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合集下载

神经阻滞试题及答案

神经阻滞试题及答案

神经阻滞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神经阻滞的目的是:A. 缓解疼痛B. 治疗感染C. 促进伤口愈合D. 改善血液循环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A. 慢性疼痛B. 急性疼痛C. 感染性疾病D. 术后镇痛答案:C3. 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是:A. 利多卡因B. 地塞米松C. 胰岛素D. 阿司匹林答案:A4. 神经阻滞时,下列哪项操作是错误的?A. 严格无菌操作B. 明确神经定位C. 快速注入药物D. 监测患者反应答案:C5. 神经阻滞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包括:A. 局部感染B. 神经损伤C. 药物过敏D. 骨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神经阻滞的常见类型包括:A. 硬膜外阻滞B. 椎管内阻滞C. 周围神经阻滞D. 静脉注射答案:ABC2. 神经阻滞的禁忌症包括:A.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B. 感染性疾病C. 患者拒绝D. 药物过敏答案:ACD3. 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可能包括:A. 局部感染B. 神经损伤C. 药物过敏D. 药物过量答案:ABCD4. 神经阻滞的适应症包括:A. 术后镇痛B. 慢性疼痛治疗C. 急性疼痛控制D. 骨折答案:ABC5. 神经阻滞的注意事项包括:A. 严格无菌操作B. 明确神经定位C. 避免快速注入药物D. 监测患者反应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

(对)2. 神经阻滞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错)3. 利多卡因是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

(对)4. 神经阻滞时可以快速注入药物。

(错)5. 神经阻滞后不需要监测患者反应。

(错)6. 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和神经损伤。

(对)7. 神经阻滞的禁忌症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和药物过敏。

(对)8. 神经阻滞可以用于术后镇痛。

(对)9. 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不包括骨折。

(对)10. 神经阻滞时不需要明确神经定位。

(错)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神经阻滞的基本原理。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局麻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
2.出血及血肿
各径路穿刺时,均可能分别刺破颈内外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静脉,从而引起出血。

如穿刺时回抽有血,应拔针压迫局部止血,然后改变方向再穿刺。

3.霍纳氏(Horner)综合证
多见于肌间沟阻滞,主要是星状神经节受阻滞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同侧眼睑变小、瞳孔缩小、眼球后退、颜面少汗、潮红等症状。

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4.膈神经麻痹
多发生于锁骨上法和肌间沟法,可出现胸闷、气短、通气量减少。

处理:吸氧或扶助呼吸。

5.声音嘶哑
可发生于肌间沟及锁骨上法,主要是喉返神经阻滞所致,所以在麻醉操作时,注射局麻药压力不要过大,药量不宜过多,在两侧阻滞时尤应注意。

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肌间沟法进针过深,穿刺针从椎间孔进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

应立即抢救,处理抢救措施同硬膜外并发症。

7.气胸
阻滞后病人出现憋气感时,要考虑有气胸可能,X线检查可确诊。

处理:气胸<20%可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待其自然恢复;>20%应使用闭式引流术或抽气。

周围神经阻滞护理课件

周围神经阻滞护理课件
疼痛。
观察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 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
时处理。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随访与记录
定期随访患者,记录护理过程 和效果,为后续护理提供参考

CHAPTER
03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与血肿
总结词
出血和血肿是周围神经阻滞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目的
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 组织修复等。
适用范围与禁忌症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损 伤、关节疼痛、术后疼痛等。
禁忌症
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对麻醉药 过敏等。
常用药物与操作方法
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局部麻醉药,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操作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将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注射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分支, 注射后应压迫止血并观察患者反应。
安全防护
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以减少职业暴露的 风险。
患者教育与沟通技巧
教育内容
向患者解释周围神经阻滞的目的、过 程、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以减轻 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沟通技巧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耐 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 关系。
CHAPTER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右手臂疼痛接受周围神经阻滞治 疗,经过精心护理,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手臂功能逐渐恢复。
VS
成功案例二
一位长期腰痛的患者经过周围神经阻滞及 护理后,疼痛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 著提高。
失败案例分析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摘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毒性反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风险。

了解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性,对于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毒性反应的发生机制,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急救护理措施。

在发生毒性反应时,及时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迅速实施急救措施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文章同时强调了在应对毒性反应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毒性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毒性反应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重视这一点。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毒性反应、预防、急救护理、发生机制、预防措施、急救护理措施、迅速处理、注意事项、有效预防、及时处理。

1. 引言1.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可用于上肢手术和疼痛管理。

虽然这种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包括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可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

对毒性反应的及时处理也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治疗所需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临床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务必加强对毒性反应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也是医疗质量和医护人员职业责任的重要体现。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处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毒性反应带来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发生机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局部麻醉药物在注射或扩散过程中超出了安全范围,导致药物在心血管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效应。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通过阻断臂丛神经来达到局部或全身麻醉的目的。

尽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发生毒性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预防和急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进行探讨。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原因1.过量药物过量药物是导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局部麻醉药物,一旦超出患者耐受范围使用过多,就容易导致毒性反应。

若在麻醉药物中加入了其他成分,比如血管收缩剂,同样有可能引发毒性反应。

2.注射技术不当若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技术不当,比如注射点不准确,注射速度过快等,都可能导致局部麻醉药物直接进入血管内,引起毒性反应。

3.患者基础疾病一些患者本身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增加局部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导致毒性反应。

4.其他原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患者过敏历史、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等也可能导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

二、臂丛神经阻醉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措施1.合理使用药物在给予患者局部麻醉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指南来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2.注射技术注意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要严格按照解剖结构和麻醉点,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避免局部麻醉药物直接进入血管。

3.患者全面评估在进行臂丛神经阻醉麻醉前,要对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慎重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测。

4.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在给予患者局部麻醉药物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三、急救臂丛神经阻醉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护理措施1.及时暂停用药一旦患者出现臂丛神经阻醉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症状,如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要立即停止用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1.局麻药中毒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2.短暂性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

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

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

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多为复合因素。

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

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下伴随明显的异感和高注射压力。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4.感染常见原因: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常见的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还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hrs.,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区域阻滞后神经并发症的再认识

区域阻滞后神经并发症的再认识

1、穿刺置管
硬膜外隙穿刺和置管要轻柔,切忌反复 穿刺。穿刺或置管过程出现神经刺激症状, 应及时从穿刺针或导管注射地塞米松 3~5mg,并改换间隙进行穿刺。
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鉴别
①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感或痛感,而 脊髓损伤时为剧痛,伴一过性意识障碍;
②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 根痛症状,很少有运动障碍;
当鞘内注射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时均可 观察到CSF中谷氨酸浓度增高。谷氨酸过 度释放引起细胞内Ca2+增加,脊髓后索空 洞和运动神经元中央染色质溶解,致感觉、 运动神经障碍。
硬膜外置管不宜超过2-3cm,导管留 置过长,可发生盘绕、打结、从而导致拔 导管困难。置管后发生硬膜外出血,用生 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变淡后,改麻醉 方法。硬膜外阻力试验应强调“水比气 好”,有硬膜外注气过多引起神经并发症 的报道,要引以为戒。
全麻下进行穿刺、置管,病人对操作、 注射局麻药时出现的异常感觉难以做出反 应,可增加周围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小儿 基麻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发生颈脊髓或 臂丛神经损伤,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
所谓TNS是指一种可逆性神经障碍,常 在腰麻或硬麻完全恢复后早期出现,表现 为腰背痛,感觉异常,以烧灼样、持续性、 固定、痉挛性、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 有时还向臀部、小腿放射,通常为中等度 疼痛,无运动和反射异常,一般为双侧, 亦可单侧。
影像和电生理检查亦无变化。症状可持 续3-5天,不留任何感觉和运动后遗症,若 一周后未愈,应进一步检查。早期应与硬 膜外血肿鉴别。
局麻药毒性与药物浓度、剂量、比重、 阻滞部位、阻滞方法、神经暴露于药物的 时间及药物再分布有关。 但一般说,局麻 药毒性与药液比重关系不大,主要是与药 液浓度和及剂量有关。
腰麻用5%利多卡因或重比重溶液 (0.5%罗哌卡因、0.5%丁卡因、2.5% 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为重比重; 0.15%罗哌卡因、0.125%布比卡因为 轻比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特 别是用重比重局麻药鞍区麻醉或安置截 石位体位或是持续腰麻,使相对多的局 麻药沉积于骶尾部或细导管前端处神经 组织,易引起神经损伤。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神经阻滞意外应急预案

神经阻滞意外应急预案

一、背景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局麻药中毒、气胸、血胸、脊髓损伤等。

三、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操作一旦发生神经阻滞意外,立即停止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2. 评估患者状况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跳、血压等,必要时给予吸氧、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3. 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向上级医师和医院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4. 进行对症处理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采取以下措施:(1)局麻药中毒:给予静脉注射特效解毒剂,如纳洛酮;给予吸氧、维持呼吸功能;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气;必要时给予高流量吸氧。

(3)血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给予输血、维持循环功能。

(4)脊髓损伤:给予抗感染、抗炎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 加强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后续处理(1)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意外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

(3)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高操作技巧。

2.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风险,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4.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加强科室间的协作,共同应对神经阻滞意外。

五、总结神经阻滞意外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本预案,提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神经阻滞风险处置预案

神经阻滞风险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神经损伤、局部感染等,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二、预案目标1. 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轻患者痛苦。

3. 提高医护人员对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内容1. 风险识别(1)穿刺部位出血:如穿刺部位出血,可导致局部肿胀、血肿形成,严重者可引起感染。

(2)神经损伤:如穿刺针误入神经干,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

(3)局部感染:如穿刺部位出现感染,可导致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2. 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穿刺部位、穿刺方法等因素,对神经阻滞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处置措施(1)穿刺部位出血1)立即停止穿刺操作,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必要时进行输血、输液治疗。

3)如出血不止,考虑进行局部止血或手术止血。

(2)神经损伤1)立即停止穿刺操作,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如疼痛、麻木等症状。

2)给予抗炎、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

3)如神经损伤严重,考虑进行神经修复手术。

(3)局部感染1)立即停止穿刺操作,局部消毒,防止感染扩散。

2)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3)如感染严重,考虑进行局部清创或手术清创。

4. 应急处置(1)建立紧急救治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

(2)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4)保持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5.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提高穿刺技术,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四、预案实施与监督1. 实施部门:医院麻醉科、护理部、感染控制科等。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
专家共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通过收集医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和研究成果,我们提供了以下
建议和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周围神经阻滞过程中降低并发症
风险。

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定义
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是指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
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这些并发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过度镇痛或过度麻醉等。

防治方法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以下是一些可以降低周围神经阻
滞并发症风险的方法和建议:
1. 充分评估患者:在进行神经阻滞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风险因素。

2. 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选择适当的药物、针头和导管,遵循正确的技术和操作步骤,使用高质量的设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 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医务人员应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互相沟通和合作:在整个神经阻滞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互相沟通、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观察结果,以及时处理并发症。

结论
通过遵循上述建议和指导,医务人员可以在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尽管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但通过正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决策和操作。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1.神经阻滞导致的并发症:气胸、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 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致急性中毒。

3. 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损伤。

一、神经阻滞(一)颈丛和臂丛阻滞1. 气胸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进针过深所致,气胸发生慢,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呼吸困难症状。

X线检查可见肺压缩,若在25%以内可严密观察;若超过25%,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要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痹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表现:声音嘶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腋部血管,而引起出血或血肿。

穿剌中应强调回抽,一旦有血、气、液,须立即拔针,局部压迫,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尤其在应用抗凝药时。

意外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采用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发出血,不是NB的禁忌症。

4. 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有关。

一旦发生,循环呼吸将抑制,需立即复苏处理。

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来自颈2-3神经,同时接受颈4-5的神经.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

有认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使采用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引起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达100%,并伴有25%的肺功能下降。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

少数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6. “窃血”(steal)现象:断指再植术后采用臂丛阻滞镇痛,若神经阻滞在手术之后才开始应用,可能发生再(移)植指(趾)血管发生“窃血”现象。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外周神经阻滞是疼痛治疗比较安全的临床技术之一,并发症发生率很低,约为0.05%,如不能早期预防和识别,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往往难以预防,尤其是麻醉之后,但是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比较少见,约为0.03%。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可在短时期内恢复,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神经损伤机制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神经病变、神经内药物注射、机械刺激、高压注药、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包括以下几种:创伤性(机械性)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

血管性损伤(缺血性):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

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的局麻药物与长时间的连续阻滞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髓鞘结构破坏和神经结缔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纤维化。

棘炎症性损伤:靠近或远离穿刺的部位,均可出现外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损伤以及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厚是影响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

神经损伤诊断如果阻滞区域感觉或/和运动异常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一般为24小时),可考虑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

对于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详细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与手术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向患者仔细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神经损伤的易感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的位置、严重程度和预后,肌电图检查通常在神经损伤后3-4周进行。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ppt医学课件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ppt医学课件
常见的术后镇痛神经阻滞包括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 这些阻滞方法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 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慢性疼痛治疗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下肢周围神经阻滞也可以作为一种有 效的治疗方法。慢性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通过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缓解慢性疼痛,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疗方法对于那些不宜或不愿意接 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06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
01
02
03
超声引导技术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 声引导的下肢周围神经阻 滞将更加精准和安全。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器能够准确定位 神经位置,提高阻滞成功 率。
机器人辅助技术
机器人辅助技术能够减少 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提高 阻滞操作的精度和稳定性 。
临床研究进展
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也在不断 改进和完善,如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未来,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发展,为患者 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医疗服务。
02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下肢神经分布
坐骨神经
起自骶丛,由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 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股骨 大转子之间至股后部,在腘窝上方分 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04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的操作技术Fra bibliotek操作流程
定位
确定神经阻滞的部位,如坐骨 神经、股神经等。
消毒
对阻滞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 菌操作。
注射药物
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周围,使 其麻醉。
观察效果
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确保神 经阻滞成功。

神经阻滞治疗技术质量保障及风险防范预案

神经阻滞治疗技术质量保障及风险防范预案

神经阻滞治疗技术质量保障及风险防范预案
为保障疼痛病人施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技术安全,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特制定以下质量保障及风险防范预案:
1.施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技术麻醉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证书,同时还要求必须在二级以上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或疼痛治疗工作两年以上。

不具备执业医师证书的年轻麻醉医师或进修麻醉医师不得独立进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操作。

2. 施行该项治疗技术的负责医师在操作前应该对就诊病人进行系统的病情分析,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高龄、危重有严重合并症病人应经科主任审批,必要时应报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施行。

应掌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应有必要的防范措施。

3.负责医师应在操作前做好各项治疗和抢救准备工作,包括麻醉机、气管插管设备、麻醉及各种治疗药品。

要对麻醉机、麻醉设备及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保证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要对治疗药品进行仔细核对,配制药品要贴上标签以备核查。

4.治疗过程中负责医师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指针。

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治疗过程中病人发生的异常病情变化要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局麻药中毒、药物过敏、心脑血管意外和神经损伤情况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治疗操作结束后还应该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随访,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应登记备查。

特殊病人在治疗后还应住院观察。

6.在进行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治疗的目的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并取得患者自愿签写的麻醉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随门诊病历保存,科室备份。

2011-11-20。

《神经阻滞麻醉》课件

《神经阻滞麻醉》课件
2023 WORK SUMMARY
神经阻滞麻醉
REPORTING
目录
• 神经阻滞麻醉概述 •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与技术 • 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 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 神经阻滞麻醉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PART 01
神经阻滞麻醉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法, 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神经干或神经丛 周围,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使相 应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对于肥胖或畸形患者,可能存在定位困难;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颈部手术,可能不适用。
PART 02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与技 术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
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特定区域的疼痛感消失或减弱,从而达到麻 醉效果。
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神经周围,使药物与神经末梢结合 ,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PART 04
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与 处理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局部麻醉药中毒
由于注射入血管或注射过量所致 ,表现为头晕、耳鸣、口舌麻木 、呼吸困难等。处理方法包括立 即停止注射,给予吸氧、抗过敏
药物等。
神经损伤
由于注射部位不准确或药物刺激 所致,表现为相应神经支配区域 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处理方法包 括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物理治疗
神经阻滞麻醉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
01
神经阻滞麻醉将与区域麻醉、全 身麻醉等其他麻醉技术相结合, 实现多模式联合麻醉,提高手术 的安全性和效果。
02
神经阻滞麻醉将与疼痛治疗技术 相结合,如神经调控、物理治疗 等,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更加有 效的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麻醉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1.局麻药中毒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2.短暂性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

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

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

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多为复合因素。

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

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下伴随明显的异感和高注射压力。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4.感染常见原因: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常见的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还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hrs.,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临床表现:严重感染时穿刺部位或导管周围有红肿、压痛等表现。

轻度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

外周神经单次注射时感染很罕见。

留置导管时,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很常见(7.5%―57%).但严重感染少见。

文献报道,局部感染的概率为0―3.2%。

局部脓肿形成的概率为0―0.9%。

处理措施:使用抗生素,拔除导管,有脓肿形成时考虑切开冲洗引流。

预防: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留置导管别太久,一般不超过48小时,适当使用抗生素。

用隧道技术留置导管也有益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5.血肿常见原因:误穿血管。

尤其在合并使用抗凝药时。

但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抗凝药的使用并不增加血肿的发生率。

临床表现:局部血肿形成。

血肿形成后还可能增加感染的概率。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穿破动脉后建议做加压包扎。

预防:正确定位,正确、谨慎操作。

使用超声引导能降低刺破血管的概率。

6.导管脱落常见原因:固定不牢、误操作等。

文献报道外周神经置管后,导管意外脱落的概率大概为1%左右。

临床表现:导管脱落。

处理措施:重新放置导管或改用其他镇痛措施。

预防:缝合导管于皮肤,用手术用胶水粘和导管和皮肤,能减少导管脱落。

皮下隧道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用穿刺针穿隧道时注意避免将导管切断或刺破。

7.导管拔除困难常见原因:导管在体内扭曲,打结。

导管打结与神经周围组织牵连。

导管拔除困难的概率很小。

临床表现:导管不能顺利拔除,拔导管时患者有严重的疼痛感或神经刺激症状(异感)。

处理措施:无菌操作下皮肤或皮下切开寻找原因。

强行拔除导管可能会导致导管断裂或神经损伤。

一旦导管拔断了,留在体内的部分如果感染的概率比较小不一定必须切开取出。

预防:避免留置导管太长。

一般3―8cm。

放置导管遇到阻力较大时避免强行置入。

8.导管穿刺部位渗漏常见原因:局部组织疏松,导管放置过浅,粘贴不紧密等。

临床表现:渗漏是放置外周神经导管后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导管穿刺部位有多少不等的液体渗出。

处理措施:更换敷料,与患者及家属解释沟通不必紧张。

预防:留置导管时使用皮下隧道是减少渗漏的方法之一。

其他方法包括妥善的固定,粘贴等。

一.颈丛阻滞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感染参见总论。

2.血肿常见原因:损伤颈外静脉、颈动脉及椎动脉。

临床表现: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肿。

J.J.Pandit等的报道颈丛阻滞血肿发生率为7%。

处理原则:如损伤颈动脉或椎动脉,需压迫止血5min以上。

较小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血肿较大甚至压迫气道,需紧急切开减张,清除血肿。

预防:准确定位,避免多次进针操作,使用超声可减少血管损伤。

3.神经损伤参见总论。

4.局麻药毒性反应参见总论。

5.膈神经阻滞常见原因:膈神经由C3-5脊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位于椎前筋膜的深面,沿前斜角肌表面下行至其内侧,在胸膜顶前内侧、迷走神经外侧,穿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因此,颈深丛阻滞极易阻断同侧膈神经。

临床表现:单侧膈神经阻滞表现为同侧膈肌运动减弱甚至完全麻痹,通气功能显著下降。

呼吸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可耐受或仅有轻微症状;而合并严重心肺疾患者则可能出现明显憋气和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呼吸衰竭。

处理原则:症状轻微者予吸氧;出现明显呼吸困难面罩吸氧不能缓解者需紧急气管插管及呼吸机支持治疗,直至膈肌功能完全恢复。

预防:避免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即使行单侧颈深丛阻滞也应慎重。

6.喉返神经阻滞常见原因: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迷走神经下行于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右侧在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前面发出右喉返神经,绕右锁骨下动脉的下面和后方返回颈部,左侧下行至胸腔,勾绕主动脉弓后返回颈部,两侧喉返神经均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

颈丛阻滞时可因阻断迷走神经或直接阻断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往往由于进针过深、药物容量过大或注药压力过大所致。

临床表现:单侧阻滞通常仅表现为声音嘶哑和发声无力,双侧阻滞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处理原则:局麻药作用消退后症状即可完全缓解,单侧阻滞可予吸氧,同时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双侧阻滞应立即予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预防:进针不宜过深,局麻药量不宜过大,避免行双侧颈深丛阻滞。

7.Horner综合征常见原因:由于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临床表现:同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同侧鼻腔充血及同侧面部无汗。

值得注意的是,双侧颈交感神经阻滞时可能出现严重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

处理原则: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如出现双侧颈交感阻滞,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减少药量及使用超声引导可降低但不能完全避免Horner综合征的发生。

8.高位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常见原因:进针太深,进针方向偏内偏后,局麻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在包绕颈丛神经的硬脊膜袖内注入较大容量的局麻药也可导致。

临床表现:主要特征是迅速发展的广泛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严重者呼吸心跳骤停。

处理原则:呼吸和循环支持治疗。

面罩吸氧,快速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如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并按心肺脑复苏原则处理。

预防:准确定位,避免进针过深、局麻药容量过大和注药压力过高,回抽无脑脊液不能完全避免药物向椎管内扩散的可能。

严密监测,注射试验量观察无呼吸困难等全脊麻反应后,再注射剩余药量。

二.臂丛神经阻滞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肌间沟入路1.感染参见总论。

2.血管损伤及血肿形成常见原因:损伤颈外静脉、颈动脉及椎动脉。

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参见总论及颈丛阻滞。

3.神经异感和神经损伤在臂丛神经阻滞各入路中,肌间沟入路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为2.84%(95%CI:1.33~5.98%),但绝大多数都可完全恢复。

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参见总论。

4.局麻药毒性反应参见总论。

5.高位硬膜外阻滞及蛛网膜下腔阻滞参见颈丛阻滞。

6.膈神经阻滞常见原因:当局麻药容量达25ml时,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为100%。

近几年的研究认为使用超声引导及选择较小剂量的局麻药可降低膈神经阻滞的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避免。

临床表现:参见颈丛阻滞。

处理原则:参见颈丛阻滞。

预防:禁忌行双侧肌间沟阻滞,对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行单侧肌间沟阻滞也应慎重。

有报道称肌间沟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时,长时间输注局麻药可引起膈神经持续性阻断和同侧膈肌持续性麻痹,导致胸膜渗液及肺不张。

因此连续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要警惕是否发生持续性膈神经阻滞。

7.喉返神经阻滞:参见颈丛阻滞。

8.Horner综合征:常见原因:与注药位置及注射药物总量有关,低位肌间沟阻滞较少出现。

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参见颈丛阻滞。

9.颈丛阻滞常见原因:多与穿刺部位偏高及局麻药用量过大有关。

临床表现:颈丛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

处理原则: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预防:注药部位近端加压可减少局麻药向颈丛的扩散。

10.气胸常见原因:胸膜顶位于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由Sibson筋膜悬吊于C7横突和T1椎体上。

进针位置过低、进针方向偏外及偏后可能损伤胸膜顶和肺组织,造成气胸。

临床表现: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

多数于4-6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少数可延迟至24小时,症状轻重取决于病情进展急缓、肺萎缩程度及原有心肺功能状况等,胸部X线检查可确诊。

处理原则:肺压缩<20%的患者可进一步观察,吸氧,休息,一般1至2周可完全吸收。

肺压缩>20%且伴有明显症状者应立即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

预防:熟悉解剖,准确定位,避免进针过深和进针方向过于偏外偏后。

使用超声可以清晰辨识胸膜,增加穿刺的安全性。

锁骨上入路1.感染参见总论。

2.血管损伤和血肿形成常见原因:损伤锁骨下动静脉,局部形成血肿。

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参见总论。

3.神经异感和神经损伤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03%。

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参见总论。

4.局麻药毒性反应参见总论。

5.膈神经阻滞常见原因: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67%。

这是因为,锁骨上窝区,膈神经与臂丛神经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筋膜间隔。

临床表现:参见颈丛阻滞。

处理原则:参见颈丛阻滞。

预防:使用超声引导、减少局麻药用量及注药内侧加压可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同侧膈肌完全麻痹的发生。

6.喉返神经阻滞参见颈丛阻滞。

7.Horner综合征常见原因:阻断星状神经节引起。

垂直进针法(Plumb-bob)发生率可达54%。

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参见颈丛阻滞。

8.气胸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相对其他入路气胸的发生率最高,可达6%。

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参见肌间沟入路。

锁骨下入路1.感染参见总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