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川省2015年政府性投资项目(含PPP项目)概况
攀枝花市东区 住建局
攀枝花 市
攀枝花市
基础 设施
拟在东区辖区内的攀枝花学院西苑区域,公山粱子 公路 片区,巴斯箐片区,攀枝花大道华山段、金沙江沿 15
江及公山湾范围内新建城市道路。
15
ppp
10
沿湖路(仁 和沟)项目
攀枝花市东区 住建局
攀枝花 市
攀枝花市
基础 设施
拟建项目起于四季花城-盐业公司-中心医院-东区 公路 文化馆-大渡口街红绿灯口,全长约 4 公里,双向 3.25 3.25
公路
项目周边规划建设的 5 条道路(炳盘梁路、营昌路、 梁号路、龙滩路、和兴路)共约 2.2 公里;1 个绿地
1.5
1.5
ppp
生养老地产
公园及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项目周边规
划道路)
东区炳四曙
路新建项目
13
(炳四区汽 攀枝花市东区 攀枝花
车服务综合 投促局
市
东区
基础 设施
体项目旁规
拟通过炳四区汽车服务综合体招商引资,打捆建设 公路 该项目毗邻的规划约1 公里的道路炳四曙路及供排 0.7
水等基础设施。
0.7
ppp
划道路)
14
大水井片区 市政路网工
程项目
攀枝花市西区 住建局
攀枝花 市
西区
基础 设施
拟建项目共 3 条道路,路线全长 3.07 公里,路面
公路
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东西二号主干路长 699.35 米,东西一号次干路长 1918.48 米;南北一号主干
0.9
路长 456.42 米。
PPP
刘延才
13990059589
兰小平
13881406192
四川统计年鉴2016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县(市区)年末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2015年)
Fushun Panzhihua East District West District Renhe Miyi Yanbian Luzhou Jiangyang Nanxi Longmatan Luxian Hejiang Xuyong Gulin Deyang Jinyang Zhongjiang Luojiang Guanghan Shifang Mianzhu Mianyang Hucheng Youxian Santai Yanting Anxian Zitong Beichuan Pingwu Jiangyou Guangyuan
Chengdu Jinjiang Qingyang Jinniu Wuhou Chenghua Longquanyi Qingbaijiang Xindu Wenjiang Shuangliu Jintang Pixian Dayi Pujiang Xinjin Dujiangyan Pengzhou Qionglai Chongzhou Zigong Ziliujing Gongjing Daan Yantan Rongxian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64.50 51.87 64.32 70.02 67.63 38.01 65.85 45.09 39.16 53.84 55.86 41.08 44.24 41.36
41.05 26.46 37.90 29.48 59.12
36.79 13.08 18.81 11.47 21.61
83.01
38.30 14.96 27.09 22.86 20.04
60.70 46.11 35.97 86.62 70.87 57.96 70.29
74.70 108.10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委托单位: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成都市规划局都江堰市规划局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等级:规划甲级证书编号:081035法人代表:吴志强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负责:周俭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夏南凯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总工:闫整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协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法国AREP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来西亚akitek AKIPRIMA sdnbhd美国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联合体、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瑞士伯恩应用科学大学、都江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联合体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1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1)第六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12)第七章用地布局规划 (13)第八章居住用地与住房规划 (15)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6)第十章产业用地规划 (18)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8)第十二章水系规划 (19)第十三章景观风貌规划 (19)第十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9)第十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22)第十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23)第十七章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规划 (25)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6)第二十章老城改造规划 (27)第二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27)第二十二章灾后重建规划 (28)第二十三章规划管理实施 (30)第二十四章附则 ............................................................................................................................................. 31附表一:都江堰市城乡发展指标体系 .. (33)附表二: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007年) (33)附表三:城市总体规划远期(2020年)用地汇总表 (34)附表四:2020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平衡表 (34)附表五:城市道路规划一览表 (35)附表六: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一览表 (36)附表七:建设控制一览表 (36)附表八:建设用地适建性表 (3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是一处千年水利工程的杰作。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设计规划、建造过程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始皇时期开始兴建的。
当时,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达65公里的人工渠道,用于解决当地持续发生的水灾问题,并为农田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设计规划都江堰的设计规划基于秦国时期的水利经验和地形特点。
整个工程分为两部分:主渠和分渠。
主渠称为都江渠,总长约46公里,负责引水;分渠是从都江渠引出的16条支渠,负责灌溉当地农田。
这样的设计使得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并有效解决了水灾问题。
建造过程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过程相当艰巨。
工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勘测规划,确定了河道的线路和渠道的规模;接着是清理河道和挖掘渠道的施工,这个阶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第三个阶段是修筑堤坝和建造分渠;最后是加固渠道和堤坝,并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整个工程历时十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江堰工程的完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灌溉系统的建立使得农田灌溉更加科学和高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其次,水利工程为周边地区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交通的繁荣。
此外,都江堰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其设计规划和建造过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都江堰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将被永远铭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5年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5年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6年5月5日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主题,深入实施“四大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趋势向好,民生福祉持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275.38 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49.71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6:37:54.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1.8%、54%,分别拉动GDP增长0.4、4.2、5.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54元,增长8.9%。
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4.64万户,户籍人口62.05万人。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02万人,城镇化率55.86%。
全年出生人口5179人,死亡人口45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4‰。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7亿元,比上年增长5%,占GDP 的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增加值10.09亿元、林业增加值2.46亿元、牧业增加值9.68亿元、渔业增加值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4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71万亩,比上年下降1.4 %。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53 万亩,下降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19万亩,增长6.9%;蔬菜作物播种面积9.3万亩,增长19.4%。
全年粮食产量15.22万吨,下降3.8%;油料产量2.15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20.41万吨,增长18.9 %;肉类产量4.74万吨,增长2.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4.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GDP 的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起源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政治家、农学家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秦国统一了中国六国,为了解决灾害性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保证农田灌溉和军事用水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建设规模极为宏大,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的建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工程师李冰带领着100万民工修筑了一座长约65千米的主渠道,横跨大渡河与蓝田江,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分级引水和渡水式灌溉,利用地质地形将水引分为高、中、低三级渠道,通过堆石坝、分水堰等建筑物,实现了水流的分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灌溉系统。
三、聚集效应都江堰的建设除了灌溉农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居民迁徙到这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防洪功效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能够防止洪水灾害。
通过疏导水流,调节水源,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保护了周边的人民安全和财产。
这种防洪功效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
五、文化遗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都江堰的建设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利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借鉴。
四川统计年鉴2015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州)行政区划一览表(2014年底)
Bazhou, Enyang,Pingchang, Tongjiang, Nanjiang
雁江区、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
Yanjiangqu, Jianyang, Anyue, Lezhi 马尔康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 若尔盖县、红原县 Maerkang, Wenchuan, Lixian, Maoxian, Songpan, Jiuzhaigou, Jinchuan, Xiaojin, Heishui,Rangtang, Abaxian, 康Ru定oe县rg、ai泸, H定on县g、yu丹an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 、 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 Kangding, Luding, Danba, Jiulong, Yajiang, Daofu, Luhuo, Ganzixian, Xinlong, Dege, Baiyu, Shiqu, Seda, Litang, Batang, Xiangcheng, Daocheng, Derong 西昌市、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 、 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Xichang, Muli, Yanyuan, Dechang, Huili, Huidong, Ningnan, Puge, Butuo, Jinyang, Zhaojue, Xide,Mianning, Yuexi, Ganluo, Meigu, Leibo
1-3 各市(州)行政区划一览表(2014年底)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chedule by Region (End of 2014)
都江堰可行性研究报告
都江堰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介绍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古老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遗产。
该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目的是为了解决四川盆地的灌溉问题。
都江堰利用岷江和都江的水源,将水引入灌溉渠道,使得周边农田得以灌溉,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也成为了一座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都江堰所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加。
工业污染、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了都江堰的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保护都江堰这一非常珍贵的水利工程,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以确定可行的保护和改善措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都江堰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找到最适合的保护和改善方式,以确保都江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都江堰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2. 研究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3. 确定都江堰保护和改善的可行性措施;4.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内容1. 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分析通过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2. 都江堰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分析都江堰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确定其引发的原因和影响。
3. 都江堰保护和改善的可行性措施提出针对都江堰目前问题的保护和改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水质、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4. 可持续发展建议根据对都江堰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提出保护和改善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确保其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对都江堰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五、研究成果1. 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其灌溉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都江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二O一O年九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 (3)五、规划期限 (4)第二章规划背景 (5)一、县域概况 (5)(一)自然资源 (5)(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6)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7)(一)农用地 (8)(二)建设用地 (8)(三)其他用地 (8)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8)(一)未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8)(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不够 (8)(三)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四)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不明显 (9)第三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 (10)一、土地利用战略 (10)(一)都江堰市发展定位 (10)(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0)(三)土地利用战略 (10)二、规划调控指标 (11)(一)上级下达的主要控制指标 (11)(二)规划目标落实情况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4)(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16)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 (16)(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6)(二)稳定农用地布局 (17)(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19)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1)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21)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21)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21)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2)五、合理布局基本农田 (22)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23)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 (25)一、强化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25)二、加强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25)三、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26)四、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管理 (27)五、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27)(一)能源用地 (28)(二)交通用地 (28)(三)水利用地 (28)(四)环保用地 (28)(五)旅游用地 (29)(六)其他用地 (29)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29)(一)允许建设区 (29)(二)有条件建设区 (30)(三)限制建设区 (30)(四)禁止建设区 (31)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一、综合建设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32)二、重点保护“山、水、田、林”生态本底 (32)(一)耕地 (33)(二)园地 (33)(三)林地 (34)三、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4)四、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4)五、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5)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 (36)一、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 (36)(一)农用地整理 (36)(二)建设用地用地整理 (36)二、重点整治区域划分 (37)(一)重点整治区 (37)(二)限制整治区 (37)三、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 (38)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40)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40)二、一般农地区 (41)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1)四、独立工矿用地区 (42)五、风景旅游用地区 (42)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3)七、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44)八、林业用地区 (44)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46)一、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46)(一)耕地保有量 (46)(二)建设用地总规模 (46)(三)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46)(四)农村新型社区用地 (47)(五)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48)(六)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49)二、乡镇土地利用管制要求 (49)(一)严格落实本规划分解的指标 (49)(二)严格落实本规划空间布局 (50)(三)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50)第十一章近期规划 (51)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51)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51)三、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51)第十二章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53)一、有效衔接灾后重建实施规划 (53)二、规划指标衔接 (53)三、灾后重建城镇建设用地 (54)四、灾毁土地复垦整理 (55)五、灾后重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安排 (55)第十三章环境影响分析 (57)一、环境影响分析 (57)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 (59)(一)划定土地用途区 (59)(二)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59)(三)进行河道综合整治 (60)(四)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60)(五)加强声环境保护 (60)(六)加强生态保护 (61)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2)一、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62)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62)(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62)(二)强化土地利用计划调控 (63)(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63)三、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 (63)(一)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63)(二)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 (64)四、加强规划实施执法监督 (64)五、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65)附则 (66)附表 (67)表一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构成表(2005年) (68)表二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表 (69)表三都江堰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0)表四都江堰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71)表五都江堰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72)表六都江堰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4)表七都江堰市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77)表八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8)表九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目标落实情况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宏伟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改进,一直延续至今。
1. 工程背景都江堰的建造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田提供水源,促进农业生产。
蜀地地势险要,河流湍急,水资源十分匮乏,人们很难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秦国时期的蜀地统治者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以克服这个问题。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为66.6千米,分为两大主要部分:西堰和东堰。
西堰是主要渠道,总长约41.8千米,由岷江取水,贯通到成都平原。
东堰是分水渠道,总长约24.8千米,负责分水供给农田。
整个工程还包括堵门坎、分水坎等重要构筑物。
3. 工程特点都江堰采用了创新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技术,运用了水力学原理和土木工程知识。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是利用水量分配和灌溉的方法。
都江堰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通过分水坎将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注入农田,另一部分则经过引水渠道和分水渠道供给各个农田,实现了合理的水量分配和利用。
4. 社会影响都江堰的建成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灌溉,农民可以进行两季或三季作物种植,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同时,由于农田产出的增加,商业活动也得以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环境的巧妙解决方案。
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成功运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结:历史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造目的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业提供水源。
都江堰的规模庞大、工程特点独特,通过合理的水量分配和灌溉方法,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都江堰的影响
都江堰的影响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建于秦朝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利效益都江堰利用岷江和都江两河的水资源,利用大坝、堰和渠道将水引入农田,解决了灌溉问题,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灌溉水能够让农田保持湿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防洪效益都江堰不只是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大坝和堰能够调节河流的水量,减少了洪水的暴发频率,保护了沿岷江和都江两岸的人民和农田免受洪灾侵害,提高了当地的安全系数。
生态环境影响都江堰的建造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引水灌溉使得沿岷江两岸的植被得到充分滋润,保护了植被的生长,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但是,大规模的灌溉也造成了一些生态问题,如水资源过度利用、水土流失等,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文化影响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都江堰的建造技术和水利理论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也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经济影响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灌溉和防洪,提高了农业产值和稳定了粮食供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都江堰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支柱,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在水利、灌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都江堰调研报告
都江堰调研报告都江堰调研报告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
为了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调研。
首先,我们对都江堰的自然景观进行了考察。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其独特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都江堰的自然景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游客可以欣赏到宏伟的水利工程和蜿蜒流淌的河流,同时也能感受到山水相依的秀丽景色。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游客滥捕滥猎的现象也有所出现,这对于都江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我们对都江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都江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了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都江堰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和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旅游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最后,我们还对都江堰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进行了了解。
都江堰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都江堰注重文化传承,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
同时,都江堰的教育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地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并且政府也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都江堰在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在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创新、和谐、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启示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时为了解决军队 给养和物资运输问题而修建的一条运河。灵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形条件, 通过人工开凿和工程设计,实现了南北水路的贯通。灵渠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 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还有效地支持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作为古代南北文化 交流的重要纽带,灵渠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在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三、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得益于工 程本身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历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曾多次进行修 缮和改造,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变化。例如,宋代对都江堰进 行了扩修,增加了灌溉面积;明清时期则主要对堤坝和渠道进行修缮,以应对日 益增长的水患问题。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 与时代共进,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 念启示我们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平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 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其创新、和谐、发展 的理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 源紧张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 展;同时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注 重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中的应用。这些都为我们在现代 社会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最后,都江堰工程的工程管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重视河流的日常 维护和监测,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提高民 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都江堰工程作为古代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为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 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我们要从都江堰工程中汲取智 慧,树立环保意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 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采用可持续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努力实现水资源开发与 生态保护的平衡。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摘要:都江堰在2260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孕育出了“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已经成为了当代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近10年的发展中,都江堰又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面对水危机的挑战,都江堰水利人将传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在技术、制度、主体三个层面上推进水利现代化,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都江堰持续发展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在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展望它的未来前景,对于促进它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都江堰的发展历程及其巨大效益公元前256年,李冰率民众于岷江出山口处,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在此之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的2200多年时间里,都江堰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阶段。
公元前157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穿澜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成为史载扩大都江堰潘区的第一人。
经过唐宋时代的发展高峰,都江堰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了当时成都平原的14个县,并逐步形成了冬季断流、春季淘淤的岁修制度。
元明两代是都江堰堰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笼石”与“铁石”两种治堰方法的反复争论与实践,使都江堰堰工技术和工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清代在治理和维护都江堰的同时,还形成了水费征收制度,并在整理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
近代以后,由于国运不昌,堰务不振,到上世纪40年代末,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仍然由历史.上的300万亩菱缩到了282 万亩。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02亿元,比2000年净增了32.07亿元,增长60.1%,“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13美元以上。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7.3:37.7:45调整为14.1:35.6:50.3。
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42倍和2.03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比2000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04亿元,比2000年增长78.7%。
旅游综合收入达15.1亿元,比2000年增长65.7%。
全市总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成效显著法国拉法基水泥、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扬子江海蓉药业、恒创特种纤维、中金医药材料包装、锡成纸业、侨源气体、福润肉类食品加工、金龙工业港、香港日昇猕猴桃种植加工基地等一系列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川苏合作产业园”的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并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机械、建材、医药、食品、能源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27倍。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市工作,确定并实施了“强化极核、培育支点、发展轴线、带动全域”的战略部署,先后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修编和市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工业布局发展规划以及区域中心镇、20个中心村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市、镇、村“三位一体”的城镇发展架构。
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组织化、标准化、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3%,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在全市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达66.8%,比2000年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水利发展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抗击水害而开展的改善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的活动。
自古以来,水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代水利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靠河流提供水源和捕鱼,因此河流也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利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建立起灌溉系统,使得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非常发达。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的开端。
此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六辅渠、隋唐的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水利工程也很发达。
罗马帝国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世纪水利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防洪和排水方面。
由于战争频繁,水利工程也被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治理黄河,清代治理淮河等水利工程,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利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水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纳西河治理工程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为能源、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新理念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美国的胡佛坝等也成为了世界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这些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水利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
未来的水利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6年5月5日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主题,深入实施“四大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趋势向好,民生福祉持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275.38 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49.71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6:37:54.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1.8%、54%,分别拉动GDP增长0.4、4.2、5.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54元,增长8.9%。
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4.64万户,户籍人口62.05万人。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02万人,城镇化率55.86%。
全年出生人口5179人,死亡人口45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4‰。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7亿元,比上年增长5%,占GDP 的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增加值10.09亿元、林业增加值2.46亿元、牧业增加值9.68亿元、渔业增加值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4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71万亩,比上年下降1.4 %。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53 万亩,下降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19万亩,增长6.9%;蔬菜作物播种面积9.3万亩,增长19.4%。
全年粮食产量15.22万吨,下降3.8%;油料产量2.15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20.41万吨,增长18.9 %;肉类产量4.74万吨,增长2.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4.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GDP 的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5.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9%,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6.4%、73.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利税总额12.3亿元,下降9.8%;利润总额5.8亿元,下降21.9%;总资产贡献率7.5%;产销率93.7%。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GDP 的1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7%,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
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8.92亿元,增长32.1%。
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5.54亿元,增长35.4% ;技术改造投资41.11亿元,增长3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21亿元,下降28.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3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58亿元,增长57.9%。
特别是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全面启动,拉动了我市投资增长,提振了投资信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7%,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5.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5.5%,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71.2万平方米,增长35.9%。
五、旅游全年旅游业增加值〔3〕完成44.34亿元,同比增长14.3%,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1%。
全年接待游客2145.9万人次,其中城市游接待游客660.07万人次,景区游接待游客642.31万人次,乡村游接待游客843.51万人次。
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75亿元。
实施大熊猫主题乐园等一批重大涉旅项目建设,灌县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推出12条“多彩都江堰·快乐四季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中印国际瑜珈节、帐篷客露营节等31项旅游主题活动,旅游产品体系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46亿元,增长8.4%;零售业零售额78.16亿元,增长9.7%;住宿业零售额2.66亿元,增长13.8%;餐饮业零售额23.1亿元,增长9.4%。
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累计完成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38.47亿元,增长1.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94.21亿元,增长10.5%;住宿业营业额4.03亿元,增长7.3%;餐饮业营业额27.59亿元,增长15.9%。
启动特色街区建设,实施“600家服务企业(门店)引进计划”,引进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项目608个。
引进四川川商商品交易中心等3家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
“百米生活”科技展示中心、全国呼叫中心和西南研发中心建成投运,搜啦网被评为四川省电子商务创新企业。
七、对外开放全年实际到位内资7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实际到位外资3513万美元,下降27.2%。
全年进出口总额4363万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640万美元,出口总额2723万美元。
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73个,其中重大项目25个。
按产业分,旅游产业项目13个,投资总额102.8亿元;服务业项目23个,投资总额568.04亿元;新型工业项目17个,投资总额11.46亿元;现代农业项目9个,投资总额15.46亿元;房地产业项目8个,投资总额61.28亿元;总部经济结算类项目3个,认缴注册资金1.45亿元。
与法国日索尔市、德国包纳市等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瑞士马蒂尼市、德国博登韦德市、泰国南奔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合作关系,与新西兰皇后镇建立了旅游节庆活动及旅游产业合作平台。
成功引进万达文化旅游城、上海建工集团滨江新区开发等项目。
八、交通和通信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6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公里。
全年新改建村组道路(农村公路)89.2公里。
全市机动车拥有量16.51万辆。
全年公路客运量11155万人,客运周转量19546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7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320万吨公里。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5.46万户,增长25.2%;移动电话用户69.1万户,增长20.3%;互联网用户27.29万户,增长31.8%。
九、财政和金融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税收收入16.9亿元,增长20.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5亿元,下降6.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2.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1.53亿元,下降13.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59.08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861件,专利授权721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技术交易额达1.6亿元。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40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年末共有单设小学25所(含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9117人(含特教校146人),专任教师1944人(含特教校27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615人,专任教师2235人。
全市3-5岁儿童入园率为98.1%,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2%,普通高中毕业率为95.62%;本科上线1582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市市级文艺社团协会53支,艺术表演场所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活动中心)19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9个(含未注册开放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8处。
全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46次以上,观众人数达100万人次。
抢救性发掘天马镇彩虹村七组宋墓、大观镇大通村11组明墓2处,在外滩岁修工程中考古新发掘出汉代石像一尊,石构建若干。
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52家(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6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71人),实有床位数5762张。
全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0.35余万元,城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3.85‰;重性精神病患者参保率达100%。
应急献血完成率达114%,应急献血总人次1219次。
年末,全市已配备公共体育健身设施801个,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体育场地107.9万多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75平方米以上。
成功举办“2015成都·都江堰双遗马拉松赛”,“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世界巡回赛·2015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
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比赛,共获得2金1铜。
向成都市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1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04元,比上年增长9.5%。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7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37元,增长9.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6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66元,增长9.6%。
表1:2015年人均收入支出情况表指标绝对额(元)增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7 9.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37 9.6 #食品类6776 8.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6 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66 9.6 #食品类4841 7.5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9.27万人,参保覆盖率达9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22万人,参保率达98.3%;参加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人数9.78万人,增加1.35万人。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99万人,增加0.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72万人,增加0.71万人。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85%,新增就业7945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3966人,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
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1339人,发放救助金677万元;孤儿44人,发放救助金41万元。
投入1200万余元,资助1312名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学生等实施公交补贴865万元。
十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年新增公交路线2条,全市公交车路线达到37条;年末实有公共营运车454辆;延时服务公交线路7条。
年末共有出租车665辆。
完成28辆公交车、280辆出租车熊猫车身景观化喷涂工作。
全年天然气用户20.33万户,总供气量 9466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31.61亿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量4.22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