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论述
教育学课后简答论述题答案
教育学课后简答论述题答案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简答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 、教育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 、提出“ 庶、富、教” 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3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观点:1 、提出“ 有教无类” 的观点;2 、不包括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2•孔子教育目的的观点:1、培养一批“士”和“君子”;2、以完善的人格为教育首要目的。
•孔子的教育内容:四教:文(文化知识)、行(行为规范)、忠、信;•孔子教学原则与方法:1、因材施教原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渄不发。
”3、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德育思想1、立志有恒:确立人生远大志向;“志于仁”2、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的自觉性;“躬自厚而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身体力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4、改过迁善、“改而不改,视为过矣!”。
•孔子教师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2、热爱学生;3、以身作则,讲究教学方法。
2、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能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二、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三、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四、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五、为各级学校设置广泛的学科课程;六、建立教学原则体系。
3、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选与改组;2、关于教育的目的:使学生不断生长下去;3、论课程与教材:活动课程和“做中学”的教学原则;4、教学的五步骤5、儿童中心论;6、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四、简答题: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4.作业练习及布置批改5.课外辅导2.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和运用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分为: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3.欣赏法;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法3.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一.明确直观的三种手段(实物直观,摸象直观,语言直观)及其运用的针对情况:1.教材过于复杂,仅用语言讲述,学生不容易了解的2.学生知识水平对所学教材,要有困难3.使学生对所学教材要有更明晰更精确印象,学生对所学教材缺少应有的感性经验。
二.直观手段的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结合1.教师要用语言调节学生的注意力2.教师用语言向学生提出合理观察程序3.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三.明确直观教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果的手段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这是因为:环境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了人社会交往的场所;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心理源泉。
当然,人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有丰富的育人经验。
5.简答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育学概论(简答题)
教育学概论(简答题)问题1: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探究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和理论构建,旨在了解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问题2:教育学的目标是什么?教育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研究,提供有关如何最好地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知识和方法。
教育学的目标是改善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和做出积极贡献。
问题3: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来探索教育现象的意义和特征。
定量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目的是寻找教育现象之间的关联和趋势。
问题4: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关系。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
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哲学探讨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经济学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效益等。
通过与这些学科的结合,教育学能够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问题5: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评估和教育心理学等。
教育管理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校和教育机构。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研究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问题,以提供教育实践的指导。
以上是对教育学概论的简答题回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简答及论述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11、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该题包含两个小简述题)
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单独是简述题)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12、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13、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59课程。
60发现法。
61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
62班集体
6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65.简述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66.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67.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自我修养
68.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联系与区别。
69.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3、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使以内的加减法。
5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一、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错误。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41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42.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3美育的任务。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简答题部分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特点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播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继承性4.教育的长期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生产性7.教育的民族性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四.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和无等级性(平等性)2.教育没有脱离生产劳动3.教育具有原始性五.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阶级性3.等级性4.道统性5.专制性6.刻板性7.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六.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公立化)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法制化)七.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国际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八.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九.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十.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一.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十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十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十四.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十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十六.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十七.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规范作用)2.激励作用3.调控作用4.评价作用5.选择作用十八.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十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十.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民族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十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二十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二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二十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二十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二十六.教师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二十七.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有哪些?1.对待事业--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二十八.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三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同伴互助5.自我教育三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阶段三十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该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三十三.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三十四.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那几个特点?1.可塑性2.依赖性3.向师性三十五.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表现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形式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三十六.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十七.学生是发展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三十八.学生是独特的人表现在哪里?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十九.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四十.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四十一.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四十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四十三.课程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7.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课程四十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十五.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四十六.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7.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四十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由“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趋势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课程法制化的趋势四十八.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十九.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十.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五十一.教学过程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五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五十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五十四.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五十五.班级授课制的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五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5.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6.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五十七.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五十八.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五十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5.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六十.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教学的重难点3.课程性质和特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时间、设备、条件六十一.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六十二.写好三种计划包括?1.学期(学年)教学计划2.单元或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六十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求理论联系实际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六十四.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六十五.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六十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的2.评价功能3.评价观念4.评价内容5.评价方式6.评价主体7.评价过程六十七.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六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六十九.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8.知行统一原则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七十.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七十一.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七十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2.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七十三.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七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七十五.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七十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七十七.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建立学生档案5.操行评定6.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7.个别教育工作8.班会活动的组织9.偶发事件的处理10.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11.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知道课余生活七十八.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七十九.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八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4.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论述题部分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2)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3)道德素养,主要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心理素养,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个性。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
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高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简答
1、古代教育的特点:专制性,道统性,阶级性,刻板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特点:公立教育的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加强教育立法,重视依法治教;教育世俗化。
3、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社会生产力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7、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的观念;2改变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数量;3改变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能促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3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培训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较好;3.学校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色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社会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作用;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色才能和个性发展的功能。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全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c)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高等教育的结构2.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论述)a)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b)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这项职能从古就有,沿袭至今。
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
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c)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开展科研活动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期提出的客观要求;d)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a)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b)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c)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d)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4.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论述)a)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努力。
b)为了提高效率,高校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流。
c)另一方面,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与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水平。
d)(最后结合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实际来论述)5.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有哪些形式?(简答)a)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c)函授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d)普通高校的夜大学e)其它f)自学考试制度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简答)a)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b)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制度;c)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教育学(名词、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倡导者是杜威和克伯屈。
3、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4、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杰克森1966年提出隐性课程。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6、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7、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为具有教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对教师角色最为关注的一项。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
这个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
8、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
9、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现象。
11、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大连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论述
教育学简答题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同个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写吏和知识分子.三、资本主义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3.现代化教学手段.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五、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国家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这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衽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六、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处长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洽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一、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1.内发论2.外铄论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不同观点.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的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③学校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④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
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教育学: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研究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研究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4)研究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教师应正确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9、中国教师角色行动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小我本位。
(3)自我涵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孕: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根据。
教育学考试论述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考试论述简答题及答案学校教育也是狭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指针.是对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实际上就是教育践经验的汇编此观点错误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有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标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教育从一开始就分阶段进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
研究发现,原始社会的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全民教育。
自进入社会舞台以来,性教育就与教育政策有着分阶段的关系。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政策之间的差异。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它是客观的,揭示客观规律。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主观的,在一定阶段为了教育的利益,二者可能是一致的。
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一定阶段和群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学所阐释的教育科学理论。
这样,政策的实施就更具可行性。
同时,教育学也应该围绕教育政策提出问题和话题,进行科学研究和讨论,并提出建议供参考试述教育的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它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有永恒性是因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使新生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段社会作为阶段斗争工具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性,在阶段社会中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师范学院期末考试题库)
1. 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4.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6、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8、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0、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汇总(权威)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汇总(权威)1. 简述教育的外部规律。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产生反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它对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起决定作用;反过来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还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
但是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不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决定性作用。
(2)生产力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教育结构变化、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专业设置等起到制约作用;教育可以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反作用于生产力。
但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质量、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教育技术等;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可以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它既可以传播文化,又构成文化本体。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可以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其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育可以传承、改造、传播交流融合、更新和创造文化。
(5)人口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可以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和有助于人口迁移。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可以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可以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规范(即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2)学校教育可以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学名词解释.论述题.简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论述题.简答题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简单题论述题综合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1) 萌芽阶段;(2) 形成阶段;(3) 科学教育学阶段2. 教育的功能(1) 按作用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 按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 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全球化(6)教育信息化(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4.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生产性;(2)普及性;(3)系统性;(4)双轨制5.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6.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7.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8.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这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9.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0.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1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2)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3)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12.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3.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4.学校文化的构成?(1)观念文化(2)物质文化(3)规范文化15.学校文化的特征?(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17.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最近发展区(3)不平衡性,关键期(4)互补性,盲人听力比较好(5)个别差异性,大器晚成18.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1)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2)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3)特别关注学习态度19.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1)重视青春期教育;(2)丰富精神生活;(3)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20.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2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2)学校教育的独特性,22.学校教育的独特性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而且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3、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2)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3)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4)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2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主体性(2)全体性(3)全面性(4)长期性(5)开放性(6)时代性(7)实效性。
26.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27.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8.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29.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30. 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他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1.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3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与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3.教师的职业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34.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劳动过程的创造性(4)劳动方式的个体性(5)劳动成果的长效性35.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以身作则(4)为人师表(5)团结协作3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基本素养)?(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有一定研究能力37.教学的一般任务?(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传授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发展智力,体力,创造才能(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8.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得教育相统一(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9.教学的任务有哪些?(1)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40.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41.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42.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2)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3)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4)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4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1)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2)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4)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5)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44.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1)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4)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5)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6)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45.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3)抓住重点、难点、关键(4)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5)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1)传递——接受式(2)引导——发现式(3)辅导——自学式(4)情境——陶冶式47.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1)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2)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4)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48.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49.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50.综合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5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5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的脱节;(2)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5.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53.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54.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