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导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学讲预案

第7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讲预案学案设计:张雷二、合作助学(一) 知识整合,构建历史时空概念小组讨论:通过设计示意图,整合成两条知识链(二)问题探究——关于战争的讨论小组讨论:1、请结合史料分析辽、西夏、金统治者挑起战争的主要原因。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请想像一下战争给你们一家带来的影响。
3、你知道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关的成语典故吗?请说一说。
(三)问题探究——关于和议的讨论1、历史剧场:发生在小酒馆里的故事2、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归纳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3、小组讨论:评价澶渊之盟三、拓展导学参观辽、西夏、金文化展示厅请思考:1、为什么契丹、党项和女真族能创造出这么灿烂的文明呢?请举例说一说。
2、少数民族文化有没有给汉族文化带来影响呢?请举例说一说。
四、检测促学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北宋和西夏的关系战:多次发生战争。
和:1044年达成和议。
1115年,⑦________建立金朝。
后灭辽灭宋。
1127年,⑧________建立南宋,定都⑨________。
南宋与金战:南宋抗金中,⑩_______统帅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和: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
的示意图是()2、南宋的抗金将领中,最杰出的是()A.文天祥 B.岳飞 C.郑成功 D.杨业3、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在这里,“胡虏”“匈奴”都是指( )A.女真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匈奴贵族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问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民族政权并立C、诸侯争霸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5、小强想写关于南宋内容的论文,下面哪个论文题目不能用? ( )A.澶渊之盟B.岳飞抗金C.繁华临安D.纸币的使用6、“澶渊之盟”的影响是 (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处于战争状态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促进双方经贸发展。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材版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3.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教学难点:1.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航海时代?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会发生?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有何影响?二、讲授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详细介绍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探索和殖民、航海技术的发展、新航线的开辟等内容。
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15分钟)分别介绍哥伦布、麦哲伦和麦哲伦等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讲述他们的背景、目的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航海家在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地位。
四、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小结或制作PPT等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并引发学生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内涵;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2、通过度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内容的分析,初步培养掌握论从史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3、通过课前的预习,培养自学历史水平,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4、通过提炼教材,学会历史的基本概括归纳的水平。
5、通过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引导分析,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前搜集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学习孙中山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了解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活动,学习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勇于探索进取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同盟会纲领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难点: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辛亥革命客观评价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相关孙中山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革命活动。
预习课文。
四、教学方法;以历史人物为主的叙述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由观看纪录片片花<厉害了,我的国> 说起△复习整理鸦片战争以来的线索△小视频:初步理解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内容取材,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对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实行复习,有利于对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艰难的探索过程,2、孙中山生平简介设计意图;考察学生预习的情况,加深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3、从兴中会到同盟会△1895年兴中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内涵完成课中练习:动手动脑题,根据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设计意图;三民主义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列表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掌握巴黎人民起义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3. 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讨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认识其在法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认识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3. 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2. 提问: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二、新课内容展示1. 巴黎人民起义a. 介绍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封建等级制度、三级会议的召开。
b. 讲述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起义的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c. 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意义: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a. 介绍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措施:废除封建制度、推行革命政策。
b. 分析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过于激进,导致国内动荡。
3.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a. 介绍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
b. 分析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意义:确立了共和制,为法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巴黎人民起义、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2. 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导学案1

历史-资料-打印版
第7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导学案1
泸州七中刘中宪
一、自读课本:
1.找出书上的时间(具体到年的时间),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2.找出每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二、新课学习用:引用材料
材料一:(宋史记载,澶渊之盟后)“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材料二:宋史记载“师惟不出,出必丧师”“寇惟不来,来必得志”。
(对比书上的“十不如”)三、判断:哪一个图表示的是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哪个图是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四、认识英雄人物岳飞
材料一:书上材料:1.图片文字“还我河山”
2.“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材料二:补充材料:“…虏骑所至,惟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掳妇人,焚毁舍屋产业,…”
五、编写、补充顺口溜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建国后改辽,北宋定都在东京。
宋辽开战几十载,得安宁。
建国称西夏,宋夏先战后和平。
南宋与金的对峙
建国灭辽宋,重建南宋朝。
抗金千古颂,势均力敌和为好。
六、连线(把时间与正确的事件连起来)
916年西夏建立
1125年南宋建立
1038年北宋建立
960年契丹建国
1127年金国建立。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7、如何看待唐玄宗前后期截然不同的统治?【整理学案】试一试,你能归纳出本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吗?【达标测评】1、武则天统治前期重用酷吏的目的不包括()A、打击反动派势力B、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C、为百姓谋福利D、巩固其统治地位2、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的是()A、唐太宗B、唐中宗C、武则天D、唐玄宗3、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其主要依据是()①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②推行发展生产的措施③破格选拔有才能的人④广建寺院,大肆崇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4、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A、精通文史,多谋善断B、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士族D、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5、武则天、唐玄宗前期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A、提倡节俭B、整顿军队C、重用人才D、建立行省制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执笔:审核:审批:学案编号:授课人:授课时间:姓名:班级:组名:课题: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能力培养。
2、能力培养: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能力培养。
难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知识链接】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学法指导】讨论法【自主学习】1 年,统一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后改国号为,辽朝统治者在其管辖地区实行的政策。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教师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包括开国大典等重要事件。
3.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
三、课堂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导学案

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
1405 1433 年
— 27000 人 7次 52 艘
1492 1504 年
— 12000 人 3次 17 艘
哥伦布为了找到一条从西方到达东方的新航线,结果发现美洲大陆,成为世界航海史上 的一次壮举,你能否从上表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又一次前所未有壮举? 3、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对学】 1、郑成功有哪些伟大的功绩?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群学】 试一试,你能归纳出本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吗?
3
课堂检测 1、我国沿海地区受倭寇侵扰开始于 【 】 A、元朝初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戚继 光 2、“开辟荆棘,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对哪一位英雄人物事迹的赞美 【 】 A、郑和 B、郑成功 C、岳飞 D、戚继 光 3、明朝中后期,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 A、宗泽 B、岳飞 C、郑和 D、戚继 光 4、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 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的是 【 】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 殖民者
4
七 年级
执 笔: 审核 :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第 14 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历史
学科教案
审批: 学案编号: 组名: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记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台湾府的时间和清朝疆域的四至。 2、能说出清政府和谈时边疆地区及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能说出驻藏大臣的设置及武力平息大小和卓木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清政府和谈时边疆地区及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难点:驻藏大臣的设置及武力平息大小和卓木的意义。 【教学方法】 在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生活经验等, 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独学】 一、盛世疆域 1、 “康熙盛世”:历经 、 、 三朝,史称“康乾盛世”。 2、出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朝疆域:北界 、东北至______,东临____,东南到___ ___, 南及 , 西南抵 , 西北达 。 二、驻藏大臣 1、 朝时设立___,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2、___时,设驻藏大臣,代表 ,会同 、 , 监理西藏事务,并监管 、 圆寂后的转世程序。 3、驻藏大臣制度,有利于__________。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1、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1)时间: 、 、 三朝。 (2)原因: 部反复叛乱,严重威胁边疆安全。 (3)结果:使整个 地区,以及 、 和天山北路的形势逐渐 稳定。 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时间: 时, (2)结果:天山南北全称“ ”,以清朝派驻的 为最 高长官。 四、对云贵的统治 1、雍正时,大规模实行“_____”,改封国制为___,变世袭制为____。 2、____时,废除该地区土司制度,改设___。 2、意义:消除了土司割据状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学】 1、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哪些重大贡献?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第七课
教材:《历史》下册
主题: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背景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教材
3. 板书
4. 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的背景和影响。
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这个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兴起和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征战、改革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总结,写一篇文章。
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的建立过程。
内容包括契丹族的起源、辽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北宋的建立和初期政治制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具体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学生能够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契丹族的起源和北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契丹族和北宋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3.分组讨论材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出本课的标题《契丹崛起与北宋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契丹族的起源和辽国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契丹族的崛起和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1

8、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能够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长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准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长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使用分析归纳水平和知识迁移水平,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使用层次。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使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2、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准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学习难点:1、同盟会纲领牵涉到辛亥革命的目标、指导思想、革命性质等理论问题,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使其准确理解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是本科的难点之一。
2、充分肯定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进步性,并实事求是地评述它的软弱性、局限性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预习导读】(仔细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并将问题答案标注在课本上)(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孙中山简介2、兴中会(1)成立时间:(2)地点:(3)奋斗目标:(4)性质:3、中国同盟会(1)历史背景:(2)成立:(3)革命纲领:(4)机关刊物:(5)性质:(6)作用:4、三民主义的提出(1)三民主义的内容:(2)三民主义的意义:(二)武昌首义(注意识图)1、背景:2、过程:3、影响:(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背景:2、中华民国的成立: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的作用: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2)性质:(3)意义:(4)主要内容: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2)时间:【合作探究】聚焦目标一1.辛亥革命的性质:聚焦目标二辛亥革命的意义:【交流展示】2、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另一种说法:它是失败的革命。
我们理应如何准确理解?【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下列各项对“胜利”和“失败”理解最恰当的是( )A、提出了三民主义,但没有真正实行B、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仍然疯狂的侵略中国C、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3

辛亥革命核心主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史学界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对中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理念或者较为充实的史料来解释和说明,可能会感到模糊和难以理解,所以本科的核心主旨是力图说明辛亥革命基本上是成功的,因为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的艰巨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水平。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相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水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度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义情感和持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相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探究1.概述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学生:(联系所学,互相交流得出答案)(幻灯片显示)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生:(自然分成两组,各抒已见)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指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绝大部分水准上达到,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
师: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辛亥革命》教案【内容主旨】经过了农民运动、自强新政、维新变法等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意识到要想拯救中国,必须革命,必须推翻清王朝,模仿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教学目标】1、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了解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2、通过“学生课堂”和学习单,了解孙中山其人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通过纪实微电影,再现武昌起义的爆发。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勇的精神,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重点与难点】重点: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动和所起的作用。
难点:辛亥革命成败的辩证评价【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救亡图存之路。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出孙中山立志革命的原因,即辛亥革命的背景。
环节一:“学生课堂”,结合学习单,了解孙中山其人。
设计意图: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通过了解历史人物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
环节二:教材结合PPT,了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创建,理解三民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上的一次次失败,理解革命的艰辛。
环节三:通过纪实微电影,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再现历史。
环节四:辛亥革命成功or失败?根据史料和对后续事件的了解,讨论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简述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板书设计】准备:兴中会同盟会孙中山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or失败?。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导学案

宜阳双语实验学校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7关预学案课节名称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制作人郭丹本课性质------分-----必备知识清单一、辽朝建立和北宋统一1.辽朝建立的背景:。
2.辽的建立:年,建立契丹政权,建都。
3.辽朝的统治政策:。
4.北宋的建立:年,后周大将建立宋朝,定都:,史称北宋。
5.宋太祖赵匡胤的的治国措施:。
二、宋与辽、西夏的和战1.宋辽之间:宋辽间有和有战,战争状态直到1005年订立才告结束。
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
2.西夏建立:年,族自立为大夏皇帝,建都,历史上称为。
3.宋夏之间:西夏建立后与宋先战后和,从而形成、、和三角鼎立的政治格局。
三、宋金对峙1、金的建立:年,族建立金朝,定都。
年,金朝灭掉了,1127年,金军又灭亡了。
3.南宋建立:年,金灭北宋,即位,建立南宋。
被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5.宋金和议:1141年,双方达成,形成南北对峙的基本格局。
6.绍兴和议的内容:。
四、阅读下图,请回答:⑴图中三个并立的政权分别是:、、;其中A是由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C是由族首领元昊建立的,而B是由后周大将建立的。
⑵在A、B和B、C关系中,双方既有战争,又有议和,它们议和的相同作用是什么?A与B的议和在历史上称作什么?⑶A、B两政权后来都被哪一政权所灭?预学重点提醒北宋和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
预学方法环节细节说明1、在课本中圈画批注。
2、阅读课本中的图片获取历史知识信息。
3、背记重点内容知识。
4、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5、构建第7课的知识体系。
命题趋势分析辽、宋、西夏、金并立及战与和,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是主要形式。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2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变,它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本课有三目:孙中山和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未来便于学生了解,我把课文线素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
二、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孙中山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弱,所以设计问题不能过难,,在本课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水平,使学生持续思考,探究问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辛亥革命主要人物与事件:孙中山、兴中会、同盟会、武昌首义、南京临时政府等。
从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
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和颁布的法令等,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从袁世凯控制北洋军和帝国主义支持等方面理解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通过度析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内容,提升概括归纳水平,从而确定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质;引导学生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领导人、组织原则、颁布的法令和政策,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民主共和政府的性质。
通过辛亥革命独立省份的地区分布,理解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南方的领先发展对于辛亥革命区域格局的深刻影响。
通过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怎么看?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提升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百折不挠的顽强革命精神,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重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五、教学过程:导入:看图孙中山像、中山陵照片导入。
新课:老师介绍: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实行一系列的努力。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word教案(6)

第7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收集有关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归纳和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讲述有关历史故事,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处理办法自主学习:收集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讲述和演绎历史。
直观感知:收集图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应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图片、影音资料教学。
分析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列表归纳:制作表格,归纳重要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处理办法资料增补:收集补充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增强直观性,降低理解难度。
启发引导:设置探究性问题,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华二中_七__年级_历史____学科导学案
课题__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主备人___胡老师__审核人____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星期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学习过程:
一、独学(认真看课本,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1 年,统一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后改国号为,辽朝统治者在其管辖地区实行的政策。
2.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史称。
3. 年,首领称,都城在,史称。
4.北宋、辽、西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等抗辽英雄,在1005年签订了,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关系。
5.1115年,建立金朝,1127年建立南宋。
1141年宋金达成。
二、对学、群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用直线将下列民族、首领、政权、都城四者相关的被容分别连接起来
契丹族元昊北宋会宁
汉族完颜阿骨打西夏东京
党项族赵匡胤金上京
女真族耶律阿保机辽兴庆2.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阅读
以上材料,请回答:(1)材料中的“匈奴”应指什么族?
(2)“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3)岳飞生活于哪个朝代?他是民族英雄吗?
4)跪在岳飞墓前的铁铸像是谁?为什么让他跪在哪里?
(5)金军中流传怎样的一句话形容岳家军?
三、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教师点评。
四、达标测试: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是()
A.松赞干布B.元昊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2.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历史上的北宋的是()
A.赵匡胤B.赵构C.元昊D.耶律阿保机
3.下列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是()
A.西夏、辽、宋B.西夏、金、北宋
C.辽、金、南宋D.西夏、金、南宋
4.西夏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铁木真
5.西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党项族B.契丹族C.女真族D.回鹘族
6.宋辽之间订立之后,结束战争状态保持百余年和平友好关系()
A.南京条约B.澶渊之盟C.北京条约D.尼布楚条约
7.完颜部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
A.汴京B.上京 C .兴庆D.会宁
8.“绍兴和议”是哪两个政权签定的协议?()
A.北宋与辽B.北宋与西夏C.辽与西夏D.金与南宋
五、妙招巧记:本课内容可巧记为1235.
1指一个英雄:岳飞;2指两个并立的阶段: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和南宋与金的
对峙;3指三个和议:辽与北宋的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和议、南宋与金的绍兴和
议;5指五个政权及其建立者.............。
师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