山(B)放东洋烟火(C)飞龙盘旋穿插(D)好鸟乱鸣21、《白马解围》中,写信给白马将军,请求他统兵解普救寺之围的是()(A)相国夫人(B)崔莺莺(C)普救寺长老(D)张生22、《史记》中的“世家”一共有()(A)二十篇(B)三十篇(C)四十篇(D)五十篇23、下列词曲句子,出自马致远《汉宫秋》的是()(A)明月楼高休独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柳春蕊(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 要: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但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也很有成就,自成一家,对清代中、后期桐城诗派的形成和宋诗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当时诗坛的主流诗风,从姚氏有关诗歌本质的论述当中,拈出神、理、声、色四个诗歌命题,阐明其诗论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道与艺合;神气;阳刚阴柔;声色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4-0141-07收稿日期:2004-03-13作者简介:柳春蕊(1976) ),男,江西都昌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姚鼐在5敦拙堂诗集序6[1](P49)说/道与艺合,天与人一0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道与艺合,天与人一0,既是他对古文写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也是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定。
他在5古文辞类纂6序中说的为文/八字0(神、理、气、味、律、声、色)、学文/精粗0途径以及由摹仿到自成风格等等,这些都是/美文0的构成因素。
这里说的/文0是广义上的/文0,指的是/文0的美的存在形式,既有古文,也有诗歌。
他看来,/诗之与文,固是一理0[1](P289)。
一、兴象丰神与阳刚阴柔之美/神0是诗文的最高层次。
和/神0有关像/神妙0、/神化0、/神理0、/神气0等,姚氏用的是/神气0。
从/气0上来讲/神0则更侧重在诗人主体方面,指的是主体修养的境界。
这样解读姚鼐的/神0,就有两个层面:一是就主体而言,指的是诗人的血气性情;就诗歌而言,则是作品要给人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前者要/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全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0[2](卷三十二5送高闲上人序6批注)。
后者则气韵萧散,风清骨俊。
此其一。
姚鼐说:/大抵作诗,皆急须先辨雅俗,俗气不除尽,则无由入门。
0[3](卷四5与陈硕士6)不能佳是/缘初入手,即染邪气,不能洗脱0[3](卷八)的缘故。
洗脱俗尘,熟读古人诗,这是学诗的第一步。
他说郑板桥/字画笔意,亦可观,然习气正不免耳0,认为/龚翠岩元本必妙,而临者不能佳,此等奇纵之笔,贵有高淡之韵0)))这样才能/出之乃妙0[4](卷一)。
他推重黄庭坚其诗其人,就是这个缘故。
他的叔父姚范说黄庭坚/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
玩诵之久,有一切厨馔腥蝼而不可食之意0[5](卷四十)。
说到底,这就是诗人独特的人格在诗中的表现。
/俗0就是不雅、客气和门面语。
/去俗0,是桐城派文人为诗为文的特点。
进而,他认为/大抵高格清韵,自出胸臆;而远追古人不可到之境于空蒙旷邈之区,会古人不易识之情于幽邃杳曲之路。
使人初对,或淡然无足赏;再三往复,则为之欣忭恻怆,不能自已0的诗境是/诗学第一种怀抱0。
[1](P294)他评欧阳修的5岘山亭记6云:/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之外,绝世之文也。
0[2](卷五十五5欧阳修3岘山亭记4评语6)他赞扬陈师道的诗并表彰任渊为之作注,说/师道人品既高洁,其诗亦深厚沈淡,不以声色为工。
然以其托意极深,未易骤识。
独任渊所为注,能尽发其幽深之思,兹其为可贵也0[4](5惜抱轩书录6卷三)。
可以看出,姚鼐评诗重/清0、重/远0、重/韵0、重/神妙之境0,把诗品和有古风而不俗的人品并提,这既是他论诗有/神0的特点,也是他诗作的特点:像/行穷南汶山初见,吟到澄江叶尽飞0、/斜阳万里背人去,落叶千声与第41卷第4期2004年7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1,No.4Jul.2004客悲0、/春草不知韩信垒,秋风曾到项王台0、/十月清霜天地萧,一江空水古今寒0、/水澹松兹郭,月生天柱峰0、/帆势逼投戌,涛声故近人0、/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0、/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0、/千帆落日鳞鳞白,万阵秋声叶叶黄0、/霞天岫远层层碧,林谷霜初小作斑0,等等。
后人称赞他的诗大多就此而来,比如同时的好友王昶就说他/恺悌慈祥,而襟期潇旷,有山泽间仪,有松石闲意。
诗旨清隽,晚学玉局翁,尤多见道之语。
望其眉宇,然已知在风尘之表矣0[6](卷二十八)。
舒位评之曰:/姚姬传家住浔阳江上,乃一声,有时绝响0。
[7](P15)姚鼐5五七言今体诗钞6选诗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浑转0(王子安5杜少府之任蜀州6评语)、/壮丽精切0(杜必简5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6评语)、/雄秀0(元宗皇帝5早度蒲津关6评语)、/杜公长律有千门万户开阖阴阳之意0(5五七言诗钞6卷六/杜子美下0)等;一类是/深婉0(张济道5幽州夜歌6评语)、/五律中之5离骚60(张子寿5望月怀远6评语)、/高华精警0(评王维五律语)、/空逸澹宕0(孟浩然5万山潭作6评语)、/凄怆0(杨景山5送人6评语)等。
这两类诗的特点,最高妙处都能/入神0的。
他在5复鲁非书6[1](P93-95)一文中对这两类诗进行了高度的概话,提出了著名的/阳刚之美0和/阴柔之美0的/文章0体性论。
¹它们受之于造物者的阴阳杂糅、多寡进绌。
美的文章,像人一样,或狂或狷,都给人一种感人的力量。
但高妙处则是/统二气之会而弗偏0。
这是姚鼐心目中/美文0的理想,认为这样的/文章0才是/文之至0,而/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0,达到了/文与道合0、/天与人一0的境界。
二、切乎理而当于情从/理0方面说,姚鼐拈出/理0来说/文章0的/所以然者0,大概有三方面:一是天地万物之/理0,就是自然本原存在的合理性,即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理0。
在姚鼐看来,/文章0是可以明/理0的;二是由这/理0而旁及万物,指的是社会人事百姓日用之/理0。
用之于/文章0,则是临文的态度。
要合乎/情0,当乎/理0;三是具体到文章层面的/文理0,这一层相当于/法0。
桐城派讲/义法0,/义法0就是作文写诗之/理0。
就诗歌而言,是/诗法0。
从第一层上说,姚氏主张读圣贤书以明/理0。
这个/理0周流复始,不可磨灭。
他认为周武文王孔孟之道一衰于汉儒之解经,二衰于魏晋之清谈,三衰于明末至今的名物、制度、训诂之术。
[1](P110)天下学问一沦为义理之不明,二失为辞章之不讲。
所以他一生,志在和考据主流学术相抗衡,其原因也就在此。
作诗文,/神气0是能事,同时还需要/学识0。
姚鼐认为:/为学之要,在于涵养而已!声华荣利之事,曾不得以奸乎其中,而宽以期乎岁月之久,其必有异今而达乎古也。
0[1](P103)重视平日的/积学0和/穷理0,这和前面论/文章0的主体修养一样,是写出具有意境作品的前提。
另一方面,姚鼐主张为艺术的/文0,不是经学家的/理0,即使是诗中的/理0也是可以用来审美,是艺术的/理0,这不同于宋诗的/理趣0,也和明代/公安三袁0诗中所表达的人生趣味相别。
古代诗歌史上,支道林、谢灵运的诗作融/理0于一体,谢公五古是姚鼐师法的对象。
读姚氏五古山水诗作,可以感受到这种/理0,它不是骚体的郁结幽怨,而是佛性的自性与泯灭主客体的统一。
比如5登天平山观白云泉6这首诗。
他从秋天的白云泉着笔,用一/隐0字点潭泉的清莹,著一/抱0字状周围环境的静谧。
然而整个自然却是生机流动,鸢飞鱼跃。
最后回到自然本真的大生大长的性情中来。
无论是诗法,还是性情,与谢公山水诗作极相似。
其他如5大明湖夜6、5雨登岳阳楼6、5九日渡湘水6、5湖上作二首6、5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寺作6等。
所以晚清诗家沈曾植说他:/于诗之自得,经纬唐、宋,调适苏、杜,正法眼藏,甚深妙谛,实参实悟,庶其在此。
0[9](P363)/理0的第二层是临文的态度。
用姚鼐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合乎情0、/当乎理0º,文章要写得合情合理,和自然人事相称。
章学诚说/恕0,讲究142¹º这是桐城派文论的传统,像戴名世5德政诗序6、5齐讴集自序6,刘大5程瑶田琴音序6皆持同一观点。
姚氏此论脱胎于刘大5张秋浯诗序6(5刘大集6卷三)的观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文德0。
¹姚鼐在5古文辞类纂序6中说: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
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
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服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姚鼐说/当0或/宜0,是从/理0的第一层说过来的。
他认为二程、朱熹/无愧于圣门,而其论坛所阐发,上当于圣人之旨,下合乎天下之公心者,为大且多0。
[1](P268)当世文士,应当/酌古今之宜,审文质之中,内足自立,外足应时,士所当为,如是而已。
0[1](P65)他认为宋儒说经多得古人精深要旨,/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0。
[1](P95)做到内外自如,以忠以恕,则/持论有根而多当于情0。
[1](P167)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训不芜而已0。
[1](P94)具体到文章本身则/内充而后发者,其言理得而情当,理得而情当,千万言不可厌0。
[1](P104)单就诗文而言,/理0指的是在处理文事的/文术0,哪些该写不应写,合不合适,状物要写出个性,记事要有典型,写人要有自己的态度,颂扬贬夷,依据做人的/理0,做到/修辞立其诚0。
这一点,是姚鼐从作诗为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他教人做人作文的经验,也是桐城派文论的传统。
º我们看他的5赠戴东原6这首诗[9](P284):新闻高论诎田巴,槐市秋来步落花。
群士盛衰占硕果,六经明晦望萌芽。
汉儒止数扬雄氏,鲁使犹迷颜阖家。
未必蒲轮徵晚至,即今名已动京华。
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75)秋。
当时姚鼐春试礼部不第,居京师,与戴震/同居四五月,东原始属此稿(案:此稿,即5考工记图6)0。
[1](p76)/新闻0句,是称赞戴震5考工记图6考精到,深思自得,发古圣人之绪言汶于后世者,就像鲁仲连那样折服于当时名流一样。
姚鼐自叹不如,倾慕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了。
所以下句他说:/槐市秋来步落花0,这句以景写情,以虚带实,一/步0字写尽多少意思!婉转而流丽。
中间四句/群士0、/鲁使0是衬,/六经0、/汉儒0是主,/占0是事实»,/望0乃寄语,从两方面说戴震在考据方面的成就。
戴震兼义理、制数、文章于一身,六经之义将因戴震由晦而明,这评价是极高的。
末二句,/蒲轮0用汉武帝遣使者行征鲁申公的典故。
整首诗,称许戴震的学问,用典当切,语气流转而不俗艳,符合同辈之间相赠体例。
诗中/未必0、/即今0、/止数0、/犹迷0四句以文法入诗,使得诗的意脉不沾滞,合于诗歌这种体裁的意味形式。
姚鼐深于揣摩人情,一方面是/相交师0的好友,一方面是对戴氏学问的羡慕;一方面是自己落第于京华,另一方面是戴震/名已动京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