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测 考点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命题角度2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一、高考回顾在近几年高考中,本考点已有下列内容被重点考查:对外交往的特点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对外交往的路线与范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对外交往的概况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谋生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我国古代学习、吸收的外国经济文化成果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明代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清代广州的“公行”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二、考情预测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中在全国高考命题中的地位相对薄弱,高考考查的空白点很多,应引起关注;知识点的选取多集中于唐、明、清时期,体现了高考考重点、考典型的思路。
同时考查的题型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各种题型皆有,随着西部开发的实施,要注意汉代对外交通等知识及古今知识的链接,其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内容:着重理解唐代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原因、影响及中外关系中的新现象,并注意中外史的比较。
三、案例分析例:(200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手!——《天妃之神灵应记》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1】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1】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1】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縻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
【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
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
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
【深度剖析真题试卷】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考情概览】
年份 2022
2021 2018
试卷 广东卷.5 全国甲卷.26 浙江卷.6 浙江卷.6
全国I卷.27
考查内容 清代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交流 宋代进出口商品、对外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
宋代对外贸易管理
明代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 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 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 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与美洲之 间的交往。
A 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
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2.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 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 朝( )
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示
论题: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论述:唐代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海路丝绸之路并
例 举,在广州设有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新罗、日本的
二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频繁,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 局面。
宋代海路贸易兴盛,广州、明州、泉州等成为重要港口
城市;外贸税成为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国家根本,
专题线索: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为主线,两汉积极实行对外交往,在 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向外辐射;隋唐对外 交往的繁盛,促使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的对外传播,形成中华文 化圈;宋朝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传播,推动世界的发展进程; 明清闭关锁国,中国的光环黯然失色,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要认识到人类文明在发展中交流,交流中碰撞,碰撞中发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网络构建知识链接一、对外交往活动1、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②两汉: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
辰韩引进中国文化,人称“__________”。
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___________输往中国,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传到韩国。
③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来唐留学人数最多。
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在唐朝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唐朝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
2、与日本的关系①秦汉时,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___________时,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
东汉光武帝时,赐“____________”印。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物质文化生活。
②隋唐时期,互遣使臣,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多次。
唐朝制度、文化、建筑等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
贸易往来频繁,双方都出土大量对方货币。
友好交往人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印关系(1)西汉: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2)唐朝①以________为纽带,天竺与中国交往大大加强。
②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对印度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印交往中有突出贡献。
(3)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到达_____________。
4、与西亚的关系(1)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安息是西亚的大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与________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2)隋唐: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据了解,对外关系问题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不是很多。
但是,对外关系问题有其本身的重要性,许多问题的综合性也比较突出。
所以,考生还是应该投入一定的精力跟时间来复习这一个内容。
一、基础知识点汇总(一)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二)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摘要:进入了高三的学习,便进入了紧张的阶段了,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努力学习,冲刺高考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总结: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想要了解更多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
【相关阅读】: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 >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与 对外 交往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 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根据材料总结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
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国家统一、政治 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 少数民族学习。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秦朝 汉朝
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 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 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 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P66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
是如何管控的?
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 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 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 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①
②
3214
③
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中国古代的 对外交往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少数民族分布:东北、北方、西北、南方
秦朝 管理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高三历史一轮易错易混知识点 (5)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易错点1.“另起炉灶”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错误。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一边倒”相互矛盾。
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一边倒”并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4.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错误。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在1971年。
6.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
错误。
1971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8.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错误。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表现,不是中美建交的标志;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
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共同的愿望。
正确。
从美国方面讲,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从中国方面讲,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1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错误。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日双方的利益。
11.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错误。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高考历史命题考点高分预测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考点高分解题考点解题综合训练
高考历史命题考点高分预测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考点高分解题考点解题综合训练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韩中辰韩被称为“秦韩”B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C.甘英出使大秦出色完成使命D.汉代文明远播欧非1.C解析:甘英没能到达大秦。
2 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 )A 科学技术 B.佛教 C.商品 D.艺术2.B解析:隋唐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3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充分体现出唐文化 ( )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C.泽被东西的影响D.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3.D解析:鉴真是向外传播唐文化,而玄奘是吸取外国文化。
4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 ( )A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4.A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5 唐朝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 ( )A印度半岛南端 B.波斯湾 C.红海沿岸 D_非洲东海岸5.B解析:注意结合地图落实知识点。
6 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 ( )①甘英②法显③鉴真④义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A解析:注意历史人物与其事迹的充分结合。
7 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属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 工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赚取利润维持航海巨大开支的需要D.扩大交往影响的手段7.D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进行政治交往,其贸易是为这一主旨服务的。
8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本原因是 ( )A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B.明政府国力衰退C.亚非国家的竞争D.倭寇封锁我国东南沿海8.A解析:中国是自然经济,不能为航海的持续提供内在驱动力。
9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 )①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B解析:白马寺的建造、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原的结果;《农政全书》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介绍了西方文化;而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朝代都城建筑的特色,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2013高考预测】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4.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5.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难点突破】难点1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1.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开明的对外政策 B.稳定的国内局势C.融洽的民族关系 D.强大的综合国力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逐渐对外开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晚清的开放由南向北,由沿海向腹地推进C.晚清的开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D.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
【答案】D3.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4.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特别提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明清以前,中国国力强盛,处处领先,成为亚洲中心。
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至于受到西方殖民侵略。
晚清和民国时期,更是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新中国,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现今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己、,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专题复习:中国古今对外交往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三、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1)20世纪50年代 ①特点:“独立自主”、“一边倒”。
②原因: 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
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 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 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 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 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 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20世纪70年代
①特点:“一条线、一大片”“不结盟”,改善与美国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无力再做这种亏本 生意,产生了市舶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进步。
(3)宋代:市舶司实行“抽买”、“抽解”和“进奉”。 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中国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 榷品,除抽分、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元代实行 抽分。
(4)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商港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 贡贸易。
中考历史易错题系列之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
中考历史易错题系列之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各种交流与互动的时代,外交与交流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外交与交流,中国不仅促进了国内的繁荣与发展,还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及经济的交流。
然而,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中,也存在着一些易错题,本文将对中考历史易错题系列之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进行探讨。
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古代陆上交通线路,起始于汉朝时期。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得以频繁发展。
这条交通线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渠道,更是文化交融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远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火器、新技术等也进入中国。
丝绸之路的兴起,开创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使者交往古代中国进行外交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使者的交往。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外交制度,其他国家的使者会向中国皇帝朝拜,并将自己国家的特产或礼品奉献给中国。
中国皇帝回赐一定数量的贡品,以示礼遇。
使者交往不仅仅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更是文化的传播。
通过使者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纸张的传播纸张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纸张的传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交流,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古代中国的纸张制作技术逐渐传入世界各地,取代了许多地方的木版、竹简等书写材料,推动了全球文明的发展。
纸张的传播使得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
四、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交流,更包含了文化方面的交流。
中国的文化在外交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借鉴和融合,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总结:中国古代的外交与交流在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常考专题研究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 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和经贸往来
使罗马文化渗入到其统治的广大地区,促 进了欧、亚、非文明的交流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当时东西方文化的角 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时期 事件
影响
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
新航路开辟 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பைடு நூலகம்开始
近代
连为一个整体
欧洲殖民扩 西方殖民者进行的殖民扩张与欧洲、非 张和“三角 洲和美洲之间的黑奴贸易,客观上促进
常考专题研究篇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线索梳理
·线索1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线索2 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线索3 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辉煌 ·线索4 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演变过程 ·线索5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
线索1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兼收并蓄是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线索2 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观点 总结
观点2:兼收并蓄是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点3:文明互鉴/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的重要方式。
观点4: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线索3 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辉煌 —— 合作共赢开启中国对外开放新航程
线索4 中 国历史上 对外交往 的演变过 程——开放 包容促进 进步,保 守狭隘造 成落后
线索5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时期 事件
影响
古代
亚历山大 东征
罗马帝国 的扩张
阿拉伯 数字的传播
贸易” 了各洲之间物种、文化等的交流
时期
事件
影响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 经济全球化 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 命题考点高分预测 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探究开放题解答考点解题综合训练
探究开放题解答综合问题1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1.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开明的对外政策 B.稳定的国内局势 C.融洽的民族关系 D.强大的综合国力解题思路]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但只有D项是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
唐朝时,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乃至于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南力的后盾。
[答案]D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逐渐对外开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晚清的开放由南向北,由沿海向腹地推进C.晚清的开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D.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须对各个选项逐一审查,从多角度去认识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
既然开放了口岸,自然意味着放弃锁国,这种开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通商口岸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尽管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侵华,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H 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由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
[答案]D3.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的参加国和主要内容。
这四次会议中,只有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答案]A4. )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题思路] 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是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决定的,也是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成果,①②③正确。
高考历史 命题考点高分预测 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命题角度3考点解题综合训练
命题角度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卷)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考场错解]D[专家把脉]考生对于中关关系改善的几个关键性步骤认识不清,误认为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
实际上两国关系正常化与建立外交关系是两码事,关系正常化是相对于不正常而言的,是指两国处于非敌对状况。
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一是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一说法认识不明确,二是对教材生疏。
实际上教材中有“双方签订《上海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的叙述。
[对症下药]C2.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场错解]A、B、C[专家把脉]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认识不到位。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恢复的原因”,而《联合国家宣言》是为了共同对付法西斯而签署的,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不成因果关系,②③④既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成因果关系,又符合史实,故可用排除法排除①。
[对症下药]D3.卷)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 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在亚非会议中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考场错解]B、C、D[专家把脉]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四个选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要求在四个都不错的选项中,选取一个最正确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通过比较,A项最合适,因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的,而其他几项的影响是某一个方面的,是暂时的。
历史期末试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历史期末试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历史期末试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既有积极主动的外交手段,也有防守退让的策略应对。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进行探讨。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
其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化制度,为后来的外交交流打下基础。
其二,秦朝提出“扶危定乱”的外交原则,通过支持外国内乱势力来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其三,秦始皇广开疆土,修筑万里长城,加强对北方民族的边界控制,以维护国家安全。
汉朝继承而来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延续了秦朝的基本思路,但也有所调整。
其一,汉武帝时期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与匈奴等北方民族频繁建立外交关系,并通过婚姻联姻、贿赂等手段维护边境稳定。
其二,与西方丝绸之路上的罗马帝国进行外交往来,实现了东西方的交流与互通。
其三,东汉末年因天灾战乱、内外交困,外交政策转为退守保守。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唐宋时期,中国在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与变革,向外国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唐代的外交政策在“开放”与“抵御”之间取得平衡。
其一,唐玄宗时期通过“贡使”与西域、印度等国家保持友好往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流。
其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外交政策由开放转向抵御,开始修筑边境防线,与西北边境的回纥、吐蕃等民族进行战争与外交较量。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
其一,宋代致力于与邻国的和平交往,推行“和亲政策”,通过婚姻联姻与北方民族建立友好关系。
其二,北宋时期,与金朝进行了长期的外交较量与战争,维持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边境安宁。
其三,南宋时期,面临金朝的威胁,宋代开始寻求南方海上势力的支持,开展与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外交往来,并且通过改革海防政策,加强对海上的防御。
〖2021年整理〗中考历史核心考点04 中国的对外交往
③1997年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
④202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⑤“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G2021;金砖会议;加快自贸区建设等
认 识
1、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2、坚持对外开放
三、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独立自主,对外开放
概况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2150年代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2170年代
①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
②中日建交(1972年)
③中美建交(1979年)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04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朝代
对外政策
概况
西汉
开放
1、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
开放
甘英出使大秦
唐朝
开放
日本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宋朝
开放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
1、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2、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等,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
雅尔塔会议上,再次损害中国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命题角度2
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卷)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 )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
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考场错解]B
考生一般都能排除A、C两项,之所以误选B项,是因为他们把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混为一谈,把两个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根源在于基础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
[对症下药]D
2.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势力最早侵入长江流域是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考场错解]B
考生没有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好。
本题属于史地综合性试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中,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属于长江流域。
[对症下药]A
3.卷)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考场错解]C
一些考生审题不严,没有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时间限制——20世纪初;二是内容限制——图谋灭亡中国。
《辛丑条约》尽管签订了20世纪初,但它体现的是“以华治华”,而“二十一条”则是为了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是要灭亡中国,故D项为最准确答案。
[对症下药]D
4. )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考场错解]D
学生没有把列强的侵华活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相联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折射出的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刻认识。
《马关条约》缔结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而条约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新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症下药]B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抓住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弄清每次侵华活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在思考相关问题时,思路要开阔,须对知识进行迁移,
联系世界史知识,结合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去认识相关的侵华活动,从社会制度的差异、实力的悬殊、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等方面认识中国当局的妥协外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作的努力。
考场思维训练
1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到“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些人 ( )
①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②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③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④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B解析:称外国人为“夷人”,反映了轻外仇外和自大的倾向,由“夷人”到“洋人”的变化,说明这一状况有所改变,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能正视西方。
④的错误在于范围太广,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崇洋媚外。
2 “三国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 )
A.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C.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D.中国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A解析:三国的联合体现了“勾结”,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体现了“斗争”。
3 近代中国政府外交软弱的原因包括 ( )
①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西方列强实力雄厚②中国国力贫弱,实力悬殊较大③反动统治阶级企图通过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延续自己的统治④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B解析:本题的易错点是④,不能说地主阶级天生就是卖国的。
4 1931年和1937年,日本两度大规模入侵中国,其共同因素不包括 ( )
A.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
B.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冲击
C.中国内战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D.日本力图摆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C解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国共两党已实现了停战。
5 19世纪中后期,沙俄践踏《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中俄边界划分的规定,主要是通过( )
①中俄《瑷珲条约》②中俄《北京条约》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④中俄《改订条约》
A.①②④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5.B解析:《尼布楚条约》所涉及的地区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
从内容来看,只有①中俄《瑷珲条约》和②中俄《北京条约》涉及这些地区。
6 下列人物中,与维护中国新疆主权,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有关的是 ( )
①康熙帝②乾隆帝③左宗棠④曾纪泽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②③ D.①③④
6.A解析:由史实可知①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