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突、关节突、棘突等) 也可用于引导穿刺,但因位置较深,
故追踪针有很大难度 优势:最大程度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仍需联合使用神经刺激器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
探头选择:(2-5 MHz)的凸阵探头,景深> 8cm
超声引导下的腰丛神经阻滞的目的在于:在 影像下识别横突和腰大肌以及两者至皮肤表 面的距离,这样可以让操作者在进针前判断 腰丛神经的深度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无 菌 手 套 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无 菌 灯 罩 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神 经 刺 激 仪
超声引导下外神经阻滞
主要内容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背 景
设备和条件的准备 超声引导下上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臀下区入路-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臀区坐骨神经阻滞
探头:低频凸阵探头,10cm神经阻滞针 适应症:膝部、胫腓骨、踝关节和足部的外
科手术 局麻药:15~20ml 坐骨神经比较深,在横轴位可能呈扁平状 推荐使用神经刺激器确定阻滞针与神经的接
触 尽量使局麻药呈环形包绕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 神经阻滞
腰丛 股神经 隐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坐骨神经(臀区、臀下、转子下、腘
窝、前路)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腰丛
腰丛由L1-L4前支和T12、L5前支的一部分 组成
50%的人群腰丛包含T12前支的一部分和/ 或L5前支的一部分
上部三支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及生殖股神经;
MED = 正中神经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①中轴神经阻滞(如腰麻、硬膜外麻醉);②神经丛阻滞(如臂丛、腰丛神经阻滞);③外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④椎旁阻滞(属于一种中轴神经阻滞,但可单侧阻滞)[1]。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神经丛及外周神经阻滞的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一度被重视,另一时期又被冷落。

直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2],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一个分支。

神经阻滞再度兴起的缘由,主要与以下两方面的进展有关。

1 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

近期,随着当天入院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单独神经阻滞麻醉或与全麻复合以施行某些手术(如斜疝修补、上臂或手部手术等)证明,病人住院天数能显著缩短,并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

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片类药使用量也减少。

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3,4]。

Pavlin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 min[5]。

Vloka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70 min。

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最近有人对膝关节大手术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三合一股神经阻滞或全麻+PCA,比较其术后镇痛效果与术后病人运动能力,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和三合一股神经阻滞病人,术后无论是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运动度增大,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6、7]。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作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作用

下肢手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其麻醉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于小型手术,常采取局部麻醉或者辅助镇痛、镇静麻醉的方式,而大型的手术常采用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或者神经阻滞麻醉措施。

全身麻醉及半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中使用较多的麻醉措施,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呼吸循环的管理,但这两种措施在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较多。

而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以实现患者的局部疼痛治疗,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对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较好。

在手术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须对患者的体征指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患者在术后有不适感,麻醉师还会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

为了防止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结合患者的病情状态选取适宜的麻醉措施尤为重要。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基本概念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和传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措施。

传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部位没有客观指标,判断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师的经验水平和定位精准性,此种方式对于无法表达自身不适感的患者适用性较差,导致无法实现应有的麻醉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通过借助神经刺激器的定位作用,将局部麻药直接注射于患者的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冲动的传导,对注射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该方式可以对神经进行精准定位,不需要诱发感觉异常,在麻醉过程中可以减少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次数,发挥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对全身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和高龄患者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还可以分为许多类别,包括腰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等。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措施与效果下肢神经主要分为腰丛神经和骶丛神经,其分布较广,而且一般情况下,下肢手术中涉及的手术部位范围较广,所以下肢手术的麻醉难度较大。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少,阻滞时间持续更长,操作简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满意的神经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穿刺针正确达到神经附近;②足够的局麻药浓度;③充分的作用时间使局麻药达到需阻滞神经的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一、解剖标记定位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寻找其体表或深部的标志,如特定体表标志、浅层的骨性突起、血管搏动、皮纹及在皮肤上测量到的定位点深层标志如筋膜韧带、深部动脉或肌腱孔穴及骨骼。

操作者穿刺时的“针感”,即感觉穿刺的深浅位置,各种深层组织的硬度、坚实感及阻力等。

局麻药注入到神经干周围后可浸润扩散到神经干表面,并逐步达到神经干完全阻滞。

但解剖定位只局限于较细的神经分支,如腕部和踝部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而较粗神经除了腋路臂丛通过穿透腋动脉定位外,其他很少使用。

二、找寻异感定位在解剖定位基础上,按神经干的走行方向找寻异感。

理论上,获得异感后注药,更接近被阻滞神经,其效果应更完善。

根据手术范围和时间等决定阻滞方法。

应尽可能用细针穿刺,针斜面宜短,以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目前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神经定位,因此不需找寻异感定位。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一)工作原理周围神经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并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刺激器都具有较大可调范围的连续输出电流,电流极性标记清晰。

(二)绝缘穿刺针选择尽可能选用细的穿刺针,最好用22G。

选用B斜面(19°角)或短斜面(45°角)的穿刺针。

上肢神经阻滞通常选用5cm穿刺针,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用10cm穿刺针。

神经刺激器的输出电流0.2~10mA,频率1Hz。

需一次注入大剂量局麻药时,用大容量的注射器与阻滞针相衔接,以确保在回吸和注药时针头位置稳定。

(三)操作方法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穿刺区以外的皮肤相连,负极与消毒绝缘针连接。

先设置电流强度为1~1.5mA,刺激频率为2Hz。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
专家共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通过收集医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和研究成果,我们提供了以下
建议和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周围神经阻滞过程中降低并发症
风险。

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定义
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是指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
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这些并发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过度镇痛或过度麻醉等。

防治方法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以下是一些可以降低周围神经阻
滞并发症风险的方法和建议:
1. 充分评估患者:在进行神经阻滞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风险因素。

2. 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选择适当的药物、针头和导管,遵循正确的技术和操作步骤,使用高质量的设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 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医务人员应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互相沟通和合作:在整个神经阻滞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互相沟通、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观察结果,以及时处理并发症。

结论
通过遵循上述建议和指导,医务人员可以在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尽管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但通过正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决策和操作。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外周神经阻滞是疼痛治疗比较安全的临床技术之一,并发症发生率很低,约为0.05%,如不能早期预防和识别,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往往难以预防,尤其是麻醉之后,但是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比较少见,约为0.03%。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可在短时期内恢复,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神经损伤机制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神经病变、神经内药物注射、机械刺激、高压注药、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包括以下几种:创伤性(机械性)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

血管性损伤(缺血性):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

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的局麻药物与长时间的连续阻滞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髓鞘结构破坏和神经结缔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纤维化。

棘炎症性损伤:靠近或远离穿刺的部位,均可出现外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损伤以及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厚是影响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

神经损伤诊断如果阻滞区域感觉或/和运动异常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一般为24小时),可考虑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

对于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详细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与手术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向患者仔细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神经损伤的易感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的位置、严重程度和预后,肌电图检查通常在神经损伤后3-4周进行。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是一种医学操作方法,用于减轻或阻断神经的传导,常用于麻醉或疼痛管理。

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1.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浸润、关节周围浸润等。

2. 逐渐阻滞法:通过逐渐注射麻醉药物,在特定的解剖结构或区域阻断神经的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神经阻滞,如神经丛阻滞或神经导管阻滞。

3. 穿刺神经阻滞: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特定区域,以阻断神经的传导。

例如,在硬膜外腔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

4. 中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脊髓周围的腔隙(如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以阻滞神经传导。

常见的中枢神经阻滞包括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5. 神经导管阻滞:在目标神经周围放置导管,以便随时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神经阻滞。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麻醉或疼痛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和监控,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前请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指导。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穿刺 时穿刺 针 的反 复探试 也会 给患者带 来不适感 , 甚至导致患者对 阻滞部位 以及 感受 的错误表达 , 这些 因素将直接影 响到 麻醉 阻滞效果 的完善与否 , 并且穿刺 中即 使 出现 “ 异感 ” 麻 醉 的效果 也 不一 定 完 , 善, 这可能与穿刺针对 神经 的直接触 碰甚 至损 伤有关 。
但穿透性越差 ; 频率越低 , 穿透性越好 , 但 空 间分辨 率也会 下 降。较表 浅 的组织 比
如臂丛 神经 在高频探 头 (2—1MH ) 1 5 z 下 观察 比较清 晰 , 而对于较深 的股 神经在 4

穿刺针误伤神经组织 的几率 , 又在超声 显 像 的作用 下使得局 麻药 注入 时的准 确度 增加 , 直视下 药物 的扩散规 律 , 得 阻滞 使
神经 阻滞 : 定位 在腹股 沟韧 带下方 , 当 相 于耻骨联合顶点水平 , 股动脉搏动外 侧约
操作 的严格 要求 ,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
在不 断发展 与改进 , 现将其临床进展作一
综述 。 传 统依 靠解 剖定 位 盲 探 式
不必通过穿刺针 接触神 经产生 的异感 来
判断。以便增强神经定位 的准确性 、 减少 神经和周 围组织 的损伤 以及可 以通过 拔 出针 芯后 注药甚至置管实施连续镇痛 。 神经刺激仪 的适用范 围: 神经刺 激仪
于在临床麻醉 中开展运用 , 近年来 随着科
技 的发展 , 很多便携式的超声仪已经运用 于医学 临床 当中 , 但不菲的价格也是限制 其 在其他领 域 比如临床 麻醉 中的运用 和
推 广 的 主要 原 因 。
反应 , 因此 , 然存在 周 围组织甚 至神 经 仍
的损伤 可能 , 且频繁的调整穿刺针的位 置 给患者带来 的不 适感 以及 药 物在注入 后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

若只是肢体或胸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

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

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

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

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较长。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外伤或手术后的急性疼痛。

②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

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④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文库痛等。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进针技术
短轴(out-of-plane)技术:指探头的长轴与神经的长轴垂直所 获得的神经的横截面图像。 长轴(in-plane)技术:将探头从短轴视野旋转90°,即可获 得神经的纵截面图像。
不论选择何种技术,目的是引导穿刺针避开周围结构,比如 说血管、胸膜,同时保证局麻药在正确的筋膜层内,围绕目 标神经扩散。
肌间沟
解剖学标志: 胸锁乳突肌,其 后缘确认肌间沟 (前斜角肌和中 斜角肌),C6颈 椎水平(环状软 骨水平) 超声图像:
肌间沟
操作方法: 穿刺针向内、向后、向下方推进,使穿刺针稍偏向 C6颈椎横突,(可连接神经刺激器,诱导肩部、前 臂或手部产生运动)
• 患者取平卧位,头向对侧旋转45°。 • 将探头置于颈部环状软骨水平。在横截面上可以看 见神经根结构;图像的最适深度为3-4cm。 • 神经根显示为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圆形或椭圆形 低回声结构。颈内静脉及颈动脉位于其内侧,胸锁 乳突肌位于其浅层。
解剖学标志: 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外侧1~2cm处 超声图像
辅助检查 操作方法:
神经刺激器:穿刺针与神经刺激相连接,垂直皮肤刺入穿刺针, 直至出现刺激神经而引起的髌骨运动。 超声引导: 患者取平卧位,腿置于中立位。 探头沿腹股沟皱褶的纵长放置。视野深度通常为1-3cm。 • 典型的股神经位于一个三角形的高回声区域内,走行于搏动的 股动脉外侧,髂腰肌浅层,髂筋膜深层。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 侧。
• 肌皮神经通常位于肱二头肌及喙肱肌之间。
学生示范
实践
盲法
优点:前臂和手部手术,完善镇痛 操作简单 解剖标志易于辨别 不需要异感 所有入路中最安全 缺点:肩部、上臂麻醉效果不完善 操作时需要手臂外展(肩部疼痛、前臂骨折时体位 受限) 血肿,血管内注射(罕见)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
•直视 两个重要概念 --- 穿透性 分辨率
三个因素 --- 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和内部结构
组织器官的回声特点 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
B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
组织 静脉 动脉 脂肪 筋膜 肌肉 肌腱 压缩性改变 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 低回声(黑色) 高回声(白色) 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 高回声(白色) 低回声(黑色) 高回声(白色) 无回声(黑色)
B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 中轴神经阻滞 神经丛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椎旁阻滞
神经阻滞
传统的神经阻滞
盲探操作 “ 经验 ”
• 并发症 多
• 麻醉效果 差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
提高了麻醉的成功率 提高麻醉安全性 减少患者痛苦 可能误穿血管或血管内注药
B超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两种方式
体表标记技术 实时引导技术
•甜圈征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
方便定位,操作简单易行 确保阻滞效果 减少并发症 减少局麻药用量 起效快,维持时间长,成功率高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适应症
臂丛神经及其分支的阻滞
(肌间沟,腋路,锁骨下)
腰丛神经及其分支的阻滞 颈丛神经及颈神经的阻滞 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阻滞
(经臀,臀下,腘窝)
肋间神经阻滞
腹腔神经丛阻滞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禁忌症
神经周围有血肿或神经位置过深 等原因使神经成像不清
局部感染
局麻药过敏
拒绝神经阻滞的病人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比较有哪些启示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比较有哪些启示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
比较有哪些启示
【术语与解答】
老年患者外周神经干(丛)阻滞是临床麻醉常用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有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阻滞。

【麻醉与实践】
老年患者外周神经干(丛)阻滞优、缺点如下:
1. 优点
外周神经干(丛)阻滞操作较简便,且局麻药用量相对较少,一般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加之费用低,适合于某些颈部及上肢的中、小手术,尤其适用于全身情况差,实施全麻风险高的患者。

2. 缺点
临床实践证实,该麻醉方法应用范围局限,而且外周神经干(丛)解剖位置及走向不易经体表准确定位,而麻醉医师进行操作时往往通过反复穿刺寻找“异感”,尤其是临床经验不足的年轻麻醉医师容易造成并发症发生。

此外,如不慎穿刺损伤血管,可引起出血、血肿,可造成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甚至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若穿刺针刺破胸膜则可导致气胸或肺脏表层损伤。

该麻醉方法若定点欠准确,容易产生阻滞不全或失败。

【提示与注意】
由于颈神经干(丛)靠近颈椎,且与颈部的血管、喉、气管临近,加之非直观性操作穿刺,临床实施颈神经干(丛)阻滞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及意外,故需注意。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1.神经阻滞致使的并发症 :气胸、膈神经麻木、喉返神经麻木、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概急性中毒。

3.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伤害。

一、神经阻滞(一 )颈丛和臂丛阻滞1.气胸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 进针过深所致 ,气胸发生慢 ,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 ,呼吸困难症状。

X 线检查可见肺压缩,若在 25% 以内可严实察看;若超出 25%, 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需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木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 ,表现 :声音沙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 ,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 ,腋部血管 ,而惹起出血或血肿。

穿剌中应重申回抽 ,一旦有血、气、液 ,须立刻拔针 ,局部压迫 , 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防止频频多次穿刺,特别在应用抗凝药时。

不测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

采纳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觉出血,不是NB 的禁忌症。

4.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 , 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相关。

一旦发生 ,循环呼吸将克制 ,需立刻复苏办理。

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来自颈 2-3 神经 ,同时接受颈 4-5 的神经 .经前斜角肌前方降落。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 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

有以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便采纳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惹起同侧膈肌麻木的发生率达 100% ,并伴有 25% 的肺功能降落。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办理。

少量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6.“窃血”( steal )现象 :断指再植术后采纳臂丛阻滞镇痛, 若神经阻滞在手术以后才开始应用,可能发生再(移)植指(趾)血管发生“窃血”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hofer P,Nasel C,Sitzwohl 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distribution of local anestheticduring the three-in-one block.Anesth Analg,2000,90,119-24.
持续时间
现代麻醉学:罗哌卡因神经阻滞0.5~1.0% 4-7小时
患者男,50岁,60公斤。餐后3 小时因车祸急诊入院,诊断为:1、 左锁骨干骨折;2、左胫、腓骨骨折 并腘窝血管损伤;3、左第二掌骨骨 折;4、第3、4腰椎骨折;5、第3、 4肋骨骨折。拟行胫骨近端骨折切开 复位和左侧腘动脉探查取血管移植 术
股外侧皮N 股N
股 A、 V 腹股沟韧带 闭孔N前支
闭孔N后支
前 路 腰丛 的解 剖
Marhofer 等将磁共振用于“三合一” 股神经阻滞,观察注药后局麻药的分布。 结果提示,局麻药直接阻滞股神经, 向外侧扩散阻滞外侧皮神经,轻度向内阻 滞闭孔神经的前支;未见有闭孔神经后支 被阻滞及向头端扩散至腰丛。 从而,对Winnie推测的向头端扩散达 到腰丛,提出质疑。
患者男, 81 岁, 62 公斤。右 股骨颈骨折 2 天入院,拟行右侧人 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曾于 21 年前和 15 年前两次患脑溢 血,右侧肢体不全瘫,运动性失 语;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口服药 物治疗。术前心电图、胸片及其 它 检 查 基 本 正 常 。
谢 谢
“三合一”阻滞
后入路
腰大肌鞘阻滞(L3) 腰大肌间隙阻滞(L45)
“三合一”阻滞?
腰丛前路阻滞,又名腹股沟血管旁阻滞。Winnie 1973提出 在腹股沟韧带下,围血管注药,同时按压注 射点下方,可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 闭孔神经,故又称为“三合一”阻滞。
Winnie AP,Ramamurthy S,Durrane Z.The inguinal paravascular technique of lumbar plexus anesthesia:the “3in1”block.Anesth Analg,1973,52:989-96.
Chayen D,Nathan H,Chayen M.The psoas compartment block.Anesthesiology.1976,45,95-9.
体位
患者屈膝侧卧位,患侧在上
定位
以第4腰椎棘突为起点,沿后正中线往尾端量出3cm 的点,再自该点向阻滞侧旁开4cm即为穿刺点
操作方法
垂直皮肤 进针诱出 腓肠肌收 缩
注意
坐骨神经为深部注射,应适当给 予 镇静药 单独使用止血带耐受差,长时间手 术需配合腰丛阻滞 如电流<0.2mA或穿刺中出现异感, 需将针稍退出,避免因神经内注射 引起的神经损伤
药 物 应 用
浓度
剂量
0.375-0.5%ropivacaine (不需要加AD)
肌间沟臂丛20-30ml, 腋路臂丛40-50ml 腰丛20-30ml,坐骨神经15-20ml, 一次最大剂量200mg或3.5mg/kg 6-12小时
适用于
股骨干手术及术后镇痛
大腿前部手术及术后镇痛 膝部手术(前交叉韧带修复,膝关节镜等) 及术后镇痛 与坐骨神经阻滞联合用于整个下肢的手术
在患肢股动脉外侧 1cm处确定穿刺点, 该点位于腹股沟韧带 下2cm。局部麻醉后, 将50mm穿刺针与皮 肤成30o角,向头端 刺入。针深约2~4cm, 即可能刺及股神经 (股四头肌收缩膝盖 跳动)。
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的优点
1. 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小
2. 便于术中管理
3. 减少创伤病人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上肢神经阻滞
神经定位与阻滞
解剖学定位(突起,血管搏动,皮纹)
1. 徒手
异感法徒手臂丛.AVI
2. 神经刺激器
3. 超声定位
刺激上肢主要神经的表现
1. 正中神经 2. 桡神经 3. 尺神经
110cm电刺激针 矢状方向刺入
初始电流1mA
如碰到第五腰椎 横突,向头侧滑过
诱出股四头肌收 缩 阈电流0.2-0.3之间
试验量5ml观察 1min 全量注入
腰大肌鞘阻滞 (L3)
优点
L3横突为腰椎中最长的,且L2、L4与其 平行,理论上,L23及L34入路最容易实 施。
缺点
肾的下极位于L3水平,深吸气时达L34水 平,故在L23穿刺容易引起肾血肿。
操 作 方 法
经验
在腹股沟皱褶水平注药,可使定位简单、 效果肯定。因为在此水平股A、N表浅; 股神经较宽;股A、N位置相对固定。 仅有缝匠肌收缩不能作为定位成功的标 志,因为支配此肌肉的神经支只是股神 经干的一个分支。
腰大肌间隙阻滞
原理
支配大腿的大部分腰丛分支和一些骶丛 分支在L4椎体附近相对集中,可通过单次 注射来阻滞。
坐骨N
胫N
腓总N
坐 骨神经解剖
体 位 及 定 位 标志
大转子 梨状肌 坐骨神经
5
髂后上棘
骶裂孔
操作方法
i s a p p e a r . A t t h i s p o i n t , t h e n e e d l e a d v a n c e m e n t s h o u l d b e s l o w a n d a t t e n t i o n
屈腕 屈指 对掌反应 腕背伸 伸掌指关节 拇外展 腕部尺侧屈肌收缩 屈掌指关节
下 肢 神 经 阻滞
腰 丛 阻 滞 坐 骨 神 经 阻 滞
两个神经丛支配下肢
腰丛 腰丛主要支配下肢的腹侧 骶丛 骶丛主要支配肢的背侧
腰 丛 阻 滞
股外侧皮N
股神经
闭孔神经
股外侧皮N 股N 闭孔N
腰丛的阻滞
前入路
并 发 症 及 副作 用
并发硬膜外阻滞 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 进针过深可发生腹膜后血肿 肾被膜下血肿(Aida等报道:两例肾血肿)
坐 骨 神 经 阻 滞
适 应 证
用于不需止血带的小腿下部和足 (非隐神经支配区域)手术。 通常与腰丛或“三合一”阻滞联合
应用于下肢手术。
梨状肌
坐骨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