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中的性别建构与解构_性别表演
试析《紫色》中女性的身份建构历程
试析《紫色》中女性的身份建构历程作者:龚波韶张京鹿丁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艾丽斯·沃克《紫色》一书的出版充分地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小说中将女主人公茜丽的身份寻求历程与她对上帝身份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以女主人最后确立自我真实身份为尾。
女主人公的重生充分控诉了黑人男权社会,同时也鼓励了万千同在沉默着的女性群体。
如此正如沃克所言,她的作品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关键词:自我身份;上帝;历程自1982年《紫色》一书出版以来,艾丽斯·沃克于1983年先后斩获了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
《紫色》以女主人公茜莉为代表,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茜莉,长期以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但最后却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反击了那个压抑广大黑人女性的社会,寻求并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兴身份。
小说见证了茜莉逐渐成长为一名新兴女性的历程,其美好的结局在慰藉读者的同时,也充分鼓励了广大黑人女性积极摆脱男权社会束缚,建构新女性身份。
一、自我身份寻求过程小说中女主人公茜丽的自我身份建构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外界压迫和内在自我否定下导致自我身份的的迷失。
小说中茜丽所受的外界压迫更多的来源于一个男性主权的社会。
当她20岁时,因母亲的去世他的“继父”对她更加冷酷。
对于她的婚姻,父亲认为“终于可以摆脱她了,她还可以带走自己养的那头牛”。
当茜丽看到继子哈波的妻子索菲亚能勇于反抗哈波,她一开始是妒忌的,她鼓动哈波不要任妻子索菲亚摆布,但最后在见证了索菲亚依然决然的离家时,茜丽却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茜丽作为《紫色》中的一名悲劇的女性,不仅因为她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的自我否定。
年幼之时,当妹妹南希教授她美国历史,即使南希一再肯定姐姐茜丽的天赋,茜丽依然谦卑地认为“我没有南希美丽聪慧”。
实际上茜丽自小的针线活就相当过人,而她后面也是凭借这个针线活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找寻到了自我,应该注意的是当茜丽刚定居在孟买时,她仍然囿于之前“女佣”的身份,止步于前。
《紫色》性别超越后的回归
5紫色6:性别超越后的回归李玉凤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5紫色6,自问世以来即被视为一部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经典文本。
这部小说从作者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下美国黑人妇女的悲惨境遇,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再现了她们寻找真实自我与人格尊严的过程。
黑人男性对女性的暴虐与专制,已经成为黑人文化的一种本体性的文化存在。
探讨失去了为人的基本权利,游走于人性边缘的黑人女性,沃克没有局限于对女性平等权利的主张,而是从深层挖掘黑人女性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矛盾中寻找和谐,从危机中寻求出路。
黑人妇女要想寻求独立,必须首先确立自我意识,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要摆脱性别歧视,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超越女性个体;但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以争取两性和谐而非对立的方式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作家虽然写的是/走在双重边缘0的黑人女性,但已超越了种族与性别,具有了广泛的普遍性,正如她在/wo manis m0(妇女主义)一词中所定义的,将其/献身于实现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0[1]。
可以看出,沃克所重视的,是既批判社会两性关系有序形式中的不合理内容,张扬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又彰显女性意识回归现代两性关系后双性和谐的辉煌。
一、性别意识的找寻)))无言的/表白0著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5第二性6中称/女人并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
0妇女之所以成为从属的性别,是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剥夺的结果。
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通过把女性界定为他者来树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女性处于客体地位;在文化语境中,女性不是一个人物,只是一个/空壳0、一种/缺席0;在言说形式上,女性表达观念的声音受到传统男权叙述话语形式的制约和压迫,她们没有表达自我的能动性,从而处于失语状态,是被言说的他者,无从拥有真正自己的话语权来言说自我,也无自我可言说。
在主与客、明与暗、上与下的模式中,两性关系呈现对比悬殊的二元对立状态,女性被推向性别的边缘,而黑人女性则被推向性别与种族的双重边缘,成为无言的/他者0。
《紫色》对性别秩序韵颠覆与重建
体探讨艾丽丝 - 沃克在《 紫色》 中如何 颠覆 父权制 下 已被 内化 的性 别 意识形 态及 其秩 序规 范并 重建起
一
形象 。在《 紫色》 阿尔伯特 和哈泼被刻意塑造成 中,
为女 性化 的男 性 , 索 非亚 和 莎格 则 被 塑 造成 为 男 而 性 化 的女 性 。从 外 表 上 看 , 哈泼 虽 然 身 材 高 大 , 但 “ 的脸 看起来 像 个女 人 的脸 ”39 他 【I。与 其形 成 鲜 明 2 对 比的是 对 索菲 亚 的形 象刻 画 ,她 不像 哈波 那 么 “
直是黑 人文学 的主 流 , 而对 黑 人 女 性 所 面 临 的性 别
性 生理 差异上 的社会 文化 形 象 , 括 生理 形 象 与 社 包 会形 象 两 个 方 面 。男 女 生 理 形 象 具 有先 天 的 差 异
歧 视却视 而不 见或 极为 轻视 。艾 丽丝 ・ 沃克 的 主要
贡献就是 扭转 了黑人 文学 过 去只强 调种 族歧 视与 种
实, 并且 着力解 构 了父权 文 化意识 与 性别秩 序 , 凸显
象二元对立形而上学的塑造 , 不仅使女性受到严重 束缚 , 男性 也失 去 了真正 意义 上 的 自由。 致 力 于整个 人类 的和谐发 展一 直是艾 丽丝 ・ 沃
克 的写 作追求 。为把 男人 与女 人从 人类文 明 的禁锢
冲 突及 性别 等级 , 发现 该作 品 不仅 解构 了父权 文化 意识 中的 男女性 别 形 象的二元 对 立 , 写 了女人 改
迫 害女人 的性 别 冲 突关 系定位 , 而且颠 覆 了男 强女 弱 的性 别等 级 制 , 凸显 出 了强 烈 的女 性 主体 意
识 。
关 键词 : 紫 色》; 《 性别 形 象 ; 性别 冲 突 ; 别等级 ; 性 颠覆 与重 建 中图分 类号 : 0 .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0 30 6 2 1 ) 6 1 1 4 I 64 1 A 10 -9 4(0 0 0 - 3 - 0 0 由于美 国社 会长 期 以来存 在 的严 重种 族 问题 , 描写种族 歧视 、 族压 迫 及 反 映 种 族 冲 突 的文 学 一 种
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重读《紫色》
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重读《紫色》
王莉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6
【摘要】艾丽丝·沃克在代表作《紫色》中塑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有意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打破了明确的性别界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完美阐释了书中人物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人们通过对性别规范进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性别,又在不断重复的表演中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而使性别处于开放过程之中,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多种生存可能性.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王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朱迪斯·巴特勒及其性别操演理论—记巴特勒理论思想专题研讨会 [J], 高继海
2.朱迪斯·巴特勒与性别表演 [J], 李坤
3.论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性别公正观 [J], 张旭茜
4.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 [J], 钟厚涛
5.探寻性别的真相——评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J], 李莹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
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导言《紫色》是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的著名小说,以黑人女性塞利·首先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她的一生展现了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身份的交织与冲突。
本文以性别表演视域为研究角度,探讨《紫色》中女性身份的建构,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角色的演变与转变。
一、塞利的身份转变塞利是一个典型的性别角色框架的受害者。
从小被父亲卖给弗尼克斯先生后,塞利的性别身份直接变成了妻子,她需要遵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勤劳、顺从、无条件为丈夫和家庭服务。
然而,塞利不仅要承受丈夫的暴力和压迫,还遭受到白人男性的性侵犯。
这些经历使得塞利开始怀疑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进而对传统性别角色展开思考与反抗。
在女性社群中,塞利遇到了鸟、苏菲、雪莉等众多女性,她们各自都在努力找到自己的声音和力量,并致力于为其他女性争取权益。
这种团结和支持也使得塞利意识到女性不再只能被动受害,她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塞利逐渐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自立、有主见的女性。
她果断地决定离开弗尼克斯先生,并与携带着她的一生秘密的苏菲共同生活。
通过与苏菲的相处,塞利学会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开始关注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为自己争取权益。
二、性别表演的拆解本文将性别视为一种表演,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规定的性别角色就是表演的要求。
然而,塞利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角色在实质上是对女性权益的剥夺和压迫。
通过探讨塞利的身份建构,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表演的虚假性和对女性的束缚。
性别表演不仅影响了塞利和其他女性的内在自我认同,也在社会中营造了男性至上的氛围。
作为性别表演的一部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规范使得她们被视为弱势、被动和需要依附他人的对象。
然而,通过塞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正在逐渐对这种表演进行反抗,寻求突破和解放。
三、塞利的女性身份建构在《紫色》中,塞利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与其他女性的互动,不断探索和建构自己的女性身份。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身份建构历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紫色》中西丽的身份建构历程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杨亚丽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的作品,该书一经发表便备受关注,一举获得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等文学奖项。
《紫色》中爱丽斯•沃克浓墨重彩刻画的主人公西丽,是一个动态人物,整个小说中,她经历了从迷失——觉醒——反抗的巨大心理变化,从一个天真顺从、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转变为一位勇于反抗的独立女性,展现了黑人少数族裔中的妇女如何在面对种族主义和女性身份的双重歧视下,突破重重藩篱,实现自我身份建构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紫色》;女性;身份建构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第二作者杨亚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61-01一、西丽的盲目和迷失西丽悲惨的命运始于童年,她14岁时便遭继父强奸并怀孕,所生之子甚至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就被抱走卖掉了。
但继父不以为然还恐吓说:“你得干你妈妈不肯干的事情,如果说出去,我就杀了你妈妈。
”于是,西丽承受着母亲的误解,继父的侮辱以及骨肉分离的三重痛苦。
后来继父渐渐厌烦了西丽,就把她卖给了已有四个孩子的X先生。
而X先生娶她的唯一原因就是找个照看孩子做家务的人和西丽继父许诺的做嫁妆的一头牛。
在X先生家的生活延续了西丽的苦难。
X先生把她当成干活的牲口和泻欲的工具,动辄还拳脚相加。
在父亲和X先生的淫威下,她毫无任何自由和权利可言:她不能上学;不能收留妹妹聂蒂;不能去镇上看演出;不能顶嘴;不能去取自己的信……这一阶段中西丽的生活无比痛苦,她只能借助给上帝写信去抒发自己的苦闷,但在她心中,上帝的形象却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无形之中,西丽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生活,接受了男权至上的思想,将男性对她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安心处于隶地位,逆来顺受,从不反抗。
电影《紫色》黑人女性人格形成的过程与动因-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紫色》黑人女性人格形成的过程与动因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而是更注重文章的内涵价值。
女性文学和黑人文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紫色》,整篇小说细致入微的展现了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观点,使其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更加与众不同。
《紫色》中蕴含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比如对黑人文化的探讨、对种族制度的讨论等,该篇小说成功的将具有反抗精神的黑人女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主人公的身上也将作者的审美特征进行了体现,具有比较深远的审美价值影响。
一、黑人女性莎格:开放、自我《紫色》中的黑人女性莎格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女性,她的个性比较独立,与传统观念相比她是一个另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受男性摆布,喜欢自由自在、独来独往。
莎格是一位歌手,在全国范围之内开演唱会,拥有表演天分,而且歌曲演唱得非常好。
莎格长相比较甜美,又有魔鬼般的曼妙身材,穿着高端大气,全身充满着女性魅力。
她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其他女性不同,在经济上非常独立,这也是她自由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的莎格比较自我,只要自己认可的东西,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和西丽相识并很快陷入同性恋的爱情漩涡。
过后又与比她小很多的杰曼产生感情,莎格的爱情观打破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彻底的打破了女人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理念,消灭了不合理的性别分工,解放了不平等的两性观念,还赢得了她丈夫的认可。
[1] “蜜蜂女王”是一个带有歧义的称呼,说她像蜜蜂一样四处奔波,她不仅仅属于家庭,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歌手,所以白种人认为莎格不是一个好人。
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只能是附属品,任何的不符合社会规矩的行为都威胁着女性的基础地位,男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生活,不需要背负沉重社会舆论压力。
传统的黑人女性所背负的贞洁观念是男权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对于莎格而言这是无形的枷锁。
莎格希望可以自由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希望受到任何阻碍,她拥有比较强烈自我观念。
莎格从大多数男性的欣赏眼光中获得满足感,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她的自我观念来源于她内心的渴望,她是一个敢作敢当的黑人女性,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_艾丽丝_沃克的_紫色_中性别角色的分析_李欣
第11卷第4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4 2 0 0 9年8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Aug.2 0 0 9收稿日期:2009-04-07作者简介:李欣(1969-),女,辽宁灯塔人,讲师,硕士。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性别角色的分析李 欣(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摘 要:艾丽丝·沃克为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建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womanism )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的分水岭。
通过对《紫色》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的分析,旨在展示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紫色》;性别角色;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4-0035-0420世纪的最后3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如火如荼,美国黑人女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学史浓浓的抹上了一笔。
随着广大黑人女性的不断觉醒,美国一批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斐声文坛,并发展成为一股独立、强大的学术力量,这些黑人女作家喷薄奔涌的创造力震撼着世界文学界。
这些女作家中,除了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妮·莫里森外,艾丽丝·沃克也极为引人瞩目。
她的《紫色》出版后不久,立即成了闻名全国的畅销书。
1983年,《紫色》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的三个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艾丽丝·沃克成为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
随后,根据小说改编拍成的同名电影片,被列入奥斯卡金像奖的候选名单。
论《紫色》性别角色模糊
论《紫色》性别角色的模糊摘要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关注了性别问题,而非种族问题。
小说中大多人物都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的界限,兼具男性和女性特征。
性别角色的模糊反映出性别是文化建构的产物,颠覆了人们解读男性和女性的传统方法,揭示了父权制对黑人男女性别建构的深刻影响,表达了艾丽丝·沃克推翻父权文化秩序、消除性别歧视、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性别模糊父权制和谐艾丽丝·沃克《紫色》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黑人作家的作品大多都着眼于种族问题,即在黑人奴隶制影响下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成功跳出了这一局限,它主要关注了性别问题,即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正因为此,《紫色》自1982年发表以来便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
关注性别问题正是沃克的宗旨。
小说《紫色》中的大多人物都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的界限。
这里所说的“传统的性别角色”是指被西方白人文化广泛接受的观念,即女人是弱者、是被动的,应当呆在家里当贤妻良母,做家务、照看孩子,而男人则是强者、是主动的,应当在外努力工作赚钱,以此来养家糊口。
《紫色》中性别角色的模糊充分反映了朱迪思·巴特勒的性别理论,即“性别(gender)是文化建构而成的,因此,性别既不是生理性别(sex)的偶然结果,也不像生理性别一样看似固定”(6)。
沃克试图通过小说向读者表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在黑人的社会性别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父权制被打破,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哈波和索菲娅性别角色的互换书中性别角色的模糊在哈波和他妻子索菲娅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哈波虽然身强体壮,但内心深处是软弱的。
在继母茜丽眼中,哈波“胆小怕事……他的眼睛显得很忧郁,心事重重。
《紫色》女性主义解读
《紫色》女性主义解读摘要《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这部小说是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觉醒、抗争与成长的诗篇。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了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迫害,探讨了她们是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姐妹间的情谊寻取自身解放并反过来推动黑人男性的成长。
关键词:《紫色》黑人女性斗争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一《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作品通过主人公茜丽的经历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处境。
整部作品以书信体为叙述形式,“赋予传统的书信文体以深刻的政治内容,刻画了一个受尽屈辱和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金莉等,2010:196)。
小说的女主人公——饱受摧残的茜丽拒绝思考,压抑自己的感受,完全失去了自我。
后来,在其他几位女性角色的影响和帮助之下,茜丽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她逐步成长为独立勇敢的女性;整部小说主要以茜丽的觉醒、斗争和成长为主线。
事实上,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自身也实现了蜕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茜丽的影响。
可以说,《紫色》是一部黑人女性斗争与成长的历史,她们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源自她们的坚强与勇敢,更依赖于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
此外,这些黑人女性的独立与成长也反过来促进了黑人男性的觉醒与蜕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主人公茜丽在不同层面的觉醒与成长,以及她的成长对其他黑人女性和对黑人男性成长的积极意义。
二在《紫色》中,茜丽首先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她在十四岁的时候被继父阿方索强暴,生下的孩子也被继父抱走,此后更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出嫁后的茜丽成为丈夫艾伯特泄欲的对象和干活的机器,还要忍受丈夫的毒打。
其次,茜丽还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无论是她的继父,还是她的丈夫,这些“黑人男子并不只是黑人社会的产物,而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长期遭受歧视的产物”(王家湘,2006:364)。
解读电影《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解放
解读电影《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解放作者:李秀静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0期艾丽斯·沃克的一生都在探讨黑人妇女的生存问题,将其称之为黑人女性的“辩护士”最合适不过。
《紫色》是一部女性自我解放的经典之作,从独特的视角上叙述出女主人公觉醒和奋起的过程,对黑人妇女生存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她们寻找出路。
这部小说后来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改电影,在未上映之前,就已经了广泛的轰动,在上映之后更是获得了令人骄傲的票房成绩。
一、黑人女性拓展精神空间作家沃克非常关心女性的精神成长,尤其是黑人女性,在他的世界观众认为黑人女性的精神升华,才能称之为其完整生存的关键条件,沃克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没有精神的帮助,这部作品她无法完成。
可见在沃克的文学世界中精神的关键性,沃克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入开拓了女性成长的精神空间。
在沃克的眼中,如果想要拯救灵魂,那么必须要处理宗教信仰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宗教被人们看成是灵魂的寄托,而黑人灵魂一直都在被白人基督教所残害。
西方基督教中宣扬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这为黑人奴隶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勇气和安慰,对他们的反抗意识或多或少的起到了麻醉的作用。
但在这部小说之中,沃克从黑人泛灵论思想的角度上,对白人基督教这种荒诞、没有根据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最初西丽由于不知道该向谁诉苦,也没有人会聆听她的苦衷,她只能将苦衷写到信里求上帝帮助自己。
西丽如此坚定上帝会帮助她,但她的生活却越来越惨。
在朋友莎格的指点下,西丽开始质疑上帝。
莎格对西丽讲到:“要是上帝能够多听听命运悲惨黑女人的话语,这世间肯定不是这种情况了。
[1]莎格说:“万事万物都是上帝,上帝并不遥不可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你与上帝一起来到了这个世界,但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才能找到她”。
在这里,莎格的话明显将上帝自然化和普遍化,上帝应该与让所有人和谐共处,这也是沃克所鼓吹的“泛灵论”。
在这一思想的呼吁下,西丽与耐蒂开始通信,在最后一封信中,她将对耐蒂的称呼换成了“敬爱的上帝,敬爱的树木,敬爱的人们”。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紫色》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紫色》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三个阶段:分裂、缝合和完整。
在分裂阶段,自然和女性受到父权制的共同压迫,其压迫的根源是二元制思想。
到了缝合阶段,女性开始觉醒、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两种变化最终导致了男性思想的觉悟。
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矛盾缓和并逐渐走向和谐共存的过程。
在完整阶段,女性完成从被压迫走向独立的转型、男性开始尊重女性和自然,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即将形成。
沃克正是通过揭示黑人妇女和自然在重重压迫下的生存状态来唤醒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缝合破碎灵魂以实现完整生存的途径,作品表达了渴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标签:艾丽丝·沃克;《紫色》;生态女性主义艾丽丝·沃克(Alice Waiker)是美国当代文坛最富盛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沃克在其作品中主要关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深入她们的内心世界,展示她们的彷徨、无助、觉醒和反抗,并以此成为黑人女性的代言人。
沃克本人也曾说过:“我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我的人民的精神生存上了。
”她的成名作《紫色》一经出版就获得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并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
国外评论家对《紫色》的评介涉及其主题意义、妇女主义思想和文化身份等多个方面。
如彼得·普雷斯科特(PeterPrescott)评论《紫色》中的主题包括恐惧、爱的补偿、卑劣的谋杀等许多方面;而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则认为,对《紫色》的阅读,“超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文化的界限”。
其他评论家分析了该小说的艺术形式,如叙述策略、书信体格式和语言特征等。
自20世纪80年代沃克访问中国以来,国内开始了对其作品的研究,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国内评论家对《紫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方面,如王晓英教授认为,沃克妇女主义的灵魂是对人类完整生存的追求。
从空间视角看《紫色》中的性别政治
中图 分 类 号 : 1 7 1 2 . 0 7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6 4 2 ( 2 0 1 5 ) 0 6 - O 0 6 1 - - 0 0 4
小说《 紫色》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 ・ 沃克 的代 表 作 。 该 书 一 经 出 版 , 便 引起 巨大轰 动 , 于 1 9 8 3年荣 获普 利 策 文学 奖 和 美 国 国 家 图 书 奖 两 项 大奖 。在 受到赞 赏 的 同时 , 一 些 黑 人社 会 团体 就 该 作 品涉及 女 同性恋 、 性 暴 力 和 家 庭 虐待 等 的描 写 而 反对 这部 小说 。“ 一些 黑 人评 论 家 甚 至谩 骂 作 者 及 其作 品, 指责 其 丑化 黑人 男 性 , 破 坏黑 人 内部 团 结。 ” … 沃克 在 《 紫 色》的 中文 版 序 中指 出 , 这 部 小 说“ 真实地描绘 了 2 0世 纪 初 乃 至 今 天 不 幸 仍 然 存 在 的世界 现实 的一 个 明确无 误 的方面— —男 人对 女 人 的压迫 。 ” [ 2 3 1 三 十多年来 , 国 内外 学 者 从 存 在 主
分 成 果
作者简介 : 邱旭( 1 9 9 0 一) , 女, 四川 泸州人 , 硕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美国文学 ;
义、 叙 事角 度 , 尤其 是从黑 人 女性 主义 的角度 对 小说 的 主题 , 包 括黑 人 妇 女 的精 神 探 索 、 身份追寻、 创 造 力、 姐妹 情谊 、 女 同性 恋 以及 种族 、 性别 等 方 面 进 行 了深刻的挖掘 , 但极 少从空 间角度探讨黑人女性与 黑人 男性 之 间的性 别政 治 。本文 拟从空 间角 度 出发 探讨 这一 问题 。 男尊 女卑 的性别 “ 空间表 征”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性别角色的分析
书 。1 8 9 3年 ,《 紫色 》获 得 了美 国文 学作 品 的三个 大 奖: 利策 奖 、 国 图书奖 和全 国 书评家 协会 奖 。 普 全 艾 丽 丝・ 克成 为 获 得 普利 策 奖 的第 一 个 黑 人 女 作 沃
( o ns )是黑人女权 主义批评 区别 于传 统黑人 文 学和女权 主义的分水岭。通过对 紫 色》 中的女性性 别角 w mai m
色的 分 析 , 旨在 展 示 沃克 的 黑人 女 性 主 义 的 思 想 。
关键词 : 紫 色 ;性 别角 色;女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I0 . 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2 X(0 90 —0 50 6 43 7 2 0 )40 3 —4
明了其 非凡魅 力 。本文 仅就 这篇 小说 ,探讨 其作 品
贡 献 ,黑 人女性 文 学 已经成 为美 国文 化不 可或 缺 的
组 成部 分 。同时 ,黑人 女性 文学 的发 展 也给世 界 文 学 史浓浓 的抹 上 了一 笔 。随着 广 大黑 人女 性 的不 断
觉醒 ,美 国一批 黑人 女作 家异 军突起 ,斐 声文坛 , 并 发展成 为 一股独 立 、强大 的学术 力量 ,这些 黑 人 女作 家喷 薄奔 涌 的创造 力震 撼着 世 界文 学界 。这些 女 作 家 中 ,除 了 荣 获 19 年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托 93 妮 ・ 莫里 森外 ,艾 丽丝 ・ 克也 极 为引人 瞩 目。她 沃
家 。随后 ,根据 小 说改编 拍成 的同名 电影 片 ,被 列
深 刻 的思 想 性 。《 色 》 的 问世 ,标 志 着沃 克在 文 紫
学创 作上 达 到 了新 的高度 。 《 色 》是一 部书信 体 的长篇 小说 ,描 写 的是 紫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沃克的小说《紫色》是一部探讨女性身份认同和生存状态的文学作品,其中对女性空间建构的描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女性空间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她们的空间受到限制和束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空间的建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对沃克《紫色》中女性空间建构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对女性空间的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女性空间建构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深入探讨沃克的《紫色》中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女性空间建构的研究,可以揭示小说中女性角色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探讨其在家庭、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
女性空间建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整个作品中的女性主题和象征,揭示作者通过对空间的描述和塑造来表达对女性命运和解放的思考和关注。
探讨女性空间建构还有助于我们思考和批判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问题,促进更多人对妇女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和改善。
研究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女性在小说中所拥有的独特空间体验,揭示女性空间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女性空间的主题和象征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对女性空间建构的批判视角,探讨女性空间的重要性及影响。
通过研究女性空间建构的启示,提出对于性别研究及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探讨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展对于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解以及相关领域的探讨。
2. 正文2.1 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女性空间建构被理解为女性对于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权力关系。
《紫色》中“他者”形象的建构
《紫色》中“他者”形象的建构摘要:与黑人女权运动并驾齐驱的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蓬勃发展,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将性别政治同种族斗争以及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反映了非裔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
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从多种角度构建了受父权夫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下的“他者”形象,使读者从深层次上理解黑人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整个黑人民族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的多元性,思考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艾丽斯·沃克;《紫色》;“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6-0075-02(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1201)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当代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充分体现了对美国黑人大众悲惨命运的控诉以及对种族平等的殷切呼吁。
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将聚焦点放在了普通黑人家庭,讲述了黑人妇女与白人种族文化、非裔男权制文化等之间的斗争。
本文旨在立足于“他者”理论从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特征入手,通过种族、宗教、性别和非洲殖民主义等方面分析《紫色》中与当代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的“他者”形象的构建,以期加深对沃克笔下人性的理解,为这部小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代美国社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断引起了黑人女性的关注,她们纷纷质疑社会对女性的定义,提出自己的见解——黑人女性是毫不逊色于白人女性的群体,以此作为一种手段来传递黑人社区对女性本质的看法和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她们甚至从人性的角度表达黑人社区对女性的传统认识,以一个更加充满激情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美国黑人女性的问题。
其中艾丽斯·沃克的作品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穿越了广阔的历史和文化空间,从黑人女性自我出发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通过小说创作记录黑人妇女的日常生活、非洲民俗文化和黑人女性的政治关怀,凸显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为追求主体而不是“他者”身份进行的不懈努力。
《紫色》中男性人物的解放与成长——解读艾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
《紫色》中男性人物的解放与成长——解读艾丽丝沃克的女
性主义
李娜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妇女整体解放的理解和关注.本文以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很少关注的黑人男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展示了他们成长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揭示她所宣扬的妇女主义,即妇女解放观念不是狭隘的,妇女解放也意味着男性思想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
【总页数】1页(P79)
【作者】李娜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西安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男性解放:实现妇女主义的一条必由之路--解读艾丽丝·沃克作品《紫颜色》中黑人男性人物 [J], 郑光锐
2.解读艾丽丝·沃克作品中黑人女性的人物性格——以小说《紫色》为例 [J], 任彦辉;张伟
3.黑人妇女的创造性与自我解放——解读艾丽丝·沃克《紫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之道 [J], 冯海云
4.托妮·莫里森与艾丽丝·沃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评析——解读《宠儿》与《紫色》[J], 陈静;宋宝梅
5.托妮·莫里森与艾丽丝·沃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评析——解读《宠儿》与《紫色》[J], 陈静; 宋宝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中的性别建构与解构_性别表演论文导读::性别表演中常常形成断裂。
性别建构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紫色》中。
关键词:性别表演,性别建构,性别解构,《紫色》对于身体、身份和性别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
1929年,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雌雄同体的概念:“在我们之中每个人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
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1],意在消解男性逻各斯中心,将男女性别差异模糊化,实现双性和谐。
这一关于性别建构的多种可能性的观点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被不同的声音解读阐释或加以发展。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她的著名洞见:“一个人不是天生为女人,而毋宁说是变成女人的”,将性别的形成和权力话语中联系在了一起。
其后,后结构主义者们在对性、性别、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探讨中对她们的观点予以了有力支持。
拉康以“女性并不存在”的警语来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福柯则在《性史》中论证了这样一个主要观点: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它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根源,而非生物根源。
在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探讨中,性别具备了建构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形成了开放和不确定的特点。
这种探讨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研究经典《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中达到了顶峰。
巴特勒指出,主体的性别身份并不是制度、话语、实践的原因性别表演,而是它们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主体创造了制度、话语和实践,而是它们通过决定主体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而创造了主体。
因此主体的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
人们通过引用和模仿来表演正确的性别,但由于这种重复表演的不可能性和不连续性,性别表演中常常形成断裂,从而使得性别身份永远处在过程之中,因此主体(尤其是女性主体)由于性别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而可以去发掘出自身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个体价值。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杰出著作《紫色》可以说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阐释。
在《紫色》中,沃克通过女主人公茜莉的视角,塑造了一群在性别特征上显示出倒置的的黑人男女形象,男人软弱无能,女人强壮有力。
男人和女人没有了性别的明确界限,性别差异被模糊化了。
那么性别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解构的呢?黑人男性和女性是如何因为性别表演的失败而形成新的性别身份和特征的呢?男性是否跟女性一样都是社会规范的受害者?描写男人和女人性别特征的倒置互换,沃克的本意何在?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并解答上述疑问。
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WYB2009105)一、性别的建构:模仿和表演巴特勒认为,当人们说“这是一个女孩”的时候,性别建构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这一基本的询唤被不同的权威反复重复,并不时地强化或质疑这种自然化的结果。
命名既是设立界限,也是对规范的反复灌输”[2]。
被指称为“女孩”的主体在规范的反复灌输下被迫去“引用”性和性别规范,不断加以模仿并进行表演,以便成为那个“召唤”她的统治阶层规定下的合格主体。
黑人女性从出生开始便被赋予了固定的性别特征,在对立的两性结构中担任从属的女性角色中国论文网。
女人必须生育后代,干活,挨打,不名一文也不能受教育,在经济、知识和人格上都无法独立,结果她们沦为生育和劳动的工具,自身的个性和内涵被否认,主体意识和身份也被抹杀。
可悲的是,大多数黑人女性自觉遵从了这种规定,心甘情愿在性别结构中成为被统治的一方。
《紫色》的女主人公茜莉便是如此。
她跟自己的母亲一样,对男人俯首帖耳,百依百顺。
在被继父强奸后不敢声张,被丈夫毒打也不敢还手。
出嫁前就承担了去世的母亲的职责,照顾弟妹;出嫁后如同佣人一般照顾丈夫和前妻生的孩子性别表演,毫无爱情和亲情可言。
她所扮演的妻子和继母角色,是完全对男性霸权话语下的性别规范的模仿和表演,而非出自独立人格的选择。
她的继子哈泼这样对她说道:“爹叫你干啥,你就干啥”,“他叫你别干,你就不干。
他说的你没有不干的,要不他就打你” [3] 。
她畏惧男人,不敢有任何反抗的姿态。
虽然她自己也很清楚,即使她不斗,不反抗,她所得到的依然是毒打和辱骂。
对她来说,生存比尊严更重要:“我想起聂蒂,她死了。
她斗过,她逃跑。
这有啥好处?我不斗,人家叫我在哪里,我就待在哪里。
可是,我还活着” [3] 。
值得注意的是,她对男人固然是一副从属的姿态,对自己的同性却并不持友好同情之心。
“我连男人们都不敢看一眼。
这是真的。
我看看女人,唷,因为我不怕她们” [3] 。
哈泼的妻子索菲娅身体强壮高大,敢于驾驭在自己的丈夫之上,在他们的两性关系中,挨揍的常常是哈泼,索菲娅则是胜者。
对此茜莉感到妒忌。
她叫哈泼去揍索菲娅,在被索菲娅责问后,她坦白承认说,她这么做是出于忌妒之心,索菲娅做了她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
严格的社会规范不仅使男性和女性形成对立,女性同性之间也丧失了信任和友谊。
可以说,茜莉是一个标准的黑人女性,符合一切男性话语所规定的女性特征。
她在耳濡目染的后天“训练”中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规范下的女人。
通过对男性话语权力下所规定的理想女性性别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贤妻良母”---的不断努力模仿,她在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上表演出某种正确的性别,把自己构建为一个具有这一性别的合格主体。
因此,驯服的茜莉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茜莉,她只是一个表演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来说性别表演,黑人女性固然是性别表演的产物,黑人男性何尝不是如此。
试图控制女人,掌握两性关系中的话语权,同样是男性对传统父权话语的机械继承和执行。
年轻的黑人男性从年长的黑人男性那里看到的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学习规范,并试图通过这种学习和模仿来建立同样的暴力话语机制,而从延续这种机制使之成为永不泯灭的传统。
茜莉的继子哈泼和他的妻子索菲娅原本深爱对方,但他一意要模仿父亲对茜莉的做派,总是试图要控制索菲娅,想要用拳头来征服妻子,以符合自己应该具有的一家之主的模样:“我要她照我说的去干,就像你对爹一样” [3]。
他甚至每天强迫自己吃下大量的食物,想要长得和索菲娅一样强壮,从而找回男人的尊严。
索菲娅对此深感厌恶,她对茜莉说:“我俩结婚以来,他心里想的就是怎么让我对他百依百顺。
他要的不是老婆,而是一条狗” [3] 。
而哈泼真实的一面又是怎样的呢?他意志薄弱,胆小无能,在外表上,“他的脸看起来像个女人的脸” [3]。
他努力学习模仿父亲的行为,可事实上他比索菲娅“更爱管家里那一大堆事儿”,喜欢“烧菜、洗刷和干干屋里的杂事” [3]。
和茜莉一样,哈泼从出生开始也在努力模仿社会规范下男人的合格性别特征,隐藏了自己真正的天性。
但他的表演和模仿是失败的,这也正好说明了表演性的性别建构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性别本身是开放和不确定的。
在被权力/话语机制所控制的两性领域,明确两分的性别结构为了服务于某些特定的目的---比如生殖---而被建构起来。
“作为在强制性体系里的一个生存策略,性别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惩罚性后果的表演……是一贯隐藏它自身的创生的一种建构;它是心照不宣的集体协议,同意去表演、生产以及维系明确区分的、两极化的性别的文化虚构……这建构‘迫使’我们相信它的必要性和天生自然的本质”[4] 。
为了避免因为没能正确实践自己的性别而遭到处罚,主体被迫去执行性别规范,对其进行重复的表演,这种表演反过来又维系并强化了性别规范。
对性别规范的严格执行破坏或压抑了人们的本性,男人和女人成为政治的范畴而非自然事实。
由于附着于两性范畴的许多意义被固定和规范化了,并不专属于某一性别的东西被认定为该性别与生俱来的本性,尤其对女性来说,她们存在的诸多可能性也就被终止了。
二、建构中的断裂:开放的性别尽管男人和女人都在成长过程中尽力模仿正确的性别,但对规范和秩序一成不变重复实践的不可能性使得性别的建构过程出现了断裂中国论文网。
巴特勒指出性别表演,我们“必须把性别视为一种建构的社会暂时状态(social temporality)”,因为“如果性别身份的基础是经年累月不断重复的风格/程式化行动,而不是表面上天衣无缝的一个身份,那么‘基础’这个空间的隐喻将会被置换,被揭露其实是一种风格/程式化的设定,更确定地说,它是一种时间性的以性别进行身体具化的过程” [4] 。
所谓稳定的性别只是一个假象,因为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总是要不断被维持这种重复本身的实践所取代。
更重要的是,理想的身份和性别本身是不存在的。
不管主体如何努力想要获取某种自然的,合法的和永久性的性别身份,性别的建构始终是保持开放或处在过程之中,所有的建构实践都是具有语境性、不确定性和变动性的。
在传统父权制度下,毫无怨言去执行男人的命令的“贤妻良母”是男权话语对女性规定的理想性别状态,但由于这种理想本身的虚幻性使得性别建构中的表演和模仿可能出现失败。
茜莉在遇到莎格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离开了家,生活就停止了,我想。
但是,我又想,也许跟X先生在一起,生活就结束了,但跟莎格在一起,生活又开始了” [3] 。
莎格的出现对她的人生具有两个重要意义。
首先,她开始正视自己的身体和欲望。
性向与性别一样,同样只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社会表演的结果,起因就在于异性恋/男性霸权为了实现生殖和繁衍的社会功能而将异性恋倾向人为地自然化了。
茜莉在少女时期被继父强奸,这在她的肉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伤害的阴影,她也并不喜欢和丈夫过性生活,甚至假装自己是块木头。
莎格称她为“处女”,这是对她在过去两性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否定。
换言之,她过去所扮演的女性角色是虚假的,她真正的性别还没有被发掘和建立。
莎格与她的同性之爱使她真正了解了性的美好:“这让人觉得像是两人双双进入天堂一样,一点也不像根X先生睡觉时的样子” [3] 。
茜莉在对性别表演的过程中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一个男人的妻子变成了一个女人的情人,这是她开始背离甚至反抗男性霸权的开始性别表演,也是她寻求独立人格的第一步。
其次,在莎格的鼓励之下,她不仅敢于离开一直拿她当工具使用的丈夫,而且开始以自己擅长的做裤子手艺开始赚钱,后来甚至成立了自己的衬裤公司。
一直以来,男性由于将财富掌握在手里而控制了家庭的支配权,女人被迫依附于男人,成为性的奴隶和生育工具。
茜莉离开X先生的时候,X 先生气急败坏的说道:“你黑乎乎的,是穷光蛋。
你丑得很。
你是个女人。
该死”,“你是个低能儿”[3] 。
这句话道破了男性试图凭借自己的话语权而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性别身份:女人必须和贫穷以及无知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做裤子使她开始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穿上裤子则使她获得了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